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蜀道难》解题指导

《蜀道难》解题指导

2023-02-24 08:23: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天涯忘忧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蜀道难》解题指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蜀道难》解题指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蜀道难》解题指导

篇1:《蜀道难》解题指导

《蜀道难》解题指导

一、这是一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试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朗读几遍,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

1.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诸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参考答案:

1.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 ”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己,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参考答案要点:

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详见“鉴赏要点”。

三、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4.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1.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问。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捫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要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四、背诵这首诗。

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篇2:《蜀道难》学习指导

《蜀道难》学习指导

【进入情境】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出生地有两说,一为生于蜀,一为生于碎叶,但都认为唐代剑南道绵州昌明县清廉乡(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是他的故里。李白少年时代正当“开元之治”前期,欣欣向荣的时代影响了少年的李白。他胸怀大志,决心将其文才武艺献给大唐王朝,梦想平步青云,“申管晏之志,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济苍生,安社稷。当朝廷征入朝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李白几入长安,志不得酬,最终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浪迹天涯。虽然历尽坎坷,屡遭打击,而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未曾消歇。他虽然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却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大批璀璨的异宝奇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人称李白为“诗仙”。他的诗歌以浪漫主义创作方式见长,诗风豪迈狂放,想象奇特诡异,用词险峻而流畅,设境惊心而动魄,夸张横空出世,铺排滔滔滚滚。读其诗,有一种情感摇曳,欲随其动荡的感觉,有一种不得不伴诗人情感变化的而喜而怒的感觉,有一种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感觉。李白写了一系列歌颂美好自然的作品和友人赠酬的作品,情感真挚,大气磅礴,令人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人间的美好;他写了一系列宣泻志不得酬的作品,愤慨和不平,悲怒和超然,构成了一组交响曲,令人产生共鸣,受到震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催下了古今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伤泪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激发了多少受挫者的奋斗之志。可以说,李白的诗,老少咸宜,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甚至可以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

当然,特定时代的诗人,其诗也必然有其时代认识水平的局限。李白的诗中有些宣扬虚无、颓废思想的地方等等,需要我们阅读时不可表面化,而要深入分析,正确理解。

李白的这首《蜀道难》,大约写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为西去之蜀的友人而作。《唐摭言》第七卷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日:‘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些都是由长安人蜀的必经之地;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都可证明诗人当时身在长安,作别友人。因为诗作想象奇特,联想丰富,内涵颇具典型性,所以,引发了许多这样或那样的解释,也引起许多专家来考证。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诗的艺术价值是人人称道的。

【赏析全诗】

《蜀道难》一诗以其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仙”之笔,描绘了一幅蜀道难行图,给人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意蕴和展开丰富联想的天地,其美感力量撼动了古今中外无数人的心灵。诗作自写出,受到贺知章的高度评价,被称为“谪仙人”以来,诵者如云,评者如林,各抒己见,新解迭出。沈德潜评论其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陆时雍称其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诗镜总论》)殷璠赞颂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河岳英灵集》)阎少昭典说欣赏其诗,“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撼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唐诗鉴赏辞典))这些都是剀切之论。我认为,这首诗之所以千古传诵,历久愈香,至少有三方面的美学意义不可忽视。

一、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美

《蜀道难》是借古题写“新”诗,其新就新在他以如椽之笔,借沧海之墨,在阔大的天幕上自如挥洒,创作了超越所有前人同题诗作的新乐章。这首诗,写形,虚实结合,峥嵘崔嵬,既有“天梯石栈”、“枯松倒挂”的实景,又有“六龙回日”、“扪参历井”的虚象;写意,贯古穿今,连地接天,既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现实感受,又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广泛联想。诗人不受任何约束,笔随情移,忽而似写仙界异地,忽而又在人间凡境。正因其摆脱了束缚,笔触才得以纵横驰骋,勾勒出经天纬地、阔大无比的宏伟景象,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能及的千古诗作。诗人为了最好的表现通过蜀道的艰难,所选意象都是险峻、雄伟的,“危”、“高”、“青天”、“茫然”、“四万八千岁”“不通人烟”、“太白” “鸟道”、“峨眉巅”、“地崩山摧”、“六龙回日”、“冲波逆折”、“青泥”“盘盘”、“百步九折”、“畏途巉岩”、“悲鸟”、“绝壁”、“争喧虺”、“万壑雷”、“峥嵘”、“崔嵬”等等;诗人还用夸张的手法大肆渲染奇险的令人惊讶,善飞的黄鹤要飞越,尚且“不得过”,连最能攀缘的猿猱想通过这大山也要熬煎;说山高,是“连峰去(距离)天不盈(满)尺”,说山险,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路难,是“难于上青天”。整首诗就是由这些险峻奇异的意象构成,形成撼人心魄的雄壮美。这种美的选择,是与诗作所要描写的对象“蜀道难”相一致的。而更妙的是诗人极力渲染蜀道之难,写的是那么雄伟,险峻,但读者仔细品尝以后,不但不会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望而胆寒,反而会产生一种欲亲往一试的探险欲望。这就是雄壮美的力量。这就是因为诗人写险,着力在雄,着力在奇,即使写“壮士死”,也着力在壮,而不在悲的妙处。

二、倾泻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

诗是抒情的艺术。没有情就没有诗。严格的说李白的这首诗不是抒情诗,但它最大的特点又是诗人的情在描写景象中倾泻而出,犹如万汇出山,江河直下,在诗中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率直豪爽的诗人形象。诗中有三处直接抒情的句子,构成诗的抒情基调,有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这咏叹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诗人奋力登山,历尽万险的'身影,听到诗人一声接一声的长叹。诗人写险,如亲历亲见,整个的感受都是以亲身感受的口吻而写。我们在感受蜀道峻伟形象的同时,分明的看见一个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探险的志士战斗在这壮而奇的绵绵险途上。他走在那飞鸟也难直接飞过的曲折山荆间,回想着前辈们是如何的斗千难,战万险,开辟连接两地的通道,他上看“六龙回日”的胜迹,下瞰“冲波逆折”的奇景,摸索在星斗之间,飘然在天山相接之处,赏“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绝妙仙景,听“飞湍瀑流争喧虺,抨崖转石万壑雷”的特有涛声。诗人好象在感叹“蜀道之难”、“不如早还家”,而读者读着诗篇却被诗人历险的那种情景所吸引,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勇敢顽强的攀登者的形象美。

三、包容广泛、引人联想的境界美

诗无达诂。因为诗歌创作的最后完成是要靠读者和诗人的共鸣。而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产生的共鸣也就各异。我以上所讲,可能与有些书上说的不一样,这只是我读诗后的感受。为什么人读同样一首诗,竟有不同的感受呢?除了读者各异以外,诗的本身所创设的境界更是重要原因。《蜀道难》所创设的境界以其开放性、发散性、广泛性而从各个角度触发读者感悟的神经,引发各类读者的不同联想,因而生发出种种不同的共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诱人的美感力量。就诗人当时的写作动机而言,也许只是为送别友人,但写作时,由于诗人自觉的、主动的、倾心的融入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人生观点,又加上诗人纵横恣肆的才气,以喷发而不可收的语言一气呵成,诗作实际给人的触发点却是多方位的。不管诗人当初是否想到,但可以让读者联想到诸如劝人谨慎、用人要当、游子艰难、揭露动荡的社会等等诸多方面,引起人对生活、对社会、对政治的多角度深刻思考。而这些思考都能从诗句中找到思维的指向。这正是优秀作品的赢人之处。

【翻译全诗】

啊呀呀,真险要阿真高峻!入蜀的道路真难行,难得好比上天廷。蚕丛、鱼凫开蜀国,古事茫茫难追寻,从此以来四万八千年,秦蜀阻塞从来无人相通行。向西望,太白高山有条鸟兽路,由此可达峨眉峰。想当初,开山崩石多少壮士为此死,才有栈道石梯相沟通。山之高啊,驾御日神的六龙也得绕道走;沟之深啊,水旋波急浪汹涌。黄鹤想飞尚且难通过,猿猱攀援也要现愁容。青泥岭小路曲折多盘旋,百步之路有九十九步绕山转。在星宿之间小心走,抬头呼吸也不敢。手摸胸膛抚惊吓,坐地不起叹连叹。

朋友啊,您西游去蜀何时回呀,只怕是险岩峭石不可攀。那途中,只有深山林中悲鸟叫,雄雌相随绕林转。更何况子规悲鸣在夜间,山月幽阴令人心发寒。入蜀之路可真难啊,难得好比上青天,让人一听也要变了脸。那山峰相连离天不到一尺远,绝壁上枯松倒挂真罕见。激流飞瀑竞呼啸,撞石碰岩千山万壑雷声响不断。那个险呀,真如此,哎呀,非蜀地之人为何还要来?

何况要越剑阁更险难。一人把关口,万人不能过。如果守关之人非亲信,割据称霸人遭难。才避猛虎去,又逢长蛇来,磨牙又吮血,杀人乱如麻。虽说锦城好啊,不如早回家。要攀蜀道难啊,比登天难更难,侧身向西望啊,不由叹连叹。

篇3:议论文的解题指导

议论文的解题指导

议论文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很少,为帮助同学们提高议论文阅读解题能力,下面就其知识考点和解题技巧作一介绍。

1、针对论点设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中心论点是文章的主帅、灵魂,论据、论证方法的选择服从于中心论点的需要。中心论点的把握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内容上看,它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从句式上看,它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判断句;从位置上看,它常常在标题、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为多。在文章的开头,先提出论点,再组织论据证明论点,如《谈骨气》。在结尾,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有在文章中间,文章开头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对其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如《想和做》。中心论点找出来之后,再用文中的论据去检验它。若论据能证明这个论点,那答案就正确无疑。

2. 针对论据设题,考查对论据类型的分析以及论据作用的理解。

(1)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论据。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有些直接用作论点的道理,同时也充当具有自证作用的论据。例如《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开篇的两句名言就具有论点、论据兼用的作用。

二是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道理论据。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中所引用的德国发明家古登贝尔和美国实业家罗兰·布歇内尔所说的话就都不是道理论据,而是事实论据。只有对论点具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

(2)说明某一论据的作用。论据就是为了证明论点,或直接证明中心论点,或先证明分论点,然后通过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而且它所要证明的论点一般都在它的前面,例如《怀疑与学问》第四段例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实论据,其作用就是证明它们前面的那个论点:“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我们在论据前面一找就找到了。

3. 针对论证方法设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把握。在文章中,绝大部分是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摆事实和讲道理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解这类题的关键是要依据内容分辨常用的'论证方法,即举例论证法——例举确凿的事例来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法——以阐述道理的方式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法——用浅近的并为人们熟识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法——将正反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来证明论点。

4、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体会,对某些词语的语境义及其作用的考查。理论性议论言语的语言比较严肃,杂文的语言比较幽默,驳论文的语言常用反语、反问、排比等修辞方法。议论文的语言有的也能以情感人。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我们抓关键词语分析,结合语境,体会词句的作用和准确。

5. 针对议论文结构设题。考查对议论文的结构把握。

(1)议论文结构有“横式”和“纵式”两大类。论证部分是从几个方面用几个分论点去证明总论点的就是“横式”结构,如《谈骨气》;如果是顺着事物的内在联系,论证时层层推进的就是“纵式”结构,如《想和做》。

(2)某些关键句或关键段的作用。对于关键段,如果它是文章的开头段,其作用往往是提出全文中心论点,总领下文;如果它是末尾段,其作用常常是总结全文,强化中心论点,照应开头;如果它是文中某处段落,则应是承上启下过渡用的。对于关键句的作用同类。

6、考查对议论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感知以把握文章大意,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为基础,还要求领会文章的主旨等。一般以开放性命题为主,要求学生能联系自己的体验、感悟深入理解文章,写出自己的体会。

篇4:政治解题方法指导

政治课解题方法指导

政治选择题的方法

选择题是政治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可以通过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题肢设置,一般做法是:

1.审查题干。(1)题干的要求是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2)明确题干的要求,找出关键词,它决定了题肢的选择方向;(3)明确题干的规定的限制条件,即通过分析题干的限制条件,明确题肢选择的具体范围、层次和角度。

2.审查题肢。对备选题肢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运用排除法,将有科学性错误和表述性错误的题肢排除在选择之外。

3.审查题肢与题干之间的关系,按题干的要求选出题肢。以下几种题肢与题干之间的关系需要引起注意:(1)题肢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没有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不能选。(2)题肢本身正确,且与题干有关系,但题肢和题干之间是并列关系,或题干和题肢之间因果关系颠倒,这种情况下不能选。(3)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的问题,而是对题干意思的变相重复,这种情况也不能选。(4)单个题肢只是教材的一部分,不完整,但几个题肢组合在一起即表达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这种情况下应该选。

一、认真研读题目所给的背景材料,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如何把握材料大意?一般认为:①把握材料所给的关键字、词。如根本上、最、必然、中心、重要、新时期、开端、标志等等;②对复杂的材料进行浓缩,把主、谓、宾等主干部分提炼出来,然后再理顺定、状、补等修饰语的含义。③对于图表型的选择题应首先把握图表的文字说明部分,然后再看图表的具体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通过以上三点,明了材料大意也就不在话下。

二、反复理解“提问”,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提问”是选择题的精华所在。如何准确把握提问?⑴要求学生能够克服定势思维;看清“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⑵特殊提问中往往有“说明”、“反映”、“基础”、“原因”、“缘于”、“由于”、“根本”、“关键”、“中心”等提问语,为此要学会分清“说明”、“反映”等提问语强调的是对材料的一般概括。而“基础”、“原因”、“缘于”、“由于”提问语则包含了某种因果联系。至于“根本”、“关键”、“中心”则为诸因素之中最最重要的一点。

三、筛选选择支,这是做好选择的重要一步。有些选择支的观点本身就是错误,把握好这点,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提高解题的效率。当然,更多题目的选择支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我们把材料与提问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以下说法符合题意的是”,就是要求与“材料”说法相吻合的选项。又如“材料反映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要求的是“材料”与“选择支”之间构成因果关系。当然,当阅读“材料”后,又反复理解“提问”,还无法在三个选项中作出判断时,还可以比较3个选项,看看3个选项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通过此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材料类型:文字式、漫画式、图表式、数据式等。

篇5:完形填空题解题指导

完形填空题解题指导

完形填空中所填的词与文章的.上下文紧密相关.我们应该坚持采用传统的解题步骤:通读,掌握文章大意;细读,寻找线索,初选答案;回头补缺,解决难题;再通读,验证答案.

作 者:雷蕾  作者单位: 刊 名:广东教育(高中版) 英文刊名:GUANGDONG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语文默写解题指导

这是一类传统的默写识记测试题,答案具有单一性的特征,难度不大。

这类题目一般都在题后标明文题及作者,或提供首句,或提供尾句,或提供首尾句。

考生容易明确该答哪些内容,不会出现答题错误。

但这类题型评分标准严格,即错字错句多字少字均要扣分或不给分。

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格外认真,平时要求背诵的文段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做到牢固、准确,这样就不会丢分。

二、理解默写题

[试题范例]

例2、根据下面的语境提示,在空白出填上诗文原句。

(1)《行路难》一诗中最能表现诗人积极的追求、乐观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诗句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篇7:语文默写解题指导

这类题型是直接默写题的发展和变形。

它不仅要求考生要熟悉悲伤的诗文,而且要会理解领悟,因此它的难度要比直接默写题大些。

对付这类题目,就要求在平时训练时,不仅要熟悉原文,而且要重在理解。

不能光死记硬背,要做到学以致用。

这类题型的答案也具有唯一性,因此只要熟悉原文,平时能够认真理解领悟,要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困难。

三、情境默写题

[试题范例]

例3、按照提示,填出课文原句。

(1)开发大西北,我们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生态战略。

可以料想,古人吟唱的“ () , ,() ”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

(用《敕勒歌》中的诗句填写)。

(2)美国大唱所谓的“人权”,其实是“()”,目的在于干涉他国内政。

(用《醉翁亭记》中的诗句填写)

【《蜀道难》解题指导】相关文章:

1.蜀道难 译文

2.蜀道难 教案

3.《蜀道难》艺术风格

4.蜀道难翻译

5.蜀道难李白

6.李白 蜀道难

7.《蜀道难》随笔

8.蜀道难教案

9.《蜀道难》诗文赏析

10.读《蜀道难》有感

下载word文档
《《蜀道难》解题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