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的夸张艺术
“Tyelperinqua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蜀道难》的夸张艺术,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蜀道难》的夸张艺术,方便大家学习。
篇1:《蜀道难》的夸张艺术
《蜀道难》的夸张艺术
《蜀道难》本来是乐府古题,李白之前有很多诗人以此题作诗,所咏的也是蜀地山川之险,然而他们的诗歌大都简短单薄,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随着漫卷的风沙一起湮没无迹了,只留下寥寥几篇。而李白的《蜀道难》却犹如璀璨的星辰,从古至今一直悬挂在高高的苍穹之上,仍旧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一个题目,相同题材,许多人去写,难免会千人一面,落入俗套。而李白却可以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有一点是不能不提到的,那就是夸张的运用。
一、夸张的数字
读李白的诗给人一种从地上倏忽之间飞入云端的感觉,这是因为李白经常会在诗里用一些夸张的数字。在《蜀道难》中,李白仍旧保持了一贯的风格。“尔来四万八千岁”说的是古蜀国开国至今所经历的年代,可谓茫然久远。扬雄说蜀国古史三万四千年,而李白嫌夸张得不够,又加上了一万四千年,夸张到了极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此处说一百步的山路要拐上九个弯,这里说九不是一个确数,言其多,可见青泥岭的蜿蜒曲折。“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处用了两个数字作对比,可以看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
二、夸张的意象
在这首诗里面,李白选取了大量的意象来构架诗歌,有神话故事,有自然景物。如“六龙回日之高标”,说的是蜀道山峰,直插云霄,成了太阳轮回的坐标,言其高耸峻峭。“飞湍瀑流”“砯崖转石”,所发出的声音喧闹如同轰鸣的雷声,言其险。这些意象的.选取,主要是为了反衬蜀道的险峻难行,突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把这些意象设定在一定的话语情境里面,运用夸张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摹写了蜀道之难。
三、夸张的意境
李白主要选取了两个场景进行细致描摹:一个是青泥岭上,另一个是古木林间。时间都是夜晚,更加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青泥岭上的道路曲折难行,行人紧张得不敢喘息。树林子里,古木参天,只是听见悲鸟在古树上号叫,杜鹃在林间悲鸣,尽显落寞、凄清之情。
四、夸张的情感
自古以来,《蜀道难》的主题就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但从诗的本身来看,这首诗的写作意图仅仅是为了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古人写过大量的送别诗,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往往是要记住以往的情意,不愿意让朋友离开,还有对朋友的祝福。李白在《蜀道难》里,也表达这些意思,如“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些句子,都明确地希望自己的朋友快些回来,不要在蜀地耽搁太久。不过,这种情感读起来就过于夸张。朋友要远行,送别时只要说一些保重的话就可以,而李白却不惜用夸张的手法把蜀道描写得让人难行,蜀地的兵燹如虎如蛇,让朋友畏难不行,从而达到挽留的目的。
篇2:蜀道难艺术手法
蜀道难艺术手法
李白的诗向来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而引人入胜、给人回味。《蜀道难》更是将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发挥到极致。
之所以冠以“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是因为在李白的诗里,想象与夸张的运用很独特,同时两者又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即诗中的想象与夸张同时出现,彼此交融,共同营造美妙奇幻的艺术境界。品味《蜀道难》中想象手法的运用,可将之分为两类。
一类是神话式想象,即在诗中穿插神话传说,引人想象。
诗的开篇在写蜀地闭塞时,用了“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两句。蚕从、鱼凫都是远古蜀王的名字,具体事迹难以考实,但在这里,我们却能随着诗人的引导展开想象,似乎看到这些蜀地先王们开国的艰辛,也似乎看到了蜀地百姓生活之艰难。
五丁开山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而悲壮的传说,诗中加以引用,不仅是在说蜀道由来,更能让读者想见蜀道开辟过程的艰险——很多人为开辟蜀道而失去生命,为全诗增添一种朦胧之感。
引用六龙的神话是说,即使这样高行空中的神龙之车也要绕过高标之山,可见蜀道之高,上通青天了。诗中运用这一神话,激起读者的想象,仿佛见到那高入云端的蜀道,为之咨嗟!
另一类是写实式想象。李白的诗中更多的是主观的写实式想象。这种想象是从诗人主观角度出发,使用一些常见事物来加以发挥,也更易引起读者的主观体验、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全诗中共出现三次,可谓一唱三叹,同时又给读者造成切实的想象:要翻越蜀道,比登天还难啊。
蜀道究竟有多么险?诗人的回答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只有鸟能飞过去。读者不禁要想:这样险的道路,人该怎样才能穿越啊。紧接着诗人用“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不断冲击读者神经,把读者带入到无边的想象之中:波涛翻滚,黄鹤高飞,猿猱哀绝。
诗人展开想象描绘“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一幕幕景象,从侧面渲染了蜀道之高险难以穿越,激起人们悲情愁绪。“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急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又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想象中见闻,让人感到蜀道之高险不可攀越。
其实,全诗都可以说是在想象中完成的,因为诗人所写之蜀道并非眼前之蜀道,而是胸中之蜀道,想象中之蜀道。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也全乎出于诗人之想象,并把想象之景外化为实在之景。
诗中的夸张手法,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数字式夸张。数字上夸张,是李白诗常用的手法,它为李白的诗营造了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意境。
诗的开篇便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一句,这里所列“四万八千岁”当然并非确指,而是夸张,并从时间的长度上来限定后一句“不与秦塞通人烟”,一下子就把蜀地的'闭塞展现出来。
“百步九折萦岩峦”中的“百”和“九”夸张地说明蜀道的弯弯曲曲,难以行走。为何如此弯曲?因为蜀道太高。“连峰青天不盈尺”又使用缩小夸张的方式,给人视觉上的印象——山峰离天都不到一尺远了!“砯崖转石万壑雷”,一个“万”字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蜀道两旁山崖中奔流飞腾,强力冲击山崖的景象,从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和“万”形成巨大反差,对比中凸显剑阁的雄险,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作出铺垫。
另一类是形象式夸张。所谓形象式夸张,就是使用一些人们常见的事物(而非数字)从感觉上夸大(或夸小)对象,从而达到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蜀道难》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方法。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意在说蜀道的难以穿越,比上青天还难,夸张得形象可感。“西当太白有鸟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用“鸟道”来说蜀道之窄小,用“黄鹤”“猿猱”来说蜀道的难以穿越,夸张处不着痕迹,咏读时又真切可感。
“扪参历井仰胁息”和“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有同工之妙。蜀道再高,也不可能“扪参历井”。“仰胁息”这一细节描写,则形象地夸大了蜀道之险:在穿越时,连大气都不敢出。
李白的夸张总是信手拈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天台一万八千丈”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无不脍炙人口。李白的夸张,使用的数字往往都很大,但却并不失真,这为李白的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李白的诗很多时候是将夸张和想象放在一起、融为一体来使用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其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想象与夸张的融合使用,起到了营造宏大气势、渲染神秘氛围的效果。读李白的诗,必须要深入体会其诗中的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味诗中深层的情感。
拓展:
《蜀道难》中的蜀道
古蜀道
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春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七盘关,全长约450公里。
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范围内的道路,这是广义上的蜀道。
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则是指狭义的概念,即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在秦巴山区基本形成并沿袭着7条通道。其中秦岭中有4条: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
巴山中有3条: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
篇3:《蜀道难》艺术特色
《蜀道难》艺术特色
《蜀道难》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集中而突出的体现了李白诗歌潇洒飘逸的特点。而这些主要因为以下艺术手法的成熟运用。
1.善用反复:
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
3.极致的夸张:
李白的夸张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4.神秘的传说:
李白将神话、传说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着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李白采撷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5.灵活多变的句式和奔放恣肆的语言
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宇,长短不等,错落交接。
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噫吁嚱”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篇4:夸张的艺术魅力
夸张的艺术魅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人们作诗的时候,大多采用了夸张的艺术魅力。夸张,即把描绘的事物的特征无限“放大”,“放大”到荒诞的地步,使诗的意境更突出、鲜明。所以,当诗人认为如实地描绘该事物不能表现自己强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时,便可采用夸张的艺术魅力了。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就用夸张的手法写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著名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比如耳熟能详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比如家喻户晓的《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的艺术魅力是无穷的。看吧,庐山的瀑布再高,也绝对没有三千尺,就用不着说落九天了;桃花潭的潭水再深,也不会深千尺; 燕山的雪花再大,也不至于像席子一般。
然而李白这样写,非但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而且成为千古佳句,广为流传。这就是夸张的艺术魅力。李白用“夸张”,表现了庐山瀑布的气势之雄厚、与汪伦的感情至深以及燕山的天气之恶劣。
夸张手法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所说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所不可能出现的。但是,作者因此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是真切而又深刻的。这样一来,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以夸张手法所反映出来的现象虽不同于现实生活,但它是从中概括出来的,反而更有代表性。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说“女娲炼石补天出,石破天惊逗秋雨。”事实上,女娲补天的地方,并不是真的会打雷下雨,只不过是女娲的行为太勇敢。李贺说“石破天惊逗秋雨”,突出了女娲的行为感动了上天,很激动人心。这样写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有曰:“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抒发了他决心消灭敌人的豪情壮志,并不是真的要变成厉鬼去消灭敌人,只是用来形容自己对敌人的满腔愤恨。这样写,给作者、给读者都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夸张是指艺术,不可以拘泥于表面去理解,否则,会曲解诗本身的意思。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中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句子。有人认为,这未必也太夸张了,苍山再大,也不可能像海一样啊。但我认为,这句话是运用了夸张的艺术魅力,但那边到底是有苍山和残阳的,就是有那么一点真实在里面,使我们知道了娄山关的山真的很多,面积很大。
古典诗歌中也有用一连串的夸张来表达同一种意思的,充分展示了夸张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汉乐府中《上邪》中的一段: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个女子向她心爱的男子对天发誓时所说的话,意思大体是这样的:除非高山夷为平地,江水流干,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与地合而为一,我才会断绝对你的感情。这位女子一口气说了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以此表明她对这个男子矢志不渝之情,感情十分深厚。
说了这么多,夸张的艺术魅力到底在哪儿呢?只能由你自己去挖掘、去发现了!
篇5:蜀道难艺术特色分析
李白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中国诗歌史有着不朽的贡献。他诗风自然、真诚、飘逸、雄浑,毫无矫揉造作,常常借助雄伟瑰丽的意境进行描绘,折射出一种时代背景和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对后代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李白有着爱憎分明的情感、狂放不羁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诗风不拘一格,通过惊世骇俗的笔墨,抒发内心无法排遣的忧虑和愤懑,表达了诗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犹豫、矛盾和抑郁不得志,同时对当时封建的政治统治进行猛烈的抨击。作为李白的代表力作,《蜀道难》极尽夸张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雄健奔放,通过对秦、陇、蜀地区壮美、奇险风光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恢宏浩大、惊险神奇的画面,对蜀道环境的险恶和艰难极尽渲染,因此,成为诗人描绘大自然的一部经典诗歌力作。同时,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即昂扬进取、又抑郁不得志的情怀,将希望和失望交织、苦闷和彷徨交错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那种悲思和豪情、那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通过诗歌的韵律和跌宕起伏,带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因此,奏响了一曲豪迈奇情的人生悲歌。
一 《蜀道难》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三十岁的李白因为在地方怀才不遇,于是第一次只身来到繁华的长安城,他认为自己满腔才华,可凌驾相如之上,朝廷又在广纳贤才、广开才路,必然会有自己施展的空间。他满腔热忱的在长安拜见了当朝宰相张说,竟然遭到了一番愚弄,张说父子嫉贤妒能,有意将李白幽禁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李白苦闷至极,多次奔走于王侯将相之门,却无人收留他。后来几乎误入歧途,幸得友人陆调搭救。李白落魄潦倒之时,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孙们尽管碌碌无为,却扶摇直上,仕途得意。李白以身许国、怀才抱玉,却投报无门,最后败兴而归。《蜀道难》创作背景,恰恰就是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
篇6:蜀道难艺术特色分析
《蜀道难》全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开篇先对蜀道开辟之难进行描绘,通过借用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使诗的意境更加神秘莫测、充满了玄妙和神奇的色彩。接着又对蜀道行走之难进行了渲染。从路的艰险重重、山的高峻险恶、气氛的悲凉愁苦等若干方面进行描绘,这样让诗读起来更加扣人心弦、惊心动魄。最后,对蜀道环境的险要和形势的险恶进行勾画,将诗的主旨意义进一步深化。诗人汹涌澎拜的激情渗透在诗歌的每一个韵律中,通过对蜀
道入木三分的描绘和刻画,使诗人的感情收束、延伸和爆发,这样既铺垫了诗歌的基调,又能够反复吟唱诗的主旋律。从秦入蜀、由古论今、将政治形势蕴含于自然景观之中,使诗歌通篇的脉络结构更加清晰明朗、让读者一目了然。“蚕丛及鱼尧,开国何茫然”,借助于一个悠远古老的传说,渲染了蜀道开辟之久远。通过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来形象地勾画出蜀道开辟的艰难程度。接着诗人又通过描绘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蜀道的险峻无比,即写古又写今。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悲叹。诗的第三部分,则是浓墨重彩,借助对险恶地势和环境的描写,来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统治和严峻的社会形势。诗人描写太白峰的高耸入云,用一句“西当太白有鸟道”,来烘托栈道的恰似天梯,鸟道的奇险无比、高峰的无法逾越,急流的湍急回旋、青泥岭的九曲盘旋,最后一直到锦城之乐、剑阁的峥嵘,诗的脉络和自秦入蜀的轨迹相吻合,对蜀道的艰难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描绘。以上的艺术评析可以用“景奇意悲”精准概括出来,而这种艺术特色和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与当时文化、社会和政治深层次的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蜀道难》的夸张艺术】相关文章:
3.夸张的句子
4.夸张的妈妈
5.蜀道难 译文
6.蜀道难 教案
8.蜀道难翻译
9.蜀道难李白
10.李白 蜀道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