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送董邵南序文言文阅读题

送董邵南序文言文阅读题

2023-03-28 07:49: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乐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送董邵南序文言文阅读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送董邵南序文言文阅读题,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送董邵南序文言文阅读题

篇1:送董邵南序文言文阅读题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和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易移,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释】①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

②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③兹土:当时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都自置官吏,割据而不受朝廷节制。

④强仁:勉力为仁。⑤矧:何况。

⑥望诸君:即乐毅。

⑦屠狗者:这里泛指不得志的豪侠义士。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董生举进士⑵郁郁适兹土()

⑶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⑷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19.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夫以子之不遇时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皆爱惜焉②因以为号焉

C.①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②倩女之靧面

D.①可以出而仕矣②溪深而.鱼肥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⑵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2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和主张?(2分)

参考答案

18.(1)推荐;选用(2)往,到(3)怎么(4)祭拜(4分,每词1分)

19.B(2分)(A①认为②因为B①②语气助词C①代词②助词,的D①表承接,然后②表递进,而且)

20.①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2分)②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2分)

21.表达了对董邵南处境的同情,反对他去河北(1分)表达了作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主张(1分)。

1、据要求填写原文句子。

1)点明董邵南游河北缘由的句子是

2)作者直接慰勉董邵南的句子是

3)作者是怎样巧妙地提行董盛不要误入歧途的?

2、首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其作用是什么?

4、结尾一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5、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2)董生勉乎哉!

3)然吾尝闻风俗与化易移,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2、统领全文。

3、提醒董生深思、警惕。(意思对即可)

4、反对藩镇割据,力劝董生能够维护国家的统一。(意思对即可)

5、针对董生怀才不遇,要去燕赵谋职的情况,写此赠言,是要他珍惜自己才能为国效力。(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像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赏析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唐代诗人韩愈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表面上看这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篇2:送董邵南序教案

送董邵南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诚的友情。 3.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诚的友情。 教学难点: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自读理解文句,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进程: 一、简介 1.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以卓越的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董邵南,韩愈的朋友,是当时一个正直而不得志的下层知识分子,多次举进士不第,为谋出路准备到藩镇割据的河北。 2.写作背景: 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 3.序――恳切而意长。  古代以“序”名篇的文章,有赠序一类,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唐代赠序之作,以韩愈为最多。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 二、自读、理解文句 1.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夫(fú)以子之不遇时 矧(shěn)燕赵之士 恶知(wū) 慕义强(qiǎng)仁 2.读句子,注意节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连不得志/于有司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3.提示各段重点词句: 第一段:举 利器 合 第二段: 苟 矧 易 恶 第三段:谢 4.翻译全文 三、揣摩文章主旨 思考: 1.对即将远行的朋友,作者韩愈怀有怎样的情感? 2.对朋友将去的河北,作者的态度又怎样? 四、分析文章结构理路 第1段:勉励朋友好好努力。 第2段:对朋友能否“有合”表示担心。 第3段:写自己送别时的感想。 五、研读  1.教师介绍燕赵地区的形势。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是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2.理解董生的处境。  教师引导:董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去往燕赵地区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搜寻有关语句,用“董生是……的,他……”的句式说话。如:“董生是失意的,他举进士,连不得志。”“董生是忧郁的,他‘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  (学生讨论后回答。)  3.研读作者的心意。  ⑴ 请学生摘录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研读,教师加以提问。 如:  吾知其必有合也。――为安慰、勉励而加以肯定,言不由衷。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反问中昭示着担心,委婉地提醒。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用心良苦,本意是想让董生从中受到启发。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用意深刻,正是作者向董生致意,同时也希望寄语燕赵才智之士同为朝廷效力,巩固国家统一。  ⑵ 师生共同小结。(师引导,生作答。)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示同情、慰藉,勉励董生有所遇合,而主旨所在,却是用委婉方式,规劝他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正如前人所言:“送之,所以留之。”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进一步理解课文,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进程: 一、检查习题: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略)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简答:什么是“序”?本文是作者韩愈为什么而作的“序”? 二、探究: 1.“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与“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两处是否矛盾?为什么? 2.由作者对河北的态度可见,文中两处 “董生勉乎哉”所寄寓的感情一样吗? 3.文中第三段更是弦外有音,你能体会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吗? (提示学生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 三、语言特点 活动设计:如果你就是董邵南,在你读了这篇作为临别赠言的文章后,你会怎么想?怎样做?(形式自由:可用内心独白抒发情怀;可用歌曲表情达意;可选择搭档进行表演) 四、赏析写作技巧 1.结构紧密 2.叙写波澜起伏 3.措词深婉含蓄 五、板书设计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序:恳切而意长 怀抱利器 鼓励、慰藉 → 必有合也 郁郁适兹土   风俗与化移易 勉励、提醒 →能否如愿未卜 今不异于古所云   吊望诸君 启发、致意→为天子效力 观屠狗者   实质:名送实劝 (层层转折 含蓄委婉) (名送实留 用心良苦)

篇3:韩愈《送董邵南序》

作者:[唐]韩愈

燕赵00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01。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02,怀抱利器03,郁郁适兹土04。吾知其必有合05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06,苟慕义强仁者07皆爱惜焉。矧08燕赵之士出乎其性09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0,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1?聊以吾子之行卜之12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13之墓,而复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14乎?为我谢15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16矣。”

【注释】

00、燕、赵:借指现在的河北一带。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06、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07、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况。

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1、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14、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15、谢:告诉。

16、出而仕:出来做官。

【翻译】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题解】

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送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笔。次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末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应当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效力朝廷。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刘大櫆评此篇曰:“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而不可及。”

【讲解】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

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

篇4:《送董邵南序》同步练习题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识记文中重要词语。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寓意。

3、感受文章语气的委婉美。

一、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赵( )强仁( ) 矧( )吾恶知( ) 郁郁( ) 苟( )感慨( )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郁郁适兹土

(2)、董生举进士

(3)、矧燕赵之土出于其性者哉

(4)、为我谢曰

3、翻译下列句子。

1)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失引燕赵之士出于其性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石异于古所云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探究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董生想去燕赵谋职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了哪几个“燕赵之士”他们共同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是否赞同董邵南去燕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篇5:《送董邵南序》同步练习题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和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易移,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人,_______家______家,是________之一。

2、标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3、解释加点词

怀抱利器 利器-------- 必有合也 有合--------

皆爱惜焉 爱惜---------

4、翻译下列句子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猜测一下当时董生读了这篇序之后,还会去燕赵之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送董邵南序原文及鉴赏

送董邵南序原文及鉴赏

送董邵南序(韩愈)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①。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②。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彊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③!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④?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⑤。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⑥?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⑦”

◇注释 ①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西南)人。贞元年间应进士试未中,不得志,将游燕、赵,韩愈作此序赠他。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有诗有序,此文只有序没有诗,是文章的变体。燕、赵:今河北一带。感慨悲歌之土:指战国时荆轲、高渐离等一类豪侠。

②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这里指主持科考的官员。利器:比喻杰出才能。郁郁:形容心情意气不舒畅。适:往。有合:有所遇合。

③慕义彊仁:彊,同“强”,勉强。谓仰慕仁义并勉力实行。矧(shěn):况且。出乎其性:谓燕、赵之士实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

④化:教化。移易:改变,变易。恶(wū)知:焉知,哪能料定。

⑤聊:姑且。卜:卜卦,古时有“卜以决疑”的.习俗,这里卜是决凝、判断的意思。

⑥望诸君:战国时乐毅。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破齐国七十余城,还有两城未攻下,昭王去世,他的儿子惠王不信任乐毅,乐毅奔赵,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屠狗者:古燕、赵人喜吃狗肉,故有以屠狗为业的人。《史记·刺客列传》作“狗屠”,是荆轲、高渐离的朋友,未说姓名。此处借指隐于市井的有为之士。

⑦谢:殷勤致意。包括问候、致敬和传达意见。明天子:圣明的皇帝。指唐宪宗李纯。

◇鉴赏 翰愈的朋友董邵南在长安不得志,打算北游,前往当时在藩镇势力割据下的河北,托身藩镇幕府,寻找出路。翰愈便写了这篇序文赠给他,委婉地劝阻他不要前去,不要走上歧途,因为时过境迁,那里或许已不再是施展抱负的理想场所。从吊念乐毅,致意高渐离的话中,含蓄地指出有才能的人应该留下来为朝廷效力。

本篇立意超迈,在表达上也很有特色。一开头便笔落天外,叫出燕、赵,以古今相呼应,熔古铸今,又围绕“风俗与化移易”这一文章关节,曲尽吞吐。既送行,又规讽,劝其往又似劝其不往。始言“必有合”,又言“恶知”“聊卜”,言其相合却又似未必能合。措辞委婉,寄兴无端。特别是连用两个“董生勉乎哉”句,或劝勉?或警告?情深深,意切切,波澜跌宕。又提及忠臣乐毅、义士屠狗,豪杰英雄,悲歌慨慷,俯仰于时代之中,伸缩于贤愚之间,是激?是劝?用意深刻,笔墨绝妙。

序文仅百五十字,篇幅短小而含蕴丰厚;层澜迭波,曲尽变化;感情真挚,自然流畅,非胸无丘壑、笔不生花,不能写出,充分体现出了韩愈散文的高度艺术技巧。

◇妙评 妙在转折,意在言外。

——明·郭正域《韩文杜律》

送董邵南之燕赵,却反托董邵南谕燕赵归朝廷。命意既自沉痛,用笔又极顿折。看他只是百数十余字,即作几反几复。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一

劝其往又似劝其不必往,言必有合又似恐其未必合。语意一半是爱惜邵南,一半是不满藩镇。通篇只以“风俗与化移易”句为上下过脉,而以“古”“今”二字呼应,含蓄不露,曲尽吞吐之妙。唐文惟韩奇,此又为韩中之奇。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七

沉郁往复,去肤存液。

——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八

篇7:送董邵南序原文及翻译

[唐]韩愈

【题解】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送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笔。次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末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应当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效力朝廷。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刘大櫆评此篇曰:“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而不可及。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1]。董生举进士[2],连不得志于有司[3],怀抱利器[4],郁郁适兹土[5]。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彊仁者皆爱惜焉[6]。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7]!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8],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9]?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象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注释】

[1]燕赵:战国时,燕国位于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赵国位于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一带。

[2]董生:指董邵南。[3]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

[4]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5]兹土:当时河朔三镇幽州(领州九,治所在今北京西南)、成德(领州四,治所在今河北正定)、魏博(领州七、治所在今河北大名),都自置官吏,割据而不受朝廷节制。

[6]彊(qiǎng抢):同“强”,勉力。

[7]矧(shěn审):况且。

[8]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辅佐燕昭王击破齐国,成就霸业,后被诬谄,离燕归赵,赵封之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称“望诸君”。

[9]屠狗者: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高渐离曾以屠狗为业。其友荆轲刺秦王未遂而被杀,高渐离替他报仇,也未遂而死。这里泛指不得志的.豪侠义士。

白话译文

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文学赏析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慷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关部门”,因而要到河北去,“我知道他一定有合的”,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笔。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第二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相助。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这也证明了“现在”的燕赵“不不同于古人所说”,作者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含蓄感慨说:董先生要努力啊。这里应当是“好自为的”研究,鼓励他们不可以“从贼”的。

第三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全文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虽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送董邵南序文言文阅读题】相关文章:

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赏析

3.文言文董晋传阅读题附答案

4.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5.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6.《送东阳马生序》《颜氏家训》文言文阅读答案

7.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8.送天台陈庭学序 阅读题含答案

9.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习题及答案

10.《陋室铭》文言文阅读题

下载word文档
《送董邵南序文言文阅读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