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心经》的不同版本

《心经》的不同版本

2024-02-04 09:04: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巧克力批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心经》的不同版本,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心经》的不同版本,希望能帮助大家!

《心经》的不同版本

篇1:《心经》的不同版本

《心经》的不同版本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二百六十个字表达六百卷巨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核心理论--空论,所以受到佛教徒的普遍欢迎。

一、《心经》的形成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二百六十个字表达六百卷巨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核心理论--空论,所以受到佛教徒的普遍欢迎。

《心经》应当是产生于印度的《般若经》的“别生经”,是古印度某人根据《般若经》着作的概要性论典,很像是《般若经》的内容提要。梵本《心经》开头有这样一句话nama?C蕇arvaj?驸“Dya,向知一切者(佛)致敬。论典开头往往有向佛或向三宝致敬的《归敬颂》,巴利文的七部论典开头,都有向佛、罗汉致敬之类的话。表明本论作者对佛是非常崇拜的,所作之论只是为了弘扬佛法,绝无违佛之意。经是佛说的,不应当有这样的话。佛不可能是向自己致敬,佛是很谦虚的,也不会号召其他人向自己致敬。所以,《心经》所有的汉译本都没有翻译这句话。

梵本《心经》为什么会有这句话呢?这显然是《心经》着作者加的,用以表明他对佛的崇拜心态,表明他着作的《心经》,只是弘扬《般若经》理论,绝无违逆之意。作者为什么不署自己的名字呢?如果署上作者姓名,就没有权威性了。好像一位画家画了一张佛像或菩萨像,并不写上自己的名字。因为教徒常常对之礼拜,人家是拜佛或菩萨,并不是拜画家。

前文谈到,《心经》是古印度某公根据《般若经》所写的概要性论典,一般佛教徒难以接受,因为他们对“经是佛说”深信不疑。实则不然。为了加大着作的影响力,某些印度人假托佛陀之名进行创作。这不是什么新观点,很多佛学研究工作者都发表过类似意见。如《佛光大辞典》在解释“疑伪经”的时候,明确指出:“盖自印度即有不少假托佛说之经典,蓄意混乱佛陀所说之教理。”《心经》正是此类经典。

玄奘赴印途中,有位得病的老比丘曾经送给他一本《心经》,让他随身携带,可以保护他一路平安。有人认为这本《心经》是“罗什译本”,不见得,很可能是梵本《心经》,玄奘赴印前,在国内是否学过梵文?其传记没有明文记载。他到印度那烂陀寺向一百零六岁的戒贤老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绝非易事。这部论是唯识学中最大的一部论典,一百卷。没有深厚的梵文功底,是无法学习的。由此推测,玄奘赴印前,曾经学习过梵文,其水平应当是很高的,足以阅读梵本《心经》。如果玄奘没有充分的语言准备,他在印度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学习成就,这是显而易见的真理。玄奘所处的唐代,常有印僧来华,渴望求知的玄奘,要想学习梵文并不困难。

二、《心经》为中国的观音信仰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僧人每天都要背诵《心经》,《心经》影响之深远,可想而知。《心经》之所以影响深远,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部经为中国的观音信仰奠定理论基础。一般来说,经是佛说的,论是菩萨造的。但《心经》并非如此,按照佛教徒的说法,这部经是观世音菩萨得到佛的允许,为舍利弗讲的禅定心得。观世音菩萨可以代佛说法,把观世音菩萨提高到佛的`地位。

法月译《心经》的《序分》是这样说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座,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唯世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秘法要。’尔时世尊以妙梵音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听汝所说,与诸众生作大光明。’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蕴自性皆空,从彼三昧安祥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名普遍智藏,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作是语已,慧命舍利弗白观自在菩萨言:‘唯大净者愿为说之。今正是时。’”由此可见,《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观世音菩萨讲完以后,佛极力赞颂,唐代般若和利言译《心经》的《流通分》是这样说的:“如是说已,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满。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尔时众会天、人、阿修罗、乾达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中佛说过一段话后,才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说明观世音菩萨说的《心经》得到佛的批准以后,大家才付诸实践。法月译本则不然,观世音菩萨说完《心经》以后,其《流通分》如下:“佛说是经已,诸比丘及菩萨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达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里把观世音说的话,和佛说的话完全等同起来。

三、罗什译本可疑

正因为《心经》影响深远,所以版本繁多。一般认为共有八译:第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第二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玄奘译;第三译《般若波罗蜜多那经》一卷,唐菩提流支译,已佚;第四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译;第五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般若共利言等译;第六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智慧轮译;第七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藏译;第八译《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赵宋施护译。除此之外,还有日本《大藏经》本《梵语心经》和敦煌石室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是音译。

近现代以来,还有由藏译汉的《心经》,如由日僧能海宽由藏文译为日文,周止庵又由日文译为汉文的《般若心经》。由藏文直接译为汉文的有王尧译本、孙慧风译本、楚禅译本、慧清译本、超一译本等。还有很多手抄本《心经》,敦煌文献中,抄自玄奘译本的有四十四种,抄自法成译本的有六种。

本文拟对几个主要版本进行评论。第一个汉译本相传是鸠摩罗什译本,经名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有些学者对此提出疑问,吕澂着《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指出,僧佑着《出三藏记集》卷四所列的失译经中,有一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一卷,“后误鸠摩罗什译,智昇着《开元释教录》改题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三辑载有吕澂高足游侠写的关于《心经》的文章,又重复了这种观点,认为罗什译有《心经》,“实不可信”。《出三藏记集》卷二把罗什所译的三十五部经一一列出,唯独没有《心经》。由此可见,罗什确实没有译过《心经》。众所周知,《金刚经》、《阿弥陀经》等都是罗什译本和玄奘译本共存,流行本都是罗什译本,唯独《心经》不同,流行本是玄奘译本。这种现象值得深思。罗什译笈向来以“句偈清润,令人乐闻”而着称,但“什译”《心经》并非如此。罗什明知“秦人好简”,但所译《心经》并不简略,玄奘译本二百六十个字,“罗什译本”却多达三百零三个字。“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的主要区别在前半段。后半段基本相同。玄奘译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即色空”表达得干净利落,可以朗朗上口,深受喜爱。“罗什译文”如下:“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相比较,玄奘译本比“罗什译本”简略很多。

译成现代汉语应为:色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空性不异于色,色不异于空性。凡是色,都是空性;凡是空性,都是色。

由此可见,玄奘译本是简化意译,与原文基本一致。“罗什译本”却增加了很多内容。“罗什译本”的本段前部分梵本无,为译者妄加。这就使译文显得啰嗦,这与罗什的一贯作风不符。

罗什译笈以意译为主,简明扼要是其主要特征,如他翻译的《大智度论》、《中论》、《百论》等,都具此明显特征,如他翻译的《大智度论》,“论之略本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万言,胡夏既乖,又有烦简之异,三分除二,得此百卷。”“若尽出之,将十倍于此。”罗什翻译的《大智度论》一百卷,如果把梵本原文都翻译出来,会有一千卷。就是说,罗什译本只是原文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九十被他删掉了。他翻译的《百论》,原文共二十品,他只翻译了前十品,后十品被略去不翻。他翻译的《金刚经》、《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等,也被大量删减,如他翻译的《阿弥陀经》,其字数还不到玄奘译本的二分之一,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唯独《心经》,他不仅不删,反而增加了很多内容,这不能不使人怀疑是否出自罗什之手?

如前所述,《心经》古代译本共八种,义净译本与玄奘译本大同小异,义净译本的咒后有这样一段话:“诵此经破十恶、五逆、九十五种恶道,若欲供养十方诸佛,报十方佛恩,当诵观世音般若,百遍千遍,无间昼夜,常诵此经,无愿不果。”除此之外,其余部分与玄奘译本完全相同。所以一般认为《心经》译本只有七种。义净译本在此把《心经》称为《观世音般若》,说明《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般若经》心髓。

在这七种译本中,只有《摩诃般若波若蜜大明咒经》把本经的主人公称为观世音,有五个版本称为观自在,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采取折中态度,称为观世音自在,把上述两种翻译合二为一。梵文原文是avalokite?”瀡ara,是由avalokita(观)和?“n?”瀡ara(自在)两个词成的持业释复合词,“观自在”是直译,观世音是意译,鸠摩罗什多用意译。由此推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可能出自罗什之手。仔细考虑,也不定然。把avalokite?“瀡ara译为“观世音”,并非始于罗什,而是始于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这部经译于太康七年(二八六)。在这部经里,avalokite?”瀡ara被译为“光世音”,“光”字意谓用神圣之光观照或内省,与“观”字相似。在罗什译笈中,只要遇到avalokite?“瀡ara这个词,都被译为“观世音”,显然是受竺法护的影响。不仅是罗什,竺法护以后的译师,其他人受其影响也是完全可能的。如前所述,观自在是直译,观世音是意译,因为这个菩萨以慈悲着称,他有神通,六根互用,别人是“听”声,他是“观”声。世人遇难,只要呼唤他的名字,他就“观”其音声,前去拯救。所以“观世音”这个名称更能体现这位菩萨的特征,比“观自在”流行的更普遍,更广泛。

玄奘弟子窥基(六三二--六八二)在其着作《般若心经评注》中,认为光世音、观世音、观世音自在等翻译是错误的,看来他并不认为是不同的梵文版本所致。

四、玄奘译本是意译

一般认为,罗什用意译,玄奘用直译,其实不然,只要稍微与梵本核对,就会发现玄奘也是意译。二0十二月的《香港佛教》发表了高振农先生的一篇文章《浅谈吕澂对玄奘翻译的评价》。吕澂先生把玄奘翻译的《观所缘释论》和真谛译本、义净译本、西藏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玄奘的翻译是意译,甚至是“不忠实原本的意译”。近来,由于梵文教学的需要,笔者对玄奘翻译的《心经》、《阿弥陀经》、《因明入正理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和梵本原文进行过对照,我认为吕澂先生的意见是对的。

如前段所引的梵本原文,玄奘译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和梵本比较,前部分译文次序颠倒,梵本后部分(凡是色,都是空性;凡是空性,都是色。)玄奘略去不译。因为玄奘译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已经把这意思表达出来。梵本原文的这句话也有不确切的地方,“凡是色,都是空性”,毫无问题,但说“凡是空性,都是色”,就不确切了,空性也可以是受、想、行、识等。所以,玄奘略去不译,是完全正确的。看来,直译不一定好,意译也不一定不好。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不尽相同,所以翻译时应当进行适当处理。玄奘译文达到很高水平,说明他翻译技巧高超,所以他翻译的《心经》受到普遍欢迎,成为流行本是理所当然的。

玄奘译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减不增。也应当视为意译。本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还有一句:“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梵本无,玄奘译本亦无,是译者妄增,与罗什的一贯作风不符,不像是出自罗什之手。

五、广本《心经》是后人妄增

现存梵本《心经》有一种略本,即玄奘译本所依据的这一种,与日本《大藏经》本音译《心经》、敦煌石室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完全一致。

《心经》原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由此可见,《心经》原初为咒语,所以很短,便于记忆朗诵。后演化为咒经,题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已佚的吴支谦译本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印度亲光着《佛地经论》判《佛地经》为三分: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东晋道安以三分判释经文: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与亲光相符。

有人据此认为《心经》不圆满,因为只有正宗分,没有序分和流通分,他们把《心经》补充得三分具足,这就出现了所谓广本《心经》,把以前只有正宗分的《心经》称为略本《心经》。

中国人译经向来有“删繁补缺”之说。鸠摩罗什善于“删繁”,如姚秦弘始六年(四0四年)鸠摩罗什与劂宾三藏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只译三分二,弗若多罗去世。弘始七年,慧远又请西域昙摩流支与罗什续译。刚译完,没来得及“删繁”,罗什谢世,他临终还为此感到遗憾。“补缺”的例子也很多,玄奘表现得最突出,如他翻译的《阿弥陀经》,字数比罗什译本多一倍多,罗什译本和梵本只讲到六方佛,玄奘认为不圆满,补为十方。梵本及罗什译本只讲到八功德水,玄奘译本具体列出八功德水的名称。这种“补缺”的例子举不胜举。

所谓广本《心经》显然是后人据“三分”添补的。现存梵本《心经》确有广本,看来是古印度人添补的。这种添补是不合理的,因为《心经》不同于一般的经,它原来只是咒语。现存汉译广本《心经》共有五个:唐摩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劂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沙门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西天译经三藏施护译《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除此之外,还有西藏译本。

五个广本与略本的区别就是增加了序分和流通分,表达本经内容的正宗分与略本没有任何区别。五个广本大同小异,如前所述,法月译本中,观自在菩萨说完以后,即说“佛说是经已”。般若共利言译本中,观自在讲完以后,佛又说了一段话,然后才是“尔时世尊说是语己”。其他三个广本,与此大致相同,这样讲得更圆满一些。

广本的的序分显然是参照《般若经》的序分编造的,地点都是王舍城灵鹫山,人物观自在、文殊、弥勒等,也出自《般若经》的序分。在场的人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至于流通分,一般佛经都是“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之类的话。所以补充这二分实在是不难。不过,对于《心经》来说,此举实属画蛇添足,费力不讨好。日本《大藏经》本《梵语心经》和敦煌石室本《唐梵翻对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想恢复《心经》咒语的本来面貌,都是音译。

周一良先生的《读〈敦煌与中国佛教〉--介绍日本集体巨着〈讲座敦煌〉》一文,讲到关于《心经》的问题,其文如下:“福井文雅氏的《关于〈心经〉》一文,对世界各地所藏《般若心经》写本作了极其周到的调查,认为以往诸家对经题的异称、简称未曾注意,而佛经的经题是讲经的重要内容,不能忽视。文中指出,此经的经题在全部写本及唐代经录中,都省略为《多心经》,写本除偶在注疏中或经文旁的附注外,没有省略为《心经》的。《心经》是晚出的简称。其原因文中未加阐述。据笔者从有关福井氏博士论文《般若心经之历史的研究》的报导得知,福井氏的论点是,《般若心经》原与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无关,乃是一部咒术性的经典,尼泊尔的梵文本即不称为‘经’而称‘陀罗尼’即咒语,密教有些经典称某心经,因而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省略为《多心经》,以示区别。玄奘以后才目此经为《大般若经》的精髓,而解‘心’字为精髓、核心之意。笔者谫陋,过去接触敦煌写本时,每每以为《多心经》是僧人无知,误解波罗密多的‘多’字与‘心’字相连形成的简称。照福井氏的说法,这样理解才是无知了。”文中所说“《般若心经》原与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无关”,此说欠妥。如前所说,《心经》表达《大般若经》的核心内容,虽为咒语,其含义始终如一。本文称《心经》“乃是一部咒术性的经典”,笔者完全赞同。

本文称“密教有些经典称某某心经”,此指唐玄奘翻译的《不空羂索神咒心经》和唐菩提流支翻译的《不空羂索咒心经》。为示区别,往往把上述二经省称为《咒心经》,而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省称为《多心经》。

篇2:《心经》不同版本论

《心经》不同版本论

《心经》应当是产生于印度的《般若经》的“别生经”,是古印度某人根据《般若经》着作的概要性论典,很像是《般若经》的内容提要。

一、《心经》的形成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二百六十个字表达六百卷巨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核心理论--空论,所以受到佛教徒的普遍欢迎。

《心经》应当是产生于印度的《般若经》的“别生经”,是古印度某人根据《般若经》着作的概要性论典,很像是《般若经》的内容提要。梵本《心经》开头有这样一句话nama?C蕇arvaj?驸”Dya,向知一切者(佛)致敬。论典开头往往有向佛或向三宝致敬的《归敬颂》,巴利文的七部论典开头,都有向佛、罗汉致敬之类的话。表明本论作者对佛是非常崇拜的,所作之论只是为了弘扬佛法,绝无违佛之意。经是佛说的,不应当有这样的话。佛不可能是向自己致敬,佛是很谦虚的,也不会号召其他人向自己致敬。所以,《心经》所有的汉译本都没有翻译这句话。

梵本《心经》为什么会有这句话呢?这显然是《心经》着作者加的,用以表明他对佛的崇拜心态,表明他着作的《心经》,只是弘扬《般若经》理论,绝无违逆之意。作者为什么不署自己的名字呢?如果署上作者姓名,就没有权威性了。好像一位画家画了一张佛像或菩萨像,并不写上自己的名字。因为教徒常常对之礼拜,人家是拜佛或菩萨,并不是拜画家。

前文谈到,《心经》是古印度某公根据《般若经》所写的概要性论典,一般佛教徒难以接受,因为他们对“经是佛说”深信不疑。实则不然。为了加大着作的影响力,某些印度人假托佛陀之名进行创作。这不是什么新观点,很多佛学研究工作者都发表过类似意见。如《佛光大辞典》在解释“疑伪经”的时候,明确指出:“盖自印度即有不少假托佛说之经典,蓄意混乱佛陀所说之教理。”《心经》正是此类经典。

玄奘赴印途中,有位得病的老比丘曾经送给他一本《心经》,让他随身携带,可以保护他一路平安。有人认为这本《心经》是“罗什译本”,不见得,很可能是梵本《心经》,玄奘赴印前,在国内是否学过梵文?其传记没有明文记载。他到印度那烂陀寺向一百零六岁的戒贤老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绝非易事。这部论是唯识学中最大的一部论典,一百卷。没有深厚的梵文功底,是无法学习的。由此推测,玄奘赴印前,曾经学习过梵文,其水平应当是很高的,足以阅读梵本《心经》。如果玄奘没有充分的语言准备,他在印度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学习成就,这是显而易见的真理。玄奘所处的唐代,常有印僧来华,渴望求知的玄奘,要想学习梵文并不困难。

二、《心经》为中国的观音信仰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僧人每天都要背诵《心经》,《心经》影响之深远,可想而知。《心经》之所以影响深远,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部经为中国的观音信仰奠定理论基础。一般来说,经是佛说的,论是菩萨造的。但《心经》并非如此,按照佛教徒的说法,这部经是观世音菩萨得到佛的允许,为舍利弗讲的禅定心得。观世音菩萨可以代佛说法,把观世音菩萨提高到佛的地位。

法月译《心经》的《序分》是这样说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座,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唯世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秘法要。’尔时世尊以妙梵音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听汝所说,与诸众生作大光明。’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蕴自性皆空,从彼三昧安祥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名普遍智藏,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作是语已,慧命舍利弗白观自在菩萨言:‘唯大净者愿为说之。今正是时。\\\\\’”[1]由此可见,《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观世音菩萨讲完以后,佛极力赞颂,唐代般若和利言译《心经》的《流通分》是这样说的:“如是说已,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满。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尔时众会天、人、阿修罗、乾达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2]

此中佛说过一段话后,才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说明观世音菩萨说的《心经》得到佛的批准以后,大家才付诸实践。法月译本则不然,观世音菩萨说完《心经》以后,其《流通分》如下:“佛说是经已,诸比丘及菩萨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达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3]这里把观世音说的话,和佛说的话完全等同起来。

三、罗什译本可疑

正因为《心经》影响深远,所以版本繁多。一般认为共有八译:第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第二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玄奘译;第三译《般若波罗蜜多那经》一卷,唐菩提流支译,已佚;第四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译;第五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般若共利言等译;第六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智慧轮译;第七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藏译;第八译《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赵宋施护译。除此之外,还有日本《大藏经》本《梵语心经》和敦煌石室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是音译。

近现代以来,还有由藏译汉的《心经》,如由日僧能海宽由藏文译为日文,周止庵又由日文译为汉文的《般若心经》。由藏文直接译为汉文的有王尧译本、孙慧风译本、楚禅译本、慧清译本、超一译本等。还有很多手抄本《心经》,敦煌文献中,抄自玄奘译本的有四十四种,抄自法成译本的有六种。[4]

本文拟对几个主要版本进行评论。第一个汉译本相传是鸠摩罗什译本,经名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有些学者对此提出疑问,吕澂着《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指出,僧佑着《出三藏记集》卷四所列的失译经中,有一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一卷,“后误鸠摩罗什译,智昇着《开元释教录》改题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5]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三辑载有吕澂高足游侠写的关于《心经》的文章,又重复了这种观点,认为罗什译有《心经》,“实不可信”。《出三藏记集》卷二把罗什所译的三十五部经一一列出,唯独没有《心经》。由此可见,罗什确实没有译过《心经》。众所周知,《金刚经》、《阿弥陀经》等都是罗什译本和玄奘译本共存,流行本都是罗什译本,唯独《心经》不同,流行本是玄奘译本。这种现象值得深思。罗什译笈向来以“句偈清润,令人乐闻”[6]而着称,但“什译”《心经》并非如此。罗什明知“秦人好简”[7],但所译《心经》并不简略,玄奘译本二百六十个字,“罗什译本”却多达三百零三个字。“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的主要区别在前半段。后半段基本相同。玄奘译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即色空”表达得干净利落,可以朗朗上口,深受喜爱。“罗什译文”如下:“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相比较,玄奘译本比“罗什译本”简略很多。

本段梵文原文如下:r?“畃a?C? ?”瀫“畁yat?”D ?“瀫”畁yataiva r?“畃a?C? r?”畃?“Dnna p?D”thak ?“瀫”畁yat?“D ?”瀫“畁yat?”Dy?“D na p?D”thagr?“畃a?C? yadr?”畃a?C? s?“D ?”瀫“畁yat?”D y?“D ?”瀫“畁yat?”D tadr?“畃am

译成现代汉语应为:色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空性不异于色,色不异于空性。凡是色,都是空性;凡是空性,都是色。

由此可见,玄奘译本是简化意译,与原文基本一致。“罗什译本”却增加了很多内容。“罗什译本”的本段前部分梵本无,为译者妄加。这就使译文显得啰嗦,这与罗什的一贯作风不符。

罗什译笈以意译为主,简明扼要是其主要特征,如他翻译的《大智度论》、《中论》、《百论》等,都具此明显特征,如他翻译的《大智度论》,“论之略本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万言,胡夏既乖,又有烦简之异,三分除二,得此百卷。”[8]“若尽出之,将十倍于此。”[9]罗什翻译的《大智度论》一百卷,如果把梵本原文都翻译出来,会有一千卷。就是说,罗什译本只是原文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九十被他删掉了。他翻译的《百论》,原文共二十品,他只翻译了前十品,后十品被略去不翻。他翻译的《金刚经》、《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等,也被大量删减,如他翻译的《阿弥陀经》,其字数还不到玄奘译本的二分之一,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唯独《心经》,他不仅不删,反而增加了很多内容,这不能不使人怀疑是否出自罗什之手?

如前所述,《心经》古代译本共八种,义净译本与玄奘译本大同小异,义净译本的咒后有这样一段话:“诵此经破十恶、五逆、九十五种恶道,若欲供养十方诸佛,报十方佛恩,当诵观世音般若,百遍千遍,无间昼夜,常诵此经,无愿不果。”除此之外,其余部分与玄奘译本完全相同。所以一般认为《心经》译本只有七种。义净译本在此把《心经》称为《观世音般若》,说明《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般若经》心髓。

在这七种译本中,只有《摩诃般若波若蜜大明咒经》把本经的主人公称为观世音,有五个版本称为观自在,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采取折中态度,称为观世音自在,把上述两种翻译合二为一。梵文原文是avalokite?”瀡ara,是由avalokita(观)和?“n?”瀡ara(自在)两个词成的持业释复合词,“观自在”是直译,观世音是意译,鸠摩罗什多用意译。由此推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可能出自罗什之手。仔细考虑,也不定然。把avalokite?“瀡ara译为“观世音”,并非始于罗什,而是始于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这部经译于太康七年(二八六)。在这部经里,avalokite?”瀡ara被译为“光世音”,“光”字意谓用神圣之光观照或内省,与“观”字相似。在罗什译笈中,只要遇到avalokite?“瀡ara这个词,都被译为“观世音”,显然是受竺法护的影响。不仅是罗什,竺法护以后的译师,其他人受其影响也是完全可能的。如前所述,观自在是直译,观世音是意译,因为这个菩萨以慈悲着称,他有神通,六根互用,别人是“听”声,他是“观”声。世人遇难,只要呼唤他的名字,他就“观”其音声,前去拯救。所以“观世音”这个名称更能体现这位菩萨的特征,比“观自在”流行的更普遍,更广泛。

有人认为观世音的梵文是avalokite?”瀡ara,观自在的梵文是avalokitasvara,观世音、观自在的不同翻译是出自两种不同的梵文版本[10]。仔细推敲,这种观点难以立足。第一、现存梵文佛典中没见过avalokitasvara这个词,只有avalokite?“瀡ara,有观世音、观自在两种翻译;第二、avalokita意谓“观”,svara意谓“音”,没有“世”的意思,所以avalokitasvara可以译为“观音”,不能译为“观世音”。尽管观世音可以略称为观音,但其原名“世”字不可丢。玄奘弟子窥基(六三二--六八二)在其着作《般若心经评注》中,认为光世音、观世音、观世音自在等翻译是错误的,看来他并不认为是不同的梵文版本所致。

四、玄奘译本是意译

一般认为,罗什用意译,玄奘用直译,其实不然,只要稍微与梵本核对,就会发现玄奘也是意译。二000年十二月的《香港佛教》发表了高振农先生的一篇文章《浅谈吕澂对玄奘翻译的评价》。吕澂先生把玄奘翻译的《观所缘释论》和真谛译本、义净译本、西藏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玄奘的翻译是意译,甚至是“不忠实原本的意译”。近来,由于梵文教学的需要,笔者对玄奘翻译的《心经》、《阿弥陀经》、《因明入正理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和梵本原文进行过对照,我认为吕澂先生的意见是对的。

奘译《心经》第一句就不符合原文,?”Dry?“Dvalokite?”瀡ara应当译为“圣观自在菩萨”,玄奘译文略去“圣”(?“Drya)字,“度一切苦厄”,梵本无,是玄奘加上去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不管是不是罗什所译,它肯定是在玄奘译本之前,这是毫无疑问的。玄奘译本受其影响极大,大部分译文雷同,“度一切苦厄”即是其中之一。

如前段所引的梵本原文,玄奘译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和梵本比较,前部分译文次序颠倒,梵本后部分(凡是色,都是空性;凡是空性,都是色。)玄奘略去不译。因为玄奘译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已经把这意思表达出来。梵本原文的这句话也有不确切的地方,“凡是色,都是空性”,毫无问题,但说“凡是空性,都是色”,就不确切了,空性也可以是受、想、行、识等。所以,玄奘略去不译,是完全正确的。看来,直译不一定好,意译也不一定不好。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不尽相同,所以翻译时应当进行适当处理。玄奘译文达到很高水平,说明他翻译技巧高超,所以他翻译的《心经》受到普遍欢迎,成为流行本是理所当然的。

再如:sarvadharm?”D?C? ?“潆nyat?”Dlak?D*a?C靲“D anutpann?”D aniruddh?“D amal?”D na vimal?“D non?”D na parip?“畆?C靲”D?C?,应当译为:一切法都以空性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玄奘译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减不增。也应当视为意译。本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还有一句:“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梵本无,玄奘译本亦无,是译者妄增,与罗什的'一贯作风不符,不像是出自罗什之手。

五、广本《心经》是后人妄增

现存梵本《心经》有一种略本,即玄奘译本所依据的这一种,与日本《大藏经》本音译《心经》、敦煌石室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完全一致。

《心经》原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由此可见,《心经》原初为咒语,所以很短,便于记忆朗诵。后演化为咒经,题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已佚的吴支谦译本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印度亲光着《佛地经论》判《佛地经》为三分: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东晋道安以三分判释经文: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与亲光相符。

有人据此认为《心经》不圆满,因为只有正宗分,没有序分和流通分,他们把《心经》补充得三分具足,这就出现了所谓广本《心经》,把以前只有正宗分的《心经》称为略本《心经》。

中国人译经向来有“删繁补缺”之说。鸠摩罗什善于“删繁”,如姚秦弘始六年(四0四年)鸠摩罗什与劂宾三藏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只译三分二,弗若多罗去世。弘始七年,慧远又请西域昙摩流支与罗什续译。刚译完,没来得及“删繁”,罗什谢世,他临终还为此感到遗憾。“补缺”的例子也很多,玄奘表现得最突出,如他翻译的《阿弥陀经》,字数比罗什译本多一倍多,罗什译本和梵本只讲到六方佛,玄奘认为不圆满,补为十方。梵本及罗什译本只讲到八功德水,玄奘译本具体列出八功德水的名称。这种“补缺”的例子举不胜举。

所谓广本《心经》显然是后人据“三分”添补的。现存梵本《心经》确有广本,看来是古印度人添补的。这种添补是不合理的,因为《心经》不同于一般的经,它原来只是咒语。现存汉译广本《心经》共有五个:唐摩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劂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沙门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西天译经三藏施护译《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除此之外,还有西藏译本。

五个广本与略本的区别就是增加了序分和流通分,表达本经内容的正宗分与略本没有任何区别。五个广本大同小异,如前所述,法月译本中,观自在菩萨说完以后,即说“佛说是经已”。般若共利言译本中,观自在讲完以后,佛又说了一段话,然后才是“尔时世尊说是语己”。其他三个广本,与此大致相同,这样讲得更圆满一些。

广本的的序分显然是参照《般若经》的序分编造的,地点都是王舍城灵鹫山,人物观自在、文殊、弥勒等,也出自《般若经》的序分。在场的人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至于流通分,一般佛经都是“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之类的话。所以补充这二分实在是不难。不过,对于《心经》来说,此举实属画蛇添足,费力不讨好。日本《大藏经》本《梵语心经》和敦煌石室本《唐梵翻对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想恢复《心经》咒语的本来面貌,都是音译。

周一良先生的《读〈敦煌与中国佛教〉--介绍日本集体巨着〈讲座敦煌〉》一文,讲到关于《心经》的问题,其文如下:“福井文雅氏的《关于〈心经〉》一文,对世界各地所藏《般若心经》写本作了极其周到的调查,认为以往诸家对经题的异称、简称未曾注意,而佛经的经题是讲经的重要内容,不能忽视。文中指出,此经的经题在全部写本及唐代经录中,都省略为《多心经》,写本除偶在注疏中或经文旁的附注外,没有省略为《心经》的。《心经》是晚出的简称。其原因文中未加阐述。据笔者从有关福井氏博士论文《般若心经之历史的研究》的报导得知,福井氏的论点是,《般若心经》原与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无关,乃是一部咒术性的经典,尼泊尔的梵文本即不称为‘经\\\\\’而称‘陀罗尼\\\\\’即咒语,密教有些经典称某心经,因而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省略为《多心经》,以示区别。玄奘以后才目此经为《大般若经》的精髓,而解‘心\\\\\’字为精髓、核心之意。笔者谫陋,过去接触敦煌写本时,每每以为《多心经》是僧人无知,误解波罗密多的‘多\\\\\’字与‘心\\\\\’字相连形成的简称。照福井氏的说法,这样理解才是无知了。”[11]文中所说“《般若心经》原与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无关”,此说欠妥。如前所说,《心经》表达《大般若经》的核心内容,虽为咒语,其含义始终如一。本文称《心经》“乃是一部咒术性的经典”,笔者完全赞同。

本文称“密教有些经典称某某心经”,此指唐玄奘翻译的《不空羂索神咒心经》和唐菩提流支翻译的《不空羂索咒心经》。为示区别,往往把上述二经省称为《咒心经》,而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省称为《多心经》。

注释:

[1]《大正藏》卷八,第八四九页。

[2]《大正藏》卷八,第八五零页。

[3]《大正藏》卷八,第八四九页。

[4] 参见巫白慧着《印度哲学》第三六六页。

[5]《吕澂佛学论着选集》第三卷第一六八五页。

[6]《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大正藏》卷三三,第一 七零页。

[7]僧叡着《大智释论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中华书局点校本第三八七页。

[8]僧叡着《大智释论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中华书局点校本第三八七页。

[9]《大智论记》,同上书,第三八八页。

[10]见美国“北美禅与佛教研所”所长市村永秉的文章《从中国佛教文化的角度对〈心经〉玄奘译本同罗什译本进行比较》,载于黄心川主编《玄奘研究--第二届铜川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11]周一良着钱文忠译《唐代密宗》第三0二--三0二页

篇3:《心经》七种版本

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帝揭帝 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菩提僧莎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②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

竭帝竭帝 波罗竭帝 波罗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③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唯愿世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秘法要。尔时世尊以妙梵音。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听汝所说。与诸众生作大光明。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蕴自性皆空。从彼三昧安详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

名普遍智藏。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作是语已。慧命舍利弗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唯大净者。愿为说之。今正是时。于斯告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色性是空空性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识性是空空性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莎婆诃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及菩萨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离诸苦厄。即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问已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观五蕴性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卄/(阿-可+辛)/木]谛 [卄/(阿-可+辛)/木]谛 波罗[卄/(阿-可+辛)/木]谛 波罗僧[卄/(阿-可+辛)/木]谛菩提娑(苏纥反)婆诃

如是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说已。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皆悉随喜。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⑤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誐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世尊。入三摩地。名广大甚深照见。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即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神。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圣者。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云何修行。如是问已。尔时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照见五蕴自性皆空。离诸苦厄。舍利子。色空。空性见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色即空。是空即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性相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减不增。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证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住。心无障碍。心无障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寂然。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成正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真言。是大明真言。是无上真言。是无等等真言。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真言。即说真言

唵(引)誐帝誐帝。播(引)啰誐帝。播(引)啰散誐帝。冒(引)地娑缚(二合)贺(引)

如是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学。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祥而起。赞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悉皆随喜。尔时世尊如是说已。具寿舍利子。观世音自在菩萨及彼众会一切世间天人阿苏啰巘[馬*犬]嚩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

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槃。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

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

峨帝峨帝。波啰峨帝。波啰僧峨帝。菩提莎诃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⑦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围绕

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佛会中。而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见五蕴自性皆空

尔时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乐欲修学者。当云何学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听为汝宣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何名五蕴自性空耶。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净。无增长。无损减。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意识界。无无明。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所得。亦无无得。舍利子。由是无得故。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故。心无所著。亦无挂碍。以无著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妄想。究竟圆寂。所有三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广大明。是无上明。是无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恼。是即真实无虚妄法。诸修学者。当如是学。我今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大明曰

怛[寧*也](切身)他(引一句)唵(引)誐帝(引)誐帝(引引二)播(引)啰誐帝(引三)播(引)啰僧誐帝(引四)冒提莎(引)贺(引五)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蜜多明句。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详而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如是学。是即真实最上究竟。一切如来亦皆随喜

佛说此经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并诸苾刍。乃至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篇4:心经多版本译者及译文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篇5:心经多版本译者及译文

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

经名  译者   年代  时间    版本      存缺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支谦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鸠摩罗什译 姚秦 402-4 略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玄奘译 649年 略本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 菩提流志译 693年  
《摩诃般若髓心经》 实叉难陀译 695-7  
《佛说波罗蜜多心经》 义净译 695-713年 略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 法月译(初译) 738年 广本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法月译(重译) 738年 广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共利言等译 790年 广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智慧轮译 847-859年 广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法成译 敦煌石室本 广本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施护译 980-10 广本

篇6:《三字经》的不同版本

《三字经》的不同版本

说起蒙学读物,凡是家里有小孩子的,大概立刻就会想到《三字经》。但是如果到书店逛逛,就会发现《三字经》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各个版本之间或多或少都有差别,这是令很多家长头痛的事情。究竟这是怎么回事,到底让孩子读哪个版本才好呢?

目前来看,《三字经》大体先要分为传统版和新版两大类。

传统《三字经》最初由宋代王应麟所做,所以最初的本子“史”的部分到宋代结束,因此就是“十七史,全在兹”。由于“三百千”后来成为历朝历代重要的蒙学读物,因此每一代就在王应麟《三字经》的基础上,在史的部分再加上此后朝代的内容,这样宋之后的史的部分各版本就有了一些出入,但还是大同小异,我于是把它们统称为传统《三字经》。下面是比较常见的清代版本的《三字经》: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猪,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祥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祥。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撤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廿一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前些年,人们开始再次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三百千”重新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不过有人认为,传统《三字经》有推陈出新的必要,就集中一些学者专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很多内容,比如“我中华,在东北”“赤道下,温暖极”等;又改动了一些内容,如把“梁灏”的事情改成了“荀子”的事情,把“上致君、下泽民”改成了“上匡国,下利民”等等,当然也有删减的部分。这样,就和最初的《三字经》就有了较大的差别,比传统三字经多出差不多三分之一,所以叫做“新三字经”。平心而论,这个本子也有很多长处。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甘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宫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

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

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

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背。

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故,明句读。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帷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辨王载,说仁义。

中庸者,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大学者,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此二篇,在礼记。今单行,至治平。

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

六经者,统儒术。文作周,孔子述。

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馀可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诵。

周礼者,箸六官。仪礼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

王迹息,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王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种,修文质。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

尧舜兴,禅尊位。号唐虞,为二帝。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

周道衰,王纳坠。逞士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先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赵宋兴,受周祥。十八传,南北混。

辽兴金,皆夷裔。元灭之,绝宋世。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碛。

太祖兴,称大明。纪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宛平。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毁。

清太祖,兴辽东。金之后,受明封。

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此四史,最精致。

先四史,兼证经。参通鉴,约而精。

历代事,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汉贾董,及许郑。皆经师,能述圣。

宋周程,张朱陆。明王氏,皆道学。

屈原赋,本风人。逮邹枚,暨卿云。

韩与柳,并文雄。李若杜,为诗宗。

凡学者,宜兼通。翼圣教,振民风。

口而诵,心而帷。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薄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细学,勉而致。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帷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田田出生之后,我在版本的选择上颇费了一番踌躇,这点只要从我博客左栏给出的链接进入儿教论坛就可发现,此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现在说说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读经材料所使用的版本。目前大家用的比较多的有几家:育灵童、四海、育心园。其中育灵童、四海用的是传统《三字经》,两家文本基本没有差别;育心园则用的是新版。其实,每个版本各有所长,只要正确,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喜欢传统的就选旧版,希望孩子多记一些知识呢,也可选用新版,都无不可。特别是如果学校或幼儿园已经选定了一个,无论是新旧,家里还是就着已经选定的为好,免得给孩子增经不必要的负担。

之所以特别写这个文章,是因为在和其他家长讨论和自己选择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坊间的一些版本中还是有错误的地方的,在此特别指出来提醒各位家长注意:

1.有一些传统版本中关于明史的部分(比方前面版本中红字标出的),很多都写“十七世,至崇祯”,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怎么数,崇祯帝都是明代第16位皇帝,所以我就在《田田的三字经》中改成了“十六世,至崇祯”。(好在新版本印证了我的判断)

2.四海的音频材料中有一处严重错误。这是和一位妈妈讨论时发现的。当时这位妈妈根据四海的音频整理出了三字经的文本,其中有“至宣统乃大同十二世 清祚终”的`句子,我看到后,立刻指出“至宣统,乃大同 ”不通,应该是“至世祖(顺治帝) ”才对,因为众所周知,宣统是末代皇帝。结果这位妈妈告诉我,四海音频中即是如此。

我手头就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四海编的书,也有CD,但是因为《三字经》我没有选择它的版本,没有仔细听过它的音频。看了那位妈妈的短消息后,我特地把书找出来听了一下它的CD,发现它书上的文本是“至世祖,乃大同”,但CD上读的却是“至宣统,乃大同 ”,也就是说,它书上的文本和配套的CD是不一样的!这点,用四海的家长注意到了吗?

说到这里,真是要感叹一下了,也是在人民文学出的四海《孝经》的CD中,孔子和曾子对话,曾子一开口就说“Can不敏”,这可真叫人哭笑不得,我想什么时候曾子不叫“曾参(shen)”改叫“曾can”了?

古人说“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希望做书的同仁们要多多用意啊。同时,各位家长对于自己孩子反复诵读的书的文本也要多多留意,宁可自己一字一句对一下,不要误了孩子。

篇7:不同版本结婚誓词

结婚誓词是婚礼中神圣庄重而又浪漫的誓言,许下了便是对对方未来的承诺。不因顺境或者逆境而改变,永远忠诚于对方。

结婚誓词・现代版

在上帝以及我们的家人及朋友面前,我娶/嫁你妻子/丈夫。从今以后,当你喜乐,让我分享你的喜乐;当你忧伤,让我分担你的忧伤;在你健康或病痛时支持你、与你在爱中共同成长,终生对你忠实,直到永永远远。

结婚誓词・宗教版

我(新郎全名)娶/嫁你(新娘全名)作为我的妻子/丈夫,而这是我对你的承诺,我将对你忠实、以你为荣,我将尊敬你、相信你、帮助你、照顾你,我将与你分享我的一生。我将会饶恕,正如同我们是被饶恕的,我将与你共同学习,认识彼此、认识这个世界以及认识我们的神。我们将共度顺境、逆境,直到地老天荒。

结婚誓词・诗意版

(新娘全名)(新郎全名)我爱你,在今天,我娶/嫁你作为我的妻子/丈夫,不是只为了你,而是为那位和你一起,而变得完全不一样的我自己。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曾经在你生命中拥有的,而是那我们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共同拥有的。我爱你,你让我变得更好、更喜悦、更完全,因为 (新娘全名)(新郎全名)这就是你为我做的。不用说一句话,不用摆一个姿势,不用怀疑,我爱的,就是原原本本的你,似乎如此简单。但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够如此,除了你以外,直到地老天荒。在这个日子,在你的家人朋友面前,我的心中充满喜乐。我承诺,成为你的丈夫/妻子,我承诺永远爱着你,永远珍惜我们共度的时光,直到地老天荒。全意的对你承诺,愿意成为爱你、帮助你的丈夫/妻子。

结婚誓词・官方版

我们自愿结为夫妻,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肩负起婚姻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上孝父母,下教子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谅互让,相濡以沫,钟爱一生。!今后,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无论青春还是年老,我们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甘共苦,成为终生的伴侣!我们要坚守今天的誓言,我们一定能够坚守今天的誓言!

结婚誓词・西方基督教经典版

在上帝以及今天来到这里的众位见证人面前,我(新郎全名)愿意娶/嫁你(新娘全名)作为我的妻子/丈夫。从今时直到永远,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我将永远爱着您、珍惜您,对您忠实,直到永永远远。

结婚誓词・传统版

(新郎全名)在上帝以及今天来到这里的众位见证人面前,我娶/嫁你妻子/丈夫。我将我的手给您、我将我的爱给您,我更将我自己给您。我祈求与您终生守、永远不分离。请来,与我在人生道路上同行,与我共同走过崎岖或平坦的道路。

篇8:结婚邀请函不同版本

结婚邀请函内容范文:长辈

1、我们的幸福需要您的祝福与见证:诚意邀请您参加某某和某某的婚礼--xxxx年某月某日下午12:00,某饭店某厅。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关爱,我们携手期待着您的到来!

2、您好,本人某某兹定于xxxx年某月某日中午11点与某某举行结婚典礼,地点某饭店某层某厅,诚挚希望您携家人参加,谢谢您的祝福。

3、兹定于某时某分(星期几)在何地为某某与某某举行结婚典礼,敬备喜筵,恭请阁下光临,某某与某某敬邀。

篇9:结婚邀请函不同版本

1、十分感激各位兄弟姊妹、亲朋好友们的`鼎力相助,我们的婚礼因你们增色不少!x月x日晚于xx慰劳各位劳苦功高的兄弟姊妹,届时请准时出席!

2、我最可爱的同学们,本人xxxx将于x月x日举行告别单身仪式,在这神圣的时刻,恭请大家携自己的伴侣一同出席,为我见证!

3、您好,本人xxxx兹定于xxxx年1月1日中午11点与阿花举行结婚典礼,地点在xx饭店xx层xxx厅,诚挚希望您携家人参加,谢谢您的祝福。

4、我们的幸福需要您的祝福与见证:诚意邀请您参加xxxx和阿花的婚礼—xxxx年x月x日下午18:00,某某饭店大厅。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关爱,我们携手期待着您的到来!

5、亲们,这一刻终于到来,我决定结束和他牵牵小手的日子,义无反顾地奔向所有小夫妻向往的温馨甜蜜,并誓将快乐幸福进行到底。请亲们第一时间来参加分享我们爱情点滴,祝我们小两口结婚快乐吧。

结婚邀请函内容范文:常规版

1、谨于公历***年*月*日xxxx*****酒家*楼*厅举行婚礼,下午*时恭候*时入席,***,***敬备薄酌恭候光临。

2、谨于阳历***年*月*日借用*****酒家*楼*厅进行结婚仪式,下战书*时恭候*时举行宴会,***,***敬备菲酌恭候惠临。

3、兹定于何时何分(星期几)在何地为某某与某某举行结婚典礼,敬备喜筵,恭请阁下光临,某某敬邀。

4、嘿,**月**日**时来参加xx和xx的婚宴,千万记得准时到哦,地址还记得吧,就在xxxxxxx,诚挚邀请您见证。

【《心经》的不同版本】相关文章:

1.《心经》七种版本

2.心经多版本译者及译文

3.给老师的不同版本祝福短信

4.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故事不同版本

5.心经原文

6.个人简历版本

7.辞职报告版本

8.作文5.5分心经

9.正规版本买卖合同

10.劳动合同简单版本

下载word文档
《《心经》的不同版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