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秋思 张籍》阅读答案

《秋思 张籍》阅读答案

2023-06-21 08:42: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INOYB”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秋思 张籍》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秋思 张籍》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思 张籍》阅读答案

篇1:张籍《秋思》阅读答案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 ,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 。(2分)

②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20.(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

篇2:《秋思 张籍》阅读答案

《秋思 张籍》阅读答案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 ,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2分)

②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0、(1)绝句 律诗

(2)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意思对即可)

20.(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20(l)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3分)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4分)

篇3:张籍《秋思》阅读答案

10、(1)绝句 律诗

(2)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意思对即可)

20(l)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3分)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4分)

篇4:张籍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9.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

答案:

8.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1分)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2分)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2分)

9. 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复恐”二字 ,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各3分)

1.张籍秋思阅读答案

2.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

3.晏子使楚阅读练习及答案

4.丰碑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5.扬州郭猫儿阅读练习及答案

6.蒲柳人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7.珍珠鸟阅读练习及答案

8.礼物阅读练习及答案

9.南方的冬天_阅读练习及答案

10.课后练习《长江之歌》阅读答案

篇5:秋思张籍阅读理解答案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 ,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 。(2分)

②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20.(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

10、(1)绝句 律诗

(2)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20(l)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3分)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4分)

张籍《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9.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

答案:

8.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1分)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2分)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2分)

9. 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复恐”二字 ,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各3分)

[秋思张籍阅读理解答案]

篇6:张籍的秋思阅读答案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绝句,唐代另一种著名的诗歌体裁是律诗 。(2分)

②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意思对即可)

3.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意万重在诗 中的意思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意万重即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同意。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引起意万重,正因为意万重,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临发又开封。可见,诗中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发的。

4.《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蓄。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秋风是百花凋零,万叶枯黄,他虽不可见,却处处存在。游子见摇落而生羁旅、凄寂。平淡之中有丰富的暗示与联想。

5.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

答: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6.结合诗句理解,作者在什么情景下想起作家书的?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思念)。

篇7:张籍的秋思阅读答案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3、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篇8:《秋思》张籍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翻译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注释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创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秋思 张籍》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秋思张籍鉴赏答案

2.《秋思》张籍唐诗鉴赏

3.改写张籍《秋思》作文

4.秋思阅读答案

5.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6.闽中秋思阅读练习答案

7.张籍《野老歌》阅读训练及赏析

8.韩愈《调张籍》原文

9.背影张磊阅读答案

10.张籍作品鉴赏成都曲

下载word文档
《《秋思 张籍》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