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过山村贾岛》阅读答案及译文
“银河只得我共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暮过山村贾岛》阅读答案及译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暮过山村贾岛》阅读答案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暮过山村贾岛》阅读答案及译文
《暮过山村贾岛》阅读答案及译文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译文:
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 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
怪禽在荒漠旷野上鸣叫,日暮时分让行人(作者)感到惊恐。
月亮在太阳未落之时刚刚升起,点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
(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它靠近。
答案: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篇2:贾岛《暮过山村》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贾岛《暮过山村》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相关试题一:
1.贾岛的诗以”幽奇寒僻”著称,请根据颔联作简要的赏析。(4分)
2.找出诗中极富生活情趣与趣味的诗句,请就该句分析诗人心情变化变化的过程。(4分)
参考答案:
1.(4分)怪禽在荒凉、凄清、孤寂的旷野上鸣叫,让人感到惶恐不安;恰好又遇到夕阳西下,山区渐渐黑暗下来,孤单的行人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得有声有色,描绘出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体现了贾诗“幽奇寒僻”的特点。
2.(4分)烟火渐相亲。诗歌以“寒水”始,“烟火”终,中间经历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惊惧心情到欢欣喜悦。
相关试题二: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4)作者在首联怎样描绘了山村景象?(5分)
(5)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参考答案:
(4)起句从听觉(1分)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1分)。次句为视觉描写(1分),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1分)。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1分)。
(5)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1分),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1分);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1分),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1分);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1分),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1分);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1分),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1分)。(第三点可不答)
(6) 首联从哪两个角度描写出山村的宁静?
寒水和少四邻两个角度描写出山村的宁静
(7) 解释“落日恐行人”中“恐”的含义。
惊恐
(8) 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
(9)诗的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是怎样描绘的?(5分)
答:)首联描绘了一幅远处山村寂静荒凉的图景。首句从听觉上写数里外就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以动衬静;次句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的静。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萧索而冷落的氛围。(意对即可)
(10)本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3分)
答:表现了作者从寒到暖,从恐惧到欣慰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作者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
(11)作者描绘山区景物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开展。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
怪禽在荒漠旷野上鸣叫,日暮时分让行人(我)感到惊恐。
月亮在太阳未落之时刚刚升起,点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
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之靠近。
篇3: 《暮过山村》贾岛唐诗鉴赏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
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
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
烟火渐相亲。
篇4:贾岛《暮过山村》诗词鉴赏
贾岛《暮过山村》诗词鉴赏
《暮过山村》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前言】
《暮过山村》是唐代贾岛的作品,是一首羁旅诗。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山区景物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发展。
【翻译】
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怪禽在荒漠旷野上鸣叫,日暮时分让行人(我)感到惊恐。月亮在太阳未落之时刚刚升起,点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之靠近。
【鉴赏】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羁旅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
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诗的形象写得险怪寒瘦,境界幽深奇异,在中唐诗歌中确实别具一格。明胡应麟推崇“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从风格这一角度上看,这一评语也说得中肯。
篇5: 《暮过山村》贾岛唐诗鉴赏
这是一首羁旅诗。
深秋的傍晚,诗人孑然独行山间。山的野旷,暮色的森严,都给人一种抑郁和恐怖的感觉。“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诗人经过山村,数里之外,即已遥闻潺潺流水之声。这是写的听觉。循着这听觉—— 潺潺流水之声,远远望去,隐约可见稀稀落落的山村人家。这样,由听觉出发,带出视觉,轻轻地绘出一幅山村居民的凄凉图景。数里之外,遥闻流水潺潺,但却不可能“闻”到水的寒冷。很显然,此处着一“寒”字,主要是写诗人独行山间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对山村野景旷色的独特心理感受。颔联则通过写景,把诗人的这种独特感受具体化、对象化了。旷野之中,但闻怪禽啼号,饥鼯野鸣;落日下坠,天色转暗,若大的天地,仿佛顿时变得低沉狭小了,给人以沉重的压抑之感。这,也许是由于远道而来的陌生人对陌生山村的生疏和隔膜,情不由己而产生的`疏远感,而一旦进入了这一特定的环境,稍稍熟悉,便可逐渐减弱以至消除这种感觉,逐渐与之相适应了。所以,接下来颈联写出的夜景,也即诗人对山村夜色的领略,便显得平和亲近得多了。“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唐时曾屡遭吐蕃侵扰。而此时此刻,平安无事,没有烽火,没有硝烟。因而在诗人眼里,月色下的山村尤其显得静谧和亲切。新月初起,幽然唤起一种清新感、宁静感,惶惑的情绪渐渐淡化了,隐没了,他终于信步走进了山村,看见宅边的桑柘树,一排一排,看见缕缕炊烟,冉冉升起,恍惚返回久别的故乡一样,一种亲切的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渐渐地,不知不觉地,诗人汇进偏僻的山野村落,与村民们融为一体。
这首五律,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线索,是写诗人与山村的自然距离,由远(“ 数里闻寒水”)渐近(“萧条桑柘外”),不断缩短,直到进入山村—— 由此绘出诗人“过山村”的全部过程;而暗的线索,则是写诗人与山村的心理距离,由疏(“落日恐行人”)到亲(“烟火渐相亲”),不断接近,直到融为一体——由此绘画出诗人的感情从惶恐隔膜而至欣慰亲切的全部过程。而这两条线索,都是通过山村景物的刻画表现出来的,寒水、山家、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桑柘、烟火..随着这些山村景色的层层叠现和逐渐淡化,诗人的行程不断推进,感情不断回应。也就是说,诗人完全把自己的行踪和情感融入到景色的描写之中去了,因而景中有诗人踪迹在,更有诗人的情感在。明人杨慎说贾岛写诗,好“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升庵诗话》),诚然。
篇6:暮过山村,暮过山村贾岛,暮过山村的意思,暮过山村赏析
暮过山村,暮过山村贾岛,暮过山村的意思,暮过山村赏析 -诗词大全
暮过山村作者:贾岛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篇7:《暮过山村原文》阅读及答案
《暮过山村(原文)》阅读及答案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译文:
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 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
怪禽在荒漠旷野上鸣叫,日暮时分让行人(作者)感到惊恐。
月亮在太阳未落之时刚刚升起,点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
(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它靠近。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篇8:贾耽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贾耽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比如: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除:任命,授职,擢:在原官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迁:调动官职,都指提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参考答案
4.C(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D。)
5.D(迁,也有贬谪,放逐的意思。比如~谪(贬官远地)。~客(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6.D(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
7.(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历图谋。(畋从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
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篇9:《贾生吊屈原》阅读答案及译文
自屈原沉汨罗①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②,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生名谊,雒阳③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④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太史公⑤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
①汨(mì)罗:汨罗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投此江殉节。②太傅:古代官名。③雒(luò)阳:三国时魏改“雒”为“洛”,即洛阳。④廷尉:古代官名。⑤太史公:《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后世尊称他为史迁、太史公。
【文学常识】
说“太傅”: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任钟繇为太傅。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其制甚早,西汉起称为太子太傅。后亦用作虚衔。
【译文】
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凭着能够诵读诗书、撰写文章而在郡县中闻名。廷尉就说贾谊年纪小,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贾谊死的时候年龄才三十三岁。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湖泊,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等到看了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乌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为 (2)适 (3)涕 (4)及(5)游
2.翻译:
(1)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2)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3.“自令若是”的“是”指代的是什么?
4.你认同贾谊责怪屈原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1)担任 (2)住;到……去 (3)眼泪 (4)等到 (5)游说
3.屈原投汨罗江殉节的事情
4.提示:认同的讲清理由,或不认同的讲清理由。
二:
1 解释加点字:
(1) 为长沙王太傅为:担任 太傅:太子的老师
(2) 投书以吊屈原吊:凭吊
(3)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部中属书:写文章
(4) 颇通诸子百家之书颇:非常
(5) 想见其为人想见:想追怀其:指屈原
(6) 爽然自失矣然:的样子
2 翻译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之才,游诸国,何国不容?
等到贾生凭吊屈原时,(贾生)又怪屈原,(因为)以他的才能游说诸国,有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呢?
3 司马迁感到“爽然自失”的原因是:开始读到贾生责怪屈原,感觉贾生是一个追求名利的人,后来又读《鵩鸟赋》,时又看到贾谊“同生死,轻去就”的话。
4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爽然若失
篇10:《寿阳曲·江天暮雪》阅读答案及译文
年代:元代
作者:马致远
体裁:散曲·小令
曲牌:寿阳曲(落梅风)
宫调:双调
原文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1)。
注释
(1)“钓鱼人”句: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渔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本句综合上述二句诗意而成。
翻译
风吹荡汀洲远远望去像天空席卷着如玉雕的浪花,白茫茫一片
水天一线,何等壮阔。渔翁感到寒冷想要回家去,去发现不记得归路。此时渔翁洒脱的躺在船上,放任船漂流,让它带着自己回去,在有浓厚云层的江面上只隐隐看见一艘小小的渔船。
赏析: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这首小令是元人马致远所作的“潇湘八景”组曲之一。潇湘八景,因宋代画家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而得名。八景为:山市晴岚、远浦帆归、平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后多有画家、诗人以此题材进行创作,马致远的《双调·寿阳曲议潇湘八景》即是以此为题材创作的组曲。 《江天暮雪》这首小令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铺垫了一层幽探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调。第二句“雪乱舞”,笔锋承接上句,紧扣题目·写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风,“乱”字则突出了风的强劲,隐然有呼啸之声透出。作者借雪之“乱舞”传达风声和风势,凌虚造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雪借风势,更显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说“雪乱舞扮极写雪之动态,“半梅花半飘柳絮”则进一步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艺术容量。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笔法绘声、摹形、传神,风神蕴藉,韵味隽永。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半梅花半飘柳絮”: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这首词是马致远《寿阳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两部为《寿阳曲·远浦归帆》《寿阳曲·潇湘雨夜》
1.这首诗给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
2.请赏析“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答: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景之杂乱,美丽,表达出作者心中凄凉的情感,显得十分真实形象。
3.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寄托了作者孤独凄凉的情感和归隐的意愿。
二:
(1)简要赏析“半梅花半飘柳絮”之妙。(4分)
(2)诗中“钓鱼人”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用梅花、柳絮喻雪,很形象;(2分)“半……半……”生动传神写出“乱舞”情态。(2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不怕世间风雪,(2分)孤傲高洁。(2分)意思相近即可。
篇11:《秋寄从兄贾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寄从兄贾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寄从兄贾岛
无可
暝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注释
从兄:堂兄。
螟(míng)虫:泛指各种秋虫。
西林:指西林寺。
彻:通夜。谓一直到天明。一作“尽”。
京邑病:无可与贾岛同在京城长安时,贾岛屡试不第,积忧成疾。京邑:指京城长安。
洞庭心:指泛舟洞庭湖上的归隐之心。
吾兄:称贾岛。
迟回:游移,徘徊。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景物巧妙,请赏析前两联在写景方面运用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①动静结合。首联所写,暮色苍茫,草虫喧叫为动景,作者静坐禅房,沉思不语为静景,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表达了诗人对其从兄贾岛的思念之情。②视听结合。诗人夜深不能寐,只听得松涛阵阵,秋雨潇潇,一直听到更漏滴残(“彻”),此为听觉描写;天亮开门一看,并未下雨,唯见积得很厚的满庭落叶(“深”),此为视觉描写,视听结合,更巧妙地表达出诗人对其从兄贾岛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表达出诗人对其从兄贾岛的思念之情。首联写静坐西林寺,暮色听虫鸣,颔联写长夜不眠听雨,后两联写对往事的回忆,都表达了对贾岛深深的思念之情。②表达了对贾岛落叶归根,放弃追逐名禄、归隐山林的希望。颈联回忆当初贾岛因名落孙山而生忧愤病,因朝廷昏庸不识人才,国事不可救药而生忧思病,两病相加,起了泛舟洞庭、归隐渔樵之心。尾联“迟回”“共”都表达了希望贾岛早日放弃名禄、归隐山林之情。
译文
草虫喧嚣着无边暮色,静默沉思打坐在西林。
听雨更觉得寒气遍布,推门却只见落叶深深。
当年因病困滞在京都,我俩同起归隐洞庭心。
这也是兄长您的心事,迟疑徘徊共拖到如今。
赏析
《秋寄从兄贾岛》是唐代诗人无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深秋西林寺清幽寂静的景致,超然淡雅的禅趣暗寓其中。后四句,回忆往事,感慨当前,以委婉的语言对从兄进行规劝,平淡从容的语言中,流露出兄弟间的亲情。
这首诗的前半首从黄昏到深夜,再到次日清晨,着重状景,景中寓情。后半首回忆往事,感慨当前,着重摛情,情与景融。
首两句以兴体起笔,物与人对照鲜明。西林寺在庐山香炉峰西南风景绝佳处。东晋高僧慧远居东林寺,其弟慧永居西林寺,恰巧他们也俗姓贾。无可到庐山,长居西林寺,深念贾岛,也许与此有些渊源。这二句写暮色苍茫,草虫喧叫;作者静坐禅房,沉思不语。一喧一默,一动一静,相映益彰。
三、四句写无可蒲团跌坐,晨夕见闻。在苍苔露冷、菊径风寒的秋夜,蛩声凄切、人不成寐的五更,听觉是最灵敏的。诗人只听得松涛阵阵,秋雨潇潇,一直听到更漏滴残(“彻”)。奇妙的是,天亮开门一看,并未下雨,惟见积得很厚的满庭落叶(“深”)。这真是妙事妙语。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说:“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谓之象外句,如无可上人诗曰‘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是落叶比雨声也。”所谓“象外句”,“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唐司空图《诗品·雄浑》),即跳出字面物象之外,才能得其个中三昧。“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二句,写的是“落叶”,而偏说是“听雨”,意思又不在“听雨”,而是写长夜不眠,怀念贾岛。这个象外句要比直写深入两层。
五、六句转入往事回忆。曩昔,兄弟二人同在京城长安时,贾岛屡试不第,积忧成疾,曾与无可相约,仍回山皈依佛门。一个“病”字,齐下双管。一写贾岛名落孙山的忧愤之病;一写朝廷昏庸,不识人才,国事不可救药之病。两病相加,不能不起泛舟洞庭、归隐渔樵之心。当年无可离京时,贾岛《送无可上人》诗云:“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这应是无可此联诗“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的最好注脚。
事实上贾岛此后并没有赴“烟霞约”。因而无可说:“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吾兄事”应指贾岛浮沉宦海、迷航不悟之事。岛虽不第而尘心未泯,苦苦干禄,也只做了个长江主簿。这在高蹈逃禅的无可看来,早应遁迹,太“迟回”了,可“吾兄”仍是追逐名禄,实在是自惹烦愁。从“共”字看,无可此刻还是期望贾岛能够同赴“烟霞约”,舍筏登岸的。
后半首的前尘回顾与前半首的眼前即景要协调统一,“落叶”二字当成为前后的关锁支点。首二句写暮色、虫喧、默思、静坐,是为听落叶作势,三、四句写置身于深山、深寺、深秋、深夜之中,金风扫落叶,直似一派狂飚骤雨。这是正面写听落叶。后四句是写听落叶的余波,也是听落叶的襟怀。常言说“落叶归根”,无可深更听落叶,不能不想到他与从兄贾岛的“烟霞约”、“洞庭心”;惜贾岛至今尚浪迹尘俗,叶虽落而不得归根,那么,后四句所表述的情怀就自然地奔泻而出。可以说这首诗实质写的是“听落叶有怀”,通首诗的诗眼就落在“落叶”上。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而情寓景中;后四句叙事,情亦现事里。全诗写景、叙事、抒情三结合,圆融为一体,结构严整。诗人以兴开篇,物人互映,动静对写,使得对比鲜明。并运用错觉感官,别具情趣,耐人咀嚼。作者无可以此诗代柬寄赠贾岛,表达了他的思念之情和劝归之意。
篇12:薛福成《书过善人事》阅读答案及译文
薛福成《书过善人事》阅读答案及译文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窥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赢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炯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xi)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赢妇孺 赢:瘦弱的人
B.若豫存获报之心 豫:预先
C.卒受天佑 卒:通“猝”,突然
D.乡被其患被:遭受,蒙受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张席隙地以居之给以旷壤
B.当谋所以食尔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为阖户罢市
D.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B.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被迫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正如道善人所预期的那样,他遇上了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做天下大事,只要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就一定能于公于私有所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3分)
②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4分)
③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3分)
参考答案:
4.C(“卒”应为“最终”)
5.D(D项都表转折。A项,来,连词/把,介词。B用来……的办法/表原因。C作为,动词/因为,介词。)
6.A(B项“被迫”应为“主动”;C项“预期”错误;D项“只要……就”应为“如果……那么”)
7.(10分)
(1)他们就各自带着妻子儿女回家了,(临行时),欢呼的声音响遍了街巷。(得分点:“挈”“彻”及句意各1分)
(2)他当时只把救活人命放在心上,即使用尽了他的家产又有什么可顾虑的!(得分点:“但”“活”“虽”及句意各1分,“为”意为“作为”,意译也可。)
(3)懂得了这个道理,他即使承担天下的大事也是做得到的。(得分点:“义”“任”及句意各1分)
【附】参考译文:
嘉庆十九年,淮南各州县因旱灾发生了饥荒。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有个铜城闸镇,连年收成很好,邻县的饥民搀扶着老人抱着幼儿前击讨饭的有好几千人。铜城闸镇的人非常惊慌,因此关门罢市,从门缝里窥视他们。饥民们得不到饭食,越加鼓噪不安。有个绅士过实圃先生担,心发生变故,急忙出来安慰他们说:“大家因饥荒前来讨饭,我会想办法给你们饭吃的。请让我与本乡父老们商议商议。”第二天,过先生招集乡里喜好行善的人,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他自己带头拿出物资,积极地准备经营,在空地上架起席子让他们居住;年老体弱的和妇女小孩,按人口给他们饭吃;就雇佣那些壮实的人给附近村的农户,使似们自食其力;天冷了有袄穿,生病了有药治,死了有棺材,怀孕临产的就优厚地济助她们;又给他们空地,督促他们种菜;储备取水用县,预防火灾。这年冬天,受灾的山乡下了雨。过先生就把那些壮实的人受雇所得的工钱给了他们,让他们回家种麦子。麦子成熟后,他们就各自带着妻子儿女回家了,临行时,欢呼的声音响遍了街巷。他们高呼着:“善人!善人!”从此,各地前来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个过善人。
与我同一年考上科举的朋友竹潭孝廉,是过先生的孙子,他请我记叙这件事,并且复述过先生的遗训说:“我们家只有万两银子的家产,因为救济饥民用击了一半。第二年,年成丰收,卖粮食获得了几倍的利,于是恢复了当初的家产。人担心什么而不行善事呢!”我认为这是过先生用来勉励子孙行善的话罢了。如果行善之前预先怀有获得回报的心思,就会计较得失,那么一定不会献出家产去追求仁德;即使努力去做了,却不一定会得到回报,那就不去救济别人的急难了么?他当时只把救活人命放在心上,即使用尽了他的家产又有什么可顾虑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施行仁德的策略遍及各处,因而恩泽施及的人非常之多。过先生最终受到天的护佑,他的家产可以恢复,他的后代一定昌盛,报应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啊!”
啊!当饥民鼓噪者讨饭时,如果人们以回避为聪明,都闭门拒绝救济,那么因他们担心没有办法恢复家产,饥民势必抢夺,全乡都会受害,而过家也没有独自保全的道理。而过先生挺身而出,以一个人承担起这个重担,他的消除变乱的智慧和怜恤饥民的仁心都体现出来了,最终也无损于他的家产。所以可以明白,怀有计较得失之,心的人,于公于私都丢了;不怀计较得失之心的人,于公于私都得到了。懂得了这个道理,即使他承担天下的大事也是做得到的。
过先生名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还有其他许多值得记述的善举,但是因为不是重要的所在,所以这里就不一一记录了。
【《暮过山村贾岛》阅读答案及译文】相关文章:
2.贾岛名言
10.《山村小路上》的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