金刚经心经全文译文
“Nor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金刚经心经全文译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金刚经心经全文译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金刚经心经全文译文
金刚经心经全文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经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祝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祝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 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 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 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槃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 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 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 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译文】“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 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 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 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 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 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 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 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译文】“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 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 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 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 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 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洌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 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 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 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 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 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 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 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经文】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 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 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篇2:金刚经心经全文
金刚经心经全文
心经全文: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kōng bù yì sè,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wú guà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说咒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解读:
《心经》是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旳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旳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旳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旳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旳《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旳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旳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旳是心经,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着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旳此岸到涅槃旳彼岸,从娑婆旳秽土到毗卢性海。
篇3:金刚经心经全文阅读
金刚经心经全文阅读
心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菩提实无所行,而名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菩提!譬如人身长大。”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篇4:浅析《心经》与《金刚经》
浅析《心经》与《金刚经》
《心经》与《金刚经》有什么区别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佛陀初转*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二转*轮中,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佛在二转*轮中宣说了《般若经》及诸部般若,是大乘佛法中的深法。《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一部佛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摄于此经。佛说《心经》,亦在灵鹫山。佛被诸菩萨、声闻弟子围绕,于甚深法性光明境界入定,加持舍利弗对“般若波罗蜜多”提出疑问,由观世音菩萨辩答,令与会众生更能领悟。观世音菩萨说出《心经》的内容,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般若波罗蜜多是整个佛法的精髓。释迦牟尼佛圆寂时,将大、小乘的八万四千法门交付于阿难尊者,郑重地告诉他:“你如果把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的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全部忘掉,全部损坏,我也不怪罪你;但如果把般若波罗蜜多中哪怕一个四句偈的内容忘记了,丢失了,我就要责罚于你!”《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般若法藏随着时光推移,应化的地区不尽相同。般若法藏到达何地,何地就属于正法区,当地的.众生就能知见佛的法、报、化三身。能够值遇般若,就是众生得到度脱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执持般若法藏是维系正法而使正法长久住世的唯一因缘。
般若法要如此殊胜,而《心经》又是所有般若波罗蜜多的精华。古往今来,高僧大德都对《心经》倍加推崇。明代紫柏尊者云:“夫《心经》一书,乃世出世间圣贤豪杰之神术也。”弘一法师云:“《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心经》的译本从古到今有二三十种,在汉地,以玄奘大师的译本流传最广。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共260字,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处处直指人心,袒露般若精义。当年玄奘大师西行,进入莫贺延碛,八百里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无水草。大师艰难前行,路上碰见许多恶鬼,千奇百怪,环绕前后,即使心中默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也不能统统驱散。大师想起在蜀地曾见到一位病人,身上脓疮臭秽,衣服破污。大师可怜他,将其带到寺里,施给他购置衣食的费用,这位病人便向他传授了《般若心经》。于是大师便诵起《心经》,刚一发声,恶鬼就踪影全无。玄奘大师能在危险境地脱险,全靠这《般若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重点,就是空性。经文一步步揭示五蕴皆空;六根、六尘皆空;十八界皆空;十二因缘、四谛皆空;菩萨的智与得皆空;阐明菩萨无挂碍、无执着、无颠倒,功行圆满,证大涅槃,三世安住。诸佛也是依般若波罗蜜多,究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在般若法会上,释尊还宣讲了影响极其深远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金刚经》。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这部经典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大师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玄奘大师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
《金刚经》在汉地影响极为深广,禅门五祖以下,以此经为印心经典(五祖以前禅门以《楞伽经》印心)。六祖慧能大师善用《金刚经》弘道,使一代时教广布天下。在对日常经典的接触中,《金刚经》被诵得最多,议论得最多,对人影响也最深广。除了鸠摩罗什大师及僧肇大师对于翻译的贡献是一个原因以外,最重要的当属其思想。
《金刚经》具备强大有力的文字阵容,扫除微细执著行相,最见奇效。如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一句经文影响之深远,恐怕是般若经中之最了。
又如经文中“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尤其是第十八部分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何等深远,又何其现实的阐发,于后世产生了多大影响,令多少人彻悟心源,都是无法统计的了。有一则“吃点心”的公案,传扬了很久:
唐代四川的宣鉴禅师,精研性宗及律法,颇有造就,时常与人讲《金刚经》,远近知名,时人称为“周金刚”。他听说南方禅宗盛行,大讲顿悟即成佛,心里气愤说:“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
他对御制《金刚经青龙疏》[1]进一步阐释,叫做《青龙疏钞》,有一大担,出四川,过湖北,直往湖南江西。一日,走到路边一老太太点心摊旁,放担歇脚,打算买点心充饥。老婆婆问:
“这是什么文字?”
答曰:“《青龙疏钞》。”
“讲何经?”
“《金刚经》。”
老婆婆道:“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
宣鉴禅师云:“请问!”
老婆婆问道:“《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哪个心?”
禅师顿时无言,担起担子就走,历往龙潭、沩山参学。龙潭得悟,便点火烧了《青龙疏钞》,复由沩山禅师雕凿乃大悟。因常住朗州德山(今湖南常德),人称“德山”。
“德山”的棒,是禅门影响最大的,与“临济喝”齐名。其棒喝禅风颇为著称,曾上堂击语云:“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可以想见,佛门衣法以《金刚经》印心,继发的华彩,该是何等夺目!
篇5:金刚经心经开示
金刚经心经开示
《金刚经》在佛教史上影响极大,被认为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下面是金刚经心经开示,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现在先讲到佛法僧三宝,也就是每一个众生都依据他各自的根器、界以及各自的情形,业力的关系所以会有不同的显现出来,不同的情况会出现出来,自己所遇到的情景各各不同,所以释尊会为不同的众生来宣说不同的佛法,也会有不同的示现会出来,事实上我们每一住众生不论自己或他人,我们自己本身都具有未来能够依据自己根器而能够成佛的势力,有这种能力在,只要我们依着修持我们也能够成为佛,所以我们已经有这种能力在,我们只要依着修持、断除一切过失,具足断的功德,修持一切善行,具足证的功德,我们也可以成为能够宣说一切微妙法的一个宣说者。所以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也能够有所谓的微妙法也有在,这就是法的部份。另外我们自己或他人在我们心相续当中,只要我们依着圣道来修持的话,我们都能够成为一个僧宝,所以事实上佛法僧三宝的这种能力我们自己或他人在心相续当中本来就会具足的。本具就有这种能力在,能够成就佛法僧三宝的这种能力,这种威势力本就具有。所以我们要成就佛法僧三宝一切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而非曲他人来给与,或掌握在他人手上的。
在经典里也有讲说依着佛陀的遍智,他是无所不知的,而遍照一切,观照一切。所有的言语佛陀通通能够知晓的,无任何言语他不了解、他燕法宣说的,他能够遍知一切,讲一切的言语,只要我们心一念虔诚来忆念佛或来念归依词句,在那当下佛就马上可以见知到我们的忆念,见知到我们的祈请,除非我们不信或心存怀疑,你如果这个样子当然比较有疑问,所以只要我们心一念非常的虔敬来做任何祈请的话,我们一切所求都能够如愿。
在印度有一位大成就者无著菩萨,无著菩萨他二心来修弥勒法门,所以他曾经在石窟当中开过十二年的关,他分三段来修持,首先三年他在石棺当中来修持,因为他罪障非常沉重的关系,所以没有一点点迹象,见不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无时无刻是现在他的跟前的,因为罪障的关系所以他没有见到,他说出了关,出了关之后他叉不甘心,又回去闭关,就这样反反复覆经过了第四次,经过了十二年,然后他就港为自己也做了一翻努力,非常虔诚的祈请,似乎没有什么效果,所埤他就舍弃了往回走,往回走的路上就遇见了一只母狗躺在路边,身上长满了姐,他看到那只母狗非常悲惨的状态,所以他就油然生起了大悲心,他想要为母狗去除身上的蛆,可是地想到如果用手去去除的话,可能他的手太粗糙了会伤害催身上的蛆,所以他就想用舌头去添掉身上的蛆,可是他又有点怕怕的样子,所以他就先闭上眼睛,伸着舌头过去帮它添。所以当他怀着大悲心去添掉蛆的时候,在那当下弥勒菩萨就现出来,母狗就化为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现在他的跟前。他就亲见到弥勒菩萨了,亲见到的时候,他就吐一番苦水,我为了见到你,辛辛苦苦修持十二年,而且发了很多的愿,做很多的祈请,修很多的法,何以我一直见不到你?弥勒菩萨说:其实我时时刻刻都现在你的跟前,是你业和罪障的关系,所以根本见不到我。他叉问说:何以我在添这只身上长满蛆的母狗时你却现出来,弥勒菩萨说:藉由狗身上长满蛆这个形象,激发起你的大悲心,所以就见到我。弥勒菩萨说:业障阻碍看不到我这件事,有一个方式可以证明,他说:要不然我就坐在你的肩膀上,你带我到城市去,看看是不是大家都看得到我。无着就带弥勒菩萨到城市去,大部份的人都看到他身上带着一块肉,问他说:你这一块肉要卖多少钱?
依此我们可以了解,随着我们个人所发起来的强烈敬信心、信解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咸应出来,所以这里以无著菩萨亲见到弥勒菩萨的故事来阐述一个人信解心到何程度,他的感应程度就有所不同,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大迦叶,有一种说法说他尚未圆寂,现在只是身趴在某个石窟的棺木当中尚未圆寂,他是等待未来,如果有佛降世说法的时候,他就会起来护持佛法。有人说他现在所在的棺木应该不在印度,应该在缅甸跟越南的边境,还有中国大陆西康那二带。
今天我们所排的课是要宣说大乘法义的二部经典,般若心经以及金刚经这二者,藏文是金刚能断经。这部经主要的意思是阐述空性的意义,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够现证到空性的话,我们就不再有二显之相,也无所谓异共相的显现,我们就可以直接去了悟空性的义理。这里面会讲到大迦业的一些事迹,仁波切说金刚经、心经的`意思如果要加以解释的话,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因为那里面牵涉到非常广泛的,除此之外,如果要讲到佛陀在世的时候,讲到,大迦叶尊者的一些事迹,时间要非蝉多,佛陀在灵鸠山讲金刚经的时候,那时候追随佛陀的僧众有一些已证空性,有一些住于无学道,有些住于有学道这些圣众,仁波切提到忍辱仙人的故事,世尊在他的前一世当中有一世投生为忍辱仙人,他布施出他的身躯,他那时候被一位国王截断他所有的身躯,当截断他的身躯时,他能够修忍辱,不但修忍辱而已他还现证到空性,所以在国王截断他每一个肢节的时候,一直问忍辱仙人说:你在修什么?忍辱仙人说:我在修忍辱,每截断一个就问他:你在修什么?忍辱仙人一直回答他在修忍辱,也就因为这样子,世尊他圆满了忍辱度,同时也现证到空性,现证到我们这个身躯是非实有的,所以即使一一截断他的肢节,一块一块的截断,无丝毫的痛苦在。
仁波切说他们西藏人可说家家户户人手一本金刚经的,他们有空就会去念诵,有人甚至念一百零八次金刚经,天天这样子,不断的念诵,他们非常重视金刚经,有时候富有的西藏人他们会请僧众来念二千次、五百次都有。更有钱的人请人用金粉写金刚经,也有些非常有钱的人用金,子来刻的,也有用金粉银粉来写的。
你如果有获得口传的,念一次的功德跟没有获得口传的念一百次的功德是一样的。
现在是讲到忍辱波罗密这个地方,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尔时无我相、人相、无众生相、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肢节时,若有我相、人相、无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填惠,须菩提,现在讲这边这一段,这边讲到世尊在受生当中,曾经投生为一住忍辱仙人,他被歌利王割解他的身体,他向他要他的身躯,他布施他身躯的第一个地方是在当今的加尔各答附近叫做乌日沙的地方,以前的地名叫做嘎林,歌利王要忍辱仙人的身躯,他就布施给他,当歌利王割下世尊一只手的时候,就问他说:你在修什么?世尊说修忍辱,割掉两只手时,地也同样这样问:他也同样做回答;割掉一只脚时地也同样这样问,地也同样这样回答,另一只脚割掉时也同样这样回答,他因为这样子修忍辱而圆满了忍辱波罗密。
这边我们可以了解到世尊在金刚经里面不断强调空性的意义,譬如说我们在行六度布施度的时候,如果你能够以空性慧来摄持的话,你所做的布施积聚的功德将会非常的广大无边,你如果做布施的时候,你所布施的功德为实有的话,你不过是积聚大善业而已,无法成为非常广大的福德资粮,所以在这边世尊就请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就是你如果要亲见到佛陀的话,你如果执佛陀为实有的话,所以你用色执他为实有,又以形象以色想要见到真实的佛陀是不可能的,你若用音声来祈求见到真实的佛陀是不可能,因为佛身的显现完全是佛的证空慧,完全是佛的遍智显现而已,所以我们真正要见到的佛身是佛的法身,你就不能以执一切为实有的执实的这种心来希求要见到他,你如果用已用音声来祈求是见不到佛陀的,所以任何一住菩萨你要成就你的六度的时候,当你在行六度的时候,你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度的时候,不论你行使任何一度,都必须以空性慧摄持来行持,这样才能跟金刚经的意义相符合。
所以不论是心经、金刚经这二部经所诠说的内容完全是在阐述空性义理的内容,只要我们怀着虔敬的信解心,即使念诵一个词句而已,我们所积聚的福德也是不可思量,的,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的来做礼敬供养等等这些承事经典的事情,我们所积聚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如果我们来念诵心经的词句,词句是在阐述空性的意义,可是你执实的心不松绑的话,不去了解他真正的意义的话,你如果去念诵,即使你希望去除内在的障碍或外在的障碍是不容易达成的。我们这个国度里面,一代一代到现在为止,中国的传统一向都有在念金刚经、心经,事实上是非常好,我们在念诵如果出声大生来念诵的话,念诵经典的这个声音只要这些众生一经耳,即可在他的心相续当中种下将来证得空性的种子,我们也可以积聚无量的功德。
以上就是金刚经的部份,我们如果能做礼敬供养甚至来做祈请或来做虔敬的念诵金刚经的话,我们所积聚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不可计数的,只要我们虔敬的加以念诵,一切的违缘障碍都可以净除的,而且我们可以获得佛陀的加持。
拓展阅读:为何古今中外推崇《金刚经》
佛教传入中国已1700多年了,当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衰落的时候,在中华大地上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自东汉以后的帝王,很多就非常崇奉佛教,甚至将其定为国教。和儒、道一起,佛教在中华文化史上打上深深烙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和日常生活,无不潜移默化地受到佛法的影响。佛教智慧已成为中华智慧宝库中天然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像提起儒家想到《论语》,提起道家想起《老子》一样,提起佛家,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一部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经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千百年来,从僧众到俗众,从皇室贵族到平常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在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感应,因《金刚经》而开悟成道。最典型的,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因听闻《金刚经》而顿悟成道。
《金刚经》的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又包含了一切宗教性。经文句句乃宝中之宝,妙意尽藏。句句说理说修,句句都可贯通全经,随拈一句体悟,皆可由此悟道。一般人喜其哲理丰富,禅修者视其为修心的指针、开悟的钥匙。
佛教般若思想典籍的汇编就是《大般若经》,共600卷,包括十六部经典,称十六会。学术界和佛教界都共同认为,十六会600卷之多的《大般若经》之核心,即是第九会《金刚般若》,也就是《金刚经》。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不读《金刚经》。因为《金刚经》会赋予你一柄无坚不摧的智慧利剑,启发你彻悟世事人生的真谛和实相!
《金刚经》虽然出自古印度,但它的中文译本在中国却影响极为巨大,从古到今,从佛教界到世俗社会,从皇室到寻常百姓家,都非常推崇这部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经典。
一、历代注疏《金刚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深受佛界欢迎,历代研习不衰,流通甚盛。各类注、释、论、颂、疏、记、解、述多不胜举。除了早期鸠摩罗什、僧肇等人的注释外,后来较为著名的有隋代智顗的《金刚般若经疏》,吉藏的《金刚般若经义疏》,唐代智俨的《金刚般若经略疏》,窥基的《金刚般若论会释》、《金刚般若经赞述》,义净的《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宗密的《金刚经疏论纂要》、慧能的《金刚经解意》(亦名《金刚经六祖口诀》)。据慧能说,唐初时已有800余家注疏。
宋代又出现了数十家注疏,著名的有子璿《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柏庭善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会解》等。
明清又有50余家注,著名的有宗泐、如玘同注的《金刚经注解》、元贤的《金刚经略疏》、智旭的《金刚经破空论》、《金刚经观心释》,德清的《金刚经决疑》、曾凤仪的《金刚经宗通》、清代通理的《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等。
近现代以来,最少又出现了20多家注释,其中著名的有印光法师的《金刚经研究》、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王恩洋居士的《金刚经释论》、太虚法师的《金刚经讲录》、《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释》、圆英法师的《金刚经讲义》等。
总之,在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中,各代所出《金刚经》注释总数近千家,成为所有佛经注释之冠。
二、各宗奉习《金刚经》
《金刚经》在中国的盛行不仅表现在历代高僧的竞相翻译注释上,而且表现在各大宗派的普遍尊奉习诵上。
三论宗专弘般若学,故而特别推崇《金刚经》。该宗创始人隋代吉藏曾称扬此经曰:“非云非雨德润四生,非日非月照明三界。统万行若沧海之纳众流,荡纷异若冬霜之凋百草。”吉藏的三论学说体系与《金刚经》的般若思想有明显的理论渊源关系。他所著的《金刚经义疏》六卷为诸多注释中最详明恳切的一种。
天台宗重《金刚经》在于该宗的义理多以般若为基础。天台创始人隋代智顗著有《金刚经疏》,文虽简略,但天台与《金刚经》之瓜葛于中昭然若揭。明代天台宗僧人智旭曾撰《金刚经破空论》、《金刚经观心释》,直接以天台宗义解释《金刚经》。
华严宗也非常重视《金刚经》。华严二祖智俨在所著《金刚经略疏》中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盖是实智之美称,真德之通号。宗本冲寂,神疑湛一,独曜幽原,圆明等觉。含晖至郎而泯于分别;冥津玄旷而隐于缘数。斯乃真可谓众生之本际,涅槃之圆旨,因缘之实性,法界之说府。”华严五祖宗密从诸多《金刚经》注释中“撮掇精英,黜逐浮伪”,著成《金刚经疏论纂要》3卷。另外,属华严一系的还有宋代的子璿、明代的德清、清代的通理等人的《金刚经》释义著作。
篇6:《心经》与《金刚经》全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篇7:《心经》与《金刚经》全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修行】依此观才能知,因缘聚散的条件、时间、变化之真理 。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修行】修行就在日常生活,要时时观照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之中的每个当下。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修行】不懂就要问,要问得诚心,要问得恭敬,要常赞叹别人,随喜功德。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修行】修行在起心动念处修,要善护自己的心念,不起恶念、妄念,不要攀缘,要记得佛所交代的话,依教奉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修行】还未发心修行,当下发心;已发心者,使祂不退;常存道心,便能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修行】钟不敲不响,人不问不答,既然已问,当一心听讲。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修行】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发心之时,其心自降,应这样安住。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修行】闻法要心甘情愿,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杂念,以此为重,生死事大。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修行】发心度人,自我的执着、私心就渐渐破除,所以妄心自然降伏。度一切众生,直到都解脱为止;随缘度化,亦不须刻意攀缘,实际上还是众生自度。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修行】要行菩萨道,首先要破除执着,把我、我所,你我对待,及一切相对的概念破掉。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修行】布施就是帮助于人,不应存有要人回馈之心,或是感谢之心;只问自己做了什么,不要去想别人回报什么。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修行】有限不及无限,有量不及无量;有执着之心,所得亦小;心似虚空,亦无虚空之想,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修行】事相和理体,可谓一表一里,是因缘起产生了现象,此事相本质就是空,故说色空不二。
广告
金刚经说什么
作者:南怀瑾
当当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修行】行者要常观诸相,便可发现其生灭变化无常,故说是虚假,明其假,故不起妄想,若知道其真相,便当下自见本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修行】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跟他谈此事,他当然不信;唯有亲自体验,才知此滋味。学佛修行,应多植福,常为人服务便是种福田;有福障碍就少,加上不断精进,就容易开启智慧。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修行】虽造多福,烦恼不除,亦是枉然;一念生起清净之心,福德无量。无烦恼罣碍,才是有福气的人。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修行】不执身心境,不执有与空,亦不执此概念;不执则一切无碍,空不是没有,而是不受影响,却充满生机。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修行】想取就是执着,佛法是药,有病当服,无病则舍;问病是否除,切莫迷在是什么药。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修行】迷时有分别对待,悟了本是一体;迷时有佛可成,有法可说;悟了自性是佛,无一法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修行】从有什么,到无什么,这是修行的过程;从无什么,到有什么,这是度众的过程;无有尽离,是证悟的结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修行】事不离理,虽未悟理,能以财物布施,其福甚多。修行从做得到的先做;若悟不了,读诵经典总做得到吧!虽入不了定,静坐总做得到吧!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修行】学佛若没有智慧,怎能觉悟;此经是般若经,依此而修,不但是自己觉悟,连一切诸佛也是这般。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修行】初果不执六尘,方证初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修行】二果不执往来,方证二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修行】三果不执不来,方证三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修行】四果不执此名,方证四果。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修行】行者不与人争辩,知众生意识心作祟;行者不贪染而迷六欲,故得清净。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修行】事上来说,有得是知,一切无所得;理上来谈,无所得是,本来无一物。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修行】凡夫庄严外在,行者庄严内心,内心不净,外在何益;故当庄严内外,而不执庄严相,正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知一切相是虚妄,才能无所执着;因不染一尘,故生清净心。行者要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起观照,察觉有所住,就应即刻放下;察觉生不起慈悲心、精进心、欢喜心、清净心,就应知障碍在哪里。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修行】地大不及天大,有相不如无相大;世人只在相上比较,而不知其心不可限量,实为可惜。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修行】虽以更多财物布施,不及开启智慧,自觉觉他。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修行】有殊胜的.因缘,为人解说金刚经全部,讲者及听者,都应赞叹;若无此机会,就随缘讲说任何一段经文,使众生离苦得乐。由于行者的修为,别人自然恭敬供养,像礼佛塔一样。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修行】先熟读此经文,再默记于心,然后了解经义,依教奉行,则能完全受持,定当有所成就。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修行】全经的精神,在于经题,故应依此来受持。金刚是不动的本体,勿被境所转;般若是智慧的妙用,于生活中去展现;波罗蜜是事情的完成,故要精进去达成每件事。亦不去执着金刚般若波罗蜜之法,方能大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修行】当处说法,随处灭尽,若有说法,便是执着。虽然说法,亦是本有,并非别人说般若,汝就有此,而是自性本有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修行】不执小亦不执大,大小不是问题,执着才是病。不论由小至大,不管从内到外,这些都是对待,事实若无微尘,怎成世界,故微尘世界,名异而实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修行】阿难尊者,见佛相好,故发心随佛出家。相虽庄严,亦是虚妄,凡夫与佛,也是这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修行】虽以身命布施,福胜七宝,然亦不能解脱生死,故受持般若经,方为究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修行】行深才能解深,行深由读诵而来,读诵从信而来,信由自身而来,若己不行,怎么行深,又怎能深解呢?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修行】六祖惠能大师,一闻此经,即得开悟,定是菩萨乘愿再来。我们闻此经,还不一定相信,甚至胡思乱想,或是想读更多的经典,心怎能清净,这是不会见到实相的。实相亦是假名,名为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修行】末法众生,德薄垢重,由于诱因太多,资讯太泛滥,能闻此经,就可信解,可谓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修行】行者无我执、无法执,便离一切诸相,要破相就要正观,方能大彻大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修行】相信故不惊,清净故不怖,行正故不畏,此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修行】五度像盲,般若像眼;若无般若智慧,怎能解脱,故为第一波罗蜜。布施去悭贪,持戒得清净,忍辱除瞋心,精进免懈怠,禅定不散乱,般若有智慧。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修行】修忍辱波罗蜜,若有忍耐之心,即非忍辱波罗蜜,而是着相修行,遇境不动才是忍辱。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修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之忍辱,非一蹴可及。所有的成就也是这样,累积过去的历练,遇境方能经得起考验。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修行】有相发心,是有为法;离相发心,是无为法;有无尽离,真发菩提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修行】真为众生,应破除一切私心,及自我意识,来行大慈悲心。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修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夫有差,诸佛无别。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修行】行者应言:真理、实相、如法、爱语、一致之语言。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修行】法是无常,故无实;却有作用,故无虚。知心无实,故「无所住」;知法无虚,故「生其心」。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修行】心有所住,无明即生,不见真相,不明空理,像人入暗,则无所见;住心若除,菩提即生,则见实相,像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修行】前人走过的路,是最好的捷径。五祖弘忍及惠能大师,皆要我们持诵金刚经,依此而修,即得见性。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修行】精进多劫以身布施,不及闻此经典,信心不退之福德;若依此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之次第而修,定可成就。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修行】大经大智能解,大故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今闻大乘,能信便是大根器,若去大向小,就是小根器。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受持读诵是自觉,广为人说是觉他;四句偈虽少,却可渐入全经;初为人解说,以后广为人说,其人成就不可思议,亦荷担如来家业。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修行】乐于小乘法者,没有大根器,是不能听受大乘经典,更何谈为人解说。因无大智,故好之;因无大悲,故乐之。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遶,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修行】行者若能照金刚经修持,不论何时,不论何处,皆为众生所恭敬,且受供养,与佛无异。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为人轻贱,往昔造恶;今闻金刚经,当善自护念来自度,依佛所付嘱去度人,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修行】行者当供养三宝、父母、师长及一切众生,且亲自承事其劳。然而供养承事诸佛,却不及受持读诵此经之功德,此世尊苦口婆心,一再叮咛教诲,我们当觉醒!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修行】闻此经典,能信是大智,受持是大行,读诵是大悲,荷担是大愿,因经义不可思议,故十方三世,一切佛皆由此经出。果报亦不可思议,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修行】修行应先发菩提心,但亦不可执此心,若执此心,便是着相。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修行】度一切众生的心是「慈悲」,无有一众生可度是「智慧」。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修行】诸法本来空寂,实无菩提心可言!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佛本自心,谁能给予。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修行】不明此义,不能觉悟;了然于心,授记为佛。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道本自然,佛亦是,明白本来,即是如来。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修行】心本无实无虚,缘起说有,缘灭言无,无有定法可以言说。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修行】大与小对,非是真大;无有对待,是名大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修行】名,可名,非常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矣!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修行】庄严于心,离心非庄严;无心即是庄严道心。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修行】五蕴皆空,本是无我;诸法生灭,当下空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修行】佛由人成,故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修行】佛无障碍,故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修行】佛有智慧,故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修行】佛悟诸法,故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修行】佛已证得,故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修行】心之复杂,虽胜于恒河沙,但一切变化,不离自心也,故众生种心,如来悉知。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修行】众生妄心,如来真心;真妄二心,实是同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修行】诸法本空,因果不空。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修行】有则有范围,无则无边际,有执处处碍,无执观自在。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修行】报身非法身,亦不离法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修行】诸相非体性,亦不离体性。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修行】诸法本无,因人说有。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修行】迷时众生,悟时佛;佛与众生,本无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本无一物,何来所得;参透此理,即证无上。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法因缘起,本是性空;圣凡无别,一切平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行】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亦不执此善,是为大慈大悲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修行】财施,不及法施;有漏,不及无漏。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修行】执心度众,是凡夫;随缘度化,即佛心。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修行】佛随世间说,非真有个我;凡夫听人言,误以有个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修行】相同心非同,莫以一窥全。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修行】六尘非实,着相是邪,莫往外求,心正即是!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成佛须三身具备,无此圆满即未证得。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修行】说有是常见,说无是断灭,故言:「此法无实无虚」之中道义。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修行】因证无我,故不执福德;能于一切境中,安住其心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修行】执即是贪,怎能舍;无执无贪,怎不舍。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修行】来去坐卧是生灭,自性如来无生灭。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修行】世界缘灭成微尘,不论微尘多小,实是因缘所灭。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修行】微尘缘生成世界,不论世界多大,实是因缘所生。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修行】微尘、世界,皆是因缘生灭,实无一法可得,只是强名一合相,莫以为真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修行】以众生知见,怎能悟佛知见;佛之知见,即是不存一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修行】金刚经所言,便是诸佛知见,行者当信解不疑,才不致辜负世尊之苦心。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修行】一切修行若无发心,实不能成就,故佛弟子们当发菩提心,依教修行,随缘度众。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修行】有慧则不取于相,有定则能不动,此是定慧等持也。若要有此功夫,应于一切境界,老实观照「诸行无常」,方能领悟「诸法无我」,以证「涅槃寂静」之果!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修行】深信才会受持,奉行才可到达,切勿自欺欺人,而要老实修行。奉劝诸行者:诚心臣服佛陀,礼敬无上法义,亲近善知识们,自悟、自行,共成佛道!
【金刚经心经全文译文】相关文章:
3.金刚经译文与赏析
8.心经原文
9.《金刚经》之义
10.《金刚经》中心思想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