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易经》与人类的关系

《易经》与人类的关系

2022-10-11 08:48: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拉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易经》与人类的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易经》与人类的关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易经》与人类的关系

篇1:《易经》与人类的关系

《易经》与人类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易经》束之高阁,他就不会发挥作用,贵而无位,高而无民。没有了易道的指引,人们就会出错,就会后悔。

《易经》系辞传上第八章其首句为: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其实,孔子在这一章中,十分详细地论述了《易经》与我们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读了这一章让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易经》和我们有多亲切,多温馨,像慈母、像恋人、像一个家,学好《易经》,绝对有回家的感觉。

圣人看清了宇宙的规律,他们是用卦象和爻象的方式来告诉我们的。圣人看清了万事万物变化的细节,就用系辞的方式来说给我们听。学习这些深奥的规律也不感觉的枯燥,很容易接受,做起事来,就能少犯些错误。学习万事万物变化的细节,也不感觉烦杂凌乱,认识问题渐渐就有条理了。这就是《易经》和我们的关系。孔子紧接着为我们举了七个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们不仅认清了《易经》和我们的关系。他还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一种论证问题的有效方法。他分别用了七个卦的不同爻辞,来生动的说明了这一问题。

一、是“母与子关系”-中孚(九二)——突出“善”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鹤妈妈一声长鸣,它的孩子们纷纷而应,回到妈妈身边,那是母对子的慈爱,子对母的依赖,妈妈的鸣就是爱的信号。我家里有好酒,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就是一种朋友的情怀。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一个“善”的回荡。这就是《易经》和人类的第一种关系。

二、是“夫与妻关系”-同人(九五)——突出“真”

同人。先嚎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这里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学习《易经》与运用《易经》的苦与乐,学习《易经》的时候感觉很难懂,痛苦到要嚎啕的程度,当你真正进入到《易经》之中,学到了很多规律、方法、智慧的时候,运用《易经》的道理解决实际的时候,往往问题会迎刃而解,终于有笑的面容出现了。如果你能真正与《易经》融为一体,同心同德,那将会产生出无比强大的力量。你随时随地能用《易经》的道理与人沟通,那么,对方就会象闻到了兰花的芳香一样,是那样的清爽、那样的原意接受。这就是《易经》和人类的第二种关系。

三、是“茅草与祀品的关系”-大过(初六)——突出“呵护”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运输贵重物品的时候,我们都要做一个完善的包装,把物品保护好,以免对贵重物品造成损伤,这就是“藉用白茅”。用白茅草把贵重物品包起来,安全运输到目的地。这里把人类比作贵重物品,而白茅草就是指《易经》。《易经》有保护人类发展的功能,这就是《易经》和人类的第三种关系。

四、是“劳与谦的关系”-谦(九三)——突出“德”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至恭以存其位者也。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当一个人功劳卓著的时候,《易经》会告诉你谦,有功劳而不夸夸其谈,而不显赫一时。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盛唐名将郭子仪做的十分到位。郭子仪堪称中华千古奇人,他武则天时期的武举第一名。四十岁时任朔方节度使,手握十万精兵。安史之乱爆发后,任副宰相兼兵部尚书。收复长安后,加司徒官衔,封代国公。公元758年,进位中书令,成为真正的宰相。公元762年,他又因功进封汾阳郡王。公元779年,被皇帝尊称为“尚父”,再加太尉官衔。一生中多次被贬,多次受到小人奸臣的陷害,他都能默默承受。公元781年,郭子仪去世,朝廷赠太师官衔,谥号“忠武”。并且后世史书赞曰:“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

我们有几位老朋友,身为上将,年高德劭,但却丝毫没有矜持傲慢的味道,我常比他们为郭子仪。郭子仪福禄寿考俱全,是当时朝野中外都非常敬重的人。但是你要研究到郭子仪的一生,那就是“劳”而“谦”。他是四朝元老,后来安禄山造反,唐明皇逃难,唐朝的天下已经完啦,是他一手把它扶起来、把它救活的。照这种情形看,皇帝对郭子仪既敬且怕,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他不叫你做皇帝,明天你就要交班,就有这么严重。所以很多人替皇帝出主意,要皇帝收回郭子仪的兵权,免得郭子仪造反,对皇帝不利。于是皇帝就下命令,要他把兵权交出来,他马上照办,统统交了,等于现在的退伍还乡,不带一个干部,只带了几十个老弱残兵,回去种种菜、养养鱼。等到天下有事情,西羌造反,什么人都挡不住,皇帝叫他出兵,他一个兵也没有,但他一接到命令,换上军装,带着那些老弱残兵上马就走。一路走,一路收容散兵游勇,只要有只手、有条腿的他都要,就这样一路收容,编成了部队。当他把敌人打平了,皇帝叫他下来,他就把兵权交下来回家,还是那几个老弱残兵跟着他。

郭子仪是武进士出身,是经过考选录取的,可以说是正规班毕业的,很知道分寸。后来皇帝身边的太监妨忌他,挑拨皇帝下令把他父亲的坟墓都挖了,他都知道。后来连皇帝——唐明皇的孙子唐代宗——见了他,都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向他道歉,不该挖了他的`祖坟。郭子仪说:“陛下不要难过,我带兵几十年,我的部下挖了人家的祖坟不知道有多少,我想我这个是报应,不要管他是谁挖的了。”当然他也很痛心,但他就那样大量——“劳”、“谦”。不过,他讲的也是真的,一个再严格的将领,带了几十年大军,军队做了多少伤天害理的坏事,挖了人家多少坟墓,这不就是果报吗?所以他说:请陛下勿以为意。实际上是皇帝跟太监商量着去挖的,他都清楚。因为“劳”、“谦”,所以他能活到八十多岁,福禄寿考,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人。他是真正做到了“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一生对国家有那么大的功劳,自己决不认为有功劳,至少不作自我表现,所谓“天下和尚不吃荤,肚子里有素(数)”,他不自我表现而已。所以孔子说:“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这是成功的条件。这就是《易经》和人类的第四种关系。王象琪—论《易经》与人类的关系(易经入门基础)

五、是“贵与悔的关系”-乾(上九)——突出“位”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如果我们把《易经》束之高阁,他就不会发挥作用,贵而无位,高而无民。没有了易道的指引,人们就会出错,就会后悔。翻开中华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易经》处于贵而无位,高而无民的境地,也时有发生。这就是《易经》和人类的第五种关系。

六、是“守与弃的关系”-节卦(初九)——突出“信”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易经》穷尽了世间的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以《易经》的智慧为思考问题的起点,不要试图跳出这个户庭,因为只有“不出户庭”才会“无咎”。这就是《易经》和人类的第六种关系。

七、是“正与邪的关系”-解卦(六三)——突出“盗”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至寇至。盗之招也。

如果《易经》的智慧让小人盗取,就会出现“负且乘,致寇至”的现象。也就是说,一但《易经》被小人所用,也有“其利断金”的效果。这就是《易经》和人类的第七种关系。

篇2:《易经》与人生的关系

《易经》与人生的关系

《周易》不只是占筮用书,它还是哲学名著,它与古代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科技、宗教、政治、中医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的名字虽然叫曾仕强,但是在39岁那年,身体一度非常衰弱,一点都不强。总觉得头重脚轻,两脚无力,上下楼梯,都要小心翼翼。他父亲知道此事后就对他说:早叫你读《易经》,你为什么不读?曾教授说:读《易经》跟我生病有什么关系?据我所知,《易经》是用来算命的,用来看风水的。我是学科学的,我根父亲说:那是一般人的错误观念,把这部经典给害苦了。《易经》,是讲未来变化道理的。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叫“无三不成理”,把任何东西都分成三块,外国人是经常分成两块。时间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天有上午,中午和下午,连孔子都说,人分中人以上,中人和中人以下。《易经》告诉我们,未来是变化的,一个人要重视你的未来,但未来又是不确定的,是会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又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这就是我们所要去掌握的。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我觉得有道理,就说我去读读看。

回去以后,我就开始读《易经》,但怎么读也读不懂,有七八本书都是说怎么算命的,怎么看风水的。看不懂的书有什么用?爸爸说:你先读《易传》,读懂了《易传》,再去看《易经》,你就会觉得很清楚了。果然,当我读完《易传》,有很多感悟,最大的'收获是:我终于看懂了中国人。说实话,我那个时候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很羡慕做外国人的,但是自从我读了《易经》以后,我的观念彻底改变了。

用现代的观念去看古老的《易经》,我越读越有兴趣。平时,常常碰到一些看不懂的事,听不懂的话,慢慢地都从《易经》中找到它的根源。

比如说,什么叫内方外圆?内方是说中国人很有原则,但是你的原则不能表现出来,你一表现,就会跟周围的人发生冲突,所以外边要圆。爸爸说:你这样不是很圆滑吗?不是,中国人是非常讨厌圆滑的。这不叫圆滑,而叫圆通。你不圆通,你在社会上就会吃亏。

我觉得古人非常聪明,他们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在地球的上面,美国在地球的下面,你要去美国,最好是挖一条隧道,装一部电梯,你只要坐电梯就到了,不必坐飞机。但是,事实上行不通,因为地心是一团火,会把你烧熔化的。两点之间直线走最怏,但有时往往行不通。《易经》太极图里有一条曲线,你打个转不就到美国了吗?

你再看,有三个中国人,走在马路上,大家都会躲来躲去。原来他们都在避免走在中间,因为中间为最大。如果跟领导一起走,一定要让领导走在中间。一些年轻人不懂事,每次照相都挤到中间。照片洗出来,领导一看,就是这个家伙最讨厌,挤到中间来干什么?人家懂事的人就坐在旁边。该你坐中间,人家自然会把你请到中间来的,你急什么?中间为最大,这是《易经》的观念。

语,全世界的人都听不懂。中国人很奇怪,不说不五不六,不七不八,就说不三不四。读了《易经》我才知道,不三不四就是不仁不义。中国人讲了话以后常常否认,跟你讲完话后还要加一句:这话你不要说是我说的。结果你跟别人说了,那就是你对我不仁。人家来问我,我只好说:我没说。不是我骗你,是你先不仁我才不义。如果把这些道理讲清楚了,真正搞懂了,你就会觉得,中国人是非常诚实,非常实在的。

我也常常问年轻人:阴阳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如果你说阴阳是两个东西,说明你的脑筋已经西化了。西方的阴就是阴,阳就是阳,是分开的。中国人是一个合起来看的民族,我们动不动就讲合作,讲和谐。其实阴阳是一个东西,是不能分的。同样一个东西,有时候变阴,有时候变阳,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是我从《易经》里体悟出的一个最好的法则。《易经》的哲理就是阴阳一体,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我发现中国人还会同时讲两句矛盾的话。这里告诉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肚子里想的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里讲的是:礼让为先。心里想的却是:当仁不让。我慢慢感觉到,外国人很讨厌我们的地方,其实是我们最擅长的地方。你问外国人,你要喝茶还是喝咖啡?外国人很干脆,要么是说喝茶,要么是说喝咖啡。但你要是问中国人:你要喝茶还是喝咖啡?回答肯定是:“随便!”凭我几十年的经验,会讲“随便”的人,都是长寿的。

孔子把人分成三种:中人以上,中人和中人以下。中人以上的人怎么读《易经》?这个人叫老子,老子是替高智慧的人去解释《易经》的。《道德经》就是高难度的经典著作,光是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就搞不清楚。他先说:不能说,然后才来说。这对中国人的影响太大了。现在我们在开会的时候,你问他有没有意见?他说:没意见。然后说:不过,我认为,下面讲了一大堆意见。

你把《道德经》读完之后,就可以知道《易经》里面一些很高深的那部分哲理。而孔子是替中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的。什么叫《论语》,家常便饭才叫《论语》。你要解读《论语》,可以到我们生活圈中去体验。《论语》一开头就告诉你,做人要快乐,所以在《学而篇》中提出了孔门三乐。

这三种乐趣是: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说,你学完了以后要去做,要去实践,让实践变成习惯,这里的“习”要解释为习惯,形成习惯你就很乐了嘛。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了,你要设身处地把好茶端给他,把好东西与他分享,下次他一定会再来,这也是一件乐事。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小小的生气,没有发脾气,只是不太高兴。人家不知道你是谁,你一点也没有不高兴。现在的人,不是这样,现在的人会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谁吗?!你真的没有看到过我?!如今各行各业千千万,隔行如隔山,谁也不认识谁,这是非常正常的。你如果把孔子说的这三条都做好了,你就会很高兴。

篇3:浅析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浅析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 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及聪明才智,物质文明得到空前发展。然而,由于在工业社会中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引起了生态的严重失衡,生态危机相应而生。在研究现代生态哲学中的学者就生态危机在人类文化思想中去寻找原因,其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哲学中旗帜鲜明的对立两派,笔者从这两个主义为视角,浅析人类在生态环境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生态环境

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概述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主要认为,人“天生”就是其他存在物的目的。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换言之,损害自然环境的行为之所以是错误的,是由于对环境的破坏将会危及他人的生存。根据其对人的利益的强调程度及其对大自然所抱的态度的差异,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又可区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

一方面,强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由于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其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而且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主观给予定义:对人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另一方面,弱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应该对人的需要作某些限制,在承认人的利益的同时又肯定自然存在物有内在价值。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

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不断加深,人类日益深感人类中心主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并把当今生态危机归咎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于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这一理论包括动物解放论、生命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等观点。

1.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

前者主要由辛格提出。他认为动物也具有感受痛苦和愉快的能力,因此,动物应从人那里获得“平等的关心”的道德权利。后者以美国的雷根为代表,认为人和动物都具有“生命的主体”的各种特征,如“期望”、“愿望”、“感觉”等,所以动物也是生命的主体,也具有道德权利。

2.生物中心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人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因此人并非天生比其它生物优越,所有有机个体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

3.生态中心主义

这种理论力图站在整体主义的立场,把生态系统当做一个独立的整体而非有机个体的“堆放仓库”来理解,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以及由生物和无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辨析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人源于自然,但是人不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正是割裂了人的最根本的两个属性,即自然性与社会性。

从一方面来说,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正是由于它过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的利益,才缺乏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宇宙的关爱。但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就和自然互为对象、相互依存。可以说,人类中心主义比起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而言,是倒退了的学说。例如,在生活中,人类对动物宠物随意地丢弃,使得被遗弃的动物离开了人类的驯养以后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即动物宠物的生存与否是掌握在人类判别其有否利用价值之中的,若对人已无利用价值了,人类就可以丢弃、可以虐待或着让其自生自灭,这些做法显然是对生命的漠视,缺乏对自然的关爱,这是要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会遭到自然的报复的。

另一方面,非人类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把人淹没于自然,人同自然界中的其他动物一样了,那么人就必须遵从自然界中物种生存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无视人类社会法律和道德,人类世界将会变得无序野蛮,也意味着人性的泯灭与人类文明的倒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医学上经常会利用小白鼠做各种的科学研究,这些都激起了很多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反对,但是,笔者认为,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人类,该等的科学实验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而开展的必要的'科学活动,如果像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所强调的,动物也具有感受痛苦和愉快的能力,也有从人那里获得“平等的关心”的道德权利,所以这些实验都不能使用小白鼠来作为被试了。那么难道我们真的要用人体作为活体被试吗?难道这不是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吗?这不是人类文明的倒退吗?

三、两种生态哲学主义的启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以上的两种生态哲学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就是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可不可以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也能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互为促进发展的关系呢?这不禁让人想到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可以定义为这样的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包括如下两个概念,一是需求概念,特别是全世界穷人的基本需求应赋予压倒性的优先权,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个从人类中心的角度来切入的话,可以说为了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利用对人类来说“有价值”的存在物;二是约束概念,强调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我们可以从非人类中心主义中切入,这是站在整体主义的立场,任何生物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进化过程,面对着相同的自然环境,共享着自然资源,人和人以外的一切生物都属于自然界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此外,可持续发展还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一是代际公平,二是代内公平。

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看作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一员,与之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胡茹.浅析当今生态危机的根源与出路[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9(13):115-117.

[2]韩东屏.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是否可行[J]浙江社会科学,.1:100-102.

篇4:现代科技与人类的关系

现代科技与人类的关系

In the modern time, the growth of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developed. More and more people don’t use their brains when there is no need to use other instruments. Too much people use technology so that people are lazier and less healthy than before. They rely on technology too much.

在当今时代,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发达了。在没有必要使用其他工具时,越来越多的人不使用自己的.大脑了。太多的人使用技术使得他们比以前懒惰和不健康。他们过分依赖技术。

Some believe that modern technology shorten the distance of human. For instance, people all use cellphone to call friends or family, or computer to search information, or use QQ, MSN, twitter, blog etc. These modern instruments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human.

有些人认为,现代技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例如,人们都用手机打电话给朋友或家人,或用计算机检索信息,或用QQ,MSN,推特,博客等。这些现代工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However, others think that it’s just the reverse. Technology makes people use less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The contact in real life is less and less. People do less interaction to each other. In the long term, people will get depressed without enough communication.

然而,其他人则不这么认为。科技使得人们越来越少地面对面交流。在现实生活中的接触越来越少。人们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少。遇见别人的人越来越少。从长远来看,没有充足的交流,人们会变得抑郁。

As far as I’m concerned, modern technology provides convenience to people. It makes people easily to get information. Only could we use it correctly, it does much contribution to us.

就我而言,现代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它使人们更轻易地获取信息。只有我们能正确地使用它,它才能真正为人们服务。

篇5:《大学》与《易经·乾卦》的关系

《大学》与《易经·乾卦》的关系

孔子用“洁静精微”四字来评价《易经》:“洁净”二字让人不觉心向往之,“精微”二字便不免令人望而生畏。常谓《易经》为十三经之首,毋庸置疑,如此重要的一部经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对百姓日用以及文士的学术思想与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大序》中所揭示的——“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由此可见《易经》的经典地位早已在几千年前便成就并一直坚不可摧了。因此,对于“易为五经之原”的说法,本文想以《大学》对《易经·乾卦》的阐发关系为例进行讨论。

一、二者都讲求因果律

《易经·乾卦》卦爻辞摘取如下:

“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大学》原文部分摘取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以上两段文字我们可以明了的看出,无论是《易经·乾卦》中卦爻辞之间看似形散的罗列,还是《大学》中条理清晰,文意明了的字字句句,都统一在一种严谨而朴素的因果逻辑推演关系中。二者同是跨越千年时间的阻碍,却又如此新鲜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凭借的恰是这种以义理打动人心,以因果逻辑关系支撑起的整体存在。再看,从“格物”到“治国”,由小至大,条目之间反映的是因果关系,它们脉络清楚,剖析深刻,逻辑严密。一个境界到另一个境界的跨越,这里的沉潜之道恰与乾卦六爻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而言之,无论是《易经·乾卦》还是《大学》都在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沉潜,不断的完善,需要正视因果变化转换的强大哲学观的存在,就如一个婴孩的成长,前一个成长阶段是后一个成长阶段的原因和条件,后一个成长阶段是前一个成长阶段的结果。

二、主要精神的相似性——所说皆为君子谋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经一章便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大学》以“明明德”为全篇主要精神,“明德”一词出自《周书·康诰》。成王平管叔、蔡叔之乱,封其弟康叔于卫,作《康诰》以示警策。意在阐发“皆自明也”的精神,激励自我彰明,从中感受到一种饱满而积极的生命力力透纸背,扑面而来。

可以说《大学》所要成就的就是一个阳刚开拓进取的君子人格,所说皆为君子谋。

而正如横渠先生张载所言“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易经》同样用它在卦爻辞、十翼处处可见的君子无攸、贞吉、凶、悔吝、悔亡、无咎的警戒之词向古往今来的读者指出了一条君子自我昭明自强不息的`可行之路。

具体落实在乾卦中:乾卦六爻皆阳,刚健中正,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这与《大学》自我彰明的诉求是相似的。后者对于这种自我彰明表现得更加细节化了,不断在八条目中鞭策世人格物、致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把自我彰明的追求推向最高层面的实现即平天下。

由此我们可以说,《易经》以其高屋建瓴和绝对的思想超前性对《大学》的自明明德精神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促使了后代学者如曾子在《大学》文本上进行了更细化更形象的阐述,并以此明志。

三、基本方法的一致性——修辞立其诚的乾乾之道

二者不仅在主要精神上是相似的,而且在实现自我彰明的自强不息的征程上所秉持的方法也是一致的。唯有自立立己,才能自利利他,唯有修辞立其诚的乾乾之道才是真正的自我彰明之道。

《大学》八条目中“格物”是成就其它条目的基础,可以说“格物”是实现三纲领的最基本途径,更是实现“明明德”的不二法门。格物者,探究事物原委是也,与《易经》中的“极深研几”是一样的道理,先明“内明”之学方能付之“外用”,但是“格物”之成就非建立在“诚”的思想基础上不可。

《易传·系辞》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可以说《易》就是一门“极深研几”的学问。极深研几,寻本探源,这是一件极其考验人的事情,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不断进德修业,有如《易经·乾卦·文言》中:“子曰: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也。”文言传也同样强调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的“极深研几”才是真正的君子立身成事之道,乃因修辞立其诚般的“极深研几”才能如此畅达地做到“知至至之,知终终之”。由上可知,《大学》三大纲领之首的“明明德”的实现方法与易经的自强不息之道是一样的,所谓“君子先慎乎德”,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也。

四、基本态度的共通性——谦忧立身之道

另外,二者都十分重视谦虚谨慎时刻怀有忧患意识的人生态度,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向世人提出了告诫,戒骄如《大学》:“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常怀忧患之心如“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者为天下戮矣”。

同样的,此思想也可以《易经》中从源溯流,戒骄谨谦如《易经·乾卦》之所谓上九,亢龙有悔,即是在警戒我们处事当戒之在骄躁。除此之外,我们更知道《易经》中唯一一个六爻皆吉的卦是“谦”卦。“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正说明自从古人在懂得观察懂得反思时即是十分强调谦虚谨慎,克骄克躁,推崇谦谦君子之道的,诚如“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程氏易传序》)。

简言之,从《易经》乾卦中可以看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但总体的方向都是要朝着自我彰明,自强不息的人生方向前进的,只是前进过程中有不同的阶段任务,并且任务与任务之间是承前启后的,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这是与《大学》中八条目对“明明德”的实现是一致的过程,他们都讲究一种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具有严密的因果逻辑关系,不能随便超越的,所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故而对于人生路上的指引,二者都强调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同时在这样的一个漫长过程中二者都启示我们应时刻秉持修辞立其诚的君子乾乾之道,谨记谦谦君子风范,并常怀万世忧。

篇6: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 的同时也来来 。

2、1347年的一场由 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 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 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 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 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世界上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__ ___商人__ ___。

6、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是___ 的 ____,他对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___、____和__ ___。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 ”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

8、被称为细菌学奠基者是__ __国的_____ ____,他也对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_____和__ ____。

9、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 、 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分离、培养和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

10、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 、 及 。

二、选择题

1、当今,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

(1)鼠疫 (2)天花 (3)艾滋病(AIDS) (4)霍乱

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 )的“席位”。

(1)少数 (2)非常少数 (3)不太多 (4)绝大多数

3、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它又可分为

( )的分支学科。

(1)几个不同 (2)少数有差别 (3)许多不同 (4)4个不同

4、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我国已发明( )。

(1)曲蘖酿酒 (2)用鼻苗法种痘 (3)烘制面包 (4)酿制果酒

5、安东・列文虎克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倍,利用这种显微镜,他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1)50~300 (2)10左右 (3)2~20 (4)500~1000

6、据有关统计表时,20世纪诺贝尔奖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问题研究的就占了( )。

(1)1/10 (2)2/3 (3)1/20 (4)1/3

7、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生说”,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 )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中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1)厌氧试验 (2)灭菌试验

(3)曲颈瓶试验 (4)菌种分离试验

8、柯赫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

(1)巴斯德原则 (2)柯赫原则 (3)菌种原则 (4)免疫原理

9、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在某些微生物中存在一些与人类某些遗传疾病相类似的`基因,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微生物作为( )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为认识庞大的人类基因组及其功能做出重要贡献。

(1)模式生物 (2)受体 (3)供体 (4)突变材料

10、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的( )分离和确证的研究成果,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创性成果。

(1)鼠疫杆菌 (2)沙眼病原体 (3)结枋杆菌 (4)天花病毒

三、是非题

1、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

2、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药物的产生,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例如:肺结核、疟疾、霍乱、天花等,不可能有“卷土重来”

之势。

3、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肉眼看不见的。

4、微生物学家要获得微生物的纯种,通常要首先从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纯种,然后还要进行培养,因此研究微生物一般要使用特殊的技术,例如:消毒灭菌和培养基的应用等,这也是微生物学有别于动、植物学的。

5、巴斯德不仅用曲颈实验证明微生物非自然发生,推翻了争论已久的“自生说”,而且做了许多其他重大贡献,例如:证明乳酸以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首次制成狂犬疫苗,建立了巴氏消毒法等。

6、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原生动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工业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都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7、微生物学的建立虽然比高等动、值物学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其重要原因之一,动、植物结构的复杂性及技术方法的限制而相对发展缓慢,特别是人类遗传学的限制大。

8、微生物学与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其他学科汇合,使微生物学全面进入分子研究水平,并产生了其分支学科“分子微生物学”。

9、在基因工程的带动下,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工业已从多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0、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现,才导致了微生物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包括质粒载体,限制生内切酶、反转录酶等。

四、名词解释

1、微生物学

2、微生物学

3、分子微生物学

4、细胞微生物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

6、自生学

7、SARS

8、巴斯德消毒法

五、简答题

1、按照分子分类方法,生物可分为几个大的类群?

2、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

3、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4、微生物的最基本特性是什么?为什么?

5、简述科赫对微生物学的主要贡献。

六、思考题(本章思考题可在期末最后完成)

1、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植物学起步晚,但却发展非常迅速?

2、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3、试述微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前景。

4、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 (建议将一些具体事例延伸成为展板制作的题目)

5、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请不要简单罗列二个人的工作,而应该对他们的工作及意义进行评论)

习题 答 案

一、填空题:

1、巨大利益 残忍破坏;2、鼠疫杆菌;3、病毒;4、无 原核 真核;5、荷兰 列文虎克;6、法国 巴斯德 微生物生理 免疫 病原微生物学;7、齐民要术;8、德国 柯赫 细菌学 微生物研究技术 9、消毒灭菌 分离培养;10、模式微生物、极端微生物、医用微生物

二、选择题:

(3)、(4)、(3)、(4)、(5)、(4)、(3)、(2)、(1)、(2)

三、是非题

√、×、 ×、 √、√、×、√、√、√、×

四、名词解释

1、微生物: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

2、微生物学: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学:认为一切生命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产生。

7、SARS: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呼吸道综合症。

8、巴斯德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生长而延长其保存期的措施。

【《易经》与人类的关系】相关文章:

1.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易经》与天人合一

3.《易经》与人生感悟

4.易经与人生智慧

5.《易经与人生》课后有感

6.人类与地球作文

7.作文 妖精与人类

8.散文人类与自然

9.地球与人类观后感

10.易经名言

下载word文档
《《易经》与人类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