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常观常自在《心经》

常观常自在《心经》

2025-01-23 09:44: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int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常观常自在《心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常观常自在《心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常观常自在《心经》

篇1:常观常自在《心经》

常观常自在《心经》

《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智所在,如《金刚经》、《般若经》,全在于此。

我接触佛法得到最大的利益,是最初的《心经》,我特别感激唐玄奘法师译的《心经》,对《心经》感触比较大。

观,观自在,观,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行,行深时,时时照见,观菩萨时时照见,观菩萨行深时时照见,观菩萨时时照见,观,观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时照见,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照见,时时照见。

观,观自在,观自在菩萨……

实际佛说经真是不可思议,都是前文解后文,后文解前文,互解互印,如谛珠各相映照,光光相映,照耀人心,是对人心的抉择,各个是摩尼宝,各个具足无量义,各个照耀世间,各个可以取用,各个真实不虚。

我们在没有路、没有导师、没有善知识的时候,就把《心经》当成自己的导师就好了,因为如是知自心,是为最上方便。有什么不会的时候就观自在,观自在菩萨。哪个自在?哪个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时照见五蕴皆空。此菩萨自在,此菩萨行波罗蜜,此菩萨观!

这是随身的老师——心师。汝不可识自心,如证阿罗汉,方能识自心。汝可以视《心经》为自师。观,观自在,观自在常观自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时照见五蕴皆空,空度一切苦厄。很方便啊。

观自在菩萨,观,观自在——菩萨,所谓的自由、自尊、自在、自方便。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时照见,其它时你照不见啊,不得方便,不得自在。

般若波罗蜜多何以言说?无来无去,无得无失,无前后际,无善无恶,是非消融,对待泯灭,不二心智中,一时抉择于法界之心,就是观自在之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观自在菩萨无对待心中,时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时众纷纷顶礼)

这个多方便,你说我没老师了,念念《心经》,这就是老师,这老师随身啊,随身方便。如果以后我们真没老师了,怎么办?这个可以跟随着你,随时教育你、提醒你、安慰你、给你智慧,给你方便,给你安乐,真是金刚上师一样的,不舍弃我们。

心者,不坏。智慧之心,无散无坏。这世上人很苦你知道吗?人走了,人离开了,没有教言怎么办啊?给大家留下一个不离开的师长——观自心,观自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时照见五蕴皆空,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色不异空;空,空不异色;色,色即是空;空,空即是色。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什么是呢?色,色不异空;空,空不异色;色,色即是空;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实非断灭空,所以说无色,无受、想、行、识。有时候我们会在这断灭,认为我什么也不想了。前面讲得很清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此非断灭处,正是在色、受、想、行、识处,无色、香、声、味、触、法,无受、想、行、识,实在不可思议。所以在色、受、想、行、识之中,不可得于色、受、想、行、识,是为无得无失。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受用无穷啊,我们在色、受、想、行、识念前之时,见无见见,受无受受,用无用用,得以自在抉择,光明普耀,妙用无穷,无染无著,此为解脱相。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个“无”,无受、想、行、识,正是在受、想、行、识表达之时,无受、想、行、识。何以故呢?其本质空故,无本质故,无染着故,所以但有其受用,但有其妙用,而无其染着,无可得失。所以说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四谛法都没了,无智亦无得,智得各舍去了。在动相之前,汇入法界。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菩提萨陲,勇猛无畏。在此处无生法忍,一时安住,大光明藏中,抉择之心。

后面接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生法忍处,一片光明,无得无失,无对无待,无受、想、行、识,于受、想、行、识之中,无受、想、行、识,何以挂碍?无得无失,何以挂碍?无智亦无得,何以不得智慧?法无自性一时袒露,无所挂碍,站立世间,了明人生,抉择法益,做一个无畏的智者。虽然生活在世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所以说有得有失,有无之间,皆是颠倒,二元散坏,一时得见自心真实,光明普照,不动不摇,不增不减,如实安住。

这是随心的老师,随身的老师啊,我们当常念常知,常觉常察,常观自在,常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常时时照见,常照见五蕴皆空,空度一切苦厄,常度苦厄,常自他二利。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何以涅盘?寂静安乐,光耀世间,如实自知。一路超去,金光大道,就在你足下。

真是如是啊,常观常自在!

《心经》这么短的文字,把般若波罗蜜多乘,乃至把一切佛法的体讲述的淋漓尽致、无遮无盖,畅快得很。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一路超去。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全在于此啊,不离于当念,不离于当体,不离于真实之智。若离,何有佛法可谈呢?!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乘全彰显于此。

你看这么短的经,一切法具足。这是彻底文殊啊。说无文殊即文殊,哪个知用不文殊啊?用这个哪个不文殊啊?!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抉择的话,大印盖上了,就是这样,真实不虚!佛印印取自心。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来吧来吧,智慧的彼岸在呼唤着一切众生!来吧来吧,一切众生本来安住在智慧的彼岸!,来吧来吧,你一听到即得解脱!(时众纷纷顶礼)

因为《心经》给我带来的利益,我十分感激,心里生起无畏的喜悦。《心经》给我许多次冲击,最大的那次冲击是读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时候,感觉心就象突然被一个什么东西“啪”打碎了一样,那时候碰到什么都感觉到象自己的母亲一样,养育了自己,哺育了自己,安慰了自己。心中感觉到所有的什么东西都是软的,十分柔软!

那时候有自己的法身父母的感觉,什么叫法身父母?就是自己对所有的空间的感知,不管是所谓的三业——身、口、意,也不管是周边的`一切事物事相,所有的感知,都是自己的法身父母,就是这种感觉,特别亲切,碰到什么都是十分柔软。这次对我的冲击是十分大十分大的,就是一下撞击了自己的心灵,你知道嘛?你感觉到自己的身口意所表达、所表述、所感知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法身父母,都在养育着自己的色身、法身,生起感激,不能自已。

我特别感激《心经》,字字珠玑,字字摩尼宝,字字放光,相映相照,照亮人心。

我一般读《心经》时都:观,观自在,观,观自,观,观自在,我就不再读了,就感觉到每个字都是真实的、圆满的、究竟的,不需要第二个字了。

“观!”够用了;感觉到不够用,“观自!”一下子就回到自己心灵的抉择上了;还不够,“观自在!”够了嘛;“观自在”,感觉还用不上力,“观自在菩萨!”够了嘛,无畏的观察者;感觉到还不够力,那下面就抉择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还不够嘛?还不够的话,下面又抉择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还不行嘛?

一步步的都是抉择啊,让你震撼,每个字都在撞击着大千,有十八种涌动,震撼着法界,震撼着自己的心智,你怎么能不说它是个师长呢?真是一读就感觉到震撼,十分的震撼。

一般我给他们念《心经》念不多,念几句就念不下去了,因为什么?感觉再念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什么?再念就是法界随处都在念,举手投足都在念:“观自在!”因为事事物物莫不自在,事事物物莫不真实,事事物物莫不具足,事事物物莫不是法界身,如来德相啊。

观,观自在,观,观自,观,观自在,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行深。你次第去观察。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你不要落脚,一落脚就完了,你就感觉到受不了。“时”——这一个“时”把整个虚空都打碎了,把一切都泯平了。“般若波罗蜜多时”,抉择了,大光明藏一时现前。这个“时”,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时”象一个宝杵一样,这个杵啊,一时打碎执着,还要什么呢?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一个“时”字你敢停吗?所以读经你不要乱读,要转经、用经,用其妙用,而不要取其被迫,什么被迫?就是你当成事干了,你当成个东西抗起来了,什么读多少遍多少遍,那惨了你知道吗?

“观!”一个字就进去了,进到哪去了?“自在!”还不够?不够的话,“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安慰你了,对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时照见,波罗蜜多时时照见——每一句都是不可思议的法则,不可思议的教诲,不可思议的引导,不可思议的无量内涵,一时会涌现在你心中,鼓励着你的正确的正知见、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言说、正确的命运、正确的法则、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正定、正确的智慧。还不够啊?!

每一句在无量义中放出无量光明,照耀着无量的世间,照耀着无量的有情,度脱无量的世缘、现缘、因缘,还不够用吗?!

佛讲法啊,一言说中无量义,众生各个随类解,我们读一遍,有一遍的解,读一遍,都有众生在解这个文字,领教于此,永远不会重复。其深意浩荡,渊博如海,浩瀚无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干枯,是一切智之源头,出生一切功德,如摩尼宝,挂于百尺竿头,若祈请者,决定圆满回施,令其如意。

不好好读《心经》,愧不愧啊?

观,观自在,观,观自在菩萨。实际我们没老师的时候我感觉到《心经》是最好的老师,有时候自己会迷茫,打妄想会很痛苦,就来观,观自在,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是老师啊,有时候我们没有商量,心里烦恼了,愚痴了,无明了,没地方商量,跟谁商量?跟《心经》商量去;向谁求教,向《心经》求教去,我给大家一个金刚上师啊。大家能念《心经》,我天天都跟着你。

因为在我学佛过程中,《心经》对我的加持是十分不可思议的。在这靠到过,休息过,安慰过,生起过大的喜悦,很踏实。

《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智所在,如《金刚经》、《般若经》,全在于此。世尊说法共49年,单说般若部即用了22年,你想想它的价值就对了,就知道了。也有考证说佛说般若部说了28年,按最短的时间也是22年,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佛弘法49年,单说般若一门、即智慧门,就用了22-28年,这是世尊在娑婆世界所宣化的教言中用力和用量最大的地方,你不得不重视。

象《心经》这样文字短小的经典,在佛教的经典里《阿含经》里是很多的,但在般若部中很少。短短二百多个字,能把佛教的整个机制阐述一尽,实在不可思议!它代表观自在菩萨所启教的真正的悲智二法,具足的教言。因为观自在菩萨两种说:一个是修法得自在之利,运用智慧之人,是为观自在菩萨;再一个是观世音启教之时,以悲悯世间故而宣化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所守护的教言,所以说是悲智具足。《心经》具足悲智啊。这是大悲观世音所启教的。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是具足大悲者,具足善巧者,具足智者。

应该如是观。观什么呢?苦!苦在何处呢?苦在执着!怎么去掉执着呢?空度一切苦厄!空怎么度一切苦厄呢?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空度一切苦厄。何以为空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何谈色空呢?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一切法则,如是抉择。

所以说此教言不可思议,广大究竟,圆满互摄,前句后句,各相解说,方便自在,一经解一经,圆满周遍。就此一经互用互解,互动互庄严,都是前句解释后句的,后句解释前句的,不可思议的。

此经用的时候你爱怎么读怎么读,不用带标点,读到哪儿是哪儿,都得方便。这一口气你有多长你用多长,气短得时候就“观!”读完了。气长的时候就一口气都整个经都念完。你再短也短不过一个“观”字吧?!

这是老师啊,真是跟着我们的智慧之导师、诸佛之母、诸佛之导师——不仅仅是我们普通人的导师,诸佛之导师都不离开这般若波罗蜜多智啊。此处文殊常随,诸佛常爱护,诸佛亦为伴侣啊。

此处易得法,得究竟方便,何以故呢?此法为诸佛守护之法。

此处无疑无虑,圆满安乐!

篇2:心经观自在解释

心经观自在解释

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

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x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你要看!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

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

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盘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

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是离开生死然后有涅盘,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

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

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事。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

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篇3:《心经注解》:观自在菩萨

(一)论理。观者、以自心眼、反观本觉、真心之中、有无尘相否。有尘相者、即当、舍之断之、“灭之”绝之。无尘相者、即为真心也。真心者、到彼岸也。观者、喻立大圆宝镜之前、当知、宝镜之中、之人是谁。亦名、回光反照、照明本心也。

(二)自在者、真心无妄、无相、即得自在也。自在者、空五蕴也。自在者、无六欲也。倘空五蕴、能无六欲者、即名、无一切相也。无相者、见一切相、无生其心也。无生其心者、身心无有、不自在、之处境也。

(三)菩萨者、普度也。普度本觉、心内、心外、一切众生相也。心内众生相者、四相飞腾也。心外众生相者、六欲猖狂也。倘无四相、与六欲之妄者、真心到彼岸也。以经而证之、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终。欲明经意者、希阅、金刚经、无名注。释意。论事。若言“观自在、当用、观世音者、”而非是、非不是也。非是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空五蕴、而无六欲、直至彼岸之捷径。观世音、三字者、寻声救苦之意也。倘将寻声、救苦之相、冠於全经之首者、弗可宜也、故名非是。非不是者、寄名取义也、寄水行舟也、寄慈航普度也。寄用观世音菩萨、名号者、之善也。集句。观自在菩萨者、佛说也、观自在、三字、适合本经之义也。为纯为净也、为妥为当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3”

(一)行者、菩萨在往昔之时、发菩提心、修无上道、誓坚而愿固。行者、难行能行也。行者、难为能为也。行者、难证其觉道、而能证之也。行者、经过、经历也。经历者、遇诸恶魔、而不退转也。经历者、遇诸迷惑、而不能动其心、更其愿也。“迷惑者、情欲色迷惑也”。“经历者、见诸生死、如幻泡也”。“行者、见刀山火海、临刑夺寿时、心不更变也”。

(二)深者、愿也、誓也、信也、行也、证也、觉悟也、深而非浅也。深者、而非一劫、二劫、三四五劫中、而种善根也。是在、无量无数、无边劫中、所种如是、善根故、而为深也。深者、行者、开卷阅读、如是经、见如是理、知如是义、行如是行、证如是道、能如是者、“行者”而不是、观自在、化身、应身者、不可能也。集义。行者、见如是经、入如是理、证如是体用者。莫不是在、无量无数、佛所中、种诸善根者、焉能见、如是经、得如是报耶。行者、复当再进一步、其名为甚深。即名、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

(三)般若者、翻智慧也。智慧者、人人具足、则因迷悟两途也。智慧者、体用具备、妙用无穷也。智慧者、明其本心、见其真性也。倘得智慧眼者、与众所见、迥然不相同也。倘得智慧眼者、尘劫可尽、本觉慧命、永无穷灭也。得智慧眼者、视诸生死、如归故乡也。“未得智慧眼者、不可共语也。”智慧眼者、所见所闻、无有不是、真如实相也。得智慧眼者、见诸世间、无有不是、诸佛行藏处、无有不是、诸佛常住、之地也。得智慧眼者、所见此岸、而与彼岸者、是一岸、实无分别也。倘能见者、即名、智慧到彼岸也。智慧眼者、智慧心也。所谓心眼、如如也、此见者、正见也。“非外道、所见者。”“外道所见、莲华、佛光、佛身相者”。“是有为、有相也。”“亦名、见相不无、复名、见色当真也。”所谓、佛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凡是肉眼、见诸光彩、见色形相者、外道之见也。”外道之见者、是诸天、天人之道也。而非彼岸、涅槃心也。倘若心见、以眼导其心者、非外道也。此人、名为、悟证、到地也。到地者、到彼岸之地也。

(四)波罗蜜者、翻到彼岸也。到者、非到为到、到为非到、本地风光、何到之有。凡情分别、圣觉一体也。彼岸者、觉地也。觉者、明也。地者、心也。觉者、无所不觉也。地者、明心见性也。觉地者、心无四相也。无四相者、“无相、无不相。”“觉地放光明也”。觉地者、觉十方、明三世、遍虚空、尽法界、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无所不觉。“亦无相也。”

篇4:常诵心经的好处是什么

常诵心经的好处是什么

心经的宇宙观,能令你通过背诵,慢慢感染到宇宙就是我,我便是宇宙的智慧,万物皆在我的宇宙之内,世界的财宝,皆在我的口袋之中,自己去不去拿来用,决于自己而已。

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一个人常常行衰运,必定心神恍惚,心经可以摄住一个人的心神,转而行好运。心经是正极灵能的经文,可以将不吉阴邪的东西驱去。念诵“般若心经”可以使人行运,甚至致富,其原因可以从消极及积极两方面来分析:从消极一方先谈。心经可以使你行运,致富。最直接地,是能令你“心中富有”。无论你家财千万,还是贫无立锥,都必须追求心中富有,一个人心中富有,才真正拥有快乐。在佛教的角度而言,一个人能拥有心中富有,开心快乐,也就是【佛】了。

心经的宇宙观,能令你通过背诵,慢慢感染到宇宙就是我,我便是宇宙的智慧,万物皆在我的宇宙之内,世界的财宝,皆在我的口袋之中,自己去不去拿来用,决于自己而已。因为自己追求心中富有,是精神世界的满足,因此,有没有钱并不是最最重要的事。心中富有就是一切了。

这是背诵心经,其中一些行者所领略到的道理。但另一些行者,却有较积极的领悟。

一个人开始修炼心经之后,会有一种胸襟开阔的思想。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一个人能容人容物,才可以做大事业。这种容人观,乃来自心经的修持。因为一个人心胸一开,必然会有一种博爱的精神,一定人缘好。就算自己不想做大生意,也会被环境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迫做大!因为每个职员都乐意为这个人打工,每一间公司都觉得与你合作最快乐。自然发旺致富,享受名成利就得福气。因此,心经一修之后,人的世界观就会改变。运气也自然会变。

根据我的一些同修的经验,心经可以帮你相当大的忙,你可以三遍心经21遍心咒(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反复的求观世音菩萨帮你达成你心中的好的愿望! 一般而言,观世音菩萨绝对会闻声救苦,帮你达成你的善愿,关键就是看你去不去念。其次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念心经,不是首先要去理解其中的深奥意思的。我的意思就是说:什么都不管,念就是了!!!

念的程序是这样的: (口念和心念都无所谓!)

从头到尾念第一遍

从头到尾念第二遍

从头到尾念第三遍

再念心经心咒21遍(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再念祈求文:弟子***诚心祈求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帮弟子***达成……(你的良好愿望)!

再念感谢文:弟子***诚心感谢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

附:心经全文(非常的短,3分种就可以念一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你能遇见心经,就是知 !你能念诵心经,就是行 !!你能得到加持,就是证!!!

非常的高兴你能念心经,其实这个心经非常的`重要,平时有麻烦是可以靠心经来帮你度过难关的!简单又功效宏大!

念的程序是这样的:(口念和心念都无所谓!)

每次完整的一遍是这样的:(从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直念到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念完三遍后,再念心经心咒21遍(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记数就用手指来计!21遍心咒是一个规定的数字!

象这样的三遍心经加21遍心咒,是完整的一次祈愿程序。当然越多次完整的越好,多多益善!到时候你就会知道心经的厉害!!!很多人以为心经是修炼空性的一个经文,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仅代表我和一些同修的想法)。你要是有天眼的话,就会看见你每次念完整的三遍心经加21遍心咒的话,身边和头顶会有金甲护法神!

篇5:《心经》的人生启示常静

《心经》的人生启示(常静)

《心经》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短精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典。

自古以来,此经一直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每个朝代的很多信徒都能流利地背诵。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高僧翻译和注解了这部经典。据不完全统计,《心经》共有七种译本,对本经的注疏至少有百家之多。该经也是汉传佛教寺院每天晚课必诵的经典。全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二个字,却涵盖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内容精华。《心经》所揭示的缘起性空之理,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准确地把握此经的思想内涵,对于学习经教,指导修行,都具有重要意义。《心经》不仅对人的修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 还对人的为人处世有多方面的启示。《心经》对人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使人看破世事;二、劝人心无挂碍。现分别简析如下。

一、使人看破世事

《心经》主要是讲般若空性的经典。在经中说,观世音菩萨以般若之智,观察到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皆是一种假有,最后都归于空无。此经所说的“空”,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的;我们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的;这一切有相无相的东西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观世音菩萨在修般若空观之时,观照到五蕴都是空幻不实的。所以,在后面经文中佛陀告诉舍利弗,既然五蕴皆空,那么色也就是空的,受、想、行、识也 都是虚幻不实的。在此基础上,佛陀进一步对舍利弗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最终都将变为虚无。也就是说,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本性是空。经文所讲的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都是无相,都是性空的。

《心经》启示我们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无论是亲眷、财色,名利,地位等各种身外之物,最后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不能执着于假有,而舍不得,放不下。只有你能看破这一点后,才能够去掉参透世事的苦空无常,从而放下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执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世事,那么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为人处世,尘世之间也会少很多纷争,则人世间也会成为一片净土。

二、劝人心无挂碍

菩萨能够以般若之智而修六度,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的。菩萨正是由于依靠般若之智,能够做到心无挂碍。因为菩萨心中没有挂碍,也就没有恐怖,并且远离各种颠倒梦想,从而达到不生不灭的究竟涅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依此般若之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菩萨修观照般若,心常清净,远离杂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扰,因而能做到心无挂碍,自然不会有恐怖和颠倒梦想。觉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自然不会有任何恐怖。就象死亡这样大的事,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而禅者却也一样自在洒脱。

三、做到心无挂碍方法

究竟如何做到心无挂碍,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善于把握当下。时光流逝很快,世事变化多端。我们正在做的或者已经做过的'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去。过去的事我们无法去把握,将来的事还没有到来,我们也无法预测。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孔子曾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说,已经成为事实的事就不要劝说了,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劝诫了,对已经过去的过失或过错不要去责备了。如果我们能够不为过去的事而后悔,也不为未来的事而忧心,只是将心思关注于现在,那么我们就会少很多牵挂。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现在,就不可能创造光辉灿烂的未来,所以,对任何人来说,现在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现在就没有过去和未来。其次,正确面对得失。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有很多人一旦在某方面取得成功,他就会得意忘形,盛气凌人。因此,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之时,应当保持平淡的心志,这样才不会挂碍太多。

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闲事挂碍了,你就会每天过得闲适自在,这样你会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没有了世事的牵挂,你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洒脱自然的生活。正如诗云: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篇6:观义马常村煤矿后有感

爸爸这星期一阵心血来潮,说要带我去他们工作的地方去参观一下,问我要不要去,我是个爱玩的人,一听煤矿半日游,欣然答应。

今天一大早,我便被老爸残忍的叫了起来。我打着哈欠开始洗漱,一切准备完毕之后惊异的发现,我“只”用了半个小时。在一旁的老爸正焦急的等待,见我洗漱完了,便急忙催促。我的早饭还没吃呢!

怀疑

经过大约半小时的乘车,终于到了义马常村煤矿。这里安静极了,好像还没睡醒的样子,根本没有大家所说的尘土飞扬,还有繁重的工作,里面的阿姨正悠闲地收着QQ空间里的菜。现在我有些怀疑,大家都在骗我。

繁忙

随着太阳的.渐渐升起,大家也忙了起来。万基的工人就是勤快,刚来拉煤的无一不是万基控股集团的人。渐渐的,来了更多的车,那些都是从我们河南各地赶来的,繁忙的一天开始了!

奇怪的停电

爸爸的手机没电了,于是拿出从电器充电,奇怪的是,手机刚开始充电,就停电了,这可耽误了不少的时间。电已经停了,无奈下,爸爸拔下充电器,更奇怪的是,刚拔下充电器没一会儿,电又来了,不会是因为爸爸的手机导致的停电吧……再次插上充电器,没停电,哈哈,原来这只是一次巧合啊!

尘土飞扬

经过这次漫长的停电,许多大卡车已经等不及了,不再慢悠悠的,而是加快了速度,快快快!有些车的车篷没盖好,多少撒下了一些灰尘,这些调皮的灰尘乘着呼呼的大风,在天上飞来飞去,使整个煤场里尘土飞扬,十步以外什么也看不清,现在我相信他们口中的尘土飞扬了。

回家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已是中午了,半日游该结束了。我和爸爸冒着大风“大雾”跑出去坐车。在车上,爸爸告诉我,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实际是很难的,你需要记住车的车牌号,而且要发封条,封条是按顺序的,一旦错了一个或丢了一个封条,那你就要赔偿许多的钱。

爸爸还告诉我,拉煤这份工作又脏又累,而且有时需要司机加班加夜,可赚的钱却是少之又少,而这样的工作却有许多人争抢着去做,尽管这样,还是有许多人得不到。而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想去做,是因为那些人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现在找不来工作,只好这样来养家。

哦,我明白了,原来爸爸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他只想让我明白:好好学习十分关键,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厉害了,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连这份工作也得不来。

爸爸,您为了我真是用心良苦啊!

篇7:观义马常村煤矿后有感

观义马常村煤矿后有感

爸爸这星期一阵心血来潮,说要带我去他们工作的地方去参观一下,问我要不要去,我是个爱玩的人,一听煤矿半日游,欣然答应。

今天一大早,我便被老爸残忍的叫了起来。我打着哈欠开始洗漱,一切准备完毕之后惊异的发现,我“只”用了半个小时。在一旁的老爸正焦急的等待,见我洗漱完了,便急忙催促。我的早饭还没吃呢!

怀疑

经过大约半小时的乘车,终于到了义马常村煤矿。这里安静极了,好像还没睡醒的样子,根本没有大家所说的尘土飞扬,还有繁重的工作,里面的阿姨正悠闲地收着QQ空间里的菜。现在我有些怀疑,大家都在骗我。

繁忙

随着太阳的渐渐升起,大家也忙了起来。万基的工人就是勤快,刚来拉煤的无一不是万基控股集团的人。渐渐的,来了更多的车,那些都是从我们河南各地赶来的.,繁忙的一天开始了!

奇怪的停电

爸爸的手机没电了,于是拿出从电器充电,奇怪的是,手机刚开始充电,就停电了,这可耽误了不少的时间。电已经停了,无奈下,爸爸拔下充电器,更奇怪的是,刚拔下充电器没一会儿,电又来了,不会是因为爸爸的手机导致的停电吧……再次插上充电器,没停电,哈哈,原来这只是一次巧合啊!

尘土飞扬

经过这次漫长的停电,许多大卡车已经等不及了,不再慢悠悠的,而是加快了速度,快快快!有些车的车篷没盖好,多少撒下了一些灰尘,这些调皮的灰尘乘着呼呼的大风,在天上飞来飞去,使整个煤场里尘土飞扬,十步以外什么也看不清,现在我相信他们口中的尘土飞扬了。

回家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已是中午了,半日游该结束了。我和爸爸冒着大风“大雾”跑出去坐车。在车上,爸爸告诉我,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实际是很难的,你需要记住车的车牌号,而且要发封条,封条是按顺序的,一旦错了一个或丢了一个封条,那你就要赔偿许多的钱。

爸爸还告诉我,拉煤这份工作又脏又累,而且有时需要司机加班加夜,可赚的钱却是少之又少,而这样的工作却有许多人争抢着去做,尽管这样,还是有许多人得不到。而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想去做,是因为那些人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现在找不来工作,只好这样来养家。

哦,我明白了,原来爸爸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他只想让我明白:好好学习十分关键,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厉害了,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连这份工作也得不来。

爸爸,您为了我真是用心良苦啊!

篇8:常诵心经的好处及正确念诵方法

常诵心经的好处及正确念诵方法

常诵心经的好处:

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一个人常常行衰运,必定心神恍惚,心经可以摄住一个人的心神,转而行好运。心经是正极灵能的经文,可以将不吉阴邪的东西驱去。念诵“般若心经”可以使人行运,甚至致富,其原因可以从消极及积极两方面来分析:从消极一方先谈。心经可以使你行运,致富。最直接地,是能令你“心中富有”。无论你家财千万,还是贫无立锥,都必须追求心中富有,一个人心中富有,才真正拥有快乐。在佛教的角度而言,一个人能拥有心中富有,开心快乐,也就是【佛】了。

心经的宇宙观,能令你通过背诵,慢慢感染到宇宙就是我,我便是宇宙的智慧,万物皆在我的宇宙之内,世界的财宝,皆在我的口袋之中,自己去不去拿来用,决于自己而已。因为自己追求心中富有,是精神世界的满足,因此,有没有钱并不是最最重要的事。心中富有就是一切了。

这是背诵心经,其中一些行者所领略到的道理。但另一些行者,却有较积极的领悟。

一个人开始修炼心经之后,会有一种胸襟开阔的思想。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一个人能容人容物,才可以做大事业。这种容人观,乃来自心经的修持。因为一个人心胸一开,必然会有一种博爱的精神,一定人缘好。就算自己不想做大生意,也会被环境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迫做大!因为每个职员都乐意为这个人打工,每一间公司都觉得与你合作最快乐。自然发旺致富,享受名成利就得福气。因此,心经一修之后,人的世界观就会改变。运气也自然会变。

根据我的一些同修的经验,心经可以帮你相当大的忙,你可以三遍心经21遍心咒(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反复的求观世音菩萨帮你达成你心中的好的愿望! 一般而言,观世音菩萨绝对会闻声救苦,帮你达成你的善愿,关键就是看你去不去念。其次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念心经,不是首先要去理解其中的'深奥意思的。我的意思就是说:什么都不管,念就是了!

念的程序是这样的: (口念和心念都无所谓!)

从头到尾念第一遍

从头到尾念第二遍

从头到尾念第三遍

再念心经心咒21遍(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再念祈求文:弟子***诚心祈求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帮弟子***达成……(你的良好愿望)!

再念感谢文:弟子***诚心感谢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

附:心经全文(非常的短,3分种就可以念一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你能遇见心经,就是知 !你能念诵心经,就是行 !!你能得到加持,就是证!

非常的高兴你能念心经,其实这个心经非常的重要,平时有麻烦是可以靠心经来帮你度过难关的!简单又功效宏大!

念的程序是这样的:(口念和心念都无所谓!)

每次完整的一遍是这样的:(从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直念到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念完三遍后,再念心经心咒21遍(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记数就用手指来计!21遍心咒是一个规定的数字!

象这样的三遍心经加21遍心咒,是完整的一次祈愿程序。当然越多次完整的越好,多多益善!到时候你就会知道心经的厉害!很多人以为心经是修炼空性的一个经文,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仅代表我和一些同修的想法)。你要是有天眼的话,就会看见你每次念完整的三遍心经加21遍心咒的话,身边和头顶会有金甲护法神!

篇9:渔父词・常自在,渔父词・常自在吕岩,渔父词・常自在的意思,渔父词・常自在

渔父词一十八首・常自在,渔父词一十八首・常自在吕岩,渔父词一十八首・常自在的意思,渔父词一十八首・常自在赏析 -诗词大全

渔父词一十八首・常自在

作者:吕岩  朝代:唐  体裁:词   闭目寻真真自归,玄珠一颗出辉辉。

终日玩,莫抛离,免使阎王遣使追。

【常观常自在《心经》】相关文章:

1.《心经注解》:观自在菩萨

2.常优秀照片

3.王常简介

4.常家庄园导游词

5.入常转正申请书

6.初中英语作文题目常考

7.初三常写作文范文

8.高二常考作文

9.初三常考作文题目

10.初一常考作文

下载word文档
《常观常自在《心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