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

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2-10-07 08:39: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k66h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1: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

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

今天镇上雨水特别好。如今雨又落了整三天。

水再大一点,进了溪里桥洞时,只要是会水,就可以得到些额外的利益。

然而水却并不能如大家愿,涨到河码头木桩标示处,便打趣众人似的止了。人人都失望。

桥头的老兵做了梦,梦到是水还要涨。人人都愿意这梦灵验。

“得贵伯,是有的,”说话的,叫二力,十六岁,同得贵打草鞋为生。这时得贵正在一个木制粗糙轮上搓一根草绳,这草绳,大得同小儿臂膊,预备用来捉鱼。

二力蹲坐在房中的一角,用一个硬木长棒槌击打刚才编好的草鞋,脱脱脱的声。那木槌,上年纪了,上面还反着光,如同得贵的秃顶那模样。

得贵一只强壮的手抓住那转轮木把用力摇,另一只手则把草捏紧送过去。绳子这样便越来越长了。木轮的轧轧转动声,同草为轮子所挤压时吱吱声,与二力有节奏的硬木棒槌敲打草鞋声,合奏成一部低闷中又显着愉快的音乐。

“得贵伯,我猜这是一定会有的。”二力说得是明日河中的大水。若是得贵对老兵的话生了疑惑时,这时绳子绝不搓得这么上劲的。

“我想我们床后那面网应当早补好,”二力大声说,且停了敲打,“若是明天你老人家捕得一头牛——就是猪也好,可以添点钱,买只船——不,我想我们最好是跳下水去得了一头牛,以外还得一只船,把牛卖去添补船上的家伙,伯伯你掌艄,我拦头,就是那么划起来;——以后整天不是有鱼吃?”

得贵把工作也稍稍慢住下来,“我跌到斤丝潭里去谁来救援?”

二力知道是逗他,却说道:“伯伯你装痴!你说我!我是不怕的,明天可泅给你看。”

“伯伯这几年老了,万一吃多了酒一不小心,你能救你伯伯吗?”得贵说了就哈哈大笑,如同一个总爷模样的伟大,然而得贵如今却是一个打草鞋度日的得贵。也许是运气吧。那老兵说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这时节,运,或者就在恭候主人。是以得贵想起“晚运”不服老的兴奋着搓绳,高兴的神气,二力也已看出了。

二力伸手去取那葫芦,又捧葫芦摇,接着递与得贵,“请喝干了吧,剩得有,回头到她那去灌酒又要少一点。那老苗婆——我想她只会占这些小便宜。”

得贵举葫芦朝天,嘴巴斗在葫芦嘴,象亲嘴一个样,啯弄啯弄两大口,才咽下,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葫芦便为二力攫过来,二力开门就走了。

绳子更长了,盘在地下象条菜花蛇。得贵仍然不休息,喝了两口“水老官”,力气又强了。

得贵期望若是船,要得就得一只较大一点的,能住三个人就更好——这正派人还想为二力找个老婆呢。

打了八年草鞋的得贵,安安分分做着人,这八年中得了沙湾人正派的尊敬,侄儿看看也大了,自己看看是老了,天若是当真能为正派人安排了幸福,直到老来才走运,这时已是应当接受这晚运的时节了。

不久又听到巷口狗乱吠,二力转家了。

“伯,听人说沿河水消一点了。”

得贵听到只稍稍停转手中木轮子。

“我想这不怕,这里天空有星子,西边天黑得同块漆,总兵营一带总是在落吧。”

二力把绳子试量,到三丈长了,得贵还不即住手。

听得碉堡上更鼓打四下,何处有鸡在叫了,得贵的手还在转轮木把子上用劲转。轮子此时声音已不如先前,象是在呻吟,在叹气,说是罢罢罢,算了罢,算了罢,……为了老兵的梦,沙湾的穷人全睁眼做了一个欢乐的好梦。

但是天知道,这河水在一夜中消退了!老兵为梦所诳——他却又诳了沙湾许多人,河里的水偏是那么退得快,致使几多人在第二天原地方扳罾也都办不到,这真只有天知道!老兵简直是同沙湾人开了一个大玩笑,得贵为这玩笑几乎累坏了。

从此那个正派人还是做着保留下来的打草鞋事业,待着另一回晚运来变更他的生活。

(节选自《新与旧》,有删节)

1.简析小说第一节在文中的'作用。(4分)

2.结合小说,概括得贵和二力形象的共同点。(6分)

3.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艺术特点。(4分)

4.结合全文,探究题目“草绳”的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设置悬念,题目是“草绳”,开头写雨势,引发读者对之生疑;引出下文,使得故事情节曲折,本来雨势很大,应该给沙湾人带来额外的收益,然而让人失望,然后老兵一梦,又燃起希望,最后又失望。(每点2分)

2.他们能够吃苦耐劳,为了生计和渺茫的希望,使劲搓草绳;在艰苦的生活中,他们能够开心的生活,乐观向上;他们寄希望于不切实际的意外收获;他们代表的都是本分善良的穷苦沙湾人。(每点2分,答到任意3点即可)

3.运用了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1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1分),写出了得贵此时的复杂心情:沿河水消,希望变成失望,但是,总兵营一带在落雨、老兵的“晚运”,让得贵心存一丝希望。(2分)

4.“草绳”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场景叙写都始终围绕“草绳”展开;“草绳”是主人公的谋生的手段,突出小说的乡土气息;“草绳”也是得贵、二力以及沙湾人的希望与命运的象征,草绳也无法助其改变穷苦的命运。(每点2分)

篇2:丢草绳阅读附答案

陈传荣

①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结。患了疟疾,多半是听之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

②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哭过了。

③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听到了一个“好办法”,说是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将那根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也就会好了。

④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呐!但看到我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违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⑤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⑥一个不眠之夜过后。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夜色,匆匆地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的跑了回来。

⑦到家后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儿,母亲才定下神来。她轻轻地安抚着我:“没事了,妈已为你丢了草绳……”

⑧然而,非常不争气的是,虽然母亲为我丢了草绳,但我的病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倒烧得越来越厉害了。这不由得使母亲更加失望和惶恐起来。

⑨一天,在我迷迷糊糊发着烧,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邻居家有位叫“三姨”的来看望我。坐在床沿,三姨用手摸了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地说:“这伢子,真是遭罪!”母亲也就愈加悲叹了,母亲说:“在往日,生上几天也就好了,这趟都拖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见好的样子,真不晓得是怎么弄的!”然后,母亲就开始抹起泪来。

⑩三姨的眼也红红的,她没提看病的事,她知道母亲没钱。“你给他丢过草绳了吗?”过了一会儿,三姨问。母亲显得很不好意思,说:“丢过了,但是没用,你看这伢子还是这样病着。”

三姨问母亲将绳子丢到了什么地方。母亲告诉了她。三姨拍了一下腿说:“你怎么将绳子丢在那呢,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的,没人走,怎么能带走伢子的病呢?”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三姨没有再说什么,她与母亲都望望躺着的我。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母亲将三姨送出屋,说了些客套话,然后,返身回到屋里为我敷了湿毛巾,倒了一杯开水,出去了。

母亲是打算去菜园掐一些菜回来做饭的,但很偶然的一瞥,母亲怔住了。母亲发现,刚刚由我家走出去的三姨,正快步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

提着空空的竹篮,呆呆地立在菜园里,母亲的脸上淌出了许多泪花。

后来,母亲就常常对我唠叨起这件“丢草绳”的事情。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想起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怎样理解末尾段“难忘”在文中的含义?

2.“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作者刻画“三姨”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用意?

4.文中说“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你认为真的是“母亲”不知道“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吗?请结合全文作具体探究。

参考答案:

1.既指“难忘”母亲对患病的我的疼爱和嫁病于人的不忍,也指“难忘”三姨为了带走我的病甘冒生病危险的善心。

2.用乡村黄昏美丽的景色来衬托三姨的善良和牺牲精神

3.(1)从文章情节的发展来看,通过“三姨”与“母亲”的对话,补充交代了“母亲”并没有将草绳丢在乡亲们必走的路口。

(2)从文章的主旨凸显来看,通过对并非我嫡亲的“三姨”这一形象的刻画,将“母亲”身上善良的品质从“个体”(点)推及到“群体”(面),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4.理由有三:(1)母亲在得到“丢草绳”这个办法时就唉声叹气,她不忍心为了自己的孩子病愈而让乡亲带去疟疾。(2)母亲在准备为我“丢草绳”时,心里很矛盾,既心疼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我,又不忍心乡亲们带去疟疾。(3)母亲在为我“丢草绳”时,并未有意选择乡亲们必走的路口,而是将它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

篇3:沈从文《谈写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沈从文《谈写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谈写字

沈从文

社会组织复杂时,所有事业就得“分工”。任何一种工作,必需要锲而不舍地从事多年,才能够有点成就。当行与玩票,造诣分别显然。

多数人若肯承认在艺术上分工的事实,那就好多了。不幸得很,中国多数人大都忽略了这种事实。都以为一事精便百事精。尤其是艺术,社会上许多人到某一时都欢喜附庸风雅,从事艺术。惟其倾心艺术,影响所及恰好作成艺术进步的障碍,这个人若在社会又有地位,有势力,且会招致艺术的堕落。最显著的一例就是写字。

写字算不算得是艺术,本来是一个问题。但我们不妨从历史来考察一下,看看写字是不是可称为有艺术价值。就现存最古的甲骨文字看来,可知道当时文字制作者,在点线明朗悦目便于记忆外,已经注重到它个别与群体的装饰美或图案美。到铜器文字,这种努力尤其显然(商器文字如画,周器文字极重组织)。此后大小篆的雄秀,秦权量文字的整肃,汉碑碣的繁复变化,从而节省为章草,整齐成今隶,它那变革原因,虽重在讲求便利,切合实用,然而也就始终有一种造形美的意识存在。因为这种超实用的意识,浸润流注,方促进其发展。我们若有了这点认识,就权且承认写字是一种艺术,似乎算不得如何冒失了。

写字的艺术价值成为问题,倒恰好是文字被人承认为艺术一部门之时。史称熹平时蔡邕写石经成功,立于太学门外,观看的和摹写的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到晋有王羲之作行草书,更奠定了字体在中国的艺术价值,不过同时也就凝固了文字艺术创造的精神。从此写字重摹仿,且渐重作者本人的事功,容易受人为风气所支配,在社会上它的地位与图画、音乐、雕刻比较起来,虽见得更贴近生活,切于应用,令人注意,但与纯艺术也就越远了。

字的艺术价值动摇,浮泛而无固定性,是否艺术成为问题,另外有个原因,不在它的本身,却在大多数人对于字的估价方法先有问题。一部分人把它和图画、音乐、雕刻比较,便见得一切艺术都有所谓创造性,唯独写字拘束性大,无创造性可言。并且单独无道德或情感教化启示力量,故轻视它。这种轻视无补于字的地位,自然也无害于字的艺术真价值。轻视它,不注意它,那就罢了。到记日用账目或给什么密友情人写信时,这轻视它的人总依然不肯十分疏忽它,明白一个文件看来顺眼有助于目的的获得。轻视字的艺术价值的人,其实不过是对于字的艺术效果要求太多而已。糟的倒是另外一种过分重视它而又莫名其妙的欣赏者。这种人对于字的本身美恶照例毫无理解,正因其无理解,便把字附上另外人事的媒介,间接给他一种价值观。把字当成一种人格的象征,一种权力的符咒;换言之,欣赏它只为的是崇拜它。前年中国运故宫古物往伦敦展览时,英国委员选画的标准是见有乾隆皇帝题字的都一例带走。中国委员当时以为十分可笑。

其实中国艺术鉴赏者,何尝不是同样可笑。近年来南北美术展览会里,常常可以发现吴佩孚先生画的竹子,冯玉祥先生写的白话诗,注意的人可真不少。几个比较风雅稍明绘事能涂抹两下的朝野要人,把鬻画作画当成副业收入居然十分可观。山东督办张宗昌,虽不识字,某艺术杂志上还刊载过他一笔写成的虎字!

书画并列,尤其是写字,仿佛更容易玩票,无怪乎游山玩水时,每到一处名胜地方,当眼处总碰到一些名人题壁刻石。若无世俗对于这些名人的盲目崇拜,这些人一定羞于题壁刻石,把上好的一堵墙壁一块石头脏毁,来虐*游人的眼目了。

所以说,“分工”应当是挽救这种艺术堕落可能办法之一种。本来人人都有对于业余兴趣选择的自由,艺术玩票实在还值得加以提倡。然而必需认识分工的事实,真的专家行家方有抬头机会,这一门艺术也方有进步希望。

1937年4月

(选自沈从文《龙凤艺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对于各时期的字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甲骨文字点线明朗,初具装饰美或图案美,但不便于记忆。

B.铜器文字更注重装饰美或图案美,或如画,或重结构组织。

C.大小篆书的.字型雄奇秀美,秦权量文字则体现为整齐庄重。

D.汉代碑碣上的文字极其繁复但富于变化,以造形美为目的。

E.章草笔划简省,今隶讲究整齐,便利实用,却不重造形美。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艺术上想一事精便百事精是相当困难的,不专心从事一事难以有所成就。

B.即使是轻视写字的艺术价值的人在生活实际中也会意识到写字顺眼的重要性。

C.吴佩孚、冯玉祥等虽是军人出身,但画的竹子、写的白话诗亦有很高艺术价值。

D.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艺术玩票亦无可厚非,但要正确区分对待。

14.作者为什么要讨论写字算不算得是艺术?(4分)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沈从文先生这个“建议”的理解。(4分)

因此我想附带一个建议,即盼望现代画家再莫题跋。尤其是几位欢喜题跋的画家,题跋常破坏了画的完美!

答案:

12B、CA.甲骨文字便于记忆;D.汉代碑碣上的文字注意到造形美,但并非以之为目的;E.“虽重在讲求便利,切合实用,然而也就始终有一种造形美的意识存在,因为这种超实用的意识,浸润流注”,此句的意思是章草、今隶在“讲求便利,切合实用”的同时,也注重“造形美”。

13C文中举“吴佩孚先生画的竹子,冯玉祥先生写的白话诗”常常出现在“近年来南北美术展览会里”,且“注意的人可真不少。”,并非对其表示赞赏,而是以此论证“中国艺术鉴赏者”也常是只看是否名人,而不真正关注作品的艺术品质。

14.视作一种艺术;但是因为晋代以后,人们写字偏重模仿,(1分)并逐渐将写字者的名声地位看得太重,以致脱离了艺术本身,(1分)这正是作者在本文所要批判的。(1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4分)作者认为人往往只能精专于一个方面,(1分)既是画家所长即为作画,而非写字,那么所写的字可能反倒破坏了画的完美;(1分)又或者因为画家有名望(1分)而随意题跋,则更是功利性的行为,(1分)是对艺术的破坏。

意思答对即可。

篇4:《二柄》阅读练习附答案

《二柄》阅读练习附答案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弑。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见劫。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候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有删减)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 释:放弃,丢掉

B.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 徒:白白地

C.专以其事责其功 责:责求

D.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 劫:胁迫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明君的制臣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 ②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 ③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⑤越官则死,不当则罪⑥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结果齐简公失去了奖赏大权。

B.国家的恩威赏罚不可授之以人。君主一旦失去刑赏大权而由臣下执掌,轻则被蒙蔽,重则导致国家危亡。

C.昭侯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

D.竖刁、易牙、子之能表面上投齐桓公所好,暗地里欺君篡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君主齐桓公的爱好和欲望。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3分)

(2)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3分)

(3)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宋人有沽酒者,为器甚清洁,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选自《晏子春秋》)

9、B(徒:仅仅,只是)

10、C(①句是奸臣的.做法。②是子罕的权术⑥是君主的欲望外露后的后果。)

11、D(“子之投齐桓公所好”错,子之蒙骗的是燕王子哙。)。

12、(1)(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说:“盖衣服的是谁?”(“觉” “说”“左右”各1分)

(2)(韩昭侯)不是不讨厌寒冷,而是认为越权的危害比寒冷厉害。(“恶” “侵官” “甚于寒” 各1分。)

(3)所以子之假托贤名来篡夺君位,竖刁、易牙借着君主的欲望来侵害他们的君主。(夺、因、侵各1分)

13、宋人有沽酒者,为器甚清洁,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收拾的酒器很清洁,卖酒的标识挂得很高很显眼,然而酒放酸了也卖不出去。(宋人)去问乡里的一个人是什么缘故。乡里人说:“你家的狗很凶猛,别人提着酒壶去买酒,狗就迎面扑上来去咬他,这就是你的酒放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篇5:《落叶》阅读练习附答案

《落叶》阅读练习附答案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1.作者看落叶,得到了什么启示?请从文中找出答案。(3分)

2.揣摩文中画线的语句,简要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3分)

3.古人经常会“见落叶而知秋”,那表现的是古人什么样的感思?本文作者见到落叶后的感思与古人有什么区别?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4.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5.生活中有许多人或事物和落叶具有着同样的精神,请你试举几例,并简述你对他们评价。(3分)

【答案】

1.“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从颜色、姿态、神韵三个方面写出了春天桐叶的美好形象。

3.古人的感思基调是感伤;作者的感思是积极进取的。

4.例:托物寓意。作者借落叶这一具体事物,通过描写它的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感悟。

5.略。

篇6:《赤壁》阅读练习附答案

《赤壁》阅读练习附答案

【原文】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题】

1.(·贵州铜仁)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2011·贵州铜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3.(·四川成都)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写法:咏史诗;特点:借史实抒情。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3.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语意相近即可)。

篇7:《杀手锏》阅读练习附答案

在实验中学教毕业班的老师,人人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正因为这样,才任教两三年的姚老师,就调到毕业班任课并兼班主任。

这天,全市的语文老师都来听姚老师的公开课。上课时同学们反应热烈,积极参与,一个个踊跃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但是,就在这时,姚老师发现我们班的王小路正低着头往抽屉里看什么,看得很专心,一时间似乎把这节语文课都忘了。于是,她沉着地点名:“王小路,请你站起来。”

王小路毫不在乎地站起来,手中竟然还拿着一本本子,那分明是一本代数作业本。

姚老师说:“小路,你对老师这一节课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我们都很惊讶,一般的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这好像在暗示学生来挑老师的.毛病。小路要是真说对你的课不满意,你不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吗?

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

“没关系,大胆说出来,只要你讲真心话,其它一切都无所谓。”

“我对这一节课非常满意,姚老师。”

姚老师感到意外:“那你上课怎么还做小动作呢?”

王小路说:“我没有做小动作,我是在做数学作业。”说完还扬了扬数学作业本。

“为什么要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呢?”姚老师问。

“老师,我不是每节语文课都做数学作业的。这一次我做数学作业,是因为昨天上数学课我妈有病,我请假耽搁了。”

姚老师想了想,让王小路到讲台上,给了他两段粉笔,说:“你左手在黑板上画个方框,右手在黑板上画个圆形。注意,两只手要同时动作——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听课的老师发出了细微的议论声。我们发现本校校长、教导主任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王小路走到黑板前,两只手同时动作,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居然同时画完,没有一点破绽!我们都睁大眼睛,一会儿看看王小路,一会儿看看姚老师。在下边听课的老师也发出了窃窃私语声。

姚老师灿烂地笑了。她说:“小路,那么你是说,这节语文课你也完全掌握了?”

王小路站了起来,他把这节课的时代背景、重点词语、佳句赏析、意境感悟都说了一遍,简练而又全面。

姚老师得意地走下讲台,来到王小路的课桌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好,好!小路,你有特殊的才能!对你就应该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才能,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放过!但是,如果你不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那么,还是要专心致志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篇8:《杀手锏》阅读练习附答案

1、读完全文,请你说说姚老师的杀手锏是什么?(3分)

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特殊才能。

2、文章以“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结束,请说说“热烈的掌声”所包含的具体意思是什么?(2分)

热烈的掌声是对姚老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充分肯定。

3、“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请你揣摩当时王小路的心理。(3分)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都完全学会(掌握)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去听你的课?

4、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请仿照下例所示,结合上下文,给下边的语句做批注。(2分)

例:说完还扬了扬数学作业本。批注:细节描写,“扬了扬”表明他未说谎。

姚老师灿烂地笑了。批注:神态描写,“灿烂”写出了姚老师满意的表情和心底的喜悦。

5、读了本文,你一定会喜欢姚老师的,请你谈谈对她的评价。(3分)

姚老师知识丰富,教学本领过硬,热爱(关心)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

篇9:《蜀道难》阅读练习附答案

1.对于《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2.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请简要回答。

3.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参考答案

1.D

2.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虚写映衬: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解析】

1.D项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2.本题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3.本题意在引导我们有层次地理解“蜀道难,难在何处?”同时培养我们对同一事物运用多种方法描写的能力。

【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相关文章:

1.飓风阅读练习附答案

2.《别忘了赶路》阅读练习附答案

3.《腊八雪》阅读练习附答案

4.一笑的阅读练习附答案

5.沈从文《边城》阅读答案

6.《 一丛花》阅读练习附答案

7.《听泥土说话 》阅读练习附答案

8.《三人成虎》阅读练习及答案附翻译

9.《点燃一个冬天》阅读练习附答案

10.《水的感悟》阅读练习附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