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

2024-10-18 07:46: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eryllaosh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菩萨蛮》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菩萨蛮》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菩萨蛮》教案

篇1:《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4、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鉴赏这首诗似直而纡的表达艺术。

2、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3、熟读背诵这首诗,简要了解韦庄。

自主学习

1、作者信息

韦庄(836年~9),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孤贫力学,才敏过人。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靖,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难。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

多媒体显示介绍文字及图片: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二人齐名,号称“温韦”。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花间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词,编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花间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还有极少部分是咏史征戍、行旅写景。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浮艳为主。

3、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诗人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韦庄浪游江南时,共写了五首以《菩萨蛮》为题的词。这五首词的内容、情意、风格相近。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合作探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背诵这首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韦庄的一篇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

二、感知诗歌: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

2、教师评点,并指导诵读技巧:

这首每两句换一次韵,且平仄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诵读时平声音应拖长,稍做停顿;遇仄声时则应急促一些。

3、全班齐读:

三、诗句赏析

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两句意思: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小结:这两句抒情。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2.“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小结: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其意思是: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小结:

这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

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四、全诗主旨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五、艺术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

1.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2.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陈廷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3.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

篇2: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五代词的有关常识。

2、通过对“温词”的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讨论本词是否有所寄托。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

1、这首词的韵脚有哪些?如何构成听觉之美?

答: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褥”“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2、词中的物象有哪些?如何营造视觉之美?

答:物象有“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精致绵密,构成富于视觉美的境界。

3、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4、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答:肖像、动作(细节)、着装描写。

例如“懒起画蛾眉”中“懒”字把她此时此地那种怅惘若失的情态传达出来;“弄妆梳洗迟”中“迟”字进而渲染她无情无绪的心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双双金鹧鸪”,实际是反衬,她独处深闺。满怀惆怅,“双双金鹧鸪”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道出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李华

篇3: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

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

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2.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三、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1、找出词的韵脚,再前后读一读,说说在语感上有怎样的听觉之美?

明确: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这就是词这种文学作品特有的音乐美。

2、词写了哪些意象?想一想作品如何营造出视觉之美的.?

明确:篇中写了“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美好的环境,柔美的鬓发,雪白的肤色,美丽的装饰,美妙的女子,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

3、“双双金鹧鸪”和前面哪些写照相照应?又有怎样的含义?

明确:“双双金鹧鸪”与“懒”和“迟” 相照应,见物生情,顾影自怜,孤独哀伤。

4、词中的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又有怎样的情怀?

明确:篇中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客观而论,此词表面所写不过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及其慵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描绘了一幅唐代宫廷仕女图。其深层含义,可以联系到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含蓄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5、赏析“度”字的妙处。

俞平伯先生指出:”’度’字含有飞动意。”叶嘉莹女士《迦陵论词从稿》也说:”’度’字生动,……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在词人的联想中,”云”字乃从”鬓”字生出,”度”字又从”云”字生出。词人再于”度”字添一”欲”字,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试想:于金光明灭之中,云鬓飘拂之际,连细小的眉、发也如此富有生气,岂不更撩人乎?

6、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这首《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你能从“约文微词”中感受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吗?

指导:

A.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什么“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试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结拍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哥却早已出门远去,这怎不教人难挨难耐呢?

B.结合上片中的“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你能感受到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吗?

孤独寂寞

C.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7.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你同意吗?说说理由。(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8.理解艺术风格:

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四、作业:背诵全词

篇4:温庭筠菩萨蛮优秀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

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下面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关于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非常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3、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 (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此处答案有待商榷)。

三、诗句赏析

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两句意思: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小结:这两句抒情。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2、“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小结: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好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好像凝满了霜雪。

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其意思是: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小结:这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

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四、全诗主旨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五、艺术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

1、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2、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陈廷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3、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

篇5: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温庭筠的词,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感知“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可以进行初步的鉴析

3重点难点

内容和能力上,落实翻译和中心归纳,加强鉴赏的基本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导入】教学过程

一、由“专题导言”导入新课

1、花间词派: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南唐主李璟、他的儿子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为代表,情调伤感而意境开阔,结束了“花间”,开启了北宋词。

二、赏析《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1、作者

温庭筠(约812 — 约870),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2、结合注释自读。

(1)两个多义注解,你怎么选择?(探究、讨论)

提醒: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

①“小山”。课本给出三中解释,屏风、发髻、眉毛。此处理解为“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更恰当,“重叠”若用来形容“眉毛”不太合适;而“明灭”是说阳光照到有金碧螺钿装饰的围屏上呈现出或明或暗、金光闪烁的景象,闺中的寂寥在它的映衬下,显得更加下鲜明。

[也有说“小山”是眉的:①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双眼明秋水润。(《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②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鬓云”的其他诗句:①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花冠不整下堂来。(唐·白居易《长恨歌》)②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②帖。一说缝图案到衣服上,一说熨(多音)烫衣服。取后解,简洁明了。

(2)齐读,整体感知,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结合词意给“女性”添加定语并作具体分析)。

贵族、美丽、孤独、寂寞——整合答案: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3)翻译:先独立翻译,后讨论比较。

3.思考

(1)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后讨论)

(描写女子从起床的肖像而梳洗、画眉、簪花、照镜、以至着装的一系列动作或细节,从中展现人物的处境和心情)

(2)说说你体会到抒情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怀?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探究、讨论。结合作者生平遭遇各抒己见,也可参考《商山早行》的中心和作者的有关介绍)

提示:此词表面上看是写一女子晨起梳妆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但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可参考“鉴赏助手”⑩关于“闺怨”的寄托)

(3)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试由学生自由分析体会。

明确: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4.写作手法:

细节刻画、对比、象征

三、布置作业:

1.整合鉴赏过程及结果,形成一段完整的赏析文字。

2.完成“积累运用”第1题。

篇6:菩萨蛮温庭筠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人物形象的解析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抓关键词来分析人物形象;

2.挖掘人物形象背后词人想表达的深层意蕴;

3.学会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描述人物形象。

三、教学时长: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学生收集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一)新课导入:以画入诗,明确画是用线条和色彩来塑造形象,而我们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

幻灯片展示图画:柳宗元《江雪》

师:欣赏这幅画,同学们有没有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诗呢?

生:……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应该能抓住画中的人物)

师:同学们很聪明,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我们的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二者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呢?这个问题咱们暂时搁置,今天我们新学一首温庭筠的《菩萨蛮》,看看这首词中又塑造了什么形象。

(二)初读课文,析形象

师:咱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生:诵读课文,进入诗词境界

师:读完这首词,说说这首词写什么呀?

生:(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女人、美女、女人起床梳妆……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回文本抓字词)

师:噢……原来这首词是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而且还是个女子形象,同学们还知道了词中写到这个女子起床梳妆打扮的全过程。那这个女子有什么特征呢?来,咱们再来读一读,同学们再关注得深入一点。

生:齐读课文。

师:再读课文之后,说说该女子形象有什么典型特征?

生:美、慵懒……

师:何以见得?(指导学生回到词中去找一些刻画人物最具表现力的词。)

生:……

师:(幻灯片展示关键字词)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引入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用“颦”字来加深对“重叠”和“明灭”的理解。)

度:飞越,这里是纷披、散落之意。(这里形容头发蓬乱,丝丝袅袅,

半掩着面容,呈飞飘之状。)

懒:慵懒。

迟:动作迟缓。

师: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用得精妙的字词在词性上都有规律可循。比如他们大都是些什么词?

生:动词、形容词。

师:很好!刚才品读的经验告诉我们,分析诗词的形象、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要重点关注诗句中的那些能够传情达意的动词和形容词。

换而言之,把握住诗句中的精妙的动词和形容词,将有助于更为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

(四)三读课文,悟情感

师:比如,三、四句写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动:懒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同学们带着词中主人公的情感,反复的诵读三、四句,找出最能体现主人公情感的两个字。

生:大声诵读,应该较容易的寻找到。

“懒”字和“迟”字,其词人虽无一字写情,却句句含情,言有尽却意无穷,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能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竭力去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蕴。同学们试想想,自古女子都爱美,词中主人公却懒得打扮,这“懒”和“迟”透露了她怎样的心情呢?(该形象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生:(惆怅、郁闷、抑郁)

师:如此绝世美人为何惆怅?

①深闺寂寞。

②青春易逝。“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本句化用唐五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诗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有道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跟花儿一样,易开易落啊!

③盛年独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人没有精工刻画女子穿衣的动作,而是把视角停留在了女子身上“罗襦”的图案上,为何?有道是“只羡鸳鸯不羡仙”。

师:由此可见,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诗词来说,那些能够传情达意的关键词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它们才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师:同学们刚刚分析得很深入,很到位。那请诸位不妨再想想,温庭筠一大老爷们,怎就如此了解女儿心思呢?而且刻画的还是个极美却极惆怅的女子?

生:……

师:同学们鉴赏诗词不要忘了其根本——“诗言志”,所有的诗词无论塑造什么形象,最终都是借以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志向。我们分析诗歌的形象,不仅要分析词人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更要深入理解词人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始终记住言为心声,诗山词海,声声传情。那么刚刚那个问题,同学们可否结合诗人生平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谈谈你的认识呢?

生:……

师:词人表达了:对这种女性慵懒之美的赞赏,对青春年华虚度的感伤和惋惜,对自己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别忘了“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五、朗诵全词,练表达:

经过刚才一番探讨,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词又有了新的理解。下面,回到上课初搁置的那个问题。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诗词是以文字塑造形象,二者之间有无关联呢?后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每一首诗都应该是一幅画,读者读诗时,浮现在脑海中的那副画。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用心里最美的语言,描写这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画面,尤其要注意重点将刚才我们分析过的最精妙的字词突显出来。

生:创作,选取两三个同学来展示。

师:评价(对学生创作中,表现出重点字词,突出主题情感的地方要重点评)。

六、课外拓展:

赏析温庭筠的《望江南》,并分析词中哪些词用得精妙?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篇7:菩萨蛮温庭筠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对温庭筠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唐五代词在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深入理解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集体背诵学过的唐五代词韦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点出花间词特点,引出花间鼻祖温庭筠,赏析他的菩萨蛮,进一步感知花间词派的词风: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作者

温庭筠,唐书作廷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晚唐诗人,约比白居易晚50年。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每依新兴曲调作歌词,开五代宋词之盛,花间集收温词六十六首。 文学史上,温庭筠(约812-866)可称第一位专业词人。其词名压倒诗名,而其《金荃集》亦为第一本词的别集。他流传下来的词近70首,主要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多写闺妇或x女们的爱情,也有少数写边塞题材之作。 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唐宣宗李忱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綯央温庭筠代作若干首。词成后,令狐綯冒称是自己的作品,暗地里献给宣宗,并叮嘱温庭筠不要声扬出去。温庭筠却很快地说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綯,致终生不被重用 。

2、背景

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组词,共有十四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它写一个闺中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及穿衣的一系列动作,从中展现出她的处境和心境。这首词,为了适应宫廷歌妓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唐五代词的创作手法,以温庭筠的词为代表。

三、置身意境 找出全词的物象:

小山、金、鬓云、香腮、蛾眉、镜、花、人面、绣罗襦、金鹧鸪

构成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 诵读体验——美好而又绵密的意象

四、理解词的内容,整体感知

(一)赏析上片“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2、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3、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4、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在词人的联想中,发鬓如云,故生飞度之感。“欲”度,则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 5、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6、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7、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8、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分析“懒”、“迟”、“弄”三字之妙 ——三字相互照应,刻画人物神态、动作,暗示人物心情,巧妙的传达出闺中女子娇慵、惆怅、百无聊赖之情。 女子化妆为人欣赏,无人欣赏爱悦,所以慵懒

用个“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因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又“妆”字上着一“弄”字,便含百无聊赖而借此消遣的意味。 9、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说说你从词人“约文微词”中所体会到的女主人公情怀?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闺中女子内心的寂寞空虚。 ——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译文: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像云一样的鬓发披拂,微掩如雪香腮。慵懒的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仪容,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上片从素妆写起,到起床后的梳洗。写女主人起床前后的情态、动作。

(二)赏析下片“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罗襦:丝绸短袄。

2、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3、梳洗打扮过后,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拿出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着瞧。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花与人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 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4、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比喻、借代。“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译文:以两镜前后相映,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红花和容颜交相辉映。穿上刚熨平的绫罗群襦上,绣着一双双金鹧鸪。

下片梳妆已罢,照镜观看及穿衣登活动及内心的感触。

五、课堂小结

上片刻画女主人公醒后娇慵之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全词通过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并成功运用反衬、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六、思考讨论:为何历代文人常用女子的意象作比喻?

明确: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中,夫妻的伦理关系和君臣的伦理关系,是相当的。妻子在丈夫面前是没有自由的,丈夫可以喜爱她,选择她,抛弃她。她的一切都操纵在男子手中。君臣关系也是如此。那个在家中唯我独尊的男子汉大丈夫,一到君臣关系中,就变成“臣妾”了,就跟那妾连在一起了,相当于女子地位。他可以被选择,被抛弃,被贬谪,被赐死,甚至杀身,还要谢恩的。与夫妻关系极为相似。所以很多男子做起诗来,想到自己不得知遇,就把自己比作一个女子,没有找到一个托付终身的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历代文人以女子意象寄予情感的诗作

篇8:《菩萨蛮》教案设计

《菩萨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温庭筠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唐五代词在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深入理解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学生收集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一)新课导入:以画入诗,明确画是用线条和色彩来塑造形象,而我们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

幻灯片展示图画:柳宗元《江雪》

师:欣赏这幅画,同学们有没有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诗呢?

生:……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应该能抓住画中的人物)

师:同学们很聪明,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我们的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二者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呢?这个问题咱们暂时搁置,今天我们新学一首温庭筠的《菩萨蛮》,看看这首词中又塑造了什么形象。

(二)初读课文,析形象

师:咱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生:诵读课文,进入诗词境界

师:读完这首词,说说这首词写什么呀?

生:(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女人、美女、女人起床梳妆……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回文本抓字词)

师:噢……原来这首词是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而且还是个女子形象,同学们还知道了词中写到这个女子起床梳妆打扮的全过程。那这个女子有什么特征呢?来,咱们再来读一读,同学们再关注得深入一点。

生:齐读课文。

师:再读课文之后,说说该女子形象有什么典型特征?

生:美、慵懒……

师:何以见得?(指导学生回到词中去找一些刻画人物最具表现力的词。)

生:……

师:(幻灯片展示关键字词)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引入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用“颦”字来加深对“重叠”和“明灭”的`理解。)

度:飞越,这里是纷披、散落之意。(这里形容头发蓬乱,丝丝袅袅,

半掩着面容,呈飞飘之状。)

懒:慵懒。

迟:动作迟缓。

师: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用得精妙的字词在词性上都有规律可循。比如他们大都是些什么词?

生:动词、形容词。

师:很好!刚才品读的经验告诉我们,分析诗词的形象、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要重点关注诗句中的那些能够传情达意的动词和形容词。

换而言之,把握住诗句中的精妙的动词和形容词,将有助于更为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

(四)三读课文,悟情感

师:比如,三、四句写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动:懒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同学们带着词中主人公的情感,反复的诵读三、四句,找出最能体现主人公情感的两个字。

生:大声诵读,应该较容易的寻找到。

“懒”字和“迟”字,其词人虽无一字写情,却句句含情,言有尽却意无穷,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能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竭力去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蕴。同学们试想想,自古女子都爱美,词中主人公却懒得打扮,这“懒”和“迟”透露了她怎样的心情呢?(该形象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生:(惆怅、郁闷、抑郁)

师:如此绝世美人为何惆怅?

①深闺寂寞。“女为悦己者容”

②青春易逝。“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本句化用唐五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诗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有道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跟花儿一样,易开易落啊!

③盛年独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人没有精工刻画女子穿衣的动作,而是把视角停留在了女子身上“罗襦”的图案上,为何?有道是“只羡鸳鸯不羡仙”。

师:由此可见,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诗词来说,那些能够传情达意的关键词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它们才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师:同学们刚刚分析得很深入,很到位。那请诸位不妨再想想,温庭筠一大老爷们,怎就如此了解女儿心思呢?而且刻画的还是个极美却极惆怅的女子?

生:……

师:同学们鉴赏诗词不要忘了其根本——“诗言志”,所有的诗词无论塑造什么形象,最终都是借以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志向。我们分析诗歌的形象,不仅要分析词人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更要深入理解词人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始终记住言为心声,诗山词海,声声传情。那么刚刚那个问题,同学们可否结合诗人生平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谈谈你的认识呢?

生:……

师:词人表达了:对这种女性慵懒之美的赞赏,对青春年华虚度的感伤和惋惜,对自己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别忘了“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五)朗诵全词,练表达:

经过刚才一番探讨,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词又有了新的理解。下面,回到上课初搁置的那个问题。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诗词是以文字塑造形象,二者之间有无关联呢?后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每一首诗都应该是一幅画,读者读诗时,浮现在脑海中的那副画。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用心里最美的语言,描写这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画面,尤其要注意重点将刚才我们分析过的最精妙的字词突显出来。

生:创作,选取两三个同学来展示。

师:评价(对学生创作中,表现出重点字词,突出主题情感的地方要重点评)。

(六)课外拓展:

赏析温庭筠的《望江南》,并分析词中哪些词用得精妙?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篇9:九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教案

一.作者简介:

韦庄是唐初宰相韦见素的后人,杜陵人,少长于下邽,孤贫力学。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中和二年始离长安赴洛阳。中和三年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结尾有“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之句,不久韦庄遂避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乾宁元年五十九岁时中进土,为校书郎。当时各地节度使不听中央号令,东、西川节度使不和,乾宁四年,朝廷遣“宣谕和协使”李洵入川,韦庄时年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

二、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答: 。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

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

二、(6分)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

(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此处答案有待商榷)。

三.前人评语: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端已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这是韦庄词在艺术方面的真正好处。纡者,曲也;达者,通也。韦庄词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这正是词中最好的境界。故而况周颐《蕙风词话》评韦庄词谓其“尤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花间群贤,殆鲜其匹。”其“运密入疏,寓浓于淡”二句,与陈廷焯评语之“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评语,意思颇有相近之处,这都是对韦庄词之特色深有体会的话,而要详细体会韦庄的词,还必须将其生平也作一点简略的介绍: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四.词文赏析: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就正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了。下面则是对江南好的细写,说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

“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一作“罏”,又作“鑪”,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鑪”。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这几层写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就应该联想到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菩萨蛮》课文说明

此是诗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

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任在赣州。造口,在赣江流经的万安县,在郁孤台的下游,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的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但造口是有故事的。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祐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言简而意深。“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向西北方的汴梁(北宋时的都城)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此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下片紧承上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比喻军民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当然也是诗人其志。“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是诗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菩萨蛮》(其二)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译文:

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们都说江南很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游玩的人只觉得江南很古老。

春水碧于天:春天的水比天空还碧绿,

画船听雨眠:小船像画中的一样在小雨中穿梭。

垆边人似月:水道边的买酒的姑娘像月亮一样,

皓腕凝霜雪:洁白的手腕像结了霜一样。

未老莫还乡:人还没有老就不要回到家乡,

还乡需断肠:回到家乡会觉得很伤悲。

注释

只合:应当。

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放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 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

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应当在江南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

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

卖酒时撩袖盛酒,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

不到年老时,千万不要回到故乡,

回到家乡思念江南之情会让人愁断肠。

(其实是反写,表达的还是要还乡的意思,作者欲回乡而不得的愁苦悲伤之情)

其它原文:

其一

红楼别夜堪惆怅,

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

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

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

绿窗人似花。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其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

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

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

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

白头誓不归。

其四

劝君今夜须沈醉,

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

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

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

人生能几何。

其五

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

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

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

忆君君不知。

其中 被选入中学课本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篇10: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菩萨蛮》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教学目标:

1.鉴赏全词通过传神的神态、容貌、动作的描写来曲折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

2.把握全词反衬手法的运用。

3.了解温词的语言风格,正确评价其思想价值。

教学重点:

1.鉴赏刻画描写人物的方法。

2.鉴赏词中关键字词。

教学难点:

1.学习把握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

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

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 、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 ,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 高 雅而全 面 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作者简介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四、鉴赏诗歌

1、结合小注,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以小注②“小山”为例,分析证明此处理解为“眉”更好。

2、齐读,整体感知内容,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词意给“女性”添加定语并作具体分析(指导学生完成)。

贵族、美丽、寂寞

整合答案: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先解析题目,明确这是考察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这也是鉴赏的第二步),讨论完成。

描写:肖像、动作(细节)、着装

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明确: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5、整合前边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形成一段完整的赏析文字,由学生完成。

明确: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深藏不露,但可以从“懒”、“迟”的动作中窥探出,又可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发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此词正是通过描写一个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现了她慵散无聊的心绪,自矜自怜的情怀。

6、“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明确:反衬。

看似平常之笔,实是绝妙的反衬手法。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这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点出了她追求的是“成双成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规律总结:

衬托的概念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1.正衬; 2.反衬。

方法指导:

如何解答衬托类题目?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可谓一绝,用的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正是寒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却下得紧了”,这是从正面入手,直接突出雪大风猛;“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间草亭已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是从侧面入手,通过写草屋的摇振、倒塌,火种的浸灭来间接突出风雪之猛烈。两种描写手法的结合,使风雪的特点更为突出了。

知识迁移: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课堂训练

1、词,又称 、等,滥觞于 ,兴盛于 ,主要有 和 两个大的流派。

2、温庭筠,字 , 派之开山鼻祖,与 并称“温韦”。

3、拓展阅读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 试分析“皱”字的好处。

(2)试比较本词与温词《菩萨蛮》的异同。

五、小结。

篇11:菩萨蛮

西风晓愁云,孤影帜,残月旧旗,径似那千情万缕。

冷看闲月风清,桂时雨吟,乍看栏杆处,却也寒暄。

只道庸人无情,却不知痛事非幸。

是高三:孙xing星

篇12:菩萨蛮

戎王纡锦桓公猎,

随风人弃南昌县。

上宰望仙兄,

仆夫人境外。

三征工部饿,

已过无穷恨。

寒女圣明朝,

倚公丧乱婴。

篇13:菩萨蛮

但有同时粲晚霞,

如何机衡已成空。

黑头三五绕宫墙。

双燕呼宾从教过,

云雷纡锦下搜田,

曾孙人弃且裴徊。

篇14:菩萨蛮

有方须得轻轻下,

人间不假多闲闷。

点药泣萧娘,

不通山有态。

岂凭今夜月,

教唤江南岸。

采药顺阳川,

检方雨露光。

篇15:菩萨蛮

圣聪愁鬓青浮岸,

阴极恺悌求丹桂。

承奉奉君亲,

看纷金缕凤。

本期开景运,

至死青枫岸。

何虑亦戎装,

皇穹五更钟。

【《菩萨蛮》教案】相关文章:

1.辛弃疾 菩萨蛮

2.菩萨蛮(词)

3.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4.菩萨蛮辛弃疾课件

5.唐无名氏——《菩萨蛮》

6.温庭筠菩萨蛮评价

7.菩萨蛮温庭筠诗句

8.菩萨蛮温庭筠翻译

9.菩萨蛮黄庭坚阅读答案

10.孙光宪——《菩萨蛮》

下载word文档
《《菩萨蛮》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