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研究的统计方法论初探
“郑云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伦理研究的统计方法论初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伦理研究的统计方法论初探,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伦理研究的统计方法论初探
伦理研究的统计方法论初探
伦理学是研究人类道德生活的学科,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伦理问题在伦理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将统计方法纳入伦理研究方法体系中并加以科学运用,必将提高伦理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精密度,推动伦理科学研究的`发展.
作 者:赵喜仓 李芳林 ZHAO Xi-cang LI Fang-lin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 刊 名: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8(2) 分类号:B82-05 关键词:伦理研究 统计方法 结合运用 方法论篇2:伦理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伦理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作者:王珏李东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8期
[中图分类号]B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03-0005-06
无论认同与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已活跃在伦理研究领域且有日益加强之势。国际伦理学界特别是生命伦理、企业伦理、行政伦理领域,伦理实证研究的起步较早,今天,这种研究已较为普遍且研究方法相对成熟,也获得较为广泛的赞同,国外已有学者提出“实证伦理(Empirical Ethics)”①的概念以指称整合实证探究与伦理思辨的方法,并对这一方法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国内伦理学界伦理实证研究的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积累和方法反思尚存不足,热闹研究景象背后呈现出方法的失当,致使伦理实证研究领域出现不少误区。如,“实”而不“证”,只是用实证方法形式化地探讨现实伦理问题;“实”不为“证”,只是用数据、资料点缀、装饰已有研究;假“实”虚“证”,只是主观随意地展开研究,不遵循实证方法本身的科学性。要走出误区,提升实证伦理研究质量,需要对伦理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方法论不同于具体方法,是方法的反思和探究,可谓方法的方法。方法论基础,是方法之根基,是方法的本体问题,包括方法的合法性依据、方法设立的原则、方法之间的关系及方法应用的有效性等问题。伦理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学理上至少需要探讨伦理实证研究的正当性、合法性、独特性及合理性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伦理实证研究的正当性
伦理实证的正当性依据何在?这是伦理实证方法奠基之初我们必须进行的一项前提性廓清工作。长期以来,特别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发现“实然”(is)和“应然”(ought)的鸿沟,并提出著名的不能从“实然”命题中推出“应然”的“休谟法则”以来[1]509-510,许多学者认为以“应当”为研究核心的伦理学与关涉“是”的实证科学无缘,主张实证研究探讨社会事实,伦理思辨探讨价值问题,实然与应然、事实与价值截然二分,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能从事实的描述性说明中推出应当做什么的标准,实证与伦理难以对接。这样,如何看待事实与价值的分离,如何处理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就成为时代的尖锐课题,成为横亘于现代伦理方法基础研究前的难题。希拉里・普特南看到这个问题并强调指出:“在我们的时代,‘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差别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象牙之塔里的问题。简直可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2]2
若往前追溯,可以发现,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关系一直是西方语境中的永恒话题。自古希腊哲学追问“人是什么”“自然是什么”并对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采取了二分法开始,主观与客观、实然与应然、事实与价值问题就一直伴随西方哲学界。在对待事实与价值的关系上,人文社会科学形成三大方法论路向:主观主义方法论、客观主义方法论和综合主义方法论。主观主义方法论割裂了事实与价值的联系,认为价值主要依、赖于主体,取决于主观,与事实无关;客观主义方法论否认价值主观性的一面,把价值等同于事实的属性,认为它与情感、态度等均无关涉,和客观事物、事实合而为一;综合主义方法论认为,价值既不纯粹产生于主观方面,也不单纯来自于客观属性,价值产生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相应地,伦理学领域也存在三大路向:伦理主观主义、伦理客观主义、伦理综合主义。这种划分,只是为叙述清晰和研究方便起见,抽象思辨提炼所得,实际探讨中,人们往往不自觉混用。抽象思辨的优势是能逼视我们直面问题、把握本质。
事实上,对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关系进行伦理探讨的本质,是对伦理正当性基础的追问。从哲学伦理学角度而言,伦理正当性聚焦于对“实然―应然”的认同、接受和证成上。伦理正当性基础的追问,历史逻辑地呈现了两个维度:一个是从“发生的进路”,对伦理的由来、变迁、规律及其原因进行描述和说明,属“外部证成”的维度;另一个是从“逻辑证成的进路”,对伦理理论进行缜密的推理和证成,属“内部证成”的维度。完备的伦理正当性基础应当同时拥有上述两个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人类主体意识觉醒的渐进性缘故,伦理学史上这两个方面没有得到自觉的区分和完整的把握,许多阶段人们执其一端,出现被后来学者所诟病的“自然主义谬误”②和“理智主义谬误”③。
哈贝马斯对伦理正当性进行了历史的梳理,揭示正当性发展的三个阶段:神话起源的叙述阶段、宗教、宇宙的终极论证阶段和证成的形成条件阶段。在这基础上,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正当性的基本走向,即正当性“外在的客观基础”日益萎缩,“主观的内在根据”逐渐强盛[3]34-35。应该说,哈贝马斯的分析有一定合理性,它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外在证成”的式微和“内在证成”的兴起。问题在于“内在证成”的思辨追问,最终必然会陷入无穷地递归、循环论证、武断地终止论证的“明希豪森困境”[4]1-2。批判理性主义创始人波普尔认为,在这里,不能有什么终极基础理论,而必然是一种“信仰行为”,一种“非理性的道德上的决断”。逻辑实证主义对“内在证成”典型代表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原则。不过,他们提出的证实,主要通过对科学语言分析对知识进行逻辑实证。
“外在证成”是伦理实证研究方法得以确立的逻辑前提,是奠定伦理实证研究正当性基础的关键。休谟对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区分,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本体论的区分,揭示了人类存在中的一种状态与要求。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二分的提出,是伦理发展史上的进步,对唤醒伦理意识、丰富伦理理论具有积极意义。问题是,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并不意味着事实与价值的绝然断裂,更不意味着应然对实然的彻底抛弃。因为,价值判断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之上,况且,现实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绝对、纯粹的事实。伦理实证研究正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致力于以实证方法调查把握社会道德事实,丰富发展伦理理论,指导伦理实践。
二、伦理实证研究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活跃于现代西方学术领域的概念④。自韦伯提出“合法性”概念并对之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以后,许多学者加入了这一研究队伍。尽管对合法性界定的内涵不一,但总体而言,合法性是对现实社会作为普遍物定在(如政府、权力等)的认同和服从。这里主要从学术发展史角度探寻实证方法对伦理研究的支持。本文的实证,非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意指的逻辑分析,而是孔德实证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实证。孔德在《论实证精神》中把实证上升为实证哲学原理,并对其作了六点规定:一是“真实”,与虚幻相反;二是“有用”,与无用对立;三是“肯定”,与犹豫对立;四是“精确”,与模糊对立;五是“组织”或建设的,与破坏对立;六是“相对”,与绝对对立。[5]33-35这里的实证,既有真实、精确的科学要求,也有建设、有用的价值指向。所谓实证精神,就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审慎缜密的考察,以实证获得的真实事实为依据,探寻其发展规则。与主要侧重于概念、命题的逻辑分析和证明的逻辑实证主义证实不同,伦理实证,主要指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哲学等实证方法进行伦理研究,它不仅要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捕获道德事实,探究道德规律,而且要用缜密辩证的伦理思辨价值引领、积极趋动。
孔德认为,各门科学是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是否达到实证状态为标志,如果没有实证精神的运用,就没有健全的道德。他宣称“我们的所有思辨,无论是个人的或是群体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通常称之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5]3相应地,各门科学都必然经历神学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最后进入实证阶段。孔德之后,伦理实证研究的集大成者迪尔凯姆,对伦理实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第一,明确了研究对象。强调指出伦理实证的研究对象是一种道德事实,这是一种兼具义务与可求性特征的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道德实在。作为一种客观的道德事实,对道德现象的研究不能只运用观念的分析或采用纯粹逻辑推理的方法,而应该像研究社会事实一样,始终贯彻孔德所倡扬的实证精神,坚持社会学方法的基本准则;第二,梳理了实证方法。承继孔多塞开创,后经古雷利(Guerry A.M.)和凯特尔(Quételet L.A.)等发展的实证主义的、道德统计的方法论传统,运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运用道德统计的方法研究道德事实;第三,理论建设的意向。他试图用社会学的方法去考察社会中的道德现象,并且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迪尔凯姆虽然承认以形而上学为基础伦理学的部分合理性,但也毫不避讳自己力图建构实证的道德科学,在《社会分工论》中明确指出:“我们不想从科学中推导出道德来,而是想建立一种道德科学,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同其他事物一样,道德事实也是一种现象,这些现象构成了各种行动规则,并可以通过某些明显的特征而得到认识”[6]6。应该说,迪尔凯姆形成了以实证方法研究道德的“迪尔凯姆范式”。
同时代及其后的社会学家承继这种研究思路,以各自不同的`视角来对道德问题进行研究,如斯宾塞用社会进化论的观点研究道德,认为有关道德本质的科学就是道德科学;法国社会学家L.列维・布留尔强调确实存在着有关道德事实的实证科学,道德家的实际思考必须以这种科学为基础;A.巴耶特在《道德科学:论社会学学科在道德上的应用》中认为,在道德领域,科学的作用就是研究道德的本质,也就是说,研究道德事实和属于道德事实的规律。情感、观念、习俗和道德必须被当作事物,并得到相应的研究。芬兰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威斯特・马克则是以历史学和比较民族志的观点追溯道德事实的起源[7]。20世纪上半叶,欧洲道德研究传统传入美国,与美国本土实用主义相结合,引发美国本土对道德问题的实证研究,如芝加哥学派对经济萧条时期美国道德问题引发的社会危机的关注,对移民群体道德状况和价值观的研究;结构功能主义者对道德功能与道德失范的探讨;等等。
倘若同意人文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对象是一种社会事实,那么,伦理实证研究方法合法性的逻辑探讨,应关注到道德作为社会事实的证成。在探讨道德是否是一种社会事实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概念由迪尔凯姆提出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他对“社会事实”做了如下的界定:“一切行为方式,不管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人以约束,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8]33。在迪尔凯姆看来,社会事实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客观性、外在性与强制性。
对照社会事实的三个特征,我们发现道德作为社会事实,不难论证。在《道德事实的确定》一文中,迪尔凯姆详尽探讨与论证了“道德事实”的特征。第一,强调道德事实的客观性,并对其进行明确界定。指出“客观的道德实在,即我们借此对行动进行评价的、共同的和非个人的标准”[9]44;第二,揭示道德事实的外在性,并对其进行阐述。“当我尽兄弟、丈夫或公民的义务时,当我履行自己所订立的契约时,我就尽到了法律和道德在我自身和我行为之外所规定的义务……这些义务不是我自己创造的,而是教育让我接受的……这如同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信徒一生下来就为他们准备好了一样,既然信徒出生之前,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已经存在,这就说明他们是存在于信徒之外的。”[8]23-24第三,刻画道德事实的强制性。迪尔凯姆的“强制性”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强制,而不是个体的习惯对个体的强制。迪尔凯姆认为“行为或思想这些类型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他们凭借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8]24,当人们服从这种力量时,感受不到其存在,一旦反对便受其强制。
对学术史的回溯与考察可发现,伦理实证研究是一项有着学术积淀,方法积累,且有远大抱负的事业,将在社会与道德的张力中蓬勃发展。因为“社会是一切道德活动的目的。因此,社会既内在于个人,也超越于个人,社会具有道德权威的全部特征,强制人们去遵守。而且社会绝不只是一种物质力,它也是一种道德力”[9]58。
三、伦理实证研究的独特性
与描述伦理学、道德社会学、应用伦理学等实践伦理相比,伦理实证研究的独特性价值何在?通过与其他相关实践伦理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描述伦理学、道德社会学、应用伦理学虽然均有其特殊价值,但从事实与价值的结合角度而言,它们往往隅于一端,或强调对道德事实的描述和把握,或奉守伦理原则的演绎和应用,伦理实证研究独特的价值在于努力消解事实与价值断裂的倾向,将事实的确证与伦理的思辨相结合,推进伦理理论的发展和道德实践的完善。
描述伦理学是伦理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交叉性学科,因其对道德现象进行经验性的描述和客观再现而得名。与规范伦理学评判与规范人们行为,元伦理学钻研伦理概念和命题不同,描述伦理学研究现实社会的伦理状况和道德行为,包括伦常习俗、伦理氛围、社会风尚、善恶观念、道德行为,等等。与传统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不同,描述伦理学既不研究行为的善恶标准,也不制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是依据其特有的学科研究方法对道德现象进行纯客观的经验描述。换言之,描述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的道德价值和行为规范,而是社会的道德事实,其任务不在于提供社会道德标准与价值目标,而在于展现社会实际道德状况。因此,描述伦理学是以经验、实证的方式进行的道德叙事,采用的方法可能来自社会学或人类学等学科方法。总之,描述伦理学对道德现象是一种客观描述,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这种研究方式所获取的结果,是一种对现实的直白反映,它重经验轻论证,重描述轻分析,重事实轻价值,弱化了伦理学本身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指导,更多地为伦理的“外在证成”提供材料,缺乏哲学高度的分析与概括。作为伦理实证研究理想类型方法的实证伦理与描述伦理学的不同,主要呈现在采用社会科学方法得出研究结果之后该怎样的问题上,描述伦理学展现的仅仅是一种客观事实,不存在事实之后的讨论,而实证伦理则会进一步进行伦理思辨,其目的是解释现状、解决问题、引导实践。
道德社会学作为研究道德与社会的关系和道德的社会性质及社会功能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于20世纪初提出。在迪尔凯姆看来,道德社会学是以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研究道德事实,以解决社会失范问题。正是迪尔凯姆对道德事实的分析,以及其所倡导和使用的道德研究原则和方法的确立,使得道德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他所奠定的这份‘实质性传统’(substantive tradition),成为道德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原点”[7]。其后,道德社会学历经帕森斯、鲍曼等人的发展日渐成熟与完善。虽然与伦理学同为研究道德的学科,但是与伦理学探讨道德应然状态不同的是,道德社会学关注的是道德的实然状态。道德社会学,以研究道德事实、道德主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线,从不同层面探讨社会与道德的关系。宏观层面,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与道德变化的关系入手,探究社会系统中的道德,阐明道德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中观层面,从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与组织成员特别是领导者道德、组织伦理氛围的关系,探究组织伦理与组织结构、组织发展的关系;微观层面,从个体道德社会化的角度分析道德事实的发生机制,考察社会分层、社会地位、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个体道德的影响。道德社会学对社会道德事实及影响道德背后的原因进行社会学研究,与描述伦理学仅限于为伦理的“外在证成”提供材料相比,更侧重于从社会学视角进行伦理证成。实证伦理与道德社会学的不同不是表现在前期研究阶段,而是表现在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上,对于道德社会学而言,无论采用定量还是定性研究,其研究结果的分析必然采用的是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而对于实证伦理而言,社会科学的方法所展现的结果只是其伦理思辨的基础,实证伦理会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伦理学的分析,需要“内在的证成”。
应用伦理学于20世纪70年代由实践催生,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学科背景。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许多社会新道德问题不断涌现,而“元伦理学坚持不提出任何关于实践的指导与建议,把伦理学的任务限制于对伦理学的概念与判断做性质与用法上的分析工作”[10]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途径,无法满足社会的道德实践需求,伦理学重回实质性研究并催生应用伦理学的出现。应用伦理学更多地是把业已确立的伦理学原则当作“成文法”,分析指导需要解决道德问题的重大事件、需要道德指导的行为决策以及需要道德批评和完善的社会制度。也就是说,与理论伦理学致力于发现社会道德生活的原理或者规律不同,应用伦理学的研究是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应用于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各领域进行道德审视和伦理指导。实证伦理与应用伦理学至少有两方面的不同:一是就关注的对象而言,应用伦理学关注与道德密切相关的行为实践或道德事件,实证伦理则关注一种更为广泛的道德事实;二是就所用的研究方法而言,应用伦理学脱胎于规范伦理学,使用的是逻辑分析和推演的哲学方法,实证伦理,除哲学思辨外,尤为强调实证研究方法。在事实与价值关系的处理上,应用伦理学更强调用价值原则指导现实实践,实证伦理则强调建立在证实精神基础上的伦理思辨,也就是说,既强调伦理“外部的证成”,也强调伦理“内部的证成”。
基于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在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关系处理上,上述几种关涉实践伦理的研究,它们之间相互嵌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伦理实证研究是最近才发展起来的一种道德研究的方法论视角,尽管这种研究视角并没有达到自身完善的程度,实证伦理尚不能称之为成熟的道德科学。但与描述伦理学、道德社会学及应用伦理学相比较,在实证方法的全面性、实证研究的建设性、伦理思辨的融贯性上富有价值。
四、伦理实证研究的合理性
合理性,就字面而言,指“合乎理性”。问题是:此处合理性关涉的理性是何种理性?价值理性还是工具理性?理论理性还是实践理性?抑或二者兼有?如果将伦理划分为理论伦理和实践伦理两大类型,聚焦于现实关怀的实证伦理隶属于实践伦理。与描述伦理学、道德社会学、道德心理学、实验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等实践伦理相比,作为伦理实证研究理想方法类型的实证伦理其独特优势在于实证方法与伦理思辨兼备。
“实证伦理”是近二十年来,在英国、荷兰、美国等欧美国家,一部分兼具哲学学科与社会科学背景的学者,尝试融合实证探索与伦理思辨,开拓出的一个哲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新领域。尽管实证伦理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但是以伦理学理论为主体,引入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却增长迅速,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例,我们搜索伦理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就达数千篇之多,尽管这些文献分布于各个学科领域,但共性就在于无论研究者关注什么样的伦理问题,研究的途径都是通过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伦理学实证研究正蓬勃发展。
其实,早在1890年,Ernest Belfort Bax就在The Ethics Of Socialism中,将孔德和斯宾塞研究立场定义为是“Empirical Ethics”,19威廉・冯特在其著作《道德体系》(Ethical Systems)中也使用过这一概念,并论述了“Empirical Ethics”的发展问题,这一概念的频繁使用出现于以后,迄今为止,这一概念尚无明确内涵。20世纪70年代,心理医生Blomquist认为实证伦理应立足于非规范视角,专注于道德实践与道德态度的实证研究,探讨如何推理与行动。其后的实证伦理研究者延续这种思路,越来越多的学者结合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与伦理思辨分析的方法进行道德研究。在前人开展的实证研究与伦理对话的基础上,Rob De Vries和Bert Gordijn总结了实证伦理研究视角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共性假设:(1)实证伦理认为人们的实际道德信念、直觉、行为和推理得到的信息对伦理是有价值的,而且应该作为伦理的出发点;(2)实证伦理承认社会科学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如案例研究、调查、实验、访谈和参与观察)是一种也可能是最好的把握道德现实的方法;(3)实证伦理从根本上否认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的结构不兼容,并相信二者之间具有互补关系;(4)实证伦理不是伦理研究的方法论,而是一种方法论视角,可以利用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伦理思考与决策[11]。
可以说,实证伦理是致力于融“经验实证”与“伦理思辨”于一体的理想类型方法,我们前面已对这种理论类型的方法论基础进行讨论,不过,理论的论证不能替代现实的效用,现实中,实证伦理如何才能发挥其理想的效用?实证伦理介入道德研究的入口何在?
针对上述疑问,McMillan和Hope在Empirical ethics in psychiatry中,给出了六种适合实证伦理的道德研究:第一,存在“抑制”规范前提的实证研究;第二,伦理信念调查;第三,当伦理分析证明关键性经验问题时;第四,评价道德介入;第五,伦理理论直接导致经验研究;第六,实证研究直接应用于伦理概念分析。[12]16-18虽然McMillan和Hope列出了实证伦理研究的一些领域,但事实上,实证伦理研究并不成熟,上述讨论的六点也不过是作者对医学伦理学中实证伦理所作的总结提炼,是否能推延至整个道德研究领域尚需考证,但他们所提及的这些研究节点至少给人以启发。
为使实证伦理发挥其理想效用,McMillan和Hope根据实证研究的经验,结合伦理理论,建构了一个事实与价值、实证与思辨互动的实证伦理研究模型。他们指出,对于一个实证研究而言,其研究过程包括四个方面:伦理分析(ethical analysis),经验事实(empirical issues),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ies)和新数据(new data),并给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型,整个研究中,实证研究为伦理分析提供研究资源,伦理分析为实证调查提供研究主题。这种研究思路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探讨,通过这种研究模式,借助“生活的常青之树”必将推动理论更好地发展。
总之,实证伦理是正蓬勃发展的一项实践伦理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尚不成熟,为更好地开展研究,需要相关领域的学者整合创造、共同推进。
[收稿日期]2015-01-08
注释:
①关于“Empirical Ethics”的中文翻译,国内学界并没有相应的研究,“Empirical”的汉语意思为“经验主义的,实证的”等,而“Ethics”的汉语意思即指“道德规范、伦理学”,因此,“Empirical Ethics”可以翻译为“实证伦理/道德”或者“经验伦理/道德”或者也可以以学科称谓,笔者将其翻译为“实证伦理”,作为用实证研究方法去探讨伦理问题的一种视角。
②“自然主义谬误”最先由乔治・爱德华・摩尔提出,他认为“善”是单纯的、不能下定义的且不可分析的思想对象。自然主义谬误是指用自然属性定义“好”,从实然推论应然。参见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版,第39-58页。
③“理智主义谬误”意指这样一种立场,“从我们运用理性的条件获得约束性规范,或者在这些条件中提示它们的约束性特性的正当性基础”。参见Benhabib,Seyla and Dallmayr,Fred,eds(1990) The Communicative Ethics Controversy.Cambridge,MA:MIT Press,15-16页。
④正当性、合法性(Legitimacy)源于同一英文单词,国内译法不一。许多学者视为同一,笔者认为它们各自侧重不同。合法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层面的合法性包涵正当性。
作者介绍:王珏,女,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实证伦理、集体伦理;李东阳,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篇3:研究方法论
《研究方法论: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指南》针对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需要,基于一般研究过程,对与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密切相关的15个主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研究的本质和特点、确定研究主题、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的有效性、撰写研究申请、文献综述、计划研究项目、参考文献和引用、撰写学位论文、口头表达、撰写研究报告、伦理问题、管理和执行,以及研究完成之后。《研究方法论: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指南》适用面宽、实用性强,内容完整、结构合理,主要参考国外文献,理论联系实际。适合不同学科的本科、硕士、博士生阅读,为其提供直接可操作的研究指南。
篇4:研究方法论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的概念 1
1.2 研究的分类 3
1.2.1 按研究领域分类 3
1.2.2 按研究目的分类 6
1.2.3 按研究方法分类 6
1.2.4 按研究性质分类 7
1.3 研究的过程 8
1.4 学生研究的特点 9
1.5 小结 10
1.6习题 11
第2章 确定研究主题 12
2.1 确定研究主题的过程 12
2.2 研究主题的来源 14
2.3 确定研究主题的考虑 15
2.3.1 考虑价值 15
2.3.2 考虑自己 16
2.3.3 考虑指导 16
2.4 学位论文需要满足的要求 17
2.4.1 研究目标 17
2.4.2 合理使用参考文献 17
2.4.3 研究方法 17
2.4.4 研究结果的表达 18
2.4.5 结果分析 18
2.4.6 结论和建议 18
2.5 小结 19
2.6习题 20
第3章 研究范式 21
3.1 存在论和认识论 21
3.2 研究范式 22
3.2.1 实证主义 22
3.2.2 解释主义 23
3.2.3 批判主义 24
3.3 研究范式、方法和技术的关系 25
3.4 小结 26
3.5习题 27
第4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 29
4.1 研究方法 29
4.1.1 行为研究 29
4.1.2 案例研究 30
4.1.3 人种学研究 31
4.1.4 扎根理论 32
4.1.5 调查研究 32
4.2 研究技术 33
4.2.1 面谈 33
4.2.2 观察 34
4.2.3 文献研究 34
4.2.4 客观测量 35
4.2.5 问卷 35
4.2.6 分类 36
4.2.7 解释学 37
4.2.8 符号学 37
4.2.9 叙述和隐喻 38
4.2.10 数据预编码 38
4.2.11 描述统计 39
4.3 小结 41
4.4习题 43
第5章 研究的有效性 44
5.1 有效性的含义 44
5.1.1 实证主义的有效性 45
5.1.2 解释主义的有效性 46
5.2 测量的有效性 47
5.2.1 内容有效性 47
5.2.2 准则有效性 48
5.2.3 构建有效性 48
5.3 归纳和演绎 48
5.3.1 归纳 48
5.3.2 演绎 49
5.3.3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50
5.3.4 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50
5.4 证伪主义 51
5.4.1 理论的构建 51
5.4.2 理论的生存 51
5.4.3 对证伪主义的批判 52
5.5 科学的结构性整体理论 52
5.5.1 理论应被看做是结构性整体 53
5.5.2 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研究纲领 53
5.5.3 理论的判定标准 53
5.5.4 对结构性整体理论的批判 54
5.6 小结 54
5.7习题 56
第6章 撰写研究申请 57
6.1 研究申请的作用 57
6.2 研究申请的结构 58
6.2.1 名称 58
6.2.2 绪论 58
6.2.3 目的和目标 58
6.2.4 创新点 59
6.2.5 研究方法 59
6.2.6 里程碑 59
6.2.7 结果 60
6.2.8 与客户协作 60
6.2.9 资源 60
6.2.10 图形计划 61
6.3 避免陷阱 61
6.4 研究的可行性 62
6.4.1 数据和信息的可用性 62
6.4.2 研究计划的可操作性 62
6.4.3 完成研究的时间限制 62
6.4.4 拥有研究所需要的技能 63
6.4.5 足够的资金支持 63
6.4.6 涉及的风险 63
6.5 小结 64
6.6习题 65
第7章 文献综述 66
7.1 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 66
7.2 文献检索 67
7.2.1 文献形式 67
7.2.2 追踪文献 69
7.2.3 文献检索技巧 71
7.2.4 反思文献检索模型 71
7.2.5 建立参考书目 71
7.3 进行文献综述 72
7.3.1 抽取、记录和总结 72
7.3.2 填写和保留 73
7.3.3 良好的习惯 73
7.3.4 使用计算机管理 73
7.4 小结 74
7.5习题 75
第8章 计划研究项目 76
8.1 研究计划的目的 76
8.2 典型的计划过程 77
8.2.1 确定研究目的 77
8.2.2 确定并列出活动 77
8.2.3 对活动进行排序 79
8.2.4 绘制网络计划 79
8.2.5 估计活动时间 81
8.2.6 通过时间分析网络 82
8.2.7 检查资源 83
8.2.8 重新计划 85
8.3 小结 85
8.4习题 87
第9章 参考文献和引用 88
9.1 承认他人的工作 88
9.2 使用引语 89
9.3 使用引用 89
9.4 参考文献部分 90
9.5 参考文献信息 91
9.5.1 来自期刊 91
9.5.2 来自书籍 91
9.5.3 来自会议论文集 92
9.5.4 来自公司报告 92
9.5.5 来自互联网 92
9.6 剽窃 93
9.7 小结 93
9.8习题 95
第10章 撰写学位论文 96
10.1 学位论文的标准 96
10.2 典型的学位论文顺序 97
10.3 写作风格 98
10.4 准备撰写 99
10.4.1 计划章的顺序 100
10.4.2 计划章中节的顺序 101
10.4.3 确定表达的详略 102
10.4.4 对数据进行解释 103
10.4.5 选择数据 104
10.5 章的撰写 104
10.6 编辑和校对 106
10.6.1 编辑 106
10.6.2 校对 107
10.7 小结 107
10.8习题 109
第11章 口头表达 110
11.1 口头表达的重要性 110
11.2 了解听众 111
11.3 基本结构 111
11.4 内容量 111
11.5 强调 112
11.6 总结 112
11.7 视觉辅助 112
11.8 个人技巧 113
11.8.1 声音 113
11.8.2 身体语言 113
11.9 克服紧张 114
11.10 准备口头表达 114
11.11 口头表达技巧 115
11.12 口头表达形式 115
11.12.1 正在进行中的研究的口头表达 115
11.12.2 会议口头表达 116
11.13 评价口头表达 116
11.14 小结 117
11.15习题 118
第12章 撰写研究报告 120
12.1 撰写研究报告的目的 120
12.2 发表研究报告的步骤 121
12.3 研究报告的结构 122
12.3.1 标题页 122
12.3.2 摘要 123
12.3.3 背景 123
12.3.4 文献综述 124
12.3.5 方法 124
12.3.6 结果 124
12.3.7 结论和建议 124
12.3.8 参考文献 125
12.3.9 附录 125
12.4 围绕核心内容 125
12.5 写作风格 125
12.6 小结 127
12.7习题 128
第13章 伦理问题 129
13.1 伦理 129
13.2 符合伦理地进行研究 130
13.3 尊重研究对象 131
13.3.1 征得同意 131
13.3.2 提供研究信息 131
13.3.3 有权利退出 132
13.3.4 匿名 133
13.3.5 避免伤害 133
13.3.6 避免欺骗 134
13.3.7 尊重自治能力 135
13.4 良好的科学实践 135
13.4.1 遵守专业标准 136
13.4.2 记录研究结果 136
13.4.3 接受质疑 136
13.4.4 承认他人的贡献 136
13.4.5 团队领导与协作 137
13.4.6 满足新学生的需要 137
13.4.7 保密和存储第一手数据 137
13.5 出版许可 137
13.6 保密问题 138
13.7 小结 139
13.8习题 141
第14章 管理和执行 142
14.1 了解学习风格 142
14.1.1 行动主义者 142
14.1.2 反思者 143
14.1.3 理论家 143
14.1.4 实用主义者 143
14.2 管理导师 143
14.2.1 建立并维持与导师的良好关系 143
14.2.2 定期见面并预先准备 145
14.2.3 短期计划 146
14.3 管理平衡行为 146
14.3.1平衡的内容 146
14.3.2平衡而不是压力下的崩溃 147
14.4 管理时间和任务 148
14.4.1 良好的计划 148
14.4.2 研究的典型阶段 148
14.5 小结 150
14.6习题 151
第15章 研究完成之后 152
15.1 研究反思 152
15.1.1 研究的意义 152
15.1.2 研究的普适性 152
15.1.3 研究的可靠性 153
15.1.4 研究的有效性 153
15.1.5 研究的局限性 153
15.1.6 做得更好 153
15.1.7 未来研究的主题 153
15.2 研究后的生活 153
15.2.1 兴高采烈 154
15.2.2 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154
15.2.3 做所有被推迟的事 154
15.3 必须做的其他事情 154
15.3.1 在期刊上发表文章 155
15.3.2 参加会议 156
15.3.3 计划下一步活动 156
15.4 小结 156
15.5习题 157
附录1 研究申请例文 158
附录2 研究报告例文 164
篇5:研究方法论
首先,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既然是科学研究的方法,那么,科学研究方法论就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因为,从作为总体的方法来看,它包括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物化的认识格局即物质工具及其运用工作为客观化的精神的认识格局即科学理论成果,而科学研究方法论对于这三方面的研究,有的直接就是
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有的从归根结底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结为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
第一,从科学研究方法所研究的作为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来看,科学研究方法论应是一门思维科学,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既是主体在实践活动内化基础上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主体在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
主体的实践活动布:身是一种物质活动,不是思维活动。但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内化为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的过程却是一种思维活动,认识格局的形成是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
同时,主体一旦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成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他就会进而运用这些认识格局进行新的思维活动,去认识新的客体。因此,对于主体的认识格局及其运用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正确地亦即科学地进行思维活动的研究。
例如,研究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怎样运用头脑中原有的认识格局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如何运用比较和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假设和理论等逻辑思维方法,如何运用像直觉、灵感和想象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如何运用系统方法和数学方法,对科学研究的对象和过程进行内化并在内化的思维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格局等等,这一切都是思维科学研究的范围。所以,科学研究方法论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
第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物质形态的工具和怎样运用这些物质形态的工具,也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和实验所运用的物质形态的工具,体现了人类的`知识和自然物的结合,是认识结构物化的产物。
“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床、铁路、电
报、纺织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底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底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l卷,人民出版社版,第102页。因此,在人类活动的工具中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
分。科学研究活动所运用的观察和实验的工具同人类其他活动所运用的工具一样,也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分,并且是更为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分。
不惟如此,在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观察和实验时,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同样也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式。总之,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们运用什么物质形态的工具和如何运用这些物质形态的工具,是人们的认识结构或思维及其方式的物化和物化过程。
因此,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的一部分,即研究科学研究的工具及其运用方法和运用过程,归根结底也就是在研究人们的思维活动及其方式。这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也应是一门思维科学。
第三,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运用现有的理论成果,也表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理论成果即关于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人们认识结构的客观化。
它一方面是人们实践活动内化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对现实存在的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指导,指出应该怎样去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和怎样去思考相应的现实存在并揭示其内在规律。因此,理论成果无论从它作为思维活动的结果来看,还是作为思维活动的指导来看,都与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活动有关。
科学研兖方法论对于理论成果的性质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的研察,归根到底也是对人类的思维及其方式和过程的研究,因此,
这也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
总之,科学研究方法论所研究的对象,即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知识结构、运用什么物质工具和如何运用这些物质工具、进行科学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成果等,这一切都与人们的思维及其方式和过程有关,从而表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
篇6:宗教比较研究方法论
宗教比较研究方法论
近百年来,对于世界各地的不同宗教传统进行比较研究,已不再仅仅是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成为摆在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与历史学家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无论是规模宏大的还是范围狭小的,都已经或正在经历着与其他不同宗教传统的交互作用。在当今人们心目中,宗教的世界不再是由种种不同宗教堆砌而成的松散组织结构,而是变成了一种具有多种框架结构的统一体。当然,就像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共同存在那样,由宗教之间的差异与排斥所导致的宗教冲突与斗争也在不断继续进行,有时甚至比以往表现得还更为激烈。当我们即将进入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之际,寻找一种能够使不同宗教系统之间和平共处、相互补充的有效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繁荣以至人类生存本身的必要条件。一、宗教比较研究的正误
因为宗教世界自身中存在着差异和相互依赖,所以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必要的;由于人类表达其宗教理想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因此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可能的。对于现实世界及来世,人们持各种各样的不同观点。表面上看来,这些观点互不相同,但许多学者坚信,在这些表面上互不相同的观点下面,一定隐藏着关于世界、人生和来世的相似憧憬。这些相似的憧憬,就为对宗教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对于人类宗教本性持积极态度的哲学看来,就像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后形成奔腾的江河一样,不同的宗教表达也可以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每一具体的宗教都是这一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为其发展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这一哲学认为,各种各样的种族、民族及人民之间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宗教结构;尽管他们关于宗教理想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追求的精神目标却是共同的,或者至少是相似的。正是在这种假定下,人们探索了对于世界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并宣称世界宗教的统一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现实。
另外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全然不同的观点。对他们而言,与其说各种宗教是趋向一致的,倒不如说它们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不同的宗教之间不仅缺少相互交流的空间,它们之间更难于相互补充。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宗教比较研究持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宗教的价值属于主观性领域,评判不同的宗教观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宗教的领域,并不存在一种像运行于科学领域的规律那样的强制要求普遍一致的规律。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宗教比较研究只有在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才能开花结果,而在哲学与宗教研究领域则不可能有任何收获。前者是描述性学科,后者则属于规范性的学科。作为描述性学科,宗教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肯定会增加我们有关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与传统的知识;但是,要对宗教作规范性研究,这除了增加我们的迷惑与混乱之外,并不能带来任何新的知识。他们认为,世界宗教的和谐不可能由“哲学想象”来创造,而只能来自于我们对于各种宗教本身的认知。差异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本质,这一本质决定了任何使不同信仰和谐共存或把不同信仰粘合在一起的企图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概而言之,尽管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有关宗教比较研究的可能性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建树,但是两者实际上都只说出了真理的某个部分,没有道出真理的全部。一方面,并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使我们相信,人类宗教信仰的差异性本身会阻碍我们对不同的宗教信仰与不同的宗教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宗教的比较研究,不仅在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是可能的,在哲学、伦理学、宗教研究等领域也是必要的。人类大多数宗教在表达形式上虽然确实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特征,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种倾向作为无视其他信仰的借口,也不应该将其看成是无需对不同宗教之间的相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的依据。当代世界的相互作用已经打破了竖在不同传统之间的篱笆,各种宗教的史实也已经表明了不同宗教的共存只能始于人们对于其他信仰之存在的意识和认可。对于其他信仰的忽视将产生误解,误解会滋长敌意,而敌意会发展成为战争与毁灭。由信仰间的敌意所导致的这种战争与毁灭,是与宗教的本质相违背的,因为宗教的本质在于通过在不和谐的世界中创造和谐与和平来找寻一条实现永恒与永远幸福的道路。要在世界中创造和平与和谐,我们就必须减少不同传统间的敌意与误解;要减少敌意与误解,就必须促使不同的信仰之间进行对话;要促使不同信仰之间的对话,我们就必须对不同宗教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研究。
另一方面,尽管我们不同意上述认为宗教比较研究是不可能的消极主义观点,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消极主义在认识宗教比较研究中与生俱来的困难与问题方面,确实有其可取之处,至少含有部分真理。如果我们能具有这样的见识,我们就会避免重犯那些在这一领域经常出现的错误。比如,在过分的热情驱动下,有些学者在进行比较时常常会将他们所研究的课题过分简单化。在大卫・李特尔(David Little)及萨母纳・B・推斯(Sumner B.Twiss)看来, 在宗教比较研究领域存在有三种主要的错误用法:第一,企图把“整个宗教传统”如基督教、佛教及伊斯兰教等等类型化,然后从宏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泛泛的比较,从而使比较研究呈现出一种过分简单化的倾向。这样一种比较研究方法忽视与模糊了每一种传统内部的错综复杂的变化与差异,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宗教现象,与其说是澄清了错综复杂的宗教现象,还不如说是歪曲了各种不同的宗教现象。第二,宗教比较研究时常具有辩护性,无论这种辩护是以公开的方式还是以隐藏的方式进行,都会使人对其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产生怀疑。第三,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企图建立用以解释宗教起源与发展为目的的理论。(参见大卫・李特尔、萨母纳・B ・推斯合著的《比较宗教伦理学》,旧金山Haper & Row,第17―18页)
为了防止这些误用,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人们对于宗教信仰表达的差异性,既不要为过分简单化的倾向所误导,也不要被表面上的一般看法所愚弄。对于宗教比较研究的正确态度是:在相信人类本性具有连续一贯的确定性的同时,又要注意在比较任何两种人类传统的特殊形式时采用审慎的比较研究方法。
只有我们在对宗教进行比较研究时自始至终贯彻不偏不倚的公正原则,我们才能取得比较研究的成功。但在现实实践中,人们似乎很容易把比较研究建立在自己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这种倾向也没有什么错,问题是这种方法时常引导人们在他们自己喜欢的宗教背景下作出判断。在这类的比较研究中,无论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研究结论,他们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宣称某一种宗教比另外一种更为杰出,或者某一种宗教才是独一无二的。以贬低其他的宗教来抬高某个宗教,或者独断地论证“其他的宗教应该向这个宗教学习”,都是危险的举动,因为它会产生与比较研究之目的相违背的后果。这种研究方法之所以降低了比较研究的价值,不仅是因为其中渗透了研究者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因为它违反了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使得不偏不倚的公正原则让位于偏见。这种形式的比较,不仅不能产生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因为它马上会招来其他宗教传统的反对。在相信其他宗教传统的人们看来,这样的研究与其说是科学研究的结论,不如说是激起人们愤怒的挑
衅行为。
任何合格的宗教比较研究必须以公正性原则为基础。公正性原则并不排除研究者自己的宗教信念,也不把研究者个人的价值观与比较本身的价值相分离。在宗教比较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时间人们特别追求比较研究的绝对客观性,并试图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完全分离开来。为了获取所谓的绝对正确的结论,人们不得不割裂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在孤立状态下对事物加以考察;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就不允许任何属于个人的价值进入到他们对于所观察到的事物的解释中。这是一种机械客观主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式早已被人们抛弃了。解释学理论已经超越了自由主义或启蒙时代对于客观性的理解,从而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任何解释都是在解释者个人价值的氛围中做出的。做研究工作,就是要在被观察对象与观察者或被解释的对象与解释者之间建立一种关系。因此,任何对于宗教的解释,如要具有可信性的话,都必须以结论开放、倾听、建设性的批判以及以理解为目的的对话为基础。
如果像这样来理解,公正性的原则就是在观察与阐释的过程中实现的。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一种绝对“完善”的引不起任何批评的宗教,也不存在一种完全“客观”的评价标准。公正的比较研究,并不意味着研究者不应该对这个或者那个传统作任何的判断与评论,也不意味着研究者应该总是把自己放在所比较的两个传统的正中间位置。公正原则指的是研究必须从开始到结束,都对比较双方使用同样的判断标准。公正原则坚持任何宗教传统都必须获得尊重的精神,但它也允许人们拒斥任何经典著作或传统实践中的某些与人类宗教信仰的原则不相协调的东西,从而使人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根据认真的思考作出有价值的判断。没有这种正与反、有利与不利两方面的判断,比较研究将是浅薄和表面的。但是,公正原则限制研究者作出随意的、片面的以及前后不一致的判断。在这个意义上,研究者本身的价值与信念也必须得到检验与考察。这是一个开放与自我评判的反思过程,而对于这一过程的理解又是实行公正原则的最重要因素,也理所当然地是任何成功的宗教比较的前提。
二、在不同的宗教之间找寻相似点
一种恰当的宗教比较研究包括三项任务:找寻相似点,发现不同点,并且由于重叠与相互包含的原因,要从相似之中发现不同,在不同之中找寻相似。
比较研究必须首先在不同的宗教间找寻相似点,这是任何比较的起始点。有两种找寻宗教间相似点的基本方法:一是考察它们的现象学框架;另外一种则是考察它们本身的结构。
尽管宗教世界具有多样性,是由多维空间组成的,但其现象学的框架结构则非常清楚。就其空间而言,有在世界范围里被人们实践的“世界宗教”,也有在特殊区域由特定人群或民族所信奉的“地区性宗教”。就其时间而言,有主要以对原始信仰与实践的历史记载为基础根据的“传统宗教”,也有通过改革旧信仰与旧仪式或者通过创造一套全新的信仰与礼仪而形成的“改革宗教”或“新宗教运动”。就宗教的本质而言,既有依附于一种单一的信仰与实践并排斥任何其他传统要素的“单一宗教”,也有通过调和不同信仰、仪式与伦理观念而形成的“合成宗教”。通过这样一种现象学的描述,我们就能够马上发现两种宗教之间是否存在有明显的相似性:例如,它们到底是世界性宗教,还是地区性的宗教;它们是具有将自己的教义普遍化的潜力,还是完全囿于自己的起源;它们是仅以传统为依归,还是能够适用于现代世界;对于其他的不同宗教传统,它们是持一种较为开放的态度,还是基本上坚持它们自己的信仰,对其他的宗教传统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发现类似这样的种种相似性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但还不足以作为学术研究的根据,它至多可以作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开端。为了在不同的宗教间找到更为基本的共同特性,我们还必须特别详细地考察我们打算比较的这些宗教传统的结构特征。
我们所说的结构特征,是指那些能够反映一个宗教内部结构及相应功能的本质特征,对于宗教结构的分析是与宗教的定义相联系的。在试图比较不同的宗教之前,对于什么是宗教有个清楚的认识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给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宗教是以寻求克服生命局限的方式为内容,并以这种方式来探求对生命的终极意义之理解的学科。要克服生命的局限性,宗教必须把它的视野由短暂扩展到永恒,必须去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必须考察人类存在与有限世界以及人类与无限的双重关系。我们在人类存在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中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同时又在人类的存在与无限的关系中才能体会到怎样克服生命的局限以达到终极或无限。所以,在宗教世界中,人类并非孤立地存在着。他们不仅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而且还存在于人类与超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超越、人类与自然构成宗教大厦基础结构的三块基石。
对于宗教结构内部的研究可以以极为错综复杂的方式来展开。但是,为了理解这一复杂结构,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包括A、B、C 三点的三角形来表示。在这个图形中,A、B、C分别用以表示超越、 人类与自然。建立了这个图形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这三点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宗教的结构与功能。(见图一)
附图{图}
任何一种成熟的宗教,都具有某种以此三点为基础的结构,而这些点所代表的东西在表现形式上又是多种多样的。这三点中的每一点与其他二点的关系,都构成宗教理论与实践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既可以清晰地相互区分,又十分紧密地相互联系。第一方面以A为中心, 以起源于A然后再扩展到B与C的各种关系为内容。因为这些关系都起源于A,又因为A代表着超越,所以, 它们经常以宗教的“超越”方面为世人所知。“超越理论”与神学学说有所不同,后者在基督教、犹太教以及伊斯兰教文献和习惯用语中,指的是关于上帝的研讨。但是,其他宗教并不谈论这样一个有意志的上帝或诸神。这样,宗教中关于超越的论断,指的是对“无限”、对有意志的或无意志的“无限”与人类存在和自然世界的创造关系的理论反思。宗教的超越方面以超越为中心,而超越又几乎可以表现为任何形式:它可以是一种品质(如智慧、爱)、一种关系(如和谐、统一)、一种特殊的自然实体(如太阳、大地、天、河流、动物等等)、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或群体(如某个国王、死去的人们)、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即大自然)、一种纯粹的形式或者纯形式领域(如善、真、全部理念)、纯存在(如一、存在自身、存在基础),或者超越的活性人格神(如安拉、耶和华、上帝)。(参见《比较宗教伦理学》,第58页)
所以,虽然或许我们同意并不是每一种形式的世界宗教都有某种上帝的概念,但我们必须承认,许多宗教中都包括有某种超越的方面,无论其关注的是通过外在于人性力量或人格神的拯救,还是强调人类自我的超越。一般地说,世界性宗教的超越的典型形式就是一种既高于自然也高于人类的力量、能力或人格。在这样的超越形式中,人们往往相信超越的人格或力量既能够控制人类事务与命运,也能够决定自然的演化方式。根据这种超越原则,人类存在及自然在本质上是依赖于超越的。
宗教结构的第二方面,以B为中心,以起源于B并从B推展到A与C 的各种关系为内容。B代表的是人, 而以人为中心始发的关系可以称之为某一宗教的“宗教”方面。“宗教”一词既可
以在广义上也可以在狭义上来使用。广义的宗教是指宗教主体与宗教客体之间的所有关系,指与超越生命局限和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有关的所有宗教理论与宗教实践。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宗教”是在其狭义意义上使用的。狭义的宗教主要是指在宗教结构中的三个方面之一,即作为宗教主体的人类与作为宗教客体的超越及自然的关系,指宗教主体通过与“无限”交流、通过使生命与自然界相和谐来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的活动。在发展这些关系的过程中,人发明并提升了某种特殊的信仰、感情、崇拜、礼仪、行为与生活方式。由于这一方面集中于从作为宗教主体的人推展到作为宗教客体的超越这一关系上,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它与超越方面相区别――超越方面以宗教的客体以及从宗教客体到宗教主体的关系为中心,而“宗教”方面则以宗教主体及从宗教主体到客体的关系为中心。宗教表述的典型形式是信仰。信仰是一种态度,是对超越的向往。宗教比较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关于信仰究竟能否适度地发挥其功能的问题。一个功能适当的信仰,可以建立起宗教主体与宗教客体之间的交流关系;一种功能出现故障的信仰,则会堵塞甚至完全破坏这一交流,从而使宗教主体不能够到达超越的境地。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宗教的“宗教”方面就会开始退化,从而为宗教的超越关系或伦理关系所遮蔽。宗教的伦理关系是我们所要论述的宗教结构的第三个方面。人类不仅存在于他们与超越的关系中,他们以此得到或者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也存在于他们与自己以及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并通过这些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拓展生命的意义。宗教的伦理方面以B为中心,以其与自身的关系、与A及C 的关系为内容。寻求生命的最终意义,必须在关于人的本质及活动的意识中才能得以展开。在这个意义上,宗教的伦理方面是超越方面与宗教方面的合理延伸。在宗教结构的三角形中,伦理之所以是宗教的伦理,是因为人类本性与行为是以其与超越的关系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道德之所以具有指导行为的功能,其原因不在道德自身,而在于道德所追求的是宗教的终极意义。因此,宗教伦理学与所谓的哲学伦理学及人类学领域的伦理学不同,因为宗教伦理是以道德准则及观念的超越价值为基础。道德的权威是在人与神圣之间的交流中表现出来的,而神圣是道德权威的源泉。在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过程中,人们关于环境的伦理意识得以提升,认识到自然与人类是伙伴关系而不是竞争、敌对关系;宗教伦理学的目的,是通过道德的努力来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从而克服生命的局限性,而不是为人们自己的行为与动机提供理性的辩护。由于人与超越、人与人自己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宗教伦理与纯理性伦理的界线有时很难划分清楚。但是,在宗教传统的框架内,宗教伦理时常不外乎以下两个类型中的一种:或者是从属于神学的伦理,或者是等同于超越的伦理。在前者,伦理对于超越目标而言只具有次要的工具的意义;而在后者,伦理本身则被视为通向超越的唯一途径。
宗教的三个方面(超越、宗教与伦理)就是这样分别由三种关系形成的。超越关系是从超越(A)到人(B)、到自然(C)的扩展, 宗教关系是从人到超越、到自然的扩展,而伦理关系则是从人到其他人、到自然的扩展。(见图二)
附图{图}
一般说来,任何宗教体系内部都包含有这三个方面,且任何宗教传统的核心概念也都含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够恰如其分地区分这些不同的`方面,那么我们的比较研究就可以避免将两种宗教简单地混合在一起,就能够深入地比较它们的具体方面和内容。在这三种不同的方面中,两种不同类型的宗教的超越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最小。如上所述,尽管每一种宗教都拥有超越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超越观必然地把关注点放在上帝或上帝的创造上。我们必须认识到超越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宗教在探讨超越的特性上也表述各异。在宗教方面即在人类追求超越的过程中,在渴望达到永恒或对终极的崇拜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宗教之间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信仰可以指向不同的客体,不同的宗教传统在仪式与象征上也可能很不相同。但是,这些不同表述的基本原则在很多方面带有普遍性,那就是要超越短暂并达到永恒。当我们进入到伦理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不同类型的宗教之间在超越原则与宗教导向上大相径庭,但还是存在着极多的相似之处。不过,我们不应该把这些“相似”理解为“相同”。不同的宗教传统,在道德学说的形式、“完善”的理念、构成完善的美德以及美德的功能上可能十分地不同,从而使它们不仅在伦理价值的实质上相互区别,而且在道德规范、规则与制度的形式和结构上也各具特色。
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似点不仅存在于它们相对应的方面(诸如此一宗教的超越理论与彼一宗教的超越理念),而且也存在于所有这三个方面的混合方式之中。宗教结构内部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是所有形式的宗教的基础,而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方式大体上也是相似的。在相互依赖关系中,超越方面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超越是其他两个方面的基础,而其他的两个方面则被视为超越的延伸或应用。但是,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中,宗教与伦理方面也不是消极的或者完全被其超越原则所先天决定的。一方面,它们可以推动对超越的探讨,加深人类对其根本原则的理解;另一方面,它们还能将这一根本原则应用到实践中去,使超越原则不再是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是成了人们自身之中的东西。
三、不同宗教之间的区别
在宗教比较研究中,我们必须把宗教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我们必须在两种宗教传统的差异的背景中来讨论它们的共性。从某种意义来说,对于宗教比较而言,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比它们之间的共性更为重要,因为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两种全然不同的宗教传统。如果我们对宗教之间的这些差异没能给以足够的注意,我们的比较就会误入歧途。宗教的共性基于人类的共同本质,而宗教的差异则反映了人们对文明、文化以及传统的多样化表达。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不同的语言都会加剧宗教信仰表达方式的差异,都会产生不同形式的世界观。宗教间的多样性是为什么要进行宗教比较研究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追求协调各种宗教共存这一目标的真正困难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这样一种宗教分类模型,它既能反映出不同宗教之间的本质和结构上的差异性,又能忽略不计它们在起源与地理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建构这样的模型,我们需要返回到上述三角形的宗教结构中去。每一种宗教的基本结构都是由那三点所支撑起来的,而每一个宗教的表达方式也都必然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当然,不同宗教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强调会产生不同的关系,而这些不同的关系又会反过来形成不同的宗教结构。宗教关系与宗教结构中的这些差异,促使我们把世界宗教划分为三种原型,每一种原型都通过关注于三角形中的一点而展现出其独特的特性;因为在该原型里,所有的关系,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超越之间的关系都是以这一点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见图三)
附图{图}
第一种类型的宗教是围绕A点发展起来的。 这一类型的宗教以信仰超越为特征,而这个超越则被理解为活的、有人性的神性存在。因此,我们最好把这类宗教称为“以神为中心的宗教”。在这种宗教中,神或者表现为单一的存在,或者表现为多元的存在,但无论如何,神总是所有关系的起始
点和终结点。作为这种宗教之中心的神,是一切富有意义的关系的源泉,更确切地说,一切关系的意义和价值都不过是神性存在的具体化,人和自然是通过神性存在的创造和无处不在的恩赐而与神性存在发生联系的。作为宗教崇拜的超越力量,神性存在是人类达到超越的唯一启蒙者和推动者。B点(人类)和C点(自然)依赖于神的存在,并从神性存在及其创造中获得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人类达到超越的希望,只有通过占据了人们心灵的神性存在才能得以实现。人们对待彼此和对待自然世界的态度,是基于人们模仿神性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不仅强调神性,而且也特别强调人们对于神的恩赐的反应的重要性,所以,以神为中心的宗教并不否认人类对于他们自己的存在与行为的责任。但是,这一类型的宗教坚持人的责任是由神性的存在而产生的,其根源在于神对人的关照。没有神的启蒙,人不可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来。以神为中心的宗教将自然与自然存在物看成是神的创造的标志,因此,在整个体系中自然与自然存在物没有任何独立的地位。典型的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是犹太教。在犹太教中,上帝是所有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其他的宗教,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具有这一宗教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许多特性。
宗教的第二种类型是人本主义的。人本主义宗教以B (人)为中心点,人的超越被视为是人性的圆满实现。由于人本主义这一概念已经获得的某种技术含义常常指的是18与19世纪产生的一种哲学学派,我们需要在这里对人本主义作出新的定义。我们这里所使用的人本主义一词,指的是一种与在神性之中寻找拯救源泉的有神论相对立的传统。因此,人本主义宗教坚持认为,人类能够并将通过在其本性与心灵中圆满实现人性的方式而达到超越。在这类传统中,人类超越的过程被看作一种通过人自己在道德与政治上的努力而进行的自我修养过程,自我修养因此不仅具有道德意义而且具有超越的意义。人本主义宗教有时也把超越看成是来自神的权力,有时甚至会承认超越具有神的尊严和权威,应该受到尊敬。但是,与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不同,人本主义宗教反对把任何关系的起源归结为神的创造,认为人类关系始于人类存在,是由圆满实现的人性所界定和设计的。人本主义宗教在B点上实现了其结构的平衡,而把超越内化为人的本性,并将人性的完满实现视为达到超越的标志。超越的内化产生了一种与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类型相区别的精神性。在人本主义宗教的框架中,超越是在人类智能所建构的观念中得以解释和理解的,而不是由神的启示所给与的。人本主义宗教强调超越(无论是以人格还是以非人格的形式出现)与人类世界的统一,而不是强调它或他与人类世界的分离。在它看来,维持这种统一,与其说是具有神力的救世主的工作,还不如说是人类的责任。作为超越之神的功能更多地存在于对宇宙法则与规律的表现中,而不是存在于对于个人的意志的表达中,所以超越之神并不直接干预人类事务,而是间接地通过人的活动而发挥作用。与此相适应,人本主义宗教认为,超越更多地是一种道德活动过程而非来自于神的赐予。人本主义宗教虽然也追求超越,但它拒绝接受超越只能由神来启蒙的观点。它把人的超越看作是人的完善,在这种完善中人突破了自己的局限,发现了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它坚持认为人性与超越的本性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生命短暂而忙碌于世俗世界的人有能力改造自身,从而将自身提升到永恒与神圣的层次。儒家,尤其是理学和心学,是这一类型宗教的典型表现。基督教也明显包含着与人本主义宗教相类似的倾向,因为基督教认为耶稣基督是其中心与焦点,而耶稣基督同时既是真正的神又是真正的人。一些现代的基督教神学家认为,基督教中存在着重要的人本主义因素,比如强调耶稣是位道德教化者,基督就是人类的典范,强调拯救实际上是人类对于耶稣召唤的回应等等。我们承认,这些教义确实是基督教教律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也将力图证明,这些所谓的人本主义的教义是以下述事实为基础的:只有上帝通过耶稣基督才能提供人类拯救的可能性。因此,基督教基本上并在本质上是一个以神为中心的传统而不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宗教传统。
第三种宗教类型是自然主义的宗教,在这一种宗教中,C (自然或者自然法)占据着中心地位。无论是超越还是人类存在都被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自然过程的产物。只有跟随着自然,人才能达到超越。某些自然主义的宗教或许相信有一个高于万物的神的存在,但这一神的存在的功能与作用最终还是要让位于自然法则。另外一些形式的自然主义宗教或许会强调人要参与自然的进化过程,但是,这种参与并不能证明人优越于自然。相反,人的价值之所以能够实现,就在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够达到超越也是由于大自然的力量。道教,是这一宗教类型的典型表现。在道教中,作为自然法则的道,不仅是人类的创造者,也是人和神存在的保证。佛教或许也可以看作是自然主义的宗教,但是,在虔信阿弥陀佛的净土宗那里,佛教则可以视为一种以神为中心的宗教。
以上我们关于世界宗教的类型分类,清楚地揭示了不同宗教之间结构与关系的差异。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分地强调宗教类型之间的界限。因为如果这样,我们就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世界中有某种纯粹的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纯粹的人本主义宗教或者纯粹的自然主义宗教的存在。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尽管每一种类型的宗教都有它们自身的独特特性,因而理所当然地可以与其他的类型相区别,但是,这些类型中没有任何一种是绝对的、不能被其他类型所包括的。三种宗教类型时常是交相重叠。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中有人本主义的因素,人本主义宗教中有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的因素。所以,当我们比较两种不同的宗教时,我们不仅应当区分它们,把它们划分为各自不同的类型,比如这一个属于以神为中心的宗教,而那一个则属于以人为中心的宗教,我们还应当留意到它们之间各种各样的重叠方式,比如说,我们要特别注意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中的人本主义因素以及人本主义宗教中的神性因素。以下正是我们在上面的论述中所着力强调的: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共性中的差异,也必须认真检查差异中的共性。
综上所述,不同宗教之间尽管形式不同、结构各异,但对它们之间进行比较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但是,我们对于不同宗教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必须坚持一种正确的态度,那就是在相信人类本性具有一贯确定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选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适合不同比较对象的比较方法。在比较研究中,我们应该确定一种自始至终得到贯彻的不偏不倚的公正原则。虽然这种公正原则并不等于把研究者价值与比较本身的价值完全相分离的绝对客观性,但要求比较者必须去掉自己的偏见,必须确保比较在同一价值判断标准下进行。比较研究具有结论开放、尊重比较对象传统、富有建设性和以理解为目标这样一些特征。比较的目的就是在不同的宗教之间寻找出共同的相似点和二者的差异所在,注意在共性中找出差异,在差异中找到共性,在两种不同传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中,挖掘不同传统的现代价值所在。
篇7:宗教比较研究方法论
宗教比较研究方法论
近百年来,对于世界各地的不同宗教传统进行比较研究,已不再仅仅是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成为摆在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与历史学家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无论是规模宏大的还是范围狭小的,都已经或正在经历着与其他不同宗教传统的交互作用。在当今人们心目中,宗教的世界不再是由种种不同宗教堆砌而成的松散组织结构,而是变成了一种具有多种框架结构的统一体。当然,就像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共同存在那样,由宗教之间的差异与排斥所导致的宗教冲突与斗争也在不断继续进行,有时甚至比以往表现得还更为激烈。当我们即将进入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之际,寻找一种能够使不同宗教系统之间和平共处、相互补充的有效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繁荣以至人类生存本身的必要条件。一、宗教比较研究的正误
因为宗教世界自身中存在着差异和相互依赖,所以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必要的;由于人类表达其宗教理想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因此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可能的。对于现实世界及来世,人们持各种各样的不同观点。表面上看来,这些观点互不相同,但许多学者坚信,在这些表面上互不相同的观点下面,一定隐藏着关于世界、人生和来世的.相似憧憬。这些相似的憧憬,就为对宗教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对于人类宗教本性持积极态度的哲学看来,就像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后形成奔腾的江河一样,不同的宗教表达也可以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每一具体的宗教都是这一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为其发展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这一哲学认为,各种各样的种族、民族及人民之间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宗教结构;尽管他们关于宗教理想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追求的精神目标却是共同的,或者至少是相似的。正是在这种假定下,人们探索了对于世界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并宣称世界宗教的统一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现实。
另外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全然不同的观点。对他们而言,与其说各种宗教是趋向一致的,倒不如说它们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不同的宗教之间不仅缺少相互交流的空间,它们之间更难于相互补充。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宗教比较研究持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宗教的价值属于主观性领域,评判不同的宗教观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宗教的领域,并不存在一种像运行于科学领域的规律那样的强制要求普遍一致的规律。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宗教比较研究只有在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才能开花结果,而在哲学与宗教研究领域则不可能有任何收获。前者是描述性学科,后者则属于规范性的学科。作为描述性学科,宗教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肯定会增加我们有关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与传统的知识;但是,要对宗教作规范性研究,这除了增加我们的迷惑与混乱之外,并不能带来任何新的知识。他们认为,世界宗教的和谐不可能由“哲学想象”来创造,而只能来自于我们对于各种宗教本身的认知。差异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本质,这一本质决定了任何使不同信仰和谐共存或把不同信仰粘合在一起的企图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概而言之,尽管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有关宗教比较研究的可能性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建树,但是两者实际上都只说出了真理的某个部分,没有道出真理的全部。一方面,并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使我们相信,人类宗教信仰的差异性本身会阻碍我们对不同的宗教信仰与不同的宗教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宗教的比较研究,不仅在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是可能的,在哲学、伦理学、宗教研究等领域也是必要的。人类大多数宗教在表达形式上虽然确实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特征,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种倾向作为无视其他信仰的借口,也不应该将其看成是无需对不同宗教之间的相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的依据。当代世界的相互作用已经打破了竖在不同传统之间的篱笆,各种宗教的史实也已经表明了不同宗教的共存只能始于人们对于其他信仰之存在的意识和认可。对于其他信仰的忽视将产生误解,误解会滋长敌意,而敌意会发展成为战争与毁灭。由信仰间的敌意所导致
[1] [2] [3] [4] [5]
篇8:法学方法论研究
摘 要:在西方语系中,方法论一词通常具有两种基本含义,既指关于方法的理论,又指关于方法的体系。法学方法论就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组成的方法体系及对这一方法体系的说明。文章注重探究普遍适用于法学研究各个领域的方法,即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法学方法论;价值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语义分析方法
在笔者的法学学习生涯中发现,几乎任何一项法律制度,追根溯源的话总能找到罗马法的影子。于是无论知名学者还是稚嫩的学生,可谓是言必称罗马法。在西方的法律制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得不佩服西方人的法治理论的成熟与完善。细观中国的法治,则让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的古国汗颜,我们的法学理论大都从西方移植,我们的法律大多受到实践的推动;相反,对世界法学的贡献极少,对实践的推动亦少。①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法学的落后,是法学研究方法的落后。
一、价值分析方法
价值分析方法就是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或理想的方法。②价值分析方法之所以是法学的基本方法,就在于法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揭示法的应然状态或价值属性,即回答法学应当是怎样的(关于法律应然的问题)。法作为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规范体系,其本身就是一定价值观念的体现。③法所以要对一些行为给予保护而对另一些行为予以制裁,就是因为法之中隐含着一套价值准则,凡事被这种价值准则所肯定的行为,就得到法的保护;反之,则受到制裁。因此,法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对各种利益进行评价并确定他们在价值序列中的相应阶位,当利益发生冲突时,还要提供一种在其中进行取舍的原则。
二、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大都是同事实相关的分析,而规范分析则和价值有关。前者关注的问题为描绘出是什,而后者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回答应该怎样。简单地讲是是和应该是之间的区分,事实和价值判断之间的.区分,思想中的关于世界的客观性论述和对世界的带有主观性的叙述之间的区分,这些共同组成了判别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条件。对边沁的上述倡导的积极响应者众矣,实证分析法学派自不待言,就连社会法学派亦深受其方法论之影响。不过在此只谈其中的一位)汉斯·凯尔森,这不仅因为其在法学界有很高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他创立的纯粹法学可以说把实证分析方法论推到了极致,即在贯彻实证分析方法时最完全彻底。凯尔森认为,法作为一种理论,④它的绝对目的是认识和描述对象,纯粹法学试图回答法是什么和怎样的,而不是去回答法应当如何。这清楚表明,他关心的仅在于是什么或是怎么样的,并力求使价值观念或价值判断言影全无,销声匿迹。
三、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需要对所研究的现象作纵向的观察,因此,在法学领域,历史研究一般是借助于文献分析方法来进行的。文献分析方法通过各种文献资料来收集相关信息,属于简介观察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对研究者无法直接观察的对象进行研究,因而,在许多研究课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过,由于历史文献在完整性和可靠性方面有一定局限,⑤因此,只有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为基础,并辅之以严谨的学术规范才能保证文献分析方法的正确使用。我们知道,一切社会现象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如果抛开历史的联系,那么,所有的法律现象就都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对法律进行历史的实证考察,可以使我们洞察某种法律现象在历史上是怎么产生的,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的相撞及其原因,这可以使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这种法律现象与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历史脉络,从而深化我们对现实法律问题的认识。
四、比较研究方法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研究,几乎是所有学科都经常使用的方法,法学学科自然也不例外,例如,对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比较、对实体规则与程序规则的比较,等等。不过,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方法在法学中有着特殊的应用,其突出表现就是比较法学科的形成与发展。⑥大体上,比较法律研究可以分成微观的和宏观的。微观比较从特定的制度入手,涉及具体法规和条款的比较;宏观笔记哦啊则是对整个法律体系的比较。这两方面常常是紧密联系的。⑦做具体细微的比较,可能要涉及很不相同的法律体系,甚至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比如,比较英国和法国的契约法,或者德国和沙特阿拉伯的亲属法。在这些法律制度中,表面上相同的概念或制度,实际上可能迥异其趣,有时根本就找不到相对应的部分。
五、结语
法学方法论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法学繁盛的标志,但在我国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领域。在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身后,是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文化传统,要实现法治社会的建立,就必须在法学方法上引领世界,改造传统的法律文化,建立中国式的法学方法论。
注释:
①陈金钊,谢晖.法律方法[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27-130.
②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9-31.
③孔祥俊.法律规范冲突的选择适用与漏洞补充[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99-101.
篇9:法学方法论研究
⑤[台]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三民书局,1993:43-51.
⑥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91.
⑦梁治平.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4-9.
篇10:统计伦理特性的探讨
关于统计伦理特性的探讨
统计的伦理特性是统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它对于在理论上树立观察统计问题的伦理操守具有重要意义.统计伦理特性首先解决如何看待人类社会伦理要求的统一性与具体化和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其次解决如何把握统计的伦理特性的永恒性与历史性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而科学掌握统计内部运行的职业伦理规范和统计外部交往活动的伦理原则.
作 者:翟振娟 王建斌 Zhai Zhenjuan Wang Jianbin 作者单位:翟振娟,Zhai Zhenjuan(山西省大同红十字中心血站,山西,大同,037008)王建斌,Wang Jianbin(山西省统计学会,山西,太原,030002)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2007 19(12) 分类号:B82-06 关键词:统计 伦理特性 道德前提【伦理研究的统计方法论初探】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