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读《蜀道难》后感

读《蜀道难》后感

2023-11-17 08:27: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铦舵亱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读《蜀道难》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读《蜀道难》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蜀道难》后感

篇1:读《蜀道难》后感

读《蜀道难》后感

昨天晚上看李白诗,自打上学课本上学过几首外,一直没看过,结果很震憾,欣赏他的洒脱与才气,心下想写篇读后感,未料有人捷足先登,写的比俺写的好许许多,若再写肯定苍白,于是抄来,第一次抄人家的东西。

“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篇开头的一句绝叫,绝不是萎缩懦弱冷漠沉沦之徒所能写出的。只有李白,只有胸中激荡着狂涛巨澜的李白,才能从心底油然呼来,叫板而出!

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 ”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百字”,正因为情感的狂放不羁,酣畅淋漓,李白才要一唱三叹,回环跌宕;正因狂放不羁,情不由己,李白才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上天入地,才能奇特的想象,斗胆的夸张。正因为狂放不羁,全诗才能在情感的旋律线上,在诗歌的整体气势上,在篇章的布局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急骤奔突;才能呈现出风驰电掣般的运动美,变幻莫测的迅疾美!才能给人以长风之出谷,雷电之惊闪,万马之奔腾的强烈的震撼力!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才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不凡的浪漫主义的壮丽画卷。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差错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平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

拓展知识: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篇2:读《蜀道难》有感

读《蜀道难》有感

很久以前,我读过李白的《蜀道难》。

若问我:“有什么收获?”老实回答:“我只记住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两句名言。”

很长很长时间,我再也没有读过蜀道难。

若问我:“为什么?”答:“蜀道离我太远了,我与蜀道无关。”以至于诗中的字都不认识了。

近一两年,我时时要读《蜀道难》。

若问我:“原因何在?”回答:“一是因为我经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阿坝、九寨沟、黄龙,来回在蜀道走了一趟,对蜀道之难有了切身的体会;二是因为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以后,我的心,我的眼,几乎每天都死死地盯着这条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5.12后,再读《蜀道难》,有情、有泪、有了“使人听此凋朱颜!”之感受。

《蜀道难》,开篇惊天地,笔落揪人心。

好一句“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统摄全诗的16个字。这三个感叹词联用,两个语气助词隔着用的开篇,是诗人对苍天抒发的咏叹,是诗仙对世人发表的惊叹,是李白对蜀道呼出的感叹。这一声感叹,一下子就绷紧了读者的神经,抓住了读者的心弦,使我们迫不及待地要看看蜀道是如何的“危”如何的“高”如何的“难”?

《蜀道难》,开篇惊天地,落笔撼人心。

好一句“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统摄全诗的16个字。这三个感叹词联用,两个语气助词隔着用的开篇,是李白对蜀道呼出的感叹。这感叹如惊雷,一下子就绷紧了读者的神经,抓住了读者的心弦,使我们迫不及待地要看看蜀道是如何的“危”如何的“高”如何的“难”?

接下来,李白的仙笔一挥,就穿越了四万八千年的时间隧道,从远古的蜀国的两个国王茫然开国一直写来,告诉读者,在漫长的岁月中,秦、蜀之间不能通人烟。史实如此,空间呢?只见李白的神笔一扬,又跨过逶迤险峻的山川,从秦地的太白峰写到蜀地的峨嵋巅,在这山水连绵的空间,只有鸟儿可以从山缝中飞过。直到地崩山催壮士的牺牲,四川和陕西之间才有了山上的“天梯石栈”,可以来往。

这是诗仙一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 是诗仙二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在这一节,诗仙把蜀道的山水之险,动物和人类愁攀援的景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你看那,高处是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低处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鸟儿飞不过,猴儿愁攀援,人在蜀道行,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正当读者觉得蜀道难到了极点之时,诗人笔峰一转,借“问君西游何时还?”一句,进一步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畏途。无论“悲鸟号古木”还是“子规啼夜月”,都“使人听此凋朱颜!”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诗仙好像端着一个摄像机把蜀道拍摄。从“连峰去天不盈尺”的远写镜头,到“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特写,再到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诗人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剑门关高峻又险恶,一人把关,万人攻不破。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因此说锦官城中虽说能享乐,不如早回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也是诗人第三次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李白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他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以仙人的姿态,把蜀道之难写绝了,以至于千百年来没有人能够逾越。

今天,我再读《蜀道难》,不仅读懂了蜀道的高危艰难,还读出了诗人豪放飘逸的仙气,以及其它。《蜀道难》我将百读不厌。

篇3:读《蜀道难》有感

读《蜀道难》有感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让人唏嘘感慨,虽历经千年,而始终传颂于口;虽满眼生坚怪字,却仍令人如痴如醉。何故?只因其中含有跨越时空的不变情怀,而这种情怀打动着我们的祖辈、父辈,如今仍然打动着我们。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发自内心的描述,也是在诗歌开始对蜀道的总体概述。危乎高哉的地方,难于上青天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呢?我们就不能不去吗?不能啊!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那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换来的壮阔景象,是让神灵也敬佩的伟大铸造的传世奇迹。到蜀道,是去寻梦,是一种追寻更是一种继承。是在“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蛮荒之所,去找寻那一种属于自己氏族本质的精神支柱。即便是在历经了千年之后,流行歌曲里仍然唱着:

寻找的东西已经被无限的模糊化了,也许寻找的只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感,也许能否寻找到已经变得非常不重要,而重要的是那种寻找的过程和历练的经历。而李白的《蜀道难》显然比上文的《橄榄树》要更加激烈雄浑,更加令人感受到那种明知山有虎的壮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景?除了李白,再没有人能够描绘出如此恐怖而悲情的画面,没有人能够把那种令人恐怖又令人激动的壮丽景色刻画到位了。面对这样的地方,诗人开始了退缩,也开始了犹豫,他:“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他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他问自己:“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还有比天险更让人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人祸:“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尽管充满了危险,尽管诗人开始后悔,尽管李白也发出了浩叹:“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但是李白仍然在坚守,他仍然没有退回去,他仅仅说的是:“侧身西望长咨嗟。”在入川的蜀道上西望,望的是什么?若要去长安或洛阳,李白应该是东望,若是真想回到家乡叶城,李白应该像苏东坡“西北望,射天狼”,而李太白尽管咨嗟不已,仍然侧身西望,当然望的是锦官城成都,当然还是想征服这段让人心悸而有波澜壮阔的旅程。所以,全诗的诗眼在最后一句的“侧身西望”,没有这一句,李太白成了牢骚满腹的怨妇,成了遇险退缩的懦夫,而有了这个点睛之笔,李太白成了真正的豪杰之士,真正的唐代大侠。

我们今天面临的一切多么像李白诗中描述的境界?李白当年写诗的时候有没有走过这段路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传达出了一种面对人间万难的豪迈气概和博大胸怀。不管前面的人生之路有千难万险,不管脚下的奋斗之路有多少天灾人祸,既然迈开了脚步,就只能走下去,而且要堂堂正正、踏踏实实地走完它。虽然有时很悲苦,有时很恐怖,有时很惊险,有时很崎岖,但是可以畏它、怕它、怨它、骂它甚至诅咒它,却永远不能放弃它、背离它、逃避它。今日的“北漂一族”不是正经历着“蜀道难”的困境、发挥着《蜀道难》的精神、克服着“蜀道难”的恐惧、走着李白那条泛指的《蜀道难》之路吗?

“文章千古事”这事曹丕的高论,但是忠实的实践者却是李白。一篇《蜀道难》道出了千古奋进者的心声。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更多

篇4:读《蜀道难》有感

近期我读了李白所写的《蜀道难》一门,虽然这篇文章不是第一次读,但是每次读完之后总有思绪万千的情感在里面。每一次读这首《蜀道难》,都会让我有新的体验,感怀到了李白那种浪漫情怀在诗中所呈现的那种意境。用大气磅礴的转折以及优美的韵味谱写出来一首浪漫的绝唱,呈现出了现代人所体会不到的艰难和困苦。

作为伟大的诗人,李白所写的诗都非常的优美和豪迈,呈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抗鼎之作,而《蜀道难》则是他所有诗句中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虽然李白写的是非常的多,她的成名作或者被人喜爱的诗句都是非常多的,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蜀道难》是我最喜欢的文学著作之一,它呈现出来一个非常自信且豪放的个性。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各种诗句在李白所写的.诗中都有所呈现,但是我们很难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到当时社会的艰难疾苦,而《蜀道难》真正的体现出来那种浑然天成的崇高之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之美。只有真正的读懂了《蜀道难》里面所描绘的景象,你才能明白数到为什么难如登天。我们也能够明白,为什么蜀国安居一篇之后,魏国永远攻打不下蜀国,因为那是天然的屏障,那是古代人通过地理位置创造出来的优势。

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描写了就是这里的崎岖小道,也描绘出四川这个地方的壮丽景象和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我看过很多描写过蜀国或者四川的一些诗句,但是读那些使我只能说这些词用的很优美,无法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四川到底有多么的艰难,只有在读了《蜀道难》之后,我才能在它的诗句中读懂了那扣人心弦的地理位置以及琼山峻岭的美貌风景。

《蜀道难》是一首狂放浪漫的绝唱,从形式到内容从用词到表达,无处不在的散发出李白作为诗仙所呈现出的鬼斧神工般的笔墨渲。或许很多人都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句,也对他的另外的诗句非常的喜欢,但是《蜀道难》是我至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首诗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有新的体悟,初读之时只觉得这个地方穷山峻岭易守难攻,在读知识我就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思,明白了李白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来进行诗词的描绘。这也是李白带给我的最深的感受,随着你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内心的变化的丰富,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或者说是跟李白有类似的感受。

篇5:读《蜀道难》有感

一首《蜀道难》不仅道尽了李白的全部人格力量,而且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是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初知李白,是在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不知为何,那时还小小年纪的我遍一下子爱上了那首诗,只浅浅明白,那首诗里,是乡思。因为《静夜思》我知道了有个诗人叫李白,字太白,被人们称为“诗仙”。记忆中,有一种酒,醇香而且回味,叫做“诗仙太白”,我不知道这酒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只觉得,李白的诗便如这酒般醇香,回味悠长。

品那一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只此一句,便贯穿了整篇文章,激昂、澎湃的感情,回味悠长的留香,豪情万丈的呐喊。我对他的认识又深了一分,我对他的喜爱增了一分。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唯美比过他人;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细腻赛过他人;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豪情更是胜过他人。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才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不凡的浪漫主义的壮丽画卷。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差错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平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

篇6:读《蜀道难》有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历史传说的神奇与壮美,山川景物的伟大和强悍,诗人李白的豪放与旷达,久久回荡在脑海。再读《蜀道难》,别有一番风味。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而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军队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的人民军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而刘墉先生则把这三种境界分别比作骆驼、狮子、婴儿。现在的我们就像骆驼一样为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须坚持。只有走出沙漠,才有活的机会。中年的我们好像狮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们却回归到婴儿时的天真,与世无争,很淡定的过完余生。无论我们像什么,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处在哪个阶段,达到何种境界,面对困境,只要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的坦然,相信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篇7:读《蜀道难》有感

近期我读了李白所写的《蜀道难》一门,虽然这篇文章不是第一次读,但是每次读完之后总有思绪万千的情感在里面。每一次读这首《蜀道难》,都会让我有新的体验,感怀到了李白那种浪漫情怀在诗中所呈现的那种意境。用大气磅礴的转折以及优美的韵味谱写出来一首浪漫的绝唱,呈现出了现代人所体会不到的艰难和困苦。

作为伟大的诗人,李白所写的诗都非常的优美和豪迈,呈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抗鼎之作,而《蜀道难》则是他所有诗句中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虽然李白写的是非常的多,她的成名作或者被人喜爱的诗句都是非常多的,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蜀道难》是我最喜欢的文学著作之一,它呈现出来一个非常自信且豪放的个性。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各种诗句在李白所写的诗中都有所呈现,但是我们很难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到当时社会的艰难疾苦,而《蜀道难》真正的体现出来那种浑然天成的崇高之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之美。只有真正的读懂了《蜀道难》里面所描绘的景象,你才能明白数到为什么难如登天。我们也能够明白,为什么蜀国安居一篇之后,魏国永远攻打不下蜀国,因为那是天然的屏障,那是古代人通过地理位置创造出来的优势。

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描写了就是这里的崎岖小道,也描绘出四川这个地方的壮丽景象和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我看过很多描写过蜀国或者四川的一些诗句,但是读那些使我只能说这些词用的很优美,无法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四川到底有多么的艰难,只有在读了《蜀道难》之后,我才能在它的诗句中读懂了那扣人心弦的地理位置以及琼山峻岭的美貌风景。

《蜀道难》是一首狂放浪漫的绝唱,从形式到内容从用词到表达,无处不在的散发出李白作为诗仙所呈现出的鬼斧神工般的笔墨渲。或许很多人都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句,也对他的另外的诗句非常的喜欢,但是《蜀道难》是我至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首诗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有新的体悟,初读之时只觉得这个地方穷山峻岭易守难攻,在读知识我就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思,明白了李白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来进行诗词的描绘。这也是李白带给我的最深的感受,随着你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内心的变化的丰富,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或者说是跟李白有类似的感受。

篇8:读《蜀道难》有感

初知李白,是在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不知为何,那时还小小年纪的我遍一下子爱上了那首诗,只浅浅明白,那首诗里,是乡思。因为《静夜思》我知道了有个诗人叫李白,字太白,被人们称为“诗仙”。记忆中,有一种酒,醇香而且回味,叫做“诗仙太白”,我不知道这酒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只觉得,李白的诗便如这酒般醇香,回味悠长。

品那一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只此一句,便贯穿了整篇文章,激昂、澎湃的感情,回味悠长的留香,豪情万丈的呐喊。我对他的认识又深了一分,我对他的喜爱增了一分。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唯美比过他人;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细腻赛过他人;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豪情更是胜过他人。

品那一盏“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此一笔,勾勒出险而峻的蜀山绝壁,领世人进入那群峰之间,邀世人共观那峭壁绝岩。曾经也思考过,为什么李白的诗会如此让人沉醉入迷,他的诗既不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怀天下,也不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可是,那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水终是落在了我们心间;那一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光终是照在了我们身上;那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踏歌声终是响在了我们的耳畔……如此一笔,看似不留痕迹,实则带走了我们的心。

品那一壶“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仅此一句,酣畅淋漓,他带着那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声响,连同那蜀道的艰险,一同呈现在世人前。读诗,是享受美的过程。读李清照的“唯恐双锡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出了满满愁丝;读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读出了淡淡怀恋。唯有读李白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读出了万丈豪情的同时,还听到了震耳的水流声,看到了争流的瀑布倾泻而下。

小时候,有人曾问我最喜欢的私人是谁,我说是李白。当时只傻傻的把他写的诗很多,流传至今的也有1000余首当做理由。也仅仅是这么个简单的理由,我才更愿意去了解,了解李白,了解李白的诗。因为了解,才更愿意去细细品读,在午后的阳光下用心去感受。也曾经,为背诵不下那一篇篇长篇阔论而苦恼,但很快就被对诗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所替代。他的诗,如酒,悠久醇香、回味无穷;如歌,缠绵交错、余音绕梁;如画,亦真亦假,流连其中;如舞、如鼓、如天边一抹红霞……

惨淡月光下,一个身影,左手一壶浊酒,右手一把利剑,趁着酒兴而舞,剑反射出淡淡寒光,身旁石桌上,笔墨散乱地放着,纸上,一篇文章扬扬洒洒,最显眼的,莫过于那几个字:蜀道难。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蜀道难的重点字词

2.《蜀道难》诗意及鉴赏

3.李白《蜀道难》名家讲解

4.李白为什么要写《蜀道难》?

5.《蜀道难》中哪些最美的蜀道

6.李白蜀道难仿写

7.蜀道难名句

8.《蜀道难》ppt

9.李白《蜀道难》的主旨

10.蜀道难的艺术效果分析

篇9:读李白《蜀道难》有感

读李白《蜀道难》有感

闲坐于破镜之家,信手翻起了唐诗三百首。前段时间比较喜欢看诗评词评,如今回头再看三百首,好像品出点那么点意思了。陈廷焯称李白有鬼才,深以为然,鬼才之名犹在天才之上吧。围棋界近百年也只吴清源大师称到鬼才。陈廷焯对于李白的评价第二层意思是学不得,苏轼的词也学不得。有点像独孤九剑吧,如果只从招数来模仿,早晚入歧途的。

蜀道难是从小就读过的,一直也没好好背过,对于我这种文字上无甚天分的人来说,不读个上十遍根本记不住的,好在从小家里也只是要我熟悉熟悉没有让我刻意背。说实话,从前根本不理解蜀道为什么难,现在飞机火车的,那种走路的感觉反倒成了享受了。

中原九州大地,四川其实是在很边缘的位置。春秋时,这里有两个国家,巴和蜀,于是巴蜀也成了现在四川的代名词。当年张仪和司马错有过一场辩论,张仪力主灭东周,司马错力主吞并巴蜀。一个强调政治意义,一个强调地缘经济意义。以辩才著称的张仪最后没能说服秦王。而自秦并巴蜀之后,国势日盛,已据天险源头。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项羽虽后入关,而不尊信义。令先入咸阳的刘邦为汉王,以章邯等前秦名将镇守三秦之地监视刘邦。后面的故事大家知道了,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于是汉中就成了汉朝的龙兴之地。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后世便有样学样了,可惜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多半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最著名也相对较近的一次学习是诸葛孔明的隆中对,先去荆州,后取益州,然后出荆州取洛宛,出汉中袭长安,复两京,天下可传檄而定。从古至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话没错,不过却不万能。守江山靠的的不是万里长城,而是人心。但有几个帝王能善用人心,人心这东西确实无敌,但很难掌握,而且是个长期工程,相对来说地利的优势更容易掌握,而且不容易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其变化,那山山水水总是在那里的。作为首都来说,彼时的长安基本就是首选了。相比于洛阳的无险可守四战之地,长安只要守住了潼关这个门户,来自中原大地的压力都可忽略不计。所以四川虽然地处一隅却是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场所。蜀道的难行在于它的单向性,入蜀难,出蜀则相对容易一些。所以一旦四川的君主是个守成或者不思进取的,四川就极有可能变成一个几十年独立的隔绝之地。孔明先生的隆中对,我猜测多半还是想模仿高祖出三秦而争天下的`轨迹。隆中对最大的问题是,出川道路的稀少,减少了战略上回旋的余地。换句话说,就是傻子也知道你从哪里出来,除了硬碰硬的打,很难取巧。如果高祖时守三秦的不是轻敌而骄的章邯等人,高祖多半是要在四川被送终了。四川虽是好守之地,却是以放弃战略的主动性为前提的,说到底就是准备以一隅抗全国,胜负之数可想而知。比较一下汉初和汉末,有几点不同,汉初项羽分封基本刚结束,就已经打成了一锅粥,刘邦多少有点乘乱而起的意思。汉末北方魏国一家独大,诸葛每次出祁山面对的都是北方最精锐的骑兵。项羽背信弃义,这一点是的他这个霸主很难令人臣服,杀义帝更是受人以口实。强如诸葛的隆中对尚不能成,则后市小辈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从前的以后,四川渐渐由一个可能的幸福发源地,变成了理想的避难所了。

唐玄宗入川,路还没迈开几步,先丢了个贵妃,说实话我真没觉得杨太真有多少错。荒废国事这些就不用说了,只说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一步接一步的臭棋,把长安这个不太可能被攻克的城市,拱手送了安禄山。

明末张献忠入川似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杀人。据说是杀得只剩几百户,最后不得不湖广填川。

石达开是另一个被隆中对误导的人。四川也不是随随便就可以进的地方,不然你还去干吗呢?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读《蜀道难》后感】相关文章:

1.读《马小跳》后感

2.读《三国演义》后感

3.读《老人与海》后感

4.读异类后感范文

5.读铁杵成针的后感

6.读《西游记》后感作文

7.读《心灵游戏》后感

8.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感600字

9.读>后感作文

10.读《螳螂捕蝉》后感作文

下载word文档
《读《蜀道难》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