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阅读答案

《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阅读答案

2023-04-26 08:39: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姐你绣花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阅读答案

篇1: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阅读答案

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阅读答案

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景点建筑,仅颐和园里就有各式亭子40多个。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巅,有的夹于廊中,有的位于桥头……它们不仅把美丽的湖光山色点缀得更加娇艳动人,又为游人提供了一处处停留休息领略周围景色的场所。

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朗如亭,不仅是全园中也是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一个,面积有13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朗如亭通过十七孔桥与南湖岛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

而在佛香阁旁有一个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的小小亭子,它的'高和宽都仅有一米多,只能供人观赏。

在小小亭的西边则有一个极为珍贵的铜亭,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为世上罕见。

在铜亭东边有一个甚为奇特的敷华亭,它的外形并不奇特,而是在亭内有一山洞直通山下,并有一个小木亭位于其中。亭中有亭,真是奇妙无比。

敷华亭东边有一个很是别致的蝴亭。它造型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由两个相连的六角单檐亭组成。那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 熠熠发光,甚为美观。从昆明湖东岸通过一座小桥有一小岛,岛的中心坐落着全国最佳的知春亭。它造型美,四面环水,周围满是绿叶红花。站在亭上向远处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令人陶醉。

颐和园的亭子千姿百态,它 们和着山水树木,和着周围的建筑及变幻莫测的天空,又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葱茏苍翠的万寿山及许许多多的殿堂楼阁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生动清新、美丽动人的画面。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2分)

2、本文介绍的亭子有哪些?请依次写出它们的名称。(2分)

3、本文第二段所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请举例说明其中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答案:

1、颐和园里的亭 千姿百态

2、朗如亭、小小亭子、铜亭、敷华亭、蝴亭、知春亭

3、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如把“朗如亭”比作“巨大的圆形宫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朗如亭”壮观的特点。

篇2:《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阅读答案

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景点建筑,仅颐和园里就有各式亭子40多个。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巅,有的夹于廊中,有的位于桥头……它们不仅把美丽的湖光山色点缀得更加娇艳动人,又为游人提供了一处处停留休息领略周围景色的场所。

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朗如亭,不仅是全园中也是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一个,面积有13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朗如亭通过十七孔桥与南湖岛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

而在佛香阁旁有一个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的小小亭子,它的高和宽都仅有1米多,只能供人观赏。

在小小亭的西边则有一个极为珍贵的铜亭,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为世上罕见。

在铜亭东边有一个甚为奇特的敷华亭,它的外形并不奇特,而是在亭内有一山洞直通山下,并有一个小木亭位于其中。亭中有亭,真是奇妙无比。

敷华亭东边有一个很是别致的蝴亭。它造型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由两个相连的六角单檐亭组成。那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甚为美观。从昆明湖东岸通过一座小桥有一小岛,岛的中心坐落着全园最佳的知春亭。它造型美,四面环水,周围满是绿叶红花。站在亭上向远处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令人陶醉。

颐和园的.亭子千姿百态,它们和着山水树木,和着周围的建筑及变幻莫测的天空,又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葱茏苍翠的万寿山及许许多多的殿堂楼阁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生动清新、美丽动人的画面。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2、本文介绍的亭子有哪些?请依次写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3、本文第二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依次是:

4、本文第一段中红色的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篇3:《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阅读答案

2、朗如亭(最大、壮观);小小亭子(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铜亭(青铜铸成,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敷华亭(亭中有亭,奇妙);蝴亭(别致);知春亭(造型美、最佳)。

3、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4、答:不能去掉。“仅”紧密呼应上句中的“最常见”一语,突出说明只是在颐和园中就有40多个亭子,确实是“最常见”的景点建筑,表达上语气连贯,前后衔接紧密,所以不能去掉。

篇4:《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说明文阅读答案

《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说明文阅读答案

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景点建筑,仅颐和园里就有各式亭子40多个。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巅,有的夹于廊中,有的位于桥头……它们不仅把美丽的湖光山色点缀得更加娇艳动人,又为游人提供了一处处停留休息领略周围景色的场所。

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朗如亭,不仅是全园中也是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一个,面积有13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朗如亭通过十七孔桥与南湖岛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

而在佛香阁旁有一个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的小小亭子,它的高和宽都仅有1米多,只能供人观赏。

在小小亭的西边则有一个极为珍贵的铜亭,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为世上罕见。

在铜亭东边有一个甚为奇特的敷华亭,它的外形并不奇特,而是在亭内有一山洞直通山下,并有一个小木亭位于其中。亭中有亭,真是奇妙无比。

敷华亭东边有一个很是别致的蝴亭。它造型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由两个相连的六角单檐亭组成。那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甚为美观。从昆明湖东岸通过一座小桥有一小岛,岛的中心坐落着全园最佳的`知春亭。它造型美,四面环水,周围满是绿叶红花。站在亭上向远处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令人陶醉。

颐和园的亭子千姿百态,它们和着山水树木,和着周围的建筑及变幻莫测的天空,又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葱茏苍翠的万寿山及许许多多的殿堂楼阁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生动清新、美丽动人的画面。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2、本文介绍的亭子有哪些?请依次写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3、本文第二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依次是:

4、本文第一段中红色的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颐和园的亭 千姿百态

2、朗如亭(最大、壮观);小小亭子(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铜亭(青铜铸成,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敷华亭(亭中有亭,奇妙);蝴亭(别致);知春亭(造型美、最佳)。

3、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4、答:不能去掉。仅紧密呼应上句中的最常见一语,突出说明只是在颐和园中就有40多个亭子,确实是最常见的景点建筑,表达上语气连贯,前后衔接紧密,所以不能去掉。

篇5:颐和园现代文节选阅读答案

颐和园现代文节选阅读答案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全园布局可分为行宫区和风景游览区两大部分,占地约290公顷。进东宫门前行,便是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宫区。

游览区是颐和园景观的精华,分为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个部分。万寿山前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了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宏伟、气势极为磅礴。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的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荡舟于昆明湖上,看万寿山,有如欣赏一幅从东向西展开的巨幅画卷。后山后湖碧水潆洄、古松参天,幽静异常。岸边小店栉比,幡幌飘摇,一派江南水乡景色。

从行宫区的东寿堂往西过邀月门,是一条728米的长廊,这是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颐和园的长廊以建筑精美、曲折多变和彩画丰富闻名于世。它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随万寿山南麓的地势高低起伏。由于处理巧妙;利用左右的借景而转移了人们的视线,所以游长廊时并不感觉到地势不平,走向曲折。长廊犹如一条锦带将远山近水和园内各种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长廊的全部梁枋上,绘有大小彩画14000多幅,构成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洋溢着浓重的民族文化气息。这些彩画均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古典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内容无一雷同。

出长廊,进排云门,面前就是紧依万寿山的`排云殿。沿殿两边斜线上行,穿德辉殿,登114级台阶,就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杰出的代表。佛香阁高21米,建筑在20米高的石砌台基上,以8根大铁梨木为擎天柱,顶为八角攒尖式,阁内二至三层有旋转式楼梯,其下石级为朝天磴。佛香阁四周叠山堆石,回环曲折。环阁远望,西郊景物尽收眼底。

万寿山以南,是烟波浩渺,气象万千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西堤有六座桥梁,以玉带桥最为有名,远远望去,如玉带轻飘。与西堤相接的东堤是一道石造长堤,中段有仿卢沟桥而建的十七孔桥,桥石栏杆顶上雕有544只形态各异的石狮。

颐和园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美景,它巧妙地把人工建设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对外开放以来,这座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数百万人,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解释下列字词。(2分)

(1)荟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典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颐和园全园布局可分为行宫区和风景游览区两大部分,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哪一部分?(2分)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风景游览区的?依次介绍了哪些景点?(2分)

4.第三节共有6句话,对它们层次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5.第五节介绍佛香阁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分)

6.举例说明颐和园是如何巧妙地把人工建设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汇在一起的。(2分)

7最后一节有什么作用?(2分)

8.结合具体的语句,体会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1) (英俊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2)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2.风景游览区。

3.行踪顺序。依次介绍了长廊、佛香阁和昆明湖。

4.A

5.列数字。

6.例如:颐和园的长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随万寿山南麓的地势高低起伏。这种设计充分利用了前湖后山,丰富了景色的内涵,增添了游览者的情趣。又如,将21米高的佛香阁建筑在20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增加了佛香阁的高度,方便游览者环阁远望,尽览西郊景物。

7.从侧面说明了颐和园的杰出艺术成就,照应了前文,突出了文章中心。

8.说明准确:如“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描写生动:如“后山后湖碧水潆洄、古松参天,幽静异常。岸边小店栉比。幡幌飘摇,一派江南水乡景色”。

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一、问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章开头:

①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点出了……;②同时句子起到了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的作用;③句子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总领下文的……总结上文的……

3、文末:

句子起到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的作用,……(简单解释)

二、问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篇6:《春游颐和园》阅读答案

《春游颐和园》阅读答案

春游颐和园

沈从文

①北京建都有八百多年历史。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北京城郊建造了许多规模宏大建筑美丽的宫殿、庙宇和花园,留给我们后一代。花园建筑时间比较晚的,是西郊的颐和园。春天来了,颐和园花木都逐渐开放了,每天有成千上万来看花的游人。

②我们似可把颐和园分成五个大单位去游览。第一是进门以后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除中部大殿外,计包括北边的大戏楼和西边的乐寿堂,以及西边前面一点的玉澜堂。第二部分是长廊全部和以排云殿、佛香阁为主体、围绕左右的建筑群。第三部分就是湖中心那个孤岛上的建筑群,龙王庙是主体。第四部分是后山一带,建筑废址并不少,保存完整的房子却不多。第五部分是东路以谐趣园为中心的建筑群,靠西上山有景福阁,靠北紧邻是霁清轩。

③颐和园最高处建筑物,是山顶上那座全部用彩琉璃砖瓦拼凑作成的无梁殿。这个建筑无论从工程上和装饰美术上说来,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作。上山的道路很多:欢喜热闹不怕累,可从排云殿后的抱月廊上去,再从那几百磴“之”字形石台阶爬到佛香阁,歇歇气,欣赏一下昆明湖远近全景,再从后翻上那个众香界琉璃牌楼,就到达了。欢喜冒险好奇的,又不妨从后山上去。这一路得经过几层废殿基,再钻几个小山洞。行动过于活泼的游客,上到山洞边时,头上脚下都得当心一些,免得偶然摔倒。另外东西两侧还有两条比较平缓的山路可走,上了点年纪的人不妨从东路上去。就是从景福阁向上走去。半道山脊两旁多空旷,特别适宜于远眺,南边是湖上景致,北边园外却是村落自然景色,很动人。夏六月还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直延伸到西山尽头,到秋八月后,就只见无数大牛车满满装载黄澄澄的.粮食向合作社转运。

④从北边走可先逛长廊,到长廊尽头,转个弯,就到大石舫边了。欢喜划船的游人,比较合适的是绕湖心龙王庙,就穿十七孔桥回来。欢喜从空旷湖面转入幽静环境的游人,不妨把船向后湖划去。后湖水面窄而曲折,林木幽深,水中大鱼百十成群,对小船来去既成习惯,因此也不大存戒心。后湖秋天在一个极短时期中,水面常常忽然冒出一种颜色金黄的小花,一朵朵从水面探头出来约两寸来高,花不过一寸大小,可是远远的就可让我们发现。至近身时我们才会发现柔弱花朵上还常常歇有一种细腰窄翅黑蜻蜓,飞飞又停停,彼此之间似相识又似陌生。又象是新认识的好朋友,默默地又亲切地贴近时,还象有些腼腆害羞。一切情形和安徒生童话中的描写差不多,可是还更美丽一些。这些小小金丝莲,一年秋季只开花三四天,小蜻蜓从湖旁丛草间孵化,生命也极短暂。我们缺少安徒生的诗的童心,因此也难更深一层去想象体会它们短暂生命相互依存的悦乐处。见到这种花朵时,最好莫惊动采摘,让大家看看。由石舫上山路,可经过画中游,这部分房子是有意仿造南方小楼房式做成,十分玲珑精致,大热天住下来不会太舒服,可是在湖中远观却特别好看。走到画中游才会明白取名的用意。若在春天四月里,园中好花次第开放,一切松柏杂树新叶也放出清香,这些新经修理装饰得崭新的建筑物,完全包裹在花树中。

⑤颐和园还有一个地方,也可以作为一个游览单位计算,就是后山沿围墙那条土埂子。这地方虽近在游人眼前,可是最容易忽略过去。这条路是从谐趣园再向北走,到后湖尽头几株大白杨树面前时,不回头,不转弯,再向西一直从一条小土路走上小土山。那是一条能够满足游人好奇心的小路,一 路走去可从荆槐杂树林子枝叶罅隙间清清楚楚看到后山后湖全景。小土埂上还种得好些有了相当年月的马尾松,松根凸起处,间或会有一两个年青艺术家在那里作画。地方特别清静,不会有人来搅扰他的工作。更重要还是从这里望出去,景物凑紧集中,如同一个一个镜框一样。若是一个有才能的年青画家,他不仅会把树石间色彩鲜明的红领巾,同水上游人种种活动,收入画稿,同时还能够把他们表示新生生命的笑语和歌声同样写入画中。其实这些画家在那里,本身也很像一幅画,可惜再找不出画他的人。

(选自《沈从文散文精选》,有删改)

16.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答:

17.请分析文中两句划线句子的含意。(6分)

①夏六月还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直延伸到西山尽头,到秋八月后,就只见无数大牛车满满装载黄澄澄的粮食向合作社转运。(3分)

答:

②其实这些画家在那里,本身也很像一幅画,可惜再找不出画他的人。(3分)

答:

18.文章第四自然段在描写小莲花时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8分)

答:

19.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篇介绍北京八百年的历史,表现了作者对北京悠久文化的熟悉,接着写颐和园在北京花园中建筑时间比较晚,体现了

作者对颐和园的熟悉,同时引出下文。

B.在介绍颐和园最高处的建筑无梁殿时,作者通过由不同道路到达无梁殿来解说无梁殿周围的景观,细腻地描写了无梁殿周围的美丽景色。

C.后湖是个美丽的地方,但是后湖的美景时间较短,画中游的房子是南方的样式美精致玲珑,虽然夏天住下不舒服,但作为景致特别好。

D.作者描写了颐和园大部分美景后,又描写了顺着围墙边的土埂子走看到的自然风光,由此可见作者对幽静的喜爱和对城市喧嚣的厌恶。

E.作者在描写颐和园时使用了大量的抒情和议论文字,把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和主题表现紧密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颐和园之美。

试题答案:

16.交代颐和园的建园时间、春天游颐和园的游客多以及颐和园的五大游览单位。(1分)照应题目“春游颐和园”,引出下文对颐和园相关景色的描写。(1分)使读者能够更加明晰地了解颐和园的风光。(1分)

17.①用庄稼的生长和收获描写乡村,(1分)表现了乡村的富足和农民生活的快乐,(1分)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的喜爱之情。(1分)

②用画家也成为颐和园的风景来表现颐和园的美丽体现在各个方面,(2分)表现了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18.①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用“探出头来”的比拟修辞表现了小莲花轻盈的状态,用“腼腆害羞”的比拟修辞表现了小莲花与小蜻蜓的交往中的胆怯与热情。

②正侧面描写结合。在描写小莲花时,既有正面的描写小莲花的内容,比如“颜色金黄”“花头不过一寸”等;也有侧面描写,比如用小蜻蜓和观花人来侧面表现小莲花的可爱。

③动静结合。在描写小莲花时,既有动态的描写,比如“探出头来”以及作为衬托的小蜻蜓的动作,又有静态描写,如“颜色金黄的小莲花”等。

④小花的金黄,蜻蜓的黑色,描绘了一派赏心悦目的怡人风光,渲染出清新自然,宁静恬淡的氛围。(上述四点,每点2分)

19.AB(C“但后湖的美景时间很短”错误,原文有“后湖在秋天里在一个极短时期中……让我们发现”,作者的意思是后湖的小莲花开放得时间短。D“对城市喧嚣的厌恶”错误,作者描写土埂子周围的景色,意在突出这里的幽静和景色的优美,但没有表达对城市生活的厌恶。E文中没有使用“大量抒情和议论文字”,而是主要使用描写的手法来表现颐和园之美。)

篇7:《溪亭》阅读答案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

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5、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6分

【答案】

14、AD

15、“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没有比兴手法;D项,“白天”不恰当。

15、试题分析:注意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苦闷无聊的心情”。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篇8:《溪亭》阅读答案

许氏吴兴溪亭记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t,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①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②,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③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22.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3分)

24.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2分)

25.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2分)

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

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

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

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

26.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3分)

参考答案:

22.(2分)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的胜景。

23.(3分)为了反衬许氏不求奢侈而又不远离世俗的特点。

24.(2分)这句话描绘了空中飞鸥、溪中游鱼悠然自得的样子,营造出和谐静谧的意境。

25.(2分)D

26.(3分)文中的“动静之理”是指无论为官还是隐退都能遵循本性而自适(1分)。许氏为官之时,必选山水之乡,符合自己的趣味,而且政绩斐然(1分);隐退之时,则玩赏山水,自食其力,不骄不躁(1分)。

篇9:《溪亭》阅读答案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

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5、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6分

篇10:《溪亭》阅读答案

14、AD

15、“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没有比兴手法;D项,“白天”不恰当。

15、试题分析:注意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苦闷无聊的心情”。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篇11:《西亭》阅读答案

曾巩

团扇频挥到此亭,他乡愁坐独冥冥。

空羞避俗无高节,转觉逢人恶独醒。

岁月淹留随日老,乾坤①狼狈几时宁。

欲知事事今何似?万里波涛一点萍。

【注】①乾坤:天地。

(1)哪些事让诗人“愁坐独冥冥”?请结合全诗分点概括。(3分)

(2)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篇12:颐和园阅读理解附答案

颐和园阅读理解附答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1.这篇文章在描写颐和园时,是按照什么样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A.佛香阁 B.万寿山 C.昆明湖 D.长廊

A.D B C A

B.D B A C

C.D A B C

正确答案:B

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中的“滑”字能不能换成“驶”?为什么?

答:不能。“滑”字能体现出湖面上很平静。

3.课文中写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的许多景物,每处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也要学习《颐和园》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

【《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喜雨亭记节选》阅读答案

2.爱晚亭的阅读题答案

3.心源亭记的阅读答案

4.千姿百态的近义词

5.喜雨亭记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6.病后登快哉亭阅读及答案

7.里祈祷初中散文阅读答案

8.《橱窗里的幸福》阅读答案

9.我们大杂院里阅读理解和答案

10.《藏在岁月里的温暖》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