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工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笑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勤奋工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勤奋工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勤奋工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勤奋工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博士雷米曾作过一项研究,发现世界上最忙碌最紧张的名人们,通常要比普通人的寿命高出29%。雷米还发现,外出工作的妇女要比家庭妇女发病率低。许多证据都表明,不工作的人比有工作的人健康状况差。美国曾作过一个调查:失业率每增加1%,死亡率就增加2%。这些无不说明一点:工作是有益于健康的。
为什么工作会有益于健康呢?这是因为工作可排除人们的孤独感和忧愁感。研究表明,当人们百无聊赖时,不是感到快乐而是感到烦恼和孤单。而忙忙碌碌的人则往往是最快活的人。许多钟爱事业并有成就的人,常常觉得最快乐的时光是在艰苦工作的时候。工作在人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人们能与社会广泛接触,参加集体活动,得到友谊和温暖,这对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而失去工作的人同时也失去了这一切,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因而容易染上疾病。
其次,工作可使人获得满足感,感到生活的充实。工作使人感到在社会上的地位与价值:当外科医生成功地进行了一例手术时,当作家写完了一部小说时,当雕塑家完成了一件作品时,当教师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才时……他们心里都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与欣慰,感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增强了自己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一心卟在工作中的人,会从中得到乐趣,烦恼也就大大减少。
朋友,请相信,你在工作中越勤奋,越主动,心情也就越舒畅,身体也就越好!
篇2:心理健康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在企业中,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企业员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均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如今,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
企业发展与什么有关?有人说与管理者有关,有人说与人才有关,有人说与市场有关……的确,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很多。而在这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却很容易被忽视,这便是心理健康。如今,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
篇3:心理健康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在企业的不同阶段,心理健康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1.在企业的创始阶段: 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员工之间也很容易彼此熟悉,而且以年轻人居多,精力充沛,有共同的目标、有创业的激情、有相互的支持。在这个旭日东升的阶段,企业充满活力,大家齐头并进解决出现的困难,因此也往往看不到存在着什么心理健康问题。即使企业员工出现了焦虑、抑郁等问题,那也仅仅只是压力过大、疲劳过度的结果,通过一定的休息调整很快就能恢复。
2.在企业的成长阶段: 企业一般发展迅速,业务快速增长,企业人员也在急剧膨胀,但这些变化往往赶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这就需要每一个员工加班加点、积极进取。在这个阶段,企业的高速发展虽然有利于企业,但如果企业只知道一味地用短跑的速度跑长跑,那么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定不能长久。这是因为构成企业之基础的广大员工如果长期持续加班、工作负荷重、劳累过度,不仅他们的个人生活时间将被挤占得所剩无几,而且身为血肉之躯的他们也将会因体力耗尽而倒下。有一次我给某家电卖场的店长们上课,发现他们中大部分将近30岁却未婚,理由只有一个:没有时间找对象!我还发现,他们中患轻度或中度抑郁的比例非常高。企业的员工们一旦筋疲力尽、心情抑郁,就有可能会引发企业工作效率下降、员工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为解决员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建议企业引入“员工协助计划”(即 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简称EAP)――引入心理专业人士,来帮助员工维护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EAP具体工作包括: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即定期对从事高压力、高职责工作或工种的人员进行审查和甑别,以发现其潜在问题的早期征兆;对高压群体进行培训,以帮助其克服工作上或其它来源的压力、沟通、情绪管理等问题;对员工开展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帮助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取得平衡,帮助他们适应岗位的变迁和企业的变革、发展等等。目前看来,企业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可以获得较好的回报。这种回报一方面表现为员工在心理上对企业的认同。曾有一位参与企业内训的学员感动地说:“真是想不到,公司竟然会为我们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买单。”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上的赢利。据调查,企业为EAP每投入1美元,便可节省运营成本(包括解雇、招聘、病假、工作绩效影响等)5~16美元。在目前的财富500强企业中,已有80%以上的企业为员工提供了EAP服务。
3.在企业的稳定阶段: 企业的规模和业务逐渐趋于稳定,员工们的工作具有重复性,没有新的岗位和机会出现,等前面的人退休还需多年,看不到多少升迁的希望。在这个阶段,企业仅仅为员工提供 EAP服务就显得有些不足了,此时企业要做的是应该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思考:企业需要的是什么员工?
普遍而言,企业喜欢能长时间工作并且执着地追求事业成功的员工,认为这样的员工才具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很多创业者,除了喜欢自己有事没事待在公司,还喜欢看到自己的员工也“以公司为家”。实际上,长时间的加班,往往会让员工产生抗拒心理,不仅会减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封杀他们的创新力,最终使加班流于“形式化”和“无效率化”。另外,一个处于稳定阶段的企业如果充满了喜欢变化、追求晋升的员工,而企业却很难经常有那么多调动和升迁的机会,这些雄心勃勃的员工该往哪里去呢?在全球经济面对调整的现代社会,企业应该更加珍惜那些在工作中“知足常乐”、安于目前工作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才是真正高效而安稳的员工。所以,处于稳定阶段的企业需要做到如下四点――
第一,调整观点。学会用结果而不是员工的工作时间来定义成功,学会“用工作质量而不是在办公室所花费的时间多少来评价员工”,要放下可能产生的不安和对员工的不信任。
第二,更多的职业阶梯。除了管理台阶的晋升,还应设置其他台阶如技术台阶等的晋升,尽量让员工人人都有成长的空间,并促使他们有目标、有追求。
第三,接纳员工的个人特点。尊重员工,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结合员工的爱好、需求和个性特点来安排工作,不能只顾公司的方便而强制安排员工的工作。
第四,协调公司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服从公司目标的前提下,给予员工所属团队更多的自主权,并让员工尝试各种可能的工作方式,以让员工既能兼顾到自己合理的私人需求,同时又能和团队的其他人员互相提供支持,并且相互信任、相互依赖。
4.在企业的衰退和变革阶段: 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自顾不暇,重在变革的企业则会利用新技术来替代简单劳动力,因此处于这两个阶段的企业均会出现大量被淘汰的员工。这些员工被企业淘汰后会怎么办?他们会不会铤而走险、出现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会不会去另一家企业重新开始一份新的工作?原来的企业以及新的企业该如何从经济、心理的角度去安抚他们?……这些都是值得企业管理者研究和深思的问题。
篇4:心理健康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某次上课时谈到人的情绪,我正滔滔不绝地说,人的情绪高涨与低落会有什么表现、自我感受会如何、做事风格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变化会如何等等时,一位董事长同学感慨说:“咳!我们学了很多战略决策方法,好像挺理性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往往随心情的好坏来决定某件事做还是不做,心情好的时候,什么决策都敢做;心情不好的时候,什么风险都不敢冒!”
一语惊醒梦中人,可不就是这样吗?在企业的管理层面,领导者尤其是创业者的性格、心态、情绪等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不过,很多领导者虽然意识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却将这个问题视为洪水猛兽,并采取逃避的态度将其拒之门外。曾经有一位老总告诉公司的 HR,对于有抑郁症的员工,要发现一个开除一个。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总公司里的`上司们也一个一个地抑郁了不少。如果这位老总知道抑郁症现已成为了一种“心理上的感冒”、人群中抑郁的终生患病率已经达到20%的时候,他会不会为公司将最终剩不下几个员工而担心呢?当他知道抑郁症能自动痊愈时,他又会不会为公司已经流失的优秀人才而遗憾呢?
“高处不胜寒”。人在社会所处的位置越高,心理上需要承担的东西就越多,出现问题的概率也就会增加,而问题出现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会更大。但是,是不是只有领导者的心理健康才重要呢?不是的。企业毕竟是靠人来运转的,而构成这个“人”的基础是广大的普通员工,因此,要发展企业,同样也需要考虑普通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
篇5:与勤奋工作的作文
我的妈妈有一张瓜子脸,两道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水灵灵 的眼睛,又高又直的鼻梁,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给人一种 很亲切的感觉,勤奋工作的妈妈。妈妈是一位小学教师,她热爱工作,是一位辛 勤工作的好老师。
每天中午放学后,她都会留在办公室里改作业、备课,直 到十二点多才回家。吃过午饭,又马上回学校工作。晚上我们 都睡觉了,她还在灯下工作着,勤奋工作的妈妈。
记得有一天中午放学后,妈妈又在办公室改作业,我肚子 饿了,催妈妈回家。妈妈说:“马上就好了,再坚持一下。”
我只好坐在一旁等着。妈妈直到把所有的作业都改完了,才抬 起头来说:“好了,回家吧!”回家后,我才知道快一点钟 了。公公说妈妈老是胃痛,就是因为没有按时进食,妈妈只是 笑了笑,吃过饭,又匆匆忙忙地回学校去了。我有一位勤奋工 作的'好妈妈,我感到很自豪。
篇6:与勤奋工作的作文
有人说老师是勤奋的园丁,辛苦的哺育着我们;也有人说,老师是一根明亮的蜡烛,照亮了我们的心灵;我觉得,老师既是园丁,又是蜡烛,更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精心的照顾着我们,给我们传授知识,让我们长大以后回报社会。
我亲爱的弓老师,您对我们的恩情实在是太多了,您不分昼夜批改我们的作业。当别人都进入梦乡的时候,您却还在拼命的工作。上课时,您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很长时间,可是您却从没抱怨过。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举行了百灵鸟合唱比赛,您在训练的过程中,一站就是一上午,一直都不休息,好不容易才喝上一口水,就又要给我们排练合唱,却一点也不说自己苦。您为的是什么?为的不就是能让我们能荣获冠军么?为的不就是让我们在领导的眼里有个好印象么?您上课时幽默风趣,让我们听讲听得认真,多亏了您,我们六..7班才夺得了期末考试全年级分数第一......
您的爱,如太阳一般温暖;如春风一般和煦;如清泉一般甜美。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的爱,是天下最伟大、最高洁的爱。
篇7:浅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论文
浅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论文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品德教育帮助其把握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而学生健全人格的标志与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志有着高度的统一,即是“以积极进取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人格的重要核心,并且具有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希望能够通过对自己身心潜能与创造力的不断开发来不断的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价值观、世界观、信念等道德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品德教育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品德教育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
如今,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已经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德育没有能够联系到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德育已经成为了一门有名无实的学科,实效性越来越差。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为学生传授各种心理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避免简单出现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采用丰富多彩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心理健康的这些特点正好弥补了直接进行品德教育的不足。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渗透,能有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的优势
(一)与品德教育有共同的教育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内容相互融合
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关注,两者侧重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层面上的东西,而德育则主要是解决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等各种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
(三)职能相互衔接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才、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前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改善,让学生能够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教育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而德育则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熏陶与塑造,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稳定进行积极的影响。
(四)拥有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人的价值观、重视个性发展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所应该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工作中,能够促进学生的的道德内化,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理念之中
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德育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政治导向与道德导向,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重视,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加强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方法之中
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与调试。同时要尽可能的改变过去的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判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内容之中
教学中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体现在教学内容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学习、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做人产生影响。在进行品德教育时,不仅仅需要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需要将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素质、各种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各种内容纳入到德育中,让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学会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心理条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过程之中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对相关内容进行领悟,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调适,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将“说服”真正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心服”,从而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四、小结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有多种措施、方法,这里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或学者去对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进行深入的研究,作出更趋完善的诠释。
篇8:浅析医患关系心理健康论文
浅析医患关系心理健康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分别来自市级三甲医院和县级二甲医院,共发放问卷960份,收回有效问卷868份,有效收回率为90.42%。调查对象年龄25-60岁,平均32.46岁;男281人(32.37%),女性587人(67.63%);未婚356人(41.01%),已婚512人(58.99%);医生416人(47.93%),护士452人(52.07%);大专及以下学历233人(26.84%),本科学历395人(45.51%),硕士及以上学历217人(25.0%),缺失项23人(2.65%);初级职称406人(46.77%),中级职称325人(37.44%),副高级以上职称116人(13.36%),缺失项21人(2.42%)。1.2研究工具使用《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根据SCL-90使用标准,凡SCL-90总分>160分、或任何一项因子分≥2、或阳性项目数>43,符合其中l项者视为阳性。
1.3统计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行卡方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2.1.1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868人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为208人,阳性率为达23.96%,根据有无心理问题划分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组和欠佳组。
2.1.2不同岗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不同岗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比例明显高于医生(P<0.05)。
2.1.3不同性别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不同性别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女性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5)。
2.2医患关系
对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分层回归分析。分层回归的第一步,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别;分层回归分析的第二步,剔除不显著的自变量后,性别、岗位、职称三个变量对于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性别角色差异、工作应激因素、工作经验等有关,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分层回归的第二步显示,医患关系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影响(P<0.01);并且,良好医患关系对于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3讨论
本研究发现,护理人员、女性医护人员、职称低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Lambert等认为,年龄、职称等是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子。还有研究发现,女性心理健康欠佳的阳性率高于男性,低年龄、低职称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高,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符。医患关系与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和谐的医患关系会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并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心理健康。而紧张的医患关系可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欠佳或水平下降可能引起职业倦怠、热情不足、情绪不稳定等问题,不利于医护人员展开积极高效的医疗工作,也会加重医患冲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任重而道远。一要以医患利益均等、积极防范、非诉优先为原则,从源头治理,建立防范机制,妥善化解医患双方矛盾。二要完善医患纠纷法律解决机制,使医患纠纷处理有依据、有原则、有底线。三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增强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四要加大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宣传力度,规范舆论导向,加强依法监督,促进公平正义;提高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健康管理,注意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沟通;还要促进医护人员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使不良情绪及时得到宣泄。最后,医护人员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挫折,通过心理健康评估及早发现不良心理状况,采用科学的心理干预方式,对医护人员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援助和应激训练,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和防御机制,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
篇9:论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论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林少娜 汕头大学讲师,1962年生,学士)
(郑李茹 汕头大学讲师,1964年生,学士)
摘要 据有关调查,发现有20%左右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影响大学生健康 成才。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提出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和锻炼可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成为真正 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 高校体育
Physical Culture in Rel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Lin Shaona & Zheng Liru
Abstract 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out that about 20% of collegestudents suffer from psychol ogical disturbance or disorder in different degrees,which hampers their normal development into useful personnel.It is imperative that this phenomenon be eliminated.In this paper is put forward the idea that physical culture and training cando much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 benefit of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morality,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physical cultur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 * *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正向21世纪迈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 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 1)]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1989年9月23日《健康咨询报》报导,在全国范围内抽查1 2.6万名大学生的结果表明,20.1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中男生高于女生。1989年 8月15日《人民日报》以《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为题,报导了杭州市对2961名大中 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发现有16.7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 卫生问题亦有较大幅度上升,大学生高达25.39%。兰州地区对4868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8.4 8%的大学生患神经衰弱症。《中国青年报》1988年元月13日报道,据天津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 ,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6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此惊人的数字提醒人们,大学生的心理 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才的一只“拦路虎”,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已 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的事情。如何根据高校体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 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手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方面的探讨尚少。本文通过对汕大一年级大学生的 心理卫生状况和学校体育的调查,探索一条利用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起一个抛砖引玉的 作用。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1,调查的对象。本校93级本、专科学生1081人。发出问卷1081份,收回有效答卷996份, 有效率为92.1%。其中男生696人,年龄17-22岁之间,女生300人,年龄16-21岁之间。
2,调查方法。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2)]和《学校体育调查表》进行调查。以上 两表于上体育理论课时集中发放,当场完成上交,答卷不记姓名。调查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意义,以解除顾虑 。答卷必须两份完整方有效。
3,统计分析方法。(1)整体分析:统计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人数和百分率,并进行检验。(2) 各群体分析:统计各个群体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人数和百分率,并进行检验。(3)学校体育调查统计各 选中题人数的比例和百分率,并进行检验。
以上统计分析均在IBM-XT微型计算机上完成。
三,讨论
1,存在心理问题的百分率。以各因子达到轻度或超过中度以上的人数作为判断有无心理问题的依据。汕 大93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百分率以及各因子的位次是强迫、人际敏感。(详见表3)
表3 SCL-90各因子达到轻度或超过中度以上人数的百分率及位次
(附图 {图})
2,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轻度以上心理障碍发生率为51%,中度以上心理障碍为9.54%。其中女 生较男生高。(详见表1)
表1 心理障碍发生状况表
(附图 {图})
3,不同专业学生与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文科较理科高。男生心理障碍主要类型为强迫、人际 敏感和偏执三方面。女生则为人际敏感、强迫和偏执。这说明高校心理卫生保健的重点不仅仅是男生,更重要 的是注意女生的心理问题。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 原因有:
1,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对 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关怀备至和老师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而渐 渐感到束手无策、孤独落寞。虽然每一个学生在入学前都做了大量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但这种在时间上和 空间上的突然转换,使许多学生仍然无法适应。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 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拨。在高校体育方面的 表现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在中学曾取得田径项目如跑、跳、投等项目的冠军、亚军,或中学球队的主力队员 。可进入大学后,由于有了体育尖子生,原有的成绩便无人问津,心中颇不好受。又有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 生,体育基础较差,尤其是女生,她们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没有完整系统地上过体育 课,各种体育知识了解甚少,身体素质和个人进行体育运动锻炼的能力较差,造成对许多运动项目既无感性知 识,又无理性知识,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常常显得手足无措,一群人聚在一起打排球,却因为自己的加入而使 球屡次失误,使大家难以尽兴。独自跑步吗,又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故而每当第六节课下课后,大家奔向操场 进行运动时,总有少数人,不知做何事,何以度时光,自卑感和失落感便涌上心头。还有一些学生在中小学时 曾耳闻目睹因跨栏摔倒受伤、因跳远而跌倒损伤、因跳山羊而弄伤手、腿等,故而对一些体育项目产生强烈的 惧怕的心理,这种恐惧心理会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以致他们不敢参加这些项目的练习和锻炼。在一个 学习集体中某一学生的练习失误,产生了恐惧心理,会使别的同学产生心理紧张,造成连续的练习失误。如学习双杠上的前滚翻或者肩肘倒立时,某一同学没能完成动作,出现了技术动作的失误,后面的同学在进行练习时,就可能连锁反应产生挨摔的恐惧情绪,惧怕进行练习。还有极个别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完不成老师规 定的练习内容,曾受到体罚,教师让学生在众目睽睽下受罚,使学生心理留下强烈持久的阴影,使其自尊心和 自信心都受到严重伤害,更损其心理健康,造成这些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与厌恶心 理,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以上这几个方面应引起体育教师的深思。
还有个别地方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砍掉体育课,冲掉课外体育活动,大量增加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乃至加班 加点,组织寒署假补习班等,使不少的学生陷入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中,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到大学后,他们仍 一头扎在书堆里,不肯走出教室和图书馆奔向操场,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不可否认,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还是明确的,男生认识比女生好,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指导 体育锻炼。这说明他们已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促进智力的发展,弄清了8-1>8的健康储蓄哲 理[(3)]。调查表明,有60%的人喜欢打球,这不仅与汕大的体育场馆设施齐备有关,更与球类项目所 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有关。进行这些项目的锻炼不仅需要娴熟的球艺,更需要默契 的配合;既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这些项目本身对克服闭锁心理和孤独的 心态也大有裨益。
2,人际交往的困惑。调查表明,人际敏感居第二位,占32.6%。进入大学的新生,远离了父母,面 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一大堆问题,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 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但内心却异常孤独:有的 因找不到知心朋友而焦急;有的为不被理解而烦恼;有的不愿对人敞开心扉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而招 致别人的反感,自己又陷入苦恼之中。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波动现象十分普遍,女生更为明显。在女生 的心理障碍问题上,人际敏感居首位。体育能否改善人际关系?高校体育在心理健康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有 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能力相当,兴趣相同(如都喜欢打网球或足球等),除了在学习上作为伙伴外,在体育 锻炼方面也可成为好的伙伴。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兰排球和足球等 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 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这是因为体育运动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不同 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它方面的问题及利益,不必借助于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往,可以使他们之间少 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在调查中,有一些学生前往咨询,对老师的影响作用提出质疑。“不知 为什么,我一见到他就害怕。”“只要教师走到我身边,我心里很害怕,把学会的动作忘得精光。”女生害怕 “铁姑娘”式的女教师,男生讨厌感情冲动态度粗暴的男教师。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值得体育教师深思, 应立即加以改进。可以说,高校体育在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四,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的手段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1,适度的体育锻炼。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 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两个人以上的运动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 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 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2,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兰、排、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 炼,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而参加游泳、溜 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 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 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 、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4)]。
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有人作过调查,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 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调查表 3第十题表明,有9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学校体育课持满意的态度。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 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 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 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 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 体上的双丰收。
体育教学中,当教材难度较大和学习器械的练习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惧怕心理。教师可用暗示调节法消除 和缓解学生过度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如可采用暗示语教学法,还可以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运 用“胆大者带胆小者练习”等暗示教学法。
4,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哪怕作为一名观众也好。调查表明,当学校(或系班)组织体育比赛时 ,积极参加占70%左右。说明大多教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 ,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系科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 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 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 进人际交流。
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观看比赛时,每当运动员不畏敌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或获 胜)的片刻,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比赛过程的跌宕, 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使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 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 ,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 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 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 (5)]。调查中表明有90%的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时会激动呐喊助威就证明了这一点。
应该看到,还有10%左右的学生对高校体育持否定态度。这一小部分学生限于一天的三点一线,即穿梭 于寝室--教室--食堂,除了上课、读书还是离不开书,对校系班组织的文体活动漠不关心,认为与己无关 。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仅仅因为体育课是必修课,才硬着头皮应付,认为是额外负担。这些人不管是在运动场上 ,或比赛的场地上都很难找到他的身影,究其心理方面,确实存在心理障碍,在体育方面,也可能慢慢变成为 “差生”。有关此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广大的心理工作者和体育教师共同去研究解决。
五,建议
1,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在对学校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有 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 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 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心理卫 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 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用脑” 、“应激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
[1] [2] 下一页
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 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 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 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针对大多数女生在异性面前既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又较羞怯的矛盾心理,在她们掌握动作泛化阶段练习中,应尽量避开异性学生,特别是她们同班的男生,以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碍。但在掌握动作的巩固阶段,可 以利用新异的刺激来激发他们在异性面前自我表现的心理动机,加速正确动作自动化的进程,以此提高她们练习的积极性。
5,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活动组织应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有意识 地去安排它,并及时配以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赛后总结讲座等。
6,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各高校应成立“学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学生的身心健康 状况,专业人员应是精神医学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制订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找出影响心理健 康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 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7,编写一套系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参考书,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需 要,并将心理测量和心理调查与体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相结合。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平价时,都应考虑到如 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之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材。
向支持、帮助本文调查工作的林勇强、黄光汉、曾子章诸先生诚致谢意。
男、女生比较P<0.05 表2 对体育锻炼认识况表 理工科、文科生比较P<0.05
(附图 {图})
(责任编委:黄宇智 责任编辑:汪小珍)
(1) 宋维真《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人民教育》1991年第1期。
(2) SCL-90《上海精神医学》第2辑,1984年出版第68-70页。
(3) 邵清秀《非专业女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心理障碍的产生及克服》,《教育科学》1990年第1期。
(4) 裴云奇《克服心理缺陷的体育锻炼方法》,《青年心理咨询》1992年第4期。
(5) 陈明《大学生的体育竞赛心理》,《大众心理学》1992年第5期。
上一页 [1] [2]
【勤奋工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相关文章:
10.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