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

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

2023-06-17 07:55: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由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

篇1: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

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他们曾经狂热地追求个性的解放,婚姻的自由。子君为了婚姻自主,不顾一切非难,脱离了自己的家庭,更喊出了个性追求的最强音。涓生绝对不如子君勇敢和热烈,但他比子君更能经受失业的打击,比子君看到更广的人生意义。为什么他们的爱情慢慢变淡,最终走向失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他们生活在旧社会;(二)他们自身性格的特点;(三)经济上的困顿。最后写《伤逝》带给我们两个方面的深思:(一)爱情是否需要理性;(二)完成了婚姻以后,爱情如何发展。关键词:知识分子 觉醒 个性解放 破裂 抛弃 深思         一、绪论。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   《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这固然也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二、涓生与子君的爱情   (一)、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确是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大无畏的。子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子君与涓生成功地同居。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涓生因为看不见子君而感到“百无聊赖”,并为子君的安全忧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一旦子君来到自己身边,他就感到内心充实,提着的心也就“宁帖”下来。子君更是为了和涓生恋爱,不顾一切议论和阻拦,毅然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她对路上遇到的各种敌意的眼光“全不关心”,两个青年人为着他们的纯真爱情和个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围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以两人的结合向封建社会予以强有力的回击。   (三)、子君与涓生爱情的破裂。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起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

[1] [2] [3] [4]

篇2: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

摘 要:鲁迅一生著作很多,但从小说而言,不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而在一共三十余篇小说中,他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而小说就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鲁迅的小说中,注重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就有十五篇,显示了他对中国近代与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热切关注。而鲁迅自己就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之一,他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等等,有最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但是他超越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更深刻、更冷静的分析知识分子的形象。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反映他的思想,体现他的人格,展现他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篇3: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

一、知识分子形象的不同类型

(一)孔乙己、陈士成之类——封建祭祀品型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们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

(二)吕纬甫之类——苟延残喘型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曾是一个觉醒者,青年时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改革中国方法以至和别人相打起来,他在反封建和神权的时候态度鲜明、敏捷精悍的,但他在十多年后,由于对社会前途的绝望,变的行动迟钝,处事敷衍,神态也变的颓唐了。于是,成为了人生道路上不如意的独行者,只能做些自己也觉得无聊的事来消磨日子,消磨意志。他为死去数十年的幼弟迁葬,在衣服、骨骼、头发都找不到的情况下,包一包黄土装进棺材,以骗取怀旧的迷信和母亲的安心。一个那么勇敢坚定、敏捷精悍的战士成为了一个敷衍偷生的庸人。

(三)魏连殳之类——自暴自弃型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就是这类中的典型,他接受过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饿教育和新思潮的洗礼,有比一般民众较多的自觉自主意识。他对旧中国的社会黑暗强烈不满,经常以无所顾忌的言论和举动,对传统的封建意识和习惯势力进行抗争,对宗法社会里的制度和习俗表示极大的轻蔑和愤慨,也对青年一代、对未来怀有信心。但是,在现实的逼迫和环境的重压下,他的孤身反抗越来越无力,精神上越来越感到孤独和无望,一方面找不到改造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为社会所不容,终于一反常态,采取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报复,当了军阀部队里的一个师长的顾问,自己也成了黑暗的一部分。他从此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排斥先前所崇拜、所主张的一切,最后在孤寂和冷漠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四)子君、娟生之类——爱情悲剧型

《伤逝》中的一对恋人子君和娟生,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的饿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争取婚姻自主和妇女解放,是“五四”时期广大知识分子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也是当时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时思潮的影响下,在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男女主人公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蔑视封建礼教,冲破牢笼,大胆相爱,并建立了小家庭,他们对封建势力的种种迫害和压力进行的抗战是坚决的。但由于缺乏远大目标,他么只能把自己束缚在个人奋斗的小圈子里。因此,一旦自由结合,达到了“婚姻”自由的目的,就沉默于短暂的“安宁和幸福”中,忙于家庭琐事为生计劳碌,逐渐变的消极颓唐、无所作为了。终于在顽固的封建势力严酷打击下,陷入绝境,走想失败,走向爱情的悲剧。

(五)丁举人、鲁四老爷之类——封建走狗帮凶型

《孔乙己》中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形象,都这种类型的代表,鲁迅先生并没有详细的刻画,只是一笔带过,但对于这些人,都是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揭露的。他们代表了吃人的封建社会、封建礼仪。孔乙己偷丁举人建立的东西而被打折了腿,表现了丁举人一类封建统治者对孔乙己这种下层知识分子的野蛮摧残。鲁四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封建礼教的积极维护者,非常迷信,虽然他从未打骂过祥林嫂,也没有克扣过祥林嫂的工资,但是,他所信奉的和宣扬的理学,却是从灵魂上拷问并处死祥林嫂的杀人不见血的罪恶力量。

二、塑造知识分子时所抱的态度

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主要抱什么态度,是否如一些评论者所说的主要是批判或批评?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鲁迅创作的用意和目的。鲁迅在谈到他怎样做起小说来时曾说是:“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出于此,他小说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说,他小说的主人公多选取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鲁迅希望儆醒人们起来改革这痛苦的人生。毫无疑问,鲁迅对赵大爷、假洋鬼子、赵七爷、丁举人以至鲁四老爷、高老夫子、四铭这些人,是毫不留情地给予揭露和批判的,因为正是他们代表了吃人的社会制度,批判的矛头不指向他们又该指向谁呢?就是对那些保守愚昧的人,诸如未庄的男女和城里围观阿Q杀头的“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吉光屯那些怕自己变成泥鳅的老小,鲁镇上又冷又尖的人们,《示众》中爱看热闹的小市民……,虽然他们并不是统治阶级,但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观点看,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旧的社会秩序,所以鲁迅抑制不住愤懑的情绪,对他们也给予了严厉的鞭挞。至于涓生、子君、吕纬甫、魏连殳以至孔乙己等知识分子,鲁迅以他们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正象选中了阿Q、闰土、祥林嫂、七斤等贫苦农民一样,虽然对他们也有批评,但更多的是同情。即便是对待孔乙己、陈士成这样一类思想毛病比较严重的知识分子,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

三、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都刻划得深刻生动,有相当的典型性。他们都表现了巨大的社会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他们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遭遇和命运必然反映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从孔乙己、吕纬甫、魏连殳到子君、涓生,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深深带着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印痕。毫无疑问,在历代封建社会,只要科举制度还被作为一种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而存在,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悲剧就不可避免。读鲁迅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认识新旧民主革命交接时期的中国社会。

其次,作品告诉读者,不容知识分子的社会是没落的社会,折磨和摧残知识分子最厉害的是封建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他的上升阶段,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最大限度地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同时,也给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以使劳动生产得以继续和发展。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脑力劳动者。为了鼓励知识分子进行创造,以便吸取他们脑力劳动生产的成果,甚至给予知识分子比体力劳动者略为优厚的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能够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封建主义则不然,它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以一人或一家之利害为利害。为了维护其统治,对生产力最活跃的部分——人,采取各种各样的压制手段。特别是对待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比较有知识,能思想,这对专制独裁构成最大的威胁,统治者便采取能诱之以利禄则诱之,以把他们变成封建阶级的分子或奴才,对大多数知识分子则实行严厉的思想统治,在精神上倍加摧残和打击,在生活上把他们逼向绝路。因此,在封建主义统治下,知识分子即脑力劳动者几乎不可能有正常的生活。这样一来,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也就得不到发展,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社会也日趋没落。

第三,形象表明,知识分子需要进行世界观的改造,要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投身于社会斗争的广阔天地,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吕纬甫,魏连殳,以及子君,涓生们生活的时期,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尚未广泛开展,现实还没有提供给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结合的广阔舞台。但是,历史毕竟指出了和工农民众结合的方向。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意识并努力地在实际行动中加以贯彻。我们不应否认当时知识分子普遍感到苦闷的原因,但也应当承认我们主观上的原因。孔乙己,陈士成和后来的知识分子不同,是封建社会最后一批知识分子,在这点上就不用说了。至于吕纬甫,魏连殳,或是子君,涓生,他们不都有一个跳出个人的小天地,投入社会的大熔炉去的问题吗?吕纬甫显得是那样的形只影单,魏连殳则更是名符其实的“孤独者”。就是子君和涓生不也是那样靠自己个人的力苦撑苦战吗?最多他们相互鼓励和支援,也不过如“涸辙之鲋,相濡以沫”,到头来连这点“沫”也无济于事时,子君只好回到老路上去,而涓生也还是梦想着个人的奋翅高飞。这样,他还能有什么希望和前途呢?的确,小说表现的客观意义说明知识分子如果孤军奋战必然遭到失败,只有和工农大众的解放斗争以及全社会的解放斗争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编:史志谨

4、《读鲁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编:何满子

篇4:鲁迅笔下《社戏》

鲁迅笔下《社戏》

《社戏》原文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我成年时在北京看戏的两次不愉快遭遇,后一部分写我童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欢悦生活。初中语文第二册选入的《社戏》为后一部分。

一、鲁迅笔下的江南农村小镇与《社戏》

鲁镇与未庄是鲁迅笔下描写最多的江南农村小集镇(如:《孔乙己》《明天》《**》《祝福》等)。那里所发生的故事,大多是辛亥革命前后发生的事,鲁迅描绘了那极端沉闷、闭塞、一潭死水般的封建农村的典型环境。从一个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鲁迅主要不是描写在这种环境中地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把重点放在刻画人的灵魂。写出农民的辛苦麻木,其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群中,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当时,鲁迅认为最需急切疗救的应是人的病态的灵魂,他看到造成病态灵魂的根源在于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农民多是被沉重的封建宗法制度的伦理思想压瘪了的人物。鲁迅对他们怀有深切的同情心,同时也为他们任凭命运的摆布而不思反抗感到无限的悲愤。但是,在也取材自鲁镇的《社戏》中的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却是机智、纯朴、善良、无私,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情歌颂。同时,作者通过嗅觉、视觉、听觉、想象等多角度对优美景色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大自然的清新明丽。在《社戏》中,在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身上找不到丁点病态的灵魂,在平桥村看不到些微沉闷、闭塞、一潭死水的封建农村典型环境。相反,那晚的社戏,虽没有出现蛇精跳老虎翻筋斗之类热闹有趣的节目,看不出什么名堂迅哥儿疲倦、小朋友们哈欠,但至今却使我深情地怀念,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显然,我怀念的不是戏,而是那个月色朦胧,横笛婉转、豆麦飘香的夜晚和天真纯朴、机灵能干的农家孩子一起渡过的美好时光,以及六一公公与孩子们给予我的厚爱和友情。如果将《社戏》的`前一部分关于对京剧的叙述与议论跟上述情况相比,不难看出:鲁迅写作《社戏》的意图是为了揭示当时剧场里演饰人物的态度、水平以及演出内容等不好的习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后部分对江南农村小镇一反常态的描述是为了从反面鄙弃社戏(社戏属京剧的一种地方戏②),那么,鲁迅为什么对京剧何以不相容?

二、京剧救国与人民本位

五四时期,以胡适、刘半农、傅斯年、钱玄同等为代表,一方面提倡戏剧表现人生,反映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批判京剧,指出京剧中的团圆迷信,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使人从根本上进行思量和反省③。把京剧中的脸谱、唱工、台步、武打、锣鼓等悉视为应抛弃的遗形物,甚至不承认京剧是戏,认为它只是玩把戏的百纳体,毫无美学价值④。当时的鲁迅也参与了这一批判活动,所以,在《社戏》的前半部分,鲁迅说他从19至1922年间只看过两回京剧,而印象都十分之坏:咚咚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其实《社戏》后部分对戏台的描述也如此),总之是咚咚喤喤之灾,戏台下不太适宜生存了。至于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鲁迅更是认为根本不可能。根据鲁迅的挚友郁达夫回忆:在上海,我有一次谈到了茅盾、田汉诸君想改良京剧,他(鲁迅)根本就不赞成,并很幽默地说,以京剧来救国,那就是我们救国啊啊啊了,这行吗?⑤

在《社戏》发表两周年后,鲁迅写了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论照相之类》其第三节无题之类可以说是专门调侃京剧的。鲁迅写道: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相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本以为她应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然而只要一看那些继起的模仿者们的拟天女照相,都像小孩子穿了新衣服,拘束得怪可怜的苦相,也就会立刻悟出梅兰芳君之所以永久亡故了。其眼睛和嘴唇,盖出于不得已,即此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作者认为京剧中扮演的天女黛玉(梅兰芳饰)等眼睛太凸,嘴唇太厚,形象不美,而鲁迅最挖苦、最反感的则是京剧中的男旦和男旦艺术,鲁迅显然是把其中的男旦和落后畸形之类的现象连在一起了。

鲁迅在晚年又写了《略论梅兰芳及其它》,对京剧的艺术进行了理论的探讨。文章议论的中心是关于京剧的雅俗问题。鲁迅认为:京剧是由俗变雅的典型,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鲁迅这种人民本位的艺术观,也建筑在他对整个社会历史的考察上。他认为士大夫常将《竹枝词》改为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而鲁迅心目中的京剧,正是这样的竹枝词或小家碧玉。待到化为天女高贵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怜。因此,他断言人民大众是不会喜欢京剧的。

纵观五四以来的文化史、思想史便会知道,鲁迅一直对京剧持批评的态度。由此,在《社戏》中(后部分)作者不去描述鲁镇沉闷、闭塞的环境和辛苦麻木的农民,而去极力渲染鲁镇处所的优美、人群的鲜活,其目的是为了从侧面去抨击京剧。

篇5:鲁迅笔下的故乡

鲁迅笔下的故乡

“妈妈的,儿子打老子”拖着长辫子、戴着乌毡帽的阿Q,晃悠着长烟杆,油腔滑调地装着各种怪相,东张西望寻找着小尼姑;“我只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衣衫褴褛的“祥林嫂”拄着棍子,嘴里自言自语地喃喃絮语:“我只知道东山的狼吃人,没想到西山的狼也吃人……”孔乙己在酒肆的柜台边“研究”着“茴”字的四种写法……

这一幕幕鲁迅小说的场景,不是舞台上演出的话剧,而是穿插在“鲁镇”游客身边的“活剧”。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这是鲁迅最早在《孔乙己》上提到的鲁镇。作为他笔下的外婆故乡——鲁镇,究竟在何处?其实,鲁镇在中国地图上是找不到的,鲁镇是鲁迅小说《祝福》、《孔乙己》、《社戏》、《**》、《明天》等虚构的地方,而今的“鲁镇”是绍兴柯岩景区根据鲁迅笔下的“鲁镇”还原的一个乡村小镇主题公园,其间蕴含着旧时绍兴城镇的民俗风情、建筑风韵、自然景观,可以说是绍兴水乡的一个缩影。

鲁镇入口,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绍兴方言叫“行牌”,上书“鲁镇”两字,是鲁迅先生的手迹。一座石砌的.凉亭,坐落在镇门外,一旁是鲁迅先生坐在藤椅上的青铜雕像,比真人约大一倍,颇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神韵。

一走进鲁镇,但见粉墙黛瓦的古居、枕河临街的店铺、静穆庄严的寺庙、千姿百态的石拱桥、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纵横交错的深水巷,绍兴的桥文化、石文化、水文化、酒文化、名士文化扑面而来。豪华气派的鲁府、外土内洋的钱府、旧木板房的民宅错落有致,鲁迅小说中写到的鲁家祠堂、奎文阁、阿Q调戏小尼姑的静修庵和阿Q栖身的土谷祠,一一呈现在眼前。

“鲁镇”是绍兴典型的白砖黑瓦、一河一湖两街的建筑格局,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旧时“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船楫”的水乡古镇,只是这个“古镇”新了一点。

街口传来锣鼓声,鲁家的祝福队伍捧着供品走来了,鲁四爷依然还是那么神气活现,只是见到游客却是客气得很;一个水上陆地的双面戏台上,正在演出越剧《拾玉镯》,乌蓬船则载着游客闻声赶来……

被阿Q拽着进了鲁镇的一处赌坊,几名游客正在“天地人和”的赌台前,悠悠地押着宝。“鲁镇通宝”的铜板是随门票赠送的,终究只是一种游乐,完全没有了小说中押宝时的那种兴奋和颓丧。很快输完了手上的铜板,晃悠到赌坊对面的毡帽店,买了一顶乌毡帽戴上,回头跟阿Q比划了一番,似乎更有些鲁镇“居民”的感觉了。

跟着导游来到了鲁镇的当铺,门口墙上大大的繁体“当”字,写法颇有些不同,听导游介绍,这个字被称为“回头当”,是祝“当客”时来运转,回头赎当。

沿着石板“老街”走去,毡帽店、越瓷店、豆腐店、锡铂店、古玩店、贡品店、油烛店、茶漆店、当铺和钱庄……那些现代都市已经没有了的老店铺林立,而整条街上则弥漫着一股臭豆腐的味道,可见绍兴的臭豆腐还是蛮出名的。两边的酒家、饭庄中,黄酒、越菜、风味小吃的香味扑鼻而来,迈进路边的“西施豆腐店”。坐在曲尺柜台前,喝上一口冒着热气的豆腐脑,不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位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来。

镇上的鲁府,是按照鲁迅小说《祝福》中鲁镇鲁四老爷家的模样布置,其间的台门斗、天井甬道、大厅花厅书房内宅侧厢房,均是清末乡坤府第的模样设计。祝福大典、祥林嫂两次来鲁府帮佣,讲阿毛被狼叼去的场景,在这里逼真地再现。

在鲁镇,一组组形象夸张的群雕颇引人注目,几十个故事人物的铜像讲述着一个个鲁迅小说中的故事。有桥可依,有水可嬉,有石可品,有酒可酌,有树可荫,有戏可听,有艺可观,有历史,有现代,有故事,有游乐……这就是鲁镇。

【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相关文章:

1.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作文600字

2.鲁迅笔下的长妈妈作文

3.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

4.知识分子的生活作风问题

5.温庭筠笔下的雅词

6.拉斐尔笔下的母亲

7.司议主持词

8.安妮宝贝笔下的经典语录

9.笔下文字的惬意散文

10.名家笔下的腊八节

下载word文档
《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