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 Unit 1 It’s red导学案
“小狗的好朋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三年级 Unit 1 It’s red导学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三年级 Unit 1 It’s red导学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三年级《解决问题》导学案
《解决问题》导学案(一)
学校:美泉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凌日红
课题 运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案序 第8单元第1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99页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学习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经验。
3、能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导学案
自主预习
1、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二(1)班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说一说你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2、自学教材第99页例1
交流合作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方阵,3个方阵,每个方阵8行,每行有⒑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观察画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想?小组内交流意见。
3.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1)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用( )×( )=( )(人);
再用( )×( )=( )(人)。
(2)也可以先求3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用( )×( )=( )(人);
再用( )×( )=( )(人)。
(3)还可以先求3个方阵有几行,用( )×( )=( )(人);再乘以每行的人数,用( )×( )=( )(人)。
4.比较这几种思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一说你的见解。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反馈测评
(1)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并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盘鸡蛋有5行,每行有6个,共有8盘鸡蛋,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方法一:
方法二:
(2)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题:跑道每圈400米,每天跑2圈,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3)每箱有24瓶啤酒,一层放4箱,可以放3层一次可运多少瓶?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游泳池长25米,游了3个来回,一共游了多少米?
(5)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导学案(二)
学校: 美泉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凌日红
课题 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案序 第8单元第 2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100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11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会用两步除法或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案
自主预习
1、60名同学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有多少人?
2、960个杯子,每6个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以上两题你是什么方法解决的?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3、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乘法解决问题。今天我们探讨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学教材第100页例2。
交流合作
1、观察例题图(60个人表演团体操)
(1)我知道了有60个人表演团体操,他们平均分成了( )个大圈,每个大圈又分成了( )个小圈。
(2)每个小圈的人数相等吗?
2、怎样求每个小圈里有多少人?
(1)要求每个小圈里有多少人,可以先求
再求
(2)列式:(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也可以列式:(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 )÷( )=( )(人) 这一步求的是
(3)你还有别的方法吗?说说你的方法。
3、有960个杯子,6个装一盒,8个装一箱,能装多少箱?
(1) 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 要求能装多少箱,你是怎么想的?
(3) 你会用多种方法解决吗?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方法一:
综合算式:
方法二:
综合算式: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指正。
反馈测评
1、9600千克货物,两辆车4次能运完,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方法一: ( )÷( )=( )(千克) 先求
( )÷( )=( )(千克) 再求
方法二: ( )÷( )=( )(千克) 先求
( )÷( )=( )(千克) 再求
2、啄木鸟每天能吃645只害虫,青蛙8天才吃608只害虫,啄木鸟比青蛙每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① ( )÷( )=( )(只) ( )÷( )=( )(只)
答:啄木鸟比青蛙每天多吃害虫( )只。
②( )÷( )=( )(只) ( )÷( )=( )(只)
答:啄木鸟比青蛙每天多吃害虫( )只
③说说你是先算什么的?每一步式子求出的是什么?
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你学会了什么?和同学说一说。
2、用连除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没有特别要求,我们在解题时只要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解决就可以了。
篇2:三年级语文荷花导学案
育才二小三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题:3荷花课型:新授 课时数:2课时 上课时间:主备人: 执教:学案教案一、 自读导航:1、作者相关情况搜索。2、读通课文,疏通词句。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不懂的查字典,并在书上做好批注。注意“挨”不同读音及意思。“蹈”的笔顺。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不是按照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顺序来写的?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4、细读课文,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词句。)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想好,组织好语言来汇报)“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5、回顾全文,总结提升。 本文通过写去公园看到___的情景,表达了对荷花的_____赞美,以及对_____的无限热爱之情。6、丰富阅读,拓展视野。(相关古诗、文章都可) 7、模仿写作,学以致用。 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1、自学反馈2、交流质疑3、分组展示4、课后检测课后反思:课堂上学生不能按要求进行展示汇报。导学案需要改进。
篇3:三年级数学《面积》导学案
《总复习》导学案(三)
学校: 美泉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凌日红
课题 面积
案序 第10 单元第3 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4页第7、8题、思考题,练习二十五第8、9题。
学习目标
1、熟悉面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导学案
自主预习一、复习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单位。
1、一张大照片,(1)要制作镜框,在数学上就是求它的什么?
(2) 配上的这块玻璃的大小,在数学上指什么?
2、复习周长与面积:
(1)什么叫周长?封闭图形( )的长度,是它的周长。计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要用哪些单位?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 )、( )、( )、( )、( )。
(2)什么叫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 ),就是它们的面积。 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 )、( )、( )、( )、( )。
交流合作 一、复习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单位。
1、出示大照片,
(1)要制作镜框,在数学上就是求它的什么?
(2) 配上的这块玻璃的大小,在数学上指什么?
今天我们就是要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复习周长与面积:
(1)什么叫周长?封闭图形( )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计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要用哪些单位?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 )、( )、( )、( )、( )。
(2)什么叫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 ),就是它们的面积。
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 )、( )、( )、( )、( )。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教师及时点拨。
1、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1)教室的黑板长大约是 ( ) 米,宽大约是( ) 米,围在黑板外边的一圈金属条大约长多少米?
(2)一张长方形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有多大?
(3)小芳的房间有一个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窗户,妈妈想给它装上窗帘,至少需要多少窗帘布?
(4)一张边长8分米的方桌,用铝合金条包桌沿,需要多少铝合金条?
读一读,想一想,哪些题目是求面积的?哪些题目是求周长的?
2、练习二十五第8题,求出菜地的面积和周长。
3、练习二十五第9题,求出1平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
4、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应该怎样剪?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体验。
(1)在我们生活中,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也是求周长的?
(2)哪些问题是求表面积的?
篇4:三年级数学《统计》导学案
《总复习》导学案(一)
学校: 美泉小学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凌日红
课题 统计
案序 第10单元第2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3页第5题,练习二十五第5题。
学习目标
1、回顾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统计知识的意义。
2、分清已学统计图、表的特点。并能绘制条形统计图,能对统计图和表中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整理。
3、能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一些问题。
自主预习
1、整理统计相关知识。
1、说一说在本册统计中,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我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 )情况。
2、完成教材第113页第5题。
交流合作
1、介绍学过的几种统计图。
2、说说统计图的作用。
3、做一做P113页5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教师再小结。
(1)观察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横栏和竖栏分别表示什么?
(3)你从统计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4)观察这个地区沙尘天气情况,你有什么感想?
(5)计算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展示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反馈测评
练习二十五第5题:
(1)完成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这个城市7年中,平均每年人均消费粮食多少千克?
拓展延伸
1、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求平均数,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了解很多信息,对我们生活有帮助。
2、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篇5:三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
三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
参考答案 1 燕子
二、基础达标 1.略
2.看拼音写生字
聚 增 偶 圈 漾 倦 奏 赞 3.我会查字典
(1)“稻”字查禾部,再查10画。它右边第7画是_一_。
(2)“掠”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1夺取○2擦过。在课文中“掠”应取第
三、初读感知
1.略 2.一共有4自然段。 四、精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是抓住燕子的_羽毛_、_翅膀__和_尾巴_的特点,按从_整体_到部分的顺序来写它的外形的,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2.默读第2自然段,
(1)提示:雨、风、柳树、草、花等 (2)提示:蒙蒙的细雨、暖暖的微风、细细的柳丝、青青的草、嫩嫩的叶、鲜艳的花。 3.提示:词语:斜着身子、掠过 ,特点:轻快灵活 4.略。
2 古诗两首
二、基础达标 1. 看拼音写生字 咏 碧 妆 裁剪 滨 紫 2.查字典
“裁”字部首是戈,再查九画,它是半包围结构,相同部首的字我还知道载 截 栽 。
三、初读感知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
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两首诗把春天描
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
生机。 1.我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滨——水边
2.提示:百花盛开的春天、万紫千红的春天、姹紫嫣红的春天、阳光明媚的春天等 五、实践运用 1. 选字填空
剪发 射箭 栽树 裁缝 服装 梳妆 2
.说说下列诗句运动了什么修辞手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夸张、比喻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比喻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比喻)六、拓展延伸
3荷花
二、基础达标 1. 看拼音写汉字。
荷 莲蓬 胀 裳 蜻蜓 蹈 挨挨 翩翩 2.查字典
“佛”字查_亻部,再查_五_画,它右边第二笔是_一_。在本课中读fú,它还有另一个读音是_fó__,可以组词_佛像。 三、初读感知
4珍珠泉
三、初读感知
1. 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珍珠泉_,写出了泉水深、_绿_和_清_的特点,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表达了_对家乡热爱的感情。
2. 课文共有一(第自然段)
四、精读感悟 1.默读第2自然段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绿色的大圆盘。划出本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在这句话中,_挨挨挤挤这个词说明荷叶非常多,碧绿_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大圆盘写出荷叶的形状。
(2)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3)“冒”,向上透,往上升。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写出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因而不能换成其它字。
2.(1)第一层是作者对荷花的赞美。赞美了荷花千姿百态,并充满了生机; 第二层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于各种植物以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神奇的“一大幅活的画” 。 (2)画家指的是大自然。
3.略。 五、实践运用
1. 提示:挨挨挤挤 红红火火 整整齐齐 翩翩起舞 蒙蒙细雨 闪闪发光 填空。略。3.略。4.略。
二(第2—5自然段)三(第6自然段) 四、精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
(1)泉水特点(深、清、绿) (2)把泉水当作 人来写的。 (3)略。(4)略。
(5)第4自然段的这句话在这一部分中起(总结上文)的作用。
情。 五、实践运用
1.眼 股(桶) 颗 道 个 条
2.(1)大绒团 (2)杂色 朴素 染过(3)晶亮 饱满 一嘟噜一嘟噜 (4)筛 水面 水泡 潭底(5)金色 银色 交错 闪亮闪亮 绿 紫 珍珠 (6)珍珠
13 和时间赛跑
二、基础达标
2.看拼音写生字
赛跑 疼 忧 慰 虽 狂 暑 将 若 受益无穷 3.我会查字典
(1_十五_画。它的近义词是胜_,反义词是_败_。在《惊弓之鸟》中,它的形近字“羸”读作léi。
(2)通过查阅工具书,我知道了“梭”指的是织布式牵引纬线的工具_“日月如梭”的意思是_太阳和月亮像穿梭似的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_。 三、初读感知
篇6: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语文导学案《陶罐和铁罐》
柏枝寺小学教师:韩香珠
三年级语文导学案 姓名: 班级小组:
课题:陶罐和铁罐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后词语。
2、我要解课文内容。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3、积累神态、动作的词语积累下来。
学习重点: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故事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向我们讲述深刻的道理,而这大部分都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完成的。因此做如下设计:1、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感悟。2、在比较中质疑,在交流中解惑。3、从课堂走向生活,由知识转化为实践
文章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线索,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导学流程
一、学生预习
1、我要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我要再读课文,读通顺句子,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对子互读,认清生字字形,读通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有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展示提升
1、读词语(书上词语表)
2、汇报上面问题讨论结果。
3、本课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演一演。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去外面旅行,在铁罐和陶罐间只能选择一个和你同行,你会选择谁?
五、达标检测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看待或评说。 ( )
(2)、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 ( )
(3)、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 )
2、读了课文后,我喜欢 ,因为
六、我的收获
课后点评
本课我坚持高效课堂这种学习模式,“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自己的见解大胆地说出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交流展示积极。同时,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情”。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学法指导及反思
独立学习
认真思考
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发挥自己的想象
读熟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7:《陋室铭》导学案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辨音识字:
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òng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 )调素琴(tiáo)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_________(惟吾德馨)。
2.文章的点题句是:______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文章是从 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三方面表明陋室的 环境幽雅、交往文雅、情趣高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4.写 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 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陋室环境清幽宁静
5.写 陋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交往之人不俗
6.写 陋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操高尚: 生活情趣高雅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7.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 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明: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追求享乐。
丁木
篇8:文天祥导学案
文天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2、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课前预习: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1、利用资料简介文天祥。
2、自学生字词:你认为哪个生字容易读错。
3、理解词语:
骁勇善战: 大义凛然: 花言巧语:
二、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天祥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你认为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课文中有关的评价)
三、展示交流: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分类。
脍( )人口 惊( )失措 ( )风而起 大义( )然 宁死不( ) 洋洋( )意 花言( )语 ( )然正气 阴谋( )计
褒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天祥求“( )”不择“( )”的原因,把握人物内心世界;
2.以第7段为例,培养学生结合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习惯。
一、进入新课
——圈出“学习目标”中的“内心世界”“第7段”“结合注释”
二、问题探究
1.“学习目标”1留了两个空,请同学们试着填写——只填一个“字”
2.结合课文原句一组作说明
①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②几自刭死……几从鱼腹死……几彷徨死……几落贼手死……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几陷死……几无所逃死……几以捕系死……几邂逅死……几以不纳死
③予之生也幸
三、方法指导——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
请你思考: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应当注意些什么?怎么样“结合”?
1.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君不许( )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 )
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 )
3.请你翻译下列文句。
①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②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③君亲其谓予何
四、内容归结
1.在第7段中,文天祥围绕“ ”这一问题,正面表明了自己“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报国心愿;突出了为尽忠皇帝而死(尽忠尽孝),“ ”,也就是死而无憾。如果用八个字概括,可用“ ”。
2.苏教版教参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是文天祥“简要记写了自己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全文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其实,也可这样概括:
五、课后作业
1.阅读(1)—(4)则材料,思考:它们分别体现出文天祥什么样的思想意识?
(1)德祐元年(1275年),文天祥任江西安抚使等职。他的祖母刘氏去世,本应守孝,但迫于严峻的形势,只能变卖家产,带孝服从戎,招募义士,赶赴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他被派遣守卫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但因宋廷的部署失策,加之其他将领的`怯战,他的一支部队虽在常州英勇战斗,却无补于败局。宋廷又将他召回临安。次年正月,元军兵临城下,南宋官员纷纷逃遁,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
(2)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胁利诱,文天祥从容应对,大义凛然。当元丞相孛罗诘问他:明知拥立赵昰、赵昺二王也保不住社稷,又何必拼死抵抗时,文天祥答:“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下药之理,尽吾心焉,不救则天命也。天祥今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
(3)1278年冬,元军猛攻文天祥弟弟文壁驻守的惠州,文壁开城投降(年底文天祥被俘)。文壁自述投降的理由是:其一,不绝宗祀。文天祥两个儿子一个早死,一个战乱中失散,文壁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文天祥;而文天祥母亲身死他乡,一直没有安葬,需要举灵柩归乡。其二,不同于元军刚入侵时的投降派,文壁降元时,南宋实际上已灭亡,抗争的结果是全城百姓跟着倒霉。1281年,文天祥写信给文壁过继给自己的儿子:“汝生父(文壁)与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文天祥以“孝”明确体谅、认可了文壁的选择。
(4)当孛罗质问“弃嗣君,别立二王,如何是忠君”时,文天祥回答:“德祐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
(5)文天祥对“忠”“孝”的解释是:“忠,上事于君,下交于友,内外一诚,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忠”原指为人诚心尽力,后特指事上忠诚,“孝”是指善事父母,尊敬长辈。)他认为“为臣忠,为子孝,出于人之内心,有不待学而知、勉而行者……此人道之自然也”(“忠”“孝”是出乎自然的“人道”),并在《沁园春》词中写道:“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2.推荐阅读:文天祥《正气歌》及卞毓芳《文天祥千秋祭》。
【三年级 Unit 1 It’s red导学案】相关文章:
1.《边城》导学案
2.咬文嚼字导学案
3.《歌词》导学案
6.都市精灵导学案
7.导学案培训心得
10.琵琶行导学案示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