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里的泥瓦匠》阅读参考答案
“卖身葬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秋风里的泥瓦匠》阅读参考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秋风里的泥瓦匠》阅读参考答案,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秋风里的泥瓦匠阅读理解及答案
王往
大厦快竣工时,秋风到了。
泥瓦匠喜欢秋风。他常常站在脚手架上探着头,迎从西北吹来的秋风,向着西北的天空出神。他的家在这个城市的西北方向。他想象着稻谷、黄豆、山芋和向日葵的模样,想着春天和老婆的约定,恨不得手里的瓦刀变成镰刀。
十来天过去了,大楼终于竣工了,可是工友们没领到工钱:建筑公司的老板躲了起来,副手出来解释说,大厦所属单位的资金还没到位。
工友们一下子感到了秋风的寒凉。他们找谁都没用,都说老板不出面没办法。
一晃几天过去了,秋风好像一天比一天凉。
泥瓦匠说:“不行,我等不下去了,我要回去收庄稼。”
工友们说:“你头脑有毛病呀,庄稼值几个钱,你这一年工钱怕抵你三季庄稼呢。”
泥瓦匠说:“这我知道,可是,我还是想回去收庄稼。”
一个年轻的工友怕他真的要回家,说道:“都像你一样走了,谁在在这里要钱呢?谁回去,我们要回的工钱就没他的份!”
“对,谁先回去,要回的工钱就没他的份!”其他工友纷纷斜眼看他。
可是,这个叫天丰的泥瓦匠还是悄悄走了,趁着大伙睡着时,去了汽车站。临行前留下字条:两天后一定回来。
泥瓦匠到了家乡,秋收已经开始了。秋风吹动着他结着砂浆的衣角,他急切地奔向自家的田头。
老婆一开始并没问他带回了多少钱,只是心疼他,说他黑了瘦了,给他煮了一只肥大的母鸡。他匆匆吃了几口就说:“饱了饱了,我去磨镰刀,磨好了镰刀,明天一早就去收豆子。我去田头看了,我们家的稻子、豆子都熟了,先收豆子吧。”他蘸着清水,在光滑的石头上磨着月牙形的镰刀。女人一边搓着草绳,一边看着他,更加心疼他了。
第二天一早,泥瓦匠和他的女人,拿了雪亮的镰刀,走向了田野。
泥瓦匠割得快,女人割得慢。女人割了一会儿说:“他们心咋那么黑呢?盖那么大的房子有钱,咋就不发你们那一点工钱呢?”
“可能是真的没钱,盖房的单位欠了工程队的,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就有钱了。”泥瓦匠安慰着他的女人。
女人说:“那一收完庄稼,你就去。”
“去。收了豆子,再收稻谷,一收完我就去。”说完,弯下腰,拼命地挥动镰刀,豆秆咔咔响成一片。
女人说:“你不要这么辛苦,这些活,我能干了,春天时,你没在家,插秧、种豆子,不也是我一个人么?我就怕去迟了,人家拿了钱跑了。”
“他们跑不了!”泥瓦匠用镰刀狠狠地砍向一个土坷垃。
“你怎么断定人家跑不了?”女人终于忍不住责怪他了。
他没办法回答女人这句话。
女人割了几把豆子又说:“唉,我就是担心人家拿了钱跑了,你吃了那么多苦不是白吃了?”
泥瓦匠停下来,慢慢转过身来,说:“我也担心啊,可是我实在想和你一起收庄稼。”说了这话,泥瓦匠的眼里布满泪水。
当晚,泥瓦匠收割到了深夜,月光下的豆子心甘情愿地倒在他的脚下。
然后,他又去了稻田。低垂的稻穗在清凉的秋风里轻轻摇摆,他站了好久。“我等不及收割你们了,我要去讨工钱。”他对着稻子说话。
泥瓦匠又到了工地。工友们惊诧了一阵后,纷纷来问他秋收的情况。
他说:“家里很好,收成也好,可是要钱是大事。”
泥瓦匠在他原来的床铺上坐下,整理行李。他打开编织袋,拿出一把刀来,顿时,他愣住了,工友们看到的并不是他做手艺的瓦刀,而是一把月牙形的镰刀。
(选自《广西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5分,两项都对得5分,答对一项得3分,有错项得0分)
A.天丰在脚手架上迎着秋风的神态表达了身在城市的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丰收的向往,表明他对城市泥瓦匠工作的不满和抵触。
B.小说中其他泥瓦匠与天丰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被金钱腐蚀了心灵,不想念家里的庄稼,是一群被城市文明异化的农民形象,而天丰并不看重金钱。
C.天丰的妻子在小说中是天丰的.有效烘托,她心疼丈夫的身体,又痛恨城里的开发商利欲熏心,担心丈夫是否能把钱要回来。
D.小说中写月光下清凉的秋风摇动着低垂的稻穗,表达了主人公天丰对乡村和家乡的眷恋,使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的语言于平实中带着诗意,散发着乡土的气息,其中的黄豆、山芋、稻谷、豆子似乎都有生命,向读者讲述生活的价值取向。
(2)请概括主人公天丰的性格特点。(6分)
(3)小说中多次出现“秋风”,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4)天丰又回到城里讨要工钱,结果带去的不是“瓦刀”而是“镰刀”。这样收束全文有何深刻的意味?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1) A B
(A项,“他对城市泥瓦匠工作的不满和抵触”在文中缺乏根据,小说中只强调了他思念家乡;B项,“他们被金钱腐蚀了心灵”的评价不当,“天丰并不看重金钱”错误,他对庄稼说“我等不及收割你们了,我要去讨工钱”说明他也在乎金钱)
(2) ①思念家乡,热爱田园生活;
②关爱妻子,不忍心妻子一人在家操劳;
③淳朴厚道,不相信老板不给工钱;
④诚实守信,春天和老婆约定回去收割庄稼,秋天和工友约定两天后回来要工钱,他都做到了。
(答对任3点给满分)
(3) ①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寒凉”的秋风营造了萧瑟的意境,以天丰为代表的泥瓦匠这群农民工在城市中付出了劳动,却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渲染了他们的困境。
②作为象征。“从西北吹来的秋风”、“清凉的秋风”等象征着丰收、质朴的乡村生活,表现了天丰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留恋和淳朴真挚的品质。
③推动情节发展。秋风暗示秋收的到来,故事发生在特定的季节里,一面是秋收,一面是讨薪,两者间的矛盾推动了后文天丰在讨薪时紧急回家秋收,再回到城里等情节。
(答对一点给2分)
(4) ①镰刀象征着乡村(生活),瓦刀象征着城市(生活)。
②无论天丰带去“瓦刀”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都表现了他对秋收的极度重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留恋,对城市建筑工生活的厌倦。
③“镰刀”和“瓦刀”体现了两者间的冲突,体现了作者对在城市中讨生活的农民工的生存困境的关注,引人深思。(
(谈结尾的深刻意味,至少答两点,共4分,每点2分)
联系现实,可谈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艰难现状,也可谈处理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工业生产)的矛盾问题,还可谈论守信问题等。
(提出观点2分,联系现实进行论证2分)
篇2:《秋》阅读答案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
阅读题:
1、本文通过对_____的描绘,抒发了____的情怀。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1)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
(2)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3)那缥缈的游丝迷蒙着游子的心。
3、“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和“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
4、文中说“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
篇3: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秋境
张春燕
哦, 那秋! 秋天的花事自然不如春天那样争奇斗妍,但在百花式微中有三五科如秋海棠、木芙蓉和一串红之类花木的点缀,这个季节依然是一片灿烂。当然更好看的秋景还在后头——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 当辽阔的大地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树叶开始黄了,落了 。
哦,那些黄黄的叶簇,哦,那些疏疏的枝桠;看落叶渲染了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一阵凉风吹落树上三五片枯叶,叶片在地上打着旋儿,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金丝色的阵雨了,再接着, 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了,那是落叶在向我们做着最后的谢礼呢!而在地毯之上,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天和淡淡的云。
哦, 那些“白藐烟尽处,红蓼水边头”的枯荷!在“白藕化花风已秋”之后,依然亭亭玉立,只是消褪了颜色的芬芳,日见凋残,它曾经有过的灿烂和美丽在这个宁静的秋日里已归于沉寂。伴着同样清冷的园林和寂寞的人群,伴着池塘里依稀可辨的几点浮萍,它的身影愈显伶仃。都说绚丽之后又会复归平淡, 它不例外吧!
而,在每一个“秋阴不散霜飞晚”的日子,人们仍需“留得残荷听雨声”。雨打枯荷,是一种玉振之声, 是天籁, 如歌如禅,入诗入画。难怪一个诗人要说,人生不能缺乏的,除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便是令人陶醉的雨夜了。而令人陶醉的雨夜,又怎能缺乏枯荷的支撑呢?
枯荷自身,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在大好的晴天,它似乎也在倾听,听天的深处飘来清亮的雁鸣, 听地的远处传来似有若无的蝉歌。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改,它依然亭亭玉立——生命的秋境是另一番灿烂和美丽,轮回的世界也是。
“信是明年春再来”,待到来年的暖风熏得游人醉, 枯荷也将转世为田田的荷叶——那一池新绿呀:有平展着圆盘浮在水面的,有黄伞婢在空中摇摆着的,有半开半卷,生气勃勃地横斜着的,有刚露出水面,还紧紧地卷着,呈现雅态的,有兜着水珠任其在上面滚动的, 也有长的很高,但尚未展开叶面,散散漫漫耸起的……它将再次拥有美丽和歌声,拥有一分不求自得的生命的圆满,不再为谁而开,也不为谁而零落。
经过了草木际天的长夏和蝉声高远的初秋,静静的池塘里枯荷默然无语,它伫立,它守望,也许是为了它也曾错失过的一道目光?
1、本文遣词生动形象,请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在“白藕化花风已秋”之后,依然亭亭玉立,只是消褪了颜色的芬芳,日见凋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伴着池塘里依稀可辨的几点浮萍,它的身影愈显伶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将再次拥有美丽和歌声,拥有一分不求自得的生命的圆满,不再为谁而盛开,也不为谁而零落”,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请问,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是什么?它的作者谁?它与本文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天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季节,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请把它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消失。这里形容枯荷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表达了对它过去的美丽的惋惜和流连。
(2)孤独, 没有依靠。通过对枯荷形单影只、日见凋零的外形的描写,表达了秋境的萧瑟。
2、此处的秋景指生命的末期,作者的人生态度是珍惜生命的最后时刻,绽放出更绚丽、更耀眼的光芒, 在生命的最后仍保持清高的气节。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它与本文都是赞美秋日的如诗如画,在秋日里发现美丽景色,由此引发了对秋的喜爱和深思。
4、“略”。
(意思对即可)
篇4:秋阅读答案
秋
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美丽的秋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花园。刹时wàn zǐ qiān hóng( )、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měi bù shèng shōu( )。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田间。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像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梁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这时,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声轰鸣。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果园。看,树上shuò guǒ léi léi( )。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盈盈……好可爱啊!大大小小,五光十色,shǔ bù shèng shǔ ( )。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颗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你悄悄地走来,走上山坡,带来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山上,黄花遍地与稻田相接,像镀上了一层金色;瞧那边的山上,霜叶如醉,遮盖了半个天际,红得像火焰在燃烧。这一黄一红,时分时合,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我迷恋你啊,秋!我赞美你啊,秋!你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1.根据文章内容连线。
花园------
正确答案:花园------菊花
田间------
正确答案:田间------高粱
果园------
正确答案:果园------柿子
山坡------
正确答案:山坡------霜叶
2.根据文章内容连线。
玛瑙似的------
正确答案:玛瑙似的------山楂
葫芦似的------
正确答案:葫芦似的------鸭梨
珍珠似的------
正确答案:珍珠似的------葡萄
3.仿写句子。
稻谷笑弯了腰,高梁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
参考答案:风儿来吹箫,小树伴舞蹈,鲜花歌声扬。
4.根据拼音写汉字。
shǔ bù shèng shǔ
参考答案:数不胜数
5.根据拼音写汉字。
shuò guǒ léi léi()
参考答案:硕果累累
6.根据拼音写汉字。
měi bù shèng shōu()
参考答案:美不胜收
7.根据拼音写汉字。
wàn zǐ qiān hóng()
参考答案:万紫千红
篇5:秋阅读答案
秋渐深 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 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最美文》20xx年第10期卷首语)
7.第①段描写节气与植物,是为了引出下文秋渐深时植物呈现的不同风貌,奠定全文清新自然的感情基调。(2分)
8.从表现手法角度对第④段进行赏析。(3分)
以动写静,刻画了秋天的静谧自然,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的喜悦之情,突出了作者敏感细腻的情怀。
9.第⑨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呼应③④段写树的内容,概括了秋季树木的变化姿态,突出了“秋渐深”的主题;引出下文的人生感怀。(3分)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第②段关于《红楼梦》中袭人名字的联想意在抒发作者沉醉在花香中的情怀。
B.第⑥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意在强调深情朴素的情感会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C.第⑦段关于幼年采摘蒲公英的回忆是为了突出作者无法回归故园的悲伤之情。
D.第⑧段老师给丫头取名的联想意在表明素朴的人生也一样散发优雅端庄之美。
11.联系全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对结尾画线句进行赏析。(4分)
形式:结构上,卒章显志;修辞上,使用比喻(或者“移用”),将人生和文字的简单纯净比成“秋天里的一棵树”,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内容:无论是为文还是为人,都应该像秋天的树一样,褪尽繁华绚丽,追求简单、纯净,如此,方能成就生命的超拔脱俗,也才会有开阔明朗的生命境界。
12.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带着原生态的青春,有着青草般的鲜美气息,充满对世界的童真”;也有人说“李娟写作太过个人化,过于清浅,格局也不开阔”。对此,你怎么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等),谈谈你的看法。(6分)
选材角度:李娟的散文以小见大,在朴素自然的娓娓叙述中反映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比如作者笔下的“细密的榉树红叶”“相依相偎的稻草”“精致的晚菘”,无一不是惯常的生活化的事物,却又无不充溢了生活的温情,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姿态。
语言角度:李娟的散文语言简洁朴素,细腻生动。比如将节气和植物比成一对恋人,富有情趣;而写收割后的稻草依偎在一起取暖,则又非常富有生活气息——这些细腻的描写,显示了作者简洁纯粹、沉静从容的创作观和生活态度。
篇6:秋阅读答案
秋前风雨顿凉
范成大
秋期如约不须催,雨脚风声两快哉。
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
酒杯触拨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
明日更凉吾已卜,暮云浑作乱峰堆。
(1)诗中哪些地方具体体现了题目中的顿凉?(3分)
【参考答案】
前三句体现了顿凉:如约不须催,秋天如约而至,说来就来;两快哉,风雨迅疾到来,天气瞬间变凉;暑光如寇退,暑气像盗寇逃跑一样迅速消退。[3分。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
【评分示例】
3分示例:
示例一:诗中的首联中描写秋天如期而至,风雨飞快而来,体现了夏末秋初的景象。秋不催自来,吹散了夏天的闷热。
示例二:①秋天如期而至,忽然间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下来。②风雨同时到来,让诗人感到畅快。
示例三:①秋天如约而来不需催促,雨声风声都轻快地响起,体现了顿凉。②夏日暑热像贼敌般惊退,体现了顿凉。③我预测明天会更冷,晚上的云混作一团,像乱山。
示例四:秋天如期而至,风雨齐来,夏天的暑气像敌寇一般退出。暮云聚集想要刮风下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通过写秋天风雨到来,暑气消退,表达了诗人对天气顿凉的喜悦之情;诗人不在意晚年暮景的到来,饮酒、作诗、读书,体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赋分说明:分析2分,思想情感2分。
(2)答诗人期待暑光如寇退,不拒绝老景的到来,表达了对暑热的厌恶也可得2分。
(3)答诗人饮酒触发诗情,书卷招邀,体现了诗人的悠闲自在之情 或者通过坚信明日更凉,表现了诗人的自信之情(对秋凉的向往)也可得2分。
(4)给分的情感:对顿凉喜悦、愉悦、喜爱(放宽标准,对秋天的喜爱也算对);轻松惬意;乐观豁达;安然闲适,对暑光的厌恶。不给分的情感:对故乡的思念;仕途不顺,想报效国家;借酒浇愁的愁思;年华老去的忧伤;光阴流逝的感叹;闲适自由;对以前辉煌的怀念;老年处境的悲凉;苦中作乐。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示例一:首联写秋天匆匆而至,颔联亦写暑光退去,写出了对秋天凉爽的喜爱;颈联凭酒作诗,凭书度日,后文再写诗人相信明天天气更凉,抒发了作者的洒脱乐观之情。
示例二:诗的前两联描述了酷暑刚过,秋凉将至的闲适惬意;由于天气渐好,作者病弱的身体也投入诗作当中,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示例三:诗歌通过写秋天如期而至,夏天炎热退去,诗人饮酒作诗感到无比舒适,表达出诗人生活的悠闲自得以及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示例四: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到来将暑气吹散,表达了诗人对秋来的喜悦之情;通过写酒杯触动诗情、打开病眼读书、及透过云朵卜出明天天气更凉,表达的对生活的乐观。
赏析:
《秋前风雨顿凉》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创作的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秋天匆匆而至,颔联亦写暑光退去,写出了对秋天凉爽的喜爱;颈联写诗人凭酒作诗,凭书度日;尾联写诗人相信明天天气更凉,抒发了作者的洒脱乐观之情。全诗通过写秋天风雨到来,暑气消退,表达了诗人对天气顿凉的喜悦之情,诗人不在意晚年暮景的到来,饮酒、作诗、读书,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篇7:秋阅读答案
起联,写秋前风雨。秋期句,写立秋有固定日期,不烦人力去催。不过日期虽有固定,但暑气却未必在此时即能消退,秋后热是常见的,故次句说遇到雨脚风声而有两快哉之感。起句写季节之常,次句写遇风雨之快。
次联,写喜凉之情,此诗前后三联笔致均较平,惟此联最精警。秋前之凉爽,本为人们所盼的,故姜夔《平甫见招不欲往》的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之句,传诵人口。但写喜凉而用如寇退作为比喻则极罕见。对句用似潮来譬喻老境来势的迅猛,亦不寻常,不像以潮比愁之为常见。苏轼《洞仙歌》词: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可知迎凉、避老,两美难兼。诗以但得、不避四字冠于句首,显出瞬息间心情的变化,表示宁为前者而牺牲后者,以坚决语气强调,和他后来所写《立秋二绝》中的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用意相近。这一联,就组织言,是工整的对偶;就气机言,又是语意贯连的流水对;所以兼有立意新颖、取譬奇特、语言精工、气机灵活的妙处。
第三联写天凉后生活的变化。天气凉爽了,故觉酒杯可亲近,亲近酒杯,又收到触拨诗情之效;天热、眼病,都不利于看书,天气凉爽了,读书的兴致又起,病眼也就受招邀而继续看书。触拨、招邀,从物拟人写来,角度有变化,用词也新鲜。这联所写顿凉之效,使上联所写之喜显得更有着落,起了以事足情,以绿叶扶红花的作用。
结联,预料未来情况。今日之凉,是否一现即退,开头尚有难卜之意,故有但得的假设之词。这一联则由于观察到暮云全作乱峰堆,云气犹浓,雨自不会骤歇,故能够肯定明日更凉,由当前写到未来,使喜意更深,余味盎然。
篇8:秋阅读答案
阅读《偷秋》一文,回答1-5题。
偷 秋
①秋虫在墙根的草丛里开始唧唧鸣叫了,有雁阵开始从更远的北方飞来,然后掠过村庄向南飞去。向阳的山冈上,一树的黄叶不知不觉就染黄了一片树林,就像太阳遗忘在山冈上的一片阳光。然后那黄色顺山而淌,只是几个夜晚的功夫,它们便漫过山腰和山脚,几缕清凉的风刷过去,苍绿的田野一下子就黄了。村庄周围的玉米林黄了,玉米行间套种的豆秧黄了,河滩沙地上的花生秧黄了,灌河边的稻田也黄了,就连那蓝得乌亮的灌河水也被染黄了,像一卷淡黄的丝绸,静静地沿庄西的山脚蜿蜒着向南铺去。
②庄子里勤快的人,就开始着手拾掇农具,老人和妇女们忙碌着修铲那被夏雨中的燕鸟们叼得凸凹不平的稻场,牛拖着石磙,在空旷的稻场里碾来碾去,吱哑吱哑的石磙声几乎穿透了静谧的村庄,在村庄空荡的上空此起彼伏地回响着。初秋的时光,就在一片轻微的骚动中溜走了。
③农历八月十五夜里,圆圆的玉盘似的月亮还未从村庄东边的山冈上升起,许多人家的晚饭已经摆上了。一家人坐在庭院里的树下,边笑声盈盈地说话,边滋滋溜溜地咂酒。也有些喜欢热闹的人,在月光下摆开宴席,高声划拳猜枚,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惹得庄里的狗都踩着月色溜过来赶热闹。但一般人家是不多喝的,酒至微醺,月上中天时,大家还要披着夜色去偷秋呢。尤其是村庄里的那些孩子们,前些天早瞄上别人家的几个滚圆秋梨、几盘葵花籽,或者是别人家的几根甘蔗和瓜果。别说是长在村庄周围的庄稼地里的,就是长在人家庭院里的他们也敢去偷了,因为今天夜里的偷不算偷,即使被人发现甚至逮住了,也不会遭喝斥的,顶多被笑骂几声:“几时就瞄上俺的东西啦,这群贼崽子!”
④月亮挂到中天时,村里的人便三三两两出庄了,披着银银的月辉,有的去河边的果园里,蹑手蹑脚钻到树下摘几个苹果、秋梨,看果园的老头坐在窝棚里瞅得一清二楚,可他绝不会喊一声,任乡亲们偷几个尝鲜去。也有更放肆的,知道守果园的坐在窝棚里,却要对着窝棚喊:“偷秋了。”看园的老头佯装没听见,任他们“偷”,任他们坐在果树下嚓嚓嚓嚓香甜地吃去。当然,果园里的老头也是要去偷一把的,去邻地里扯几秧颗粒已经饱满的花生,去旁边的玉米地里偷掰一个玉米棒,或者坐在窝棚前的月色里偷偷想一些遥远的往事儿。
⑤庄里偷秋都只是象征性顺手牵羊那么一点点,老人们说,秋是要偷的,你不偷一点点,那些好收成很快就被日子带走了,你偷秋,就偷来了好收成的种子,明年后年就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你就有好收成好运气了。村庄人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但偷秋是例外。他们是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是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是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
⑥在村庄的中秋之夜,皎洁如霜的月色下,一群群的村庄人悄悄穿行在田塍和玉米林之间,他们或许只偷到了玉米林中的一个玉米棒,只偷到了稻田里一枚沉甸甸的稻穗,但他们却从岁月中偷到了他们梦想的秋天,从忙碌的劳作中偷到了一片悠闲的月色。
⑦而我们又从岁月中偷到了一点什么呢?
(作者李雪峰。选自《阅读与鉴赏》20xx年第12期,有删节。)
1、根据选文填空。
文章描述了八月十五庭院里的宴饮、闲聊和颇具童趣的田间地头的偷秋活动,篇末用满怀欣慕的议论表达对这种生活的_____________。
2、村庄人很瞧不起 “偷”,但为什么喜欢偷秋?偷秋的民俗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第①、②段的描写与“偷秋”有何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 那黄色顺山而淌,只是几个夜晚的功夫,它们便漫过山腰和山脚,几缕清凉的风刷过去,苍绿的田野一下子就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月亮挂到中天时,村里的人便三三两两出庄了,披着银银的月辉,有的去河边的果园里,蹑手蹑脚钻到树下摘几个苹果、秋梨,看果园的老头坐在窝棚里瞅得一清二楚,可他绝不会喊一声,任乡亲们偷几个尝鲜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意蕴丰富,结尾的问句更是余韵悠长,引人深思。是呀,我们该从岁月中“偷”点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悟,给出你的答案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无限向往
2、偷秋时的“偷”只是象征性的顺手牵羊一点点,他们偷秋是渴望“偷”得岁月里的好时光、丰收季节的好记忆、劳碌中的温馨和情趣。他们在偷秋中享受着生活的富足和惬意,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珍视和对幸福的期盼。
3、前两段文字描写秋季景色和劳作场景,传递出人们难以自禁的丰收喜悦,为下文写农人们中秋月下宴饮和偷秋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
4、①“漫”写出秋色如漾出的流水,不受拘束地在田野上迅速、广泛的蔓延,极富动态美。 “刷”用拟人手法描写秋风,让人联想到秋风催黄的原野色彩亮丽、均匀。描景生动传神。
②“蹑手蹑脚”符合偷秋时“偷”的形式,并透出一种做游戏般的情趣。“几个”表明只是象征性的顺手牵羊,体现村庄人们的淳朴。
5、无统一答案,符合题意,表述通顺、合理即可。
篇9:秋阅读答案
阅读。
报秋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吧。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花草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在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诵,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吧。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作者为什么吃惊?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①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诵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参考答案:
1、因为花开后便是立秋而“我”在收获季节却是两手空空。
2、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顽强。
3、(1)用反复使节气衔接紧凑,强调时光飞逝。
(2)用反复逐步扩大,层层展开,点明文章的主旨,强调感情。
4、ACE
(意思对即可)
篇10:秋阅读答案
【甲】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乙】行秋
徐现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注:①筝:古筝。
2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是诗人被贬朗州时所作。全诗融景、情、理于一炉,不仅仅写出了秋天的生机,更抒写了一种高扬精神。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给读者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B、甲诗“我言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论调的有力否定。
C、乙诗整首诗以静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了以静衬动、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
D、乙诗纯然一派秋景,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26、读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雪”两句后,在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请简要描述。(2分)
27、上面两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意境却不相同。请分析两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
25、(2分)C
26、(2分)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答出大意即可)
27、(4分)甲诗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2分)乙诗抒写了诗人旷达闲适的心情。(2分)
【《秋风里的泥瓦匠》阅读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1.秋风里的思念作文
3.《秋怀》阅读答案
4.秋夜曲阅读答案
5.《秋词》阅读答案
6.秋词阅读答案
8.秋怀的阅读答案
10.秋怀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