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导学案
“狗勾会有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题西林壁》导学案,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题西林壁》导学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题西林壁》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句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1、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2、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知识链接:
1、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题壁”是唐宋时期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唐宋时期虽然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但由于当时印刷能力很有限,还有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题壁”就成为一种“发表”诗作的最佳方式。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见而读之,就可传播开来。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回家自学 方法步骤: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字音。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先试着理解古诗意思,如果遇到疑难问题,请做好标记。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自主、合作、探究 :
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会了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的这种学习方法,从而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到作者生动的描写。今天,我们要走进第二单元,看看又有什么学习方法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掌握。先来看看单元导读,打开书P21,这次,听老师来读,你来找,(这道题抢答)有没有补充?
师小结: 原来第二单元是要我们在„„。
那我们就一起先来学习第五课,一起读课题 5 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题西林壁》,拿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这里有个字需要你注意: 壁(墙壁)
(一)检查预习。
我给大家介绍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题壁诗的由来。 引导:谁来为我们大家解释一下这首诗的题目。
我们管这种诗叫“题壁诗”。 谁来介绍一下“题壁诗”。
那这首题壁诗是题写的?(板书:苏轼)谁来介绍苏轼?
苏轼这两个字可不好写,你会写吗?哪位师傅有办法记住?好的方法要记住。 引导:记住了作者,了解了题目,哪一对师徒愿意为我们读读这首诗?(两个人先试试)
(徒弟先读,师傅做评价,当然也可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有没有需要注意的读音,他的停顿与你的一样吗,看看谁的耳朵最灵。)
(二)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会读人家的诗,不算本领,如果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才叫你聪明。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理解诗意方法如:①借助注释②联系上下文③联系课文插图④补充诗中没有的词句。)
2、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请你找出描写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几个字,诗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汇报: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的?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汇报:2、诗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横看——成岭;侧看——成山峰;远看、近看、俯看、仰望看到的景色都不同。
汇报:3、我们知道了这两句是作者看到的庐山的景。(板书:景)
从作者的诗句中你感受到什么?庐山的景象——
用一个词来概括——千姿百态、壮观、崇山峻岭
B、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我可以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深入学习:你能把作者眼中的庐山景色读出来吗?自己试试——指名读——齐读 想象画面:读了这两句,庐山在你心目中什么样子?(展开想象,形成画面)
c、你能说出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呢?那怎样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呢? 引导:可是这么美的庐山却让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呢?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都不一样。
——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都不相同呢? ——作者置身于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坐井观天。 引导:那怎样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呢?
师总结:其实作者一边在叙述自己看不清庐山真正面目的同时,还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带着作者的体会读读这两句——自己试试——指名读——小组读
这两句就是作者观赏完庐山后的感受。板书:感
在诗的分类中,我们把这种诗中说理的诗称为——说理诗。(板书:说理诗)生抄在书上
三、巩固学习:
1、带着你的体会,师徒两人再来读读这首诗,品味一下其中的哲理。 2、背诵。
有人愿意试着背诵一遍吗?——指名背 3、这首诗,不但要求我们会背,还要求我们会默写,下面我们自己先认认真真的看看这首诗,看看哪个字需要注意,容易写错;然后我们再师友互相学习,互相提醒,一会儿我们进行闯关练习。
四、学后反思,我来闯关: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题西林壁。( )A做题 B书写,题写 C题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缘由 B缘分 C因为 .
2、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正如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0)
3、小练笔: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
的感受和经历吗?(生结合实际举例)
那我们将来再遇到事物,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 4、黄冈P
五、学习收获:
引导: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知识延伸: 推荐古诗《望庐山五老峰》、《江上送客游庐山》、《庐山独夜》
篇2:《题西林壁》导学案
《题西林壁》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
7、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老师这里还有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但是老师希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反思: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缘”字。2、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情况,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晰,以期给出一个可以参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诗题(结合注释)二、知作者(包括一定程度的写诗背景);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歌);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
篇3:小学生《题西林壁》导学案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篇4:《题西林壁》名师导学案
1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2学情分析
班上有47个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基础较扎实,课堂上能做到认真思考。有几个学生成绩拔尖,思维活跃,能积极举手发言,上进心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四个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课堂专注力比较差,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作业时常不能按时上交。总体而言,全班的语文基础扎实,生字词方面基本能过关,但对于阅读中比较抽象的题目,特别是讲人生哲理类的题目,比较难理解到位。作文的篇章结构,整体框架已初步成形,但是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出示庐山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是庐山。相信大家对庐山并不陌生,还记得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的有关庐山的诗文吗?(生答:《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记得李白是怎么描绘庐山的秀丽的美景,让人惊叹的飞瀑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日照香炉生紫烟······”
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由于每个人的观察方式不同,面对同一座庐山,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景色。今天我们看看苏轼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的。翻开课本第22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放相关课件)——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活动2【讲授】学习课文
1.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范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有停顿才更能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诗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古诗,其他同学在每句话的停顿处用“/”做上标记。
(2)听读古诗,划出停顿;
根据停顿,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
2、 知诗人,解诗题 大家知道《题西林壁》作者是谁吗?
下面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苏轼(播放作者简介课件)。
知识要点: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我们不管读文章还是读诗,都要先从题目开始。请大家结合注释,来读一读题目。有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师: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再读一遍。
(3)齐读全诗,整体感悟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出苏轼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让学生自由地说自己的感受)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受到的苏轼笔下的庐山是不一样的.,那么下面我们就细读全诗,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苏轼笔下的庐山。
(4)分小组朗读第一、二句 边读边思考:
①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观察庐山的?请大家在书上划出来。这是三组什么词?
(“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角度,分别出示表示“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观赏角度的庐山图片,并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见的景色是不一样的。 反义词——由此引导学生理解,“横”与“侧”相对,是“正面”的意思)
②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色?
(山岭,山峰)
③看图说说“岭”和“峰”各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片,提醒学生关注两幅图的差异。“岭”的特点是连绵不断;“峰”的特点是直插云天,用动作表示一下。)
师: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二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直插入云,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第一、二句主要写作者从各个角度去观赏庐山,女生读第一、二句。
(5)男生读第三、四句,并思考:
①“面目”是什么意思?(由人的面目引出,“面目”即是样子、面貌)
②身是指什么呢?(由身体引出,“身”就是自身、自己,这里指诗人)
师:这两句话连起来理解,就是“我不认识庐山的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用关联词说“因为••••••所以••••••”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③诗人从多个角度看庐山,都没看清楚它的真面目。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事物)
师:不管从正面、侧面、远处、低处、高处、近处看庐山,都只是看到庐山的一个面。就像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看到的只是地球的一部分。但是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就能看到地球的全貌,我们才真切地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 所以这句话也正是蕴含了这样一个哲理: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事物。因此这句话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大家可以多读读。
总结:有时候我们看事物,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腿就说这是柱子,摸到鼻子就说这是擀面杖。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客观地观察身边的世界,不轻易下定论。
活动3【活动】拓展延伸
试着读一读苏轼其他的诗歌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活动4【作业】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篇5:小学生《题西林壁》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知识扩展】
《题西林壁》中的'庐山
庐山 ,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地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庐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美句。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庐山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中国四大 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含鄱口、三叠泉、芦林湖、五老峰、黄龙潭、好汉坡、三宝树等均为庐山著名的风景点.
神话传说
一种传说,早在商初,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 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 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 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 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 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庐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文化价值
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陶渊明、昭明太子、 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 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 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 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
生物资源
庐山山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保存植物的古老类型和引种新的植物种类的有利的环境。因此,庐山有着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和濒临灭绝的物种。庐山有野生植物2155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牯岭)命名的主要植物有40种。
庐山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至今尚知兽类有33种,鸟类171种。庐山之麓的鄱阳湖还有世界著名的候鸟保护区。珍稀动物金钱豹分布于山麓山顶。 庐山昆虫有2000余种,其中多稀珍品种和新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牯岭)命名的昆虫有33种。鄱阳湖鱼类有139种。
【《题西林壁》导学案】相关文章:
2.题西林壁教案
4.题西林壁古诗
6.题西林壁 古诗
7.改写《题西林壁》
9.题西林壁课件
10.题西林壁 苏轼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