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课文背影导学案答案

课文背影导学案答案

2022-09-06 08:31: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今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课文背影导学案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课文背影导学案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背影导学案答案

篇1:课文背影导学案答案

课文背影导学案答案

【课内探究案】

1、略。

2、略。

3、交代父子处境,渲染一种悲凉气氛,为写“背影”作铺垫。

4、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动词略。表现了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艰难,更好地突出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5、怕他看见担心,怕别人看见笑话。

6、结构:照应了“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内容:表明第二次流泪,突出了离别时作者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用这句话作结,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突出了父爱情深。

7、“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8、略。

9、略。

【拓展检测案】

1.d c

2.丙

3.B

4.A

5.C

6.A

7、供电极不正常。

8、不是文章线索。因为作为线索是应该贯串全文的,而本文只在⑤和⑨自然段提到背影。

9、他与黑板融化在一起,说明他的教学非常专注和投入。

10、忠诚教育事业,带病坚持工作。

11、象征辛勤工作了20多年的 徐 老师的最后一拼。

12、

(1)赞扬了徐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2)表现父亲对儿子的至亲至爱的感情,以及儿子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篇2:《背影》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

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相关资料。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狼jí(藉) chóu(踌)躇 蹒跚(shān)

琐屑(xiè) 颓唐(tuí) diàn(惦)记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情郁于中)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些事?

写的事:“奔丧”;“车站送别”;“别后思念”。

2.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表格。

虚/实背影作用

虚写文章开头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背影”出现作渲染和铺垫

实写车站送别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是主题的集中体现

实写父子告别烘托父亲爱子之情,再现主题,突出中心

虚写文章结尾以思父之情,烘托父亲爱子之情,呼应开头,画龙点睛,总结全篇,深化主题

三、合作探究

1.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

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拟题。只要标题是符合文章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这篇文章抓住父亲的特征—“背影”,不惜笔墨细致描画,“背影”最能集中表达作者的感情、父亲的形象。

2.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提示:试从衣着、体态、走路姿势、动作、年龄、心态六方面分析。)

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

4.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文中共有4处流泪。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景生情的悲哀伤心。

第二次的“泪”是看见父亲艰难的为我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感动、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给作者留下的“背影”,是最难忘的。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担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显得不雅、难为情、笑话我,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5.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任选一句作简单的分析。

①“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安慰儿子,也表现自己的坚强。父亲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②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担心照顾不周。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③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④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⑤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四、精读精练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2>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4>我赶紧拭干了泪。<5>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6>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7>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8>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9>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0>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1>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12>我望着他走出去。<13>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1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句话?选出正确的一项( C )

A. (1)(3)(6) B. (6)(7)(14)

C. (1)(3)(14) D. (1)(6)(14)

2. 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D )

A. 父子情 B. 父亲的背影 C. 惜别 D. 买橘送别

3.文中加点词语“蹒跚”和“努力”能否分别换成“慢慢”和“吃力”?为什么?

不能。“蹒跚”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努力”写出了父亲竭尽全力的样子。这两个词更能表现父亲拳拳的爱子之心。

4.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第4句:被父爱所感动了。

第8句:担心父亲,希望能给父亲一点帮助。

5. 文段最后一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再”字用得好,为什么?

“再”字表明“我”一直目送着父亲,表达了“我”对父亲恋恋不舍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1.我们常常为母亲深情细腻的爱而感动,但常常对父亲如山之爱体会不深。读了此文,请仿照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在横线上仿写句子,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

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外貌或一连串的动作,100字左右。

写一个细节。适当作点描写。

篇3:《背影》导学案

《背影》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中内容;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3、品味刻画背影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味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

难点:理解背影的内在含义。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词注音

交卸 奔丧 迂 琐屑 差使

狼藉 蹒跚 簌簌 晶莹

2、词语解释:

祸不单行 奔丧

赋闲 迂 触目伤怀

(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背影》是一篇回忆散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3、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

(三)合作探互动,交流分享

1、哪次背影最具体、最感人?请以“这是一个――的背影,我从文章――看出”的句式,说说你感受到的`背影。(总结人物刻画方法)

2、《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哪次最能体现出作者已慢慢真正懂得了父亲的爱?(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3、文章第2、3段能删去吗,为什么?

(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试背诵第第六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五)拓展延伸,提高素养

学习了《背影》,我们感受到那如山的父爱。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说给大家听听。

篇4:《背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特色。

4、体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清深,培养自己怜爱长辈、怜爱他人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 、学者、 。《背影》是 散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照看行李(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狼籍: 踌躇:

触目伤怀: 蹒跚:

自已: 颓唐:

课堂探究

1、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比比小组内谁读的最好)

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请在文中标注出来。说说作者主要写哪次背影呢?

3、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文章的2、3语段与此有什么联系呢?

4、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以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即什么话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当堂检测

一、读写训练

1、请你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浓浓的爱,写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2、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练习:

(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 。

(2)、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 。

二、达标检测

1、书写完全正确的( )

A.悲哀 衰弱 妥帖 诸多 B.惨淡 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 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 赋闲 谋事 踌蝫

2、选出加粗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

A.变卖典质(抵押)妥贴(恰当,合适)B.举箸提笔(筷子)触目伤怀(心)

C.琐屑(细小而繁多)家中光景(时光)D.颓唐(失败的样子)自已(控制,抑制住)

3、迁移过关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名著阅读《背影》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背影》的语言特色

3.朱自清《背影》原文及作品分析

4.朱自清《背影》英文版

5.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朱自清

6.《背影》教学设计及点评

7.《背影》阅读训练题及答案(节选)

8.朱自清《背影》被删不实

9.《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

10.《背影》背景资料

篇5:《背影》 导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祸不单行”等词语。

b.学会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快速、准确筛选所需信息。

2.过程与方法:

a .朗诵法。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只有多读,方能感受到文章散发的美。

b.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开展讨论,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更好地体会作者借文章传达出的浓浓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延伸课文,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多音字、复杂字词、生僻词语较多,学会准确区分、记忆。

2.本文篇幅较长,学会速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表现出来的大意。

教学难点:

准确、快速地在文中找出“ 背影”几次出现的场合。

第一课时

导入: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所受的教育也告诉我们,父母是爱我们的。那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父母对你们的爱了吗?能不能说出来和老师分享下!(学生发言、简短点评。*严厉亦是爱的一种表现)朱自清先生的咱们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大作家,他有一篇文章《背影》说的就是他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这篇《背影》是作者应当时编著教材的叶圣陶先生之邀而完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大人物与家人的`情感和我们是不是一样的。

一.检查预习效果。

1.收集到的作者简介。(事前板书在小黑板上)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鲁迅老乡)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背影》、《春》,作品收集在《朱自清文集》里。

2.写作背景:(同上)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回忆的是19冬天的事。1917年,作者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办完祖母丧事,他回北京上学,而父亲则到南京谋事,于是父子同行,在浦江车站依依惜别。

3.生字词注音、词语释义检查。(同上)

嘱咐: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来临。——(祸不单行)

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光景:a时光景物 b境况、状况 c表示估计

好一派草原光景(a);那个小孩只有五、六岁光景(c);他家的光景还不错(b)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将注音补充在对于的文字上。

2.思考:我知道了些什么?

3.听范文,边听边思考: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播。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受评、示读)

三.作业布置:

同学们谈到了很多,都能从细节中感受到深沉博大的父爱,这也是这篇文章打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地方。那老师有一个问题了,他既然是写父爱的,但题目不是“父亲”或“父爱”?题目是“背影”,这就说明,“背影”在这篇文章中有着很特殊的含义。

文中共有4处背影,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

1.这4处“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2.第6自然段中所实写的两处“背影”:a.静态背影:戴着、穿着……

b.动态背影:蹒跚、探身、爬上……

篇6:《背影》导学案练习题

1.了解作者

作者 (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______、______、学者、______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____________散文。

我还了解到:

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照看行李( )

3、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⑴乱七八糟的样子( )⑵纷纷下落的样子( )

⑶凄惨暗淡,不景气。( )⑷失业在家( )

⑸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⑹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⑺.衰颓败落( )⑻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⑼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⑽细小而繁多(的事)。( )

4、朗读课文,自主理解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学法指导: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起什么作用?

二、课堂研讨,小组合作

1、作者所描写的背影是在什么境况下的一个背影呢?

2、文章四次对“背影”的描写中,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 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的?听读课文,捕捉最动人的画面。

3、这个“背影”的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

4、 关键词填空

我看见他戴着( ),穿着黑布( ),深青布( ),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张“背影”凝聚着: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的背影何止千万,而作者单单记得这一个。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就是这个背影,让“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6、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以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背影》导学案练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tuí唐( ) 尴尬( ) chóu躇( ) 揩一把 pán跚( )

suǒ屑( ) 举箸( ) xián( )水 妥帖( ) shì( )察2.据课文内容填空。

(1)《背影》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家,诗人、学者、_________战士。江苏_________人。你能写出学过的他的其他作品吗?如_________。

(2)我看见他戴着_________,穿着___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_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4.请仿照例句,写一组句子。

例: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口技》课文导学案与答案参考

《口技》课文导学案与答案参考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课前预习】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口技》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

写作背景:《口技》原为他的《秋声诗》的序言。原意是借口技人的“善画声”(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细读《口技》,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善于抓住三个场景,绘声绘色的描写一家四口人在一场火警前后的情景,使我们感到口技表演真正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功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1、读全文,注音。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 (shā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2.理释下列字词的含义。

①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③当是时:这个时候。

④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

⑤宾客意少舒:稍微,读shǎo。

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⑦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⑧几欲先走:跑。

3、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合作探究】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2、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读这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4、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6、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7、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8、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

【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字词。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放置

会:恰逢,正赶上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奋袖出臂:卷起

两股战战:大腿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9、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0、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篇9:《离骚》课文导学案

《离骚》课文导学案

《离骚》展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为实现这种理想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他殷切希望楚国能实行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美政”。下面是《离骚》课文导学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词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阰(pí):山坡、岭上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ā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 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课文背影导学案答案】相关文章:

1.《边城》导学案

2.咬文嚼字导学案

3.《歌词》导学案

4.《再别康桥》导学案

5.《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设计

6.《木兰诗》 导学案

7.都市精灵导学案

8.导学案培训心得

9.《变脸》高效导学案

10.语文导学案心得体会

下载word文档
《课文背影导学案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