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心经原文

心经原文

2024-03-21 08:03: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huanggp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心经原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心经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经原文

篇1:心经原文

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拓展:

《心经》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

宏涛法师,法门寺佛学院的研究生。于7月18日,在陕西省“第一届讲经交流会”上,法师以自己的智慧、真情演绎了仅仅260个字的《心经》深广的内涵,夺得了讲经交流会的第一名。

尊敬的诸位嘉宾,诸位法师、居士,以及参加法门之光福慧营的义工和学员们,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这火红的七月,我们欢聚在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指真身舍利的道场——法门寺,共同沐浴佛法的清凉,的确是一个殊胜的机缘。今天,末学宏涛能够得到一个这样难得的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同体悟佛法所带给我们的那种“清风明月、心头无事”的空灵境界,实在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情。

稍微了解佛法的人,普遍会接触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事实上,这部经典在古往今来大多数佛教徒的宗教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想要成就佛陀的智慧,必须要不断地背诵、研读和禅观此经。传统上,我们将这部经典简称为《心经》。因为众生机缘的不同,使我们目前所拥有的《心经》的汉译本已达十几种之多。比如说,东晋时期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唐代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藏文汉译的《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等等。但是,若论文词优雅、义理圆满、言简意赅、流通广泛等特点的话,则以玄奘大师的译本最佳,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读诵的这部。玄奘大师的译本,其经文虽由短短的二百六十个字组成,却道出了佛教的精髓,为众生呈现出解脱烦恼系缚的真实教法。

那么,《心经》到底说了些什么?它所讲说的主题、彰显的真理、阐明的宗趣、论说的功用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的音译。“般若”,可以简单解释为高层面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够带领我们不偏不倚地认识事物的真正本质。“波罗蜜多”,意译为到彼岸。佛法中将我们凡夫生活着的、被虚妄所缠缚的俗世比喻为此岸,而真实自在的境界为彼岸。若想越过从此岸到彼岸之间的滔滔苦海,则必须要依靠“佛法僧”三宝为舟航。《心经》的“心”解释为心要精髓;《心经》即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精要,“心”之一字,同时也说明了这部经典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经”,也就是佛经的经,梵语云“素呾览”,意译为契经,有贯穿之意。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简要言之,在佛法中,只有真正能指导我们解脱生死烦恼的圣言量,才可以被称为“经”。那么,依照经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智慧到彼岸”即是《心经》所要讲说的主题。

而《心经》在阐述“由智慧到彼岸”这一主题时,其中所着重强调的智慧,便是对“诸法空相”的证悟。那么,为什么是诸法空相呢?我们凡夫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其好恶美丑、冷热长短、青黄赤白、花开花落乃至于贫穷和富足、战争与和平不都是实实在在凸现出来的么?为什么佛法认为是“空”的呢?观世音菩萨即以一连串的“否定语句”来诠释。请大家注意,这一连串的否定语句,也是整部《心经》的核心讯息。那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在阅读这一连串的否定语句时,许多人往往会感到困惑,但是对深入佛法的人而言,这又是甚深灵感的来源。因此,要想解决这个困惑,就必须了解否定语句在般若经典中所扮演的角色。

佛教一开始,就以解脱我们这颗因执着而被束缚的心为中心思想,特别是在苦口婆心地破除“法我执”和“人我执”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根据佛教教义,我们的苦是源自于我们将“诸行无常”视为恒常,将“诸法无我”视为有我,尤其是“人我执”的习气。就是这种执取,造成了我人跟周遭的众生与环境的不和谐。由于这个习气已经深深地根植在心中,唯有对“我执”进行彻底的解构,才可以带领我们达到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心经》中讲述了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至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等等。对于这种种法则,便是用一连串的语句将其自性进行了否定。这种对万法自性的否定,不仅可以视为佛教智慧的引申,事实上也是这种智慧的最佳例子,这也是《心经》能在大乘佛教世界深获尊敬的关键。

由此可知,《心经》所要彰显的'真理,即是“诸法空相”,也就是因“无所得”而证悟到的第一义谛“空”。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一点,就是要避免误解“空”是绝对的实在或独立的真理,“空”必须要理解为事物的真正性质。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执着于“空”而产生“恶取空见”。弘一大师就曾说过:“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为执着于“有”的人,他还会修习善业,感人天果报。而执着于“空”的人,则会因为拨无因果而堕恶趣。禅宗里就有这样一则故事:

说有一天,百丈禅师讲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老者回答说:“我某甲不是人,其实是一只野狐狸,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给人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以希望能解脱野狐之身!”百丈禅师听后,慈悲的说道:“但请问来!”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大众师父到后山的一个石洞内用禅杖挑出一具野狐死尸,并嘱咐大家按照亡僧之礼予以火葬。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人,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会堕入五百世的狐身呢?百丈禅师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又能脱去他五百世的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实在是害人不浅!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事物可以脱离因果法则。如龙树菩萨曾在《中论》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此处的“不昧”,就是拾金不昧的那个“不昧”,指不蒙蔽、能明了的意思。也就是说,大修行的人,是明了因果的。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在《心经》里面,观世音菩萨也以“色”与“空”为例,为大家开示了应如何正确地理解“空”的含义。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容易被误解的一句话。我们用白话来解释:“色,指的是物质。物质的体性是不异于空性的,空性也不异于物质,就物质的自性而言是空的,而在自性空的同时却又显现出物质来。”

我这样说,大家是不是觉得蒙蒙的,不知所云?那就让我们对这句话继续加以解释:色不异空,就是说色法与空性并非难以融合,它们是一体不二的。空不异色,是指色空双运,也就是说空性与缘起的相应。色即是空,就是指万法本空,籍以破除“有边常见”,也就是误认为万法实有的邪见。空即是色,是指空性是缘生的,籍以破除“无边断见”,也就是误认为万法不存在的邪见。用这四法去证悟空性,便能超越世间的一切戏论。

解释完了,大家是否能够了解?我看后面有几位同学,那紧锁的眉头还是没有展开。没关系,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您或许能够轻松一些。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这一则“杯弓蛇影”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有的人说了:“根据这个故事,让我了解到任何的病痛都是吃饭吃出来的,喝酒喝出来的。”有的人又说了:“根据这个故事,让我了解到什么都是浮云,没必要疑神疑鬼,”您要是这么想也对,但若是用佛法来对治一下,用心经来考量一下:这个酒杯里的的小蛇,到底是有的呢还是空的呢?若是有的,那其实是墙上弯弓的倒影;若是无的,怎么喝到肚子里会痛呢?大家说是空的还是有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嘛!知道了吧?我们凡夫所见的一切,都是杯弓蛇影。

由凡夫到圣人的位阶转向,是发生在行者深住于心一境性时。在止心于一境的状态下去禅观此经,也就是说通过修习止观的力量来理解空性,可以使我们最终获得究竟清明的智慧。我们知道,《心经》其实就是获得了观照自在的观世音菩萨与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两人之间的一场精彩对话,从中也让我们了解到观照与智慧之间的作用。在《心经》的篇头,即向我们阐述了观世音菩萨在深观“智慧到彼岸”时,照见了五蕴皆空。经文如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处,能观者是观自在菩萨;甚深般若,是所观之法;照见五蕴皆空,为观修之方;度一切苦厄,为观修实效。由此得知,“观照般若”便是本经的宗趣。通过对《心经》的学习、内省和思维,透过止观的熏习,能使我们凡夫更加了解空性。

那么,学习《心经》的目的,换言之,通过“观照般若”而证悟第一义谛“空”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如刚才所说,在观世音菩萨一连串的否定语句中,已为我们破除了凡夫着色、二乘着空以及权乘菩萨着空假二边的妄相,故云破三妄。下文中,“心无挂碍”即除业障;“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即除报障;“远离颠倒梦想”即除烦恼障;故云除三障。“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云究竟成佛。据此,则《心经》确以破妄,除障,究竟成佛为妙用。

到目前为止,《心经》是空的解释。接下来,又以咒语继续说明空性。透过般若波罗蜜多咒,行者可以完全去除邪见、由邪见所引生的烦恼以及由烦恼所生的苦,在解救轮回的基础上证得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被称为“能破烦恼,神妙难测”的大神咒、“能破无明,照灭痴闇”的大明咒、“令因行满,至理无加”的无上咒、“令果德圆,妙觉无等”的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那么,最后的咒文“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依照惯例也就不解释了。大家但当诵持,自获利益。

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心经》是一部由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弗所说的,以第一义谛空为体,以观照为宗,以破妄除障为用,众生依此修习最终能成就佛果的大乘经典。

这部《心经》是在唐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玄奘大师陪侍唐太宗李世民在终南山的翠微宫时翻译的。也就是在《心经》翻译出来的两天后,李世民驾崩于翠微宫。在将死之日,李世民曾好几次拉着玄奘大师的手说:“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而我们现在能够真正了解佛法、诵习《心经》、接触玄奘大师,自然是比唐太宗幸运的多。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一殊胜的因缘,继续努力地学习《心经》。

记得憨山大师曾经说过:“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心经》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诵;但要说到“理解”上,只怕很少有人能够通达。末学也是一样,在这里耽误了大家的时间,非常惭愧。

篇2:心经原文欣赏

心经原文欣赏

一、《心经》要义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 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槃”。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要把《心经》学透彻,是我们每个学佛人天天要训练、天天要思考、天天要体会、天天要观照的中心内容。

可以这样说,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奥秘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五蕴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大家请把《心经》打开。既然是导读,那就是要引导大家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心经》的段落分一分。

二、经文的段落及大意

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观自在菩萨”至“真实不虚”。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

再细分可分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从“舍利子”至“无智亦无得”,是讲般若的妙义。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的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这十八个部分,有物质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因为其中的法界,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叫做“法处所摄色”。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讲四谛;“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槃。

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无苦集灭道”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无智亦无得”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

以上这一段,是讲般若的妙义。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些都是生活的现实。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声闻、缘觉、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说,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也没有十二因缘、四谛、菩萨的得与智之相。所谓无相,所谓空,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破除二乘的执著,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无住的心,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这一段,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

第三分讲般若的妙行。“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无上大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行深般若,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槃;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经268字分这五个部分,大家把这五个部分区分好了,记牢了,我们再来念《心经》,就能够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三、释经题

上面是总体上将《心经》的段落大意给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体地讲一讲。但是要在两小时以内把这260字讲得浅显明白,也不容易。

我们先讲经题。经题由四部分组成。

(一)般若。

梵语“般若”中译为慧、智慧、净慧。不管译成什么,都不能完全表达般若一词在梵文中的含义。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般若”这个名称,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说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由经教所显示的道理,比如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获得的智慧为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随文入观,随文生解,随文起行,进行正思惟所获的智慧为观照般若。经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讲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显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体运用。

第三是实相般若。我们观照什么呢?观照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什么?“五蕴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实相,实相无相。由现实而悟证的智慧为实相般若。

窥基法师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他说:实相般若就是真理,观照般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种般若。由真教产生真慧,由真慧而证得真理,是为三种般若的相互关系。

上面说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诸佛从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诸佛之母。《仁王护国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又说:“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产生;一切菩萨要成佛,必须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脱;一切世间事业,好事、善事、利益众生的事,都是从般若而产生;一切有情必须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篇3:心经原文及其解释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篇4:心经的原文及解释

心经的原文及解释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翻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照见五蕴皆空。则修之之方。度一切苦厄。则修之实效也。以此菩萨。从佛闻此甚深般若。即思而修之。以智慧观。返照五蕴内外一空。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永离诸苦。得大自在。由是观之。菩萨既能以此得度。足知人人皆可依之而修矣。是故世尊特告尊者。以示观音之妙行。欲晓诸人人也。吾人苟能作如是观。若一念顿悟自心本有智慧光明如此广大灵通。彻照五蕴元空。四大非有。有何苦而不度。又何业累之牵缠。人我是非之强辩。穷通得失之较计。富贵贫贱之可婴心者哉。此上乃菩萨学般若之实效也。言五蕴者。即色受想行识耳。然照乃能观之智。五蕴即所观之境。皆空则实效也。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然舍利亦梵语。此云鹙也。此鸟目最明利。其母目如之。故以为名。此尊者乃鹙之子也。故云舍利子。在佛弟子中。居智慧第一。而此般若法门。最为甚深。非大智慧者不能领悟。故特告之。所谓可与智者道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正对鹙子释前五蕴皆空之意。而五蕴中先举色蕴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执之以为己有。乃坚固妄想之所凝结。所谓我执之根本。最为难破者。今入观之初。先观此身四大假合。本来不有。当体全空。内外洞然。不为此身之所笼罩。则生死去来。了无挂碍。名色蕴破。色蕴若破。则彼四蕴可渐次深观。例此而推矣。而言色不异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见也。良由凡夫但认色身。执为真实。将谓是常。而作千秋百岁之计。殊不知此身虚假不实。为生老病死四相所迁。念念不停。以至老死。毕竟无常。终归于空。此犹属生灭之空。尚未尽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异于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晓之曰色不异空。谓色身本不异于真空也。空不异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断灭之见也。因外道修行。不知身从业生。业从心生。三世循环。轮转不息。由不达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乃谓人死之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还乎太虚。苟如此说。则绝无报应之理。而作善者为徒劳。作恶者为得计矣。以性归太虚。则善恶无征。几于沦灭。岂不幸哉。孔子言曰。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此正谓死而不亡者。乃轮回报应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横为断灭。谬之甚耳。然二乘虽依佛教而修。由不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将谓三界之相以为实有。故观三界如牢狱。厌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滞寂。沦于寂灭。故晓之曰空不异色。谓真空本不异于幻色。非是离色断灭之空。正显般若乃实相真空耳。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圆镜。一切幻色。如镜中像。苟知像不离镜。则知空不异色矣。此正破二乘离色断灭之空。及外道豁达之空也。又恐世人将色空二字话为两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观。故又和会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观。知色不异空。则无声色货利可贪。亦无五欲尘劳可恋。此则顿度凡夫之苦也。苟知空不异色。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动本际而作度生事业。居空而万行沸腾。涉有而一道清净。此则顿超外道二乘之执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则念念度生不见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见佛果可求。所谓圆成一心无智无得。此则超越菩萨而顿登佛地彼岸者也。即此色蕴一法能作如是观。则其四蕴应念圆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诚能如是。则诸苦顿断。佛果可至。彼岸非遥。只在当人一念观心成就耳。如此之法。岂非甚深者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又恐世人以生灭心。错认真空实相般若之法。而作生灭垢净增减之解。故召尊者以晓之曰。所言真空之实相者。不是生灭垢净增减之法也。且生灭垢净增减者。乃众生情见之法耳。而我般若真空实相之体。湛然清净。犹若虚空。乃出情之法也。岂然之哉。故以不字不之。谓五蕴诸法。即是真空实相。一一皆离此诸过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乃通释般若所以离过之意。谓般若真空所以永离诸过者。以此中清净无物。故无五蕴之迹。不但无五蕴。亦无六根。不但无六根。亦无六尘。不但无六尘。亦无六识。斯则根尘识界。皆凡夫法。般若真空。总皆离之。故都云无。此则离凡夫法也。然般若中。不但无凡夫法。亦无圣人法。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皆出世三乘圣人之法也。苦集灭道四谛。以厌苦断集慕灭修道。乃声闻法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十二因缘流转门。即苦集二谛。无明尽至老死尽。乃还灭门。即灭道二谛。此缘觉所观法也。般若体中本皆无之。极而推之。不但无二乘法。亦无菩萨法。何也。智即观智。乃六度之智慧能求之心。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然菩萨修行。以智为首。下化众生。只为上求佛果。良以佛境如空无所依。若以有所得心而求之。皆非真也。以般若真空体中本无此事。故曰无智亦无得。无得乃真得。方得为究竟耳。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良由佛果以无得而得。故菩萨修行依般若而观。然一切诸法本皆空寂。若依情想分别而观。则心境缠□。不能解脱。处处贪着。皆是挂碍。若依般若真智而观。则心境皆空。触处洞然。无非解脱。故云依此般若故心无挂碍。由心无挂碍。则无生死可怖。故云无有恐怖。既无生死可怖。则亦无佛果可求。以怖生死求涅槃。皆梦想颠倒之事耳。圆觉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然非般若圆观。决不能离此颠倒梦想之相。既不能离颠倒梦想。决不能究竟涅槃。然涅槃亦梵语。此云寂灭。又云圆寂。谓圆除五住。寂灭永安。乃佛所归之极果也。意谓能离圣凡之情者。方能证入涅槃耳。菩萨修行。舍此决非真修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谓不但菩萨依此般若而修。即三世诸佛。莫不皆依此般若。得成无上正等正觉之果。故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梵语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觉。乃佛果之极称也。由此而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能驱生死烦恼之魔。故云是大神咒。能破生死长夜痴暗。故云是大明咒。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过般若者。故云是无上咒。般若为诸佛母。出生一切无量功德故。世出世间无物与等。惟此能等一切。故云是无等等咒。所言咒者。非别有咒。即此般若便是。然既曰般若。而又名咒者。何也。极言神效之速耳。如军中之密令。能默然奉行者。无不决胜。般若能破生死魔军决胜如此。又如甘露。饮之者能不死。而般若有味之者。则顿除生死大患。故云能除一切苦。而言真实不虚者。以示佛语不妄。欲人谛信不疑。决定修行为要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由其般若实有除苦得乐之功。所以即说密咒。使人默持。以取速效耳。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此梵语也。前文为显说般若。此咒为密说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诵。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绝解不思议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知。自昧本真。枉受辛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决无舟筏矣。所谓滔滔苦海中。般若为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为灯烛。今夫人者。驱驰险道。泛滥苦海。甘心而不求此者。吾不知其所归矣。虽然。般若如宵练。遇物即断。物断而不自知。非神圣者不能用。况小丈夫哉。

篇5:心经原文与译文

心经原文与译文

【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译文】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磐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终达到涅磐。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详细注释:

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智亦无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 (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碍)

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碍)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

揭谛揭谛 (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

波罗僧揭谛 (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篇6:心经的原文以及理论和实践

心经的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书,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历来注释很多,各出手眼,发挥妙义,有以唯识理论解释的;有以华严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观融会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论的。但总的都不离一实相印。

此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诸部般若的核心,是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文约义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今融会大德们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简要地讲解此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可分为七部分:一、总纲分,二、色空分,三、本体分,四、妙用分,五、果德分,六、证知分,七、秘密分。作此七分,层次清楚,纲举目张,易于理解。

篇7:心经的原文以及理论和实践

一、总纲分

此分总的摄持心经主要含义,即修甚深观照法门,照见诸法皆空,出生死苦海,证无上菩提。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从菩萨大悲济世,寻声救苦来说,名观世音;从菩萨智慧广大,观照无碍来说,名观自在。从悲德与智德立此二名。菩萨本地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为利济众生,现菩萨身。

观自在的‘观’字很重要,修心关键在一‘观’字。此观并非眼观,而是回光返照,观我非空非有、寂寂无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这是修心的总诀。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须臾之间,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又:‘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观心法门在初下手时,必先放下一切妄想杂念、心身世界,直下回光观看自己当下的心念,这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奔驰不停,要既不随逐流浪,也不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久观纯熟,妄想分别便能逐步歇落,达于空寂。这是慧以资定,楞严经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时要继续前进,时时处处从寂定的性体上,起观照妙用,这是定以资慧,久久便能达到定慧一如、寂照不二的地步。所以华严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观自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见性,自在无碍的意思。‘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指一切众生),合称‘觉有情’。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为行愿,功行圆满,便成为福慧具足的佛陀。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行’即修行。‘深般若’是对浅而言。凡夫无明障覆,般若不开;二乘人只证我空,知五蕴假合,并无实我,但不明法空,不明五蕴诸法,也是缘生性空,并无实法,所以见理不彻;至于初发心下位菩萨,观力微薄,都是浅小智慧,不能叫深般若。惟有像观自在这样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能以甚深智慧觉照,而证入定慧圆明,自在无碍的境界。‘时’正是寂照同时,体用不二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

‘照’即般若观照,‘见’即亲自证知。菩萨依实相般若之体,起甚深观照般若之用时,证知五蕴身心等一切诸相,无不是运动变化,幻生幻灭,其性本空。实相之体,犹如镜体,五蕴诸法,比喻尘垢,般若妙智,正像镜光,观照功夫,则如磨镜,镜体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用功摩擦,自然垢尽明生。楞严经所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凡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宇宙间一切物质现象,都属色法,因为是有形色、质碍之物。‘受’即感受,是五个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想’即想像,是想心所。‘行’即造作,是思心所。‘识’即了别,是八识心王。这四者都是心。此色、心二法,皆是因缘所生,也即各种条件和合而有,并无自性,所谓缘生性空,故曰‘五蕴皆空’。五蕴之性虽空,但体即真空,譬如波相虽幻,但体即是水,水与波是不一不异。这里的‘照见’如渡船,‘五蕴’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盘彼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即‘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宝藏,便全体现前了。

‘度一切苦厄’

身心痛苦不安,叫苦厄。般若不开,苦厄未除,不能叫度。苦厄归根属于心,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照见五蕴本空,心便得解脱自在。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蕴的实质,更不知慧照的妙用,所以长劫沉沦于烦恼此岸。若能照见事事物物一切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种执著,不被见思、尘沙、无明种种粗细烦恼所缠缚,而能解脱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出离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苦厄,所以说度一切苦厄。

二、色空分

此分说明五蕴诸法,与真如空性,无二无别。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所说的‘色不异空’等四句,正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佛教哲理上的反映。据文献报导,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已以实验表明微观粒子不仅具有颗粒性,并具有波动性(如无线电波)。正像有些科学家所指出,所谓颗粒只是场强较高的空间,其中并无一物,这不是‘色即是空’吗?在宏观世界里,已以实验证明‘空生万法’的论点。如天文编号为:M八七无线电波星云旋系能从非物质的无线电波区,喷出长达一万光年的光炬,其中是高速高能电子,这种从非物质之中,也即从虚空之中,能射出物质,这不是‘空即是色’吗?心经关于色、空问题的精辟理论,正由科学实验不断证实。但这些仅是从物质世界方面,说明缘起性空,变幻无穷的情况,藉此作为比喻。实际上心经所说的涵义,则是大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所彻证的、超逻辑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楞严经)、色空不二、性相圆融的圆觉境界!

三、本体分

此分说明本来之体性,实无生灭、垢净、增减等相,无相之相,正是当人的本来面目。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又告舍利子:此五蕴诸法的真空实相亦即本觉理体,是本来无生,故亦无灭;本来不垢,故亦不净;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此六字,正显示人人本具的绝对心体。此心体离一切虚妄对待诸法——人我、是非、顺逆、得失、美丑、憎爱。分别既息,则无分别之妙智,昭然现前,非空非有,无实无虚,法尔如是,所以叫本觉,或本体。

四、妙用分

此分由体起用,空一切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文中有许多名相,先作一下解释。‘五蕴’的蕴是积聚的意思,亦叫五阴,‘阴’是能遮蔽真性的意思。前已讲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名十二处。‘根’是能生的意思,能生六识;‘尘’是染污的意思,能染污真性。‘十二处’的‘处’即方所,就是说根在内,尘在外,眼对色,耳对声,各有一定方所,也叫十二入,‘入’是说根尘互相涉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十八界。‘界’是说各成界限。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六根、六尘、六识和合成十八界。此蕴、处、界三者,通常称为三科。主要为了破凡夫我执,根据对色、心所迷执的偏重,而有开合的不同。

文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简略之词,其内容即十二因缘,以前者为因,后者为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所以叫十二因缘。‘无明’是过去世的无始烦恼;‘行’是依烦恼所作的行业;这二者是过去因。‘识’是受胎的业识;‘名色’是在胎中尚未成形,识心叫名,胚胎叫色;‘六入’即有了六根,就将出胎;‘触’是二、三岁时,不识苦乐,而能接触外境;‘受’是六、七岁时,能感受苦乐,这五者是现在果。‘爱’是十四、十五岁时,生起强盛爱欲;‘取’是到处求取;‘有’是有种种新业。这三者是现在因。‘生’是随业受生;‘老死’是有生必有死。这二者是未来果。所以这十二因缘,包含著三世因果的道理,总不离惑、业、苦三道。凡夫是顺生死流,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顺次相缘,以至老死,是流转门。缘觉从十二因缘悟道,知生死根本在无明,故首先灭去它。‘灭’就是尽的意思,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亦灭,便是还灭门。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了脱生死,而证辟支佛果。(辟支译为缘觉或独觉。)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就是说生死苦果,是由惑、业集合而生,所以说‘苦、集’;寂灭乐果,是由修道断惑所得,所以说‘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知‘苦’便应断‘集’,慕‘灭’便应修‘道’。小乘弟子闻佛声教,悟‘四谛’理,断见思惑(简单说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与疑,叫见惑;贪、嗔、痴、慢叫思惑),而出三界分段生死,即阿罗汉(意为杀贼、应供、不生)。

今菩萨以般若观照,一切皆空。在真空实相中,不但凡夫所执之蕴、触、界,皆不可得,即缘觉所观的十二因缘法,声闻所观的四谛法,亦皆不可得;乃至菩萨六度万行,其能证的智慧与所得的理体,亦皆说无,即都不可执著,都归于空。若执著有智有得,仍不离法执、法见,仍有挂碍而非究竟。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应住著于一切法,而生清净心。总之,自凡夫以至菩萨,自五蕴以及智与得,都不可取著,因诸法本空,无所得故。这正说明,此经是大乘法门,不仅破凡夫我执之病,并破二乘法执之病,乃至无智亦无得。修行到这一境界,寂照现前,了知本无生死可断,亦无涅盘可证,我法二空,一切无著,便证入大自在之境了。(‘无智亦无得’一句,有些解释仍作为空声闻乘法,而按文势,作为空菩萨乘法,更觉圆融完备。)

经文所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中‘无无明’及‘无老死’,是空去流转门,就是空生死,亦即我空;‘亦无无明尽’以及‘亦无老死尽’是空去还灭门,就是空涅盘,亦即法空。又经文说了许多‘无’字。此‘无’字是自性空、无所得的意思,如果作有无之‘无’解,便成断灭了。

五、果德分

此分证果。以上明体、起用、空相,而证解脱之果德。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挂碍为因,恐怖为果;颠倒为因,梦想为果。菩萨依靠般若觉照,诸法空净,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惑业究竟净尽,功德究竟圆满,名究竟涅盘。这是菩萨证涅盘断德,断尽一切妄惑。不但菩萨,佛亦依于般若,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得无上正等正觉——果超九界叫无上,不偏叫正,生佛同具叫等,遍知一切叫正觉。这是诸佛证菩提智德。可见般若是十方诸佛共由之路。

六、证知分

此分说明由证果而明白了知。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里‘故知’的‘知’字,是证知,有亲见实相之妙!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自性所出,所以称般若为咒,即以密咒来表达此真空实相。般若无所不包,所以叫大;神妙莫测,所以叫神;无所不照;所以叫明;无可比拟,所以叫无上;无与伦比,又毕竟平等,所以叫无等等。‘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二句,是说以智慧觉照,能转化、灭除一切惑、业、苦果,是真实不虚的,这与‘度一切苦厄’一句前后呼应。

七、秘密分

此分是以密咒表不思议心地。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是显说般若,这是密说般若,以咒总结全文。因心地微妙,不可用言语来表达,故以咒表达之。咒是佛菩萨的真言密语,所以一向不翻,如果至心持诵,便能灭罪生福,速成佛道。

总之,般若观照是大法门,是诸佛之母,若能当下回光返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无住而生净心,离相而证实相,自可度一切苦厄,得真实受用

篇8:《太上老君说了心经》原文与译文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原文与译文

原文:

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

心动无静,不动了真。心为祸本,心为道宗。

不动不静,无想无存,无心无动,有动从心。

了心真性,真性了心;心无所住,住无所心;

了无执住,无执转真;空无空处,空处了真。

老君曰:

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有何所得?为诸众生,强名得道。

老君曰:

吾观众生,不了其心。徒劳浩劫,虚役其神。

与心无了,永劫沉沦。依吾圣教,逍遥抱真。

译文:

如果我们想修道就先从关照自己的念头开始吧。念头是原神的主人,我们躁动,我们清静都跟念头有关;念头不停就谈不上清静,什么时候念头彻底止息了,我们才能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性。念头是祸患的根源,同时又是成道的依凭。不要躁动,也不必安静,只要不去思考,不让念头附着任何一物,这样就不会产生念头;没有念头六根就不会波动,我们贪嗔痴等烦恼忧苦就是由念头造成的。只有让念头止息,我们才能见到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常驻就会自动止息念头;当没有念头要止息时,念头也就不会自己产生了;明白不依靠念头我们照样可以生存如常,没有什么信念可坚持的`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归于我们的本性;只有把念头空到无处不空,我们才能真正与自己的真如本性合一。

老君说:我在世上经历了数不清的轮回,靠关照自己的念头而得道,虽说是得道,其实什么也没得到,因为本性乃空;为了让众人明白是怎么回事,不得不说我得道了。

老君说:我观察到众人的念头从来没有片刻止息过,白白地、一世又一世地在世上经历了各种痛苦和灾难,徒然地使役我们的元神。众人跟随着自己的念头淹没在漫长的苦海中生来死去,永不歇息,不知自拔。不如按照我通达事理的指导,自由自在地劳守本性。

【心经原文】相关文章:

1.心经全文原文注音及译文

2.《心经》七种版本

3.作文5.5分心经

4.《心经》的不同版本

5.金刚经心经全文译文

6.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

7.《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8.《心经》的深刻意义

9.心经全文及解释

10.《心经》与禅宗思想

下载word文档
《心经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