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隆中对》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隆中对》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2023-03-26 08:24: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潮阳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隆中对》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隆中对》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隆中对》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篇1:比较阅读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比较阅读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比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不可久居 ▲ 不可名状 ▲

斗折蛇行 ▲ 悉皆怪石 ▲

11.下列各项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乃记之而去 B.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C.潭西南而望 而置州以来 D.为之怅然 佁然不动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

13.回答问题。(5分)

(1)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2分)

甲文: ▲

乙文: ▲

(2)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0.停留 说出 像北斗七星 都

11.D

12.(1)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2)岸边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

13.(1)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2)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篇2: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麤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

【小题1】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亦愿之(代妾衣帛、马食粟) B.然吾观国人(这样) C.吾是以不敢(因此) D.使为上大夫(成为,当)

【小题2】“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A.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喜欢这样做,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B.别人大概认为你喜欢这样做,将不会为国增光吧!C.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吝啬,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D.别人大概会认为你吝啬,并且不能为国增光吧!

【小题3】下列对季文子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季文子先后辅佐了两名国君,地位很高,但是他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饲料。 B.季文子关心国人,能与低层民众同甘共苦。 C.季文子认为应该凭高尚的德行为国增光。 D.季文子认为能够改正错误的人是可以重用的。

【小题4】翻译(6分)

①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①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妻子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绸之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解析

【小题1】B.然吾观国人(但是)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B项分析的不正确。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篇3:《鹬蚌相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鹬蚌相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鹬蚌相争》,回答8—11题。(9分)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 解释加点词语。(2分)

曝 箝

2.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

3. 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2分)

4.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一)阅读《鹬蚌相争》,回答8—11题。(9分)

1. 晒 夹(2分)

2. 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2分)

3.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分)

4.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3分)

篇4: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⑴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⑵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⑶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⑷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⑸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吾臣有肦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⑹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⑺而去。

⑴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⑵径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⑶乘(shèng):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⑷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⑸泗(sì)上:泗水之滨。⑹特:只,仅。⑺怿(yì):高兴,快乐。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若寡人国小也 ( )

(2)使守南城( )

(3)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

(4)则道不拾遗( )

【小题2】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与魏王会田于郊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B.将以照千里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C.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岳阳楼记》)

D.徙而从者七千馀家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八则》)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

(2)魏惠王惭,不怿⑺而去。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小题4】选文中威王与魏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小题1】(1)像 (2)派(3)朝拜(4)遗失的东西(名词性质)(各1分)

【小题2】C(3分)

【小题3】(各2分)(1)我所认为的宝物和大王你的明珠不一样。(关键词“以为”“异”)

魏惠王十分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惭”“去”)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倒装句要翻译出来)

【小题4】魏王把宝珠、宝物、有宝珠的车当做“宝”;威王把人才和贤臣当做“宝”。(写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若”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在此应译为“像”。“使、朝”都是动词,应译为“派(让)、朝拜”。“ 遗”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近,根据语境也可知道应为名词,应译为“遗失的东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的“于”前者是“在”,后者是“对”。B中的“以”后者译为“认为”,而前者不是。C中的“则”都是“就”的意思。D中的“而”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因此应选C。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掌握和辨析能力。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以为宝” “惭”“去”“微”等。“以为宝”应译为“认为的宝贝”,“惭”与现代汉语一致,译为“惭愧”,“去”意思固定,是“离开”的意思。“微”应译为“没有”。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文中内容可一,他们一个认为能“照车前后各十二乘”“径寸之珠”是宝贝,一个认为檀子、肦子、黔夫等这样的人才是宝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点评:首先整体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抓住文章的相关语句做出切题的回答。“有什么不同”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注意根据分值分点做答,写出各自的认识(看法、特点)。

篇5: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题

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题

【甲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塞翁失马》)

【乙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树干或树桩。②泛指农具。

1.文中画线句子中应该有两处停顿,请用“/”在句中画出。(2分)

居 一 年 胡 人 大 入 塞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马无故亡而入胡 ( ) (2)人皆吊之 ( )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4)兔走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塞翁和宋人看待事物有什么不同?(2分)

1.(2分)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一处1分)

2.(4分)(1)逃跑 (2)(对不幸表示)安慰;慰问 (3)带领 (4)跑(一小题1分)

3.(4分)(1) 靠近长城一带(边塞)的人,战死的人有十分之九(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2)兔子不能再得到,而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成为宋国人的笑料)。(一句2分)

4.(2分)塞翁能辩证地看待事物,知道祸福(坏事与好事)会互相转化;宋人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言之有理即可,一点1分)

篇6: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两篇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二】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汁,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行百里始奋迅_____________________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非精洁则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4.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______________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______________阐述,他们都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鞭打,鞭策;(2)通晓,理解;(3)等到;(4)流汗

2.(1)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清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

3.一食或尽粟一石;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4.反面;正反对比;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

篇7: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甲]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左刻“_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

②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

③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

④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

⑤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

⑥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明明“处处志之”,为什么回去寻找桃花源时却“遂迷,不复得路”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乙]段横线处按原文内容填空。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出处。想一想,这雕刻的句子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沿,顺着;②做标记;③计划;④渡口;⑤零数;⑥大约

2.①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②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船篷覆盖在上面。

3.答案要点;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美好的理想而已。(意对即可)

4.水落石出清风徐来 《后赤壁赋》《赤壁赋》 盖大苏泛赤壁云

篇8: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掘株:挖了树根的坑。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展开 夺取(这里有“捕捉”的意思) 抬(起)、伸长 正

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拉开弹弓)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二:

1.下列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①不知螳螂之在后②欲攫而食之也 ③欲啄而食之也

④迎而欲弹之 ⑤此皆贪前之利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2.翻译下列句子。

(1)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2)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3.从选文中可以归纳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1)黄雀正想要吃螳螂,却不知道孩子挟着弹丸就站在榆树下,等着要击下它。

(2)这都是贪恋前面的小利,却不顾后面的害处的做法呀。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篇9:郑燮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郑燮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10分)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公 之 余 辄 与 文 士 畅 饮 咏 诗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值( ) (2)或( ) (3)去( )

3、说说文中画线句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的意思。(2分)

4、在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的情况下,郑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2分)

5、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和下列链接材料来说明。(2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1、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划对一处即可)

2、(1)遇到 (2)有的人 (3)离开

3、这是什么时候了,如果经过多处地方多人之手层层申报(荒情),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

4、不经请示皇上,先开仓赈济灾民,愿意为此承担责任。此举使万余百姓活了下来。

5、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篇10:《司马光勤学》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司马光勤学》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司马光勤学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尝:曾经; (2)为:担任; (3)若:如; (4)既:已经;

(5)俟:等到; (6)已:停止; (7)及:等到; (8)或:有时

2.翻译:

(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译文:(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译文:等到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发奋苦读勤学,咏其文,思其义,于是所得多矣。

篇11: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甲】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_____

(2)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均用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驱车(追赶)。(2)倒下。

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灵活对待敌方变化的策略。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1)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

(2)①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②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意见;③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意对即可)

【《隆中对》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1.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3.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

4.甲乙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5.浇花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6.《人味》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7.苏州园林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8.《诊所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9.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0.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下载word文档
《《隆中对》等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