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珠笑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2.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渔家傲·秋思》围绕“异”字写出了塞外的萧瑟荒凉,体现了将土们生活的艰苦。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使沦落异乡的游子更添悲然。
C.《天净沙·秋思》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两首诗歌,一首是宋词,一首是元曲,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3.这两首古代诗歌皆以“秋思”为题,请指出它们所表达的“秋思”有何不同。(4分)
答
22.CC项“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不恰当。《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意在衬托游子的漂泊之苦,景物是陪衬。
23.《渔家傲·秋思》表达的“秋思”是身处边寒的征人之情:既有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有功业难成、有家难归的愁绪。《天净沙·秋思》表达的“秋思”是天涯论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羁旅之愁)。
解析《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大意为“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归期无法预汁”,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大意是“征人不能入眠,将军战士头发花白,流下眼泪”。这些语句展现的是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主旨句,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篇2:《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 。(2分)
2.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2分)
答:
3.就表达方式而言,这首词的上阙运用了,下阙运用了 。(2分)
4.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词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表达塞外奇特壮美景象的诗句“ , ”。(2分)
20xx年贵州黔东南州初中毕业、升学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与中原不同孤寂荒凉(2分)
2.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之情。(2分)
3.描写 抒情(2分)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篇3:《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原文】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题】
(1)“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泪”,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①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塞下奇异的声音。如“四面边声连角起”
③塞下战事紧张,戒备森严。如“长烟落日孤城闭”。[2分。其中答对其中2点得1分,答对3点得2分。如只答对其中的1点得0分。]
(2)蕴含了对长期艰辛戍边生活的愁苦心酸,对家乡极度思念的孤寂凄凉,对功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惆怅忧闷。[3分。每点1分,共3分]
篇4:《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2.下列各 项中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边塞秋天的景象与江南一带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 “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边将士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然寒冷,但有羌管奏鸣,生活很有情趣并不艰苦。
2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范仲淹的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并简析理由。(2分)
参考答案:
22. D (2分)
23. 答案示例一:喜欢前一句。这个词句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将士们戍边的艰辛和他们因为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非常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示例二:喜欢后一句。这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写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效命,为人民效力。(符合文意即可)(2分)
篇5:《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秋思》词中和《岳阳楼记》文加点词的意思。
⑴ 塞下秋来风景异 ( ) ⑵ 燕然未勒归无计 ( )
至若春和景明, ( ) 微斯人,吾谁与归 ( )
2.根据你的比较阅读体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⑴《秋思》词中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请概括塞下这一“异”风景的特点?“异”中暗含着感情基调是什么?
⑵《岳阳楼记》文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志向?
3.“酒”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文中很常见,如《秋思》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岳阳楼记》文中“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借助它构成诗文深远的意境。请你再举出一句与“酒”有关的诗句,并揣摩揣摩诗人借“酒”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诗句: ;蕴意: 。
4.《秋思》词中和《岳阳楼记》文中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尽管是同一作者,但表达的意图明显不同。请作一简要的比较辨析。
参考答案:
1.⑴ 景色 日光 ⑵ 回家 归依
2.⑴寒冷、萧瑟 哀伤、悲怆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示例:“劝君更尽一杯酒” 惜别、体贴、祝愿
4.《秋思》中描写的是边塞荒凉的秋景,为写战事紧急,戒备森严的背景,为下阕的`抒情作铺垫;《岳阳楼记》中分别写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旨在引出“迁客骚人”的一悲一喜览物之情,导出古仁人之心并与之作对比
篇6:《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的上片写景,围绕一
2这首词上片写景,围绕“ ” 写下了 塞下 的特点 (2分)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分)
参考答案:
异,写出边疆的荒凉,战事吃紧。
2、3、。略
篇7:《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11.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参考答案:
10.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11.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6.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1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答:
参考答案:
16.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17.(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9.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10.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答案示例: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
篇8:《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这首词的上片描写 ,以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2分)
②.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①.边塞秋景 异(每空1分,满分2分)
②.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各1分,满分3分)
①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②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示例: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篇9: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原文】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题】
(1)《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 】(朝代)的【 】,其中“渔家傲”是【 】名,“秋思”是【 】。(2分)
(2)这首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突出了“塞下秋景”“天冷”、【 】和【 】的特点;词中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北宋(宋),范仲淹,词牌,题目。(2分。每个要点0.5分)
(2)声杂、城孤(1分。每个要点0.5分,意思相近即可)。思乡(思乡、忧国)(1分)。
篇10: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原文】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题】
10.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并从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一是大雁南飞,二是【 】,三是【 】。(2分)
11.请谈你对本词核心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0、边声四起;孤城落日。(2分)
11、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虽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对成就功业的向往。(意对即可,2分)
篇11: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范仲淹的诗作,诗作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旷达的胸怀将这首描景诗写得十分的生动传神。原文: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阅读问题: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这一句揭示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阅读答案:
(2) 揭示了矛盾的心理: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功立业,勒石燕然的目的。
渔家傲・秋思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字词解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声音。
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此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渔家傲・秋思背景: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渔家傲・秋思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 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州(今陕西省彬县)。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相关推荐:
渔家傲 黄庭坚
渔家傲七夕苏轼翻译
【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秋思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