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像障碍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
“wing_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大学生体像障碍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学生体像障碍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大学生体像障碍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体像障碍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
采用消极完美主义问卷和体像障碍量表,在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中随机抽取300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体像障碍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大学生在体像障碍及完美主义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艺术类大学生在体像障碍及完美主义中的得分均高于非艺术类大学生;完美主叉与体像障碍的.多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发现完美主义能预测体像障碍的变化.
作 者:全丽娟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教科院,河南南阳,475061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生 体像障碍 完美主义篇2: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摘要〕在心理病理学上,完美主义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一种典型行为,众多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抑郁、焦虑、强迫症、饮食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相关。文章总结了以往研究对完美主义的定义、类型和特征上的研究结果,介绍了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问题上的相关研究,并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完美主义;心理健康;MPS
一、完美主义及其特征
完美主义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一种典型行为,而强迫性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完美主义还没能形成心理学上的统一定义,大多数的研究者都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种负面的心理现象。如Hollender认为完美主义者是抱着全有或全无的观点来生活,按他们的想法,若其表现出的行为成果不完美,就算完全的失败。他们会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其工作表现的缺点,并对负向事件有过度类化的倾向。Barrow 与Moore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的网络,其主要内容包含期望、对事件的解释、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评估。Frost 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伴随着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而且对工作设置过高标准。这种过高标准与对失败的恐惧相联,恐惧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处于警戒和防御中,以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因而出现了完美主义的行为成分,如仔细检查、反复考虑、拖延和中途放弃等。
在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完美主义具有以下的核心特征因素:自我设定的高标准;以结果的成败和成就来自我评价;较高的自我批评。也就是说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人严格要求,对成败的判断建立于自己设定的高标准上,如没有达成标准做得再好也是失败,往往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检讨和批评。
二、完美主义的类型研究
1、单维度的完美主义:适应不良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多是早期研究完美主义的学者和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单维度地提出完美主义倾向将导致心理上适应不良并与一些心理障碍相关。如Burns指出,所谓完美主义者,是指那种要求自己去追求那种遥不可及的目标的人,他们会以结果和成就来衡量自己本身的价值,然而对这些人而言,过度地要求自己去达到这种目标的时候,往往反而会伤害到自己。
Pacht对临床完美主义进行了描述,同样强调完美主义者所要求的标准是自我强加的,常常超乎自我限度,需要依赖成功与成就来做自我评价,会特别留意他们所知觉到的失败,具有高度自我批评的倾向。Shafran 和Cooper认为临床完美主义是指最少在一个突出领域内,自我评价过度取决于个体努力追求和达到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而不顾消极后果,甚至当他们无法达到个人要求的高标准且产生消极后果时也不放弃过高的标准。
这些学者皆对完美主义采取单维度的适应不良观点,从一种临床研究的角度描述完美主义者的认知及行为倾向,以此观点为基础编造的完美主义测量的问卷一般只从“自我”的角度进行评估。如Burns制的完美主义问卷(Burns Perfectionism Scale,简称BPS)。此问卷测量内容主要集中在自我高要求的维度上,内容强调对自己过高标准的设定、过度在意错误以及对自己不切实际的高期望。
这些单维度的量表使用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只从单一维度出发对完美主义进行研究,难以涵盖完美主义结构的全部内容,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
2、双维度的完美主义:适应性/适应不良的观点
有些学者从行为及行为结果是否正常的价值判断角度来划分完美主义,将完美主义分为正常的(normal)与神经性的(neurotic)或是适应性的(adaptive)与适应不良的(maladaptive)两种类型。Hamachek认为完美主义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正常的”完美主义,正常的完美主义者会积极追求成就,亦能从辛苦的代价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并能依据环境及个人的限制来设立合理且实际的目标,以追求自我满足与增进自尊;另一类型是“神经质”完美主义,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会强烈害怕失败,没有任何事可让其感到满意,无法从成就中获得满足,有强烈自我挫败感,并一直寻求他人的赞美与接纳,极力避免错误及失败。
Parker在研究中发现,可将优秀学生中的完美主义分为两类:一种是健康的完美主义,他们的完美行为是健康的,能为自己将来的成功及成就而奋斗、努力不懈;另一种是不正常的完美主义或负向的完美主义,他们在MPS的测试中,过度在乎错误、个人标准、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责难、怀疑行动量表的分数都是最高的 。
到目前为止,尚无专门以双维度理论为基础而编制的完美主义量表。近十几年对完美主义的双维度研究,多采用Frost和Hewitt的两个多维完美主义量表(MPS—F和MPS—H)为测量工具。虽然这两个完美主义量表在结构上都未包含适应性∕适应不良的双维度在内,但是对测量结果经因素分析后,都可得到类似于双维度完美主义观点的两个更高阶因素,并且这两个高阶因素与心理适应变量的相关度也各异。所以,学者们对完美主义可做适应性与非适应分类的看法在量化研究上得到了支持。如Frost 等人的研究中,因素分析了多维完美主义量表MPS—F 和MPS—H 后得到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正向的成就追求”,包含的高负荷的因子为“个人标准”“组织性”“自我要求型完美主义”“要求他人型完美主义”,此因素与正向情感呈正相关。另一因素是“适应不良的关注评价”,所含高负荷之因子有“在意错误”“行为迟疑”“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批评”“社会要求型完美主义”,此因素则与忧郁等负向情感具正相关。Tumpf 等人经因素分析MPS—F 也得出类似结果。
2、多维度完美主义:多因素分析观点
多维度完美主义的理论是从完美主义的不同结构组成因素来进行多因素分析,主要由Hewitt 、Flett和Frost、Marten等人(1990)两组学者提出,分别说明如下:
Hewitt 和Flett依据完美主义行为的“对象”将完美主义分为三个维度,制订出多维完美主义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简称MPS—H)。三个维度分别被定义为:
(1)自我要求型完美主义(简称SOP),其行为包括:对自己设定极高的标准,严厉的自我评价并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
(2)要求他人型完美主义(简称OOP)指的'是,对重要他人有不切实际的标准及要求,对他人的行为表现有严格的评价。
(3)社会要求型完美主义(简称SPP)指的是自己认为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而自身必须尽力符合这些标准,以获得他人的赞赏 。后两种类型即属于人际关系的维度。
Frost、Marten等人根据文献所论述与完美主义相关的多个特征,采用因素分析法发展出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简称MPS—F),其构造的完美主义的概念包含六个维度,分别为:
(1)错误在意度﹙简称CM﹚:一种想要达到目标却又害怕犯错的心态,如果一旦犯错就会视自己为不可原谅,然后会导致无法受到他人尊敬的心理。
(2)个人标准度﹙简称PS﹚:是指为自己设定了很高的标准,并过度地强调以这些高标准作自我评价。
(3)父母的期望度﹙简称PE﹚:一种认为父母亲对自己现在及未来会设定很高标准的心理。
(4)父母的批评度﹙简称PC﹚:一种认为如果自己稍微犯错就会受父母责难的心理,觉得自己似乎永远无法达到父母亲的标准。
(5)行为迟疑度﹙简称D﹚:总怀疑以自己的能力无法将事情做好,觉得自己如果要能把事情做好,总要花很多的时间,甚至做好多次才能做好。
(6)组织和条理度﹙简称O﹚:一种过分强调做事要很有组织、次序,抱着挑剔及严厉的心理 。
这两个多维完美量表因其理论的全面性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信度和效度指标一直得到不断的验证和积累,是目前完美主义研究领域中相对比较成熟的测量工具。
三、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近二十年来,对于完美主义心理倾向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众多研究证明,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饮食障碍、自杀念头等都与完美主义心理有关,国内杨宏飞等人在对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和高中生的完美主义倾向与心理健康总体上呈负相关,即完美主义倾向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完美主义与忧郁的关系
众多研究表明:抑郁与完美主义倾向存在正相关,完美主义的认知与行为是解释抑郁症状的一个重要因素。如Frost 等人对青少年所做的研究结果显示,适应不良完美主义(由MPS—F 之在意错误(CM)、行为迟疑度(DA)、父母的期望(PE)、父母的批评(PC)、MPS—H 之社会要求型完美主义(SPP)维度组成)与忧郁具有正相关; Enns、Cox和Clara的研究也发现青少年的适应不良完美主义(由MPS—F 之CM 及DA、MPS—H 之SPP维度组成)与忧郁倾向也具正相关;Kawamura 和Sandra等人用MPS—F对209名大学生所做的研究发现,在对焦虑因素进行控制之后,完美主义倾向仍与抑郁相关,其中,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抑郁具正相关,适应性完美主义(由MPS—F 之个人标准(PS)、组织性(O)维度组成)与抑郁具负相关。由上可知,虽然各研究所采用的“适应不良完美主义”的定义及测量不尽相同,但结果大致相同,即都得出了青少年的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忧郁倾向有正相关。
2、完美主义与焦虑的关系
国内学者毕重增在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对153名学业落后初中学生研究时发现:关心错误、父母批评、对行动的怀疑与考试焦虑之间,个人标准、父母的期望与社会贬抑之间,父母的期望与躯体反应之间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对行动的怀疑可以预测躯体反应,关心犯错误、对行动的怀疑和父母的期望可以预测社会贬抑,而对行动的怀疑、个人标准和关心犯错误可以预测认知阻滞。他认为在学业落后的学生当中,完美主义对其考试焦虑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外学者研究发现,MPS—H 之适应不良维度SPP分别与考试焦虑、社会焦虑及焦虑症状有显著正相关。同时Kawamura和Sandra等人研究也发现,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焦虑在三个特质(强迫妄想、社会焦虑、精神创伤后压力失调)显著相关。因此,各研究的结果大致上都认为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焦虑倾向有正相关。
3、其他相关研究
完美主义与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羞怯等一些负面心理因素上,Antony对强迫症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在担忧错误和怀疑行为两个因子上得分都高于非临床控制组,但只有怀疑行为能区分强迫症和惊恐症。他还认为,强迫症患者在社会取向完美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临床控制。国内学者訾非等人的研究时发现,有自杀念头者更倾向于追求完美,更为羞怯;完美主义的“对错误的在意度”、“父母批评度”和“行为的迟疑维度”与羞怯呈正相关。Hewitt 、Flett在对81名女性的青少年研究时发现,厌食症只与自己社会要求型完美主义相关;同时社会要求型完美主义和自我要求型完美主义与饮食失调症存在相关。
四、小结与展望
到目前为止,众多学者对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研究结果。但是他们对完美主义负面影响的研究要远比其正面影响的研究要多得多,而在研究完美主义理论的架构中,通常会有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对比产生,如正常的(normal)相对于神经性的(neurotic)或是适应性的(adaptive)相对于适应不良的(maladaptive)等,在这些描述中,通常负面的观点比正面观点更受到学者的重视,结果使得对于与完美主义相关的负面影响的研究,要远比对其一些正常因子的研究来得多且透彻。但是从理论上讲,完美主义心理中肯定存在着对个体发展的积极因素。由于目前所有对完美主义研究的量表都不是以正、负向双维度编制的,无法直接从结果对完美主义做出基本的正、负向定性判断,对其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进行量化研究。因此有必要编制一个能直接测量正、负向性完美主义的测量工具,以便研究究竟是完美主义的哪一种心理特征对个体有积极的影响,哪一种心理特征对个体有负面的影响。在这一层面上对完美主义进行研究,应是目前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对完美主义的心理机制的研究中,以往的研究往集中于对其特征、行为表现及量化研究等方面。而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原因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完美主义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与哪些因素相关联呢?这也是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另外在对完美主义研究中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实验方法的研究,这也是其研究中的一个不足之处。(稿件编号:090903008)
参考文献:
[1] Burns D、The perfectionist’s script for self—defeat、Psychology Today, 1980,14:34~52、
[2] Pacht A R、Reflections on perfe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4,39:386~390、
[3] Shafran R , Cooper Z,Fairburn C G、Clinical perfectionism: A cognitive—behavioral analysis、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 40:773~791、
[4] Garner O M , Olmstead M P, Polivy J、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 for anorexia nervosa and bulim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 1983 , 2:15~34、
[5] Hamachek D E、Psychodynamics of normal and neurotic perfectionism、Psychology, 1978,15:27~33、
[6] Parker W D、An empirical typology of perfectionism in academically talented children、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4(3): 545~562、
[7] Frost R O, Heimberg R G, Holt C S, Mattia J I, Neubauer A L、A comparison of two measures of perfectionism、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3, 14: 119~126、
[8] Stumpf H,Parker W D、A hierarchical structural analysis of perfectionism and its relation to other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28:837~852、
[9] Hewitt P L, Flett G L、Perfectionism in the self and social contexts: Conceptualization, assessment, and association with psychopatholog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 6:456~470、
[10] Frost R O, Marten P, Lahart C、The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90,14:449~468、
篇3:大学生健康需求与体育运动情况的关系研究论文
大学生健康需求与体育运动情况的关系研究论文
有调查研究发现,“健康”是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首位目的[1 -6],这意味着健康需求与体育运动情况之间可能存在着密切联系,譬如自觉健康水平需要提高的大学生可能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而认为自己非常健康的大学生可能觉得不需要参加体育运动。大学体育改革不仅需要改善体育运动条件、校园体育文化、大学体育管理机制、体育教育内容等外部要素,还应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于 年 9-10 月随机抽取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600 名) 、华中师范大学( 200 名) 、华中科技大学( 200 名) 、武汉科技大学( 200 名) 、山西大学( 200 名) 、山西财经大学( 200 名) 、云南大学( 200 名)和海南师范大学( 200 名) 在校大学生 2 000 名,随机发放调查问卷 2 000 份,回收问卷 1 917 份,有效问卷1 832 份,有效回收率为 95. 57% .其中男生 1 136 名,女生 696 名; 理科学生 556 名,文科学生 340 名,工科学生 844 名,92 名学生未选专业; 大二学生 804 名,大三学生452 名,大四学生676 名( 大一新生尚在适应阶段,因此被排除) .年龄 17 ~ 25 岁,平均年龄( 20. 83± 1. 35) 岁。
1. 2 方法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7 -13],编制“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调查表”,除人口学变量外,问卷包含5 个选题,其中主观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身体健康水平采用 Likert 5 点计分,1 ~ 5 分别代表“非常健康”“健康”“一般”“不健康”和“非常不健康”[7,9 -10].体育运动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 过去1 周体育运动频率,分为从不参加、偶尔参加、经常参加和每天参加4 个等级; 过去 1 周体育运动强度,分为小强度、中等强度和大强度3 个等级; 过去1 周体育运动平均持续时间,分为0. 5 h及以下、0. 5 ~1 h、1 ~1. 5 h、1. 5 ~2 h、2 ~2. 5h、2. 5 ~ 3 h 和 3 h 及以上 7 个等级。
1. 3 统计学分析 问卷效度由 5 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大学体育教师进行评判,认为问卷能够满足本研究调查需要。调查数据采用 SPSS 11. 5 软件统计分析,然后进行频数分析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 α =0. 05.
2 结果
2. 1 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质量 81. 1%的被试认为自己心理健康,60. 9% 的被试认为自己身体健康。55. 5% 的被试参加小强度的体育运动,72.2% 的被试偶尔或从不参加体育运动,但比较珍惜体育运动的机会,只有 16. 1%的被试平均每次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低于 0. 5 h.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参加小强度体育运动的比例均超 过 50% ( 大 二 55. 72%、大 三59. 29% 、大四 52. 08% ) ,参加大强度体育运动的比例均很低( 大二 4. 48%、大三 2. 65%、大四 2. 08%) .此外43. 75%的大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长0. 5 ~1 h,而类似时长的大二学生比例是 34. 21%,大三学生是36. 54% ; 达到 1 ~ 1. 5 h 的大二和大三学生比例分别为30. 53% 和 30. 77%,而大四学生只有 21. 09%.各年级均有超过 60%的大学生是偶尔参加体育活动( 大二66. 67%、大三63. 39%、大四60. 42%) ,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均在 20% 左右( 大二 20. 9%、大三18. 75% 、大四23. 61% ) .
男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质量明显优于女生,参加中等强度体育运动的男生比例有 52. 11%,而女生只有23. 21% ,因为 76. 19% 的女生参加小强度体育运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男生比例是 27. 92%,而女生只有 10. 71%; 73. 53%的女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长在1 h 以内,而 59. 61% 的男生每次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超过 1 h.
2. 2 大学生主观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质量的影响 由表1 可见,体育运动频率、体育运动强度和体育运动持续时间在不同主观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 值分别为 1. 068,1. 259,0. 441,P 值均 >0. 05) .提示大学生主观心理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质量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体育运动频率、体育运动强度在不同主观身体健康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 值分别为 1. 591,0. 067,P 值均 >0. 05) ,但体育运动持续时间在不同主观身体健康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2. 456,P= 0. 045) .
2. 3 主观心理和身体健康的交互效应对体育运动质量的影响 主观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的交互效应对体育运动参与频率、体育运动强度和体育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P 值均 >0. 05) .见表 2.
3 讨论
我国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增进健康的愿望提示,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与体育运动质量之间应该存在重要联系,其中可能性就是主观健康水平会影响体育运动质量,但该假设在本研究中因无充足证据无法证明。本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心理健康、主观身体健康和两种主观健康水平的交互效应对体育运动质量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仅主观身体健康水平在体育运动持续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调查显示[1 -6],60% 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强身健体,但是我国大学生中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仅在 30% 左右[14 -16],意味着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因为“强身健体”的想法而实际参加一定量的体育运动,可见体育运动质量没有受到主观健康水平的'明显影响,因为缺乏体育运动实践,主观健康水平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调查结果还显示,比较健康的大学生体育运动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非常不健康和非常健康的大学生。
提示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较强,为了保持或增进健康,通常会保证较长时间的体育运动。虽然不能有效判断健康和不健康知觉是否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质量,但能够看到非常高的身体健康和不健康知觉会导致大学生减少体育运动时长。
尽管本研究不能充分阐释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与体育运动质量的关系,但依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主观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质量的影响不明显,暂时可以不用担心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与体育运动质量之间的连锁反应,促进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当务之急是增强外部动机; ( 2) 大学生主观健康水平对体育运动质量存在潜在影响,自觉非常健康或非常不健康的大学生依然存在不运动或运动质量低的可能。
4 参考文献
[1] 兰自力,赵克。 我国部分省( 市) 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37( 3) : 22 -23.
[2] 李海冰,王超英。 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 1) : 100 -102.
[3] 楼兰萍,虞力宏。 浙江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及相关问题研究[J]. 体育科学,,24( 6) : 78 -80.
[4] 郝海涛。“长三角”地区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39( 11) : 108 -110.
[5] 潘志贤,孙明兴,李犀。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的调查与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 12) : 1636 -1637.
[6] 杨培基,周学兵,于晓东。 我国部分地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2( 6) : 91 -93.
[7] MCHUGH J,LAWLOR B.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is associated withhours of exercise per week in older adults independent of physical
篇4: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关系研究论文
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也应以此为目标和指针来指导教学活动。本文将重点探讨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体育 个性发展 作用
实现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即要求教育应重视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体育教学面对的既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群体,怎样在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既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每一位从事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如下探析。
一、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成熟,使其个性也愈加鲜明,独立意识更强。主要表现在:首先,其个性具有可塑性。虽然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后期阶段,但由于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大学生个性的可塑性仍然很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其个性具有外向性。
大学教育的多样性,自主性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漫长的应试教育下蛰伏的个性翅膀,在大学阶段得以舒展和释放。且由于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已渐成熟,因而其个性多为外向性。他们更愿意与各种活动中展示自我。再次,其个性具有多样性。因个体的成长环境,先天素质,教育环境的不同而显示了多样性。同时,自身的个性结构也存在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并存等多层次性。这些个性特点都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二、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1.体育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
体育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它可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强健学生的体魄,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压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体育教学中的竞赛还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意志力、自制力等品质得到锻炼。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其个性中的消极、落后、畏难等不利因素,增加勇敢、顽强、果敢等意志品质。以增加学生的进取心、自信心,形成积极健康上进的心态和良好个性。
2.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现代健康的人的标准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在理解自我的基础上能够接受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正视和接受现实;热爱生活;能适当地表达情绪;具有健全的人格等等。高校体育教学能通过各种教学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形成果断、坚韧、自信等意志品质;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和不良习惯、不良欲望等,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3.体育教育对学生社会性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一个学生群体,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恰好能提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的良好教育环境。
因为,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就需要在群体环境中进行的,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容易进行沟通,其交往形式也通常自由而随意,同时课堂和谐的气氛也有助于消除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紧张心理。体育教学既有利于建立学生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又能避免学生的孤独感和人格偏差。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
1.通过“俱乐部”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
“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兴趣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所在,在课上或课外开设各种活动项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课上可安排几个不同活动项目,让学生自由挑选参加。课外可安排“排球、足球、篮球的等适合男生运动的俱乐部,也可安排健身、舞蹈等女生感兴趣的俱乐部。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要求,又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通过开设选项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
目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选项课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它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尝试,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自由选择的教学内容来代替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是由体育教师选定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身能力以及需要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选项课能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运动特长和运动潜能。教师同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意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应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成熟。
总之,大学体育教师应顺应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努力贯彻素质教育对于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使学生在步出大学校门的时候,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社会适应性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昆.高等体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8.
[2]周宏.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体像障碍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相关文章:
1.完美主义妈妈作文
3.论完美主义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