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说苑·政理》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wenliu200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刘向《说苑·政理》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刘向《说苑·政理》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刘向《说苑·政理》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刘向《说苑·政理》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原文】:
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①?”对曰:“臣闻为国之道②: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③之士④。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⑤,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之声,而安⑥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⑦。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注释】:
①如何:即“何如”,怎么样。 ②道:规律、规则;原则,法则。 ③四方:泛指地面的四个方向,即:东、南、西、北。此指各处,天下。 ④士:指读书人。 ⑤食之:食俸(官吏每月每岁所受的薪俸。又称“食禄”),享受俸禄。 ⑥安:安心,心安定平静。使平静,使稳定。 ⑦教:教育,指导。
【翻译】:
魏文侯问李克:“怎样治理国家呢? ”李克回答说:“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给付出劳动的人以衣食,封赏有功劳的人(按劳分配,论功行赏),推行赏罚得当的政策。”文侯问:“我赏罚都得当,但是国人还是不满意,为什么 ? ”李克回答到:“国家有不劳而获的蛀虫! 我认为:取消这些人的俸禄,用来招揽国家的有志之士。祖辈因为有功勋所以国家给他俸禄,他的后辈没有功勋还能(继承)他们的待遇,出门就乘车马、穿着华美的衣衫,算得上荣华富贵;在家则沉迷鼓乐歌舞的享受,正因为这些无功的.子女的享受,打乱了地方上的法规(按劳分配,论功行赏)。因此(有必要)取消这些人的俸禄,用来招揽国家的有志之士,这就是消灭蛀虫。”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使:________ ②与:________
③其:________ ④衣:________
⑤修:________ ⑥乱:________
2.翻译:
1.为国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夺淫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上文中三个使动词。
①_____ ;②_____ ;③_____ 。
4.李克认为魏文侯在治国上的当务之急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任用 ②归附 ③大概④穿 ⑤讲究,此指欣赏 ⑥扰乱
2.①怎样治理国家呢②这就是消灭蛀虫
3.食(有劳)②禄(有功)③来(四方之士)
4.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
篇2:说苑阅读答案参考
原文:
吴起为魏将而攻①,军人有病疽②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③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说苑·复恩》
注释:
本文选自刘向《说苑·复恩》。《说苑》,又名《新苑》,刘向著,共二十卷,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华语网(Thn21.com)制作
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
①中山:国名。②疽:毒疮。③创:伤,伤口。
翻译:
吴起作为魏国的将军进攻中山,士兵有得病的,吴起跪地为他吸去伤口的脓,士兵的母亲看见就哭了。其他的人问:“将军对你的儿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呢?”士兵的母亲说:“当初他的父亲有病时将军也是这样对待的,他的父亲为报答将军之恩战死了,今天将军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他也会奋战而死的,所以我才哭的。” 华语网Thn21.com作品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
②将军于若子如是
③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2.用现代汉语翻译“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一句。
3.“伤者之母”为什么要“泣”?
4.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吴起是怎样的一个人?
篇3:《说苑》阅读答案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2~13题。(6分)
赵简子①问于成抟②曰:“吾闻夫羊殖③者,贤大夫也。是行奚然④?”对曰:“臣抟不知也。”简子曰:“吾闻之,子与友亲;子而不知,何也?”抟曰:“其为人也数变,其十五年也,廉以不匿其过;其二十也,仁以喜义;其三十也,为晋中军尉,勇以喜仁;其年五十也,为边城将,远者复亲⑤。今臣不见五年矣,恐其变,是以不敢知。”简子曰:“果贤大夫也,每变益上矣!” (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赵简子:名鞅,相传为春秋末晋国正卿。 ②成抟(tuán):春秋末晋国大夫。 ③羊殖:春秋末晋国大夫,有贤名。 ④行奚然:品行怎么样。行,品行。奚,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样”。 ⑤复亲:重新亲近。亲,亲近,和好。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吾闻之,子与友亲;子而不知,何也?
(2)今臣不见五年矣,恐其变,是以不敢知。
13.从羊殖的“数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分)
篇4:《说苑》阅读答案
12.(1)我听说你和他关系很亲密,你却不知道他的品行,为什么呢?
(2)如今我和他已经五年没见面了,(我)恐怕他有变化,所以不敢说了解他。
13.人的'一生可能会有许多改变,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在一次次的改变中不断地规范、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
[译文]
赵简子问成抟说:“我听说羊殖是贤大夫,他的品行怎么样?(成抟)回答说:“我不知道。赵简子说:“我听说你和他关系很亲密,你却不知道他的品行,为什么呢? ”成抟说:
“羊殖的为人多次变化,他十五岁时,廉正不隐瞒自己的过错;他二十岁时,仁厚崇尚正义;他三十岁时,做晋国的中军尉,勇敢又富有仁爱之心;他五十岁时,做驻守边城的将领,
让已经和晋国远离的边民又重新亲近了。如今我和他已经五年没见面了,(我)恐怕他有变化,所以不敢说了解他。”赵简子说:“(羊殖)果真是个贤大夫啊,他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向好的方面发展!”
篇5:说苑阅读答案参考
1。①作为,递进②对你的儿子象这样③因此
2。将军象这样关心你的孩子。你为何还哭泣?
3。有将死
4。爱护士兵,受士兵爱戴
篇6:刘向说苑卷八尊贤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刘向说苑卷八尊贤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日:“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C.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登高以望,太息而叹
秦人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其孰能讥之乎?
C.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19.把文言文阅读中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5分)
②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5分)
参考答案
15.B。认为……是低贱的,轻视,意动用法。
16.D。(A项,前一个为连词,表修饰;后一个为介词,用,。B项,前一个为代词,他的;后一个为语气副词,难道。C项,前一个为连词,于是、就;后一个为介词,趁机。)
17.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18.B。(弦章的观点是齐景公应该学习齐桓公,那么齐国的大臣都是管仲一样的人才了。)
19。①想要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且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的君王,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定语后置,1分;平定,治理/使……太平安定,1分;垂,使……流传,1分;下,谦虚地对待,1分;句意1分)
②知道厌恶历史上那些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却不去追求、学习历史上那些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所以,……的方法,1分;未有异乎,与……没有不同,1分;却走,倒退着跑,1分;逮,到,追上;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的'君王,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你的士中见到了有过失的人。”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没有永远安定的国家,没有一直自觉的人民;得到贤能的人才国家就安定昌盛,失去贤能的人才国家形势就会变得危急甚至国家灭亡,自古至今,没有不这样的。明镜是用来清晰地反映外物,过去是用来认识现实的。知道厌恶那些历史上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却不去追求、学习那些历史上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
篇7:《说苑·奉使》节选陆贾的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说苑·奉使》节选陆贾的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区
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味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猪。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 ?区
:同“崎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 舆:众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答案】:D
【解析】:由,出于。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陆生因说佗曰 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伺者因此觉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尉佗乃蹶然起坐 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今其智乃反不能急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答案】:D
【解析】:D、用在动词前,形成所字短语。A于是/因为;B目的连词,来/转折连词,却;C于是/竟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 委托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带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 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答案】:B
【解析】:“且南越君民同心”无中生有。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
(2)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
译文:
(3)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译文:
【答案】:(1)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
(2)我不能在中原发迹起家,所以才在此称王。假使我占据中国,我又哪里比不上汉王呢?
解析: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佗,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此高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纹理整个中国。而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朝相比呢?”通过交谈,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尉佗还送给陆生一个袋装包裹,价值千金,另外还送给他不少其他礼品,也价值千金。陆生终于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死后,赵佗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
篇8:《说苑.善说》阅读及答案参考
《说苑.善说》阅读及答案参考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客谓梁王日:“惠子之言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日:“诺。”
明日见,谓惠子日:“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日:“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日:弹之状何若?’应日:‘弹之状如弹。’谕乎?”王日:“未谕也。” “于是更应日: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日:“可知矣。”惠子日:“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日‘无譬’,则不可矣。”曰: “善!”(选自刘向《说苑.善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惠子之言也善譬 譬:_________
(2)王日:“未谕也。” 谕: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说话、作文方面谈谈你读过这个故事后所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打比方。
(2)明白。
2.解说的.人,本来都是用别人知道的事物去说明别人不知道的事物,而使人知道那事物。(意对即可)
3.“略”。
篇9: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甲]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左刻“_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
②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
③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
④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
⑤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
⑥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明明“处处志之”,为什么回去寻找桃花源时却“遂迷,不复得路”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乙]段横线处按原文内容填空。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出处。想一想,这雕刻的句子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沿,顺着;②做标记;③计划;④渡口;⑤零数;⑥大约
2.①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②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船篷覆盖在上面。
3.答案要点;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美好的理想而已。(意对即可)
4.水落石出清风徐来 《后赤壁赋》《赤壁赋》 盖大苏泛赤壁云
篇10: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掘株:挖了树根的坑。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展开 夺取(这里有“捕捉”的意思) 抬(起)、伸长 正
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拉开弹弓)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二:
1.下列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①不知螳螂之在后②欲攫而食之也 ③欲啄而食之也
④迎而欲弹之 ⑤此皆贪前之利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2.翻译下列句子。
(1)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2)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3.从选文中可以归纳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1)黄雀正想要吃螳螂,却不知道孩子挟着弹丸就站在榆树下,等着要击下它。
(2)这都是贪恋前面的小利,却不顾后面的害处的做法呀。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刘向《说苑·政理》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相关文章:
10.文言文训练例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