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曾巩《赠张济》

曾巩《赠张济》

2023-10-17 08:46: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ristle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曾巩《赠张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曾巩《赠张济》,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曾巩《赠张济》

篇1:曾巩《赠张济》

作者:曾巩

忆初兰渚访沉沦,一亩萧然里舍贫。

节行久穷弥好古,文章垂老更惊人。

诗书就我论新意,冠剑投谁拂旧尘。

山驿荒凉烦枉道,一觞相属莫嫌频。

篇2:曾巩《赠张济》

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中坚,散文成就很高。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远学韩愈,又师承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宋代以降,许多人将其作品奉为典范,他因此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纵观曾巩一生经历,他不但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实干家,只不过在那个文化重于经济、诗文贵于粟粒的特殊时代,其行政才干被耀眼的文名所掩盖住罢了。

1057年,39岁的曾巩考上进士。在这之后,除了在京城当过几年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浙江、山东、江西、福建等地的基层任职,前后长达10余年,所到之处,打击豪强、抵制兼并、兴修水利、减赋救灾,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成效卓著,颇有政声,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能臣干吏。

越州:下令让富户出售粮食

1069年,在京城任职数年的曾巩,因在王安石与司马光关于变法的争执中把两边都得罪了,心生不安,遂向宋神宗请求外调。宋神宗安排曾巩出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

北宋的通判,虽然是个副职,但在处理政事上,是与知州同享权、共担责的,即所谓“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曾巩当年6月到任,随即察民情、访贫苦、搞调研。越州这地方有个***惯,那就是从酒坊征收赋税,供衙门使用。曾经有一段时间,酒坊钱有限,不够财政开支,州上便想了个法子,不足部分,分摊到老百姓身上征收,而且一下子就确定了7年的期限。然而,7年后,期限已到,衙门却“责赋如初”,横征暴敛,丝毫没有按规定停征的迹象,老百姓怨声载道。曾巩了解情况后,马上停止了这笔赋税的征收。

曾巩在越州没待多长时间,又碰上当地饥荒,灾情严重,民生凋敝。曾巩考虑到常平仓(古代一种调节粮价的方法,建造仓库储备米粮,粮价低时就从外面高价买来,粮价高时就把仓库中的减价出售)的粮食不够救济灾民,而遍布乡野的老百姓又不方便到城里购粮,为解燃眉之急,便安排人广贴告示,要求各县富户如实申报自家粮食的储量。当曾巩看到富户们申报上来的.储量达到15万石时,他的心里踏实了。他立刻发布政令,要求各地富户以比常平仓粮价略高一点的价格向百姓出售粮食,从而使饥民能就近购买,无异于雪中送炭。同时,他还筹集了5万钱的资金,借给无钱的农户购买种子。

通过这些措施,越州百姓平稳度过了灾年,没有出现大量饿死人的情况,百姓的农事也没有扔下,广袤的田野上又泛起了新绿。

齐州:一举端掉“霸王社”

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知州可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曾巩深知责任重于泰山。自古以来,齐鲁便以民风强悍著称,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齐鲁多勇猛响马之帮”。黄巢起义、宋江落草,乃至清末义和团,皆发端于齐鲁大地。曾巩所任职的齐州,就被评价为:“野有群行之盗,里多武断之家”,是个有名的难治之乡,豪强地霸比比皆是。所以,曾巩这个知州,绝对不好当。他清醒地认识到其难治之处,决定重拳出击,打击豪强,树立威信。

当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力能动权贵”,与地方官沆瀣一气,百姓敢怒不敢言。曾巩初来乍到,便以此为突破口,搜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百姓拍手称快。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杀人越货,无恶不做,曾巩派兵将他们悉数抓获,一举端掉了这个犯罪团伙,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他还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以5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有盗贼则鸣鼓相援。通过曾巩的治理,齐州盗、劫等犯罪明显下降,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

曾巩不像现在有些官员,眼睛只盯着上面的好恶,专拣上头喜欢的事做,唯领导马首是瞻,“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反倒把本身的守土爱民之责抛却一边,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劳民伤财。曾巩既勤政,又务实,而且凡事能从实际出发。当时,为治理黄河,朝廷从各地调集民工,要从齐州调丁2万。按当时注册的户口计算,3个劳动力里就要调一个,抽调比例高达1/3。当曾巩听说一些地方的户口有漏登、瞒报现象后,马上决定开展人口普查工作,从下至上,层层上报,反复核实,最后发现,9丁抽1就能满足征丁之需。他的这一务实作风,使许多寻常百姓免去了徭役之苦,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其实,曾巩在齐州的政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农业生产;修建齐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疏浚了大明湖,如今它已是济南的著名景点;等等。后人曾在千佛山建曾公祠,还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曾巩又称南丰先生),都是为了纪念曾巩为齐州所作的巨大贡献。

洪州:把官舍改为临时收容所

1076年,曾巩调任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兼江南西路兵马都钤辖(武职,主要负责防务)。洪州是当时有名的文化繁荣之地,唐代王勃一篇《滕王阁序》,使“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天下闻名。这里也的确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这些旷世名儒,包括曾巩自己,均出自这里。到洪州,是曾巩多次向朝廷请求的结果,因为他母亲已经近90岁高龄,需要照顾。

任职之初,恰逢江西瘟疫流行。曾巩赶紧调配救灾物资,迅速命令各县、镇储备防疫药物,以备万一。他安排人腾出州衙门的官舍,作为临时收容所,给那些生病的士兵和染病无力自养的百姓居住,不但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还给他们免费提供饮食和衣被,使这些人不至于在忍受病痛的同时挨饿受冻。他派人随时记录疫情,把染病和没染病者均登记造册,及时汇总,然后从国库调拨资金,按轻重缓急,依次有序地分发救济款。曾巩这一系列举措,从死亡线上挽救了许多鲜活生命,充满着那个时代少有的人文关怀。

当时,曾巩还有一件事干得非常漂亮。朝廷派兵征讨安南(今越南),要求沿路州府提供食宿粮草,搞好这支远征军的过境接待。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数万人吃喝拉撒,当地衙门一个安排不周,军队扰民的事情就有可能发生,这个协调工作可不容易干。所以,大军南下,一路浩浩荡荡,弄得沿途百姓苦不堪言。曾巩丝毫没有掉以轻心,而是提前作出筹划和安排,及时调度物资,巧妙安排过境时间。最后,大军过境,倒也秋毫无犯,许多百姓甚至根本不知道有大军路过本地。

福州:当官不与民争利

1077年,曾巩由洪州转任福州(今福建福州)知州,这一年,他已经59岁了。在北宋,这种高龄还在任地方官的,除了照顾养老,就是被贬外放,要么就是不被皇帝重视,曾巩也许属于后者。他自1069年外放越州以来,已在多州任职9年,以曾巩的文学名气和政治作为,皇帝只要稍微关注一下,早就可以回京点翰林、当学士了。所以,同僚们都认为他怀才不遇,《宋史?曾巩传》对他的评价就是“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不过,曾巩并无怨言,依然兢兢业业。他在福州任职仅1年,时间虽然很短,政绩却不俗。

福州任上,曾巩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当官不能与民争利。当时,地方官的待遇不错,除了正常的工资、津贴之外,朝廷还拨给一定面积的“职田”(权属国家的固定田产),通过收取这些田地的租子来发放补助。福州没有“职田”,但有一块面积很大的菜园,州上经营这块菜地得当,单算菜钱,州官们每年就能得到三四十万钱。

不过,官府的蔬菜大量上市,扰乱了市场,导致菜价越来越低,以种菜为业的菜农倒是卖不掉他们的菜了,收入大减。所以,州府的这个让官吏们富得流油的菜园子,成了老百姓“卖菜难”的祸根。曾巩了解到这一实情后,愤慨地说:“太守与民争利,可乎?”官员应该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怎么能与民争利呢?他立刻取消了这个“富官伤农”的菜园子,虽然自己的油水少了一大块,但保障了菜农的利益,老百姓为之欢呼。

篇3:曾巩济南

在大明湖东北岸有南丰祠。南丰祠又名曾公祠,在大明湖东北岸,北临汇波楼,为纪念北宋文学家、齐州(今济南)知州曾巩而建。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杜甫的名句,切当地道出了济南历史悠久、名家代出的人文景观。在任职济南的众多历史名流中,曾巩是政绩与文勋都很出色的一位。

曾巩(公元1019~1083年)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后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又为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任越州通判,调知齐州、襄州、洪州、福州,又徙知明州、毫州、沧州。为官一方时,政绩卓著。神宗时重入京师,编修国史,官至中书舍人。死后追谥文定,后人称为南丰先生。

曾巩自幼聪颖好学,深得欧阳修赏识,并师事欧阳修。他精通经史,学养深厚,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有“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句盛赞曾巩。著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元丰类稿外集》10卷。

韩维称曾巩为人“刚毅直方,外谨严而内和裕 ”,为政“必去民疾苦而与所欲者。”(《曾巩集》附录《神道碑》)去除人民疾苦,满足百姓愿望,发挥地方优势,曾巩在济南有诸多表现。他曾无所畏惧地惩治豪强、安抚良民。其《秋怀》有云: “为州讵非忝,即事亮何成。幸兹桑麻熟,复尔仓箱盈。闾里凶党戢,阶除嚣讼清。”(《曾巩集》卷五)这是说:我任州长自感惭愧,没有做出闪光的业绩。所幸今年庄稼丰收、粮仓充实,社区凶徒匿迹,公堂诉讼清闲。“凶党戢”,诗人自注:“ 时大奸周高投海岛。”周高是北宋济南一豪族周家的公子。此人“横纵淫乱,至贼杀平民,污人妇女 ”,无恶不作。因为他家有权贵撑腰,后台很硬,以前州县官没人敢与之对抗。曾巩到济南后,“首取高置于法”(《曾巩集》附《曾巩行状》),为地方除了一大害。另,章丘有一“号霸王社”的地下团伙,纠集党羽,抢劫、杀人、纵火,作恶多端,“无敢正视者”。曾巩了解情况,组织警力,张网擒获,绳之以法。从此“豪宗大姓,敛手莫敢动 ”,形成了州郡肃清,“民外户不闭,道不拾遗” (《曾巩行状》)的良好社会氛围。

曾巩在济南兴修了一些益民设施,如环城西北的北水门工程。据《宋史•本传》载,曾巩又曾动用盈余财力,修筑桥梁,改建驿馆,开通由长清去博州(今聊城)、直达魏州(今河北一带)的官道,“人皆以为利”,方便了公路交通。熙宁六年,曾巩还在济南西南的泺水之滨,修建了两大宾馆。据其《齐州二堂记》(《曾巩集》卷十九),曾巩为此曾依据古代典籍,特意考证了历山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泺水的支脉源流及绕行地段,从而将这两大建筑分别定名为“历山堂”、“泺源堂”,赋予这宏丽的殿堂以深厚的文化意蕴。 “总是济南为郡乐,更将诗兴属何人。”曾巩《郡斋即事》中的诗句,反映了他任职济南的舒畅心情和由此激发的昂扬诗兴。的确,曾巩十分喜爱济南的山水名胜,诗集中有许多咏唱泉城风光的`佳作。诸如大明湖、趵突泉、金线泉、舜泉、漱玉泉、鹊山亭、水香亭、北渚亭、芍药亭、华不注山、灵岩寺等著名景点,都在他的诗篇中留下了引人注目的倩影。鲁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十四言:“曾子固曾判吾州,爱其山水,赋咏最多,鲍山、鹊山、华不注山皆有诗,而于西湖尤焉。”西湖即大明湖,在《西湖》、《西湖纳凉》(《曾巩集》卷七)等诗中,曾巩描述湖上景观,有“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清光”;“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阴成”等诗句,写湖面芦苇繁茂、清波碧天倒影,鱼儿戏游船间,鸟雀欢鸣绿阴,意象何等幽雅宜人!诗人徜徉其间,发出了“何须辛苦求天外,自有仙乡在水乡”的咏赞,把大明湖比为天堂仙境。曾巩咏名泉的诗,如《趵突泉》(《曾巩集》卷七):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四轮。

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此诗是说,趵突泉从地下净洁的水质中分流出来,倾洒历山大地,滋润冬草早荣,冲泡春茶味香,路傍清流似明镜,沙边泉涌如车轮,成就了齐鲁乡邦的都会,这里还有娥皇、女英的传说令人惊叹。全诗由山泉的水质、作用写到它清澈喷涌的景象,末从山东全境和悠久文化等广大时空视角取材收结,字里行间隐涵着深湛的文化意蕴。

在曾巩任职的六七个州郡中,他对济南府山川人文感受最深,情有独钟,文集中有关济州的诗文也最为丰富多彩。“俯仰林泉绕舍清,经年闲卧济南城”(《曾巩集》卷宗七《酬强几圣》)。“何如潇洒山城守,浅酌清吟济水边”(同上《芍药厅》)。诸如此类的咏唱,体现了他知济州期间轻松忻慰、悠然自得的情。在来济第二年春间,他到农村巡视,看到田间雨足麦秀、桑闲蚕眠,深为庆幸,唯恐离开这片宝地,曾发出“只恐再期官满去,每来湖岸合留连”(同上《到郡一年》)的内心独白。果然为时未久,他被调知襄州,离任途中,他写了一组告别诗,表达了依依难舍的襟绪。如:

文犀剡剡穿林笋,翠靥田田出水荷。

正是西亭销暑日,却将离恨寄烟波。

将家须向习池游,难放西湖十顷秋。

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

前首言:大明湖尖利的竹笋如带纹的犀角,荷花娇嫩的圆脸刚刚出水,正当西亭消夏之日,我却满怀离恨寄托于烟水而匆匆离去。后首说:我须携家迁往襄州(习池在襄阳),可是难于放下西湖的一派秋光,从此环七桥的风月美景,只有向梦寐的舟楫中寻求。可见曾巩对济南一往情深,殊难割舍。直到离开许久,他对济南的风物人情,依旧梦绕魂牵、缅怀不已。正如《寄齐州同官》(《曾巩集》卷七)诗所云:“谁对七桥今夜月?有情千里不相忘。”七桥代表大明湖,当年环湖有七座画桥。诚然,披览有关著述与史料,确可随处感受到,这位文化巨星对泉城抱有眷顾难舍的深挚情结。故而,曾巩在济南的岁月和其间的作为与作品,堪称是齐鲁文化史上令人瞩目的珍闻佳话。

【曾巩《赠张济》】相关文章:

1.曾巩《咏柳》诗意

2.曾巩《咏柳》 古诗

3.唐宋八大家曾巩简介

4.曾巩诗句探析

5.咏柳宋曾巩原文

6.《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

7.唐论 曾巩百度百科

8.咏柳曾巩带拼音版

9.曾巩阅读解析及答案

10.《曾巩传》原文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曾巩《赠张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