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导学案
“阿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吨的认识》导学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吨的认识》导学案,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吨的认识》导学案
班级:三年一 时间:20xx.9.11 姓名:
【自主预习要求】
1.个人预习要求: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第11—页例6、例7,独立思考完成基本问题和基本习题,并总结规律方法。20—30分钟完成。
2.组内预习要求:小组讨论时,要抓住提纲中的重点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10—15分钟内完成讨论内容。
3.交流展示准备要求:预习完成后,组长在5—8分钟内布置好组员的汇报任务。
【自主预习提纲】
基本问题:
1、认真观察课本第11页主题图,我得到的数学信息有:牛妈妈的体重是( )、马爸爸的体重是( )、猪姐姐的体重是( )、熊哥哥的体重是( )得到的数学问题是: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说一说为什么?
2、通过阅读课本第11页小天使的话,我得出吨是比千克( )的质量单位,
1吨=( )千克
3、阅读课本第页,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一吨?
4、单位换算: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要想换算正确,首先要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 )
基本习题:
1、1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
2、思考: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质量单位“吨”呢?
3、我能填:6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1500千克-500千克=( )吨 1吨-600千克=( )千克
【达标训练】
一、要求 10--15分钟完成 独立做---自评---互评-----师评
二、达标训练测试题。
1、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1、2、3题。
2、一个小朋友的体重约25千克,40个小朋友的体重约1000千克,也就是( )。
3、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4、有100吨货物,用载重8吨的货车6辆,2次能将这些货物全部运走吗?为什么?
篇2:克、千克、吨的认识一 导学案(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毖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弊急柑炱健⒌缱映印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绷私庵柿康ノ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比鲜豆ぞ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苯淌Τ鍪疽恍∩籽危ㄖ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苯樯芴炱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背蒲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蹦阒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碧致郏耗闳衔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狈肿榛疃: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倍懒⒆饕担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篇3:对“导学案”的认识相关论文
对“导学案”的认识相关论文
本文是由上传的:对“导学案”的几点认识。
导学案重在一个导字,也就是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技能。其实,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编写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案。导学案通常由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链接、互动交流、展示提升、达标检测等几个环节构成,当然,不同课型的基本环节是不同的。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对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一些感受。
一、编写导学案的体会
(一)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灵活使用教材
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灵活处理教材。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前,练习册中有一道填空题:四(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5倍。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有的学生写的是1比2.5,有的学生写的是2比5,学生不知道哪个答案是正确的。我灵机一动,这不是很好的学习素材吗?在编写《比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时,就把这个习题作为知识链接,引发矛盾冲突:到底哪个答案正确呢?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来解释答案为什么可以写成2比5,进而把比的基本性质阐述得非常清晰。可见,教师只有在设计导学案时吃透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才能够浅入深出,掌握所学知识。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思考,在实践和反思中提高
在刚刚接触导学案时,为什么要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有什么用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这不是又回到目标教学吗?是不是走形式?但通过两个多月的实践,我发现了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如果没有目标,就如航海时没有灯塔,很容易迷失方向。作为高年级的小学生,当他们明白自己这节课要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程度,就能主动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当然在使用导学案时,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反思和改进,力争使导学案成为师生的良师益友。
(三)要学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有些问题一个人思考总会有局限性,但是和其他人一起交流就会觉得豁然开朗。一份设计比较成功的导学案,集结了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智慧,是教师团体合作的结晶,因此,教师要学会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以精心设计导学案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使用导学案的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说话要有条理性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时要有序,声音要稍微小一点,不要影响别的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听从组长的分配等,这些要求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经常提及的,这说明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并不是局外人而是指导者。教师要不定时与组长沟通交流你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谁思维最敏捷,谁发言最积极?谁有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等,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向,并及时给予他们指导。
(二)加强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学生听课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的学习效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有的学生会重复别人的回答,有的学生不知道别人说什么,有的学生不知道别人说的对与错等情况。所以我一直很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并且告诉他们要会听,要有辨别地听,听别人说的对还是错,和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大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发挥导学案 的多项功能 导学案除了能在课堂上指引学生的学习外,教师在学生展示汇报时,也可以在导学案上记下他们的奇思妙想;在学生做课堂练习时,在导学案上批注学生容易做错的题及出错类型,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反思教学的资料。
三、导学案对师生的影响
使用导学案开展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权威和知识的讲授者转变成了课堂的引领者倾听者帮助者,由原来的教师督促学生学习,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
另外,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灵活了,而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他们能够集思广益,学习和交流多种解题方法。如解决问题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拓展了他们思维,而且教师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除此之外,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并且学会了认真倾听、与人合作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正如学生所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不再玩耍,而是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是一种学习游戏,快快乐乐地学。小组合作学习让我知道了别人和自己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让我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我的团结意识强了,上课认真听讲了,写作业变得细心了,懂得了如何和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和发现。高效课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将迈着坚定的步伐,以导学案为载体,坚持走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道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师、学生的同步成长与发展。
篇4: 《认识吨》教后反思
《认识吨》教后反思
质量单位吨较克与千克对于学生来说更抽象,也因此而更难于理解,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一车苹果重3(),学生自然知道一车苹果重3克或3千克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有了学习一个更大的单位的需要,于是“吨”就这样被引入了。
引入“吨”之后,势必要让学生建立一个“吨”的概念,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就在这里。书上是这样安排的,先出示10袋100千克的大米,计算后得1000千克,然后告诉学生1000千克就是1吨,明确1吨=1000千克。然后要求计算10个体重是25千克的小学生有多少重?40个呢?从10个100到40个25,可以看出,书本的意图是从简单到复杂来加深学生对“吨”的理解。而对这两个例子,我在课堂上的安排正好相反。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小学生的体重出发,似乎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思维水平,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比较熟悉,有些学生的'体重正好是25千克,然后想象40个这样的学生就是1吨,正好一个班的学生是四十几个,让他们想象这大约就是1吨,好象比较贴近他们。一袋100千克的大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清楚100千克的大米到底有多少。所以我将这两个例题的先后位置做了调整。
之后我就让同学们做了一些练习。第一题,算一算。如:“一棵白菜重一千克,多少棵白菜重1吨?”这样的题目,一共训练了4道。正如徐老师所说的,如果能出示图片让学生圈出一吨有多少的话,会更直观深刻。确实,这一道题目做下来,学生兴趣不够高,反应不够强烈。看来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还是要以调动他们的兴趣为住,那么直观的感官的可能要多出示一点。第二题是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这一题主要是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吨”的掌握,这里还要学生理解“限载量”的意思。第三题是共同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最后总结和布置课堂作业。
整课基本就是按照这个顺序上下来的,问题是存在着的,但总的来说,学生基本能达到目标并掌握本课的重难点。
篇5:吨的认识课件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大米各一袋、课件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在丰富的情景中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并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让学生计算每个同学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是几吨?通过推算,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接触过这些数量关系,只是没有概括总结出有关的术语,如果创设一种情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用故事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过),曹冲在记录大象的重量时要用到什么单位?(重量单位),那你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千克、克、公斤、斤),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很好!下面我们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来做口答题。(CAI课件出示题目)
口答: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看,当曹冲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时发现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都不合适,你们能帮助他找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能,用吨)为什么大象的重量一般是用吨来作单位呢?(因为大象比较重)。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用“吨”来做单位,“吨”和我们以前学的重量单位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设计目的: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并营造“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 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体的重量,用什么样的单位合适。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设计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掂不同重量的物品,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感受5千克
指名一学生汇报掂5千克的大米,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感受10千克
指名另一学生汇报掂10千克的大米,并说说自己的受。
③感受25千克
指名同一学生掂25千克的大米,掂不动,需要2个同学才能抬起来。
④感受50千克
⑤感受1吨
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 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设计目的: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
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1)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2)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 )千克,是( )吨。
(设计目的:通过猜体重的游戏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设计目的: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看书质疑的能力。)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9千克=( )克
2、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 )吨。
3、在( )里添上合适的单位。(课件出示图片)
4、想一想:每幅图旁边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5、扩展题: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 限坐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提问:
(1)如果老师要带他们去乘坐电梯,一次可以坐多少人呢?
(2)如果全班54个人都要上去,那一共要乘坐几次呢?
(设计目的:通过看图填重量单位的练习,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对事物重量的估计能力.通过填空的练习,巩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互化.第四题,意在激发学生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条理性.最后一道练习题我利用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概念。并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计划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五、合作总结 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帮助曹冲称的大象找到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目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六、板书:
篇6:《吨的认识》教案设计参考
《吨的认识》教案设计参考
篇一:《吨的认识》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12《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
(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40千克的水?
(3)学生排队尝试。
(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 )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
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
(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
(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 )千克,( )个同学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吨。
(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都是1吨,你能用吨来说一句话吗?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吨。
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
课件出示:
蓝鲸、大象、大型机床、万吨货轮、一车皮的煤、一大堆木材。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一般用“吨”来作单位名称。
4.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交流。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和第2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和练习三中的第3题和第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吨的认识》导学案】相关文章:
2.吨的认识教案
3.《边城》导学案
4.咬文嚼字导学案
5.《歌词》导学案
8.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0.都市精灵导学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