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汪曾祺《职业》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职业》练习及答案

2024-08-19 07:42:4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lb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汪曾祺《职业》练习及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汪曾祺《职业》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职业》练习及答案

篇1:汪曾祺《职业》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职业》练习及答案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

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下一点盐,蒸熟,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像一把老式的木梳。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

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是三十多年前在昆明写过的一篇旧作,这一次是第三次重写了。)

【练习】

小题1: 在写卖糕饼的孩子的叫卖之前,作者还写了好几种叫卖,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 赏析买糕饼的孩子的人物形象。(4分)

小题3: 说说这篇小说的结尾的妙处。(3分)

小题4: 小说以“职业”为题是不是太大了,改为“卖糕饼的孩子”好不好?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各种吆喝声形成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各种忙碌的叫卖声也为小说定调,表现了动荡年代生活的.奔波劳碌。

②描写了买糕饼的孩子的“同行”们,为买糕饼的孩子的出场铺垫。

③各种职业,各种风格,与买糕饼的孩子的动听的叫卖声互相衬托,突出买糕饼的孩子的特点。

小题2:是一个失怙,失学的儿童,但是少年老成,懂事尽职,在沉重乏味的职业中不失童趣童心。

小题3:①是游戏,也是对自己的揶揄调侃,表现了买糕饼的孩子的童心童趣。

②是幽默,但是有些辛酸,是含泪的笑。

③意料之外,戛然而止,引人回味。

小题4:不好。

①从内容上看,小说写了各种职业的吆喝,买糕饼的孩子是其中详写的一个点。

②从主题上看,职业是对人的限制,对人的拘束,意味着人的生活模式的固化,这种固化体现在一个孩子身上,格外令人同情。

③以“买糕饼的孩子”为题,主题会接近于“失落童年”;而“职业”为题,小说的内涵更深远,是“人生的艰辛”。

篇2:阅读练习汪曾祺《职业》及其答案

阅读练习汪曾祺《职业》及其答案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她把“有”字切成了“――一尤”,破空而来,传得很远(她的声音能传半条街)。“旧衣烂衫”稍稍延长,“卖”字有余不尽:

“――一尤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昆明人叫玉米为苞谷,苗人叫玉麦),下一点盐,蒸熟(蒸出后粑粑上还明显地保留着拍制时的手指印痕),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放的是糖精,不是糖。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注:马锅头是马帮的赶马人),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

│#5 56― ―│5 32― ―‖

椒盐饼子西洋糕

放了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

│#5 56― ―│5 32― ―‖

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 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有删节)

(这是三十多年前在昆明写过的一篇旧作,这一次是第三次重写了)

1982.6.29

7.下面对这篇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观察,是汪曾祺文学创作的一贯视角。就像这篇《职业》,作者抓住“街头吆喝声”这一个“点”,生动细致地呈现出城市生活平静而琐碎的一个“面”。

B.本文以对多年前昆明街头各种吆喝声的描写开篇,既从听觉角度营造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同时也通过对“同行”的描写,为后文卖糕饼孩子的出场作铺垫。

C.本文描写了街头小贩吆喝卖东西的很多细节,他们整日辛苦地奔波于大街小巷,只能赚取微薄的收入。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底层劳动者不幸生活的巨大同情。

D.本篇的语言表达平实委婉而又富有弹性,生活气息浓厚,如对小贩所卖食物的具体介绍。同时这种平淡质朴的文风也是他心地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的人格写照。

8.关于卖糕饼孩子的吆喝声,作者说“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并以音乐简谱的形式将其标注了出来,请说说这一表达形式的作用。(5分)

9.这篇文章的结尾很有味道,作者说当那个孩子“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它的理解。(6分)

答案:

7.C(“不幸生活”并不明显;“巨大同情”也言过其实。汪曾祺曾说“写小说千万不要冷嘲热讽”,可见散淡和通达应是其创作的基本底色。)

8.①以音乐简谱直接记录原声,更富有现场感和表现力,同时也是对文学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补充和创新。②增添了文章的新颖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时隔三十多年后,作者还能用简谱的方式将当年的声音记录下来,也足可见出他情感和记忆之深刻。(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足三点给满分)

9.①全文以主要篇幅介绍了卖糕饼孩子因为失怙、失学而承担起谋生职责的不易,重点是其“小大人”的特性。结尾神来之笔,写出这个孩子身上童心未泯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和立体。②结尾有幽默感,但这是含泪的笑,有些心酸。③在表达效果上意料之外,又戛然而止,引人回味。(每点2分,其他回答只要符合文本逻辑亦可。)

篇3:汪曾祺《扁豆》练习及答案

我们那一带的扁豆原来只有北京人所说的“宽扁豆”的那一种,郑板桥写过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指的当是这种扁豆。这副对子写的是尚可温饱的寒士家的景况,有钱的阔人家是不会在庭院里种菜种扁豆的。扁豆有紫花和白花的两种,紫花的较多,白花的少。郑板桥眼中的扁豆花大概是紫的。紫花扁豆结的豆角皮色亦微带紫,白花扁豆则是浅绿色的。吃起来味道都差不多。惟入药用,则必为“白扁豆”,两种扁豆药性可能不同。扁豆初秋即开花,旋即结角,可随时摘食。板桥所说“满架秋风”,给人的感觉是已是深秋了。画扁豆花的画家喜欢画一只纺织娘,这是一个季节的东西。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北京有种红扁豆的,花是大红的,豆角则是深紫红的。这种红扁豆似没人吃,只供观赏。我觉得这种扁豆红得不正常,不如紫花、白花有韵致。

北京通常所说的扁豆,上海人叫四季豆。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现在有种的'了。北京的扁豆有几种,一般的就叫扁豆,有上架的,叫“架斗”。一种叫“棍儿扁豆”,豆角如小圆棍。“棍儿扁豆”字面自相矛盾,既似棍儿,不当叫扁。有一种豆角较宽而甚嫩的,叫“闷儿豆”。我想是“眉斗”的讹读。北京人吃扁豆无非是熟凉拌,炒,或闷。“闷扁豆面”挺不错。扁豆闷熟,加水,面条下在上面,面熟,将扁豆翻到上面来,再稍闷,即得。扁豆不管怎么做,总宜加蒜。

我在泰山顶上一个招待所里吃过一盘炒棍儿扁豆,非常嫩。平生所吃扁豆,此为第一。能在泰山顶上吃到,尤为难得。

【练习】

1.文章引用郑板桥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2.本文从扁豆的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扁豆的?

3.文中画线的语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5.本文是借扁豆抒________________情怀。

【参考答案】

1.借郑板桥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扁豆的喜爱之情。

2.从扁豆的形、实、药用、食用、种类等方面来写的。

3.这句话借用纺织娘来写扁豆的诗情画意。

4.一方面从扁豆的食用方面,介绍自己曾经难忘的一次吃扁豆的经历;一方面从扁豆的生长环境,来暗示扁豆也有生长在不普通的地域的。

5.淡雅

篇4:职业汪曾祺阅读答案

职业汪曾祺阅读答案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的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是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gè)蚤药!”

壁虱即臭虫。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把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

(有删节)

1.在写主人公的叫卖之前,作者先写了其他几种叫卖声。请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4分)

2.“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请说说小说中这句话的表达效果。(4分)

3.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6分)

4.作者在里写到:“一般都以为《受戒》《大淖记事》是我的代表作,似乎已有定评,但我的回答出乎一些人的意外:《职业》。”试探究作者认可这篇小说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①丰富故事的背景,映衬卖糕饼孩子的叫卖声。②扩大主题内涵,表达底层民众生活的辛苦。(每点2分)

2.①用诙谐的笔调写出卖糕饼的小孩子心猿意马的.工作情态。②用不可能的结果表达对卖糕饼的小孩生活状态的深切同情。(每点2分)

3.①用模仿的叫卖声结尾,难得的轻松一刻反衬小孩职业的辛苦。②生动刻画小孩卸去职业束缚后的率性天真。表达孩子对自由的向往。③第五次重复上文的叫卖声,使得文章结构富有节奏感。(每点2分)

4.①从小说题材看,体现了作者对市井生活的一贯关注。②从表达的情感看,体现作者对底层百姓生活情态的理解和同情。③从创作立场看,对人性的细微体察和体贴,表现了作者的人道关怀。④从艺术形式看,体现作者对小说散文化、民族化的追求。(每点2分,三点即可)

读汪曾祺的《职业》

上个世纪80年代,自己最先看到的是汪曾祺先生的《陈小手》。90年代自己看了他的自选集《受戒》、《晚翠文谈》、然后断断续续的看了、几家出版社出版的、汪先生的好几种大同小异的散文、小说、文论。今天看苏北的博客介绍汪先生认为《职业》是其代表作。

自己曾认真读了《职业》,当时的印象不太深、只觉得文笔、语言、意味都很好。今天又重读《职业》。这是一扇心灵的大门,从这里我们感受生命存在的“职业”常态;与偶尔生命对“职业”的出离。常态的“职业”是“椒盐饼——子西洋糕。”而出离的是“捏着鼻——子吹洋号。”

“他这会儿显然从职业中解放出来。你从他身上看出一个假期,一个自在之身。没有竹篮,而且新草鞋红带子红得真鲜。他潇潇洒洒的走过去,轻松的脚步,令人一下子想起这是四月中的好天气。······又轻轻的来一句!

捏着鼻——子吹洋号······(汪曾祺《职业》)”

这一段文字、触动我们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的内心五味杂陈;让我们流泪。

在写这篇文章的上个世纪40年代,昆明四月的好天气,在作者心目中最美的。我在四月的昆明,经历过好天气的;空气是清爽的、温润的;在阳光里显得那么温暖而贴心;愿这样的好日子,好天气在祖国的土地上更多些。

生命不能承受“职业”的无形重压与禁锢。让我们想到小说《围城》的结尾,深于一切言笑。

《职业》好比《围城》。我们“入乎其内、出乎其中。”汪先生的《职业》,让我们觉察“职业”生存的无奈与困惑;让我们觉悟出离“职业”的自在,生命因此而精彩。

思想的高贵品格,就是独立自主,就是尊重事实。

认识生命个体的尊贵,加深对生命个体存在的思考;我们的心灵才会产生光明,战胜黑暗;才会认识那些披着庸俗社会主义外衣,进行愚民的。政治人物的丑态百出。

篇5:汪曾祺《七里茶坊(节选)》练习及答案

天已经很黑了,房顶上的雪一定已经堆了四五寸厚了,我们该睡了。

正在这时,屋门开处,掌柜的领进三个人来。这三个人都反穿着白茬老羊皮袄,齐膝的毡疙瘩。为头是一个大高个儿,五十来岁,长方脸,戴一顶火红的狐皮帽。一个四十来岁,是个矮胖子,脸上有几颗很大的痘疤。戴一顶狗皮帽子。另一个是和小王岁数仿佛的后生,雪白的山羊头的帽子遮齐了眼睛,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女孩子。——他脸色红润,眼睛太好看了!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六道木二尺多长的短棍。虽然刚才在门外已经拍打了半天,帽子上、身上,还粘着不少雪花。

老刘小声跟我说:“是坝上来的…。是赶牲口的,——赶牛的。你看他们拿的六道木的棍子。”随即,他和这三个坝上人搭起话来:“今天一早从张北动的身?”

“是。——这天气!”

“就你们仨?”

“还有仨…。在十多里外,两头牛掉进雪窟窿里了。他们仨在往上弄。俺们把其余的牛先送到食品公司屠宰场,到店里等他们。”

“这样天气,你们还往下送牛?”

“没法子。快过年了。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他们把粑粑头放在火里烧了一会,水开了,把烧焦的粑粑头拍打拍打,就吃喝起来。

我们的酱碗里还有一点酱,老乔就给他们送过去。“你们那里今年年景咋样?”

“好!”高个儿回答得斩钉截铁。显然这是反话,因为痘疤脸和后生都噗嗤一声笑了。

“不是说去年你们已经过了黄河’了?”

“过了!那还不过!”

老乔知道他话里有话,就问:“也是假的?”

“不假。搞了“标准田’。”

‘啥叫‘标准田’?”

“把几块地里打的粮算在一起。”

“其余的地?”

“不算产量。”

“坝上过‘黄河’?不用什么‘科学家’,我就知道,不行!”老乔向我解释:“老刘说的是对的。坝上的土层只有五寸,下面全是石头。坝上一向是广种薄收,要求单位面积产量,是主观主义。”

老乔把烟口袋递给他们:“牲畜不错?”

“不错!也经不起胡糟践。头二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夜战,把牛牵到地里,杀了,在地头 架起了大锅,大块大块煮烂,大伙儿,吃!那会吃了个痛快:这会,想去吧!——他们仨咋还不来?去看看。”

高个儿说着把解开的老羊皮袄又系紧了。

疸疤脸说:“我们俩去。你就甭去了。”

“去!”

他们和掌柜的借了两根木杠,把我们车上的缆绳也借去了,拉开门,就走了。

听见后生在门外大声说:“雪更大了!”

老刘起来解手,把地下三根六道木的棍子归在一起,上了炕,说:“他们真辛苦!”

过了一会,又自言自语地说;“咱们也很辛苦。”

老乔一面钻被窝,一面说:“中国人都很辛苦啊!”

“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我老是想着大个儿的这句话,_心里很感动,很久未能入睡。这是一句朴素、美丽的话。

半夜,朦朦胧胧地听到几个人轻手轻脚走进来,找睁开眼,问:

“牛弄上来了?”

高个儿轻轻地说:

“弄上来了。把你吵醒了!睡吧!”

他们睡在对面的炕上。

第二天,我们起得很晚。醒来时,这六个赶牛的`坝上人已经走了。

【练习】

1l.小说第一节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12.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13.小说中说“中国人都很辛苦”;结合伞文看,为什么这么说?(4分)

14.有人认为小说《七里茶坊》中写的那!人,是我们这个比族的支柱。结合选文,试做探究。(6分)

【参考答案】

1l、概括描写人物外貌,(1分)暗示人物身份和特点,为进一步刻画人物张本(作准备);(1分,“暗示”“张本”任答--一点给1分)突出天气恶劣,(1分)为展开情节做铺垫,为表现主题蓄势,(1分,“环境…‘主题”任答点给j分)。

12、第一处:为了让坝下人过年吃j二肉,克服困难雪天送牛,(1分)朴素的语言表现了赶牛人善怠和无私;(2分,两个特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处:直陈对大跃进、大炼钢铁等做法的不满,(1分)嘲弄的语气表现了赶牛人率真和正直。(2分,两个特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13、当时极左的政策和做法(1分),使老百姓普遍工作异常劳累(1分)、生活极为艰难(1分)、内心产生怨气(或精神压抑苦闷)(1分)。 (4分,每点得1分)

14、①“那些人”在生活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吃苦耐劳,勤奋坚忍;

②对于当时的错误政策和作法,敢于批评,心忧天下;

③不畏艰难,冒雪送牛,以工作和他人为重,一心为公;

④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即使素不相识,也能彼此关爱,相互理解。(6分,答对’点得2分,满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篇6:汪曾祺《岁月钟声》练习及答案

我读的小学是县立第五小学,简称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边,对面是天地坛。五小有一支校歌:‚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实在过于夸张了。但记忆中学校门外的地势确比校内高,进大门,要下一个慢坡,慢坡是‚站砖’铺的。不是笔直的,而是有点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这道弯弯的慢坡很有感情。如果它是笔直的,就没有意思了。

慢坡的东端是门房,同时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 铃、下课铃。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为了当门房即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不问。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他屋里有一架挂钟。这学校有两架挂钟,一架在教务处。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

每逢国文课都是要背诵的。一年级开头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咏雪》这样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我觉得那时的语文课本有些篇目是选得很好的。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的。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边的梧桐树上。铜钟有一个锤子,悬在当中,锤子下端垂下一条麻绳。詹大胖子扯动麻绳,钟就响了。钟不打的时候,绳绕在梧桐树干上,打一个活结。

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 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詹大胖子还给校园里的花浇水。

秋天,詹大胖子扫梧桐叶。学校有几棵梧桐。刮了大风,刮得一地的梧桐叶。梧桐叶子干了,踩在上面沙沙地响。

詹大胖子还做什么事呢?他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教务处有一口煤球炉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炉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哒忽哒地扇。煤球炉子上坐一把白铁壶。

他还帮先生印考试卷子。詹大胖子推油印机滚子,先生翻页儿。考试卷子印好了,就把蜡纸点火烧掉。烧油墨味儿飘出来,坐在教室里都闻得见。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左边写着学生的住址、姓名,当中朱红的长方框里印了三个字“贵家长”。右侧下方盖了一个长方图章‚县立第五小学‛,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除了摇上课铃、下课铃,——打上课钟、下课钟之外,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校长对学生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詹大胖子的糖不卫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 [来源:学*科*网]

但是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他们长大了,想起五 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

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便长大了,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

教五年级国文的是高北溟先生。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教六年级国文的是张敬斋,张先生据说很有学问,他教我们《老残游记》,讲得有声有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使我对济南非常向往。

我对五小很有感情。每天上学,暑假、寒假还会想起到五小看看。夏天,到处长了很高的草。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心里很感伤。

我十九岁离乡,六十六岁回故乡住了几天。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么也没有了。承天寺、天地坛,都没有了。五小当然没有了。

这是我的小学,我亲爱的,亲爱的小学!‚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选自《汪曾祺散文选》 有删改)

【练习】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巍巍峻宇( ) ②方框( ) ③拆开( ) ④万籁俱静( )

18. 调皮的小狗、飘零的雪花,课文中的'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小学一年级所学。结合文章第四段内容思考,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对此为什么依然难忘?(答出两点即可)(4分)

19. 宋代戴复古说“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琦”,文中“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一句,以平实的语言将作者童年的观察体会写得妙趣横生,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有仇”与“爱”?(4分)

20. 史家传统的记人笔法是“不虚美,不隐恶”,作者也将詹大胖子这个人物放在现实生活中进 行客观地描述,使这一人物的优缺点都很鲜明。请分别概括出能够体现詹大胖子优点与缺点的事各一件。(4分)

21. 汪曾祺的散文温婉细腻,素朴中有挚味。正如他的老师沈从文教导的那样“贴”着生活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语句。(3分)

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学生要 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22. “童年化育师恩久,花甲感念教益长”,汪曾祺先生以浓情的笔墨追忆了自己小学五、六年级的两位国文老师,他们授课的内容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3. 汪老六十六岁重归故里,童年的母校早已踪迹皆无,可这座记忆里的圣殿,却永远铸就在他 情感的基底,心灵的深处,生命的肌理,因此才有文末这些情谊款款的文字。文章最后一 段有什么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7. ①jùn ②kuàng ③chāi ④lài(共2分,每小题0.5分)

18. 围绕“小时候的背诵记忆深刻”或“感受到了美”或“悟出了写散文、小说的方法”或“课本中的选篇很好”或“喜爱这些课文”或“内容生动有趣”或“贴近儿童心理”回答。(共4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19.“有仇”围绕“詹大胖子剪树很卖力”回答;“爱”围绕“詹大胖子精心(经常)修剪冬青树”回答。(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 体现优点的事:①围绕“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这两架钟(按时开大门;按时摇铃)”回答。②围绕“卖力地修剪冬青树”回答。③围绕“给校园里的花浇水”回答。④围绕“扫梧桐树叶”回答。⑤围绕“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回答。⑥围绕“帮先生印考试卷子”回答。⑦围绕“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回答。

体现缺点的事:①围绕“有人到学校,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也不问”回答。②围绕“违背学校规定,私自卖糖给学生”回答。③围绕“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贵”回答。

④围绕“詹大胖子屡教不改一直偷偷卖糖”回答。(共4分,每件2分,体现优点和缺点的事各一件,意思对即可)

篇7:汪曾祺《钓鱼大夫》练习及答案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随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儿,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直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钓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这位老兄姓王,字谈人。

王谈人的家很好认。门口倒没有特别的标志、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妙手回春”……

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谈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匾都有年头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经发暗。到王谈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谈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汪曾祺《钓鱼大夫》阅读答案试题解析理解。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王谈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谈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

王谈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王谈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谈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谈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只有儿子女儿一年一年长高,不得不给他们换换季。有人说:王谈人很傻。

王谈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大水文章。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谈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

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他吃喝嫖赌抽烟,败光了家业。某天夜里,他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谈人。

王谈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谈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他把王谈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谈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谈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谈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王谈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练习】

11.梳理文章脉络,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12.从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王谈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2)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13.主人公王谈人是一个医生,但文章开头却写他钓鱼,有何作用?(6分)

14.有人以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来评价汪曾祺,他的作品更是体现了儒家精神和道家风韵。请概括本文围绕主人公主要写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哪些内涵?(8分)

【参考答案】

11.①几乎每天都会在河边钓鱼并带好炉子和佐料,以便他就地享受美味。②生话清贫,衣、食、住、行都很节俭。③不顾自己生命安全行医救人。④替汪炳治瘩背疮。

(每点1分,语言简洁顺畅1分)

12.(1)语言平淡质朴(1分).“鼻子一酸”写出了王谈人内心的善良,“不但……也”凸显了他对金钱的看淡,对人生命的尊重。表现了作者对王谈人的钦佩与赞扬。(2分)

(2)语言含蓄深婉(1分)。一方面写的是王谈人清苦淳朴、恬淡自然的乡村生活(1分),一方面也赞扬了王谈人作为医者如春雨润物对待生命、救济患者,宁愿满架秋风,一生清贫.也不愿放弃内心坚守的高贵品质(1分)。

13.①照应标题,开门见山地写出这个医生的特殊爱好(2分);②激发读者兴趣,主人公虽然是医生,却喜爱钓鱼且“钓”地与众不同(2分);③突出人物形象,写出了他恬静的内心、清雅的生活,随和淡泊不追名逐利(2分)。

14.①村子里闹大水,他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救人以及不收分文为人治病的仁德仁爱;②为满身恶习的汪炳治病,还管住、管吃、宽厚;③生活清苦却安贫乐道的积极乐观;④喜欢钓鱼,在岸边做“起水鲜”;在院子里养花弄草种蔬菜;与穷朋友喝酒聚会;追求豁达超然、适意随性的人生境界。

(每点2分,事件1分,内涵1分,意思答对即可)

篇8:《汪曾祺的风景》练习及答案

第一眼看到他我即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

那是一个侧影。

背有些弓,一头被岁月漂白的头发在风里随想,头微微扬着,耳朵很宁静的样子。他站在路口,他的身边有一个疯子在发狂,街道上奔跑着喧嚣。这一切好像与他都很陌生。

他身着一件蓝咔叽布夹克,肩上背着一个半旧的黄包,看上去仿佛是偏僻县城来的一个探访者。那天他是等我们接他去一个便宴,然而我们迟到了。结果让一个70余岁的老人在街边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他没有急躁,也没有嗔怪。是的,他已经习惯于这样迟到的约会了。

他与历史的约会足足迟到了近半个世纪,当他终于乘上最后一班从那黑洞洞的隧道里升出来的班车时,他觉得他头发里的风并没有变。

他的'眼睛很诗意。

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一个70多岁的老人的眼睛竞可以如此的明澈、清纯。那两枚饱满的眸子是两方小小的古歙砚。

这双眼被40年代的南风读过,被60年代的东风读过,也被80年代的西风读过。然而他并没有患风泪眼。

他的眼睛总有水的感觉。

看他的眼睛总容易想起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他是美食家,恰如他是美文家。他先将到嘴的食物一抿,并不急于送入牙槽,用舌尖品一品,然后再细细地嚼。他吃得很耐心,很集中思想。这是小品式的吃法,当然不适合觥筹交错的盛宴,因此,他不打算去那一类庆功宴上勉强自己的胃。

吃,是私事,如同写文章。

他的文字是可一眼识穿的,因为他的文字大都拧得出水来。

第一个发现这点的是一个聪明的法国女士。

他的解释很平常:他家乡高邮是一个水乡。

来自水乡的作家并非他一人,然而后来那些人都离开了水,上岸去了。上了岸的水族有的演化成爬行类,有的则期期艾艾,成了两栖类。从生物意义上说这当然是一种进化,而当这种生物意义又被引进社会意义时,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也就变得合乎“规律”而无可非议了。

惟有他留了下来。

在水边。偶尔抬眼望一望天气,复又低头看眼前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寂寂的白白的水。

【练习】

1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看他的眼睛总容易想起干维”,是说汪曾祺和王维一样,具有洞穿尘世的能力。

B.“没有患风泪眼”,是比喻汗曾祺在创作中坚守自我不被外界迷惑的人格。

C.“文字人都拧得出水来”,是说汪曾祺的创作题材与水有关,创作风格清纯明净。

D.本文赞美了汪曾祺清丽纯净的文风和坚守自我、坚持艺术原则的高尚人格。

E.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精雕细刻式地描绘了汪曾祺的“侧影”和“眼睛”,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16.文章开头说“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他的“奇异气质”是什么?仔细阅读一、二部分回答。(4分)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样的特点?阅读三、四部分同答。(4分)

17.仔细品味下面两个句子,联系全文,简析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1)街道上奔跑着喧嚣。

(2)上了岸的水族。

18.人是风景的欣赏者或构成者,而在本文中汪曾祺成了风景,试谈谈对文章标题中“风景”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5.BD(5分)

16.饱经风霜后的宁静、宽容、清纯。(4分)认真思索,精益求精,力求唯美,坚守自我,不媚时俗,尽抒性情。(4分)

17.(1)形象地勾勒了当今世界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与宁静淡泊的心态形成强烈的对比。(3分)

(2)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那些违背文学道德丧失自我的作家形象。(3分)

18.①对全文内容的总括②将汪曾祺的人性美比作风景,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宁静、淡泊、宽容、清纯构成了精彩的人生风景,为人们所景仰。(6分)

【汪曾祺《职业》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汪曾祺的风景》练习及答案

2.汪曾祺《冬天》阅读答案

3.萝卜汪曾祺阅读答案

4.《老马识途》翻译练习及答案

5.《凿壁偷光》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6.《黑锅》阅读练习及答案

7.《牙膏》阅读练习及答案

8.《井绳》阅读练习及答案

9.《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10.初一病句练习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汪曾祺《职业》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