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迟子建《鹤之舞》原文品读

迟子建《鹤之舞》原文品读

2022-11-06 09:11: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宇宙最美小学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迟子建《鹤之舞》原文品读,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迟子建《鹤之舞》原文品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迟子建《鹤之舞》原文品读

篇1:迟子建《鹤之舞》原文品读

齐齐哈尔旧名“卜奎”,是古黄金驿站的起点,位于松嫩平原西南部,沃野千里,水草丰美,曾是黑龙江的省会。

我去过齐齐哈尔两次,不过途经它,却有七八十次了吧?往返于故乡与哈尔滨之间,它是必经之路,所以在我心目中,它是黑龙江的“山海关”。出了齐齐哈尔,向北,景致是苍茫的,就连风也是硬朗的;可是由齐齐哈尔往南,却是步步温暖,越走越明媚。

比起中原的城市,齐齐哈尔的历史并不算长。三百多年前吧,清政府派吉林水师驻扎齐齐哈尔,使它人烟渐起。伪满时,马占山率部抗日的江桥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它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著名的第一重型机械厂、第一第二机床厂、齐齐哈尔车辆厂以及国内三大军工生产企业,都在这里。可以说,齐齐哈尔是新中国建设的巨人。

不要以为,这座盛产钢铁的城市,面目冷峻,气质威严,其实它清丽脱俗,有着一颗柔软的心。齐齐哈尔境内有嫩江、诺敏河、雅鲁河、罕达罕河、乌裕尔河等一百七十多条河流,此外,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水泡子也有八百多个,以渔猎为生的达斡尔族,就休养生息在这里。在达斡尔语中,“齐齐哈尔”,就是“天然牧场”的意思,而这座北方的城市,也确实像一个辽阔的牧场。

如今的齐齐哈尔,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那儿是鸟类的天堂,著名的丹顶鹤就栖息在那里,所以齐齐哈尔也称“鹤城”。

这个保护区距齐齐哈尔二十多公里,占地约四万平方公里。每年四五月份,万物复苏时,那些去南方越冬的珍禽,天鹅、白鹭、白鹤等,就会团团簇簇地聚集在一起,挟着浩荡的春风,千里迢迢地飞回北方。它们大概嫌北方湿地的野花开得不够硕大,特意以它们如花的姿态,翩翩落在碧草中,为北方的原野增色。在这些候鸟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鹤。全世界的十五种鹤中,扎龙就占有六种: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白鹤和灰鹤。其中的丹顶鹤被称为“仙鹤”,尤为人喜爱。

鹤是最美丽的鸟,它头小颈长,双腿修长,是鸟类的“芭蕾天使”,飞起来姿态优雅,落地时轻盈无声。鹤的寿命大抵可以与人类相等,所以它们所感受的世间荣辱与兴衰,与我们一样,它们也因此成了最具沧桑感的鸟。去年,我看了一部关于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专题片,其中的一只丹顶鹤,因为失去了伴侣,在水畔孤寂地立着,时不时迎风展开翅膀,哀鸣不止。丹顶鹤对爱情格外忠贞,一只鹤去了,另一只绝不再寻觅伴侣。看着那只形单影只、满怀忧伤的丹顶鹤,我的眼泪“哗——”地一下流了下来。

十多年前吧,夏天的时候,我从大兴安岭出发,经过一夜的`旅行,将至齐齐哈尔时,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那时太阳刚刚出来,窗外,是大平原清新湿润的早晨。忽然,一片茂密的绿草丛中,一只白鹤翩然升起,从半空掠过。平原因为有了日出,已经够绚丽的了,可它还嫌不够,又为它奉献了一场日出。它身披霞光,头顶朝露,飘飘洒洒的,精灵似地飞翔,照亮了满车疲惫的旅人。这场不期而至的“日出”,让我明白,它才是大平原的主人,而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

【迟子建简介】

迟子建,女,山东海阳人,生于黑龙江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另有《迟子建文集》(4卷)、《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已发表文学作品500万字,出版单行本40余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

篇2:《迟子建散文》第一章《鹤之舞》

《迟子建散文》第一章《鹤之舞》

齐齐哈尔旧名“卜奎”,是古黄金驿站的起点,位于松嫩平原西南部,沃野千里,水草丰美,曾是黑龙江的省会。

我去过齐齐哈尔两次,不过途经它,却有七八十次了吧?往返于故乡与哈尔滨之间,它是必经之路,所以在我心目中,它是黑龙江的“山海关”。出了齐齐哈尔,向北,景致是苍茫的,就连风也是硬朗的;可是由齐齐哈尔往南,却是步步温暖,越走越明媚。

比起中原的城市,齐齐哈尔的历史并不算长。三百多年前吧,清政府派吉林水师驻扎齐齐哈尔,使它人烟渐起。伪满时,马占山率部抗日的江桥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它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著名的第一重型机械厂、第一第二机床厂、齐齐哈尔车辆厂以及国内三大军工生产企业,都在这里。可以说,齐齐哈尔是新中国建设的巨人。

不要以为,这座盛产钢铁的城市,面目冷峻,气质威严,其实它清丽脱俗,有着一颗柔软的心。齐齐哈尔境内有嫩江、诺敏河、雅鲁河、罕达罕河、乌裕尔河等一百七十多条河流,此外,**小小的湖泊和水泡子也有八百多个,以渔猎为生的达斡尔族,就休养生息在这里。在达斡尔语中,“齐齐哈尔”,就是“天然牧场”的意思,而这座北方的城市,也确实像一个辽阔的牧场。

如今的齐齐哈尔,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那儿是鸟类的天堂,著名的丹顶鹤就栖息在那里,所以齐齐哈尔也称“鹤城”。

这个保护区距齐齐哈尔二十多公里,占地约四万平方公里。每年四五月份,万物复苏时,那些去南方越冬的珍禽,天鹅、白鹭、白鹤等,就会团团簇簇地聚集在一起,挟着浩荡的春风,千里迢迢地飞回北方。它们大概嫌北方湿地的野花开得不够硕大,特意以它们如花的姿态,翩翩落在碧草中,为北方的原野增色。在这些候鸟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鹤。全世界的十五种鹤中,扎龙就占有六种: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白鹤和灰鹤。其中的丹顶鹤被称为“仙鹤”,尤为人喜爱。

鹤是最美丽的鸟,它头小颈长,双腿修长,是鸟类的“芭蕾天使”,飞起来姿态优雅,落地时轻盈无声。鹤的寿命大抵可以与人类相等,所以它们所感受的世间荣辱与兴衰,与我们一样,它们也因此成了最具沧桑感的鸟。去年,我看了一部关于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专题片,其中的一只丹顶鹤,因为失去了伴侣,在水畔孤寂地立着,时不时迎风展开翅膀,哀鸣不止。丹顶鹤对爱情格外忠贞,一只鹤去了,另一只绝不再寻觅伴侣。看着那只形单影只、满怀忧伤的丹顶鹤,我的眼泪“哗——”地一下流了下来。

十多年前吧,夏天的时候,我从大兴安岭出发,经过一夜的旅行,将至齐齐哈尔时,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那时太阳刚刚出来,窗外,是大平原清新湿润的早晨。忽然,一片茂密的绿草丛中,一只白鹤翩然升起,从半空掠过。平原因为有了日出,已经够绚丽的了,可它还嫌不够,又为它奉献了一场日出。它身披霞光,头顶朝露,飘飘洒洒的,精灵似地飞翔,照亮了满车疲惫的旅人。这场不期而至的“日出”,让我明白,它才是大平原的主人,而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

读《迟子建散文》有感

深呼吸一口,合上《迟子建散文》我将它放在床头,关上灯,准备睡觉,但迟迟都没有入梦,因为《迟子建散文》这本书中的一些星星点点,将我快麻木的视觉一点一点地化了。

迟子建的文字很清晰,从一些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些事物,读完之后总能感受到一股柔和的暖流进入身体,总会有那么一小段文字吸引我的视线,引发我的深思,使人有不同的感想,让人孤独的精神之塔,有了一丝丝,一片片的充实,获得一个精神伴侣。

《迟子建散文》全书分为三辑,共67篇散文,长短不一,在散文中,无论是她对环境保护的呼吁,还是对故乡的怀念,或是对爱人的心灵寄托,或是对情亲的投入,或是对风景如山如色地描写,她都是随性的,贴近生活的,有感触的,她对生活的小细节,一只虫子,一个黑夜,一场球赛,一遍风景······更是细致入微,用朴素空灵的'话语记录下来,湿润了我的心,打动了我的情。

他有《两个人的电影》中母亲的感悟,有《红绿灯下》中爱人的离去,有《玉米人》中烤玉米的信任,有《我对黑夜的柔情》中黑夜的思考,有《寻到都江堰》中山寺的宁静,有《鹤之舞》中丹顶鹤的孤独,也许是这些组成了她安静的性格,对于美的发现,可能这些给予迟子建温暖,同时也温暖了我们与他产生共鸣。

《寻石记》是记叙文儿时调皮,把家里一块腌酸菜的石头给砸碎了,母亲要作者去找一个一模一样的石头,母亲的气话。作者居然当真,去寻找石头,结果听到许多传说,也许是因为她这份执着,才会有《玉米人》中“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未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输),精心培制粮食。”的打动吧!

通过她的文字,我看到了萨尔图落日的优美,听到了西栅的梆声的悠远,闻到了风雨的灿烂,触到了作者世界的雪,尝到了作者故乡的吃食。因为她对生活的向上简单,安静,对我也有几分影响,我深深地被她的情感所带动起来,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每晚坚持读她的书的原因吧!

我闭上眼,一只手放在《迟子建散文》这本书上,回忆起书中的内容,与文字一起进入梦乡。大概,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吧!

篇3:迟子建爱人原文

迟子建爱人原文

爱人是两粒团聚在人间的尘埃,让家升起烟火;

爱人是两片汇集在天边的流云,共穿一件彩衣;

爱人是两朵并蒂的莲花,一样地心事透明;

爱人是两只情深意笃的白鹤,生生世世相守。

爱人是你走累时,一块可以歇脚的石头;

爱人是你悲伤时,一条可以擦拭泪痕的手帕;

爱人是你无人喝彩时,悄悄向你竖起的大拇指;

爱人是你落魄时,不离不弃的影子。

爱人是对镜梳妆时,心疼你鬓角白发的人;

爱人是浪迹天涯时,让你心头一热的乡音;

爱人是月夜下,能与你纵马驰骋的人;

爱人是废墟中,仍然呼唤着你乳名的人。

爱人是一枚切开的石榴,你流泪,他也心酸;

爱人是未被开启的贝壳,双双把甘美包裹;

爱人是雨夜的一盏台灯,使你看到枕畔的星光;

爱人是霜晨的一条棉被,让你的美梦不会被寒冷撕破。

爱人是惆怅时,能伴你起舞的夜曲;

爱人是孤独时,来你窗前歌唱的燕子;

爱人是远行时,在你耳旁千叮咛万嘱咐的人;

爱人是归航时,站在岸边向你含泪招手的`人。

爱人是跋涉时,能拔除你脚底荆棘的人;

爱人是歇息时,轻轻拉着你手入睡的人;

爱人是你遭到误解时,射向谗言的锋利的箭;

爱人是永诀后,能用温馨回忆照亮你余生的人。

爱人啊——

就是彼此的天堂!

篇4:迟子建散文泥泞原文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 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 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 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 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 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泥泞》阅读练习

9.文章重在写泥泞,但第①②段却从北方漫长冬季里的雪着笔,为什么?

10.阅读文章②③两段,说说雪的“美丽”和“丑陋”的含义是什么?

11.对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12.文章第⑥段说作者在融雪的季节,走在农贸市场久违的泥泞路上.为什么会陷人另一种怀想?

13.有人说,春日雪后的泥泞脏乱不堪,我讨厌它;有人说,春日雪后的泥泞浑然天成,我喜欢它。你赞成哪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9.(3分)从雷着笔是为了写初春雷后的泥泞,为后文写泥泞作铺垫。

说明:大意紧扣“铺垫”或“引出下文”方可得分。

10.(2分)美丽:冰清玉洁或“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1分);丑陋:雪融化后呈现出来的乡村自然景象(1分)。

说明:答对一点给l分,大意正确即可。

11.(3分)①泥泞带来了质朴自然的乡村信息(1分);②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1分);③一个民族经过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1分)。

说明:答对一点给l分,大意正确即可。

12.(3分)①在作者看来,远离了泥泞,就如无根的浮萍,虽然惬意,却倍感失落(1分);②泥泞虽然“肮脏”,即使跋涉艰难,却显得厚重(1分);③泥泞让我们记住了历史和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1分)。

说明:答对一点给l分,大意正确即可。

13.(2分)开放题,有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篇5:迟子建散文

迟子建散文精选三篇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 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 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 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 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 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 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 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 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 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 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看不见的邮差

去前夏天,我给家里接上网线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单位的同事,帮我申请了一个免费邮箱。我写的第一封信,是给聂华苓老师的。在此之前,因为我不上网,几乎每隔半个月,她就要从美国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近况。

那天晚上我把信发出去后,有点忐忑不安的,心想鼠标只那么轻轻一点,信就会长着翅膀翻山越海吗?

清晨起来,我奔向电脑,查看是否有回音。天啊,信箱里果然有聂老师的回信,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也终于用网络了,太好了!”

没花一分钱,一封到美国的信,瞬间就抵达了,这使我觉得网络就是个魔术师,神通广大。

未上网前,我写好了稿子,若是短的,便在电脑上打印出来,去邮局寄掉。若是长的,就拷在软盘里,寄盘。我还记得,我在青岛修改完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寄给《收获》杂志的,就是一块薄饼似的软盘。

去邮局,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寄完稿,我就顺路逛商场、副食店、花店、音像店或是点心铺子。有的时候懒得做饭了,就赶到饭时出门,找家餐馆,舒舒服服地吃上一顿。

上网后,无论是长稿短稿,都可以用伊妹儿发出了。报纸的采访,往往需要配发作者照片。以往我会寄上一张照片,并在后面标记上“用后请奉还”,麻烦得 很。现在呢,请人把照片扫描了一些,放在自己的图片库里,哪里需要,就选一张把它派发到哪里,非常便捷。而且,新书出版前,你可以事先看到美编设计的封 面,有不满意的,能够及时沟通和修正。而从前,出版社因为我不上网,让我看封面时,只得出一份打样,特快专递过来。

二十多年 前,我师范毕业,分配到故乡的山村学校教书。因为爱好写作,常有投稿,所以每天最盼望的,就是邮差的到来。那个邮差姓田,是个热心人,很善良。由于他是个 歪脖子,头总是拧向一侧,他骑着墨绿的邮车行进在山间公路时,我常担心他会因为看不到正前方,而被迎面驶来的汽车撞上。从县城到我们山村,十来公里的路 吧,他通常是上午九点多钟到。如果我的语文课恰好在第一节上完了,我便会在路口迎他。如果有我的信,他就会从自行车下来,从邮袋中取出信,递给我。如果那 信薄薄的,他就笑着,以为我收到了用稿通知;如果是厚厚一沓,他大概猜测到那是退稿,同情地看着我,尴尬地笑笑,好像责备自己不该把坏消息带给我。我觉得 这个邮差了不起,他不看大家都看的路,却依然走得稳稳当当的,从无闪失,说明眼前的那条路,他已熟稔于心。走上它时,只需轻轻一瞥,就能畅通无阻。能够在 大路上用目光“别开蹊径”,去瞭望别人不曾看到的“旁逸斜出”的美景,真乃神人啊!

有了网络,像田师傅这样的山村邮差,会渐渐失业 了。我们的信件,在几秒钟内,不需辗转,就可以走遍世界。网络中有一个看不见的邮差,可以二十四小时为我们服务,随时准备出发。虽然是方便到家了,可有的 时候,我还是怀念去邮局寄稿的日子。因为在返回的路上,你若买了点心,就可以边走边品尝;买了书,走累了,完全可以坐在街心花园的长椅上,先睹为快;而若 买了花,又逢了雨,那束花,无疑就有了露珠。

山水豆花

我对香港美食的记忆,不是尖沙咀酒楼中的生猛海鲜,亦不是铜锣湾烧味店里被熏制得流蜜似的肉食,而是寻常的山水豆花。

原以为香港是个缺乏野趣的地方,其实不然。

从九龙的钻石山出发,乘坐一个小时的大巴车,便摆脱了都市的喧嚣,到了清幽的西贡渔港。从这里再乘半小时的计程车,便到了山脚下。这个地方叫大浪湾,是个有山有海的地方。

当一座座山横在你面前,且看不见人烟的时候,这些山就是一本被风掀开了书页的大书,撩起了人阅读的欲望。

走走停停,疲惫不堪的一个半小时后,第一座山终于被甩在身后,我们看到了人烟,一座依山傍海的客栈。远远地,就听见了主人殷勤的招唤声。我们散坐在凉棚下歇脚,点了客栈的招牌吃食,山水豆花。

它们被装在方方正正的硬塑料盒里,储藏在冰箱中。店主人把它们拿到桌子上时,其身上的冷气与热气在刹那间融合,产生了一层细密的水珠,覆盖在山水豆花 的薄膜上。揭开薄膜,随着水珠滑落,你看到的就是雨过天晴的情景:一块又白又嫩的豆花,像一朵初绽的白玉兰,鲜润明媚地看着你!豆花的原料是黄豆,它是由 盐卤点化豆浆而成的半固体,细腻、柔软。用一次性的塑料调羹轻轻一挖,一块豆花就荡进调羹,看上去莹白如玉。豆花凉爽滑腻,入口即化。细细品来,它的清香 不完全是豆子被研磨后迸出的香气,它还沾染了山中草木的气息,因而那清香是别致的。一份豆花落肚,疲劳感一扫而空,说不出的惬意和滋润。我实在爱极了这吃 食,又叫了一份,这次不是原汁原味地吃,而是像别人一样,佐以含糖的姜汁。这份豆花虽然也好吃,但是淋了姜汁的豆花,味道还是俗了些。

两份豆花,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气。再次上路时,脚步就轻快了。开始时是尾随着行进在最前面的人,后来与他们渐渐拉开一段距离,为的是独行的那份快乐。好 像人一有了力气,胆量也大了,我不再惧怕山中会跳出什么劫匪。我在溪畔驻足,观赏水中的游鱼;我在半山腰那白色的茶花和红色的扶桑前放慢脚步,看大团大团 的花朵如何含着阳光绽放。直到下得山来,到了海边,也没有疲惫的感觉。

十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乘船去了大屿山的一个小海岛。

这个小岛居住的都是打鱼人,他们是香港原住民的后代。他们住的房屋很有特点,一座座灰色的棚屋就建在水上,支撑棚屋的水泥石柱裹着海草,很多棚屋上落 着鹭鸶。住在棚屋的人,出门乘船,归家也乘船。晚上,他们是枕着海涛入梦的。香港政府为渔民盖了新房子,可他们还是喜欢老式的棚屋,不肯迁出。我站在石拱 桥上,看归来的渔船。有的渔船是大丰收,鱼儿满舱;有的则收获平平,不过几斤小杂鱼。打鱼人站在船头,都黑瘦黑瘦的。不管收获大小,他们脸上的表情都是平和的。

我们在小岛的石街中闲逛,看形形色色晒干了的海产品。不知谁说,这里的山水豆花很好吃,于是一行人踅进一家小店。女主人很热情 地推荐她店里的其他小吃,可我对山水豆花情有独钟,只点了它。它上来了,仍然是那么的凉爽滑腻,那么入口。不同的是它有着微微的咸腥气,好像它是一艘白轮 船,刚刚出海归来。

直到此时,我才恍然明白山水豆花中“山水”的含义。这是一种与大自然最有亲和力的食物,在西贡的山中,我品尝的豆花中有山的气息;而在大屿山的小岛上,它则裹挟着海水的气息。这样浸润着山水精华的食物,无疑是有魂灵的。谁又能忘怀有魂灵的食物呢!

篇6:迟子建艺术风格

迟子建艺术风格

扫除腻粉呈风骨——谈迟子建小说的艺术风格

鲁迅19写了一首《莲蓬人》。它的颈联是:“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这一联既可理解为是诗人对一种人格的追求,也可理解为是诗人的美学观。这种美学思想就是以朴素为美。用这一联来概括迟子建短篇小说代表作《微风入林》的艺术风格,也是很恰当的。

迟子建说过:对于生活,我觉得庸常的就是美好的。平常的日子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的情感,让你能尽情品咂。对于文学,我觉得应持有朴素的情感,在朴素的情感中生活得到澄明,尽管生活是变幻莫测的。

所以,《微风入林》11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庸常”的小人物,“庸常”到很多人没有姓名,即使有,也是“庸常”到好笑的。比如《花瓣饭》里的“我”,就不知其名,从她弟弟的口里,我们才知道她叫“二豁子”,而这“芳名”的由来,是因为她在家里排行老二,又是个大豁牙。她弟弟叫“黑印度”,大名缘于她的脸很黑,其实人与印度八竿子也打不着。《一匹马两个人》的主人翁,那一匹马当然无名无姓,那两个人的“姓名”则只是“老头”、“老太婆”。《夜行船》的主人公本来叫李志远,却没人知道,被大家叫做“小泥猪”。

《微风入林》所有作品都没有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除了两个罪人做的事有点“大”之外,其他人做的无非是做饭、守麦子、清理垃圾、卖豆腐、打针、卖煨鸭子、放牛、接生、采浆果……作者写的就是这些“庸常”人物做着“庸常”的事情,演绎着“庸常”的人生。她为什么写这些“庸常”?因为她认为生活的常态并不是洪钟大吕的,因此她追求的美不是雄浑,不是粗犷,不是荡逸,不是怪异,不是超拔,而是朴素。作者就是要朴素地表现“庸常”之美,让我们有机会尽情品味平常日子所浸润着的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微风入林》的创作风格也是朴素的。迟子建说苏童的小说没有浓墨重彩,其实她自己的小说也是淡淡的,也没有浓墨重彩。“风把屋檐下已经干枯了的艾蒿吹下来了。它从窗前划过,就像一条灵巧的腿,轻快地跳过一格一格的窗棂。”这是小说集《微风入林》第一篇《花瓣饭》打头的两句话。读着迟子建的《微风入林》,读者就觉得她的语言就像“把屋檐下已经干枯了的艾蒿吹下来”的那股朴素的风,它从我们眼睛的“窗前”划过,“就像一条灵巧的腿,轻快地跳过”我们一格一格心的窗棂。再比如《雾月牛栏》的结尾两段:“卷耳试探着动了动蹄子,又蓦然缩回了头。宝坠这才想起卷耳生于雾月,从未见过太阳,阳光咄咄逼人的亮色吓着它了。宝坠便快步跨过门槛,在院子里踏踏实实地走给卷耳看,并且向它招手。卷耳温情地回应一声,然后怯生生地跟到院子。”“卷耳缩着身子,每走一步就要垂一下头,仿佛在看它的蹄子是否把阳光给踩暗淡了。”这些话,扫除了腻粉,褪却了红衣,没有一个华丽的辞藻,没有一个生僻的字眼,非常自然朴实,是真正的淡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与美丽。

但是,迟子建作品的朴素风格绝不是单薄和苍白的;而是一种诗意的、纯净的、浪漫的和深刻的.朴素。

作者不仅欣赏庸常的人们,而且对植物、动物有着一股不同寻常的尊重和热爱。作者说过: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动物),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我还对童年时所领略到的那种奇异的风景情有独钟……它们进入我的小说,会使我在写作时洋溢着充沛的激情。我甚至觉得,这些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它们出现在我的笔端,仿佛不是一个个汉字在次第呈现,而是一群在大森林中歌唱的夜莺。它们本身就是艺术。所以被大自然感动了的作者在短篇小说中也用了不少笔墨来写动物和植物,这些描写昭示着主题,暗示着情节,渲染着人物性格,与其融为一体。《花瓣饭》中的“那些义无反顾撞向墙角的风,由于被碰了头,觉得没了面子,便不再回头,干脆忍气吞声的自消自散了。” 在作者笔下,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灵性的,人性化的,它们有思想,有情感,有性格,会说话,作品因此充满着诗情画意,有种透明的感觉,焕发着朴素的诗意,散发着朴素的浪漫。

周立波这样称赞过鲁彦:“鲁彦的文章风格很朴素。他于自己描写的对象都十分熟悉。各种人物,甚至于动物的心理和行动,都写得很逼真而且很深刻。”周立波这些话,完全适用于迟子建。但尤其重要的是《微风入林》的篇篇作品无一不充满作者对人世间生死情爱的观照,表现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以一种超常的执著关注着人性温暖或者说湿润的那一部分”(苏童)。无论是对庸常的小老百姓,还是对傻子,还是对动物和植物,都体现作者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作者对生活本身充满敬意。《雾月牛栏》中有些弱智的宝坠不但没有被歧视,而且成了作者寄托美好情感的对象;“婴牛”卷耳更是成为有与人类同样情感和尊严的生命。这种感情是内在的,是本色的,充满着人性美。尊重、热爱生命,不论生命的高低贵贱,这种情感朴素,但深刻。宝坠和卷耳乃是这种内在的本色的美的外化。朴素之美就是一种内在的本色的美。古罗马哲学家朗吉努斯说过:“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作者希望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依稀貌似深刻的事物给看破,保持生活和文学上的率真之气、自由之气。只有这样,作品才会散发出精神光辉,才会成为真正的优秀作品。

唐诗有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迟子建的《微风入林》摈弃脂粉,“淡扫蛾眉”,表现出自己的天生丽质,用自己的朴素之美“朝至尊”——读者。清醒而高明的作者说过:如果我的书能让我的读者在庸碌的生活中获得一些心灵的安慰,那将是我最大的快乐了。同样,读者在庸常生活中如果能从作家的作品中获得心灵的安慰,这必然是读者最大的快乐。

篇7:迟子建散文集

迟子建简介: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作家,她曾三次活得鲁迅文学奖,两次活得冰心散文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等重要的文学奖项。她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以及翻译著作等。迟子建被称作当今文坛中一颗闪亮的星星。她的代表作有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越过云层的晴朗》,翻译作品《秧歌》、散文集《迟子建文集》、《迟子建散文集》等。

【迟子建《鹤之舞》原文品读】相关文章:

1.《迟子建散文》第一章《鹤之舞》

2.迟子建散文

3.迟子建经典语录

4.迟子建作品《鱼骨》

5.迟子散文建读后感

6.《泥泞》迟子建散文

7.《迟子建散文集》读后感

8.迟子建《逝川》

9.迟子建作品散文

10.迟子建:《泥泞》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
《迟子建《鹤之舞》原文品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