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选段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一起看天地浩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文言文选段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文言文选段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方便大家学习。
篇1:文言文选段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文言文选段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美于徐公。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
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①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③,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④,各死其处。田父⑤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⑥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⑦将休士也。
【注释】注释]①韩子卢:犬的名字。②东郭逡:兔的名字。③环山者三:绕着山跑了三圈。④罢:同“疲”,与前面的“极”和“废”意思相同。⑤田父:农夫。⑥以顿:以同“已”;顿:困顿、疲弊。⑦谢:辞谢、辞退。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臣之妻私臣 私: ②今齐地方千里 方:
③时时而间进 间: ④天下之疾犬也 疾:
小题2: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译文:
小题3:甲乙两文都是写劝谏的,其劝谏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答:
小题4:同是劝谏,邹忌和淳于髡在使用的劝谏方法上有何差异?从劝谏的`效果看,二者又有何差异?(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偏爱②方圆,纵横③间或,偶然④快,急速(各1分)
小题1:(4分)①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②狗和兔子都疲惫到了极点,各自死在那个地方(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小题1:(2分)甲文中邹忌劝谏的目的是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以富国强民。乙文中淳于髡劝谏的目的是让齐王放弃伐魏的计划,以避免两败俱伤,别国渔利。
小题1:(5分)二者使用劝谏方法的相同之处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说理)的方法。不同之处是邹忌以身边事说理,真实可信;淳于髡以故事喻理,生动形象。齐威王意识到自身问题后欣然纳谏并主动改变自己的做法;齐王因惧怕后果而被动放弃原有打算。(第一问2分,答对“异”和“同”的内容各得1分;第二问得3分,能分别答出与“主动”和“被动”相近的内容即判对)
略
篇2:桃花源记选段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桃花源记选段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词的的含义。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
②悉如外人____________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
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 (2)都 (3)请、邀请
2.(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
3.热情好客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平安宁的生活。(与此大意相近即可)
4.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思对即可)
篇3:文言文选段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文言文选段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______________
(2)乡人子谒余______________
(3)撰长书以为贽______________
(4)言和而色夷______________
(5)自谓______________
(6)论辩______________
(7)是可谓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这样评价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段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1)同辈的人;称道,赞扬(2)拜见(3)写;信;古时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4)谦和;平和(5)说(6)指谈论道理(7)是
3.是可谓善学者矣。(1)流辈甚称其贤。(2)辞甚畅达。(3)言和而色夷。(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4.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7.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8.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9.记叙,描写和议论。
10.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11.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12.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13.读过此文,思绪万千。我为宋濂所折服。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了。对比之下,惭愧不已。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4.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15.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16.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篇4: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11分)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
2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2分)
(1)是 故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2)山 河 破 碎 风 飘 絮
24..请用原文填空。(3分)
《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过零丁洋》的'主旨句是: 。那句话: 。能体现两个主人公共同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
21.(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各1分)
22.(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3.(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各占1分)
24. (中心句子各1分,共同追求1分)
篇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而取义
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篇5:《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文言文选段,完成16~19题。(共12分)
(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待:须要。②赡:充足。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以力假仁者霸(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亲戚畔之 ( ) (4)天下顺之( )
17.(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此之谓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马之千里者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以 德 行 仁 者 王
18.翻译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来
译文:
19.(1)从以上两段选文中,我们可知孟子的治国策略是 。(1分)
(2)两段选文主要运用 进行论证。(1分)
16.【答案】(1)暴力 / 武力 / 力量(2)限制(3)通“叛”,背叛 / 叛乱 (4)归顺 / 顺从
【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4分。②第(3)小题答出“通‘叛’”才得分。
17.【答案】(1)D(2分)(2)以 德 / 行 仁 者 / 王【评分标准】①共2分。②断对一处得1分。③多断不得分。
18.【答案要点】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凭
借德行征服(百姓),(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评分标准】
①共2分。②“以”译为“用/凭借”,“如”译为“像……一样”全译对得1分③“心悦诚
服”可不译。④意思对流畅得1分。⑤出现错别字扣1分。
19.【答案】(1)以德服人 / 以德治国 / 仁政 / 得道者多助 / 行仁道 / 得道 (2)正反对比 / 对比【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2分。②第一小题意思对即得分。
篇6:题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题画二则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题画二则
(一)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①,绿阴照人②,置一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④,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⑤,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⑥,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注释:①新篁(hu ng)初放:新竹刚刚长高。②绿阴照人:绿色的竹荫照上人身。阴,同荫。③窗棂(l ng):窗上雕花的窗格。④冻蝇:秋冬受凉的苍蝇。⑤于时:那时,当时。⑥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
(二)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②,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③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④哉!
导读:《题画二则》用两篇小短文将作画的真谛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注释:①勃勃:旺盛貌。这里解作情感冲动,画意突发。②倏(sh ):忽然,迅速地。变相:样子改变。③意在笔先:作画、作文,在下笔之前先立意,先构思。④云乎:语末助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置一榻其中( ) 2.无所师承( )
3.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 4.趣在法外者( )
二、翻译
1.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第二则短文谈到了眼中之竹、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四、作者通过这两则短文告诉我们师承并不是最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
题画二则
(一)
我家有两间草屋,屋子南面种竹子。夏天,新竹丛生,绿色的竹荫照在人身上,在竹园中间放个竹榻,十分阴凉舒适。秋冬之际,取来围屏的骨子,截去两头,横放窗上作为窗格,用均匀洁白的薄纸糊上。风和日暖的日子,受冻的苍蝇碰在窗纸上,咚咚地像敲小鼓。这时,窗纸上映出二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并没有老师传授,大多得之于纸窗与白壁上、日光与月影中罢了。
(二)
清秋住旅舍中,早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都浮动在竹子的疏枝密叶之间。看了这样的诗境,胸中突突地就生出了画竹的兴致。其实胸中设想的竹,并不是眼里看到的竹。因此我磨好墨、伸开纸,落笔忽然又作出另一番图像,手里画出的竹又不是胸中设想的竹子了。总的`说来,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可作品出现的情趣却超出了法则之外,这是精妙的灵感啊。岂止作画是这样呢!
一、1.放 2.没有什么 3.都 4.情趣
二、1.这时窗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
2.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
三、胸中之竹 笔中之竹
四、有实际观察能力,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加以艺术的酝酿与提炼
篇7:附答案文言文练习题之指南录后序选段
附答案文言文练习题之指南录后序选段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6-8题。(10分)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6. 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予之生也幸 ②主辱,臣死有余僇
③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④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②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
8.在旧的语文教科书中,《指南录后序》被删去这一段,编者把作者有关“尽忠尽孝”意思当作封建糟粕,把作者的忠君爱国认作“历史的局限性”。你认为对吗,这样删节是否有道理?研读这一段文字,简要写出自己的.观点。(2分)
答
参考答案:
(一)(10分) 6、(4分)①侥幸; ②同戮,罪; ③停止; ④文饰。
7、(4分)①所要求做孝子的是,如果用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②自己实在没有料到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早晚死在故国的土地上。
8、(2分)不对。删除后影响读者对文天祥的思想情感做出正确的评价。忠与孝是古代志士必须经历的人生思考,特别是在民族危亡关头。况且本段作者再一次表明对死亡的态度。上文死里逃生,正是为“义”即为国家做出新的牺牲,誓不与贼俱生。如果删除,虽然主观上保全了文天祥的“先进性”,但是看不到作者的真实思想,况且本段表露出强烈的死义精神,正是文章境界的一次升华。
篇8:文言文小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小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④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母好食铛底焦饭( )恒装一囊( )辄伫录焦饭( )归以遗母( )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 )战于沪渎( )陈独以焦饭得活( )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④归家,遂带以从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请体悟最深刻的一点详细写下来。
参考答案:
(一)1. 好(喜欢)恒(经常)辄(就)遗(赠送)值(时值)于(在)得(得以,能够)
2.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3.(1)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
(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持之以恒。
(3)百善孝为先
(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
篇9:文言文选段比较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选段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高祖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无敢①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项羽慢而侮人,陛下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②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 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注:①无敢:不要。②筹策:古代计算用具,引申为计策。③子房:张良的字。
【小题1】下面几句话,没有停顿,请你用/划分句子间的停顿。(2分)(只划两处)
夫 运 筹 策 帷 幄 之 中 决 胜 千 里 之 外 吾 不 如 子 房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A.虽有千里之能B.策之不以其道 C.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D.项羽慢而侮人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小题4】【甲】文中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分)
【乙】文中刘邦认为他自己取得天下的`经验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夫 运 筹 策 帷 幄 之 中/ 决 胜 千 里 之 外/ 吾 不 如 子 房
【小题1】A、即使 B、驱使 C、的原因 D、傲慢
【小题1】(1)想要跟普通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项羽忌妒贤能,有功的人伤害他,贤能的人疑忌他。
【小题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用人杰取天下。
篇10: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两则选段阅读及答案
《左传·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宋史·岳飞传》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 {9 a& a f/ x2 J7 Q/ M0 N3 G8 _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5 K: |} l1 z- f/ d9 a/ W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 ▲ (2)败绩: ▲
(3)不私: ▲ (4)恂恂: ▲
(5)立斩以徇: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
《曹刿论战》《岳飞传》阅读答案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 】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
【答案】
17.(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溃败,失败,败逃 (3)不占为己有 (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 (5)立即斩首(来)示众 (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18.(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19.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篇11:文言文选段练习附答案
文言文选段练习附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5题。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 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2)公将鼓之( )
(3)虽千里不敢易也( )
(4)今日是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虚报(2)击鼓进军(3)交换(4)这样
2、B
3、B
4、(1)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
篇12:文言文选段的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选段的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 用“/”给乙段中画线句断句。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 .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 忧谗畏讥:______________
(2) 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段文字的景物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具体分析【甲】段文字对阐明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1)说坏话
(2)雾气
3.甲段:悲凉/萧然;乙段:变幻无穷(四时不同、早晚不同)。
4.作用:本段以悲景渲染“悲情”、与下文的“喜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最后点明全文主旨。
5.随遇而安、与民同乐。
【文言文选段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