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出发点:实践的人
“Curti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出发点:实践的人,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出发点:实践的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出发点:实践的人
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出发点:实践的人
正确理解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问题,对我国正在建设的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长期以来,理论界对“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存在的对立性问题,并没有从方法论的角度做出有说服力的证明.笔者通过对经济伦理研究中方法论分歧的分析,阐明经济伦理研究的正确方法--实践的'人是经济伦理研究的出发点,以及这一论断对当代中国经济伦理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作 者:吴瑾菁 曹腾觉 WU Jin-jing CAO Teng-jue 作者单位:吴瑾菁,WU Jin-jing(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7)曹腾觉,CAO Teng-jue(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7)
刊 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XI TEACHERS'COLLEGE 年,卷(期): 19(11)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实践 实践的人 经济伦理篇2:我国经济伦理研究综述
我国经济伦理研究综述
勾勒我国经济伦理研究的现状,既阐明其丰硕成果,又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对经济伦理研究提出展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主体自身需要的增强,我国经济伦理的研究将出现一个繁荣局面.
作 者:刘国红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社科院,广东,深圳,518060 刊 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7(5) 分类号:B82-054 关键词:经济伦理 伦理学 综述篇3:经济与伦理关系之研究
经济与伦理关系之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主体自身需要的增强,经济伦理的`核心即经济与伦理的关系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题和丰硕成果体现出经济的道德蕴涵与理性特征,可以预测经济伦理之研究必将出现一个繁荣局面.
作 者:王玉萍 谢海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NANJING(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1)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市场经济伦理 经济人 道德人 企业伦理篇4:经济全球化和当代产业结构研究的新视角
经济全球化和当代产业结构研究的新视角
产业结构,作为一国经济之基石,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早期由欧美学者开创的现代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研究,形成两类不同的理论模型。这方面的研究通常以单个国家为分析单位,着重点在产业结构的内部构造及其演化规律。近十多年来,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互联互动特征已成为产业结构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因而结构演进中的国际性波及和关联机制逐渐成为近期产业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仍未脱离将单个国家作为研究立足点的传统视角。面对现实经济系统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必须立足全球视角,而运用整体主义的系统研究方法,从各国产业结构相互联系的角度,将国际区域产业结构作为分析单位和对象,这可能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有效的方法和切入点。一、立足单一国家视角的产业结构理论
(一)产业结构的内部构造及其共同演化趋势
相关的理论成果按石川秀(1992)的归纳,主要包括由欧美学者从广义的两种方法出发提出的两类不同理论模型。一种方法是使用若干国家间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从统计分析上确认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某些普遍联系;另一种方法是集中研究初始条件与经济制度相似的一批国家的历史经验,探索能够说明其结构变化过程的一些特殊理论。(注: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版第565-567页。)在这两种方法基础上提出的两类模型都以单个国家为分析单位和对象,着重点在一国内的产业结构变动(注:对此,库兹涅茨曾有明确的说明。参见: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5页。)。影响一国结构变动的某些因素作为外部环境,即仅存在外界环境因素对国内结构变动的影响,而不存在反向作用。尽管这两类理论模型迄今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始终没有突破单一国家的研究视角。
科林·克拉克(1940)首先从第一种方法出发作了开拓性研究,该研究成果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其理论模型采用费希尔(1939)最先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研究了人均国民收入变动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趋向的内在关联。在此之前,霍夫曼(1931)则对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发展阶段作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在工业化进程中是持续下降的所谓“霍夫曼定理”。
克拉克和霍夫曼的最初研究,开创了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先河,但理论模型过于简单和不够成熟。为此,西蒙·库兹涅茨(1966、1971)和霍利斯·钱纳里等(1975、1986)在不断改进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了的理论模型。
西蒙·库兹涅茨从经济增长总量出发,对50多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和长期历史数据作了统计回归,考察了结构变动在不同总量增长时点上的状态。此后,霍利斯·钱纳里等则更多地采用投入——产出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将分析样本进一步扩展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用途较为广泛的结构转变分析方法。综合起来他们的主要工作包括:1、用劳动力和产值指标等,对人均收入和三次产业变动间关系作了彻底的考察和验证;2、深入到工业和服务业内部,对其结构变动作了细致分析;3、研究了影响结构变动的三组因素,即国内需求、对外贸易和生产技术水平及其变量;4、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构变动差异的分析中,初步提出了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国际性传播;5、通过结构转变不同阶段中不同部门和因素对增长贡献相对重要性的研究,对结构转变作了动态分析;6、通过若干国家多部门模型的比较研究,概括出外向型、中间型和内向型三种发展模式,考察了战略、政策等因素和结构转变之间的联系等。
从广义第一种方法出发的理论研究,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标准形式”。同时,也出现了从广义第二种方法出发的一些产业结构变动的特殊理论。其中,阿瑟·刘易斯(1954)的二元结构模型和W·W·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和主导产业理论最具影响力。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通过三个基本假定和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为两大部门,研究了二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的进程和途径。该模型在形式上虽表现为劳动力的流动,但实际上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的假设,涉及到整个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变,因而是把模型建立在更接近于现实的假设基础上的`一种努力。罗斯托则以非总量的部门分析方法,试图把握住在经济成长中所依赖的一些特殊部门所起作用的动态力量。为此,不仅按技术标准提出经济成长的六阶段论,而且对推动阶段演进起决定作用的主导部门及其更替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在产业间的扩散效应作了规范解释。此外,罗斯托曾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命题。例如,已从另外角度意识到并主张,研究单位应由国家改为相互关联的贸易地区,并放到世界经济整体中去加以考察。(注:G·M迈耶:《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0页。)
欧美学者提出的两类理论模型,尽管各自理论研究的思路和侧重的角度不同,但他们研究的基本倾向和主线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都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着重点在一国内的产业结构变动,都以若干国家为分析样本,通过国别间比较研究,考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标准形式和共同演化趋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两类模型在实际应用时可以互补、而非对立物。
(二)产业结构变动与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
欧美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及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一般意义,形成该研究领域的主流。但作为应用经济理论,各国在实践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概括。战后以来,一些日本学者除了对欧美学者提出的有关理论模型作出修正和补充(盐野谷裕一,1966)以外,立足日本国情,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业结构理论。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由于该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因而只能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特别是在实践中,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一些日本学者提出各种理论假设和模型,(注:例如,佐贯利雄(1981)曾提出“战略产业领先增长论”等,参见:佐贯利雄:《产业结构》,日本经济新闻社1981年版,第25页。)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产业发展“雁行形态论”。
赤松要(1936、1957、1965)在战前研究日本棉纺工业史后提出“雁行形态论”最初的基本模型,战后与小岛清(1973)等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理论假说,用三个相联系的模型阐明其完整内容。模型1(基本型):后起国特定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般由三个阶段构成。即: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后又扩展为五阶段,加上“成熟”和“返进口”两个阶段);模型2(变型Ⅰ):国内各产业生命周期均经过上述各阶段,但次序由消费资料生产转向生产资料生产,或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进而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模型3(变型Ⅱ):随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际间
出现产业转移,东亚的后起国追赶先行国进程具有“雁行模式”的特征。但“雁行模式”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该模式也将转换。即这一模式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但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大国。(注:汪斌:《东亚国际分工的发展与21世纪的新产业发展模式》,《亚太经济》,第7期。)关满博(1993)提出产业的“技术群体结构”概念和构建了一个三角型模型,并用该模型分别对日本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技术结构作了比较研究。核心思想是:日本应放弃从明治维新后经百余年奋斗形成的“齐全型产业结构”,必须促使东亚形成网络型国际分工,而日本只有在参与东亚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中对其产业进行调整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日本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实际上触及到东亚区域产业结构循环演进问题,并已明确意识到一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所在国际区域的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但仍以单个国家为立足点,仅涉及国际区域的一个特例,没有上升到一般理论。
(三)产业结构的国际性波及和结构关联机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集团化的浪潮势不可挡,国际间产业结构变动的相互波及和关联日趋密切,特别是同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在运行中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式相互间资源配置重组和整合的步伐加快。因此,学术界在对产业结构研究中,也逐步将国际间产业关联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探索。
关于产业结构的国际性波及和关联机制的研究,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条线展开。前者从本国和周边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联系,以及从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内各次产业的变动趋向,研究本国应有的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北村好子,1995)。后者采用一定的定量分析技术进行度量,主要可分为两类:1.用贸易结合度和相互依存度系数等进行定量分析(渡@①利夫1991);2.将国际投入产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例如,依据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研制的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AIDXT 1975、1985、1990)分析东亚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状况(佐野敬夫等)。迄今为止,各种结构联结模型主要通过贸易联接完成的。虽然注意到不同国家产业结构相互间的关联,但主要考虑产业结构演进的国际性波及由一国向另一国的单向传导。因而仍是立足单一国家视角来考察各国产业结构间关联。
二、立足全球视角研究当代产业结构的思考
欧美和日本的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包括近年对产业结构的国际性波及和关联互动的探讨,反映了学术界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轨迹。但本文认为,这些研究都还没有脱离原有的思维框架和传统的视角。
首先,现有的产业结构研究对处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经济的本质性、飞跃性的变化缺乏深刻的认识。这种本质性变化表现为全球经济的“板块结构”已成为可感知的一个个群体,形成以一定的大致毗邻成片的地域范围为基础,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一个个巨大的跨国经济实体。因为,世界经济的现实运行主体,在局部区域已是二元的,即民族国家经济体和国际区域经济体并存。整体上由原来倚重自然资源和制造业的国别型世界经济正在向倚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全球和区域型世界经济过渡。这种本质性的变化源于国与国之间产业结构演进中相互联接关系的演变。与历史对比,联接关系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联接强度上大大增强和联接形式的多样化,还在于联接拓扑结构的日趋复杂化。联接关系的变化导致作为研究对象的边界不断扩张。因此,单纯从国别视角的产业结构研究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经济系统的时代特征,客观上要求立足全球视角,从新的切入点来研究当代产业结构。
其次,目前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仍没脱离传统经济学中线性的、平面的思维方式。或是将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直接作为对象,从一开始就研究大系统内各次产业的变化及趋势。由于缺少一个中间环节,因而无法将现实大系统作为一个多元、多层次、多侧面、复杂的立体结构来深入地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或是立足于单个国家层面,考察与周边国家的结构互动关系,但通常将其他国家等同于环境处理,最终停留于浅层次的对策研究,缺少综合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化分析。此外,部分研究成果虽已触及到国与国产业结构间的联接关系,采用各种定量分析技术进行验证,但在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下往往集中于贸易联接机制的分析。在现实中,除了贸易联接机制外,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国际金融和经济周期等作为联接机制,各自通过错综复杂的渠道发生着各具特点的联接作用。特别是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联接作用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均已超过贸易的联接作用,成为各国产业结构相互关联的核心驱动力量。因此,各国产业结构间多种形式的关联渠道理应纳入研究的视野。
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虽然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不仅与域内周边国家的结构变动联为一体、互动演进,而且也和域外各国的产业结构处于相互波及、互动演化中,但由于与全球化并行的区域化浪潮和世界经济结构呈“板块”状格局等,各种联接机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内部化趋向,因而往往使处在同一区域的各国产业结构间存在着更为紧密的相互依存、互相联接的关系。因此,立足全球视角,运用整体主义的系统研究方法,将国际区域产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口。从该切入点入手,概括而言,在一般理论的研究框架上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特征和封闭条件假设下的理论与度量方法研究。确立新的切入点或对象后首先对其定义及特征作出界定,是研究的基础。立足全球视角,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可定义为:地域空间上相邻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国家产业结构体的集合。它既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也是一个集合概念,至少具有相对性或非完整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整体性这四大基本特征。现实中的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既是一个开放系统,又是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可运用抽象法暂且将其作为一个封闭系统来处理。通过构建封闭式的理论模型来研究国际区域内务国(地区)产业结构相互关联成整体的成长及其内在运行机理。包括其整体性成长的实质、动因、机制和整体内部的矛盾性等。度量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必须采用新的分析工具,目前,可用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或计量经济模型作为分析技术的出发点,但需在贸易联接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它重要联接机制的度量方法和模型。
2.国际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关联机制分类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现实中的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是由各个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子系统,通过多种形式的关联渠道及其关联机制,在相互波及、互相联接中构成的。因此,理论研究需将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由封闭系统转向开放系统,对结构关联机制分类及动态变化进行考察,这是立足全球视角的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关键。需要对各种联接机制从国际区域间立体、多向幅射和多边反馈角度,分门别类地研究其各自的联接特点和传导规律,这是结构关联机制在空间上的变化。同时,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的复杂性往往表现为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结构间关联强度和关联模式也同样处于动态演变中,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甚至出现跳跃式突变状态,这是结构关联机制在时间上的变化。此外,在现实
中,由于形成产业结构间互动关系的联接机制较多,因而渠道复杂,各种联接机制交互作用,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机制体系。鉴于跨国公司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研究形成国际区域间结构互动关系的各种联接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时,需要对其加以充分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3.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演化模式的比较研究。在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中,存在着各具特征的不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子系统,作为一个个相对的整体,需分类研究并揭示各自的演化模式。这里的演化模式是指,特定国际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在相互关联中体现的整体演进的形式或表现出具有某种共性的演进方式。鉴于各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演进方式的复杂性,可选择若干典型国际区域(如东亚、北美和西欧),采用静态和动态的具体分析方法,对某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整体存在的稳定性特征和变动性特征及变动趋向作出细致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概括。然后把静态和动态分析分别得出的结论联系起来,研究其相互关系,综合归纳出不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各自相异的演化模式及其特征。
4.结构变动与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动往往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在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中,某国际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是在参与区域国际分工中才相互联接形成整体性演进,各区域产业结构在整体性演进中表现出不同的演化模式,实际上反映了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各区域分工子体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当代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并非是一个平面结构,而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交叉叠加的复杂的立体结构,需要对此作出系统、全面的研究。以往的产业结构研究由于没有深入到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内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因而相联系的国际分工研究缺少系统性和综合性。各种研究往往关注不同的侧面,其成果可以解释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某一层次或侧面,然而适用范围不广,自然也难以真正认识本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准确位置。
5.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和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研究。以往的产业政策一般以本国产业为对象,通常更多地考虑对本国结构调整及预期,而没有顾及国外政府可能做出的反应与调整对本国产业结构运行和政策执行结果的反向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产业结构的互联、互动强化,直接导致了一国产业政策对内作用弱化,对外作用强化的质变,使产业政策以国际产业政策方式实施,其核心在于协调。事实上,当今某些国际区域经济的整合程度已相当高,因而政策更由本国独立制定,并以本国产业为主要对象,但其政策制定基础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地域空间范围,已超出本国地理边界,外延扩大到与本国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区域或周边国家。目前,虽对制定国际产业政策进行了初步探讨(齐东平,),但对各国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需深入研究多国、特别是同区域内各国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的特点、规律和动态博弈过程,以及全球化时代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式。
以上从整体主义系统思想出发的五个方面的研究,相互间存在着逻辑联系: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特征和假设封闭条件下的理论与度量,是从新的切入点研究产业结构的出发点和基础;结构关联机制分类及动态变化理论构成了以全球化为视角的产业结构研究的延伸纽带;区域结构分类及演化模式研究,则丰富了立足全球视角的产业结构理论体系框架的层次结构;结构变动与国际分工发展理论是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扩展、归结点和通向应用分析的桥梁;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和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研究将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政策协调与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深入展开这五个方面的研究,将有望构建一个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的产业结构研究体系框架。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辶内加刀
篇5:马克思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实践结合论文
马克思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实践结合论文
中国已有的市场经济伦理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惯性导致个人经济自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行政垄断与差别待遇常态化导致竞争严重缺位;科学产权伦理的缺失制约民众的创富热情;政府职能错位干扰了经济自由和主体平等。为此,必须采取弘扬个人主义伦理、树立正确的产权伦理观念、减少市场经济中特权主体的存在、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等措施,以更好地构建中国市场经济伦理。
一、马克思经济伦理的内涵
(一)马克思经济伦理的出发点
马克思经济伦理认为现实生活着的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环境中的人不仅具有经济活动的意义而且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是具有完整行为标准的人。现实生活中的人,首先其凸显的是其自然属性,其次是具有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属性,现实中的人具有现实性与实践性而不是抽象的。人既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性首先相对于人的自我本身同时也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人是无法孤立与社会生产之外而进行独立的生产活动,社会生产活动也不能忽视人这个客观活动的主体。人在社会中当中的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客观证明。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经济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也是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在经济领域进行生产与消费等经济行为也是道德规范的创造者。这种道德规范的创建可能产生于经济行为但更多的是非经济活动时的创造。人在经济活动中也是道德规范的执行者,执行经济行为的同时也在间接执行着道德的内容与规范标准。
(二)马克思经济伦理史具体性和历史性的伦理
马克思经济伦理认为人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基于人在社会环境下与其他客观活动主体间的相互行为关系而产生。这种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关系,主要是人的经济关系。人在社会活动中与的生产行为以及与其他主体间的商品交换行为,推动着已有伦理道德关系的转变与发展也催生着新的伦理道德关系产生,并且是伦理道德产生变化的主要动因。任何伦理道德标准的形成,都是现实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道德的存在基于以及发生过的社会经济活动,同时道德也是现实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的产物,伦理道德的动态形式与经济活动的变化规律之间呈现出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道德是可以依照经济活动关系而具体进行观察的,同时也是可以因经济活动关系而变化的。所以道德是呈现出具体性和历史性。
(三)馬克思经济伦理是集体主义伦理
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根据参与的行为方式与社会集体的组成形式,给人以特定的身份。这种特定的身份是人的社会关系象征,也体现着在此范围内的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本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一个人,同时人也可以代表自身的个性参加社会活动,而不受社会关系界定的局限。正是人的这种个性化行为方式,使人在社会活动中呈现出主体性和具体性。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无论是发生体还是接受体,都是以主体身份进行的。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个性化行为,以及主体性的体现,是伦理道德的基本。也是马克思经济伦理始终都在提倡而追求的发展方向,即,解放人的自由。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道德的真正主体。道德进行实践必须以人的个性社会活动为载体,进而形成了社会道德。社会道德也是现实道德,社会道德向现实道德转转化的过程是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个性化行为的发生结果。
只有把现实中的人当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才能实现人的自由与发展。社会经济活动只有将人的主体性地位进行强调与发挥,才能将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过程是正确伦理道德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伦理道德的体现形式。所以伦理道德的衡量标准即是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体现的主体性与自由性。这是马克思经济伦理观的内涵精髓,也是市场经济进行实践的引导方向。
二、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价值取向
(一)伦理道德与经济的辩证统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思想家们对经济伦理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进行着论证,体现为两个主要的论点:一种是认为经济活动是伦理道德的外在体现,伦理道德是经济活动的本质而且伦理道德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的方式。另一种观点认为伦理道德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策略或者手段,经济发展通过伦理道德来进行一定行为指引和界定,伦理道德是经济活动的要求。
这两种观点具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伦理道德与经济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两种观点之所以独立也正是基于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别。两种价值取向的对立观点在论述的规程中,并没有对价值取向进行针锋相对,而是侧重于对于因果关系的强调。这种因果关系都是基于同一现实结果进行比较的,也就是说其中具有一定层面的统一性。两种观点对于结果形成的原因展开价值取向的论述,但是结果却是客观现实的存在。客观现实的统一性,掩盖了理论层面价值观的对立性。马克思经济伦理的内涵对这种内与外的矛盾进行了充分的解析,市场经济在现实环境中的发生不仅转变着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能推动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两者之间无论是在社会现实层面还是在理论现实层面都是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关系。伦理道德在社会现实环境中的实践,以及市场经济在社会现实环境中的实践,都必须以人为活动主体来进行发展。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人的关系,成为了其个体实现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比如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尊重并强调人在现实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并协调好经济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为前提进而形成正确的市场经济伦理观,并以这种价值观念指导其市场经济活动策略,才能实现经济本身的发展。这也是马克思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进行有机融合的核心实践途径。
(二)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两种作用方式
伦理道德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基于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如果没有实际发生的行为,两者之间就不会存在实际关系。现实中的人为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而产生社会行为以市场经济活动来实现,就产生了以人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发生的同时,通过人这一活动主体,使伦理道德也在产生动态变化或者进行新的形成。同时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力,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济伦理对市场经济发展有两种作用方式。两种方式是基于伦理与经济的辩证统一本质,而又体现出的两种不同外在形式。首先是自发经验式的作用方式,市场经济在社会现实环境中实际发生时,相关经济活动主体间存在着一定的利害关系矛盾,需要相应的规则或规范来进行界定和指导。经济伦理在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发挥着界定和指导的作用,使各经济活动主体间的经济行为关系能够协调,進而实现市场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经济伦理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受社会法律制度的支撑,两者之间协同对市场经济活动产生实际作用。同时在经济伦理也在非社会法律制度支撑范围发挥着影响力,这也是经济伦理自发经验式作用的主要价值体现。但是在没有社会法律制度支撑的前提下发挥的影响力,很容易受到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主动性破坏。产生非经济伦理,但是不受社会法律制度约束的市场经济行为发生。这种市场经济行为使某一市场活动主体利益受益而有市场活动主体利益受损的情况发生。另一种是自觉理性式的作用方式,自觉理性式是基于自发经验式出现影响力不足的情况自动产生的。是经济伦理对市场经济活动更深层的影响力,也是对市场经济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经济伦理被否定的前提之下,经济伦理以伦理价值观的立场进行辩护性的行为来影响市场经济活动,或者更为强烈的采用革命性的行为来对市场经济活动产生作用力。旨在将市场经济活动规范在经济伦理的要求与规范之内,进而实现保证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现实要求。
三、马克思经济伦理的方法论原则
(一)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价值判断体系,所以马克思经济伦理也是以批判思维来发挥影响力的。这种批判式的价值判断和解决问题方式,这种科学的精神和辩证的眼光是市场经济实现发展的、理念层面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经济伦理对市场经济活动的批判,使市场经济能够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使市场经济能够实现对主观和客观问题的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所以经济伦理对市场经济的批判是市场经济实现自身发展的建构需要,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方法论的核心原则。
在社会现实环境中,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很难做到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批判性与建构性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秉承建构性的原则,可以保证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实现利益的积累,而经济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利益积累产生了负作用了,而强调伦理道德价值的维护。这种经济活动问题的本质是利益积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价值矛盾。伦理道德其本质上并不是利益积累的矛盾体,相反的是伦理道德的价值观正是基于以人为主体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在一定的情况下产生的伦理道德与利益积累之间的矛盾根源是在利益实现的层面上,构建主义强调的是基于当前目标的利益实现,而经济伦理的伦理道德价值标准要求的更加长远而宽泛。这就产生了市场经济活动主体需要面临的价值选择问题,是选择侧重构建性的单一目标利益还是着眼长远的批判性利益。这种选择最终的结果取决于市场活动主体的综合辨析能力,而不是批判性与建构性矛盾冲突的获胜者。批判性与建构性在本质上都是着眼于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积累,两者并无根本矛盾。矛盾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自我选择。
(二)“以人为本”的经济趋势
从马克思经济伦理的批判性与建构性统一原则中不难看出,就市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利益积累的最大化,而利益积累的最大化正是基于以人为主体的需求。所以服务与人的基本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是马克思经济伦理的核心原则,也是其内涵核心。“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经济伦理的内涵主旨,也是经济伦理进行实践所需要秉承的原则。商品经济的社会化发展和人性化发展是人类历史前进的必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市场经济中将占有核心的经济行为指导地位。
市场经济在社会现实环境中进行经济活动时,重视发挥人在经济活动的主导性,利用人的创造性劳动产生实际利益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最高价值实现方式,同时也是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进行融合并实践的理想化境界。在“以人为本”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强调的不单单是发挥人的劳动生产能力的利用。应更加强调市场经济活动服务与人的本质,只有将市场经济活动的价值产生在人的利益获得上,市场经济活动才能真正实现本身的自我价值以及利益的积累。市场经济利用人的创造力来生产,并服务人的根本需求,是经济伦理的要求、“以人为本”原则的要求、是市场经济活动主体本身实现发展的必然途径,更是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进行融合的实践体现。
四、马克思经济伦理的精髓——劳动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
市场经济活动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人类通过在社会现实环境当中经济活动来创造利益并逐渐的积累利益,以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本身是其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将生产力转化为实际的利益。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人,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对自身的利用以及对工具的使用产生了劳动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在一定的市场环境的标准下转化为实际效益,而实际效益就成为了人的最终收益。但是这种最终收益并不能等向代表生产力的价值,这是由于市场环境的价值转换标准决定的。当市场环境价值转换标准下,人的劳动生产价值高于实际转换效益时,人的收益就会受损,生产力就会处于弱势被压迫地位,导致人的发展受到限制。
马克思经济伦理的出发点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受到的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目标是马克思经济伦理的内涵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经济伦理中的体现。生产力是人实现发展的根本,将生产力有效发挥并获得公正的效益回馈是人实现发展的必然途径。但是在社会现实环境中,社会内部往往充满着矛盾与竞争,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这就产生了一些人实现发展而另一些人则受到压迫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以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为根本核心的马克思经济伦理,以打破这种矛盾性的束缚,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社会现实环境中发挥对市场经济活动的作用力。首先,将利益的概念超脱与单纯的物质财富利益,而是着眼于人类长远发展的综合利益,如:人的物质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伦理道德的形成等。这种利益标准是人与社会实现长远发展的价值标准,在正确价值标准进行确定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市场环境的价值转换标准进行革新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价值获取。市场环境的价值转换标准是影响生产力转换为实际效益的核心因素同时也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环境的转换标准是社会体制、经济体制、社会意识形态、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将其进行有效的改革,需要国家行为的长期作用,而经济伦理可以从中发挥正确引导的作用。以一定的价值衡量标准来引导改革的方向与实施措施。
五、以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为核心建构市场经济伦理
适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伦理,就是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伦理精神。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作为改革基本点,以引导社会生产力创造性的发展为实效标准,构建以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伦理,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时代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各领域当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并形成了一定的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不仅影响着经济领域的经济活动,对我国社会各领域、各层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是我国精神领域的核心支配力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精神力量,指引社会现实环境中市场经济活动的行为标准,并有力的推动着市场经济活动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是一种硬性的规范制度,而是基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利益需求,将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力最大化、最合理化的进行发挥,并实现最为公正而平等的价值转换,进而实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宗旨。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实践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是统一的,是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础之上,作用于法律制度不能控制的范围,发挥着法律制度不能发挥的积极影响力。同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关系依托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观念而树立的市场经济伦理,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在当代经济建设中发挥影响力的体现。由于受到经济伦理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市场经济活动本身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色彩。社会主义价值观在这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获取与反馈中,积极而显著的影响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形成,最终使社会道德风气与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的改变。
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间接的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并且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是时代的发展对国家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霄.马克思的伦理学:分析的马克思主義的贡献与黑格尔的遗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
[2]杨立英.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制度伦理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4).
[3]张彦.论当代企业伦理建设中的价值排序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学的一种现实解读.伦理学研究.(5).
[4]安慧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西方经济实践经验和理论的借鉴与超越.商场现代化.2009(12).
[5]张桂珍.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制度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12).
篇6:经济伦理研究与中国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
经济伦理研究与中国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
经济伦理是民族的'时代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作为一定文化类型的经济伦理,必须与时俱进,以促进民族经济与民族精神的发展.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面临着转型,但这种转型并不是传统的断裂,而是在现代技术生产条件下传统与现实的对话.
作 者:王晶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教育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刊 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RTV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经济伦理 研究 转型篇7:经济伦理研究经济之道--经济伦理学高级论坛综述
经济伦理研究经济之道--经济伦理学高级论坛综述
本文综述了经济伦理学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分析和介绍了当前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力图揭示经济伦理学的存在意义和学科体系框架.
作 者:吴自华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刊 名:淮阴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2(2) 分类号:B82-05 关键词:经济伦理学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篇8: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实践研究
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实践研究
随着大学生主体成分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并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嗳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剑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研究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深入的探讨了进一步进行教育实践的方法.
作 者:王红梅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150027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 年,卷(期):2010 “”(8) 分类号:G64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实践【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出发点:实践的人】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