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蜀道难》魅力新解

《蜀道难》魅力新解

2022-09-28 08:24: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Vin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蜀道难》魅力新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蜀道难》魅力新解,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蜀道难》魅力新解

篇1:《蜀道难》魅力新解

《蜀道难》魅力新解

陈友康 《蜀道难》是一篇为李白赢得盛名、从产生那天起就脍炙人口的杰作。唐孟㳠《本事诗·高逸》载:“李太白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也有近似记载。虽然这些记载带有传闻的成分,不可尽信,但《蜀道难》为李白赢得一世盛名则是大致不错的。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就称赞道:“至如《蜀道难》,可谓奇之又奇。”据岑仲勉先生考证,《河岳英灵集》编成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或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这个时候,李白正活跃于诗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依据《本事诗》的记载推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得迟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这表明在李白生前《蜀道难》就是世人传诵的名篇。从此以后,有关李白诗或唐诗的选本,《蜀道难》的入选率都是最高的。《蜀道难》奇特绚烂的光辉,一直照耀着中国诗坛。

从《本事诗》的记载可以推测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李白的长相。李白的相貌,文献上没有具体的描述,后人也未予深考,这是因为他长得如何与诗写得好坏没有多少关系。这里略加推测,只是把它作为一点小趣味而已。《本事诗》说贺知章“奇其姿”,表明李白的相貌是与众不同的,故让老诗人感到惊奇。形姿“奇”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长得特别高大标致,一是长得短小古怪。李白风流倜傥,极端自信,恐怕和长得英俊过人有关。他供奉翰林,似乎也颇得大美人杨玉环的青睐,《清平调》三章的旖旎多情,非翩翩佳公子难以为之。王安石说李白诗“十九不离妇人与酒”,他在风月场中春风得意,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他应该是长得比较招人喜爱的。所以,这里的“奇其姿”,应该是惊异于他的英姿美貌。以上推测如成立,那么李白应该是长得高大帅气、富有阳刚之美的人。后来有的画家把他画得短小粗壮,恐不符太白原貌。当然,长得古灵精怪,也不乏狂傲之徒,李白的某些行为也能证明这一点。但作为历史上最自由、最浪漫、最富于激情和天才的诗人,我们宁愿把他想象得漂亮一些。

关于《蜀道难》,研讨和鉴赏的文章已经不少,但优秀的作品总是常说常新的,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其魅力进行解读。为便于理解,先对文本的结构、具体内容和写法作简单分析。文字的注释和疏通,典故的出处,教材或选本一般都较为详细,阅读者可以参考,这里不再解释。文本分析借鉴了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写蜀道开辟之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笔,追溯了秦蜀隔绝、不相往来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艰险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写法上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发唱惊挺”;开头就连用三个浸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感叹词,直接表现对蜀道之难的感叹,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这三个字是四川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笔记》说:“蜀人见物惊异,则曰‘噫吁 嚱’。李白作《蜀道难》,因用之。”二是采用对比手法。人们都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登天,李白说走蜀道比登天还难。在人们熟知的道理上推进一步,既容易理解,又触目惊心。三是引用蚕丛鱼凫开国和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为蜀道增添了一层神秘诡谲的色彩,烘托出艰险离奇的气氛。

第二部分写蜀道行路之难。可以分为两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描写山势的高峻与道路的崎岖。采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例举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来反衬人要通过蜀道谈何容易。其次是采用夸张手法,差不多每句都含有夸张意味,而最后两句尤为形象生动。意为在高险的山路上行走,从陕西到四川,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宿前进。抚膺,手按着胸脯,心脏因紧张而激烈跳动,跳动而须按住,以免其跳出,极写行人的惊恐。清代诗人赵翼乾隆年间参加征缅战事,路过高黎贡山,被高黎贡山的雄伟所震撼,作《高黎贡山歌》,有句云:“面对真壁何所参,头恐触天不敢仰!”显然从太白诗中化出。只是李白说“仰头”,而赵翼说“不敢仰”,又推进一层。但李白诗用描写,赵翼诗用陈述,故白诗更为形象、生动,意味更深远。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舙,舏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一层描绘了悲鸟、杜鹃、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布等一系列景象,声形兼备,动静相衬,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情调凄厉,进一步写出蜀道之难。依然使用了夸张手法。“使人听此凋朱颜”是缩小的夸张,说瞬间人就变得憔悴衰老,属于时间范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扩大的夸张,属空间范畴。“不盈尺”即不满一尺。毛泽东《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与太白的写法同一机杼,而毛写得更具体,好像用尺子量过似的。“飞湍”两句写山谷中的激流和瀑布,它们奔腾澎湃,气吞万里;响声震天,回荡于千山万壑之中。这样的描写,使人除惊叹于其如椽巨笔雷霆万钧之外,更不可再置一词。鉴赏李白的诗,有时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在他天才的作品面前,我们往往没有更多的词来表示赞叹:相对于他瑰奇绝异的作品,人们的词汇总是显得贫乏。

第三部分从社会人事方面写蜀道之险: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剑门关雄峙蜀道之上,形势凶险,护卫着成都。如果不是亲信把守,一旦谋反,后果是灾难性的。猛虎长蛇,既指自然界的毒蛇猛兽,也隐喻叛乱者。这段描写,阴森彻骨,令人不寒而栗,表明锦城实非乐土。读这段诗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朝避”两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理解时必须合起来,即一天从早到晚都有毒蛇猛兽危害。如果照字面死读,就成了早上要躲避猛虎,夜晚要躲避长蛇,好像猛虎晚上不吃人,长蛇早上不害人似的,这明显不符合事实和诗意。互文在古典诗词中是一种常见修辞手法,是指同一个意思分在两头说,理解时要合起来,是为“互文见义”。不少传诵人口的名篇都含有互文: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杜牧《夜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柳永《望海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这些地方,如果不明白使用了互文手法,往往会照字面死读而误解诗意。《出塞》句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夜泊秦淮》句应理解为“烟雾和月光笼罩着秦淮河水与沙滩”。其他三句都是上句和下句要联系起来理解,否则,屈原就成了早上不吃饭、晚上不喝水的人,那还不被饿死或渴死?实则两句的意思是说,他整天吃的是菊花花瓣,喝的是木兰花的露水,象征其高洁。《白雪歌》是说将军都护都拉不开弓,穿不上铠甲,形容边塞奇寒奇冷。《望海潮》是说西湖白天夜晚都笙歌不绝,热闹非凡,不能理解为晴天吹笙,夜晚唱歌。

第二,“嗟”应念“家(jiā)”音。从韵部看,这个字属于“麻花韵”,与前面的“杀人如麻”的“麻”和“不如早还家”的“家”押韵。jiā 是古读,还原为古音,读起来非常和谐;以今音读,就十分别扭。这个字作为韵脚在古诗中用得不少,再举欧阳修名篇《戏答元珍》为例: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此诗被推为“欧公七律第一”,首句入韵,“涯、花、芽、华、嗟(jiā)”押韵。属于这个韵部最常见的字是“斜”,必须恢复古音读“霞(xiá)”。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杜甫《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念成古音,它就与前后文押韵,和谐优美。读今音不算错,但显示不出水平,更重要的是读起来极其拗口,破坏了诗歌的韵律美。这一点,读诗者不可不注意。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王运熙先生的概括是较为全面客观的,他说,综观全诗,作品以蜀道艰难为中心,从山的高峻崔嵬,山路的险阻难行、山林环境的危险和气氛的凄厉、人事的变幻莫测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以极其夸张的语言,刻画了不平凡的自然面貌,抒发了诗人激越的感情,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参阅王运熙《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现在重点讨论《蜀道难》的魅力到底何在?前面说过,这是一首赢得满堂喝彩的杰作,但关于它的本事和主旨却自唐代以来就聚讼纷纭,几乎成了唐诗中一个难解的谜。归纳起来,古人有五种说法。其一,范摅《云溪友议》《新唐书·严武传》认为是为杜甫、房琯担忧而作。杜甫晚年,与房琯俱在蜀地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部下。严武飞扬跋扈,李白担心两人将遭危险,故作此诗希望他俩早日离蜀。其二,萧士舏注是诗、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以及《唐宋诗醇》等认为是为规劝唐玄宗而作。安史乱起,玄宗逃避入蜀。李白认为蜀地凶险,不可久居,故作是诗。其三,洪驹父《诗话》、沈括《梦溪笔谈》等认为是讥刺章仇兼琼。兼琼在玄宗开元末天宝初为蜀地行政长官,李白担心他不受中央节制,作诗以讽。其四,胡震亨《李诗通》、顾炎武《日知录》等认为只是歌咏蜀地山川。李白是蜀人,《蜀道难》是乐府旧题,李白用旧题写乡国山川,别无寓意。其五,李白自叹仕途艰难,功业无成。中唐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今人詹钅英先生又提出送友人王炎入蜀说。此说颇为时人所重,多有采纳(以上诸说,参阅王运熙先生《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郁贤皓先生《李白选集》69页所附评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这些年,仍有一些好学深思之士不时发表新的看法,使《蜀道难》研究成为唐诗研究中一个不冷的热点。以上诸说,有的明显不合事实,如第一、第二说;有的有自己的根据。但不管怎样,总觉隔着一层,任何一种看法都不足以说明该诗千古常新的魅力所在。例如,“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确乎在提醒人们他是有感而发,但不管他送的是什么人,与这首诗给我们的震撼力都没有多大关系。乾隆御选《唐宋诗醇》认为“君”是指玄宗,詹 锳先生认为是指友人王炎,是否指皇帝就提升此诗的价值,指凡人就降低它的价值呢?显然不是。

本文不胶着于以上诸说孰是孰非,更无意也无力在主题问题上提出新的看法,而是要绕开它的主题,从一个被大家忽略了的角度谈一谈它何以成为震古烁今的名篇。解决了这一问题,《蜀道难》的真正价值就得到了揭示,而它的所谓主题问题就无须争论不休了。

《蜀道难》的本事和主题是众说纷纭的,往深处想,这篇名作令人惊奇的并不是它的主题这么扑朔迷离,而是历代解人从不同的.主题出发却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这是一篇天才的杰作。这实际上又蕴涵着如下问题:难道《蜀道难》的奇杰是可以脱离主题而存在的吗?如果是,那么它的奇杰又来自何处呢?在我们看来,《蜀道难》的奇杰及其魅力来自作品所表现的崇高的自然美和卓绝的艺术美。这当然不是什么深奥复杂的问题,但它却长期被遮蔽,所以论者热衷于探寻其主旨却很少有人从这样的角度提问。撇开对其主题思想各执一端的阐释,《蜀道难》剩下的就是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和纵横恣肆的诗歌风格。这两者的美并没有随作品主旨的改变而升降,它们具有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恰恰是它们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和地位。这样看来,《蜀道难》到底蕴涵着一种什么主题就无足轻重了,老是争执不休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明人胡震亨早就指出:“若第取一时一人之事以实之,反失之细而不足味矣(《唐音癸签》卷二十一)。”

中国古代山水诗十分发达,蔚成大宗,以自然美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很多。但《蜀道难》与众不同,它表现的自然美是一种典型的崇高形态,是突破了和谐、优雅形式的粗砺美,是令人敬畏的美。西方美学家论崇高,认为崇高的审美对象具有伟大、雄浑、怪异、威武、坚强、奔放不羁等特点,能引起人的激动、振奋、痛感和恐惧。《蜀道难》正具有这些特点。它所描写的高山,横空出世,茫茫苍苍;上插霄汉,气势磅礴;下有激流,雷霆万钧;历史渺远,恒常不变;悬崖绝壁,惊险万状,显得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这种刚劲威严,这种恢弘气象,这种君临一切永远不会被征服的个性,使诗人笔下的山川永远保有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同时,在诗中,山川的伟大、强悍,是作为人的对立力量出现的,它们毕竟以绝对强大的力量给人以不可抗拒的威慑,因此,人们在它们的面前,感到惊愕和恐惧。“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都表现了这种感受。这正是崇高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审美效果。而对于和这种令人敬畏的审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的读者来说,审美的最后效果是心灵的净化和超拔,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明净和振奋。它足以使灵魂深处的委顿卑琐顷刻消失,使疲惫的心灵重振起追求更纯更美的勇气,使生命状态呈现出无拘无束的自由。这就是崇高之美,这就是《蜀道难》千古常新的魅力所在。

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是相亲相容的关系,所以绝大多数山水诗都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清丽温馨风格,属于优美形态。《蜀道难》中的自然和人处于异己态势,是一种神奇狞厉、令人敬畏的粗砺美,因而是古代山水诗中极其罕见的崇高美的一个典范。从这点入手,也许我们才能把握住《蜀道难》的本质特征。

艺术形式的卓绝是构成杰作的一个内在的基本条件。文本惊天动地的情感力量和它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并不能脱离形式存在,相反,正是借助于天才卓绝的艺术手段使内容得以成功表达。在《蜀道难》中,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是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这是古往今来诗论家一致公认和推崇的。它以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想落天外的山川形象,使山川具有了无限巨大的形体和力量,造成了自然的崇高之美。诗中的夸张,以太白海阔天空的胸怀,狂放自由的个性和横绝万古的才情为根基,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却又精美绝伦,一切都是那么光怪陆离而又动人心魄。无论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夸大感叹,还是山峰崔嵬,高耸入云,鸟飞不过;激流瀑布,震撼山岳,万壑雷鸣;以及六龙回日、悲鸟哀鸣、磨牙吮血等怪诞描写,都是天马行空,肆意夸张,声光迫人,都是“奇之又奇”,“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王士贞《艺苑卮言》卷四评李白诗)。真正达到了“挟风雨雷霆之势,具神工鬼斧之奇”(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的崇高艺术境界。

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论阳刚之美即崇高美,有一段著名的话:“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舙;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复鲁絜非书》)这样一些特质,在古代诗人中惟李太白有之;在太白诗中,又以《蜀道难》最为典型。

文学作品的生命就活在一代又一代的阐释当中,而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经得起反复言说的。上面,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讨论了《蜀道难》的魅力问题,未必有多深刻,但它对过去热衷于挖掘其本事和主旨的学术路向是一个超越,至少是一次与众不同的言说。在过去的文学研究中,人们总是习惯于从作品的主旨来理解、确定文本的价值,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但太过强调主旨,尤其是以褊狭的政治化的观点来归纳其主旨,就有可能遮蔽文本其他方面的意义。其实,一件杰出的作品,它的蕴涵是丰富的、多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分析所谓主题就成了力不从心的甚至是愚蠢的解读方式,它常常会把问题简单化,使文本单面化、平庸化,这不仅不能揭示文本的价值,反而会降低它的价值。让人不解的是,至今仍有人热衷于用前苏联式的主题分析法来探讨《红楼梦》等长篇巨制的所谓主题。如果《红楼梦》的思想意义真的几句话就能概括的话,它还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吗?简单化的主题分析法在文学作品阐释和教学中影响极大,为害不浅,现在,是到了超越这种方法,换一种提问方式的时候了。

篇2:弟子规 新解

弟子规 新解

【导言】

《弟子规》原由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原名叫《训蒙文》,后来经过清朝乾隆年间的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更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每句三个字,一共有360句、1080个字,每两句或四句联义。在内容上,《弟子规》采用了《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该遵守的的礼仪与行为规范。全篇共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部分。

《弟子规》引经据典,集孔孟、老庄等古代圣贤的道德教化之大成,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享有“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的美名,是对国民尤其是少年儿童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最好教材。

【解说】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弟子规》这本书,是圣人对学生的训教。(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姊妹,其次要谨慎小心,讲究诚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热爱社会大众,而且亲近志士仁人,有了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呼唤,应答不要迟缓。父母嘱托的事,行动不要拖延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的教导,必须恭敬的聆听。父母的责备教训,必须承认顺从。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温暖,夏天清凉,早上向父母请安,晚上照料父母安眠。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外出须告诉父母,回来要禀报父母。起居作息有常规,创业做事不随意改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而为。如果擅自而为(让父母担心),就违背了为人子女的道理。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东西虽小,也不可以私自隐藏。如果私自隐藏(因为有损品德),会让父母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父母所喜好的,应该尽力去做,父母所厌恶的,要谨慎小心地去除。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身体受到伤害,会让父母担忧。品德有了缺失,会使父母蒙受羞辱。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父母喜爱我们时,孝顺是容易的;父母不喜欢我们时,照样孝顺才是贤德的行为。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父母有了过错,应该劝导改正。(劝导时)要和颜悦色,声调柔和。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父母不听规劝,可在父母心情好的时候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不听规劝)接着哭泣哀号恳求,纵然遭受鞭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父母有病,吃的药要自己先尝,白天黑夜都要侍奉,不离开父母的床沿(身边)。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父母去世后要居丧三年,经常哭泣悲哀(追思父母的养育之恩)。居处要力求简朴,喝酒吃肉一概杜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丧葬仪式要遵照礼法,祭奠一定要诚恳。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在世时一样。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做兄长的对小弟要友爱,做小弟的对兄长要恭敬。兄弟团结和睦(父母心中高兴),孝心就体现在其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把身外的金钱财物看得清淡一点,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言语上互相忍让,便不会产生忿怒。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不管是吃饭喝水,还是团坐行走,都要让年长的在先,年幼的随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长辈叫人,要代为传唤,人若不在,自己要回来(代为听命)。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称呼尊长,不能直呼其名。在尊长面前,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路上遇见长辈,要赶紧上前作揖行礼,长辈没有搭话,就恭恭敬敬地退立在一旁(让长辈先走过去)。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自己骑马就立即下马,自己坐车就立刻下车,等待长辈先过,离我们有一百多步远的距离以后(自己再走)。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年长的站着,年幼的不可坐下,年长的.坐下后,招呼年幼的才可以坐下。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在尊长面前,讲话声要低一点,声音低的听不清楚,也不适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对长辈)进见时要行动快捷,退出时要行动迟缓。应对长辈问话,目光不可游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对待他人的父亲,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对待他人的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恭敬)。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早晨要早起床,夜晚要晚入睡。人生的晚年很容易到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早上起床必须洗脸,还要刷牙漱口,大小便解完,要把手洗干净。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帽子要戴端正,衣服的纽扣要结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紧凑。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放置帽子和衣服,应当有固定位置,不要胡乱安顿,以免脏污染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穿衣贵在整洁,不在衣服的华丽,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又要符合自己的家底。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对于饮食,不要挑剔,适量即可,不要过量。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年纪还小,不要尝试喝酒。喝醉了丑态百出,最为丢人。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步行要从容不迫,站立要姿势端正。作揖行礼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叩拜要恭恭敬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进出门不要踩到门槛,站立不要身子歪斜倚墙,坐着不要双脚展成簸箕如虎琚的样子,也不要抖脚或摇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进门要缓慢地掀起帘子,不要弄出声响,路上转弯要宽阔,避免触碰到棱角。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手拿空虚的容器,如同拿盈满的一样。进入无人的居室,如同有人的房间一样。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做事不要匆忙,匆忙出错就多,不要畏惧困难,不要轻视忽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打斗嬉闹的场所,绝对不要接近。邪恶怪僻的事情,绝对不要过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将要入门之前,先要问是否有人。将要走进厅堂,话语要声音宏亮。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有人问是“谁”,对答要说自己的名字,只说“吾”或“我”,(人家)就不能分辨清楚。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要用别人的物品,必须明里请求同意。倘若不问就用,就相当于偷窃行为。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要及时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借就不会困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凡是开口说话,诚信要想在前面,欺诈与妄言,是绝对不可以的。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惟有实实在在,不要佞言奉迎、花言巧语。(佞,读:ning,宁)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奸邪巧辩的言语,污秽不雅的词句,市井小人的习气,都要切忌戒除。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看到的未必是真,不要轻易发表意见;没有了解清楚的事情,不要轻易传播。

事非宜 勿轻诺 茍轻诺 进退错

不适宜的事情,不要轻易承诺,如果轻易承诺,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凡是谈吐说话,要稳重而又流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不要说得模糊不清。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遇到别人说长道短,议论他人是非曲直,如果与已无关,不要多管闲事。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看见他人做的好,就想与之看齐,纵然相差很远,也要渐渐地努力赶上。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看见他人的恶行,就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有就要改正,没有就加以警示。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惟有道德学识,惟有才华技艺,如果不如他人,应当自我砥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至于穿的衣服,至于吃的饮食,倘若不如他人,也不要心生悲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愤怒,听到对自己的赞誉就快乐,不好的朋友就会纷纷到来,有益的朋友就会纷纷离去。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听到别人的赞誉就心生恐惧,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就欣然接受,那些正直的志士仁人,就会逐渐与我们亲近。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无意中做的不对,这叫犯错;有心故意做的不对,就叫作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的,就跟没有错误一样。倘若掩盖粉饰,就又增加了一项过错。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凡是社会之人,都要关怀爱护,如同苍天同覆,如同大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远,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外貌的出众。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就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实学),并不是虚言大话。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自己有的才能,不要自私保守。别人具有的才能,不要轻视贬低。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在富人面前不要谄媚,在穷人面前不要骄恣,不要厌恶嫌弃老友,不要一味喜欢结交新人。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他人有事忙碌,不要找事搅扰。他人心有不安,不要言语烦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别人有的短处,切忌不要揭发,别人有的私密,切忌不要道出。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称道别人的善行,就等同自己也在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愈加勤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宣扬别人的恶行,就等同自己也在作恶。(如果)过分的宣扬疾呼,就会招来祸患。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有了善行能相互劝勉,双方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亏欠。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凡是与人有财物往来,贵在分辨清楚。给与他人时以多为宜,自己取用时以少为宜。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有事将要加于他人,先要问一问自己,自己不想得到的,就要迅速停止。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他人有恩与我要时时想着回报,与他人结了怨仇应及早忘掉,报怨之心停留的时间要短,报恩之心要长存不忘。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对待侍婢和仆人,本身贵在行为端正。虽然已经行为端正,还要待人仁慈、宽厚。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用权势使人服从,心中会不以为然。以道理使人服从,方能让人没有怨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同样是人,类别却参差不齐,流于世俗的人很多,仁义之君却很稀少。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如果是仁义之君,人们大多敬畏。(因为他)直言不讳,也不奴颜谄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能亲近仁义之君,会好处多多。德行会一天天增进,过失会一天天减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不亲近仁义之君,会害处多多,小人习气不断增进,什么事都不会成功。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不肯力行,而只是研究学问,容易助长浮华习气,怎能成为有用之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只重力行,却不研究学问,就容易固执己见,而无法契合真理。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读书的方法,有“三到”之说,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这一本书正读着,就不要思慕另一本。这一本没有读完,就不要起读另一本。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读书要有宽裕的期限,但也要用功抓紧。只要功夫到了,迟滞、淤塞的地方也能弄通、弄懂。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心中疑惑的地方,随时用笔记下来,可以向他人请教,以求得确凿的含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读书的房室要简单整洁,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案几要洁净无尘,笔墨和砚台要摆放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墨条在砚台上磨偏了,就是心不端正,字写得不工整,就是心先有了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排列经典书籍,要有固定的地方。书读完之后,要放还原来的地方。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即使出现急事,也要先把书卷收拾齐整。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就要加以修补。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不是圣贤的书,一概摒除不看,(避免)蒙蔽了我们的聪明,败坏了我们的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不要言非礼义而自暴,不要妄自菲薄而自弃,圣人与贤达的境界虽高,但也可以达到极致。

篇3:“作茧自缚”新解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作茧自缚”新解。

我们都知道“作茧自缚”是一个贬义词,但换种角度来思考不尽然。蚕吐丝做茧把自己困在里面,为的是圆一个飞翔的梦;它躲进自己的小窝酝酿、充实,最终破茧而出之日,正是自由飞翔之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茧”并非“自缚”,而是自励。

画家林风眠曾把艺术家比作蝴蝶,他说:“起初,他是一条蠕动的毛毛虫,为了能飞起来,他先结一个茧,把自己包裹起来。他作蛹而彻底蜕变,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他从茧中挣脱出来,自由翱翔于空中”。这样看来,结茧表示的是艺术家在早期苦练基本功时必须有坐冷板凳,自甘寂寞的精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迎来日后的灿烂辉煌。正所谓“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古今往来,一切有作为的人何尝不是如此:达?芬奇从重复画鸡蛋中开始他的画坛生涯;贝多芬从无休止的拉小提琴里开始他的音乐人生;钱钟书在斗室里苦心耕耘……设想,如果没有作茧时的积累,又怎能带来破茧后的自由翱翔?多少次夜深人静,书本堆积在案头,我告诫自己,我就是茧里的那只蚕,为了一个梦想,我在努力地“作茧自缚”。

同学们,人的一生总会有个目标,然后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这一“制定目标”到“实现目标”的过程正是“作茧”到“破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茧自缚”正是厚积而薄发的体现。

可是从“作茧”到“破茧”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得了的,它需要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自甘寂寞的精神。只有那种有恒心且又能自甘寂寞的人才能等到破茧而出之时,去享受梦想成真的快乐。而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只会慨叹时光飞逝,破茧之日遥遥无期。纵观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如此忍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寂寞,怀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信念,才实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最后,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只辛勤吐丝的蚕,不断地在“作茧”与“破茧”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最后,祝愿高三的学哥学姐们在XX年高考中取得胜利、再创辉煌;高二、高一的学兄们,让我们携手前进,为了北高的明天会更好而奋发前进。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安徽省太湖县北中镇北中高中高一:李奇

篇4:《荷塘月色》新解

《荷塘月色》新解

宋文之

关于《荷塘月伞罚我以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朱自清“欲宁静而不能,欲超脱而不得”的思想矛盾。

首先是心理上的。瘟伺沤狻捌牟荒静”的心情,作者独自一人来到“日日走过的荷塘”,在经过一番心理调整之后,终于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并且开始“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作者此时的心理似乎达到了“静”,达到了“超脱”。但这种“静”和“超脱”只是暂时的。很快,他又不能不回到现实中。很显然,作者的心理轨迹是:不宁静--宁静--不宁静。这正是他矛盾思想的.反映。其次是行为上的。从家里来到荷塘的过程,作者写得很详细。写了“出去”,写了“小煤屑路”,写了“树”。而且作者并不马上欣赏“荷塘月色”,而是“背着手踱着”,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样详细的行为描写反映出作者想实现“宁静”的愿望是多么的艰难。但作者回去的行为却写得非常简略,只一句话:“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看来,他真是“欲超脱而不得”啊。

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视线上分析他的这种矛盾思想。先写“荷塘四面”,然后写“无边的荷香月色”。写“荷香月色”时,先写“叶子”,再写“叶子中间”的“花”,最后写“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这样的视线描写反映了作者极欲宁静、超脱的心情。但紧接着,作者又从叶子底下的“流水”写到叶子之上的“月光”、“月色”和路边的“月影”,接着又写到荷塘四面的“树”,然后写到“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对于这样的视线描写,我们不能只作简单的形式分析,而应该把它与作者的心情联系起来。正是由于作者不能忘怀自己家乡江南正在遭受的苦难,所以,他的视线又不知不觉地移向“远方”。

如果我们从听觉上去分析他的“欲宁静而不能”的思想,就更有味了。文章最后写到:“这时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难道这些蝉和蛙在开始时不叫而直到此时才叫吗?这显然是讲不通的。惟一的解释是,开始时作者想竭力使自己“宁静”下来,以求“超脱”,于是这些声音都被他排除在外。后来他不能控制自己的内心,于是在他将视线移向远山时,在他将要想起江南时,这些声音都传入了的耳鼓。这是一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

作者单位:广东顺德兆基中学

篇5:《劝学》新解(网友来稿)

《劝学》新解(网友来稿)

王一冰

对于课文《劝学》,我们现在一般认为“全文分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这比早先的简单地说“文章论述学习的重要性”要切合文章实际。但是,在具体谈文章的论证结构时我们还是说“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勉励人们勤学。第一段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证;第二段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证;第三段,从学习的态度方面论证。”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情况是因为我们受制于“一篇议论文必须有一个中心论点,且唯一的一个中心论点”的理论。

其实,议论文可以有两个论点,甚至多个论点,那些围绕一个事物从多方面发表议论的议论文常常如此。如果接受这一点,我们就会接受文章实际,接受自己;不在分析许多议论文时感到茫然--先丢失自己,最后丢掉课文,只剩下教参。

如果遵从我们的思维,遵从我们从文章中接收到的信息,认真地研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得出下面的结果:

文章引用“君子”的话开篇,“学不可以已”用现代汉语说是“学习不可以放弃”,这句话隐含有“已在学习”的意思,“已在学习”的“君子”体会到了学习的好处,所以说这句话。注意,荀子将人分为“士人”、“君子”、“圣人”三类,是学习使人由“士”而为“君”进而成“圣”的,“君子”已开始了学习但还没有学到最高的境界。

学习为什么不可以放弃呢?文章于是说君子体会到的学习的好处,先说“冰”,再说“青”,说“木”,说它们在一定情况下得到改进。连续三个“改进”之后自然地引出学习的`好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简单地说就是“学习使君子得到了提高”。

联系起来看,第一段中心不是君子的话“学不可以已”,而是君子说这句话的原因,也就是最后一句说明的“学习使君子得到了提高”。其前说“冰”,说“青”,说“木”,说“金”都是推出“学习使君子得到了提高”的根据,是论据。

学习对“君子”有如此作用,对平凡的“士人”又如何呢?原文接着有这些句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很显然,学习对平凡人有同样的作用,倘若他们没体会到,那是因为“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

总之,学习有很大的好处,本段可以概括为“学习能提高人”。

原文接着引用《诗经》的话,并以“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作结。这段话说明人都有提高自己的愿望。因此,前文(不是“全文”)的总论点--“要学习”,成为水到渠成的结论。可以用逻辑三段论结构表述为:学习能提高人,人想提高,所以人要学习。

然而提高人的方法,并不只学习一途,还有思考。但是比起思考这种方法来说,学习要有效得多。这就是接下来作者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意思。既然这样,学习自然是提高人的首选了。所以这一句所在第二段还是证明“要学习”。

为了使读者理解、信服这句话,作者接连对比地举出了几个事例。说“登高而招”,说“顺风而乎”,说“假舆马”,说“假舟揖”,最后直接地说明其中的道理都是“善假于物”。我们今天常说的“学习使我们站到了前人的肩上”,就是“学习”的“善假于物”的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荀子的“学”与“思”有特别的含义。其“学”不限于书本,是广泛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其“思”是指个人苦思冥想。荀子的“学”并没有排开一般意义的思维。

课文接下去的从“积土成山”到“用心躁也”依次论述了三个小论点:“学习要达到目标必须勤于积累”,“学习要达到目标必须持之以恒”,“学习要达到目标必须专心致志”。这明显已经不是讲“要不要学习”的问题,而是讲“怎样学习”的问题。课文没有将这三个小论点综合为一个总论点,但作者是做了这个工作的,看原文就知道: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钢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於一也.

作者将学习的三方面的要求综合为“结于一也”,意思是:学习要专注于一点,坚持学下去。我们分析文章时,之所以把前文的论点也拿来做它们的总论点,应该不是没读懂文章,而是因为受拘于那个不正确的中心论点理论。

总结一下,《劝学》的论证结构是这样的:

要学习(总) ┏━学习能提高人(分) 1

┗━学习最能提高人(分) 2

┏━学习要勤于积累 (分) 1

学习要“结于一也”(总)┣━学习要持之以恒 (分) 2

┗━学习要专心致志 (分) 3

其实,原文关于“怎样学习”还提出了别的观点(与“结于一也”并列),有“学习要选择好的环境”,因为好的环境才会促使并帮助人学好,作者的话是“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有“学习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因为表现不好时坏的东西容易向自身集中,学好困难,作者的话是“慎其所立”。这些此处就不多说了。

篇6:和为贵新解

和为贵新解

孔子于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关心的乃是世道人心.其政治伦理学说有着完整的体系.即以个人修养节制个人行为,调整社会关系,进而达到太平的理想社会.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以“和”为特质的.“和”在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中占有终极的位置.可以说,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起于“仁”而终于“和”.“和”的概念兼有目的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学说中的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对孔子之志加以义理分析,有助于阐明“和”在<论语>体系中的地位.

作 者:徐惠茹 武立波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5(2)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孔子   和   价值论   目的论   方法论  

篇7:有难同当新解

有难同当新解

古代印度有一位国王,他要为自己的宠妃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

雄伟的宫殿需要高大的'木材。因此国王对大臣们说:“到森林中去找最高的树,我要用它来建筑宫殿。”

经过几天的努力,大臣们在森林深处找到了这样的树。这棵树高耸入云,非常繁茂,四周都是些较小的树。那天晚上,他们向国王报告:“殿下,我们已找到你要的树,明天我们就到森林中去砍那棵大树。”

当天晚上,国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大树中住着一个树神。

那树神说:“国王你可以砍我,但请你不要从树下面一次砍断。你可以命令你的臣民,先爬到树的最上面,由上而下一枝一枝砍,然后全树看完。”

树神回答:“我是为森林中的其他生物着想,才建议你这样做。我是棵很大的树。如

果一次砍倒,将会压坏四周的小树,并会杀死很多小动物。若一枝一枝砍,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来逃命!”

这时,国王醒了过来,他想:树神宁肯承受数百次痛苦,也不愿让小动物受苦,多么勇敢和仁慈!相比之下,我是那么的自私。我不但不能砍这棵树,还要对他表示尊敬。於是,国王第二天亲自去森林中,向这棵树鲜花致敬。

从那天以后,他变成一位仁慈,公正的统治者。

智慧禅☆有难同当不是真君子!人做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当自己遇到灾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却奋不顾身地向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死而后已,这才是真君子啊!

【《蜀道难》魅力新解】相关文章:

1.画蛇添足新解作文

2.财务分析新解

3.故事新解:工具的“工具”

4.蜀道难 译文

5.蜀道难 教案

6.《蜀道难》艺术风格

7.蜀道难翻译

8.蜀道难李白

9.李白 蜀道难

10.《蜀道难》随笔

下载word文档
《《蜀道难》魅力新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