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设计
“ynwe03121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设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设计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怎样学习这篇游记散文呢?我们分三步来进行:
1、整体感知,
2、探讨研究,
3、课外拓展。
下面我们分步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要求背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意蕴深厚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自我的复杂感情的?
1、示范背诵课文。
2、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感情。
4、多媒体显示整体感知基础题针对性训练。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为 kān俶()尔远逝往来 xī()忽
yí()然不动参()差()披拂
悄怆()幽 suì()
⑵解释加点的字:
伐竹取道___________蒙络摇缀___________
斗折蛇行___________凄神寒骨___________
⑶填空:
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来叙写的,从发现石潭一直到离去,先闻____________,后见_________。写潭中的景物,先近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远望_________,最后写气氛,抒发感情,流露出作者在政治上受贬后忧伤的心境。
好!我们对这篇游记的思路内容基本清楚,第一个学习环节“整体感知”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探讨研究。
三、探讨研究
这篇文章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课文中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第二、从写作角度进行亮点探究。
1、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学们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讨论,弄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归纳答案)
⑴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
写鱼的数量、形态(静、动)可以看得清,看是写鱼,实是写水的澄澈透明。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⑵游鱼跟人有什么关系?
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写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值得我们揣摩。
⑶写潭四周环境的凄清与人有什么关系?
写环境的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
(说明:问题下面的文字只是参考答案,在教学中宜引导学生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之上自主建构,千万不要用这些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规范学生的思想。)
小结: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的景物描写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你看,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 ——“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树围抱,其幽清无闻与作者的遭遇是多么相像啊!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郁闷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总之,小石潭景物的幽静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研究性学习:
亮点探究:
⑴关于写景的角度: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写。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讨论作者从哪些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美景的?(分组讨论,然后回答交流)
①绘声:
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为比喻绘声。作者以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喻指水声,写出了流水的清脆悦耳。
②绘色:
如“青树翠蔓”,是采用近义的色彩词直接着色。“ 青”与“翠”皆有“绿”意,交互使用,避免重复,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
③绘形:
如“全石以为底……为岩”,是绘石形,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平,多姿多态;再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绘木形,或盖或绕、或摇或连、或长或短,变化万千;又如“斗折蛇行”是绘水形,“犬牙差互”是绘岸形,曲曲折折,交互错杂,形象生动。
④绘影:
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绘鱼影。石底光洁完整,水体清澈透亮,日光艳丽明朗,鱼影便越发鲜灵滋润。
⑤绘神:
如“似与游者相乐”,绘出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⑵探究关于情感的启示:
课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可抓住文中的暗示,即两“乐”关情,一“清”明心。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体会。(讨论、交流)
两“乐”是指课文开篇的“心乐之”及第2段的“似与游者相乐,”两“乐”体现了作者观赏小石潭的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与快慰。一“清”是指课文第4段的“以其境过清”,一“清”表现了环境的凄清给作者心情带来的幽凉。
好!探讨研究就到此结束。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步骤的学习——课外拓展。
四、课外拓展
1、课文与生活拓展:
“人与自然”是永恒的话题。古诗中的很多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身处现代破坏污染严重的我们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假如现在小石潭所在的政府要开发小石潭为旅游区,从环保的角度让你给他们提建议,你的建议是什么?请写下来。
(分析:此题与现实联系较密切,可以联系你所到过的风景区,回忆他们的环保措施并参与提出建议。如:制定有关的措施,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尽可能少地建筑人为景观及辅助设施;导游词中加入对环保的提醒;设计环保的广告词……)
2、写作拓展训练: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色的话,将感情渗透其中。(全班交流)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教完《小石潭记》,我的感受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一反以往学文言文被动、沉闷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1、选好角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我们这些山区学校,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难学,没意思,甚至认为不使学,导致学生的文言积累少。文言文教学,过去多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教《小石潭记》选择了这样一个教学角度;把对课文的阅读感悟与作者的心路历程、情感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欣赏主线,把课堂设计为“整体感知——探计研究——课外拓展”三个步骤。每个步骤,都让学生自主参与,以情感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文言文学习与现代写作结合起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值得探究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抓住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幽美的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复杂的感受和情怀。这是文章突出的文学成就之所在,是大家的欣赏点,也涉及文章的主题。教《小石潭记》就必须讲清这一点。二是课文的亮点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多角度的写景)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欣赏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起欣赏的审美情趣。另外,我将对文言文的学习与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好处。
3、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习形式上我设计了“诵读式感悟”,“亮点探究式欣赏”和“独立式仿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互相交流中轻松学习,学有所得。在这堂课中,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的是,学生对学文言文有了感觉,来了兴趣,尤其是在相互讨论、切磋、共同探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展示,让老师们刮目相看。
当然,教无定法,我在这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篇2: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轻松预习】
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
自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俶尔远逝
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⑵斗折蛇行 斗: 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⑷凄神寒骨 凄: 寒: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课堂学习】
1. 交流预习内容。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2.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 ------ ------ -----
3.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提示:(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
4.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你能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吗?试着谈一谈。
5.背诵全篇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 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 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篇3:《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这样一首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学生答:柳宗元)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绘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学生答,教师补充)这首诗很美,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整个世界在大雪覆盖下,万籁俱寂,天地合一,唯有孤独的人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给人以孤寂的感觉。柳宗元写诗能点滴笔墨勾勒宏观世界,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
我们来朗读这篇文章,哪位同学先尝试朗读本课?
一同学朗读,大家点评他的朗读,并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音、一是停顿。
……
同学们齐读。
教师、学生轮流读。
反复朗读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快乐、忧伤……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前后发生了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情感。
三、介绍作者
有谁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和大家共享。
一同学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潭的之后会有先乐后忧的情感变化。那么要想通过这篇文章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熟读精读这篇文章。谁能为大家翻译一遍这篇文章。
四、翻译课文
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在整理学生翻译的同时,强调下列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翻译课文的同时,整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学生概括,教师补充)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再一次朗读课文。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老师布置了两个思考题吗?我们来检验一下你是否做了思考。问题: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乐”与“忧”的原因是什么?(藉此进入到赏析文章的环节)
五、赏析文章
首先谁来说一说: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
学生回答:“乐”是因为看到了小石潭(或小石潭的景色美),“忧”是因为作者是被贬之人,心情不好。
此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到位可以引导大家讨论。
第二个问题:作者心情“乐”与心情“忧”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结合文章内容解读?我们先来谈谈“乐”字。
学生回答:
“乐”是因为小石潭的发现过程很神奇,还因为小石潭水很清,小石潭里的鱼儿很快乐,小石潭的源头曲折蜿蜒……
(学生可能不会一下子全说出来,教师可一点一点引导)
同时我们可以解决以下几个小问题:
小石潭是怎样被一行人发现的?
小石潭的构成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石潭周围的景象给你怎样的印象?
解决了以上问题,就能理解了作者的“乐”。
具体如下:
小石潭是怎样被一行人发现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一行人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作者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同时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进而引出“心乐之”的主观感受,然后就带领读者走进令人神往的小石潭。此处引出 “移步换景”的写法。
小石潭的构成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石潭的水非常清澈,作者主要是通过水中的游鱼来表现水清的。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
此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通过鱼儿的表现写出了水的清澈,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一段结尾用“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拟人的写作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突出了鱼儿的快乐,也表现了自己的快乐。
小石潭周围的景象给你怎样的印象?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只把笔墨停留在小石潭里,他还注意到了小石潭周围的景象。
恰是这被竹树环合的环境,才使得小石潭景致清幽,既不被外人发现,少有人来,又寂静冷清。此处描写很自然的就引出下面人的情感变化,真是令人叫绝。
好,以上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乐”,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又怎么会转“忧”。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理解,这样美的景致,这样难得一见的清澈的小石潭,作者应该快乐才对,为什么会由“乐”转“忧”了呢?
学生回答:
我们前面了解写作背景,已经知道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虽然眼前景象很美,但也难以抚平被贬带给他心灵的痛苦。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竹树环合的美丽世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则不然。
作者顺着小石潭寻源探幽,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此刻作者的心情变得抑郁,发现小石潭、看到潭中鱼儿的快乐也转瞬即逝,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境。“乐”就这样变成了“忧”。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刻作者的眼前之景完全是由于他被贬之后的心情所致。
到此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原因,也同情柳宗元的人生际遇,但老师也希望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的心情是否能解决作者遇到的问题?如果是你该怎么办?
(此处希望能引导学生豁达面对人生)
六、总结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七、品读文章写作特点
这无疑是一篇美文,面对这样的文章,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慨吧。通过一个训练环节回味一下文章的语言之美:
请同学在下面的句子的空处填上你认为本文最精彩的句子或词语,然后谈一谈,你对本文语言之美的感悟:
我认为这篇文章 (词或句子)写得很美,原因是
……
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对文章做进一步的品读,并能提炼出下面的写法。
写法:本文对景物描写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对潭中游鱼进行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同时还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的使用。这些都是使文章语言生动的原因,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
八、布置作业
大雕塑家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成为发现美的人!请你选择一处大自然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风景名胜,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希望能模仿《小石潭记》写法,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境。期待你的作品噢!
篇4:小石潭记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
执笔:郝 宁 审核:备课组
八年级 班 姓名: 组别: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2、品读课文,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悟读课文,理解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自学指导】
1、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解之处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自学检测】
1、作家连线:柳宗元,字 , 代中期杰出的 ,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 。 《小石潭记》是 中的第四篇。
2、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参( )差( )披拂 ②往来翕( )忽 ③斗( )折蛇行
④悄( )怆( )幽邃 ⑤犬牙差( )互 ⑥寂寥( )无人
⑦凛 liè( ) ⑧翠 màn( ) ⑨连 zhuì( )⑩清 chè( )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4、我的质疑与理解:
【合作探究】
活动一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活动二 合作探究,品析美景,了解写法
4、作者借小石潭的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5、作者用什么写法把小石潭的美景展现出来的?
6、我的质疑与探究:
【归纳延伸】小石潭之旅,我来当导游
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要把小石潭记开发成旅游景点,聘你为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记?
要求:既要保持小石潭记原有的特点,又要融进现代化的风格,结合原文改编成导游词,既要生动形象,又要简洁明快。(只要介绍一个景点即可,字数在60字左右)
【达标检测】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 _ ___)
②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 __)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空:_______ _)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
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⑦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⑧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背诵并默写全文。
[相关链接]
你知道《永州八记》的来历吗?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忧伤凄苦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学后反思】
郝宁
篇5:《小石潭记》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小石潭记》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年级 八 科目 语文 课题 《小石潭记》 课型 训练 执笔人 杨继田
审核人 学科组长 学习时间 第 周 星期
教师寄语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3、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内容
基本要求 1.体现学习的主要内容;2.典型例题;
3.精选练习;4.课堂达标检测。
学 习 的 主 要 内 容 学 习 笔 记
小石潭记练习一
一、按要求写出相应语句:
1. 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二、一词多义:
1.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
2. 以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
全石以为底( )
3.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
4. 清 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5. 乐 心乐之( )
似与游者相乐( )
6. 环 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三、写出下列黑体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1. 其岸势犬牙差互( )
2. 不可知其源( )
3. 以其境过清( )
4. 乃记之而去( )
四、选择:
1. 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2. 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
A. 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 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 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 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3. 解释黑体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 斗折蛇行(像蛇一样)
C. 不可久居(居住)
D. 影布石上(映)
4. 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 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五、填空:
1. 本文选自《 》,作者 是 朝著名文学家,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 》。
2. 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 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 的修辞手法,摹形状貌,形象逼真;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的印象和感受,突出一个“ ”字,表现出作者 的心情。第五段交待了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 人。
3. 小石潭的溪水是由 流向 ;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 ”、“ ”。
六、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3.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小石潭记练习二
阅读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从原文第一段看,小潭取名“小石潭”的原因是什么?
2. 第二段写潭水及水中的游鱼,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写出了 。写游鱼,既写出了静态,如“ ”;又写出了动态,如“ ”,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 结合选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谈谈你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4. 读了选文,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5.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原文回答)
6.写水的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是 ,
7.请分别概括四段内容,每段不超过五个字。
8.作者写小石潭中的游鱼采用了 的写法。试举例说明。
9.作者写潭中游鱼的作用是什么?
10.第三段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11.小石潭周围环境如何?给作者什么感受?
杨继田
篇6:《小石潭记》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自主预习
一 目标导入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重点)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重点)
3.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重点)
4.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从平凡中发现美,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难点)
二 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三 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课堂探究
步骤一:对照译文
原文:
从小丘西行 百二十步,隔篁竹①,闻水声,如鸣②佩环③,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④清⑤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⑥,为屿⑦,为嵁⑧,为岩。青树翠蔓⑨,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⑩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21。以其境过清○22,不可久居○23,乃记之而去○24。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25者,崔氏二小生○26: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①篁竹:竹林。②鸣:发出的声音。③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④尤:格外。⑤清:清澈。⑥坻:水中高地。⑦屿:小岛。⑧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⑨翠蔓:翠绿的藤蔓。
⑩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可译为“来”。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迅疾的样子。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凄:使……感到凄凉。寒: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21邃:深。○22清:凄清。○23居:停留。○24去:离开。
○25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26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步骤二:课文感知
1. 《小石潭记》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步骤三:深层探究
2.“小石潭”中的“水”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 体句子分析。
3.小潭源流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其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5. 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请参考下面的背景资料谈谈。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积累
1.字音
篁竹( ) 为坻( ) 佁然( ) 寂寥( ) 翕忽( )
幽邃( ) 犬牙差互( ) 卷石底以出( )
2.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 /今义:往。)
②崔氏二小生(古义: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③闻水声(古义: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④不可久居(古义: /今义:住。)
⑤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 /今义:副词。 )
3.一词多义
心乐之( )
①乐
似与游者相乐(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可
不可久居( )
水尤清冽( )
③清
以其境过清(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④从
隶而从者( )
记之而去( )
⑤而
隶而从者( )
参差披拂( )
⑥差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下见小潭( )
⑦见
明灭可见( )
以其境过清( )
⑧以 卷石底以出( )
全石以为底( )
4.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 )
②心乐之(动词的意动用法, )
③似与游着相乐(形容词作动词, )
文言联想: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④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 )
文言联想:其一犬坐于前(《狼》)
⑤ 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 )
⑥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 。蛇: )
⑦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 )
文言联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⑧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 。寒: )
文 言联想:忿恚尉(《陈涉世家》)
5.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①( )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
②日光下澈( )。(省略宾语)
③( )斗折蛇行。(省略主语)
参考答案:1.huáng/chí/yí/liào/xī/suì/cī/quán 2.①离开 ②青年,后生 ③听到 ④停留 ⑤大约 3.①以…为乐/逗乐 ②大约/能 ③清凉/凄清 ④自,由/跟从 ⑤表顺承,不译/表修饰,不译 ⑥长短不一/交错 ⑦出现/看见 ⑧因为/用法相当于“而”/用4.① 向西②以…为乐 ③嬉乐,逗乐 ④向下 ⑤在下面 ⑥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 ⑦像狗的牙齿一样 ⑧使......凄凉/ 使......寒冷 5.(2)①余 ②潭水 ③ 溪泉
课后拓展
一 比较阅读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 (2)比出郭,日已夕 (3)濯足于惠因涧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课堂探究
1.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凄清。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清澈透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3.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的写出了小石潭上溪流曲折,或隐或现的情景。
4.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
5.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 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课后拓展
1.(1)书:信。(2)比:等到。(3)濯:洗、洗涤。(4)谒:拜访。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3.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景的概述和作者情感体验的分析都要有。)
【参考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 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侯晓旭
[《小石潭记》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7:《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重点句的翻译。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特征,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流程一: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篁竹( ) 珮环(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二、题解和作者
1、“记”是古代一种 ,以 (填表达方式)为主,相当于今天的 文。
2、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代 家、家和思想家,与 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 并称“刘柳”;与 、、、、、、并称“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参与革新,遭反对而惨败,后被贬永州司马,间写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和诗歌,最著名的是《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三、知识清单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心乐之 水尤清冽 卷石底以出
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2、辨析一词多义
⑴以: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
⑵而:①潭西南而望 ②乃记之而去
⑶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明灭可见
⑷清:①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
⑸游: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同游者
3、找出下面词类活用的词并加以说明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斗折蛇行
⑷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凄神寒骨
⑹心乐之
⑺近岸,卷石底以出
【流程二:文意探究】
一、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章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从文中“ ”和“
”两个句子空游看得出。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3、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了什么手法?找出文中相应的动词。
4、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来写了小石潭?
5、小石潭的源流溪身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6、在观赏景物的时候,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二、主旨把握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 ,将自己的心情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渗透着自身的感受和情怀,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流程三:能力修炼】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篇8:《小石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3、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资料链接】
1. 有关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永州当时是一个荒僻未完全开化的地区。但永州山脉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雄奇美丽。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
作为贬官,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无所事事,于是有时间出游。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2.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3.寓情于景
即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避免直白的感情渲泻,显得委婉、含蓄。
【预习导学】
1、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簧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俶尔( ) 翕忽( ) 怡然( ) 幽邃( )
2、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用“|”画出停顿)
全 石以 为 底 皆 若 空游 无 所 依
其 岸势 犬 牙 差 互 潭 中 鱼 可 百 许头
3、翻译下列句子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本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
)————小潭源流————( )
5、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从原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后来作者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为什么
2、这篇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刻画小石潭的?你最喜欢这些景物里的哪一处?它的什么特点让你觉得特别美?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3、探索尝试:小石潭如此之美,请你分析分析:柳宗元是如何把这小石潭写美的?
4、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达标测试】:
1、请结合句子,写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以:全石以为底 ( ) 为:全石以为底 ( )
以其境过清 ( ) 为坻,为屿…… ( )
卷石底以出 ( )
清:水尤清洌 ( )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
以其境过清 ( ) 不可知其源 ( )
2、析佳句,探深情: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如此多娇,哪能不让人触景生情?请再读课文,作者游小石潭时的心路历程。
1) 请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说,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心情如何?
2)寄情于景是山水游记的通用法则,我们该如何体会这类文章的款款深情呢?
3、展文采,撰美文:
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四、课堂小结,背诵美文: 作者一行游小石潭,赏美景,留下千古美文,这其中佳景,佳句,及其寓情于景之妙法,不能背诵,岂不遗憾?
五、检测拓展 :
1、请结合句子,写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以:全石以为底 ( ) 为:全石以为底 ( )
以其境过清 ( ) 为坻,为屿…… ( )
卷石底以出 ( )
清:水尤清洌 ( )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
以其境过清 ( ) 不可知其源 ( )
2、古人登山临水,赏花抚木,往往有所寄托,有所感悟。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已经成为一个通用的艺术法则。来看看这些句子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情。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 )
(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 )
3、(挑战题):阅读选文,做题: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南流数十步 南:
⑵不可名状 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学习反思】
学习收获: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的疑惑:
【《小石潭记》课文导学案设计】相关文章:
2.《小石潭记》导学
9.小石潭记 导学稿
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