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心经注解》:观自在菩萨

《心经注解》:观自在菩萨

2023-10-12 08:42: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里有滴*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心经注解》:观自在菩萨,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心经注解》:观自在菩萨,供大家阅读参考。

《心经注解》:观自在菩萨

篇1:《心经注解》:观自在菩萨

(一)论理。观者、以自心眼、反观本觉、真心之中、有无尘相否。有尘相者、即当、舍之断之、“灭之”绝之。无尘相者、即为真心也。真心者、到彼岸也。观者、喻立大圆宝镜之前、当知、宝镜之中、之人是谁。亦名、回光反照、照明本心也。

(二)自在者、真心无妄、无相、即得自在也。自在者、空五蕴也。自在者、无六欲也。倘空五蕴、能无六欲者、即名、无一切相也。无相者、见一切相、无生其心也。无生其心者、身心无有、不自在、之处境也。

(三)菩萨者、普度也。普度本觉、心内、心外、一切众生相也。心内众生相者、四相飞腾也。心外众生相者、六欲猖狂也。倘无四相、与六欲之妄者、真心到彼岸也。以经而证之、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终。欲明经意者、希阅、金刚经、无名注。释意。论事。若言“观自在、当用、观世音者、”而非是、非不是也。非是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空五蕴、而无六欲、直至彼岸之捷径。观世音、三字者、寻声救苦之意也。倘将寻声、救苦之相、冠於全经之首者、弗可宜也、故名非是。非不是者、寄名取义也、寄水行舟也、寄慈航普度也。寄用观世音菩萨、名号者、之善也。集句。观自在菩萨者、佛说也、观自在、三字、适合本经之义也。为纯为净也、为妥为当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3”

(一)行者、菩萨在往昔之时、发菩提心、修无上道、誓坚而愿固。行者、难行能行也。行者、难为能为也。行者、难证其觉道、而能证之也。行者、经过、经历也。经历者、遇诸恶魔、而不退转也。经历者、遇诸迷惑、而不能动其心、更其愿也。“迷惑者、情欲色迷惑也”。“经历者、见诸生死、如幻泡也”。“行者、见刀山火海、临刑夺寿时、心不更变也”。

(二)深者、愿也、誓也、信也、行也、证也、觉悟也、深而非浅也。深者、而非一劫、二劫、三四五劫中、而种善根也。是在、无量无数、无边劫中、所种如是、善根故、而为深也。深者、行者、开卷阅读、如是经、见如是理、知如是义、行如是行、证如是道、能如是者、“行者”而不是、观自在、化身、应身者、不可能也。集义。行者、见如是经、入如是理、证如是体用者。莫不是在、无量无数、佛所中、种诸善根者、焉能见、如是经、得如是报耶。行者、复当再进一步、其名为甚深。即名、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

(三)般若者、翻智慧也。智慧者、人人具足、则因迷悟两途也。智慧者、体用具备、妙用无穷也。智慧者、明其本心、见其真性也。倘得智慧眼者、与众所见、迥然不相同也。倘得智慧眼者、尘劫可尽、本觉慧命、永无穷灭也。得智慧眼者、视诸生死、如归故乡也。“未得智慧眼者、不可共语也。”智慧眼者、所见所闻、无有不是、真如实相也。得智慧眼者、见诸世间、无有不是、诸佛行藏处、无有不是、诸佛常住、之地也。得智慧眼者、所见此岸、而与彼岸者、是一岸、实无分别也。倘能见者、即名、智慧到彼岸也。智慧眼者、智慧心也。所谓心眼、如如也、此见者、正见也。“非外道、所见者。”“外道所见、莲华、佛光、佛身相者”。“是有为、有相也。”“亦名、见相不无、复名、见色当真也。”所谓、佛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凡是肉眼、见诸光彩、见色形相者、外道之见也。”外道之见者、是诸天、天人之道也。而非彼岸、涅槃心也。倘若心见、以眼导其心者、非外道也。此人、名为、悟证、到地也。到地者、到彼岸之地也。

(四)波罗蜜者、翻到彼岸也。到者、非到为到、到为非到、本地风光、何到之有。凡情分别、圣觉一体也。彼岸者、觉地也。觉者、明也。地者、心也。觉者、无所不觉也。地者、明心见性也。觉地者、心无四相也。无四相者、“无相、无不相。”“觉地放光明也”。觉地者、觉十方、明三世、遍虚空、尽法界、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无所不觉。“亦无相也。”

篇2:心经观自在解释

心经观自在解释

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

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x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你要看!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

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

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盘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

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是离开生死然后有涅盘,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

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

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事。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

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篇3:常观常自在《心经》

常观常自在《心经》

《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智所在,如《金刚经》、《般若经》,全在于此。

我接触佛法得到最大的利益,是最初的《心经》,我特别感激唐玄奘法师译的《心经》,对《心经》感触比较大。

观,观自在,观,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行,行深时,时时照见,观菩萨时时照见,观菩萨行深时时照见,观菩萨时时照见,观,观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时照见,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照见,时时照见。

观,观自在,观自在菩萨……

实际佛说经真是不可思议,都是前文解后文,后文解前文,互解互印,如谛珠各相映照,光光相映,照耀人心,是对人心的抉择,各个是摩尼宝,各个具足无量义,各个照耀世间,各个可以取用,各个真实不虚。

我们在没有路、没有导师、没有善知识的时候,就把《心经》当成自己的导师就好了,因为如是知自心,是为最上方便。有什么不会的时候就观自在,观自在菩萨。哪个自在?哪个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时照见五蕴皆空。此菩萨自在,此菩萨行波罗蜜,此菩萨观!

这是随身的老师——心师。汝不可识自心,如证阿罗汉,方能识自心。汝可以视《心经》为自师。观,观自在,观自在常观自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时照见五蕴皆空,空度一切苦厄。很方便啊。

观自在菩萨,观,观自在——菩萨,所谓的自由、自尊、自在、自方便。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时照见,其它时你照不见啊,不得方便,不得自在。

般若波罗蜜多何以言说?无来无去,无得无失,无前后际,无善无恶,是非消融,对待泯灭,不二心智中,一时抉择于法界之心,就是观自在之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观自在菩萨无对待心中,时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时众纷纷顶礼)

这个多方便,你说我没老师了,念念《心经》,这就是老师,这老师随身啊,随身方便。如果以后我们真没老师了,怎么办?这个可以跟随着你,随时教育你、提醒你、安慰你、给你智慧,给你方便,给你安乐,真是金刚上师一样的,不舍弃我们。

心者,不坏。智慧之心,无散无坏。这世上人很苦你知道吗?人走了,人离开了,没有教言怎么办啊?给大家留下一个不离开的师长——观自心,观自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时照见五蕴皆空,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色不异空;空,空不异色;色,色即是空;空,空即是色。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什么是呢?色,色不异空;空,空不异色;色,色即是空;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实非断灭空,所以说无色,无受、想、行、识。有时候我们会在这断灭,认为我什么也不想了。前面讲得很清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此非断灭处,正是在色、受、想、行、识处,无色、香、声、味、触、法,无受、想、行、识,实在不可思议。所以在色、受、想、行、识之中,不可得于色、受、想、行、识,是为无得无失。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受用无穷啊,我们在色、受、想、行、识念前之时,见无见见,受无受受,用无用用,得以自在抉择,光明普耀,妙用无穷,无染无著,此为解脱相。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个“无”,无受、想、行、识,正是在受、想、行、识表达之时,无受、想、行、识。何以故呢?其本质空故,无本质故,无染着故,所以但有其受用,但有其妙用,而无其染着,无可得失。所以说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四谛法都没了,无智亦无得,智得各舍去了。在动相之前,汇入法界。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菩提萨陲,勇猛无畏。在此处无生法忍,一时安住,大光明藏中,抉择之心。

后面接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生法忍处,一片光明,无得无失,无对无待,无受、想、行、识,于受、想、行、识之中,无受、想、行、识,何以挂碍?无得无失,何以挂碍?无智亦无得,何以不得智慧?法无自性一时袒露,无所挂碍,站立世间,了明人生,抉择法益,做一个无畏的智者。虽然生活在世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所以说有得有失,有无之间,皆是颠倒,二元散坏,一时得见自心真实,光明普照,不动不摇,不增不减,如实安住。

这是随心的老师,随身的老师啊,我们当常念常知,常觉常察,常观自在,常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常时时照见,常照见五蕴皆空,空度一切苦厄,常度苦厄,常自他二利。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何以涅盘?寂静安乐,光耀世间,如实自知。一路超去,金光大道,就在你足下。

真是如是啊,常观常自在!

《心经》这么短的文字,把般若波罗蜜多乘,乃至把一切佛法的体讲述的淋漓尽致、无遮无盖,畅快得很。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一路超去。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全在于此啊,不离于当念,不离于当体,不离于真实之智。若离,何有佛法可谈呢?!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乘全彰显于此。

你看这么短的经,一切法具足。这是彻底文殊啊。说无文殊即文殊,哪个知用不文殊啊?用这个哪个不文殊啊?!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抉择的话,大印盖上了,就是这样,真实不虚!佛印印取自心。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来吧来吧,智慧的彼岸在呼唤着一切众生!来吧来吧,一切众生本来安住在智慧的彼岸!,来吧来吧,你一听到即得解脱!(时众纷纷顶礼)

因为《心经》给我带来的利益,我十分感激,心里生起无畏的喜悦。《心经》给我许多次冲击,最大的那次冲击是读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时候,感觉心就象突然被一个什么东西“啪”打碎了一样,那时候碰到什么都感觉到象自己的母亲一样,养育了自己,哺育了自己,安慰了自己。心中感觉到所有的什么东西都是软的,十分柔软!

那时候有自己的法身父母的感觉,什么叫法身父母?就是自己对所有的空间的感知,不管是所谓的三业——身、口、意,也不管是周边的`一切事物事相,所有的感知,都是自己的法身父母,就是这种感觉,特别亲切,碰到什么都是十分柔软。这次对我的冲击是十分大十分大的,就是一下撞击了自己的心灵,你知道嘛?你感觉到自己的身口意所表达、所表述、所感知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法身父母,都在养育着自己的色身、法身,生起感激,不能自已。

我特别感激《心经》,字字珠玑,字字摩尼宝,字字放光,相映相照,照亮人心。

我一般读《心经》时都:观,观自在,观,观自,观,观自在,我就不再读了,就感觉到每个字都是真实的、圆满的、究竟的,不需要第二个字了。

“观!”够用了;感觉到不够用,“观自!”一下子就回到自己心灵的抉择上了;还不够,“观自在!”够了嘛;“观自在”,感觉还用不上力,“观自在菩萨!”够了嘛,无畏的观察者;感觉到还不够力,那下面就抉择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还不够嘛?还不够的话,下面又抉择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还不行嘛?

一步步的都是抉择啊,让你震撼,每个字都在撞击着大千,有十八种涌动,震撼着法界,震撼着自己的心智,你怎么能不说它是个师长呢?真是一读就感觉到震撼,十分的震撼。

一般我给他们念《心经》念不多,念几句就念不下去了,因为什么?感觉再念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什么?再念就是法界随处都在念,举手投足都在念:“观自在!”因为事事物物莫不自在,事事物物莫不真实,事事物物莫不具足,事事物物莫不是法界身,如来德相啊。

观,观自在,观,观自,观,观自在,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行深。你次第去观察。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你不要落脚,一落脚就完了,你就感觉到受不了。“时”——这一个“时”把整个虚空都打碎了,把一切都泯平了。“般若波罗蜜多时”,抉择了,大光明藏一时现前。这个“时”,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时”象一个宝杵一样,这个杵啊,一时打碎执着,还要什么呢?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一个“时”字你敢停吗?所以读经你不要乱读,要转经、用经,用其妙用,而不要取其被迫,什么被迫?就是你当成事干了,你当成个东西抗起来了,什么读多少遍多少遍,那惨了你知道吗?

“观!”一个字就进去了,进到哪去了?“自在!”还不够?不够的话,“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安慰你了,对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时照见,波罗蜜多时时照见——每一句都是不可思议的法则,不可思议的教诲,不可思议的引导,不可思议的无量内涵,一时会涌现在你心中,鼓励着你的正确的正知见、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言说、正确的命运、正确的法则、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正定、正确的智慧。还不够啊?!

每一句在无量义中放出无量光明,照耀着无量的世间,照耀着无量的有情,度脱无量的世缘、现缘、因缘,还不够用吗?!

佛讲法啊,一言说中无量义,众生各个随类解,我们读一遍,有一遍的解,读一遍,都有众生在解这个文字,领教于此,永远不会重复。其深意浩荡,渊博如海,浩瀚无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干枯,是一切智之源头,出生一切功德,如摩尼宝,挂于百尺竿头,若祈请者,决定圆满回施,令其如意。

不好好读《心经》,愧不愧啊?

观,观自在,观,观自在菩萨。实际我们没老师的时候我感觉到《心经》是最好的老师,有时候自己会迷茫,打妄想会很痛苦,就来观,观自在,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是老师啊,有时候我们没有商量,心里烦恼了,愚痴了,无明了,没地方商量,跟谁商量?跟《心经》商量去;向谁求教,向《心经》求教去,我给大家一个金刚上师啊。大家能念《心经》,我天天都跟着你。

因为在我学佛过程中,《心经》对我的加持是十分不可思议的。在这靠到过,休息过,安慰过,生起过大的喜悦,很踏实。

《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智所在,如《金刚经》、《般若经》,全在于此。世尊说法共49年,单说般若部即用了22年,你想想它的价值就对了,就知道了。也有考证说佛说般若部说了28年,按最短的时间也是22年,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佛弘法49年,单说般若一门、即智慧门,就用了22-28年,这是世尊在娑婆世界所宣化的教言中用力和用量最大的地方,你不得不重视。

象《心经》这样文字短小的经典,在佛教的经典里《阿含经》里是很多的,但在般若部中很少。短短二百多个字,能把佛教的整个机制阐述一尽,实在不可思议!它代表观自在菩萨所启教的真正的悲智二法,具足的教言。因为观自在菩萨两种说:一个是修法得自在之利,运用智慧之人,是为观自在菩萨;再一个是观世音启教之时,以悲悯世间故而宣化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所守护的教言,所以说是悲智具足。《心经》具足悲智啊。这是大悲观世音所启教的。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是具足大悲者,具足善巧者,具足智者。

应该如是观。观什么呢?苦!苦在何处呢?苦在执着!怎么去掉执着呢?空度一切苦厄!空怎么度一切苦厄呢?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空度一切苦厄。何以为空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何谈色空呢?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一切法则,如是抉择。

所以说此教言不可思议,广大究竟,圆满互摄,前句后句,各相解说,方便自在,一经解一经,圆满周遍。就此一经互用互解,互动互庄严,都是前句解释后句的,后句解释前句的,不可思议的。

此经用的时候你爱怎么读怎么读,不用带标点,读到哪儿是哪儿,都得方便。这一口气你有多长你用多长,气短得时候就“观!”读完了。气长的时候就一口气都整个经都念完。你再短也短不过一个“观”字吧?!

这是老师啊,真是跟着我们的智慧之导师、诸佛之母、诸佛之导师——不仅仅是我们普通人的导师,诸佛之导师都不离开这般若波罗蜜多智啊。此处文殊常随,诸佛常爱护,诸佛亦为伴侣啊。

此处易得法,得究竟方便,何以故呢?此法为诸佛守护之法。

此处无疑无虑,圆满安乐!

篇4:华严经·观自在菩萨章

《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篇5:华严经·观自在菩萨章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译

尔时善财童子,闻伐苏蜜多离贪欲际解脱门,一心随顺,忆念修行。观彼菩萨无著境界三昧,思彼菩萨欢喜三昧,寻彼菩萨无碍音声藏三昧,行彼菩萨遍往一切佛刹三昧,念彼菩萨离一切世间光明三昧,入彼菩萨寂静庄严三昧,修彼菩萨摧伏外道三昧,观彼菩萨佛境界光明三昧,思彼菩萨摄一切众生不舍三昧,住彼菩萨增长众生福德藏三昧。念一切智,渐次前行。

至彼岸城,诣居士宅,顶礼其足,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居士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不般涅槃际。善男子,我不生心言:‘如是如来已般涅槃,如是如来现般涅槃,如是如来当般涅槃。’我知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唯除为欲调伏众生而示现耳。善男子,我开彼栴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善男子,我念念中入此三昧,念念得知一切诸佛殊胜之事。”

善财白言:“此三昧者,境界云何?”

居士答言:“善男子,我入此三昧时,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相续出现,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毗舍浮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名称佛、最胜莲华佛,如是等佛而为上首。于一念顷,得见百佛,得见千佛,得见百千佛,得见亿佛、百亿佛、千亿佛、百千亿佛、阿庾多亿佛、那由他亿佛,乃至见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极微尘数佛,如是一切,次第皆见。亦见彼佛初始发心,种诸善根,获胜神通,成就大愿,修行妙行,具波罗蜜,入菩萨地,得清净忍,摧伏魔军,成等正觉,国土清净,众会庄严,放大光明,神通自在,作狮子吼,转妙法轮,变化示现,种种差别,无量方便,成熟众生,善巧宣扬,无分别法。我悉能持,我悉能忆,悉能观察,分别显示,随顺解了,无有忘失。如是未来弥勒佛等百佛、千佛、百千亿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极微尘数佛,及初发心,相续不断,信解甚深,勤求不懈,精进势力,速疾增长,一切世间凡夫、二乘所不能动。亦见现在毗卢遮那佛等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悉亦如是。彼一切佛,我皆现见。彼一切法,我悉得闻。忆念受持,心无忘失。以智慧力,随顺解了。以慈悲力,宣扬显示。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所得不般涅槃际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以一念智,普知三世,一念遍入一切三昧;如来智日,恒照其心,于一切法无有分别,了一切佛悉皆平等,如来及我,一切众生,等无有二;知一切法,自性清净,光明普照,无所不遍;无有思虑,无有动转,而能普入一切世间;离诸分别,住佛法印,悉能开悟法界众生。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尔时居士因此指示,即说偈言:

“海上有山众宝成,贤圣所居极清净,

泉流萦带为严饰,华林果树满其中。

最胜勇猛利众生,观自在尊于此住,

汝应往问佛功德,彼当为汝广宣说。”

时善财童子礼居士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尔时善财童子蒙居士教,随顺思惟,一心正念,入彼菩萨深信解藏,得彼菩萨能随念力,忆彼诸佛出现次第,见彼诸佛成等正觉,持彼诸佛所有名号,观彼诸佛所证法门,知彼诸佛具足庄严,信彼诸佛所转法轮,思彼诸佛智光照曜,念彼诸佛平等三昧,解彼诸佛自性清净,修彼诸佛无分别法,契彼诸佛甚深法印,作彼诸佛不思议业。渐次前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种种名华,周遍严饰。观自在菩萨,于清净金刚宝叶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智慧光明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善财见已,欢喜踊跃,于善知识,爱乐尊重,合掌恭敬,目视不瞬。作如是念:“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善知识者,难可值遇。善知识者,十力宝因。善知识者,无尽智炬。善知识者,福德根芽。善知识者,一切智门。善知识者,智海导师。善知识者,集一切智助道之具。”作是念已,即便往诣大菩萨所。

尔时观自在菩萨,遥见善财,告言:“善哉!善来童子!汝发大乘意,普摄众生。起正直心,专求佛法。大悲深重,救护一切。住不思议最胜之行,普能拯拔生死轮回,超过世间,无有等比。普贤妙行,相续现前。大愿深心,圆满清净。勤求佛法,悉能领受。积集善根,恒无厌足。顺善知识,不违其教。从文殊师利功德智慧大海所生。其心成熟,得佛威力。已获广大三昧光明,专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见诸佛,生大欢喜。智慧清净,犹如虚空。既自明了,复为他说。安住如来智慧光明,受持修行一切佛法。福智宝藏,自然而至。一切智道,速得现前。普观众生,心无懈倦。大悲坚固,犹若金刚。”

尔时善财童子诣菩萨所,礼菩萨足,绕无数匝,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放阎浮檀金妙色光明,起无量色宝焰网云,及龙自在妙庄严云,以照善财。即舒右手,摩善财顶,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速疾行解脱门。善男子,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摄受调伏,相续不断。善男子,我恒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诸众生前,随所应化而为利益。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摄取众生,或以利行摄取众生,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种种微妙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善巧言辞,或以威仪胜妙方便,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开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种种色相、种种族姓、种种生处、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习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令离诸怖。所谓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王官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诸病怖、离懈怠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愁叹怖、离所求不得怖、离大众威德怖、离流转恶趣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恐怖,灭除障难,正念现前。善男子,我以如是种种方便,令诸众生离诸怖畏,住于正念。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转。”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解脱门义,为善财童子而说偈言:

“善来调伏身心者,稽首赞我而右旋,

我常居此宝山中,住大慈悲恒自在。

我此所住金刚窟,庄严妙色众摩尼,

常以勇猛自在心,坐此宝石莲华座。

天龙及以修罗众,紧那罗王罗刹等,

如是眷属恒围绕,我为演说大悲门。

汝能发起无等心,为见我故而来此,

爱乐至求功德海,礼我双足功德身,

欲于我法学修行,愿得普贤真妙行。

我是勇猛观自在,起深清净大慈悲,

普放云网妙光明,广博如空极清净。

我垂无垢傭圆臂,百福妙相具庄严,

摩汝深信善财顶,为汝演说菩提法。

佛子应知我所得,一相一味解脱门,

名为诸佛大悲云,秘密智慧庄严藏。

我为精勤常救护,起诸弘誓摄众生,

怜愍一切如己身,常以普门随顺转。

我于无数众苦厄,常能救护诸群生,

心念礼敬若称名,一切应时皆解脱。

或遭牢狱所禁系,杻械囚执遇怨家,

若能至心称我名,一切诸苦皆销灭。

或犯刑名将就戮,利剑毒箭害其身,

称名应念得加持,弓矢锋刃无伤害。

或有两竞诣王官,诤讼一切诸财宝,

彼能至诚称念我,获于胜理具名闻。

或于内外诸亲属,及诸朋友共为怨,

若能至诚称我名,一切怨家不能害。

或在深林险难处,怨贼猛兽欲伤残,

若能至心称我名,恶心自息无能害。

或有怨家怀忿毒,推落险峻大高山,

若能至心称我名,安处虚空无损坏。

或有怨家怀忿毒,推落深流及火坑,

若能至心称我名,一切水火无能害。

若有众生遭厄难,种种苦具逼其身,

若能至心称我名,一切解脱无忧怖。

或为他人所欺谤,常思过失以相仇,

若能至心称我名,如是怨嫌自休息。

或遭鬼魅诸毒害,身心狂乱无所知,

若能至心称我名,彼皆销灭无诸患。

或被毒龙诸鬼众,一切恐怖夺其心,

若能至诚称我名,乃至梦中皆不见。

若有诸根所残缺,愿得端严相好身,

若能至诚称我名,一切所愿皆圆满。

若有愿于父母所,承顺颜色志无违,

欢荣富乐保安宁,珍宝伏藏恒无尽,

内外宗族常和合,一切怨隙不来侵,

若能至诚称我名,一切所愿皆圆满。

若人愿此命终后,不受三途八难身,

恒处人天善趣中,常行清净菩提道;

有愿舍身生净土,普现一切诸佛前,

普于十方佛刹中,常为清净胜萨埵,

普见十方一切佛,及闻诸佛说法音,

若能至诚称我名,一切所愿皆圆满。

或在危厄多忧怖,日夜六时称我名,

我时现住彼人前,为作最胜归依处。

彼当生我净佛刹,与我同修菩萨行,

由我大悲观自在,令其一切皆成就。

或清净心兴供养,或献宝盖或烧香,

或以妙华散我身,当生我刹为应供。

或生浊劫无慈愍,贪瞋恶业之所缠,

种种众苦极坚牢,百千系缚恒无断,

彼为一切所逼迫,赞叹称扬念我名,

由我大悲观自在,令诸惑业皆销灭。

或有众生临命终,死相现前诸恶色,

见彼种种色相已,令心惶怖无所依,

若能至诚称我名,彼诸恶相皆销灭,

由我大悲观自在,令生天人善道中。

此皆我昔所修行,愿度无量群生众,

勇猛精勤无退转,令其所作皆成就。

若有如应观我身,令其应念咸皆见,

或有乐闻我说法,令闻妙法量无边。

一切世界诸群生,心行差别无央数,

我以种种方便力,令其闻见皆调伏。

我得大悲解脱门,诸佛证我已修学,

其余无量功德海,非我智慧所能知。

善财汝于十方界,普事一切善知识,

专意修行无懈心,听受佛法无厌足。

若能闻法无厌足,则能普见一切佛。

云何见佛志无厌,由听妙法无厌足。”

尔时观自在菩萨说此偈已,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大悲速疾行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已净普贤一切愿,已住普贤一切行,常行一切诸善法,常入一切诸三昧,常住一切无边劫,常诣一切无边刹,常观一切诸如来,常闻一切三世法,常息一切众生恶,常长一切众生善,常绝众生生死流,常入如来正法流。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尔时善财童子,闻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说此大悲清净偈已,欢喜踊跃,充遍其身,生爱敬心,增信乐心,发清净心。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礼菩萨足,长跪合掌,于菩萨前,瞻仰一心,以偈赞曰:

“天人大众阿修罗,及与一切诸菩萨,

以妙言音共称赞,大圣智慧深如海。

能于一切众生中,平等大悲同一味,

一智同缘普救护,种种苦难皆销灭。

菩萨最胜神通力,反覆大地不为难,

又能干竭于大海,令大山王咸震动。

圣者菩萨大名闻,号曰大悲观自在,

云何我以微劣智,于仁胜德能称赞。

我闻圣者诸功德,无断无尽大悲门,

因是发起清净心,生我智慧辩才力。

我今处于大众会,以大勇猛而观察,

称扬赞叹妙庄严,恭敬至诚无懈倦。

如大梵王居梵众,映蔽一切诸梵天,

菩萨吉祥妙色身,处于众会无伦匹。

菩萨顾视同牛王,妙色融朗如金聚,

具足广大菩提愿,普利一切诸天人。

种种华鬘以严饰,顶上真金妙宝冠,

光明净妙过诸天,威德尊严超世主。

圆光状彼流虹绕,外相明如净月轮,

顶相丰起若须弥,端严正坐如初日。

腰系金絛色微妙,现殊胜相放光明,

伊尼鹿皮作下裙,能令见者生欢喜。

妙身种种庄严相,众宝所集如山王,

腰垂上妙清净衣,如云普现无边色。

真珠三道为交络,犹如世主妙严身,

恒放净光普照明,亦如朗日游空界。

身色净妙若金山,又如瞻博迦华聚,

以白璎珞为严饰,如白龙王环绕身。

世主手执妙莲华,色如上妙真金聚,

毗琉璃宝以为茎,大慈威力令开发。

出过天人之所有,普放光明犹日轮,

显现如在妙高山,香气普熏于一切。

于诸恶鬼部多等,黑蛇醉象及狮子,

痴火毒害蔽慈心,及余种种诸危难,

重苦系缚所伤迫,一切恐怖无依怙,

世主一味大悲心,平等救彼众生类。

妙宝叶石为胜座,无等莲华之所持,

百千妙福之所成,众妙莲华所围绕。

极妙身光清净色,从真胜义而成就,

诸天种种上妙供,咸共赞叹仁功德。

于尊能发清净意,速离一切忧怖心,

眷属快乐共欢娱,一切妙果皆圆满。

大海龙王住自宫,及余居处诸龙众,

常惧妙翅大鸟王,搏撮伤残受诸苦;

或有众生入大海,遇风鼓浪如雪山,

若遭摩竭欲来吞,恐怖惊惶无所救;

或遇醉象而奔逐,种种厄难之所缠,

至心忆念大悲尊,如是一切无忧怖。

大石山王有洞窟,其窟幽深极可畏,

有犯王法锁其身,种种系缚投于彼。

彼诸苦恼众生等,至心忆念大悲尊,

枷锁解脱苦销除,一切无忧安隐乐。

仁以大悲清净手,摄取忆念诸众生,

令于一切厄难中,获得无忧安隐乐。

我今赞叹人天主,最胜威德大仙王,

三毒翳障尽销除,福智无涯如大海,

调伏众生无懈倦,利乐平等无怨亲。

愿于菩萨妙金山,一切胜福皆成就,

普于十方诸世界,息灭众生邪见心,

速获如来无上身,普愿众生咸证得。”

尔时有一菩萨,名正性无异行,从于东方虚空中来,至此世界轮围山顶,以足按地。时此世界,六种震动,变成无数杂宝庄严。复于其身,放大光明,映蔽一切。释、梵、护世、天龙八部、日、月、星、电,所有光明,皆如聚墨。其光普照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及余一切苦恼众生,罪垢销除,身心清净。又于一切诸佛刹土,普兴一切诸供养云,普雨一切香、华、璎珞、衣服、幢盖,如是所有诸庄严具,供养于佛。复以神力,随诸众生心之所乐,普于一切诸宫殿中而现其身,令其见者皆悉欢喜。然后来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所。

时观自在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汝见正性无异行菩萨,来此大会道场中否?”

善财答言:“唯然已见。”

告言:“善男子,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尔时善财童子,于观自在菩萨所,得甚深智,入大悲门,以甚深心,随顺观察,心无疲厌。一心顶礼观自在菩萨足,绕无数匝,敬承其教,辞退而行。往诣正性无异行菩萨所,顶礼其足,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菩萨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普门不动速疾行。”

善财白言:“圣者于何佛所,得此解脱?所从来刹,去此几何?发来久如?”

菩萨告言:“善男子,如此境界,甚深难解,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沙门、婆罗门等,所不能了。唯诸菩萨,最胜精进,具菩萨行,无退无怯,已能亲近诸善知识,善友所摄,诸佛所念,增长善根,志乐清净,得菩萨根,有智慧眼,能闻能持,能解能入。”

善财白言:“唯愿圣者,为我宣说。我当承佛威神之力、善知识力,能信能受,能解能入。”

菩萨告言:“善男子,我从东方具足吉祥藏世界,普吉祥出生佛所,而来此土。善男子,于彼佛所,得此法门。从彼发来,已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念中,举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步。一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一一世界,我皆遍入。以最胜心,至其佛所,以妙供具而为供养,及施一切诸众生海。此诸供具,皆是无上心所成,无作法所印,诸如来所忍,诸菩萨所叹。善男子,我又普见彼世界中一切众生,悉知其心,悉知其根,随其解欲,现身说法,或放光明,或施财宝,种种方便,教化调伏,利乐成熟,无有休息。如从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普门不动速疾行解脱,能疾周遍到一切处。如诸菩萨摩诃萨,随顺遍行,普于十方,无所不至,智慧境界,等无差别,善布其身,悉遍法界;至一切道,入一切刹,知一切法,观一切世,平等演说一切法门,深信爱乐一切妙行,同时照耀一切众生;于诸佛所,不生分别,于一切处,无有障碍。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善男子,南方有城,名为门主。其中有神,名曰大天。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礼菩萨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心经注解》:观自在菩萨】相关文章:

1.常观常自在《心经》

2.古诗文注解

3.自在的反义词

4.心经原文

5.风景自在人间作文

6.《自在独行》读书心得体会

7.自在独行作文600字

8.《心经》七种版本

9.作文5.5分心经

10.辛弃疾 菩萨蛮

下载word文档
《《心经注解》:观自在菩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