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蜀道难》的导学案

《蜀道难》的导学案

2025-01-14 09:46: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岛谷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蜀道难》的导学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蜀道难》的导学案,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蜀道难》的导学案

篇1:《蜀道难》导学案

《蜀道难》导学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学习重点: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进驻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的思想受到儒、道等的影响,比较复杂。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写作背景: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4、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朗读感知

一、词语注音:

噫吁嚱(yī xū xī) 蜀( )道难 气喘吁吁( ) 鱼凫(fú)

石栈(zhàn) 猿猱(náo) 扪参(mén shēn) 抚膺(yīng) 咨嗟(zī jiē)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争喧豗(huī) 砯(pīng)崖 崔嵬(wéi)

趑( )趄( ) 吮(shǔn)血 秦塞(sài)

二、读出节奏:

(1)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解释词句:

1、危( )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句式:

3、开国何( )茫然

4、西当( )太白有鸟道,可以( )横绝( )峨眉颠

5、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6、上有六龙回日之( )高标

7、黄鹤之飞尚( )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活用: )攀援。

8、但( )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 )绕林间。句式:

9、使人听此凋(活用: )朱颜

10、连峰去( )天不盈( )尺

11、砯(活用: )崖转(活用: )石万壑雷

1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剑阁峥嵘( )而崔嵬( ),一夫( )当( )关,万夫莫开。

14、所守或( )匪( )亲

15、朝(活用: )避猛虎,夕( )避长蛇。本句使用修辞:

16、侧身西(活用: )望长( )咨嗟( )。

导读学习

1、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蜀道难》是 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

山川景色。既写了 ,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又写了 ,并寄予了对国事的 。

2.全诗以哪一句话为主线贯穿始终?

提示:

篇2:蜀道难导学案

蜀道难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虚写映衬:黄鹤、猿猱;

摹写神情、动作:扪星、抚胸;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

运用夸张:峰、松、湍、瀑、岩石

典型勾勒:剑阁峥嵘崔嵬

2、诗一开篇极言蜀道难有何作用?

明确: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雄放的基调。

3、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丛、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蜀君开国是强调古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五丁开山的传说是说明蜀道的来由;赞扬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

4、这一段的第三层诗人是怎样描写蜀地之“险”的?

明确:先用“黄鹤飞不过去,”“猿猱攀不上去”来反衬山势的高危惊险。

接着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

5、诗人给这个“畏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句渲染凄凉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但见”四氛。

6、分析最后一段作者所表达的意图。

明确:说明四川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果有野心的叛乱者与朝廷对抗,朝廷的军队很难攻进蜀中平定叛乱者,因而就会造成战乱局面。表明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7、“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可以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8、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明确:(1)善于把想象、夸张、衬托等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9、课堂小结:

诗人以飘逸豪放的风格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瑰丽雄奇的山水画卷。想象奇特,纵横古今,千百年后读之,依然热血沸腾,余音绕梁。

10、作业:

以“简介李白豪放诗风”为副标题,

作文一篇,不少于800字

篇3:《蜀道难》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2.探讨《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知识导学】

一.作者及其作品

李白(701-762)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 盛 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 诗仙 之称。。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二.文体介绍

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1.诗歌的特点:(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3)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2.诗歌的分类:按照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抒情诗又分为直接抒情诗、间接抒情等。按照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民歌等。我国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三.背景介绍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四.标题补充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鱼凫( ) 秦塞( ) 石栈( )猿猱(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砯崖( ) 吮血( )

扪参( )( )峥嵘( )( ) 咨嗟( )( )

号古木( )

参考答案: fú sài zhàn náo yīng chán tuān huī pīng shǔn

mén shēn zhēng róng zī jiē háo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西挡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B.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参考答案:D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①危乎高哉 ( ) ②不与秦塞通人烟 ( )

③可以横绝峨嵋巅 ( ) ④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 ( ) ⑥锦城虽云乐 ( )

(2)

①难于上青天 ( ) ②开国何茫然 ( ) 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④但见悲鸟号古木( ) 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

①猿猱欲度愁攀援 ( ) ②使人听此凋朱颜 ( )

③砯崖转石万壑雷 ( ) ④侧身西望长咨嗟 ( )

参考答案:

(1)①高高耸 ②山川险要的地方 ③横渡横穿 ④回转掉头 ⑤距离 ⑥享乐

(2)①比 ②多么 ③尚且 ④只 ⑤为什么

(3)①为……发愁 ②使……凋谢 ③使……滚动 ④向西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参考答案:D

【合作探究】

1.诗中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反复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从内容上看,一唱三叹,反复强调,层层深入,以主旨句贯穿始终,突出表达了诗人感叹蜀道之难,为友人入蜀深感忧虑的主题。

从形式上看,开头一句,为全文奠定雄放的咏叹基调, 并从结构上统摄全篇;中间一句,强调主旋律,勾连上下,把诗歌推向高峰;最后一句,照应题目、开头,造成强烈的感叹。

2.文章三个自然段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每一个角度又分别是怎样写的?

提示:可以要学生找出每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它叙述了什么内容?又描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段蜀道之高。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地之祸。

板书设计: 蜀道之高(难行) 来历:神话 传说

高峻:反衬夸张 虚:神幻(奇特想象)

蜀道之险(可畏) 悲鸟子规:号 愁 凋

绝壁飞瀑:万壑雷 实:胆寒(自然环境)

蜀道之凶(申诫) 狼柴虎豹:危机四伏 劝:早还(社会环境)

3.关于蜀道难的主旨,有人说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有人说是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本诗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其中寄寓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

【巩固提升】

(一)课内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咙言(ló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B.喧豗(huī) 砯崖(pīng) 吮吸(shǔn) 黄鹄(hú)

C.崔嵬(wéi) 峥嵘(zhēng) 参(shēn) 万壑(hè)

D.猿猱(náo) 秦塞(sè) 咨嗟(jiē) 趑趄(zī jū)

参考答案:D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参考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鹤:通“鹄”,一种健飞的大鸟。

B.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不是。

C.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通“座”,座位。

D.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止:通“只”。

参考答案:C

4.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入__ 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的赞美乐章。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

A.秦 蜀 气势磅礴 忧虑与关切

B.蜀 秦 气势磅礴 忧伤与无赖

C.秦 蜀 气贯长虹 忧虑与关切

D.蜀 秦 气贯长虹 忧伤与无赖

参考答案:A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5-6题。

赛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①《折柳》:即《折杨柳》,乐府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5.《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作者天才豪纵,作 (体裁)亦逸气凌云。“五月”在内地届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是积雪,“无花”二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地的苦寒。

参考答案:五律(律诗) 双关

6.分析颔联的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 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从而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衬托作用。

7.这首诗体现了边境将士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虽然身在边境的将士们生活极其艰苦,也十分想家,但充满了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品味其热情奔放、豪放飘逸的语言,体会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知识导学】

1.李白诗风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世骇俗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 “ ”,韩愈说“ ”。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2.夸张

①定义: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②分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等)处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弱等)处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看见这浓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③作用(表达效果) 恰当运用夸张,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形象的渲染,可丰富读者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夸张还能增强幽默感和趣味性。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了山水形象的本质特征,使其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塞(sài) 吮血(shǔn xuè ) 横行(hèng) 豺狼(cái) 咨询(zī)

B.栈道(zhàn) 折算(zhé) 猿猱(náo) 攀援(pān yuán ) 萦绕(yíng)

C.扪心自问(mén ) 义愤填膺(yīng) 峥嵘岁月(zhēng róng) 深沟险壑(hè)

D.瀑流(pù) 崔嵬(wéi) 威胁(xié) 湍急(tuān) 崩(bēng) 摧(cuī)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西挡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B.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3.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 乎:语气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或匪亲 或:副词,倘若。

4.名句填空。

①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尔来四万八千岁, 。

③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④ ,枯松倒挂倚绝壁。

⑤飞湍瀑流争喧豗, 。

⑥但见悲鸟号古木, 。 ,愁空山。

5.对下列诗句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于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合作探究】

1. 这一节中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蜀道的来历和蜀道的高峻的?

2.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第三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本段中韵脚有什么变化?分别有什么好处?

4.李白是怎样把“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描绘得如此动人?

【巩固提升】

阅读下列选段,完成1-2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这段写蜀道的险要、艰难,它的叙述顺序是由 至 ,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

到 再到 ,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2.这段运用的史料有 ,传说是 ,神话是 ,它们突出了蜀道 的特点。

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回答3—4题。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千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据《汉书》记载,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卜筮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

3.选出具体表现“崎岖不易行”的句子( )

①山从人面起 ②见说蚕丛路 ③云傍马头生 ④芳树笼秦栈 ⑤春流绕蜀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⑤

4.这首诗的诗眼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颈联中的“笼”包含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篇4:《蜀道难》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知识导学】

1.李白诗风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世骇俗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2.夸张

①定义: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②分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等)处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弱等)处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看见这浓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③作用(表达效果) 恰当运用夸张,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形象的渲染,可丰富读者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夸张还能增强幽默感和趣味性。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了山水形象的本质特征,使其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塞(sài) 吮血(shǔn xuè ) 横行(hèng) 豺狼(cái) 咨询(zī)

B.栈道(zhàn) 折算(zhé) 猿猱(náo) 攀援(pān yuán ) 萦绕(yíng)

C.扪心自问(mén ) 义愤填膺(yīng) 峥嵘岁月(zhēng róng) 深沟险壑(hè)

D.瀑流(pù) 崔嵬(wéi) 威胁(xié) 湍急(tuān) 崩(bēng) 摧(cuī)

参考答案:A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西挡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B.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参考答案:D

3.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 乎:语气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或匪亲 或:副词,倘若。

参考答案:A

4.名句填空。

①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尔来四万八千岁, 。

③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④ ,枯松倒挂倚绝壁。

⑤飞湍瀑流争喧豗, 。

⑥但见悲鸟号古木, 。 ,愁空山。

参考答案:略

5.对下列诗句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于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参考答案:D

【合作探究】

1. 这一节中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蜀道的来历和蜀道的高峻的?

明确:通过传说来写蜀道的来历。作者先引用远古蜀君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开国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来写蜀道的来由。

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细节描写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高峻。①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②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③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④用细节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写出了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等等。

2.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主要运用借景抒情和夸张的手法来渲染蜀道之高峻。“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第三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本段中韵脚有什么变化?分别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第一个:开、豺押ai韵。第二个:麻、家押a韵。第三个:嗟押ie韵。因为第三段主要讲的内容是感叹蜀中战祸之烈。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韵脚多变也就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换句话来说,就是作者强烈的情感通过韵脚的变化表现出来了。

4.李白是怎样把“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描绘得如此动人?

明确: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qing。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

还在于诗人对于乐府旧题的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

总结:

李白热烈奔放、豪放飘逸的诗歌的风格:

①李白的诗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感情。

②具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并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抒发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强烈的感情。

③句不拘长短、声不拘高下、韵不拘同异、笔随兴至、自然真切。

④文句参差,大量散文化的诗句,笔意纵横。

⑤复沓形式。

【巩固提升】

阅读下列选段,完成1-2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这段写蜀道的险要、艰难,它的叙述顺序是由 至 ,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

到 再到 ,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历史 现实 上 下 上 夸张 对比

2.这段运用的史料有 ,传说是 ,神话是 ,它们突出了蜀道 的特点。

参考答案:蚕丛及鱼凫 五丁开山 六龙回日 高危难行

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回答3—4题。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千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据《汉书》记载,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卜筮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

3.选出具体表现“崎岖不易行”的句子( )

①山从人面起 ②见说蚕丛路 ③云傍马头生 ④芳树笼秦栈 ⑤春流绕蜀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⑤

参考答案:5.C

4.这首诗的诗眼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笼

5.颈联中的“笼”包含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山崖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是从远处看到的景色。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覆盖而成的特色。

②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繁茂的特征。

③“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如一幅蜀道山水画。诗人描绘蜀道胜景,对入蜀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

篇5:《蜀道难》导学案

1.梳理诗歌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一.知识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预习部分

1.注音

鱼凫( ) 珑( )玲 巉( )岩 飞湍( ) 喧豗( ) 砯( )崖

吮( )吸 噫( )吁( )嚱( ) 石栈( )抚膺( ) 号( )古木

崔嵬( ) 峥( )嵘 扪参( ) 万壑( )猿猱( ) 秦塞( )

咨嗟( ) 趑( )趄( )

2.解释句中重要词语

开国何茫然 何: 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

回日之高标。 回: 扪参历井。扪:

以手抚膺。膺: 凋朱颜。凋: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所守或匪亲。或: 。匪:

长咨嗟。咨嗟: 危乎高哉。危:

横绝峨嵋巅。横绝: 锦城虽云乐。云: 乐:

天梯石栈相钩连。钩连: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倚绝壁。倚: 难于上青天。于:

开国何茫然。何: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 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 胡为乎来哉。胡为: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

3.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通

4.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

砯崖转石万壑雷。转: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朝,夕:

5.特殊句式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③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④但见悲鸟号古木

⑤雄飞雌从绕林间 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一词多义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3)道芷阳间行( ) (4)何可胜道也哉( )

(1)猿猱欲度愁攀援( )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崔九堂前几度闻( ) (4)高祖为人有大度( )

(1)尔来四万八千岁( )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无他,但手熟尔( ) (4)非死则徙尔( )

(1)以手抚膺坐长叹( ) (2)项王项伯东向坐( )

(3)停车坐爱枫林晚( ) (4)因击沛公于坐( )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2)沛公已去( )

(3)去死肌,杀三虫( ) (4)汝可去应之( )

(1)问君西游何时还( ) (2)青泥何盘盘( )

(3)大王来何操( ) (4)徐公何能及君也( )

(1)危乎高哉( )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4)相与枕藉乎舟中( )

7.名句填空。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万夫莫开。

三.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话呢?

明确:

2.这句主旨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句的侧重点是什么?

明确:

(二)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1)阅读第一节

1、在第一小节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而李白又是通过哪两个层面去体现山势之高这一特点呢?

明确:首先:

其次:

2、第一小节的十个句子中,你觉得最精彩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句话里,诗人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呢?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

小结:通过鉴赏《蜀道难》的第一小节,我们知道了诗仙李白用想象、夸张、以虚衬实和细节描写,以及引用大量的神话传说等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高,令我们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2)阅读第二小节

1.第二小节中,诗人李白从哪两个层面表现蜀道之险的?

明确:①

2.诗人李白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蜀道之险呢?写出语句,运用手法及效果。

明确:①

②连

(3)阅读第三节

蜀道的高和蜀道的险,只要有勇气,就能克服呀。李白在第三节还要劝入蜀的朋友“不如早还家”。而蜀道之难不仅仅难在蜀道之高和蜀道之难这两个自然条件,并且蜀地当时的生活环境不安定。那李白是如何来体现蜀道之难安呢?

明确:首先:

其次:

(三)艺术手法

本诗歌最主要的两个艺术手法是什么?

三.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石栈(zhàn) 边塞(sài) 长吁短叹(xū)

B.猿猱(náo) 扪参(shēn) 喧豗(huī) 嗟来之食(jiē)

C.巉岩(chán) 吮吸(yǔn) 砯崖(pīnɡ) 峥嵘岁月(zhēnɡ)

D.凋零(diāo) 湍急(tuān) 崔嵬(wéi) 多难兴邦(nàn)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选出下列句子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 )

A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颠

B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联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

D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渡过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问君西游何时还 (2)但见悲鸟号古木

青泥何盘盘 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也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也不同。

6.对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或匪亲 或:副词,倘若。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人听此凋朱颜

A.砯崖转石万壑雷 B.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可以横绝峨眉巅 D.高余冠之岌岌兮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B。可以横绝峨眉巅

C.地崩山摧壮士死 D.可怜体无比

9.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奚以知其然也

C.但见悲鸟号古木 D.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0.对下列诗句解说有错的一项( )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古蜀王开国以来,历经四万八千年,不与秦国互通来往。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可摸到参星,穿过井星,仰起头屏住呼吸;手抚胸口,空有声声长叹。

C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飞奔而下的急流瀑布交相喧闹,水冲击山崖,碎石滚滚而下,山谷中响起雷鸣般的声音。

D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所守护的人不是匪徒就是亲戚,但是转眼就可能变作豺狼一样的'人

(二)课内文段阅读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乎,疑问语气词,吗。 B.开国何茫然..茫然,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 D.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因为。

1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

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嚱”,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

B.“尔来四万八千岁”,是指蜀自开国以来已四万八千岁了,极赞其历史悠久。

C.“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五丁开山”之事,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言五丁既开道之后,梯栈相连,始与秦通。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与井分别是秦与蜀分野,扪参历井,言环蜀之境,道路险难,所在皆然,令人胁敛屏气而息,惟有抚膺长叹而已。

(二)课内文段阅读

(2)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 西:向西 B.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C.砯崖转石万壑雷 转:使滚动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尔:你

1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但见悲鸟号古木/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宋何罪之有

D.其险也如此/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使人听此凋朱颜

A.渔人甚异之 B.砯崖转石万壑雷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D.侧身西望长咨嗟

17.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开始,诗人借 “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接着诗人借景抒情,用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

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想像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着力渲染

了惊险的气氛。

D.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作为全诗的主线,在文中多次出现。在本段中的作用中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参考答案

二.预习部分

1.注音

fú lóng chán) tuān huī pīng shǔn yī xū xī zhàn

yīng háo wéiz hēng shēn hè náo sài jiē zī jū

2.解释句中重要词语

何:多么 茫然:渺远的样子。 尔:那。 回:迂回、回转,绕道。

扪:摸。 膺:胸口。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去:距、离。

盈:满、足。或:倘若。 匪:同“非”。 咨嗟:叹息。 危:形容词,“高”

横绝:动词,横渡,横穿 云:动词,说; 乐:动词,享乐 钩连:钩通相连

去:相隔,距离。 盈:满倚:靠 于:介词,“比” 何:多么 尚:尚且

但:只 胡为:为什么 当:面对

3.通假字

匪(通“非”)

4.词类活用

为动用法,为------愁苦; 使动用法,使……凋谢; 使动用法,使……滚动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

5.特殊句式

①状语后置 ②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③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④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⑤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⑥宾语前置

6.一词多义

道(1)道路 (2)途径,方法 (3)取道 (4)说

度(1)度过 (2)推测,估计 (3)次,回 (4)度量

尔(1)那 (2)你,你们 (3)罢了 (4)表肯定

坐(1)空,徒 (2)坐下,坐着 (3)因为 (4)座位

去(1)距离 (2)离开,离去 (3)除掉,去掉(4)前去,到-----去

何(1)疑问代词,什么(2)表示程度深,多么(3)疑问代词,什么(4)表示反问,怎么

7.名句填空。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3)砯崖转石万壑雷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一夫当关

三.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明确:① 高② 险③ 战祸之烈

(二)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1)阅读第一节

1、明确:首先:蜀道的来历

其次:蜀道的高峻

2、明确:

①尔来四万八千岁 夸张,为下面蜀道开通做铺垫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神话传说 想象 夸张 增加趣味性,凸显出蜀道之高

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想象 以虚衬实 衬托现实中人们想要过蜀道更是难上加难

④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夸张 想象 细节描写,描绘人在青泥岭行走时的紧张得屏住呼吸、回想后怕的情形。

小结:通过鉴赏《蜀道难》的第一小节,我们知道了诗仙李白用想象、夸张、以虚衬实和细节描写,以及引用大量的神话传说等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高,令我们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2)阅读第二小节

1.明确:①蜀道悲凉凄清

②蜀道山水险恶

2.明确: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想象 蜀道悲凉凄清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夸张 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险象丛生、惊心动魄。

(3)阅读第三节

明确:首先:剑阁险要

其次:残酷景象

(三)艺术手法

①大胆的夸张

② 瑰丽的想象

篇6:蜀道难 导学案

蜀道难 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生平简介

三、教师范读课文,正字音

四、研读课文

1、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以山势之高,以树姿之态,以声响之大状其险,让人望而生畏。

2、诗一开篇极言蜀道难有何作用?

明确: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雄放的基调。

3、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蜀君开国是强调古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五丁开山的传说是说明蜀道的来由;赞扬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

六龙回日的传说来反衬山势的高危惊险。

不禁想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最后一段作者所表达的意图。

四川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果有野心的叛乱者与朝廷对抗,朝廷的军队很难攻进蜀中平定叛乱者,因而就会造成战乱局面。表明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五、文章主旨

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并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的热爱。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六、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衬托等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七、作业

(1)背诵

(2)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八、拓展

蜀道,即蜀地的道路。蜀地被群山环绕,古时交通不便,道路难以行走。因此蜀道常成为难以行走的代名词。

剑门蜀道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剑门关为核心,北起陕西宁强,南到成都,全长450公里。剑门蜀道沿线三国文化深厚,庞统、蒋琬、姜维、邓艾、马超、鲍三娘等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剑门蜀道沿线古迹众多,三星堆遗址、德阳文庙、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庙、皇泽寺、千佛崖等都是重要文物;剑门蜀道沿线美景密布,富乐山四季花似锦,翠云廊古柏三百里,明月峡“飞梁架绝岭”。因10前诗仙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得以名扬天下。数百里古蜀道上,峰峦叠嶂,峭壁摩云,雄奇险峻,壮丽多姿,构成了川陕交通的一大屏障。

四川有“四绝”——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剑门之险。前三者已成旅游胜地,惟独剑门雄关,却像被人遗忘的角落。但是,它一直是日本以及东南亚游客的心仪之地,也曾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寻访文明之旅的一个驿站,是什么吸引了人们虔敬的脚步,是什么使它成为历史画卷中凝重的一页?

古代川北三条蜀道:金牛道、阴平道和米仓道,最重要的金牛道就是剑门蜀道。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大剑山(剑门山)中段,依崖砌石为门,故名剑门关,并在大小剑山之间架筑飞梁阁道,剑阁也因此得名。剑门关峭壁如城墙,独路如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从凤州到剑州的110里路段,原有桥阁90000余间,都是在悬崖绝壁上架成,而今已荡然无存了。只是前些年在古剑门关的遗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城关,成为它身后千年古道的一个崭新标志。

剑门关下,就是诗仙李白慨叹:“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剑门蜀道。这北起西安,南至成都的沧桑古道,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而处于剑门蜀道中心,位于四川广元的这剑门关,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凡有志于蜀中称王者,必先攻下这个天险。“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从三国孔明建关设尉起,剑门关就是一个异常雄险的古战场。横亘在蜀道上的剑门关,是一座座绵延百里的砾岩山峰,所谓“剑门无寸土”就是指剑门那寸草不长的特大砾岩,从正面看,这石壁恰似铜墙铁壁的天然城郭,把自秦岭而来的千里群山横阻于此,也阻断了自中原而来的步履;从侧面看,则如排天巨浪,汹涌澎湃;从背面看,像一群飞驰的骏马,让一切来犯者望而生畏。

教学反思:加强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考点的深入。对于这篇文章而言,要让学生了解蜀道的重要作用,进而理解这篇文章。

篇7:《蜀道难》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学习重点】

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自学质疑】

1、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目的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4、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5、李白《剑阁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整体感知】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诗歌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蜀道难》的结构回环往复。诗的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我的疑问与思考】

【合作探究】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出现了三次,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2、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的悠久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3、阅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诗,说说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4、诗的第二节中,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5、“连峰去天……万壑雷”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6、如何理解最后一节诗的内容?

7、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8、如何把握本诗的艺术特点?

【检测反馈】

噫吁嚱鱼凫()秦塞()

石栈()猿猱()扪参()

抚膺()巉()岩喧豗()

飞湍()砯()崖崔嵬()

吮血()咨嗟()

二、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雄飞雌从绕林间

(3)使人听此凋朱颜

(4)砯崖转石万壑雷

(5)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开国何()茫然

(4)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5)黄鹤六飞尚()不得过

(6)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7)连峰去()天不盈()尺

(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9)所守或()匪亲

参考答案

一、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塞(sài)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喧豗(huī)

飞湍(tuān)砯(pīng)崖崔嵬(wéi)

吮血(shǔn)咨嗟(zījiē)

二、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动用法,为……发愁)

(2)雄飞雌从绕林间(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雄鸟,雌鸟)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砯崖转石万壑雷(名词作动词,冲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

(5)侧身西望长咨嗟(名词活用作状语,向西)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危:高(2)于:比(3)何:多么(4)当:挡;绝:越过(5)尚:尚且

(6)但:只;从:跟随(7)去:距离;盈:满、足(8)当:挡(9)或:倘若

五、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2、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从、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①神话传说:以“六龙回日”的传说极言山势高危。②衬托:以“回川”之险正面衬托山势高危。以黄鹤不得飞度和猿猱愁于攀援之情形来反衬人行走难上加难。③夸张: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扪参历井等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使蜀道的雄奇险峻得到了充分地体现。④虚实结合: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作者先用虚写的'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难行,接着用实写的手法具体表现了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走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总之,这几句诗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

4、“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5、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诗人一开始写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壁等景物,给人以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之感;接着写飞湍、瀑流、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川的惊险,令人惊心动魄,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6、在前两节极力渲染蜀道的高危、惊险的基础上,在这一节中诗人重点从社会的角度极力描写蜀道的凶险,继续对友人施以心理战。如果说高山可以绕过,绝壁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化用了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句子,还有西晋张载《剑阁铭》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的句子,以此增加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诗人借古説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四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

六、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人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并含蓄地寄托了惜别之情。

七、《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作。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有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可结合诗句具体领悟,在此基础上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篇8:《蜀道难》 导学案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蜀道难》,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重点难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情景导学】李白,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遨游。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一、作品相关内容简介

作者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时,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时,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作品介绍

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据《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2、背景介绍:

此诗一般认为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二、诵读诗歌,疏通文意并掌握重要的词语意义。

1、第一段知识点及内容概括:

2、第二段知识点及内容概括:

3、第三段知识点及内容概括: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重点难点】

完成思维导图。

【情景导学】

《蜀道难》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这节课我们深入感受本诗的参差错落之美以及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活动】

问题探讨

1、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训练案

【学习目标】

《蜀道难》是李白奏出的“奇之又奇”的千古绝唱。相信大家通过这次学习,对李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要求有文采,含赞美崇敬之意。

【学习活动】

1、完成一段颁奖词(不少于100字)。

篇9:《蜀道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学习重点:

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学习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进驻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的思想受到儒、道等的影响,比较复杂。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写作背景: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4、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朗读感知

一、词语注音:

噫吁嚱(yī xū xī) 蜀()道难 气喘吁吁() 鱼凫(fú)

石栈(zhàn) 猿猱(náo) 扪参(mén shēn) 抚膺(yīng) 咨嗟(zī jiē)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争喧豗(huī) 砯(pīng)崖 崔嵬(wéi)

趑()趄() 吮(shǔn)血 秦塞(sài)

二、读出节奏:

(1)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解释词句:

1、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式:

3、开国何()茫然

4、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5、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7、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活用: )攀援。

8、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句式:

9、使人听此凋(活用: )朱颜

10、连峰去()天不盈()尺

11、砯(活用: )崖转(活用: )石万壑雷

1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4、所守或()匪()亲

15、朝(活用: )避猛虎,夕()避长蛇。本句使用修辞:

16、侧身西(活用: )望长()咨嗟()。

导读学习

1、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蜀道难》是 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

山川景色。既写了 ,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又写了 ,并寄予了对国事的 。

2.全诗以哪一句话为主线贯穿始终?

提示:

3、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诗人从那些角度表现蜀道之难?

提示:

4、末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提示:

重点研读

1、“噫吁 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学点艺术 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情怀:

1、大胆的夸张造 之景; 2、奇特的想象创 之境;

3、强烈的感情抒 之情; 4、变幻的语言添 之势。

『附文一篇』: 道不尽的诗圣 说不完的诗仙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的,圣是超凡入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是侠,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一付豪客形相;杜甫是儒,书生意气,匡济情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一片菩萨心肠。

李白近道,故有仙灵气,得天人之妙相;杜甫近佛,故有慈悲心,生般若之智慧。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

李白诗以气氛拟虚景;杜甫诗以实景画气氛。李白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虚晃一枪;杜甫说:“关塞萧条行路难”,是大实话。

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未来,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分;李白多好梦,杜甫多恶梦;李白多开心事,杜甫多失意事;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是传奇,杜甫是编年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是喜剧演员,杜甫是悲剧演员;李白是如来,杜甫是观音。

“在无尽的豪放飘逸与悲天悯人之中,后人永远记住了两个名字‘诗仙’与‘诗圣’”。

练习巩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蓧娟娟净, 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 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古人评诗时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简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

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作者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

(2)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

参考答案

1、提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2、提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现了三次,贯穿始终。

3、提示:(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①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②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从诗中找出相应诗句。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从诗中找出相应诗句。

(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试引用诗句加以阐述。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找出相应诗句。

4、提示: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

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艺术特色

1、雄伟奇险之景;

2、心游万仞之境;

3、赞叹惊异之情;

4、纵横崛崎之势。

【《蜀道难》的导学案】相关文章:

1.《蜀道难》优质导学案

2.《蜀道难》导学案及练习题

3.《边城》导学案

4.咬文嚼字导学案

5.《歌词》导学案

6.《再别康桥》导学案

7.《木兰诗》 导学案

8.都市精灵导学案

9.导学案培训心得

10.《变脸》高效导学案

下载word文档
《《蜀道难》的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