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影神》看陶渊明哲学思想及人生观
“金智妮金智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从《形影神》看陶渊明哲学思想及人生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从《形影神》看陶渊明哲学思想及人生观,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从《形影神》看陶渊明哲学思想及人生观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哲学思想及人生观
陶渊明组诗<形影神>有着深刻和进步哲学思想.他主张“形神相生相灭”的'观点,并用它批判慧远“神不灭论”观念,进而用“委化”的人生态度,反对佛家“因果报应”的迷信.文章从<形影神>的写作背景出发,认真分析了组诗的哲学思想,及其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人生观,指出其哲学观点有丰富的思想、时代价值和美学魅力.
作 者:叶新源 叶扬 作者单位:叶新源(赣南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江西,赣州,341000)叶扬(南康市唐江中学,江西,南康,341400)
刊 名: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N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4) 分类号:B235.9 关键词:陶渊明 人生哲学观 神灭论 <形影神>的知识脉络' >篇2:陶渊明《形影神》
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形影神三首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神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馀平生物,举目情凄[氵而]。
我无腾化木,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崑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篇3:形影神神释陶渊明诗词
形影神三首神释陶渊明诗词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注释】:
(1)这首诗写神针对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观点进行徘解。认为长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终将一死;但饮酒使人短寿,立善也无人为之称誉,过分担忧生死之事反而会损伤自己的生命;因此莫如顺应自然,以达观的态度等闲视之,不必为之多虑。
(2)大钧:指运转不停的天地自然。钧本为造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化。无私力:谓造化之力没有偏爱。万理:万事万物。森:繁盛。著:立。
(3)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以:因为。我:神自谓。故:缘故。
(4)君:你们,指形和影。
(5)结托:结交依托,谓相互依托,共同生存。安得:怎能。
(6)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
(7)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生于夏代,经殷至周,活了八百岁。爱:当是“受”字之讹,谓彭祖享受了八百岁高龄。《楚辞?天问》:“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注:“彭祖至八百岁,犹自悔不寿,恨枕高而眠远也。”永年:长寿。留:留在人间,不死。
(8)复:再。数:气数,即命运。这两句是说,寿长、寿短同是一死,贤人、愚人也并无两种定数。
(9)日:每天。忘:指忘记对死亡的担扰。将非:岂非。促龄:促使人寿短。具:器,指酒。
(10)当:会,该。为汝誉:称赞你。
(11)甚念:过多地考虑。委运:随顺自然。
(12)纵浪:放浪,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柬。大化:指自然的变化。
(13)无;同“毋”,不要。
〔译文〕
天地自然并无偏爱,
万物生存自有其处。
人与天地并称三才,
岂非因了我的缘故!
我与你们虽不相同,
有生以来相互依附。
交深情厚好恶一致,
怎能不将衷言倾诉!
古代三皇人称大圣,
时至今日皆在何处?
彭祖虽然享得高寿,
想要永存已成灰土。
长寿短命同样一死,
贤达愚昧亦无定数。
整天醉酒或可忘忧,
饮酒伤身使人短寿。
树立善德令人欣慰,
身死之后谁会赞誉?
过分担忧伤我生命,
莫如听凭命运摆布。
置身自然无拘无束,
既不欣喜亦不忧惧。
命有定数当尽便尽,
不必独自苦苦思虑。
篇4:陶渊明著名的形影神
陶渊明著名的形影神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君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篇5:陶渊明《形影神并序》赏析
陶渊明《形影神(并序)》赏析
【作品简介】形影神这首诗的题目及序文里,表面上是因为形影之言而引发了神辨,并且,在接下去的正文中,以三者辩论的形式,分别写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观点。但实际上,这场辩论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三者辩论的形式呢 有些学者认为是“自述本怀而兼谈人生哲理,则以这样的写法较为浅显,明晰,生动,亲切,如谈家常,而且渊源有自,不乏先例。
形影神诗三首并序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君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 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赏析
这三首诗告诉了读者,陶渊明为何要淡泊人生。
渊明通过形与影的一赠一答和神的开释,阐明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凡人都吝惜生命,希望长生留名,在渊明看来这是很糊涂的事。人生苦短,有酒且喝,然而与行善相比,醉酒又是那样的拙劣,行善固然能使人欣慰,然而谁会长久将你称述?三皇、彭祖以及老老少少和贤智愚顿之人都难免一死,过虑会伤害我们的生命,最好是听从命运的摆布。随着大化播迁运转,没有狂喜,也没有畏惧。该结束时就结束,不必再独自多忧虑。这也许就是陶渊明淡泊人生的.缘故吧。
无论是高贵之人、下贱之人、贤智之人、愚钝之人,没有不为了吝惜自己的生命而忙忙碌碌的,这确实是很糊涂的啊。因此,我极力陈述形影的苦恼,而由神辨析自然之理来加以开释。希望喜欢探讨这方面问题的君子,一起来了解其中任自然的用意。
形赠影一首
天地长久不没灭,山川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草木遵循自然常规,经历风霜雨露时而繁荣时而枯萎。都说人最有灵性和最有智慧,偏偏又不如草木所具有的这种自然现象。适才还看见他安然在世,忽然间又去世不再有归来的时候。谁会觉得这世上少了一人,亲人朋友是否会相思?一旦看见他遗留下的东西,便会凄然落泪。我无飞腾变化成仙的方术,一定会死去而无可怀疑。愿你听取我所言,有酒且喝不要随便推辞。
影答形一首
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养生之术又总是苦楚笨拙的。真的愿意上昆仑山、华山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这条路却已然渺茫断绝。我影子自从与你形体相遇以来,就未曾有过不同的悲伤和欢悦。休息于树荫下面影子和形体若暂时分离,停于太阳之下影子和形体终将不再分开。影子和形体同在一起是很难长久的,我们将黯然同时消灭。身体不存在了名声也将消失,想到这些五情都猛烈燃烧。多做善事会见爱于后世,为什么不自我加倍努力?酒说是能消除忧愁,比起行善难道不拙劣吗!
神释一首
天地造化不偏不倚,万物自然生长繁盛而充满生机。人为三才(天道、人道、地道)之中,难道不是因为我的缘故?与你们形影虽然不是同一物,但是生来就与你们相互依附。结体托身于形影,善恶也不两样,怎能不将我的意见陈述。三皇古今的大圣人,也难免一死。彭祖的寿命已算长久的了,想多留于世也留不住。老老少少都难免于死,贤智愚顿之人也就不必细数。天天醉酒也许能够忘怀,而酒难道不是促使短命的工具?行善固然能使人欣慰,然而谁会长久将你称述?过虑会伤害我的生命,最好是听从命运的摆布。随着大化播迁运转,没有狂喜,也没有畏惧。该结束时就结束,不必再独自多忧虑。
篇6:陶渊明形影神原文及翻译赏析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这段文字里,贵贱贤愚四字,当无歧义;营营者,戮力劳心以操持经营也,惜生者,顾惜生命也,也当无歧义;斯甚惑焉四字,惑者,当指迷失,迷惑,用现代的词汇来说,就是糊涂。焉者,于此也,斯甚惑焉即是指贵贱贤愚无不营营以惜生的这种做法,实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是在这件事情上迷失了,也当无歧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句,其中”故极陈……之苦言“是指”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营营以惜生这件事的抱苦含怨之辞,也当无歧义。余下的,似乎就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了。
固无道理,作为一首哲理诗,它当然是为了表达陶渊明的思想。但上述说法,其实并没有真正触及这场辩论的实质。笔者认为,诗中形影神三者之间的辩论,其实是分别代表儒,释,道思想之间的辨证。陶渊明的真正用意,正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和内容,来充分表达自己以下的人生哲学思想:
①对儒释道思想的全面批判。陶渊明在序文中,一开首就矛头直指“营营以惜生”这种做法,并且斩钉截铁地予以否决:斯甚惑焉。根本不留任何辩解的余地。那么,这世上营营以惜生的,又是谁呢 自然是人。在陶渊明看来,表面上人有贵贱贤愚之分,但一具体到“惜生”这件事情上来,就都一样的执迷不悟了。同样道理,天道人道,九流三教,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但一具体到“惜生”这件事情上来,也都一样的天数难逃了。至于佛教所谓的生死轮回,自然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无稽之谈罢了。这一点,陶渊明在《神释》中以质问式的阐释:“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作了相应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说,在序文伊始,陶渊明就已经开宗明义,对儒释道学说的思想,定下了一个全面批判的基调。
②对儒释道思想的辨证取舍。在陶渊明处,批判是为了继承,是企图通过形赠神,影答形,神释这种三者辩论的方式,来最终达到一种哲理性的共识,而决不是匪夷任何一方。这就是序文中的所谓“神辨自然以释之”和“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了。这一点,陶渊明同样在《神释》中以表白式的阐释:“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作了相应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说,在序文结尾,陶渊明同样直言不讳,对儒释道学说的思想,定下了一个辨证取舍的态度。
③ 既然是在全面批判中进行辨证的取舍,那么,就必须弄清楚:辨证的依据是什么 取舍的结论又是什么 这里,就必须对序文中“神辨自然以释之”一句格外留意了。
首先,是这个“辨”字。是“辨”,而不是“辩”。形影神三者是据“辨”而“辩”——它们三者的陈言,其实都采用了辨证法,只是辨证的依据各不相同。在《形赠神》中,形对神的辨证依据是“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馀平生物,举目情凄洏。”这个依据,其实就是序文中的“生”字:欲求长生而不能。其辨证结果的取舍结论是:“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在《影答形》中,影对形的辨证依据是:“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这个依据,其实就是序文中的“惜”字:愿营营以相惜而不达。其辨证结果的取舍结论是:“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在《神释》中,神对形影的辨识分别给予了批判:“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辨证的依据是“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这个依据,其实就是序文中的“自然”二字——神以天地运作之道以及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来阐释人生的真谛,以此启发形影,希望达到的最后共识是:“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其次,是这个“释”字。在这场辩论中,形影所据之“生”与“惜”,皆乃尘世中人无时不刻的挂怀之物,故陈言至极苦之处,难免举目情凄洏,念之五情热,伤心郁结。惟有神所据之“自然”,大化自钧,万理森著,故解辨之余,得以不喜亦不惧,无复多念虑,欣然释怀。因此,这个“释”字,既是释惑,释形影之惑;又是释怀,释形影之怀。
整首诗,单从字面和逻辑上来讲,就已经十分严密。而这份严密,更深的层次,是来自于字面底下所隐含的陶渊明对儒释道思想辨证取舍的真正涵义。也就是我们所必须涉及的下一问题:
第二, 形影神究竟代表什么 其各自观点的内在含义又是什么
很多陶学论著,都把这首诗系于义熙九年癸丑(413),乃陶渊明针对庐山释慧远作《万佛影铭》并立台一事而发,因此,把诗中形影神三者之间的辩论,看成是名实之辩,儒道之争。笔者以为,如果单从作品系年方面来讲,问题不大,因为确乎可以将此事件,看作是触发陶渊明创作这首诗歌的动机。但如果是要真正地探解这首诗歌的含义,那就失之谬方了。为什么 因为辩论的东西,即使没有任何事件的触发,而是单纯给出一个命题,虚拟辩论方之间思想和观点的对峙也依然存在。因此,辩论方最重要的并非在于其实际辩论对象是谁,而是在于务求各领要旨,各执一词,有的放矢,自圆其说。如果只是泛泛而谈,空论儒释道思想之表面皮毛,陶渊明又如何能够表达出自己真正的人生哲学思想呢 仅以儒家思想为例,始创孔子,经孟子发展,至荀子而集大成,三人之间的许多观点,未必就是完全一致,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却持性恶论。孔孟都持天命观,荀子却提出了“制天命”的人定胜天思想。在政治上,孔孟讲仁治,荀子重法制,以至下启弟子韩非法家思想之集大成。那么,为什么这三人同被列入儒门呢 当然不是因为师承的关系,或者某些观点或政治主张的关系,而是因为,在儒家思想的学说里,或许很多理论会因时因人因地而异,但其中关于人文精神的某些核心精髓,是贯串始终,代代延续的。同样道理,道释学说也不可能是因循不变的理论,但某些核心精髓,却是作为立派哲学的基本命题而存在的。因此,如果我们在第一点中已经明确了陶渊明写作本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表达对儒释道思想的全面批判和辨证取舍的话,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必须彻底探究清楚:在陶渊明的思想里,足以称得上儒释道思想的核心精髓,并被冠以形影神之名,然后拿出来进行批判式地辩论,最后供辨证式取舍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要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笔者以为,首先不能单看组诗中的任何一首,而是必须渗透其中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深意;其次要结合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互相对照,全面把握,才有可能真正解开形影神之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故此,这里暂时按下本诗不表,继第一部分社会形态探讨中对陶渊明现实生活道路的逐一检点,在本部分意识形态层的探讨里,我们同样有必要先对彻底归隐后的陶渊明的人生思想发展路线,作一个梳理。
先看看陶渊明41岁罢官归田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摘录):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托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兮,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何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惶惶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再来看看陶渊明63岁临终前的《自祭文》(摘录):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耔,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阳,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存为世珍,没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 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
寒暑逾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廓兮以灭,慨焉以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 呜乎哀哉!
《归去来兮辞并序》和《自祭文》两篇,因文中陶渊明已自明确交代时间,一是“乙巳岁十一月也”,一是“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因此其系年当确切无疑。至于《形影神三首并序》一诗,如前所述,根据其写作背景,我们暂系年于陶渊明49-50岁之间。细心研读和比较《归去来兮辞并序》,《形影神三首并序》,《自祭文》这三篇文章,可以发现什么
三篇作品,虽然从形体上有所不同,但如果从表意的层次来划分,则和《形影神三首》一样,都是属于一种三三辨证对话的模式——形影分别极陈其营营以惜生之苦言,据辨而辩,最后是神辨自然以释。
篇7:陶渊明形影神原文及翻译赏析
形,指代人的形体,肉体;影,就是身影,影子;神,则是人的精神,相对于“形”而言,就是寄托于其中的灵魂。形和神的关系自古就有阐述,而陶渊明在这组诗中提出了影之一说,将原本两方命题变成了三方,进一步提升了其哲学内涵。
三首诗中,前两首通过形与影的对话,各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这两种生活态度可能是当时大多数人所秉持的态度。而最后一首,则阐释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人生的看法,也是这套组诗写作的目的。同时,也是作者归隐田园后始终遵循的一条人生价值观。
诗前小序的意思是:众生之中,无论贵贱贤愚,都整日为长生或留名而忙忙碌碌,这实在是太让人困惑了。所以,作者在此要极力陈述形和影二者为名为寿操劳的辛苦,而借神之言,以顺应自然的'态度为它们二人作解释。最后,希望关心这类事的人,能共同采纳《神释》中的诗意。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君言,得酒莫苟辞。
把形和影看做是两个人,这首诗,就是形写了送给影的。
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不能像天地山川一般永存于世,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
人类是所谓的万物灵长,在生命这个话题上,却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样得到永恒。适才还在世间相见,可转眼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永无归期。对于这个大世界来说,走了一个人,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作为亲戚朋友,哪有不相思的!
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这只能引起无限伤感。我只是一个形体,没什么本事,没有腾化成仙的法术,必然也会像上面所说的情况一样,这没什么可怀疑的!希望你——影,能听从我说的话,得到了美酒,千万不要推辞。
形对生命这个命题的观点,即魏晋士人中大多数的观点。他们羡慕天地山川草木的不衰,感叹人的生命无常。但是又无可奈何,再怎么想法设法去延长寿命,也是徒劳。只能去逃避这个话题,以酒怡情,遁入醉梦中,享受虚幻的快乐。形在这里代表魏晋士人告诉大家,忙忙碌碌为长寿都是无用的,无论如何都逃不过一死,与其如此徒劳辛苦,不如痛饮美酒,醉乡里,省却这些烦恼。形之所痛者,在于身体的消失,故而这首诗中写的最动人的,就是人逝世后留下的那种空缺感,那种“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的情形。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影收到了形赠的一首诗,也回赠了一首给形。
长生不老地留存生命史不可能的,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卫护生命保持健康,也让人很苦恼,没有好方法。我打心底里想到昆仑山和华山这样的仙境去学习养生之道,无奈路途遥远不可通。自从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离,不管是悲还是喜,我们都一起承受。其实在树荫下暂时分开,而止于阳光下,我们也诗中不离别。可是,这种形影不离,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形总有一日会灭亡,而影也会跟着一起黯然俱灭。想到身子没了,但是名声也没有留下,实在是心情复杂。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了些大功,就可以见爱于后人,为什么不竭尽你的能力为之呢?酒虽然能够消除忧愁,但是与此相比,岂不是太拙劣不堪了么。
影在这里所说的,似乎比形的观点简单了一下,但也更深了一层。它接受人定不能长生的事实,不会为此而奔波辛劳,因此它没有为人死后留下的空缺感所苦恼,却希望可以在死后留下美名。肉体虽然不在了,可是好名声依然流芳百世。诗中观点是,名声与人,同影与形是不一样的。影会同形一起湮灭,而名却不同。如果一个人在世是“立善”,死后就会有“遗爱”,这比死后什么都不留下要强得多,更比得酒即饮沉湎于物质生活,要更加接近永恒。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这首诗,才是本组诗的主旨所在。前两首也许是作者陶渊明的对于人生的矛盾心理,但是到了这里,作者终于想明白了,他领悟到了自己的真谛,写了这首诗作为自己释怀的交待。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关系休戚相关,看到形与影如此为生命所困,作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可是也会终结,再想留在人间实在不可能了。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贤人还是小人,都难逃一死,死后没有区别。倘若如形所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生的苦恼,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倘若如影所说,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吗?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老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这是作者解剖自己的思想,并求得解决的记录。他首先肯定了自然是平等的,万物众生,并没有哪一种被老天特别关照;接着,也肯定了人会走向死亡的必然性。但是,这里批判了前两首诗中喝酒消忧以及竭力留名的愚痴,告诉大家,天命自有安排,与其如此放不下,不如早些释怀,任性自然。也许这,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乐趣吧!
对于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也许有人会赞同前两者,作者在此只是阐述自己的人生理念。从中我们能看到陶渊明的达观,以及一丝幽默风趣。作者充满想象,以形影神三者对话,为我们诠释了一个乐于天命的人生价值观,即便是在生死的问题上也显露出来精神的宽松与余裕,才是这套诗最最迷人的所在。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哲学思想及人生观】相关文章:
3.陶渊明简介及作品
5.从人字看人生范文
6.从佛经里看宇宙观
10.从高考阅卷看规范答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