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2023-07-10 07:58: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先跳个广场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欢迎大家分享。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篇1: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关系.社会适应可以解剖为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回答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作 者:陈建文 王滔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0(3) 分类号:B848 C912.6 关键词: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  

篇2:社会适应教案

社会适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知道参加体育锻炼在提高个体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积极作用;理解体育活动中的不同角色,并在体育活动中主动发挥其作用。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意义。

3、情感目标:

使学生理解体育的价值和公平竞争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参加体育锻炼在提高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难点:理解体育活动中的不同角色,并在体育活动中主动发挥其作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 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

1、“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要说明了人由自然的人 (或者生物的人) 向社会的人 (即人的社会化) 的转化及其必然性,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等问题。该知识点的介绍比较通俗易懂,一般学生都能看懂,但有些学生对该知识点未必能够真正领会。因此,教学中在运用社会学关于人的社会化的知识说明问题的同时,应注意引用有关具体实验范例,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主动适应社会、自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意识。

2、“体育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介绍了为什么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参加体育活动能满足人的交往需要,并使人的性格得到改善等要点。这些要点的介绍比较简捷,因此,教学中需要注意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如在说明为什么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的问题时,应在着重说明体育活动具有交往性特点的同时,补充说明这种交往活动具有娱人性、有助于建立人的友谊、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消除孤独感、改善人的性格等特点,以使学生理解体育活动在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和娱心、健心等方面的功能。

3、“体育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主要说明了体育活动的.角色扮演和规则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法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有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这些知识点的介绍简要,没有进行具体的例举说明,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具体的例证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参加体育活动时的角色扮演和规范行为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遵纪守法的关系,启发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更加积极主动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遵守体育道德规范,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二) 现代社会中获取体育和健康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为什么要掌握体育和健康知识”。主要阐述了体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现代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健康则是人追求的目标和权利,也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和为人民服务的前提;而掌握体育和健康知识既是每一个现代人更好地维护健康和科学健身、增进健康的需要,也是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该知识点的介绍比较简捷明了,一般学生都能看懂,但对不重视体育、忽视体育和健康知识的潜在隐患可能缺乏深刻地领会。因此,建议教师在阐述这一问题时,最好用现实生活中比较具体的正反事例具体加以说明,如部分科学家的英年早逝,一些人由于不懂得基本的体育和健康知识而出现的运动损伤和健康隐患等,从而使学生能引以为戒,树立重视体育和健康知识的意识。

2、“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主要从学好体育与健康课程、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文化生活、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初中学生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该知识点的教学中,首先应注意强调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是初中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和健康基础知识、技能的基本途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要注意课内外学习、锻炼的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掌握体育和健康知识及其方法;而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更要善于利用现代影视和计算机技术获取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培养自己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和更新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能力。

五、思考题:

1、为什么要掌握体育和健康知识?

2、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篇3:《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从以体育促进健康这一观点出发,讲授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知识、以期探明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提供一定的体育促进社会适应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促进体育锻炼,为同学们走进社会提供良好的转机。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参加体育锻炼在提高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2、情感目标

理解体育锻炼中的不同角色,并在体育活动中主动发挥其作用。

3、技能目标

学会社会适应。

三、教学难点分析:

重点:体育锻炼

难点: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本课从以体育促进健康这一观点出发,讲授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知识、以期探明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提供一定的体育促进社会适应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促进体育锻炼,为同学们走进社会提供良好的转机。

1、社会适应

适应是机体对环境的顺应,在医学上叫习服。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都有争取交往、安全、友情、自尊、权利、名誉及成就等愿望,所有这些需要或愿望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

实际上,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一系列社会学习基础上不断进行社会适应的过程。社会适应的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社会学习与社会知觉的效率。只有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社会条件、社会规范、具备较准确的角色知觉、人际知觉及自我知觉等,才能有效地进行社会适应。个体的社会适应应包括一系列的适应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遵从、服从、同化等具体的适应方式。

人既是社会的主体又是社会的客体,也就是说,人总是有愿望的,但是,人的愿望也不是总能实现的。因此,化解个人的愿望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个人适应社会的重要问题。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社会适应良好的人具有自信心和安全感,能与人友好相处,心情舒畅,少生烦恼。

2、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为他们走进社会提供良好的转机。

(一)经常性体育锻炼可培养众多有价值的社会行为。诸如:勇敢、勤奋、坚韧不拔、自尊自信、的品德;进取的意志倾向、激发竞争和创新的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等等。

(二)体育锻炼强化人际交往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日趋社会化。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导致人们之间的依赖越来越紧密(再没有哪个人可以离开其他人而能生存下去)。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孤独也在发展。虽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加强人们之间的依赖关系,但同时也使人施展自己能力、智慧的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如,专业化、机械化的耕种,农民的互助互惠没有了,原先人数众多的车间由于高度的自动化只需几个人操作了;人们可以面对“传送带”工作,不需与别人打交道;住房条件改善,单元住宅,休息时间面对电视、电脑和家人,把周围人忘了;社会竞争激烈与残酷,人们为获得物质与地位而努力奋斗的时候也往往将爱和交往这种需要忽视了。于是,以往那种亲密的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

然而,社会和人的要求与社会现实的反差,促使人们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解决这些矛盾。这时,体育锻炼为解决这些人类社会矛盾开辟新的路径和发挥特殊作用。体育的魅力使人们冲破隔离和孤独,相聚在运动场,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关系。总之,体育活动不分地位、贫富、年龄、职业,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而且常超越世俗的界限,让人平等而又真诚地为进行身体文化的交流,重建人际关系。

(三)体育能培养人的应急处理问题意识、配合意识及人际交往能力。进行球类运动,在一定规则的限制和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更加迫使队员在霎时间作出技、战术的反应,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出人的快速处理信息及应变能力,而所组成的战术及达到的效果,无不体现出个人或队友的正常发挥及密契配合的水平。在集体竞技比赛中,个人技术是基础,集体战术配合是个人技术得到有效发挥的保证。因此,要张扬自我、展现风采及发泻激情,就要摒弃封闭,彼此关心、密契配合,从而一种与人交往与做人做事的意识得到强化。此外,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们,不仅能改善机能水平和提高运动能力,而且可以在共同切磋技艺、交流经验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情感交流气氛,以体育运动作为凝聚力和标尺影响着人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善待合作伙伴、促进感情联络,提高社会交际能力以提高社会适应性。

(四)进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实质上是竭尽全力将自己所作的事情做得更好。人们要适应社会就必须有所追求,竞争进取,自强不息,不断进行自我实现。在自我实现实践过程中使自己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承受性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及良好素质的积累,提升适应水平。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大传》)精神的体现。体育锻炼中的这种精神不仅反映在健身方面,而且也在个人生存与发展中得到体现。如:大禹治水中得到足疾,一拐一瘸。为了驱赶病魔,他创造“禹步”,并将当时中国西部地区的“饮露吸气”之术融入其中,“三步作一闭气”,内外兼修,终于医愈疾病,继续跋山涉水,栉风沐雨,疏浚江河。体育锻炼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与积累,都在体力、机敏、意志等“人的素质”的标尺上记上了新的刻度,随着刻度的逐步增长,激励人们不断实现着身心的完善。

进行经常性体育锻炼的精神与行为的深处往往体现出个人积极生活态度、理想和信念。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体育很有研究,认为体育是“野蛮身体,文明精神;强筋骨,调意志和增感情”,对体育的爱好是出自于“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无德智也”的理性思考和实现革命理想的一种准备。

六、课堂练习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手段

(1)体育竞争是以实力而获胜

(2)体育的竞争最体现公平性

(3)体育的竞争最能锻炼参与者遭遇挫折和失败的适应性

七、作业安排

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指个体在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社会适应良好的人具有自信心和安全感,能与人友好相处,心情舒畅,少生烦恼。

八、附录

体育锻炼与现代生活方式:

1、体育锻炼可以缓解、转移现代化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疲劳性。

2、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们对现代生活节奏的适应性。

3、体育锻炼可以丰富余暇活动的内容。

人的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得过程。在这一转化中体育运动所产生的影响为:

①体育运动传播着现代人的社会知识;

②体育运动灌输着现代人需要的行为规范;

③体育运动培养着现代人正确的价值观念;

④体育运动支撑着现代人树立生活的目标;

⑤体育运动锻炼着现代人具备生活角色的能力。

九、自我反思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价值观

(1)体育锻炼促进人们和平相处

(2)体育锻炼处处体现着自由与和平

(3)体育锻炼最能体现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4)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崇尚知识、崇尚人才

篇4: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适应

大学毕业生是青年的佼佼者,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他们素质水平的高低、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本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适应是紧密相连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适应状况,而社会适应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素质水平,因此,本文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素质及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一方面为毕业生进一步的社会适应指明方向,另一方面也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提供依据。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及社会适应状况,我们以山东为点,对近五年来步人社会的443名大学毕业生(男生249人,女生194人;综合类78人,师范类136人,医学类69人,理工类110人,农林类等5o人;毕业一年的93人,两年的147人,三年的114人,四年的44人,五年的4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每题得分范围1~5分,得分≥4分为高分,得分≤2分为低分,全部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如下:

一、大学毕业生的素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最高的素质是道德品质,均值在4分以上。低分率为2%,高分率为61.9%。其中,事业心和责任感一项低分率为1.8%,高分率高达89.9%。良好的工作作风低分率为1.8%,高分率为85.1%,家庭责任感低分率为7.7%,高分率为68.6%.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低分率为9.7%,高分率为65.4%。事业心和责任感既是道德品质也是一种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行为的基本动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Www.133229.coM有近9o%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或比较强,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能把社会的要求变为自己的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工作作风方面,前些年的调查对大学毕业生有些看法,认为有些毕业生好高骛远,服高手低,工作不安心。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5.1%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工作作风是“严谨、踏实、肯干”。这说明多数毕业生都能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这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价值观是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是多元化即多种价值观并存。本调查结果显示,有65.4%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这说明多数毕业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问题日益增多,人们的家庭责任感日趋淡化。本调查结果显示,有68.6%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有强或比较强的家庭责任感,与对事业、工作的责任感相比差2o多个百分点。这可能与大学毕业生“先立业后成家”的现代观念有关,也可能是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成家的缘故,还可能是他们追求个性解放的结果。但从总体上看,多数毕业生的家庭责任感还是比较强的。正因为多数大学毕业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把握自己,倾心事业、关心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大学毕业生的道德素质是比较高的。

综合能力素质均值为3.50分排在第二位,低分率为11.1%,高分率为17.4%.其中独立生活能力低分率为9.1%,高分率为72.2%,独立工作能力低分率为9.5%,高分率为68.8%,社会适应能力低分率为12.o%,高分率为61.4%,人际交往能力低分率为16.9%,高分率为59.4%,科研能力低分率为22.8%,高分率为51.7%,创新能力低分率为31.o%,高分率为42.9%,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分率为38.o%,高分率为40.4%。以上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一般并存在着不平衡性,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相对较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或较差,这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肯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各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题。

身心健康均值为3.38分,低分率为16.0%,高分率为29,6%,其中挫折忍受力低分率为6.4%,高分率为73.4%,身心健康状况低分率为4.1%.高分率为81.9%。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是比较好的,其挫折忍受力也比较强。这说明多数毕业生经过一定社会实践的锻炼,在生理成熟、心理成熟的基础上已基本达到社会性成熟。

知识水平均值为3.31分,低分率为18.9%,高分率为28.6%。其中牢固系统的专业知识低分率为15.2%,高分率为56.7%,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低分率为35.6%,高分率为44.4%.以上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学识水平还存在不少问题,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正象有的研究指出的那样,大学生“专业素质偏低,非专业素质浅薄”。①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回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都曾提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能力不足。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学识水平还有待提高。

综合技能均值为3.28分,低分率为23.9%,高分率为26.9%。其中专业技能低分率为l3.8%,高分率为56.7%,一专多能低分率为37.7%,高分率为36.8%。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技能训练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呼声也从没有间断过,但我国大学生动口、动手能力差的现状一直没有大的改观,因此,必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增加活动课,加强综合技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把技能概括化为能力。

现代人格素质均值为3.27分,低分率为28.2%,高分率为15.1%。其中自信心低分率为7.6%,高分率为70.9%;竞争性低分率为9.7%,高分率为69.8%;合作性低分率为53.7%,高分率为30.2%,进取心低分率为49.5%,高分率为34.1%;冒险性低分率为28.9%,高分率为48.3%。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素质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现代人的大学毕业生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既要自信进取还要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唯有如此,才能立足社会成就一番事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现代人格素质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并存在不平衡性,自信心和竞争性较强,进取心、合作性和冒险性比较差。

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状况

工作适应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主要方面.他们对自己目前的工作表现感到①比较顺手和得心应手的238人,占53.8%。②一般情况的132人,占29.8%。③力不从心和勉强应付的73人.占16.4%。在此问题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但存在毕业年限的差异,毕业1―3年的与毕业4―5年的差异显著,后者适应状况明显好于前者。从总体上看,适应良好的人数超过半数。在对自己工作表现的满意程度方面①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286人,占64.6%。②一般情况100人.占22.6%。③不大满意和很不满意的57人,占12.8%。在这一问题上,毕业1年的与毕业2―5年的有显著差异,不存在性别及学科差异。从总体上看,对自己工作的满意程度随毕业年限的增长而提高。在工作单位感到最不满意的是①知识不够用196人,占44.2%。②能力不足77人,占17.4%.③同事不友好49人,占l1.1%。④领导不信任33人,占7.4%。⑤其他88人,占19.9%。在知识、能力方面感到不足的占61.6%,这说明有过半数的毕业生感到自己的专业素质还不过硬,这与前面素质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

人际关系适应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有的研究认为,人的心理障碍80%以上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本凋查结果表明,在本人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上,认为①很好和比较好的340人。占76.7%。②一般的94人,占21.2%。③很差和较差的9人,占2%。在这一点上,不存在性别、学科及毕业年限差异。这说明绝大多数毕业生的人际适应良好。他们不再清高、自以为是,已能放下架子谦虚做人,与同事友好相处。在单位领导对自己的态度上,认为①很好和较好的315人,占71.1%。②一般的l19人,占26.

9%。③很差和较差的9人,占2%。在这一点上也不存在性别、学科及毕业年限差异。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认为单位领导对自己的态度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在朋友关系方面,感到①很好和比较好的347人,占78.4%。②一般情况的82人,占18.5%。③很差和比较差的14人,占3.2%。这表明大多数毕业生都有自己的朋友并能友好相处。他们在工作单位感到最满意的是①同事友好139人,占31.4%。②工作顺手130人,占29.3%。③领导信任77人,占17.4%。④特长得以发挥63人,占14.2%。⑤其他34人,占7.7%。排在第一、三位的是人际关系,以上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人际适应是比较好的。

社会生活适应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基本内容,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感到①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253人,占57.1%。②一般情况的184人,占41.5%。③不大满意和很不满意的6人,占14%。毕业1年与毕业3―5年的、毕业2年与毕业4―5年的、毕业3年与毕业5年的人存在着显著差异,后者比前者的婚姻更满意。毕业一、二年的有的还没找或没有找到对象属于一般清况,毕业三、四、五年的多已安居乐业。在政治生活方面感到①很好和比较好的140人,占31.6%。②一般情况237人,占53.5%。③很差和比较差的66人,占14.9%。男生的政治生活适应明显好于女生。有些毕业生是中共党员,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适应良好,有些毕业生政治活动参与得较少,另外,有些单位政治生活单调、贫乏,限制了一些毕业生的政治活动。因此,多数毕业生对政治生活感到一般。在经济生活方面,感到①很好和比较好的168人,占37.9%。②一般情况的235人,占53.1%。③很差和比较差的4o人,占9%。毕业一年的与毕业两年的、四年的人有显著差异,毕业一年的经济水平最低。在文化生活方面,感到①很好和比较好的305人,占68.9%。②一般情况的120人,占27.1%。③很差和比较差的18人,占4%。大学毕业生的文化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由于工作繁忙、经济条件的限制、社区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原因,致使部分毕业生感到自己的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在自己的社会地位方面,感到①很高和比较高的91人,占20.5%。②一般情况的297人,占67%。③很低和比较低的55人,占12.4%。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但步入社会之后在三、五年内还难以成大器,在业务上他们可能已经成为骨干,但在政治和行政上他们的地位还不算高。有些毕业生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职业,在一些职业声誉比较低的部门工作,尽管在本单位地位不低,但在整体上他们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不高。

在大学毕业生步人社会后多长时间能达到良好适应的问题上,被调查者显示出一定的差异。认为①一年时间的l31人,占29.6%。②两年时间的123人,占27.8%。③三年以上时间的78人,占17.6%。④一年半时间的68人,占15.3%。⑤半年时间的.43人,占9.7%。认为适应周期在两年以上的占45.4%,两年以下的占54.6%。但在前面工作适应中,比较顺手和得心应手的只占53.8%,并且毕业三年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因此,达到一般适应多数人需一年的时问,达到良好适应一部分人需两年的时间,一部分需三年以上的时间。

在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方面,认为①很好和比较好的252人,占56.9%。②一般情况153人,占34.5%。③很差和比较差的38人,占8.6%。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因为经过四、五年的学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比较强,但表现一般的也为数不少,差的毕竟是少数。当然,要全面了解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社会适应状况,仅仅根据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评判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待于社会各方面的评判,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

三、思考与建议

归纳以上调查,可以看到,影响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大学毕业生本身的素质,二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如果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很高,不管社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他们都能迅速适应,如果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很低,那么他们即使水平一般也能很快适应。研究表明,在大学毕业生的各项素质中道德品质最好,他们有比较合理的价值观、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良好的工作作风,这为他们顺利适应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在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中,人际关系适应最好,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和朋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关系很好,但素质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般:高分率为59.4%,低分率为16.9%;合作性比较差,高分率为30.2%,低分率为53.7%。为什么会出现素质不高适应良好这种矛盾现象呢?这可能由几种因素造成:一是他们毕业后所处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较为宽松,工作独立性强,不大需要同别人竞争和合作。二是主观上被调查者对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的自我评价过低。

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最差的方面是工作适应,尽管绝大多数毕业生有比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但是,他们在工作中感到比较顺手和得心应手的才刚刚过半,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也只有64.6%。他们感到工作中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知识不够用44.2%,能力不足17.4%,合计为61.6%。这说明大学毕业生的业务素质还不算高,他们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这从素质调查中也可得到证明。因此,大学毕业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边工作边学习,继续进行社会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管大学毕业生有比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家庭责任感,但他们的社会生活适应一般。他们对自己的婚姻家庭生活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刚过半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方面他们都感到适应一般。这一方面与他们本身的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受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大学毕业生要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总之,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社会适应状况都表现出一般化的特点并存在着不平衡性,他们的主要不足和弱点是业务素质偏低、工作适应较差。因此,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主要任务是在职进修,边工作边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校大学生应注意及时了解往届大学毕业生的各种信息,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充分利用高校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努力拼搏、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顺利就业、尽快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篇5: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从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和济南市一所重点中学选取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720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要求被试分别报告亲子沟通、学习成绩、自尊、抑郁、羞怯和问题行为的情况.结果发现:(1)在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中,关系定向的.沟通明显多于观念定向的沟通;随着年级的增长,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的沟通都有明显的增加;(2)在亲子沟通的类型中,保护型亲子沟通最多,其次为多元型亲子沟通,放任型和一致型亲子沟通最少;四种亲子沟通的年级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初中生的放任型和保护型亲子沟通多于高中生,而高中生的多元型和一致型亲子沟通多于初中生;(3)同一种亲子沟通既可能促进青少年的积极社会适应,同时也可能增加青少年的消极社会适应.

作 者:方晓义 林丹华 孙莉 房超  作者单位:方晓义,林丹华,孙莉(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房超(北京科技大学咨询中心,北京,100083)

刊 名:心理发展与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20(1)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青少年   亲子沟通   社会适应  

篇6: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自尊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 要:对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社会适应处于中等水平,自尊、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且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

关键词:社会适应 主观幸福感 自尊 高职生

一、研究背景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的心理理由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高职生,由于身心机制、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转变,面对的压力剧增,许多学生表现出茫然和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推动高职生积极品质、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的形成以及最终达到积极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笔者发现高职生的社会适应与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两方面因素具有一定的联系,基于此,本文拟对高职生社会适应状况、自尊水平以及主观幸福感目前状况进行考察,以期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从而不断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推动高职生良好地适应社会。

二、研究对象、工具和策略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010级、2011级两个年级共600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3份,有效率为88.8%。被试平均年龄为20.43岁,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该量表共有60个条目,包含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校园生活适应、自我适应、情绪适应和大学生活满意度7大维度,其中前6个维度又分别包含目前状况和调节2个一级维度。量表采用5级计分,从1(不同意)到5(同意)。在统计分析时对反向题进行重新编码,分数越高,说明适应目前状况越好。

2.自尊量表。该量表由10 个条目组成,分数按4级评分。

3.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问卷。选取其中的生活满意度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子量表,该量表已被跨文化研究证实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生活满意度量表包括5个条目,问卷要求被试对每个项目作1到7的评定。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分量表分别包括6个和8个项目,每个项目从1到9计分。

(三)研究策略

施测和数据处理上,采用集体施测,测试时间约40分钟,所有问卷当场回收;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生自尊水平

自尊是个体对其总体自我概念或自我价值的积极或消极的判断。本研究发现,高职生自尊的.均分为2.72,与平均数2进行单样本t检验发现,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平均水平(t=40.47, P<0.001)。将自尊均分转换为标准分后,Z大于1的人数比例为13.7%。这说明,总体上看高职生自尊水平较高者的比例还不是很大。

(二)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目前状况

当前主观幸福感备受心理学者的关注,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认知和情感的评价,一般包括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三个方面。本次调查中,将生活满意度加上积极情绪减去消极情绪作为衡量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指标,将其转换为标准分后,Z大于1的人数比例为18.4%,其中生活满意度Z大于1的人数比例为14.4%,积极情绪Z大于1的人数比例为18.6%,消极情绪Z大于1的人数比例为16.3%。说明高职生总体上主观幸福感较高,但对生活还不够满意。

(三)高职生社会适应状况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和转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和谐和平衡的状态。社会适应良好对于个体人格品质的健全、社交技巧的获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将来的工作状态及成就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适应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内容涉及情绪、行为、社会关系等方面。本次研究的适应包括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和大学生活满意度共7个维度。

四、倡议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高职生的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高职生的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间的相互影响较大。为此,可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推动高职生良好地适应社会。

(一)不断提高学生自尊水平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重视、赞赏、喜欢程度的重要测量指标,反映了人们对自己的价值、优点和重要性的总体性评价。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自尊与抑郁、孤独、害羞的情绪关系密切,自尊也往往被视为重要的中介变量,可以有效预测个体的情绪情感。其中,抑郁自尊理论指出,自尊能够调节应激对抑郁的效应,低自尊增加了引发抑郁的危险性,低自尊者更有可能在应激状态下产生抑郁,而高自尊则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因素,能够有效减缓应激诱发抑郁的可能性。本研究发现,高职生自尊均分高于平均数,但是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并不多。而自尊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均有较高的相关。因此,有必要通过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自尊水平,增强其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有效地制约自我,合理定位理想自我,确立合乎自身实际的抱负水平,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毅的性格,增强自尊和自信,以便培养学生的良好社会适应能力。

(二)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近年来,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发现,高职生总体上主观幸福感较高,但对生活还不够满意。这说明,要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需要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对此,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切实保障学生学习和生活,为其提供便利,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本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适应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正好符合人格、自尊、自我效能等个体内部变量是主观幸福感稳定而有力的预测指标的观点。这说明可以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尊水平,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便最终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相关文章:

1.《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教案

2.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工作总结

3.心理健康与自我解压

4.班主任与心理健康工作计划

5.勤奋工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6.发展心理与心理健康探究论文

7.小学心理健康与班主任工作计划

8.竞争与合作心理健康心得

9.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办法

10.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下载word文档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