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诗》看杜甫
“goodnigh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从《杜甫诗》看杜甫,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从《杜甫诗》看杜甫,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从《杜甫诗》看杜甫
从《杜甫诗三首》看杜甫
《望岳》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再漫游齐赵。时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又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而《望岳》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希望(愿望)。诗人不但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还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不畏艰险、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也可以看到杜甫漫游期间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
《春望》
――“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乾”的中年之伤
“安史之乱”期间,战争纷争不断,杜甫家乡的音信稀少。此时的杜甫亲眼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爱国主义诗篇――《春望》。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写得铿然作响,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在杜甫身陷贼中的八个月期间,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若论深沉含蓄,此诗当为翘楚,通过《春望》可以看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特点。
《石壕吏》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所见之伤
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十月长安、洛阳两京收复,玄宗回到长安,全国掀起一股“中兴热”。但好景不长,当平叛战役惨遭失败以后,洛阳陷入混乱,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于是就写下了一系列反映战乱现实的诗篇。著名的“三吏”、“三别”组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练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杜甫诗三首》
――以点代面话杜甫
《杜甫诗三首》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普通课文,却是能帮助中学生理解杜甫其人其诗的最好素材。通过三首诗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可以帮助学生既感受到杜甫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又理解“安史之乱”对杜甫造成的切身之伤;还可以通过《石壕吏》这个点去了解“三吏”、“三别”这个面,去理解杜甫笔下反映的“安史之乱”后期政治腐朽、战争频频、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以及杜甫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
篇2:《杜甫诗》
《望岳》写作背景:
杜甫在 25 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 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 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 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 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 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 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 《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 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 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 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 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 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 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春望》写作背景:
《春望》是一首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 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
《石壕吏》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 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 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 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三吏: 《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其中,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篇3:《杜甫诗》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自问世起,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脸炙人口,历久不衰。它反映的是诗人_____的高尚情操和_____的情怀。
2、前四句写景,“城春草木深”写的不是生机盎然,而是_______________。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二、《石壕吏》阅读训练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吏》是一首____诗(体裁),以___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___,事件是______。
2、《三吏》《三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正确译文是:_____
4、组词:
⑴ 妪___讴__呕
⑵ 孤__狐__弧__
⑶ 炊__吹___欢
⑷ 暮___幕___慕
5、解释句中的词语:
⑴ 老翁逾墙走 逾:
⑵ 三男邺城戍 戍:
⑶ 老妪力虽衰 妪:
⑷ 急应河阳役 应:
⑸ 夜久语声绝 绝:
⑹ 如闻泣的咽幽 咽:
6、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7、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参考答案】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1、注音:
齐鲁青末了(liǎo) 岱宗(dài) 决眦(zì)
浑欲不胜簪(zān) 逾(yú) 戍(shù)城
老妪(yù) 泣幽咽(yè)
2、形似字区别:
3、同音字辨析:
4、解词: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神秀:聚焦
阴阳割昏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决眦入归鸟:眼眶,眼角
烽火连三月:喻指战火
浑欲不胜簪:简直
妇啼一何苦:多么
犹得备晨炊:还能够
5、难句试译:
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那时),向四周看去,层层叠叠的山峦都显得矮小了。
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白头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
⑶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译文:(我)赶快去承担河阳兵营的差使,还来得及做明天的早饭。
初二语文试题栏目
一、1、热爱国家眷念家人
2、因战乱造成的人走城空的荒芜之状
二、1、叙事时间先后老妇差役捉人,老妇应役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4、⑴ 老妪讴歌呕吐 ⑵ 孤独狐狸弧形 ⑶ 炊具吹牛欢呼 ⑷ 暮色幕布仰慕
5、⑴ 越过 ⑵ 防守 ⑶ 年老的女人 ⑷ 应征 ⑸ 停 ⑹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6、“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7、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初二语文试题栏目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⑴ 水何澹澹
⑵ 星汉灿烂
⑶ 山岛竦峙
2、曹操的《观沧海》是写景抒情之作,所写之景既有眼前的实景,又有想象之虚景,写想象之景的诗句是:“____”。
3、课文注解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①,园庐但②篙藜。我里③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④因阵败,归来寻旧蹊⑤。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⑥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⑦。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⑧。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⑨。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⑩。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⑾。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⑿。入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⒀?
【注释】
①[天宝后]指安史之乱后。②[但]。③[里]村庄。④[贱子]老兵自称。⑤[蹊]小路。⑥〔安辞〕怎敢辞去。⑦习间鼓鼙“指参加军事训练。⑧[携]离,告别。⑨[终转述]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吉凶难料。⑩[齐]同。⑾[委沟溪]丢在山沟里。⑿[酸嘶]痛楚悲苦地哭。⒀[蒸黎]老百姓。蒸,众多;黎,平民。
1、诗篇开头“寂寞”二字的作用是?
2、家乡今昔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这也是____________的根源。
3、“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家乡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的情景。这句里的“_____”字用得特别传神。
4、“日瘦气惨凄”是“贱子”触景生情,烘托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心境;这一句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
5、“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的深刻含意是?
6、“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中“永痛”的意思是?
7、“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的意思是?
8、翻译,并简略说明其写作特点。
⑴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译文:
写作特点:
⑵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译文:
写作特点:
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译文:
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篇4:《杜甫诗》
1、作家作品背景:
杜甫,唐朝诗人,后人尊称“诗圣”,诗多咏怀和忧国忧民之作。
《望岳》是杜甫早期作品,诗中透出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与《石壕吏》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年间的作品,《春望》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壕吏》则体现了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胜利的渴望,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又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进行了含蓄的揭露。
2、文学常识:
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创作。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等,但四言、五言、七言较常见,也有杂言的。古诗押韵较宽,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古体诗不讲对仗,而且不求工整,不避重字。
律诗的格律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有如下规定:⑴
限字句。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⑵
定韵脚。双句必须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只许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也不能用相同的字押韵。⑶
对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规定,一般按照对仗句平仄相对的原则处理,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⑷
讲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则可对可不对。
绝句每首四句,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绝句在平仄和押韵规则上完全和律诗一样,但在对仗上比律诗灵活,可以全首对仗,也可通篇不对仗。
词起于唐而盛于宋。原为歌词,后衍变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故词又叫长短句。词在声调、字数、句数等形式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每首词都有词牌,如“水调歌头”、“如梦令”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下另立标题,表明作品的内容或主题。也有的词没有题目,人们往往用该词的第一句话来代替题目,以和同词牌的词相区别。按照字数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篇5:杜甫诗
杜甫诗三首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篇6:杜甫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三百首
【从《杜甫诗》看杜甫】相关文章:
1.杜甫诗解析
2.《杜甫诗》知识点
3.杜甫诗教案设计
4.杜甫诗教学方案
6.杜甫诗审美鉴赏
8.杜甫的写景诗
9.杜甫的诗有
10.杜甫诗课后练习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