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
“Phantomous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
【古文阅读】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 “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 “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 “诺。”须臾,梁睨④ 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时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小题1】下列句中的“之”,与“辍耕之陇上”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2分)
A.此亦天亡秦之时也B.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 C.独籍知之耳 D.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②闻陈王败走()
③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④今欲举大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译:
② 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译: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①巡行、攻取②逃跑,跑③派④发动
【小题3】①我听说先动手可制服别人,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②于是大家听从他的话,带领自己的军队归属了项梁。
【小题4】项梁叔侄夺取会稽郡守之位,进而渡江西击占领东阳。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首先要弄清例句中“之”的用法是“动词,去,到”,然后和选项一一对应即可。A项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的”,B项中“之”的用法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中“之”的用法是“代词”,D项中“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故选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中第一个“徇”较难解释,需结合上文来分析,上句中提到“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很明显此字有“攻占,夺取”之意,其他三词结合课内掌握的重点词语来解释即可。此类题要想做好,必须有一个坚实的文言文基础,要求我们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要牢记重点词语的意思与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等基础性知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第一句话不难翻译,第二句中“以兵属项梁”一句稍有困难,特别是“以”不能单纯以其原义来翻译,要结合上下文整体理解句子含义。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概括文言文故事梗概时,可借鉴现代文中记叙文概括方法,即按“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一格式来概括即可。选文主要人物明显是项梁和项籍,事件就是夺取会稽,占领东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篇2:“吴广素爱人”“秦二世元年七月”比较阅读及答案
“吴广素爱人”“秦二世元年七月”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 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9.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2分)
①吴广素爱人 ②比至陈 ③时时而间进 ④天下之疾犬也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11.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12.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参考答案:
9. 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10.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11.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
12.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
篇3:二世元年七月,发闾阅读答案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阅读答案
文言文语段,完成习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4分)
m戍渔阳( )或以为死( ) 今亡亦死( )陈胜王( )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度已失期宁信度,无自信也
B.吴广之次所旁至之市,而忘操之
C.扶苏以数谏故故人西辞黄鹤楼
D.固以怪之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4】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①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2分)
②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2分)
答案
【小题1】m同谪,责罚,发配、有的人、逃亡、称王
【小题1】B
【小题1】①现在果真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②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小题1】①号称天下的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②《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意对即可)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重点实虚词)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B中二者都是“到,往”的意思。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诚、诈、唱、往往、指目”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
篇4:二世元年七月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二世元年七月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会天大雨( ) ⑵度已失期( )
⑶上使外将兵( ) ⑷楚人怜之( )
【小题2】与“陈胜、吴广乃谋曰”一句中的“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D.羲之之书晚乃善【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⑴天下苦秦久矣。
⑵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小题4】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胜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分)
答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适逢,恰巧遇到。⑵揣度,推测,估计。⑶带领,率领。 ⑷爱。
【小题2】C(3分)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⑴天下百姓被秦王朝统治,受苦受难已经很大长时间了。(天下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统治,痛苦不堪。)
⑵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小题4】(3分)有卓越的领导才干和超人的才略胆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将”是多义词,“怜”是古今异义字词,要注意辨析。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先判断例句中的字义,然后与各句子中的文字进行比较。可用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A句中“乃”为“是”,B句中“乃”为“却”,D句中“乃”为“才”,C句中“乃”与例句相同,为“于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苦”意动用法,“诚”是古今异义字词,“唱”是通假字。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文中陈胜分析形势的语言,从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智谋两方面概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篇5:文言文比较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④睨:斜眼看。
1.解释下列加粗词字的意思。
(1)忿恚尉 _______________
(2)尉果笞广 _______________
(3)使公及恒楚将_______________
(4)恒楚亡在泽中__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粗的字与“后则为人所制”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为坛而盟
B.籍为裨将
C.吴广为都尉
D.而二虫尽为所吞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陈涉和【乙】文中的项梁特点都很鲜明,你更喜欢哪一个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恼怒,文中指“使…恼怒”
②用竹板打
③统帅,率领
④逃亡
2、D
3、(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守边塞的人中十分之六七也会死掉。
(2)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3)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
4、示例一:喜欢陈胜。因为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
示例二:喜欢项梁。因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合理即可)
篇6: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歧路亡羊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画线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 )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 )
(3)歧路亡羊 ( )
(4)既反 ( )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结构助词,的;代词,羊;丢失;已经
2、杨子 邻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篇7:文言文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十六。
4.对文中加横线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5.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2)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
参考答案
4.B本题B项戊申就是至正十五年十月错误。原文是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根据上下文推断,这里的'戊申应是用来纪日的。
5.C本题主要根据意思进行断句。句意为:平时稍有空闲,就注解《周易》,率领各位学生到郡学(郡国的最高学府)集中讲授,令军士站在门外听讲,也使他们明白尊君亲上的义理,确有古代良将的遗风。
6.C.C项官员们都让着他错误,原文无敢让之的意思是无人敢责备他。
7. (1)余阙说:右丞只管放心地出征,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
(2)城中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然后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第一句中固定人名保留阙, 第译为只管,致译为完成、达成,趣译为催促。第二句中相率译为相继,捐译为撤掉,死此译为死在这里。)
参考翻译
(余阙,字廷心,先世居河西武威。余阙年少就丧父,以收授门徒来赡养母亲,与吴澄弟子张恒交游,文学造诣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执政严明,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都忌惮他。不久奉诏回京,授翰林文字。因不阿谀权贵而弃官归家。不久因为朝廷修辽、金、宋三史,余阙奉诏再入翰林院为修撰。后又出京担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适逢莫徭蛮造反,朝廷右丞沙班应当率军去镇压,但他坚持不肯去,无人敢责备他。)
余阙说:右丞应当前去,你受天子之命为重臣,不想着出兵讨贼,是想图安逸吗?沙班说:郎中的话固然是对的,但粮草不足怎么办?余阙说:右丞只管出征,这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至正十二年,朝廷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理淮西,起任余阙为副使、辅助签批都元帅府事宜,分兵驻守安庆。当时南北音信隔绝,兵力粮草都很缺乏,余阙到任仅十日反元义军就来进攻,余阙领兵回击,敌人被击退。他召集官吏和诸将商议屯田与战守之计,(决定)环绕辖境周围修建堡寨,选精兵对外御敌,在堡寨之内耕种粮食。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第二年,大闹春荒,人相食,余阙将其俸禄用来买米施粥,赈济灾民,得以存活的灾民很多。有数万失业的百姓,都得到安置。十五年 夏天,天降大雨,江水上涨,屯田稻谷有一半被淹,城下江水涌入,有什么东西吼声像雷鸣一般,余阙用少牢祭祀,洪水就退去。秋粮(得以)丰收,得粮三万斛。不久,余阙升任都元帅,驻守安庆。十月,叛军逼至安庆城下。十一月八日,叛贼攻打安庆东西二门,西门形势尤其危急,阙迎敌而上,提戈抗敌,身先士卒。士卒们哭喊着想阻止他,但他更加用力地挥动长戈,斩首了无数敌人。但是余阙身受十几处创伤。
中午时分,城池被攻陷,城中着起了大火,余阙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便引刀自杀,倒落在一处清水池塘之中。余阙的妻子耶卜氏、儿子德生、女儿福童皆投井而死。城中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烧死的人以千计。余阙治军号令严明,与下属同甘共苦,但军士稍有违反军令的,就会马上处斩示众。当他出战之时,箭矢垒石纷纷落下如同下雨一般,军士们用盾牌为他挡遮,余阙回绝说:你们也有命,为什么要挡遮保护我呢?平时稍有空闲,就注解《周易》,率领各位学生到郡学(郡国的最高学府)集中讲授,令军士站在门外听讲,也使他们明白尊君亲上的义理,确有古代良将的遗风。余阙死的时候五十六岁。
篇8: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解析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
[注释]
①王恭:东晋重臣。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竹席子。
⑤卿东: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领:量词,相当于条。⑦荐:草垫。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⑨长物:多余的东西。
1. 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卿 东 来 故 应 有 此物 可 以 一 领 及 我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悉 ( )
3.文中说:后大闻之,甚惊。王为什么甚惊?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回答。(3分)
答:
4. 选文表现了王恭的什么特点?(3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卿 东 来/ 故 应 有 此 物/ 可 以 一 领 及 我 ?
2.(2分)了解
3.(3分)王大以为王恭身为高官,竹席子自然不缺,所以向他索示,却不想到他竟如此清廉,只有那一条,所以吃惊。
4.(3分)清正廉洁,尊敬长辈。
篇9: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陋室铭和论语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陋室铭和论语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节选
注释:①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②不堪:无法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答案:
16.(1)出名(或:著名)(1分)(2)品德高尚(1分)(共2分)
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
18.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1分)
19.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篇10: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元史·列传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元史·列传
文言文,完成4~7题。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4.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D.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5.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5分)
(2)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5分)
参考答案:
(一)(19分)
4.D.(“戊申就是至正十五年十月”错误。原文是“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根据上下文推断,这里的“戊申”应是用来纪日的。)
5.A.(原文是“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6.A.(“官员们都让着他”错误,原文“无敢让之”的意思是“无人敢责备他”。)
7.(1)余阙说:“右丞只管放心地出征,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
(5分。译出大意给2分;“第”“致”“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城中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然后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
(5分。译出大意给2分;“相率”“捐”“死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余阙,字廷心,先世居河西武威。余阙年少就丧父,以收授门徒来赡养母亲,与吴澄弟子张恒交游,文学造诣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执政严明,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都忌惮他。不久奉诏回京,授翰林文字。因不阿谀权贵而弃官归家。不久因为朝廷修辽、金、宋三史,余阙奉诏再入翰林院为修撰。后又出京担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适逢莫徭蛮造反,朝廷右丞沙班应当率军去镇压,但他坚持不肯去,无人敢责备他。余阙说:“右丞应当前去,你受天子之命为重臣,不想着出兵讨贼,是想图安逸吗?”沙班说:“郎中的话固然是对的,但粮草不足怎么办?”余阙说:“右丞只管出征,这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至正十二年,朝廷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理淮西,起任余阙为副使、辅助签批都元帅府事宜,分兵驻守安庆。当时南北音信隔绝,兵力粮草都很缺乏,余阙到任仅十日反元义军就来进攻,余阙领兵回击,敌人被击退。他召集官吏和诸将商议屯田与战守之计,(决定)环绕辖境周围修建堡寨,选精兵对外御敌,在堡寨之内耕种粮食。第二年,大闹春荒,人相食,余阙将其俸禄用来买米施粥,赈济灾民,得以存活的灾民很多。有数万失业的百姓,都得到安置。十五年夏天,天降大雨,江水上涨,屯田稻谷有一半被淹,城下江水涌入,有什么东西吼声像雷鸣一般,余阙用少牢祭祀,洪水就退去。秋粮(得以)丰收,得粮三万斛。不久,余阙升任都元帅,驻守安庆。十月,叛军逼至安庆城下。十一月八日,叛贼攻打安庆东西二门,西门形势尤其危急,阙迎敌而上,提戈抗敌,身先士卒。士卒们哭喊着想阻止他,但他更加用力地挥动长戈,斩首了无数敌人。但是余阙身受十几处创伤。中午时分,城池被攻陷,城中着起了大火,余阙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便引刀自杀,倒落在一处清水池塘之中。余阙的妻子耶卜氏、儿子德生、女儿福童皆投井而死。城中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烧死的人以千计。余阙治军号令严明,与下属同甘共苦,但军士稍有违反军令的,就会马上处斩示众。当他出战之时,箭矢垒石纷纷落下如同下雨一般,军士们用盾牌为他挡遮,余阙回绝说:“你们也有命,为什么要挡遮保护我呢?”平时稍有空闲,就注解《周易》,率领各位学生到郡学(郡国的最高学府)集中讲授,令军士站在门外听讲,也使他们明白尊君亲上的义理,确有古代良将的遗风。余阙死的时候五十六岁。
篇11:旧五代史节选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旧五代史节选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李愚,字子晦。渤海无棣人也。愚童龀时,谨重有异常儿.年长方志学,遍阅经史。为文尚气格,有韩、柳体。厉志端庄,风神峻整,非礼不言,行不苟且。
属关辅乱离,与宗人李延光客于山东。梁末帝嗣位,雅好儒士,延光素相款奉,得侍讲禁中,屡言愚之行高学赡。召见,嗟赏久之,摧为左拾遗。俄充崇政院直学士,或预咨谋,而俨然正色,不畏强御。衡王入朝,重臣李振辈皆致拜,惟愚长揖。末帝让之曰:“衡王,朕之兄。朕犹致拜,崇政使李振等皆拜,尔何傲耶!”对曰:“陛下以家A礼兄,振等私臣也。臣居朝列,与王无素,安敢谄事。”其刚毅如此。
晋州节度使华温琪在任违法,籍民家财,其家讼于朝,制使劾之,伏罪。梁末帝以先朝草昧之臣,不忍加法,愚坚按其罪。梁末帝诏曰:“朕若不与鞫穷,谓予不念赤子;若或遂行典宪,谓予不念功臣。为尔君者,不亦难乎!”
洎庄宗都洛阳,召为翰林学士。三年,魏王继发征蜀,请为都统判官,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及前军至固镇,收军食十五万斛,崇韬喜,谓愚曰:“公能料事,吾军济矣!”招讨判官陈乂至宝鸡,称疾乞留在后。愚厉声曰:“陈乂见利则进,惧难则止。今大军涉险,人心易惑,正可斩之以徇。”由是军人无迟留者。是时,军书羽檄,皆出其手。
明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季年,秦王恣横,权要之臣,避祸不暇,邦之存亡,无敢言者。愚性刚介,往往形言,然人无唱和者。愚初不治第,既命为相,官借延宾馆居之。尝有疾,诏近臣宣谕,延之中堂,见其败越敝席,四壁萧然。明宗特赐帷帐茵褥。
清泰二年秋,愚已婴疾,累表乞骸,不允,卒于位。
(节选自《旧五代史》)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
B.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
C.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
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
D.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童龀是指10岁以下的儿童,也有说成“髫龀”的。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B.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儿子除了有长幼之分外,还有嫡庶之分,一般是传嫡不传庶。
C.草昧之臣指开国之臣。草昧即蒙昧,未开化;在这里引申为草创,创始。
D.乞骸又作“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简作“乞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愚有良好的学识和修养。他成年后就立志求学,读遍经史;写文章崇尚气格,有韩愈、柳宗元之风;神情举止严肃庄重,做事认真严谨。
B.李愚深受皇帝的器重。梁末帝对他的才学赞赏有加,提拔他为左拾遗和崇政院直学士,并让他参与咨询谋划国家大事;明宗也重用他,任他为丞相。
C.李愚性情刚烈、正直,常常表现在言辞上,然而没有相应的人。清泰二年秋,李愚已经疾病缠身,多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没有答应,最后死在任上。
D.李愚为人慷慨,做了宰相后还把馆驿借给他人;他自己生活极为俭朴,屋中四壁空空荡荡,床上的毯子和席子破旧不堪。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梁末帝嗣位,雅好儒士,延光素相款奉,得侍讲禁中,屡言愚之行高学赡。(5分)
(2) 朕若不与鞫穷,谓予不念赤子;若或遂行典宪,谓予不念功臣。为尔君者,不亦难乎!(5分)
参考答案:
4.B(原文是“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
5.A(“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6.D(“为人慷慨“文中未体现,是他自己借馆驿居住,而不是把馆驿借给他人。)
7.(1)梁末帝即位,非常喜好儒士,李延光一向诚恳地侍奉皇帝,得以在宫中为皇帝或太子讲学,
李延光多次在皇帝面前说李愚品行高尚,学识渊博。(①雅:很、非常;②素:一向、向来;③款奉:诚恳地侍奉; ④侍讲禁中:在宫中讲学,状语后置; ⑤赡:丰富、渊博。)
(2)我如果不赞同彻底审讯、追查,会认为我不顾念贫民百姓;如果按法律执行处置,会认为我不顾念有功之臣。做你们的君主,很难啊!(①与:赞同;②鞫穷:彻底审讯、追查;③赤子:贫民百姓; ④若或:如果; ⑤为:做。)
【参考译文】李愚,字子晦。渤海郡无棣县人。李愚童年时期,谨慎稳重与普通的儿童不一样。成年后立志求学,读遍经史。诗文崇尚气格,有韩愈、柳宗元之风。志向远大,为人端正,神情举止严肃庄重,说话得体讲究礼仪,做事认真严谨。
正赶上关中一带战乱,离开家乡,与同族人李延光客居山东。梁末帝即位,非常喜好儒士,李延光一向诚恳的侍奉皇帝,得以在宫中为皇帝或太子讲学,李延光多次在皇帝面前说李愚品行高尚,学识渊博。皇帝召见李愚,(谈话后)对他赞叹良久,提拔为左拾遗。不久又充任崇政院直学士,有时参与咨询谋划国家大事,仍旧庄重严肃,不惧怕豪强、有权势的人。衡王入朝,重臣李振等人都行跪拜礼,惟独李愚行拱手之礼。末帝责备他说:“衡王,是我的兄长。我尚且行跪拜礼,崇政使李振等人都行跪拜礼,你为何这么傲慢呀!”李愚回答说:“陛下用家人之礼对待兄长,李振等人是您的家臣。我居于朝廷为官,与衡王平素不交往,怎敢谄媚侍奉。”他刚毅就像这样。
晋州节度使华温琪在任违犯法律,没收某户百姓的家产,那家百姓告到朝廷,皇帝派遣的使者检举揭发他的`罪状,华温琪认罪。梁末帝认为华温琪是先朝开国之臣,不忍加以刑罚,李愚坚持查办他的罪过。梁末帝下诏说:“我如果不赞同彻底审讯、追查,会认为我不顾念贫民百姓;如果按法律执行处置,会认为我不顾念有功之臣。做你们的君主,很难啊!”
等到庄宗迁都洛阳,召李愚为翰林学士。三年,魏王继岌要征讨蜀国,请李愚做都统判官。当时众人议论认为蜀地险要难攻,不可长驱直入,郭崇韬向李愚问计,李愚说:“如今听说蜀人憎恶他们的君主放纵恣肆,战时一定不听蜀王的调派。应该趁着蜀人人心不稳,快速进攻,他们一定会吓破胆,怎能守住他们的险塞呢!”等到先头部队到达固镇,收缴
敌军粮草十五万斛,郭崇韬大喜,对李愚说:“你料事如神,我军成功了!”招讨判官陈乂到宝鸡,称病请求留在后面。李愚厉声说:“陈乂见利就前进,害怕困难就止步不前。现在大军正进入险境,人心容易迷惑动摇,正好可以处决他来警示众人。”从此军中将士无敢拖延滞后的。此时,军事文书,都出自他手。
明宗即位,授予李愚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末年,秦王放纵专横,权贵重臣,自己逃避祸患还来不及,国家的存亡,无人敢过问。而李愚性情刚烈、正直,常常表现在言辞上,然而没有响应的人。李愚当初不置办府邸,被任命为相后,借延宾馆暂居。曾经有疾病,皇帝派宦官到他的住处看望传达皇帝的问候,李愚请宦官到正室,宦官看见只有一条破旧的毯子和席子,四壁空空荡荡。明宗知道后特地赐给他帷帐和被褥。
篇12:木兰诗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木兰诗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一、思考与探究
1、<<木兰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一说木兰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一段是吟唱,以兔为喻,赞扬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木兰替父从军,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花木兰》答案
一、1、写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和思亲、辞官不就,团聚的欢乐等,都比较详细;对于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
理由:叙述的详略,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请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驰聘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对从军缘由,辞官还家详写,而对征战的艰辛,生活的寒苦,便几笔带过。
2、木兰是一个云鬓黄花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返回家乡,重新从事的和平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一起的。木兰的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3、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4、略
5、木兰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女郎,在国家危难之际,她能冲破种种阻绕,毅然代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她既有女性的情怀,又有英雄的气概;既有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又有不慕名利的`纯洁品格,她的形象光彩照人,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原因。
二、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5、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木兰诗》理解性默写
1·描写木兰勤劳孝顺的诗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描写出征前的准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表现木兰高尚品质,也反应北朝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安定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7·表现木兰从军谨慎、机智的诗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成语“扑 朔迷离”出自本诗,其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1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2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 3用比喻作结,抒情议论的句子是---------------,--------------。--------------,--------------。
4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6写木兰从军后艰苦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
7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8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9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的激烈紧张战斗的句子是------------,------------。
10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他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 答案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7.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9.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