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动画城》(第1课时)导学案

《动画城》(第1课时)导学案

2022-06-09 08:12: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从此以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动画城》(第1课时)导学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动画城》(第1课时)导学案,欢迎阅读借鉴。

《动画城》(第1课时)导学案

篇1:《动画城》(第1课时)导学案

一、教学内容

欣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二、教学目标

1.认真聆听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能用动作或打击乐器参与歌曲表现。

2.能够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的前四个乐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听听老师对他的描述,大家一起来猜猜他是谁?

教师:他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占花果山为王,号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万年金丹,打败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学生:孙悟空……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孙悟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的人物。有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讲一下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

学生:……

教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今天老师就教大家一首关于师徒四人的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引入课题)

(二)聆听歌曲

1.听录音《一个师傅仨徒弟》

(1)欣赏第一段

教师:同学们,这部动画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谁?

学生:白龙马……

教师:就是白龙马,你能用动作模仿一下白龙马是什么样的吗?

(2)欣赏第二段

教师:白龙马跑累了,要休息一下,小朋友和白龙马一起边休息边静静地听一听。(放第二段录音)

教师:歌曲在什么地方情绪突然高涨起来?听出来的小朋友随老师按节奏拍手告诉大家。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

2.完整听赏歌曲

演唱歌曲的时候,老师看到小朋友的表演兴趣还很高,有的小朋友一边唱一边情不自禁地动起来了,那咱们一起来表演好吗?(老师扮演唐僧,部分学生扮演三个徒弟,其余小朋友扮演白龙马,并让学生自由选择服装、道具等)

随录音边唱边表演白龙马的动作,高潮处即兴表演。

(三)哼唱歌曲(只学唱第一段)

刚才听录音的时候,老师发现大多数的小朋友都会唱这首歌曲,但个别地方唱得不太准,我们一起随琴来学唱好吗?

1.随钢琴伴奏唱第一段歌词(出示歌片)。

2.纠正演唱不准确的地方,随老师唱一唱。

3.随录音演唱第一段歌词。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体验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艰辛和快乐,我们应该向他们一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的四十分钟过得可真快,我们该跟动画城说再见了。(播放动画城主题曲,生边听音乐边走出教室)

篇2:《心声》导学案第1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杜红伟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重难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四、预习交流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棱角( ) 纸捻子(   ) 发窘( )

撇嘴(  ) 祷告(     ) 抽噎( )

2.、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哪位同学能结合场景把主要情节讲一下?

3、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4、本文中,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李京京),用了哪些描写手法?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五、展示提升

六、当堂测评

1、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2、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

3、《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

4、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七、课后反思

杜红伟

[《心声》导学案第1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3:《老王》(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抓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思路。

2、深入探究:揣摩语言,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目标达成: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激发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布置学生预习字词,熟读课文,搜集作家杨绛的有关资料。

思考:想想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创境激趣】

人心与人心就好比是一座山与你一样,当你对着高山喊--我爱你!高山的回音也是“我爱你”:决不可能你对着高山喊--“我恨你”,而高山的回音是“我爱你”。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所以,人与人之间都要讲求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诚挚待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散文《老王》,看看我们会从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中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自学导航】

1、字音识记(给加点字注音)

塌败 (          )       取缔 (         )       伛 (          )

翳 (          )       骷髅 (         )       绷 (          )

滞笨 (          )       愧怍 (         )

2、看课本P78的插图,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以“从                看,他是一个                人”的句式说话。

【合作探究】

走近老王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速读全文,看看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2、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归纳总结:你能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吗?并写出其具体表现在哪里。(提示:生活、为人 两方面考虑)

4、面对老王的“____”与“____”,作者及一家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主要表现在哪儿?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品质:“____”。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强化训练】

1、在刚才同学们所概述的事件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请同学跳读全文,相互交流……

2、自由朗读感动你的语句或段落。

【归纳总结 】

读过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谈谈体会。

【板书设计】

老      王

杨 绛

字音识记(给加点字注音)

塌败 (          )       取缔 (         )       伛 (          )

翳 (          )       骷髅 (         )       绷 (          )

滞笨 (          )       愧怍 (         )

宋发旺

[《老王》(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4: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内容:课本2、3页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并明白其中的算理。(重点、难点)

2、通过观察思考,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学法指导:自学法  尝试练习法

学习过程:

口算训练:

125×48     11×26+19×26      7.6+5+2.4      13×101

1.53-0.7    8.5-1.31-4.69      362-97         0.65+1.35

一、知识链接:

笔算下面各题:

124×7           23×12           250×8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二页例1,先独立完成下列练习:

问题:(1)例1是用哪几种方法解答的?

(2)你能说出每种方法的算理吗?

(3)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4)初步理解算理。第三种方法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试做:你能独立用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来计算买5个风筝多少钱吗?

二、合作探究:

(1) 像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

(2)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3)先把因数0.72(         )变成72,积也随着扩大(    )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       )100倍,小数末尾的0可以(      )。

(4)试做:25×6                  2.5×6

讨论: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训练

1.我会计算

2.0512.4      2.3

×  4       ×   7          × 1  2

2.读一读,我会列式计算

(1)16个3.4的和是多少?

(2)3.18的15倍是多少?

(3)8个0.15相加的和是多少?

四、当堂检测:

我是计算小能手

30.7×25            1.23 ×8             13.6×13

0.75 ×14          15.8 ×12             0.375×22

五、课后练习,大显身手,我最棒!

(1)3.09 ×4           5.06×11              0.45×108

(2)一个长方形的长8.24米,宽是7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周长是多少?

(3)一个数的10倍比它的本身多7.2米,这个数是多少?

篇5:《背影》(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目标达成: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

2、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下列加点字注音

交卸( xiè )奔丧( sāng) 橘子(jú )

晶莹( yīng ) 迂腐( yú ) 琐屑(suǒxiè )

栅栏( zhà ) 差使( chāi )踌躇(chóu  chú )   蹒 跚(pánshān )    颓唐(tuí )

举箸 ( zhù)             簌簌 (sù sù )

2.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创境激趣】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

【自学导航】

1、作者介绍: 朱自清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2 介绍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合作探究】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4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感动你呢?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请一同学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归纳总结 】

1、掌握本节课的文学常识和字词

2.了解课文大意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一、字注音

交卸( xiè )奔丧( sāng) 橘子(jú )

晶莹( yīng ) 迂腐( yú ) 琐屑(suǒxiè )

栅栏( zhà ) 差使( chāi )踌躇(chóu  chú )   蹒 跚(pánshān )

颓唐(tuí )举箸 ( zhù)             簌簌 (sù sù )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

【教学反思】

宋发旺

[《背影》(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6:《台阶》(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能力目标: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情感目标: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目标达成:

1、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2、仔细聆听、关心父母内心的声音。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看谁记的最牢

给划线的字注音:凹凼     门槛      涎水

尴尬     黏性      唿嗒

揩汗水          撬石板

【创境激趣】

谈谈你自己的父亲。表达对自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自学导航】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合作探究】

1、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 “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

是多么大,后面写造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

后形成了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是年幼,而新

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

后用了一二十年。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了父亲终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2、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3、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4、点击社会:这篇文章除了让我们了解父亲这个人物,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强化训练】

1、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2、 说说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

流露出对父亲的热爱,敬仰而又同情的感情。

【归纳总结 】

1、请以“台阶是父亲的--”来谈谈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台阶是父亲的心灵沉重负担

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

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2、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

【板书设计】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宋发旺

[《台阶》(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7:《登高》(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登高》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能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预    习】

I.教材助读

一、新课导入:

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

二、重阳节的来历:

名称释义: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II.预习自测

杜甫,字         ,        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称           。又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使,所以又称             。

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诗被称为            ,能反应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三吏”(_____、 _____、 _____  )“三别”(_____ 、______、 _____)。杜甫被后世称为                   。

2.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渚  (   )    潦倒(   )

3.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潦倒新停浊酒杯:_______________

【探     究】

探究一:

《登高》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事物?诗人分别用了哪些字词描绘它们?

探究二: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探究三: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小结:

【当堂训练】

1.杜甫,____代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主义诗人,人称“_____”。他的诗被誉为“______”。他的《登高》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课后作业】

1.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律诗每首    句,共    联,依次为        、      、     、         。

2、杜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字      ,有      之赞誉,他的诗歌被称为       ,他的诗歌总体的风格是           。我还知道杜甫

3、整体感知:本首诗前四句写         季节之景,给人总体感受是         。后四句直接抒情,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是                。

批阅等次:      时间:        次数:

高彦娟

[《登高》(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篇8:斑羚飞渡第2课时导学案

斑羚飞渡第2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词,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品味斑羚形象、飞渡细节、环境描写。

三、学习难点:

尝试解读故事对人类的启示。

四、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文章中详细描述了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使用自己的话加以叙述。

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

1、这是一群什么样的斑羚竟能在生死存亡之际做出这样的.壮举?你能结合课文谈谈吗?(用句式“我认为这是一群的斑羚,因为。”)

2、镰刀头羊作为这群动物的首领、这场飞渡的组织者,请你谈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头羊?(“我认为这是一只的镰刀头羊,因为”)

3、斑羚及镰刀头羊的形象让我们感动,作者描写这些感人的动物形象的目的什么呢?

4、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

六、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同学们,这群斑羚的故事令人感动,还取决于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就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些具有强大震撼力的文字吧!看看我们能从文中学到哪些写作方法吧!

品析环境描写:文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让你印象深刻,能否说说它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篇9:猫第2课时的导学案

猫第2课时的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重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三、学习难点: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四、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作品中所描述的猫,你最喜欢哪一只,为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喜欢第___只猫,因为它_______,看________________(文中具体表现这一特点的细节描写)。

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

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2、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三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3、主题探讨(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

(1)对于挥舞大棒、妄下断语的我

(2)对于第三只“可怜的猫”

(3)对于第二只猫

(4)对于隔壁周家的丫头

(5)对于那个捉走第二只猫的过路人……

明确:

○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2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启示:

4、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六、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七、课后反思

篇10:1、石榴导学案

1、石榴导学案

《石榴》导学案

课型:自读课 设计:李国贤 史小波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相关链接】

走进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抗战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所著的《屈原》《蔡文姬》等历史剧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写作背景: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一、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1、自主学习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注意朗读技巧,读出感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奇崛.( ) 犀.利( ) 皓.齿( ) 忍俊不禁.( ) 金.( ) 唾.

津( )枯jí( )àng然( )玛nǎo( ) 柔m?i( ) 争yán斗艳( ) 丰yú( )

3.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 争妍斗艳: 潜溢: 忍俊不禁: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2.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归纳大意:石榴――榴。

3、、作者说,石榴树是“夏天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方面?分别突出的什么特点?

4、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极度喜爱,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描写石榴的句子,并赏析。(外形美,内在美)在书中做批注。

提示:运用修辞手法的,描写得美的,用词生动形象的,句子含义深刻的,能激发人思想的等等。

5.作者为什么说“最可爱的是它的花”?作者为什么把石榴花比喻为“夏天的心脏”?

6.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抓住几个语句来分析吗?

当堂检测 半儿黄。熟透的石榴高兴(的 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一、我能看拼音写词语。 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 chōu chū fǎn fú sh?n zhì dù pí 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 ) ( ) ( ) ( ) bā kāi xǐ xùn tián jīn jīn (1)、在文中选出正确的读音或字,打上“√”。 ( ) ( ) ( )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2)、石榴的变化顺序是 → → (1)竞相比美。 ( ) (2)形容色彩繁杂。 ( ) (3)忍不住笑。 ( ) (4)奇特突出。 ( ) → 。 三、我能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2、(1)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 )的叶子 ( )的石榴花 ( )的小喇叭 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 )枝条 ( )嫩叶 ( )花朵 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四、填空: (2)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

(1)石榴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我国著名的作家、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________、________、考古学家、________、社会活动家。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2)、《石榴》的体裁是__________,作者按__________石榴、__________ (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石榴、__________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五、我能换一换句中带点的词,保持句意不变。 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1、第(1)段主要写 ( ) (1)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 ....

(2)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 ) ..

A、 骨朵 B、玛瑙 C、花瓶儿 D、奇迹

(3)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 ) ..2、第(2)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 (4)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向外张望。( ) ..

六、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拟人 B、比喻 C、 反问 D、对比 1、课文是以季节的变化为顺序来写石榴的,首先写石榴抽枝,然后写石榴( )3,、 解释第(3)段的“皓齿”: 接着写石榴( ),最后写石榴( )。 2、文章说:“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 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梅柳之长”“梅柳之短”分别是什么? 4、 上文主要写了 梅柳之长: 梅柳之短: 3、读了课文后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十分( )石榴。 5、上文的主要特点是 ( ) 七、课文片段阅读。 A.、记叙、议论相结合 B、借物抒情 1、石榴一天天长(zhǎn chán溃┐螅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C、 语言朴实 D、设置悬念 变( 的 得 )青中(zh1、石榴导学案ōn zh?n )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

【《动画城》(第1课时)导学案】相关文章:

1.《登高》(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2.瑞雪第1课时

3.《故乡》第三课时导学案

4.《白杨》第1课时教案

5.木兰诗导学案第二课时

6.三年级 Unit 1 It’s red导学案

7.《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8.《三顾茅庐》第1课时教学设计

9.语文百花园六导学案第一课时语文百花园六导学案第一课时语文百花园六导学案第一课时语文百花园

10.《边城》导学案

下载word文档
《《动画城》(第1课时)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