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诗句探析
“cris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曾巩诗句探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曾巩诗句探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曾巩《咏柳》诗句
曾巩《咏柳》诗句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篇2:曾巩诗句探析
【摘要】曾巩(1019―1083),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家兼诗人,江西南丰人。曾巩的诗思想性是很强的,他的诗既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又倾注了诗人的感情,不愧为现实主义的杰作。
【关键词】曾巩;诗歌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水满横塘雨过时/一番红景杂花飞/送春无限情惆怅/身在天涯未得归
这是曾巩的《城南二首》。时间已经过去了九百多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当说曾巩的诗思想性是很强的,他的诗既反映了时代特点,又倾注了诗人的感情,不愧为现实主义的杰作。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的诗有不少感怀思进的篇幅。如《隆中》一诗就是一首代表作。它借着追思诸葛亮的际遇和功绩,抒写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人才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乍看起来,这首诗直书其事,颇显平常。但仔细琢磨,却觉寓意深远,很不一般。他把孔明比之管仲、乐毅,盛赞其行开蜀之功,成鼎足之业和刘备、刘禅对他的信任。其中也寄托了诗人愿得其位,以施展其管乐之才,挽北宋狂澜于即倒的理想和抱负。这不是臆断,这是有事实作根据的。我以为曾巩在襄、亳、福、明等州做地方官时,推行改革措施,政治清明,声明远著,就是最好的佐证。元丰三年他在上神宗皇帝《申明保甲巡警盗贼札子》中说:“臣昨守亳州。亳为多盗重德之地。臣推行保甲之非。以禁盗贼,幸不至缪戾诚不自揆。欲于保甲巡检之法。所以防虑盗贼者。有所推广。”他不仅极力推行王安石的保甲法,而且上书神宗推而广之。这就最好地证明了他匡时辅国,力挽狂澜,不仅是有理想,而且也是有行动的。这还从侧面证实了曾巩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最少是不完全符合事实的。虽然曾巩对王安石新法的某些内容,持有不同意见,进行过规劝。如元丰三年宋神宗问曾巩:“王安石何如人也?”曾答:“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杨雄。唯吝故不及。”神宗说:“安石轻富贵,非成也。”曾又说:“安石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这里,曾巩肯定了王安石的文学行义和勇于有为,也指出了王安石吝于改过的缺点。所谓勇于有为,不就是指王安石变法吗?因此,我们说曾巩是一个以管乐自喻,胸有大志的人。
第二,他的诗流露了对农民的关怀与同情。“因观稼穑难,始觉奉养优”是曾巩《舍弟南源稻》诗中的两句诗。从这两句诗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由同情农民的劳动,进而联想到了自己俸禄的优厚,大有食民之粮,必为民分忧之气势。曾巩对农民的关怀与同情较集中反映在《追租》这首诗中。
耕耨筋力苦/收割田野乐/乡邻约来往/樽酒追酬酢/生涯给俯印/公敛忘厚薄/胡为此岁暮/老少颜色恶/国用有缓急/时议废量度/内外奔气势/上下穷割剥/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陂湖蹙埃盍/禾黍死硗确/众期必见省/理在非可略/谓须倒廪赈/讵业追租阁/吾人已迫切/此望亦迂邈/奈何呻吟诉/卒受鞭捶却/宁论救憔悴/反与争合仑/问胡应驱迫/久已罹匮涸/计须卖强壮/势不存弱/去岁已如此/愁呼偏郊郭/饥羸乞分寸/斯须死笞缚/法令尚修明/此理可惊愕/公卿饱天禄/耳目知民瘼/忍令疮痍内/每肆诛求虐/但忧值空虚/宁无挺犁/暴吏礼宜除/浮费义可削/吾卧避嚣喧/兹言偶斟酌/试起望遗村/霾风振墟落
这首五言古诗,如实地反映了北宋时期,政策失调,连年灾荒,庄稼枯瘦而死,农民终岁所收无几,非但没有廪赈。反而遭受上下穷割剥,上诉要受鞭捶,租税照样合仑不能少的惨状。愤恨公卿饱食终日,不管人民死亡。进而大声疾呼:除暴吏,去浪费。这是一首声泪俱下的史诗,它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王安石的《河北民》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他的诗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与抨击。这从他的《咏柳》诗可以看得出来。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是一首有比有兴的.好诗,诗中所指何人,我们不得而知。但以柳比喻小人则是明显的。其意思是说,你这奶臭未干的小子,倚仗靠山,好话说尽,坏事作绝,使尽手段,遮天蔽日,难道你就不知道会有正人君子来收拾你吗?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柳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我们从这么一首小诗里,不是也可以看出曾巩嫉恶如仇的高尚品格来吗?
第四,他的诗反映了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如《孔明》一诗:
称吴称魏已纷纷/渭水西边独汉臣/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
他把百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说得一清二楚。他说孔明虽有能耐,若无刘备三顾茅庐,他还是“寻常田里带经人”,这话是非常富有哲理的。
又如《垓下》一诗:
三杰同归汉道兴/拔山余力尔徒矜/泫然垓下真儿女/不悟当从一范曾
他把西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归之于徒勇少谋,不会用人,不用范曾之谋,至有垓下之失,同样是合乎哲理的。
有思想性而无艺术性当然还不能算是好诗。那末,曾巩诗的艺术性究竟如何,是不是真的“有韵者辄不工”或“短为韵语”者呢?不妨再用事实说话。我曾向一老师请教过,他认为曾巩的诗的特点要分两段来研究,即早期的诗和晚期的诗。这种分段法我是同意的。曾巩早期的诗,即青壮年时期所写的诗,受杨雄的影响较深,也受当时考试制度有关,诗体多尚赋。但也有受李白诗影响的一面。其特点是:气魄很大,洋洋万言,一泻千里,不受句式限制,多为五言七言古诗,辞藻华丽,才情毕露。如《读书》(亦云辛卯岁读书)这首五言古诗,多达一百二十四句,七百二十字,是一首一泻千里,才气横溢的赋体诗。曾巩前期的诗作,好的固属不少,我以为《高松》和《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最有代表性。《高松》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高松高于云/众木安可到/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矗/侧听心神醒/仰视目睛毛/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岂同涧中萍/上下逐流潦/岂同墙根槐/卷卷秋可扫/凤凰引众禽/此木阴可焘/君求百常柱/星日些可造/般匠世有无/方钟野人好
这是一首拟人化的好诗,它把高大松树的形象,活神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你看,这松树多高大呀,它直插云际,其他树木是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的。它在寒溪之边被风吹得汤汤作响,仍然缘叶支张地站在那里,任你风吹雨打,仍然一叶不欹不倒。他不象涧中的浮萍那样随波逐流,也不象墙脚边的槐树,秋风一扫就落叶飘零。它是凤凰引众鸟栖居的良木,是君王盖宫殿的良材啊。我之所说它是一首拟人化的好诗,是说它不光是写物,也在写人,而且是在写他自己,暗示他将要做一个高松式的人物,要做一个“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式的人物,他不愿做随波逐流、昙花一现的人物,而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似这样立意新颖、比兴俱佳的好诗,今人也是很难作出来的。
一花独放难为景,万紫千红始为春。我们不妨再读读《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这首诗吧!
麻姑之路摩青天/苍苔白石松风寒/峭壁直上无樊援/悬磴十步九屈盘/上有锦绣百顷之平田/山中遗人耕紫烟/又有白玉万仞之飞泉/喷崖直泻蛟龙渊/丰堂广殿何言言/阶脚插入斗牛间/缪枝古木不记牟/空槎枵然卧道边/幽花自婵娟/林深为谁妍/但见尘消境静翔白鹤/吟清猿/鸡禽乳鹿往往嗥荒颠/却视来径如绿/千重万叠穹岩峦/下有荆吴粟粒之群山/又有瓯阁一发云平川/弈棋纵衡远近布城郭/鱼鳞参差高下分同原/千奇万异可意得/墨笔尽秃谁能传……
这首诗相当长,引此二十余句,亦可窥其全豹。这首诗十分豪放,与李白的《蜀道难》有近似之处。诗人以“麻姑之路摩青天,苍苔白石松风寒,峭壁直上无攀援,悬磴十步九屈盘”,把麻姑山的险拔峻峭,高耸入云巧妙地展现在人们眼前,“麻姑之路摩青天”与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异曲同工的妙用,紧接着他把山上所见,一一写入诗中,却又丝毫没有堆砌之感觉,诱入非一气读下去不可,然后他又以“千奇万异可意得,墨笔尽秃谁能传”刹住写景,转入叙事,使你产生一种非到麻姑山一走不可的感觉。
曾巩前期的诗既然如此绝妙,那么他后期的诗又怎么样呢?所谓后期诗是指他出任襄、亳、福、明等州的州官以后的诗,据友人统计:曾在济南写过六十首诗,在福州写过三十多首诗。这一时期,曾巩随着年龄的增长,诗风亦有所变异,变得比较收敛,更加讲究格律;变得更加注意遣词炼句,言简意赅;变得更加注意形象描写了。他以前爱写五、七言古诗,这个时期他写律诗和绝句较多。这一时期的好诗较多。如《咏柳》、《人情》、《荔枝四首》等都是烩炙人口的好诗,但是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楼》和《城南二首》的第一首。现将这二首诗恭录如下: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百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西楼》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城南二首》
这是两首很好的山水诗。我们知道曾巩是无意在山水诗上专下功夫的,但是他竟然写出了这样成功的山水诗,足见其于各类诗无所不通,无所不能施展其技巧的了。闲话少说,还是让我们来分析分析这两首诗吧!《西楼》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我以为它好就好在仅仅用了四句诗把坐在西楼上观赏海滨风景的特定情景,用明白如活的语言,一览无遗的描画了出来,大有多一句嫌烦,少一句不成的势头。“海浪如云去却回”十分形象,“北风吹起数声雷”是浪漫的色彩,也是见景生情之笔,最后两句也觉活泼清新。整个诗读后,使人如临其境。《城南二首》的头一首也是这样,诗句明白如活,格调活泼清新,一首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令人百读不厌,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而小草青青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不爱作诗者读其诗,亦将把笔跃跃欲试,不能忘记矣,所以,抚州文化园的“文渊”阁,表现曾巩形象时,选用了这首名诗。
总而言之,我以为曾巩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诗也很出色,许多诗都应称之为上品。我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他写的诗思想性很强,既有匡时济世之托,又有为民申张正义之呼吁;既有对邪恶势力之鞭挞,又有对人物朴素唯物主义的评价。我之所以要这样说,还因为他写的诗有高深的艺术造诣,既有叙事,又有抒情;既有豪放的古体诗,又有善于借景生情、寓情于景,以情取胜的律诗和绝句。他的诗富有哲理,颇多发人深省,启人向上之佳句,但又很少说教味道,使人读后如食甘果,如饮美酒,最后终至爱不释手。
篇3:曾巩诗词诗句
曾巩诗词诗句
《甘露寺多景楼》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城南二首》
水满横塘雨过时,一番红影杂花飞。
送春无限情惆怅,身在天涯未得归。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上元》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撚霜毛。
《西湖二首》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清光。
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
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山茶花》
山花山开春未归,春归正值花盛时。
苍然老树昔谁种,照耀万朵红相围。
蜂藏鸟伏不得见,东风用力先嘘吹。
追思前者叶盖地,万木惨惨攒空枝。
寒梅数绽少颜色,霰雪满眼常相迷。
岂如此花开此日,绛艳独出凌朝曦。
为怜劲意似松柏,欲搴更惜长依依。
山榴浅薄岂足比,五月雾雨空芳霏。
《趵突泉》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湿常早,涧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少际涌如轮。
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西湖二首》
左符千里走或方,喜有西湖六月凉。
塞上马归终反覆,泰山鸱饱正飞扬。
懒宜鱼鸟心常静,老觉诗书味更长。
行到平桥初见日,满川风露紫荷香。
《城南二首》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喜晴赴田中》
自愁雨破西岭出,只看水缘南涧生。
青天忽从树杪见,白日渐向谷中明。
豳公涤场不可失,陶令负禾须自行。
归时小榼掐搊亦满,固有阿连相伴倾。
《兵间》
大义缺绝久未图,小人轻险何不至。
世上固自有百为,兵间乃独求一试。
赵括敢将亦已危,李平请守那复议。
吁嗟忍易万人生,冀幸将徼一身利。
《朝退即事呈大尹正仲龙图》
六街尘断早凉生,细葛含风体更清。
官府吏闲时乐易,市廛人喜政和平。
挥金蔌蔌宫槐蕊,鸣玉淙淙御水声。
观阙渐迎初日上,马头还傍绿阴竹。
《水西亭书事》
一番雨熟林间杏,四面风开水上花。
岸尽龙鳞盘翠条,溪深鳌背露晴沙。
陇头刈麦催行馌,桑下缲丝急转车。
总是白头官长事,莫嫌粗俗向人夸。
《再赋喜雪》
六花飞舞势蹁跹,点缀寒林熊更妍。
山险龙蛇盘鸟道,野平江海变畲田。
人狂奔月非关夜,马健乘云别有天。
况值白羊新酒熟,可能相就庆丰年。
《芍药厅》
小碧阑干四月天,露红烟紫不胜妍。
肯为云住阳台女,恐逐风飞饰室仙。
洧外送归情放荡,省中番直势拘挛。
何如萧洒山城守,浅酌清吟济水边。
《送赵资政》
镇抚西南众望倾,玉书天上辍持衡。
春风不觉岷山远,和气还从锦水生。
学舍却寻余教在,棠郊应喜旧阴成。
归来促召调炉冶,莫为儿童竹马迎。
《薛老亭晚归》
终日行山不出城,城中山势与去平。
万家市井鱼盐合,千里川原彩错明。
座上潮风醒酒力,晚来岩雾盖钟声。
归时休得燃官烛,在处林灯夹道迎。
《清风阁》
百级危梯屈曲成,栏干朱碧半空横。
天垂远水秋容静,雪压群山霁色明。
海燕力穷飞不到,郊园阴合坐犹清。
风前有客须留醉,莫放归时月满城。
《至荷湖二首》
悲风我眼涩,酸狖我耳愁。
我颠水没马,我起雪满裘。
百里不逢人,岂有烟火投。
却倚青壁望,白雾满九州。
苍苍运乃尔,何地放我忧。
夜卧梦成魇,犹疑拔山湫。
篇4:曾巩名言
1、老去衣衿尘土在
2、朱楼四面钩疏箔
3、乱条犹未变初黄
4、清言喜自洽
5、繁香泫清露
6. 官无虚名,职无废事
7.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8. 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望凉。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9、俯仰林泉绕舍清
10、不关清赏合留连
11、香清一榻氍毹暖
12、清田去榛荒
13、数篇清绝赓歌意
14、清欢期少留
15、草木清含雪后天
16、清旷亭边雁欲回
17、郎位袭清尘
18、高情清兴入林泉
19、五年清兴属
20、一乡清问更谁知
21、玉润冰清不受尘
22、吟清猿
23、拥褐晨香清
24、阶除嚚拺讼清
25、气象更清连日月
篇5:南丰曾巩
曾巩(1019~1083) 宋代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郡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巩自称家世为儒(《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20岁后,因文才出众,受到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嘉□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曾巩考中进士。曾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如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在这期间,曾巩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写过一些叙录。如《新序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战国策目录序》等。他不甚满意刘向,而比较推重扬雄,曾在所作《筠州学记》及《答王深甫论扬雄书》中阐明了他的看法。其后,曾巩离开馆阁,又作了十几年的地方官吏,颇有政绩。为了侍奉亲老,曾一再申请内调。后被神宗召见,留在京师,勾当三班院。元丰四年(1081),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擢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四月,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市)逝世。
【生平】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扩展】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凡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日:“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阅读答案2 【手机版】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阅读答案 【手机版】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度常平不足赡 度:估计。
C.实欲携贰其徒 贰:使……有贰心
D.少与王安石游 游:旅游
5.给文中加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是( )(3分)
A.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B.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C.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D.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巩既有为官的才能又有文学盛名,但长时间在京城以外各地方官任上调调去,他却不以为意,这表明他对名利地位的'淡泊。
B.曾巩作越州通判时,在灾荒之时全力筹集粮食,使百姓就近不过度花费就能购买,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
C.在齐州作知府时,豪强周氏之子仗恃财势侵害百姓,为非作歹,州县官吏无人敢过问,曾巩却果断将其绳之以法。
D.曾巩文采非凡,作文曾被文坛巨匠欧阳修称奇,成年后,文章让朝野上下都很震惊,越写越成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6分)
(2)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4分)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小题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4分)
答案
4D
5.命题立意:考查断句。
答案与解析:B(这类试题的解答,一看语境,看上下文的意思;二看提示性的词语,如“之”。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6.命题立意: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答案与解析:D(“上下驰骋”是“连通古今”之义。能读通读懂全文是作答正确的前提,而读通读懂须将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落实准确,这也依赖于平日的积累与训练。)
7.命题立意:考查翻译能力。
答案与解析:结合语境理解大意,要遵循“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
(1)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区处”1分,“猝集”前的省略主语“军队”1分,“猝集”后的省略宾语“……的问题”1分,“师”1分,“市里”1分,句意1分)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一时”1分,“工”1分“,鲜”1分,句意1分)
8.(1)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
(2)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如,虚词“之”的用法;实词“鲜”一词多义现象。
篇6:西楼 曾巩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
1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珠箔,把帘子挂起。
2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疏箔】用芦苇或柱子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
【译文】
在海浪声声北风吹起雷雨即将来临之际,我在朱楼上钩起了窗户四面垂挂的疏帘,准备躺着看急雨冲刷千山的壮美场景。
【试题】
1.本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2分)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4、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析。(4分)
【参考答案】
1.(1)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
(2)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
气势。
2.(1)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3、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2分,角度1分,画面1分);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2分,角度1分,画面1分)
4、暴风雨将要来临,按常理本应当关门闭户躲避,而诗人却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卷起,敞开窗户“卧看”“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内心世界。(2分)
【赏析】
诗歌首先写道:“海浪如云去却回。” 诗人观看点在西楼上,所以,这一句主要写了西楼前面的景色。“却”即退,退回。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海浪像云一样高耸,去了又回来(海浪汹涌澎湃,撞击海岸,去而复回)。“海浪如云”这一比喻,不但描写了海浪的似如云朵一样白,而且更突出了海浪之高,气势之大。“去却回”是说海浪撞击海岸的力度很大。在写作方法上,诗人将静态的形象和动态的力度结合起来,突出了风雨来临之前海面的壮美气势。
接着第二句写道:“北风吹起数声雷。”“数声”即几声。意思是说,北风吹起时又传来几声雷鸣。这一句是从听觉角度来写的。诗人通过声音的描写,突出了风雨欲来之前的.情景:北风卷过,响起了“数声”雷响。这样,不但增添了海浪赫然的声势,提高了海浪壮美景象,而且也预示着疾风暴雨即将到来。其中,“吹起”二字很有力度,突出了北风的威力之大,也暗示了即将出现“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景象。
第三句接第二句一转写道:“朱楼四面钩疏箔。” “箔”是用苇等织成的帘子。“钩疏箔”即把帘子挂起。诗题“西楼”即就是指“朱楼”。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红楼的四周都卷起帘子。风雨即将来临,本应该放下“箔”,而诗人却要敞开朱楼四面窗户。这一逆情悖理性动作,不但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更易于引起读者深入思考,同时,为后面表现情感做了有力的铺垫。诗人在这不可理解的行为方式中,自然蕴含着独到的思想情感。
所以,诗人最后写道:“卧看千山急雨来。” 意思是说,(我)卧在楼上看着千山中急速暴雨的来临。这一句不但回到了上一句“朱楼四面钩疏箔”原因,解除了读者的疑问,也集中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诗人要看“急雨”来时的情景,感受别样的自然威力。可以说,诗人对这样的境界的追求,正是诗人开阔的心胸、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表现。其中,一个“卧”字,不但表现了诗人雍容的气度,一种积极面对风云变幻的情怀,也表现了诗人闲情逸致的情趣美。这与宋代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艺术上,首先,动静结合,以静衬动。其次,诗情跌宕有致,娓娓道来。再次,用词很妙,表现很有力度。
篇7:曾巩诗篇
《城南》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翻译】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咏柳》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其古诗全文如下: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翻译】
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甘露寺多景楼》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其古诗全文如下: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苦雨》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其古诗全文如下:
雾围南山郁冥冥,狭谷荒风驱水声。
只疑日失黄道去,又见雨含沧海生。
如催病骨夜寒入,似送客心衰思惊。
扬州青铜不在照,应有白须添数茎。
《论交》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其古诗全文如下:
德操庞公林下时,入门岂复知客主。
夷吾鲍叔贫贱间,分财亦不辞多取。
相倾顿使形迹空,素定已各肝胆许。
世间未信亦论交,得失秋毫有乖忤。
《西楼子》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曾巩。古诗词全文如下: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钧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翻译】
海浪像云一样,去了又来,北风吹起时又传来几声雷鸣。红楼的四周都卷起帘子,我卧在楼上看著急急而来的雨。
《城南》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曾巩。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翻译】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篇8:两极曾巩
或许中国人凡事喜欢凑个整数,所以有了类似“江南四大才子”、“扬州八怪”之类的称谓。这些“组合”的成员水平、名气往往并不相当,于是其中难免有人被怀疑是因为充数而被“补白”进去的。在唐宋八大家里,今人比较陌生的是苏辙和曾巩。苏辙托苏轼的福,虽然文章不为今人所知,名气还算是有的,许多版本的拼音输入法可以打出“苏辙”这个词组,而曾巩却没有一种输入法给予他名人待遇。
虽然在民间,曾巩的名气有些“低调”,不过在名人圈里他却是另外一番风光。王安石曾赞叹:“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的评语是:“醉翁门下士,杂逐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南宋朱熹说“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木魁)、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明史・王慎中传》载:“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看看曾巩的粉丝们,个个可都是大名鼎鼎的狠角色,由此可见“存在就是合理”的,他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绝非浪得虚名。
为什么曾巩在小众群体和大众群体中的名声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成也文风,败也文风。曾巩的文风概况起来就是四个字“古雅平正”,喜欢引经据典,但缺少欧阳修“六一风神”的个性文采。曾巩的文章平易理醇,其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法度,显得规矩严密,是“唐宋八大家”中最便于学习的,所以明清唐宋文派和桐城派学古文都从模仿曾巩开始。在理学家、唐宋文派、桐城派眼里,曾巩文章高出韩愈、柳宗元、王安石以及三苏,与欧阳修并列“八大家”老大。
性格往往决定文风,人生经历又影响性格。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与同榜进士苏轼相比,仕途平稳,没有经历大起大落。从他的一些政论文章看,他并不像八大家其他几位那样忧国忧民。他在《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中对于宋朝的现状相当满意,认为是盛世。“盖远莫懿于三代,近莫盛于汉唐,然或四三年,或一二世,而天下之变不可胜道也。岂有若今五世六圣,百有二十余年,自通邑大都至于荒陬海聚,无变容动色之虑萌于其心,无援桴击柝之戒接于其耳目。臣故曰:生民以来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愤怒出诗人,忧患出文人。曾巩的文章显然不符合今天人们的欣赏眼光,所以他渐渐被人遗忘也就不足为怪。
拓展阅读:曾巩生平
概述
曾巩,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十个妹妹(其中一人夭折),父亲被罢官,身体也不好,所以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他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政事
自称“家世为儒“,①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受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④。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⑤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者虽有所未尽,但大体符合实际。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唯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凡近。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在这期间,曾巩也结识了王安石,还曾向欧阳修推荐。他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说:“巩顷尝以王安石之文进左右而以书论之,其略曰: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这是追述前此一封信中的话,可见曾巩对王安石曾经非常器重。在这封信里,他不仅推荐王安石,还曾提到王回、王向,一并向欧阳修推荐。
后来,在《与王介甫第一书》里曾巩又说:“巩至金陵,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由此看来,在这期间曾巩同欧阳修已有相当亲密的交往。
考中进士
曾巩是在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知贡举时考中进士的。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这样的前辈,结交了王安石这样的朋友,而且已经同当代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如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不过,曾巩所写的这些书信,不同于寻常的“干谒“,不是请求荐引。例如,他在《上杜相公书》中说:”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并书杂文一编,以为进拜之资。蒙赐之一览焉,则其愿得矣。“这封信大概就写于庆历五年(1045)杜衍、范仲淹等被黜离职之后。曾巩于此时写信并投献文章,正好说明他的为人和政治态度,政治上同杜衍、范仲淹一致,绝不趋炎附势。
编校书籍
曾巩既中进士,便被调任为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又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 在这期间,曾巩对于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对于历代图书聚散以及学术源流多所论述,写过一些叙录,如《新序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战国策目录序》等,还有《梁书》、《陈书》、《南齐书》等,也都写有“叙录”。
曾巩虽推崇欧阳修,但他的学术观点和欧阳修亦有所不同。例如,他在《筠州学记》中说:”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刑名兵家之术,则狃于暴诈,惟知经者为善矣,又争为章句训诂之学,以其私见妄(一本下有“臆”字),穿凿为说,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氏而已。“他对扬雄如此称赞,这看法与韩愈比较相近,与欧阳修则颇相反。
此外,曾巩还有《答王深甫论扬雄书》,对于扬雄屈事王莽以及作《剧秦美新》,都有所辩解,并引王安石的看法,以为”雄之仕合于孔子无不可之义“,而且认为“世传其投阁者妄”云云。曾巩对扬雄的看法,涉及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扬雄的政治态度和学术成就,对曾巩都有影响。
任职情况
曾巩离开馆阁,又作了十几年的地方官吏。最初是越州通判(今浙江绍兴一带),其后又知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徙襄州、洪州,知福州。史称曾巩在这几州都有政绩,主要在“荒政”和“平盗”两个方面,而后者并非真是政绩。曾巩移徙洪州时,曾有《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诗云:“忆昔江西别子时,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飞光如转烛。”他这时似乎已有倦于转徙的感叹。此后便多次表示为了养亲而不愿远仕。
在赴福州之前,曾巩有《辞直龙图阁知福州状》。到福州后又有《福州上执政书》,书中说:“转走五郡,盖十年矣,未尝敢有半言片辞求去邦域之任而冀背朝廷之义。此巩之所以自处,窃计已在听察之日久矣。今辄以其区区之腹心,敢布于下执事者,诚以巩年六十,母年八十有八,老母寓食京师,而巩守闽越,仲弟守南越,二越者,天下之远处也,于著令:有一人仕于此二郡者,同居之亲当远仕者,皆得不行。……”据此,他请求“或暂还之阙下,或处以闲曹,或引之近畿,属以一郡,使得谐其就养之心,慰其高年之母。“此书之外,曾巩还有《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也是请求朝廷照顾养亲的。大概正是因为他一再申请,朝廷曾一度下令,”召判太常寺“;可是当他离职上路以后,又有诏改知明州。为此,曾巩又有《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希望朝廷允许他“暂至京师迎侍母赴任“。但未能如愿,所以后来移知亳州,又继续申请。他在《移知亳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中说:”臣昨任福州,已系远地,迎侍不得,即今老母多病,见在京师,人子之谊,晨昏之恋,固难苟止。二者于臣之分,实为迫切。……只乞对移陈蔡一郡,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今臣幸蒙恩诏移守亳州,如臣所请。况亳州去京不远,欲乞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元丰三年(1080),曾巩又徙知沧州,有《沧州乞朝见状》,说:“窃念臣远离班列十有二年,伏遇陛下神圣文武,当天受命,……而臣曾未得须臾之间进望清光,窃不自揆,愿奉德音,犬马之情,固非一日之积。今将至京师,他望圣慈,许臣朝见。”于是神宗召见了曾巩。召见之后,他曾请求登对,有《乞登对状》,说自己被召见时,“不敢率然以对“,可是”退而伏念“,还是希望“上殿敷奏“,以便”披腹心“,“当天心“。此后曾巩便被留在京师,”勾当三班院“。
告老还乡
元丰四年(1081),有诏书说:“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于是便“以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史称”近世修国史,必众选文学之士,以大臣监总,未有以五朝大典独付一人者“,于是曾巩入朝辞谢说:“此大事,非臣所敢当。”并有《申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表示谦让。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这时曾巩又有《辞中书舍人状》,述说自己"齿发已衰,心志昏塞“,希望另选贤能。还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但这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著作有《元丰类稿》等。
篇9:曾巩其人
曾巩(10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生平政事
曾巩离开馆阁,又作了十几年的地方官吏。最初是通判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其后又知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徙襄州、洪州,知福州。史称曾巩在这几州都有政绩,主要在“荒政”和“平盗”两个方面,而后者并非真是政绩。
曾巩移徙洪州时,曾有《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诗云:“忆昔江西别子时,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飞光如转烛。”他这时似乎已有倦于转徙的感叹。此后便多次表示为了养亲而不愿远仕。
在赴福州之前,曾巩有《辞直龙图阁知福州状》。到福州后又有《福州上执政书》,书中说:“转走五郡,盖十年矣,未尝敢有半言片辞求去邦域之任而冀背朝廷之义。此巩之所以自处,窃计已在听察之日久矣。今辄以其区区之腹心,敢布于下执事者,诚以巩年六十,母年八十有八,老母寓食京师,而巩守闽越,仲弟守南越,二越者,天下之远处也,于著令:有一人仕于此二郡者,同居之亲当远仕者,皆得不行……”据此,他请求“或暂还之阙下,或处以闲曹,或引之近畿,属以一郡,使得谐其就养之心,慰其高年之母。”此书之外,曾巩还有《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也是请求朝廷照顾养亲的。大概正是因为他一再申请,朝廷曾一度下令,“召判太常寺”;可是当他离职上路以后,又有诏改知明州。为此,曾巩又有《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希望朝廷允许他“暂至京师迎侍母赴任”。但未能如愿,所以后来移知亳州,又继续申请。他在《移知亳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中说:“臣昨任福州,已系远地,迎侍不得,即今老母多病,见在京师,人子之谊,晨昏之恋,固难苟止。二者于臣之分,实为迫切。……只乞对移陈蔡一郡,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今臣幸蒙恩诏移守亳州,如臣所请。况亳州去京不远,欲乞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元丰三年(1080),曾巩又徙知沧州,有《沧州乞朝见状》,说:“窃念臣远离班列十有二年,伏遇陛下神圣文武,当天受命,……而臣曾未得须臾之间进望清光,窃不自揆,愿奉德音,犬马之情,固非一日之积。今将至京师,他望圣慈,许臣朝见。”于是神宗召见了曾巩。召见之后,他曾请求登对,有《乞登对状》,说自己被召见时,“不敢率然以对”,可是“退而伏念”,还是希望“上殿敷奏”,以便“披腹心”,“当天心”。此后曾巩便被留在京师,“勾当三班院”。
元丰四年(1081),有诏书说:“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于是便“以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史称“近世修国史,必众选文学之士,以大臣监总,未有以五朝大典独付一人者”,于是曾巩入朝辞谢说:“此大事,非臣所敢当。”并有《申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表示谦让。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这时曾巩又有《辞中书舍人状》,述说自己“齿发已衰,心志昏塞”,希望另选贤能。还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但这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一带),终年65岁。著作有《元丰类稿》等。
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在京师作官的时间不多。从他的一些政论文章看,如《唐论》、《书魏郑公传后》、《熙宁转对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等,并没有突出的政治见解。其主要观点是泛称三代之制,称赞后周和唐初的贞观之治,而对于宋代的政治却没有多少条陈和建议,与范、欧诸公不同。他在《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中对于宋朝的现状还是相当称赞的。他说:
盖远莫懿于三代,近莫盛于汉唐,然或四三年,或一二世,而天下之变不可胜道也。岂有若今五世六圣、百有二十余年,自通邑大都,至于荒陬海聚,无变容动色之虑萌于其心,无援桴击柝之戒接于耳目。臣故曰:生民以来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又说:
今陛下履祖宗之基,广太平之祚,而世世治安,三代所不及,则宋兴以来,全盛之时,实在今日。
由此可见,曾巩对于当时的政治不仅没有任何不满,而且推崇备至,当然也就不曾提出改革的意见。
在这以前,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当时曾巩出守越州,其后转徙六郡,在外十二年。对于熙宁新法,也没有发表过具体意见。只是在《过介甫归偶成》诗中说过:“心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直道讵非难,尽言竟多迕。知者尚复然,悠悠谁可语。”观此,则两人过去言谈之间,可能有过意见分歧。还有,其《与介甫第二书》也说:“比辱书,以谓时时小有案举,而谤议已纷然矣。足下无怪其如此也。”又说:“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故曰:足下无怪其如此也。虽然,致此者岂有他哉?思之不审而已矣。”由此看来,在政治上二人是有分歧的。
总的看来,曾巩一生,政治表现不甚突出。《宋史》本传说“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这话可能有些根据。
主要成就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元代刘埙认为曾巩“平生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与兴寡,先生之诗亦然”(《隐居通议》卷七),道出了他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但他并非只善赋体,也有一些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的学术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降及南宋,盛誉不衰。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独服膺曾巩。吕祖谦编选《古文关键》时,只取曾巩,不取王安石,可见当时风尚。元末明初朱右编选《八先生文集》,开始将曾巩与韩、柳、欧、王及三苏并列。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作文都推尊曾巩。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将曾巩正式列为八大家之一,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刘大櫆、姚鼐等,将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作为楷模,从学曾入手学欧文。这种风气在从方苞到方东树的几代桐城派作家中都没有多大改变。从宋到清,虽也有个别贬抑曾巩的言论,但不是主流。
曾巩强调六经为本源,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一种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布局完整严谨,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且其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的法度,显得规矩严密,故唐宋八大家中最便于学习。明清唐宋文派和桐城派散文作者,学“古文”多由模仿曾文入手,这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巩一生用功读书,家里藏书二万余卷,他一一加以校勘,至老不倦。收集古今篆刻500卷,编为《金石录》。所著文集《元丰类稿》50卷现存于世,有《四部丛刊》影元本。曾编校过《梁书》、《陈书》、《南齐书》、《列女传》,整理过《战国策》、《说苑》,另有《续稿》40卷、《外集》10卷,宋后亡佚。
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南丰曾氏为耕读世家。自巩之祖父致尧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起,77年间曾家出了进士19位。进士中,致尧辈7人,其子易占辈6人,其孙巩辈6人。此外,巩之妹婿王安国、王补之、王彦深等一批人亦皆进士。披阅《建昌府志》、《南丰县志》及诸曾著作如巩之《元丰类稿》,我们不能不被该家族的儒学底蕴、文化积淀与苦学精神所震惊。曾巩进士同年苏轼、苏辙赠诗称:“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非虚言也。
篇10:曾巩《城南》
其一
雨过横塘水满堤,
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 李花开尽,
惟有青青草色齐。
其二
水满横塘雨过时,
一番红影杂花飞。
送春无限情惆怅,
身在天涯未得归。
篇11:曾巩《城南》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 抚州 南丰(今 江西 南丰县)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 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 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 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 司法参军,踏上了 仕途。
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 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 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 中书舍人。次年卒于 江宁府。 理宗时追谥“ 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有《元丰类稿》、《 隆平集》等著述传世。
篇12:曾巩《城南》
其一
此诗为 熙宁十年(1077年),曾巩知 福州时作。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 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 桃花、李花容易 凋谢与 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 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其二
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 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曾巩诗句探析】相关文章:
1.曾巩《咏柳》诗意
4.咏柳宋曾巩原文
5.曾巩《赠张济》
8.咏柳曾巩带拼音版
10.《曾巩传》原文及译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