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茂才字寿卿蕲人原文和译文解析
“周小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康茂才字寿卿蕲人原文和译文解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康茂才字寿卿蕲人原文和译文解析,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康茂才字寿卿蕲人原文和译文解析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原文和译文解析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曰:“守江东木桥。”使归,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遂下蕲州、兴国、汉阳。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攻左君弼庐州,未下。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
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
(选自《明史?康茂才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 授:被授予
B.士诚已焚瓜洲遁 遁:逃跑
C.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 薄:轻视
D.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 规:筹划
解析:选C。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薄”属于常见的多义实词,在这里应该是“接近”的意思,引申为“侵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本文中对朱元璋称太祖,即为庙号。
B.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中国古代地名中多含“阴阳”二字,地名中的阴、阳表明了其在山、水旁的位置,如衡阳指在衡山之北。
C.迁,在古代表示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但有时也表示贬谪、放逐之意。文中取的是晋升的.意思。
D.追封,死后封爵,也指后来补封。文中指的是康茂才死后被朝廷追封为“蕲国公”。
解析:选B。此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在文中的含义。结合“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可知,水之南谓之“阴”、水之北谓之“阳”;而“衡阳指在衡山之北”则错误,山之北应谓之“阴”,所以“衡阳”应在衡山之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康茂才因组织“义兵”宝乡有功,被元朝封为淮西宣慰使、都元帅。
B. 朱元璋率军渡江后,派军攻打康茂才。康茂才奋力反抗,后被常遇春设计将其部下精锐尽数歼灭,康茂才多次失败后才率部归降朱元璋。
C. 朱元璋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交情,让康茂才亲自送信给陈友谅并骗陈友谅说愿做其内应,诱陈友谅轻进,结果陈友谅大败于龙湾。
D. 康茂才跟随朱元璋多年,战败陈友谅,讨伐张士诚,战功显赫,累得升迁。
答:C
康茂才没有亲自送信,是派仆人送的信。对应的原文是“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2)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
答案
(1)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农作产业,(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得分点:“以”“命”“兼”及句意)
(2)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得分点:“遮”“薄”“拔”及句意)
【参考译文】
康茂才,字寿卿,蕲州人。他精通经书史籍,孝顺母亲。元朝末年,寇贼乱党攻陷蕲州,康茂才召集义兵保卫家乡。因此而立功,由长官多次升迁为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渡江以后,将士的家属留在和州。当时,康茂才戍守采石,扼守长江渡口。太祖多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顽强抵抗。常遇春设下埋伏歼灭了康茂才的精锐部队。康茂才又把军寨移至天宁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庆。不久太祖又攻克了集庆,于是康茂才率领他的军队向太祖投降。太祖释免了康茂才,并命令他仍统率旧部和自己一起出征。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为秦淮翼水军元帅,驻守龙湾。康茂才攻取了江阴马驮沙,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缴获了一批船只。康茂才跟随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枞阳。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农作产业,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
陈友谅攻陷太平之后,与张士诚协商联合攻打应天。太祖希望尽快将陈友谅引诱过来,一举破敌。太祖了解到康茂才和陈友谅有故交,于是命令康茂才派老仆人持书信,欺哄陈友谅,表示愿做内应。陈友谅十分高兴,并问康公在哪里,回答说:“在守卫江东的木桥。”使者回来后,太祖把木桥改成石桥。当友谅来到桥边,看到石桥后十分惊讶,连声大叫“老康”,没有响应,急忙退回到龙湾。这时,埋伏的部队四面出击,康茂才和其他将领奋力冲杀,打败了陈友谅。太祖嘉奖康茂才的功绩,赏赐颇为丰厚。第二年,太祖亲自讨伐陈友谅,康茂才带领水兵跟随太祖,攻克安庆、江州,陈友谅向西奔逃。于是,康茂才奋起直追,连下蕲州、兴国、汉阳等地,沿长江攻克黄梅寨,夺取瑞昌,打败了陈友谅的八指挥,迫使他的二万士兵向太祖投降。康茂才晋升为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随即,攻打庐州左君弼,但未攻克。于是带兵增援南昌。彭蠡一战,陈友谅大败而死。
康茂才随太祖征伐武昌,屡立战功,晋升为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一起再次攻打庐州,攻下庐州后,又夺取了江陵和湖南等地。康茂才改任神武卫指挥使,并晋升为大都督府副使。张士诚进攻江阴,太祖带兵反击。到了镇江,张士诚却已焚烧瓜洲逃跑了。康茂才追赶败兵到浮子门。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不久,攻取湖州,进逼平江。张士诚派精锐部队迎战,双方军队在尹山桥展开了激战。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战,结果张士诚的军队全军覆没。康茂才和其他大将一起合围平江,在齐门驻军。攻克平江后又夺取了无锡。康茂才晋升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1368),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征伐中原,夺取汴州、洛阳,留守陕州。筹划运输粮饷,营造浮桥渡运兵卒,并招降绛、解等州,扼守潼关,陕西境内的元军不敢向东进犯。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德。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将军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兴元。凯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谥为蕲国公,封号“武康”。
篇2:《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原文及译文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原文及译文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
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相率设席受经 接受,学习
B. 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 诬陷
C. 无庸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竭尽,耗尽
D. 帝独明其亡他 无,没有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判铨欧阳修为之请 数为所诎
B. 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光亦以充可告语
C. 民困于烦苛 充与议变法于前
D. 自新法之行 及确之预政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吴充性格沉稳周密的一组是(3分)()
A. 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B. 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 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
C. 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等数十人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
D. 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吴充还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B. 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C.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安 南 师 出 无 功 而 知 谏 院 张 璪 又 谓充 与 郭逵 书 止 其 进 兵 复 置 狱 充 既 数 遭 同 列 困 毁 积 忧 畏疾 益侵。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3分)
②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4分)
【参考答案】
5.答案:A:传授。(3分)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6.答案:D之:助词,取消独立性。(A 介词,为、替/表被动的介词,被; B介词,用/认为;C介词,表被动/介词,在)(3分)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7.(3分)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A (B 公正严明;C勤政而力不足;D心正而力不足/为相务安静)
8.(3分)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A(吴充并非的“得到宠爱”也不是“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的人)
9.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1)答案:(3分)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3分。每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答案: ①译文:欧阳修忠直,不应该因为谗言而被贬逐(外放,放逐)。若认为我有私心(偏私),那我甘愿和欧阳修一同受贬。(3分。大意1分,“用谗逐”、“ 若以为私”各1分。)
②译文:吴充不赞成(认可)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利(顺利)。皇帝明察他中立无偏向,想任命他为相。(4分。大意2分;“不善所为” 、“欲相之”译对各1分。)
【参译文】
吴充,字冲卿,是建州浦城人。未到二十岁就考中进士,入超担任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同事大多和皇族亲密往来,充年纪最小,却独以严肃受到敬畏,相继设讲席传授经义。
候选官员选胡宗尧,是翰林学士胡宿的儿子,因小事牵连获罪,不得改任京官。担任判铨的欧阳修为他求情,仇家诬陷欧阳修认为他偏袒同党,朝廷下诏外放欧阳修到同州。吴充说:“欧阳修因为忠直提拔做侍从之臣,不应该因为谗言而被贬逐(外放,放逐)。若认为我有私心(偏私),那我甘愿和欧阳修一同受贬。”于是修再留任,而吴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去世,办丧事超过规格,判寺王洙命官吏用印纸批行文书,不让同僚知道。吴充批文到开封治该管吏的罪,触犯当权者的意旨,离京知高邮军。神宗把任用他的意图告诉他,知同谏院。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吴充的子吴安持,是安石的女婿,吴充为避嫌解除谏官的`职务,担任翰林学士。过了三年,被任命为枢密副使。王韶攻取洮州,蕃地的首领木征逃离,无充请求招揽他回故地,用爵位和官俸笼络他,使他统领属下,永做番臣,朝廷也不用再设置郡县,耗财费力。当时朝廷正把开拓疆土的任务交给王韶,所以吴充的话不被采纳。
过了八年,吴充升为枢密使。吴充不赞成(认可)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顺利。皇帝明察他中立无偏向,想任命他为相。王安石离开后,他就代理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吴充想改革政事,请求朝廷召回司马光等几十人。司马光也认为吴充是可以讲真话的,写信给他说:“自从新法实行,朝廷内外纷扰不安。百姓被烦杂苛政所困,日夜翘首,盼望朝廷醒悟,全改敝法。”吴充深入地思考后,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王珪和充一同担任丞相,妒忌吴充,暗地牵制他。而吴充向来厌恶蔡确,蔡确审理相州案件,逮捕吴安持及亲戚、属官拷问治罪,欲牵连罗致到关于吴充的事情,唯独帝明察他没有什么事。到蔡确参与主政,吴充与他在皇上面前讨论变法,多次被他折斥。征安南师出无功,知谏院张璪又说吴充给郭逵写信,阻止他进军,又立罪案。吴充多次遭到同朝官员围攻诋毁,忧畏交集,病更重。元丰三年,被罢免相职做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岁。
吴充注重品德修养,对待兄长十分周到。处理政事追求安定。性格沉稳周密,对家人说话,从未提及国家的事情,对皇上所说的话,也没有人能知道。临终时,他告诫妻子不要那私事要求朝廷,皇上更为之悲伤。世人说他心正而力不足,批评他知道无能为力却不懂得激流勇退。他的儿子安诗、安持。安诗在元佑年间官任谏官、起居郎。安持官任都水使者,又升迁为工部侍郎,终天章阁待制。安诗的儿子子储、安持的儿子子侔,都做官升任员外郎,最后因为受妖人张怀素通谋牵连,被按律处死。
篇3:“张勇,字非熊,陕西咸宁人”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张勇,字非熊,陕西咸宁人”原文及译文解析
张勇,字非熊,陕西咸宁人。善骑射,仕明为副将。顺治二年,英亲王阿济格师次九江,勇来降,檄令招抚,得总兵以下七百余人。时李自成将贺珍等分据汉 中、兴安、固原诸地,窥西安。勇与副将任珍、马宁等御战,屡败之。大学士洪承畴视师湖广,勇请自效,诏奖其忠勤,召诣京师。承畴亦荐勇智勇兼备,所部兵精 马足,请移授经略右标总兵,上许之。勇入对,赐冠服、甲胄、弓矢,加右都督。勇将行,命内大臣索尼等传谕曰:“当今良将如勇者甚少。军务不可悬度,当相机而行,勿负才轻敌。”至军,佐承畴屡破敌。
康熙二年,以勇久镇甘肃,威名素著,属番詟服,命还镇甘肃。三年,加太子太保。西喇塔拉饶水草,号大草滩,厄鲁特蒙古乞驻牧於此。勇以其地当要隘, 不容逼处,自往谕之,事遂寝。因请筑城其地,曰永固。旁建八寨,相联属为声势。十二年,吴三桂反,四川总兵吴之茂叛应之。十三年,三桂使招勇,勇执其使以 闻。陕西提督王辅臣亦叛,勇督兵防御。辅臣招勇,勇斩其使,上嘉之,封靖逆侯.. 吴之茂屯乐门,分兵攻陷通渭。勇督兵道伏羌赴援,之茂兵溃。之茂收余众复战,勇勒兵冲击,之茂大败。勇与佛尼勒、进宝等尽平贼寨。十七年,准噶尔台吉噶尔 丹兵入河套,厄鲁特部为所败,假道赴青海,阑入内地,勇驱令出塞。二十三年,闻青海蒙古游牧近边城,率兵赴丹山防御,至甘州,病笃。上闻,遣医并其子云翼 驰驿往视。寻卒,赠少师,仍兼太子太师,赐祭葬,谥襄壮.。
勇身经数百战,临敌若无事,而智计横出,每以寡胜众。居恒恂恂退让,宾礼贤士。用人尽其材,其所甄拔,往往起卒伍为大将,良栋、进宝尤其著者也。
(节选自《清史 稿列传四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勇请自效 效: 仿效
B.所部兵精马足部: 统率
C自往谕之,事遂寝. 寝.:停止
D.勇督兵道伏羌赴援 道: 取道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勇忠勤”的一组是(4分)
(1) 善骑射,仕明为副将(2)大学士洪承畴视师湖广,勇请自效
(3)因请筑城其地,曰永固(4)陕西提督王辅臣亦叛,勇督兵防御
(5)闻青海蒙古游牧近边城,率兵赴丹山防御
(6)居恒恂恂退让,宾礼贤士
A ①②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张勇能征善战.他从顺治二年降清开始,就一直奋战沙场,先后打败了李自成的手下以及吴之茂等.。
B张勇极富远见.他拒绝了厄鲁特蒙古部族要求在大草滩驻扎并放牧的请求,后来又把擅入内地的该部落驱逐出塞.
C 张勇处世果决.吴三桂 王辅臣造反,他把前来诱反的使者或抓或杀.听说蒙古军队攻打边城,就率兵前去防御.
D 张勇很受重用。洪承畴赞赏他有智有勇,皇上也召见他并授予弓矢等物。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拔,后来还被封侯。
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当今良将如勇者甚少。军务不可悬度,当相机而行,勿负才轻敌。(5分)
②用人尽其材,其所甄拔,往往起卒伍为大将,良栋、进宝尤其著者也。 (5分)
参考答案
1.A效:效力
2.B(1,6错)
3.C 听说蒙古军队攻打边城,近边城意思是靠近边境的城池
4、(1)当今像张勇这样优秀的将领很少。军中的事务不要凭空猜测,要看实际情况灵活办事,不要自负有才而轻视敌人。
(2)(张勇)任用人才尽其所能,他辨别选拔的人,往往出身于一般士兵却最终成为大将,像赵良栋、王进宝是其中特别著名的两个。
(①句中“良将如勇者”是定语后置句式;悬度:凭空猜测;相机行事:根据实际情况办事;负才:自负有才。以上四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句意1分。②任用,重用;甄拔:甄别选拔;起:出身于;尤其:最。以上四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句意1分。
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英亲王阿济格师次九江 次:驻扎。
B. 所部兵精马足 部:统率。
C. 自往谕之,事遂寝 寝:停止。
D. 居恒恂恂退让,宾礼贤士居:居住。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张勇“忠勤”的一组是( )(3分)
①善骑射,仕明为副将。②大学士洪承畴视师湖广,勇请自效。③因请筑城其地,曰永固。旁建八寨,相联属为声势。④陕西提督王辅臣亦叛,勇督兵防御。⑤闻青海蒙古游牧近边城,率兵赴丹山防御。⑥居恒恂恂退让,宾礼贤士。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勇能征善战。他从顺治二年降清开始,就一直奋战沙场,先后和李自成的手下、吴三桂的手下交战并打败了他们。
B.张勇很有远见。他拒绝了厄鲁特蒙古部族要求在大草滩驻扎并放牧的请求,后来又把擅入内地的该部落驱逐出塞。
C.张勇处事果决。吴三桂、王辅臣造反,他把前来诱反的使者或抓或杀。听说蒙古军队攻打边城,就率兵前往防御。
D.张勇很受重用。洪承畴赞赏他有智有勇,皇帝也召见他并授予弓矢之物。因屡立战功,多次被升官,后来还被封侯。
参考答案
4.D(D项中的“居”在语境中是“平时”的意思。)
5.B(①⑥错。①是张勇在明朝做官情况的介绍,而“忠勤”则是清政府对他的评价。⑥表现张勇为人谦逊、礼贤下士的`品行。)
6.C(本项错在“蒙古军队攻打边城”,原文只是说“闻青海蒙古游牧近边城”,所谓“游牧近边城”,是说蒙古部落接近了边城,但不是攻打边城。)
【参考译文】
张勇,字非熊,是陕西咸宁人。擅长骑马射箭,在明朝官至副将。顺治二年,英亲王阿济格的军队驻扎在九江。张勇前来投降,下令让他招降安抚,招来了总兵及以下官兵七百多人。当时李自成的将领贺珍等人分别占据汉中、兴安、固原等地,窥视西安。张勇和副将任珍、马宁等人抵御作战,屡次打败了他们。大学士洪承畴到湖广两地督率军队,张勇请求到军中效力。皇帝下诏褒奖他的忠诚勤勉,召他回京师。洪承畴也推荐张勇,说他智勇双全,所率领的军队兵精马足,奏请调他担任经略右标总兵的职务,皇上应允了。张勇进宫面见皇上,皇上赐给他官帽官服、铠甲头盔、弓箭,加官为右都督。张勇要赴任时,皇上让内大臣索尼等人传达圣谕说:“当今像张勇这样优秀的将领很少。军中的事务不要凭空猜测,要看实际情况灵活办事,不要自负有才而轻视敌人。”到军中,辅佐洪承畴屡次打败敌军。康熙二年,因为张勇曾长时间镇守甘肃,威名一向显扬,皇上命令他回去镇守甘肃。康熙三年,加官太子太保。西喇塔拉水草丰饶,号称大草滩,厄鲁特蒙古请求在这里定居放牧。张勇认为那个地区正当重要关隘,不容许靠近居住,所以亲自前去说明,这件事就停止了。张勇趁机奏请在那个地区建造城池,叫永固。旁边建造八座营寨,互相联系,互为支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造反,四川总兵吴之茂也叛乱响应他。十三年,吴三桂派人招降张勇,张勇抓了他的信使并上报朝廷。陕西提督王辅臣也反叛了,张勇率领军队防御。辅臣招降张勇,张勇斩杀了他的来使,皇上嘉奖张勇,封他为靖逆侯。吴之茂在乐门屯兵,分兵攻陷了通渭。张勇率兵取道伏羌赶去增援,吴之茂的军队溃败。吴之茂召集剩下的兵众再打,张勇率兵冲击,吴之茂被打得大败。张勇彻底平定了贼人的营寨。康熙十七年,准噶尔部吉噶尔丹的军队进入河套地区,厄鲁特部被他们打败,借道前往青海,擅自进入内地,张勇驱逐他们命令他们退出关塞。二十三年,张勇听说青海蒙古游牧部族靠近了边境城市,就率领军队赶赴丹山去防御。到了甘州,病重。皇上听说了,派遣御医和他的儿子张云翼驾乘驿马前往看视。不久张勇病逝,朝廷加赠他少师,并仍兼任太子太师,谥号襄壮。
张勇一生亲自参加数百次战斗,面临千军万马就像没事人一样,而智谋和计策百出,常常以少胜多。平时总是恭谨谦让,对贤能之人以礼相待。任用人才尽其所能,他辨别选拔的人,往往出身于一般士兵却最终成为大将,像赵良栋、王进宝是其中特别著名的两个。
篇4:刘基,字伯温,青田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基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 太史令。太祖即皇帝位,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龙 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B.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C.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D.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举荐”的意思。
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
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 刘基属于大夫阶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刘基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光耀刘家门庭;后来又有西蜀的赵天泽十分推崇他,把他看成是诸葛亮一类的人。
B.刘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受太祖倚重。强敌陈友谅图谋向东进发,气焰非常嚣张。将领们建议投降或退守,刘基力排众议劝太祖采用了诱敌计策,结果大败陈友谅。
C.刘基善于识人,正直敢言,多次替曾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长说情。明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刘基却认为好友杨宪不能胜任,认为他没有丞相的器量。
D.刘基淡泊名利,大败陈友谅后,太祖要奖赏刘基,刘基推辞了。后来还多次拒绝皇帝给他提高爵位。告老还乡后,过着闲适的隐居山林的生活,从不提自己的功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 。(5分)
(2)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5分)
参考答案
4.A
5.B(除:任命、授职,辟:征召)
6.C(误解原文意思,应为“曾替多次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长说情”)
7.(1)太祖正要对人施用刑罚,刘基问为什么,太祖把自己梦中的情景告诉他。(“刑”、“请”、“太祖语之以梦”句式各1分,整体通顺2分)
(2)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 这样。(“权衡”、“与”、“然”各1分,整体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说:“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 。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
等到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礼物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非常高兴。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向东进发,局势非常紧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据守,刘基瞪大眼睛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愤激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明太祖说:“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说:“敌人骄横,等到他们深入我地,埋伏兵马拦击他们,很容易。”明太祖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到来,把他打得大败。太祖把打败敌人的赏奖赏给刘基,刘基推辞了。驻守龙兴的大将胡美派他的儿子表达诚心归顺的意愿,请求不要遣散他的部属。太祖感到为难。刘基从后踢太祖床榻,太祖突然明白过来,答应了他的请求。胡美投降后,江西诸郡县随后全部攻下。陈友谅的部队又攻陷了安庆,明太祖打算亲自去征讨,拿它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出师攻打安庆。
刘基请求定立法制,来阻止滥杀无辜。太祖正要对人施用刑罚,刘基问为什么,太祖把自己梦中的情景告诉他。刘基说:“这是得到土地和人民的征兆,应该停止刑罚来等待。”过了三天,海宁投降了。太祖高兴,把囚犯全交给刘基放了。不久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登上皇帝位,接连几次想要给刘基提高爵位,刘基坚决推辞不接受。
起初,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器量狭小浅薄。”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回答说:“就譬如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给毁坏。”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
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篇5:“张骥,字仲德,安化人”原文及译文解析
“张骥,字仲德,安化人”原文及译文解析
张骥,字仲德,安化人。永乐中举于乡,入国学。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虑囚福建,有仁廉声。
正统八年,吏部尚书王直等应诏,博举廷臣公廉有学行者,骥与焉。迁大理右寺丞,巡抚山东。先是,济南设抚民官,专抚流民。后反为民扰,骥奏罢之。俗遇旱,辄伐新葬冢墓,残其肢体,以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樁”,以骥言禁绝。还朝,进右少卿。已,命巡视济宁至淮、扬饥民。骥立法捕蝗,停不急务,蠲逋发廪,民赖以济。
十三年冬,巡抚浙江。初,庆元人叶宗留与丽水陈鉴胡聚众盗福建宝丰诸银矿,已而群盗自相杀,遂为乱。九年七月,福建参议竺渊往捕,被执死。宗留僭称王。时福建邓茂七亦聚众反,势甚张。宗留、鉴胡附之,流剽浙江、江西、福建境上。参议耿定,佥事王晟及都督佥事陈荣,指挥刘真,都指挥吴刚、龚礼,永丰知县邓颙,前后败殁。遂昌贼苏牙、俞伯通剽兰溪,又与相应,远近震动。骥至,遣金华知府石瑁击斩牙等,抚定其余党。而鉴胡方以争忿杀宗留,专其众,自称大王,国号太平,建元泰定。伪署将帅,围处州,分掠武义、松阳、龙泉、永康、义乌、东阳、浦江诸县。未几,茂七死,鉴胡势孤。骥命丽水丞丁宁率老人王世昌等赍榜入贼巢招之,鉴胡遂偕其党出降。惟陶得二不就抚,杀使者,入山为乱如故。时十四年四月也。骥既招降鉴胡,而别贼苏记养等掠金华,亦为官军所获,贼势乃益衰。
其秋,景帝嗣位,召骥还,卒于道。骥所至,咸有建树,山东、两浙民久而思之。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选自《明史·张骥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B.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C.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D.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后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
B.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者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文中“僭称王”就是指超越自己的身份称王。
C.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一个国家或朝代的称号。比如文中的太平和泰定,指的就是国号,是国家朝代的名称。
D.文中的“死”“殁”“卒”是对死亡的称谓,古人对死亡还有崩、薨、不禄等说法,这反映出旧时人们的等级观念重,连死的称谓也有区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骥为政有仁爱之心。在巡抚山东期间,对扰民的抚民官上奏罢撤,对当地流行的所谓“打旱骨樁”的恶俗加以禁止杜绝。
B.张骥平乱讲究方法。在浙江平定叛乱时,当地一些平叛的官员先后被乱贼击败杀死,张骥采取了斩魁抚众的方法除掉宗留等贼。
C.张骥平乱效果显著。由于方法得当,张骥平定了苏牙、俞伯通等贼,又命人招降了陈鉴胡部众,大大削弱了贼寇的势力。
D.张骥深得百姓拥戴。张骥在山东、浙江等地为官时,罢扰民之官、除恶劣风俗、赈受灾之民、平为乱贼寇,百姓们过了很久还思念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吏部尚书王直等应诏,博举廷臣公廉有学行者,骥与焉。(5分)
(2)骥立法捕蝗,停不急务,蠲逋发廪,民赖以济。(5分)
参考答案
4.D
5.C(泰定不是国号,而是年号。)
6.B(宗留是被鉴胡所杀,不是被张骥除掉的。)
7.⑴吏部尚书王直等接受英宗的诏令,广泛推举公正廉洁、有学问、德行好的朝廷官员(予以重用),张骥就在其中。(应诏、博、定语后置句式、与各1分,大意1分)
⑵张骥想方设法灭蝗,停止了不紧要的事务,免除了拖欠的赋税,打开粮仓救济灾民,灾民借此得以生存。(停不急务、蠲逋、发、济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张骥,字仲德,安化人。明成祖永乐年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进入国学学习。宣德初年被授予御史一职,出京到江西任按察使,又曾去福建过问囚犯讯察决狱的情况,有仁德廉洁的好名声。
正统八年(144x年),吏部尚书王直等接受英宗的诏令,广泛推举公正廉洁、有学问、德行好的朝廷官员(予以重用),张骥就在其中。后来他调迁为大理寺右寺丞,巡抚山东。在此之前,济南设立抚民官,专门救济和安抚流亡贫民。(本为义举善事,但任职的官员贪滥妄行,)后来反而侵扰百姓。张骥上书朝廷,罢撤了这一机构。当地风俗,遇上旱年,民众总是挖开新死人的坟墓,将死人的肢体弄残,因为他们认为旱情是由这些刚死的人造成的。(这种行为)当地人称为“打旱骨樁”,因为张骥的命令而禁绝。(张骥)回到朝廷后,晋升为大理寺右少卿。不久,朝廷又派他巡视济宁至淮阴、扬州一带的饥民。张骥想方设法灭蝗,停止了不紧要的事务,免除了拖欠的赋税,打开粮仓救济灾民,灾民借此得以生存。
正统十三年(144x年)冬天,张骥任浙江巡抚。当初,庆元人叶宗留与丽水人陈鉴胡合伙聚众盗挖福建宝丰各银矿,不久,群盗(因利益分配不均)发生内讧,相互残杀,于是引发**。正统九年七月,福建参议竺渊前往捕剿,兵败被捕杀害。叶宗遂称王谋反。当时,福建的邓茂七也聚众谋反,势力最大。叶宗留、陈鉴胡率众投靠了他,他们在浙江、江西、福建一带流动劫掠。参议耿定,佥事王晟及都督佥事陈荣,指挥刘真,都指挥吴纲、龚礼,永丰知县邓颙,先后围剿战败,死于阵上。遂昌苏牙、俞伯通又聚众劫掠兰溪,与邓茂七等遥相呼应,远近震动。张骥到任后,派遣金华知府石瑁出兵斩杀了苏牙等,安抚了余众。而此时陈鉴胡正因为与叶宗留发生纠纷而杀了叶宗留,独自占有叶的人马,势力大增,自称为王,建国号太平,年号泰定。鉴胡又部署将帅,围攻处州,分兵剽掠武义、松阳、龙泉、永康、义乌、东阳、浦江等各县。不久之后,邓茂七死,陈鉴胡势力孤危。张骥命令丽水丞丁宁率老人王世昌等,拿着榜文进入陈鉴胡的根据地招降,鉴胡就和其党徒出降。只有陶得二不愿投降,杀了使者,进入深山像原来一样与官军为敌。当时正是正统十四年四月。张骥招降了陈鉴胡之后,另外一群反贼苏记养等继续劫掠金华,但不长时间就被官兵剿灭了,浙江、福建、江西一带的为乱势力更加衰弱。
这年秋天,景帝登基,朝廷召张骥还朝另作任用,张骥在回京的路上去世。凡是张骥任职的地方,都有很好的政绩,山东、浙江两地民众过了很久还思念他。陈鉴胡到京城后,景帝宽恕了他,(后来他)又在大赦时被赦免了罪行,被释放后充当留守京师的卫队军士。也先入侵,陈鉴胡乘乱外逃,被朝廷捉获斩杀。
篇6:吕惠卿,字吉甫,泉州晋江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吕惠卿,字吉甫,泉州晋江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吕惠卿,字吉甫,泉州晋江人。父琦习吏事,为漳浦令。通判宜州,侬智高入寇,转运使檄璹与兵会,或劝勿行,不听。将二千人蹑贼后以往,得首虏为多。
惠卿起进士,为真州推官。秩满入都,见王安石,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熙宁初,安石为政,惠卿方编校集贤书籍,安石言于帝曰:“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及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以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必谋之,凡所建请章奏皆其笔。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
司马光谏帝曰:“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近者进擢不次,大不厌众心。”帝曰:“惠卿进对明辨,亦似美才。”光曰:“惠卿诚文学辨慧,然用心不正,愿陛下徐察之。江充、李训若无才,何以能动人主?”帝默然。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
会惠卿以父丧去,服除,召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又知谏院,为翰林学士。安石求去,惠卿使其党变姓名,日投匦[注]上书留之。安石力荐惠卿为参知政事,惠卿惧安石去,新法必摇,作书遍遗监司、郡守,使陈利害。又从容白帝下诏,言终不以吏违法之故,为之废法。故安石之政,守之益坚。
始,惠卿逢合安石,骤致执政,安石去位,遂极力排之,至发其私书于上。章悖、曾布、蔡京当国,咸畏恶其人,不敢引入朝。以是转徙外服,讫于死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百三十》)
【注】投匦:臣民向皇上上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B.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C.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D.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通判”为担任通判的意思。宋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设“通判”一职。
B.古代官员任职期满谓“秩满”,经考核后,或调动任职,或降职,或升迁。
C.擢,在文中指“升任”的意思。同样表升官的词还有“进”“升”“左迁”等。
D.古代父母死后,为人子者要服丧三年以报答养育之恩,守丧期满,谓“服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惠卿有文才。他与王安石讨论经义,意思大多相合,王安石在皇上面前极力称赞他;皇帝也曾说他进对是非分明,好像是个难得的人才。
B.吕惠卿与王安石志同道合。吕惠卿为检详文字,王安石大小事情都和他商议;吕惠卿也支持王安石,王安石建议请示的奏章都是他起草的。
C.吕惠卿受司马光贬讥。司马光对吕惠卿的评价与王安石截然相反,但是皇上不赞同;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信,挑拨他与吕惠卿的关系。
D.王安石请求离任时,吕惠卿极力挽留。吕惠卿担心王安石离开后,新法不能推行,就动员官员陈述利害,又请皇上下诏,因此,新法得到更坚决地推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5分)
(2)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5分)
参考答案
4.C 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5.C 左迁 是降职贬官
6.C
篇7:刑邵,字子才,小字吉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刑邵,字子才,小字吉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刑邵,字子才,小字吉。少时有避,遂不行名。十岁便能属文,雅有才思,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年未二十,名动衣冠。尝与右北平阳固、河东裴伯茂、从兄果、河南陆道晖等至北海王听舍宿饮,相与赋诗, 凡数十首,皆在主人奴处。旦日奴行,诸人求诗不得,邵皆为诵之。诸人有不认诗者,奴还得本,不误一字。
自孝明之后,文稚大盛。邵雕虫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读诵俄遍远近。于时袁 翻与范阳祖莹位望通显,文笔之美,见称先达;以邵藻思华赡,深共嫉之。每洛中贵人拜职,多凭邵为谢章 表。尝有一贵胜初授官,大事宾食,翻与邵俱在坐,翻意主人托其为让表。遂命邵作之,翻甚不悦。
太昌初,救令恒直内省,给御史,令覆案尚书门下事,凡除大官,先问其可不,然后施行。除卫将军、国 子祭酒。以亲老还乡,诏所在特给兵力五人,并令岁一入朝,以备顾问。丁母忧,哀毁过礼。
其后除骤骑、西充州刺史。在州有善政,俘鼓不鸣,吏人奸伏,守令长短,无不知之。定陶县去州五十 里,县令妻日暮取人斗酒束脯,邵逼夜摄令,未明而去,责其取受,举州不识其所以。及代,吏人父老及温姐皆远相攀追,号泣不绝。
邵率情简素,内行修谨,兄弟亲姻之间,称为雍睦。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 穷其指要。
事寡嫂甚谨,养孤子恕慈爱特深。在充州有都信云怒疾便忧之废寝食颜色贬损及卒人士为之伤心痛 悼虽甚竟不再哭宾客吊慰枚泪而已。其高情达识,开遣滞累,东门吴以还,所未有也。
(《北史·刑邵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充州/有都信云恕疾/便忧之废寝食/颜色贬损/及卒/人士为之伤心/痛悼虽甚/竟不再哭/宾客吊慰/拉泪而已。
B.在充州/有都信云/恕疾/便忧之废寝食/颜色贬损/及卒/人士为之伤心/痛悼虽甚/竟不再哭/宾客吊慰技泪而已。
C.在充州/有都信云/恕疾/便忧之废寝食/颜色贬损/及卒/人士为之伤心/痛悼虽甚/竟不再哭/宾客吊慰/拉泪而已。
D.在充州/有都信云恕疾/便忧之/废寝食/颜色贬损/及卒/人士为之/伤心痛悼虽甚/竟不再哭/宾客吊慰/拉泪而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避”,在这里有所避讳,封建时代对于帝王、长官、圣贤、长辈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B.“雕虫”,本指小孩子竹木简上刻写虫书(一种字体),喻指从事不足道的小技艺。后常指写作诗文辞赋。
C.“章表”,指奏章、奏表。古时臣下向皇帝上书言事有“四品”:章、奏、表、议。章用以谢恩,表用以陈请。
D.“五经”是指《易》《尚书》《诗》《礼》《春秋》,还有“六经”之说:礼、乐、射、御、书、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邵聪明强记,曾经和朋友一起夜饮赋诗,第二天早上,保管诗稿的仆人外出,刑邵就把他们所作的几十首诗都背了出来,一字不误。
B.刑邵和袁翻一同去参加一个刚被授予官职的显贵的`宴会,袁翻认为主人会托他写推让奏表,主人却叫刑邵写,这让袁翻很不高兴。
C.太昌初年,皇帝命刑邵在宫内任职,又任命他为御史职位,同时叫他复查尚书省、门下省事务,任免官员,都要先向他询问可否。
D.刑邵曾任州刺史,明察秋毫,有个县令的妻子傍晚收取了别人的东西,刑邵在夜晚就知道并拘捕了县令,全州人不知他为什么这样灵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亲老还乡,诏所在特给兵力五人,并令岁一人朝,以备顾问。(5分)
(2)在州有善政,梓鼓不鸣,吏人奸伏,守令长短,无不知之。(5分)
参考答案
4:A
5:D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6.C 错误“任免官员”错,是授予重要官职
7.
(1)因为父母年老而回乡,朝廷下诏破例给他五名兵士,并让他一年入朝一次,遇事向他征询意见。
(2)在州中任职时有很好的政声,官衙旁边喊冤告状的人敲击的大鼓没有响过。吏卒们的作奸犯科,官员们的是非短长,他没有不知道的。
参考译文
刑邵,字子才,小名吉,少年时因避讳,于是不以名称呼。十岁就能写文章,很有才华,天资高,记忆力强每日诵读一万多字。年纪不到二十,名声震动达官贵人。曾经与右北平的阳固、河东的裴伯茂、从兄邢罘、河南的陆道晖等人到北海王元昕家里饮酒,一起吟诵诗篇,共得数十首,都放在主人的奴仆那里。第二天早晨奴仆外出,人们得不到诗稿,邢邵为他们一一背诵。这些人中有不记得自己写的诗句的,奴仆归来取回诗稿一看,竟一字不错。
自孝明皇帝以后,文学之风十分兴盛。邢邵吟诗写赋的才能独步当时。每有文章写出,京城争相传抄,一时纸贵,高声朗读的声音传遍远近。当时袁翻和范阳的祖莹地位显赫,文笔的秀美,被先贤们称道。因为邢邵的文章瑰丽富赡,人们十分妒嫉。洛阳每当有达官显贵被任命新职,大多请邢邵代写谢表。曾有一位贵显的大官刚被朝廷授予职务,大肆宴请宾客,袁翻与邢邵都在坐。袁翻想着主人会委托他代写谢表,然而却请了邢邵,他因此很不高兴。
太昌初年,朝廷令他任职内省,授给御史职务,命他负责尚书省门下事。朝廷凡任命重要官员,都要先问他是否可以,然后再去任命。他被授予卫将军、国子祭酒。因双亲年纪高迈,辞职还乡。朝廷下诏破例给他五名兵士,并让他一年入朝一次,遇事向他征询意见。他母亲去世,悲哀痛悼,超过常礼。
以后,任骠骑、西兖州刺史。在州中任职时有很好的政声,官衙旁边喊冤告状的人敲击的大鼓没有响过。吏卒们的作奸犯科,官员们的是非短长,他没有不知道的。定陶县距州城五十里,县令的妻子每天晚索上要人家一斗酒、一束干肉,邢邵夜晚把县令拘捕,天未明又把他放回,斥责他索要人家的东西,全州上下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离职时,官民父老及老妪都追着为他送行,哭泣声不绝于路。
邢邵性情清简静素,涵养较深,处事谨慎。兄弟和亲友之间,相处和睦。他博览典章经史,通晓古今。晚年留意于《五经》,穷究其中的要旨。
事奉寡嫂很恭谨,抚养亡兄之子刑憩热爱深厚在究州时,有都城使者说刑憩熟病,就忧愁得废寝忘 食,面色消瘦等到刑憩去世,人们为他伤心,他悲痛虽然很深,竟不再哭,宾客吊祭孔问,仅擦泪而已他 高尚的情操深远的见识,开导解释疑滞的难题,自东门吴以来,没有人可比。
篇8: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原文及译文解析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原文及译文解析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洋,涿州别驾。祖智周,卢龙军节度推官。父曾,内园使。蒙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鄠县主簿。赵思绾叛,遣郭从义讨之。郡县吏供给①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转运使李谷谓曰:“蒙文学名流,不习吏事。”遂不之问。
周广顺中,扈蒙知制诰。蒙从弟载时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时号“二扈”。
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于同年仇华,黜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稍迁左补阙,掌大名市征。开宝五年,连知贡举。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七年,蒙上书言:“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论事,必命人执笔立于殿侧,以纪时政,故《文宗实录》稍为详备。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修日历,送史官。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从之,即以参知政事卢多逊典其事。
九年正月,蒙上《圣功颂》,以述太祖受禅、平一天下之功,其词夸丽,有诏褒之。其后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旋复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部侍郎,加承旨。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未几,卒,年七十二。赠右仆射。
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初,太祖受周禅,追尊四庙,亲郊,以宣祖配天。及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郊喾,商郊冥,周郊后稷,王业所因兴也。若汉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君,虽有帝父之尊,而无预配天之祭。故自太平兴国三年、六年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礼为允。太宗将东封,蒙定议曰:“严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自雍熙元年罢封禅为郊祀,遂行其礼,识者非之。
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释典,不喜杀,缙绅称善人。多著述,有《鳌山集》行于世。
注①供给:提供给养物资
( 《宋史 列传第二十八》 有节选 )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B.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C.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D.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相当于今天的堂弟。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参加贡举科考。
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汉董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6.下列对原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扈蒙出身官宦世家,自小文才显露,后晋时中进士,并担任鄠县主簿;但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介文学名流,对官场吏事不够练达,以至于怠慢了平叛主将郭从义。
B.扈蒙官位几起几落。宋太祖时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却因曾请托同年进士仇华而被贬,然后又逐渐一路升迁成为重臣;不过后来还是遭人憎恶而出京都。
C.太宗即位后,贬为江陵府知府的扈蒙被召回朝复任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出征太原后更官至户部侍郎,最后以工部尚书退休,去世后还被追赠,可谓一路加官,荣禄身后。
D.宋太宗时有礼官援引历代以开国始祖配享祭天之礼的惯例,主张太宗以太祖配享祭祀上天。后扈蒙却以“尊敬父亲”之辞说动了太宗,改行以其父宣祖配享祭天的礼仪,此举遭有识之士非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5分)
(2)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5分)
参考答案
4、B
5 、B(“知贡举”是指主持贡举考试)
6、A (后晋中进士,后汉担任了鄠县主簿)
7、翻译
(1)州县提供给养的官吏都身穿军服赶去事奉,扈蒙(却)衣帽宽大,举动缓慢,郭从义对此感到惊讶。(得分点:“戎服”,“趋”,“冠服褒博”各1分,句意通达2分)
(2)因为宰相以泄露(朝政)为忧,使(朝政)宣扬传播不明(或“不公开”),史官被疏远,怎么能够知晓(这些)呢。(得分点:“虞”,“昧”,“闻”各1分,句意通达2分)
参考译文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扈洋,为涿州别驾。祖父扈智周,为卢龙军节度推官。父亲扈曾,为内园使。扈蒙年少时能写文章,后晋天福年间,举为进士,入后汉为鄠县主簿。赵思绾叛乱,派遣郭从义讨伐他。州县提供给养的官吏都身穿军服赶去事奉,扈蒙(却)衣帽宽大,举动缓慢,郭从义对此感到惊讶。转运使李谷对郭从义说:“扈蒙是文学名流,不熟悉吏事。”郭从义于是没有追究他。
后周广顺年间,扈蒙(担任)知制诰。扈蒙堂弟扈载当时为翰林学士,兄弟一起掌管内外诏令文书,当时号称“二扈”。
宋初,扈蒙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因为曾请托同年进士仇华,贬为太子左赞善大夫,逐渐升为左补阙,掌管大名市征。开宝五年,接连主持贡举科考。六年,又任知制诰,充史馆修撰。
七年,扈蒙上书说:“过去唐文宗每次召见大臣议论政事,必定命人执笔记录时政,所以《文宗实录》稍微详备。到了后唐明宗,也命令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流写日历,移送史官。近来这事都被废除,帝王的言语行动,没能写下来。因为宰相以泄露(朝政)为忧,使(朝廷政议的)宣扬传播不明,史官被疏远,哪里能够参与并知晓(这些)呢。希望从现在起凡有裁决之事,体恤的言辞,发自帝王的心意、可写下来的,一同委托宰相和参知政事每月轮流主持抄录,以备史官撰述收集。”(建言)被采纳,(朝廷)就让参知政事卢多逊主管这件事。
九年正月,扈蒙献上《圣功颂》,陈述太祖接受禅让、平定统一天下的功业,文词夸张华丽,诏令表扬他。此后扈蒙被卢多逊憎恶,出京为江陵府知府。
太宗即位,召回为中书舍人,随即又为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四年,跟随出征太原返回,转为户部侍郎,加官承旨。雍熙三年,生病,以工部尚书退休回家。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赠官右仆射。
自从张昭、窦仪死后,典章礼仪制度,大多由扈蒙校定。当初,太祖接受后周禅让,为祖宗四庙追加尊号,亲自到郊外祭天,以宣祖配享上天。到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祭天以喾配享,商以冥配享,周以后稷配享,帝王的基业因此兴盛。像汉高祖的太公,光武帝的南顿君,虽然有帝王父亲的尊贵,但没有配享祭祀上天。所以,从太平兴国三年、六年两次到郊外祭天,都以太祖配享,对于礼是允当的。太宗将要封禅,扈蒙议论说:“尊敬父亲没有比配享祭天更大的,请以宣祖配享祭天。”从雍熙元年起停止封禅改为到郊外祭天,就举行他(所主张)的礼仪,有见识的人非难这种做法。
扈蒙性格深沉忠厚,不说他人的是非,喜欢佛经,不喜欢杀生,士大夫称他为善人。著述很多,有《鳖山集》流行于世。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原文和译文解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