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有情生》原文品读
“扭扭薯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林清玄《有情生》原文品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林清玄《有情生》原文品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林清玄散文《有情生》
林清玄散文《有情生》
我很喜欢英国诗人布雷克的一首短诗:
被猎的兔每一声叫,
就撕掉脑里的一根神经;
云雀被伤在翅膀上,
一个天使止住了歌唱。
因为在短短的四句诗里,他表达了一个诗人悲天悯人的胸怀,看到被猎的兔子和受伤的云雀,诗人的心情化做兔子和云雀,然后为人生写下了警语。这首诗可以说暗暗冥合了中国佛家的思想。
在我们眼见的四周生命里(也就是佛家所言的“六道众生”),是不是真是有情的呢?中国佛家所说的“仁人爱物”是部是说明着物与人一样的有情呢?
每次我看到林中歌唱的小鸟,总为它们的快乐感动;看到天际结成人字,一路南飞的北雁,总为它们互助相持感动;看到喂饲着乳鸽的母鸽,总为它们的亲情感动;看到微雨里比翼双飞的燕子,总为它们的情爱感动。这些长着翅膀的飞禽,处处都显露了天真的情感,更不要说在地上体躯庞大,头脑发达的走兽了。
甚至,在我们身边的植物,有时也表达着一种微妙的情感,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机缘和生命力;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那些在阳光雨露中快乐展开叶子的植物,感觉高大树木的精神和呼吸,体会那正含苞待开的花朵,还有在原野里随风摇动的小草,都可以让人真心的感到动容。
有时候,我又觉得怀疑,这些简单的植物可能并不真的有情,它的情是因为和人的思想联系着的;就像佛家所说的“从缘悟达”;禅宗里留下许多这样的见解,有的看到翠竹悟道,有的看到黄花悟道,有的看到夜里大风吹折松树悟道,有的看到牧牛吃草悟道,有的看到洞中大蛇吞食蛤蟆悟道,都是因无情物而观见了有情生。世尊释迪牟尼也因夜观明星悟道,留下“因星悟道,悟罢非星,不逐于物,不是无情”的精语。
我们对所有无情之物表达的情感也应该做如是观。吕洞宾有两句诗:“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原是把世界山川放在个人的有情观照里;就是性情所至,花草也为之含情脉脉的意思。正是有许多草木原是无心无情,若要能触动人的灵机则颇有余味。
我们可以意不在草木,但草木正可以寄意;我们不要叹草木无情,因草木正能反映真性。在有情者的眼中,蓝田能日暖,良玉可以生烟;朔风可以动秋草,边马也有归心;蝉嗓之中林愈静,鸟鸣声里山更幽;甚至感时的花会溅泪,恨别的鸟也惊心……何况是见一草一木子性情之中呢?
常春藤
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益形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
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株,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的怒放着,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远群山的颜色。
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每一株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壁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望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有开花的荷花池了。
我的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我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无事的黄昏,我在附近散步,总要转折到巷口去看那棵常春藤,有时看得发痴,隔不了几天去看,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
有几次是清晨,叶片上的露珠未干,一颗颗滚圆的随风在叶上转来转去,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丝毫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可能正因为它长在夹角,连灰尘都不能至,更不要说小猫小狗了。我爱极了长在巷口的常春藤,总想移植到家里来种一株,几次偶然遇到老人,却不敢开口。因为它正长在老人面南的一个窗口,倘若他也像我一样珍爱他的常春藤,恐怕不肯让人剪栽。
有一回正是黄昏,我蹲在那里,看到常春藤又抽出许多新芽,正在出神之际,老人推着摊车要出门做生意,木门咿呀一声,他对着我露出了善意的微笑,我趁机说:“老伯,能不能送我几株您的常春藤?”
他笑着说:“好呀,你明天来,我剪几株给你。”然后我看着他的背影背着夕阳向巷子外边走去。
老人如约的送了我常春藤,不是一两株,是一大把,全是他精心挑捡过,长在墙上最嫩的一些。我欣喜的把它种在花盆里。
没想到第三天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下一片残株败叶,老人忙着整建家屋,把原来一片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了正。我觉得怅然,将老人送我的一把常春藤要还给他,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要长成一片了。”
老人的常春藤只随便一插,也并不见他施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我的常春藤细心的养在盆里,每天晨昏依时浇水,同样也在阳台上接受阳光和雨露。
然后我就看着两株常春藤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老人的常春藤愤怒的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的缓缓生长;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我的则是芽愈来愈细,叶子愈长愈小。比来比去,总是不及。
那是去年夏天的事了。现在,老人的木板屋有一半已经被常春藤覆盖,甚至长到窗口;我的花盆里,常春藤已经好像长进宋朝的文人画里了,细细的垂覆枝叶。我们研究了半天,老人说:“你的草没有泥土,它的根没有地方去,怪不得长不大。呀!还有,恐怕它对这块烂泥地有了感情呢!”
非洲红
三年前,我在一个花店里看到一株植物,茎叶全是红色的,虽是盛夏,却溢着浓浓秋意。它被种植在一个深黑色滚着白边的磁盆里,看起来就像黑夜雪地里的红枫。卖花的小贩告诉我,那株红植物名字叫“非洲红”,是引自非洲的观叶植物。我向来极爱枫树,对这小圆叶而颜色像枫叶的“非洲红”自也爱不忍释,就买来摆在书房窗口外的阳台,每日看它在风中摇曳。“非洲红”是很奇特的植物,放在室外的时候,它的枝叶全是血一般的红;而摆在室内就慢慢的转绿,有时就变得半红半绿,在黑盆子里煞是好看。它叶子的寿命不久,隔一两月就全部落光,然后在茎的根头又一夜之间抽放出绿芽,一星期之间又是满头红叶了。“使我真正感受到时光变异的快速,以及生机的运转。年深日久,它成为院子里,我非常喜爱的一株植物。
去年我搬家的时候,因为种植的盆景太多,有一大部分都送人了。新家没有院子,我只带了几盆最喜欢的花草,大部分的花草都很强韧,可以用卡车运载,只有非洲红,它的枝叶十分脆嫩,我不放心搬家工人,因此用一个木箱子把它固定装运。
没想到一搬了家,诸事待办,过了一星期安定下来以后,我才想到非洲红的木箱;原来它被原封不动的放在阳台,打开以后,发现盆子里的泥土全部干裂了,叶子全部落光,连树枝都萎缩了。我的细心反而害了一株植物,使我伤心良久,妻子安慰我说:“植物的生机是很强韧的,我们再养养看,说不定能使它复活。”
我们便把非洲红放在阳光照射得到的地方,每日晨昏浇水,夜里我坐在阳台上喝茶的时候,就怜悯地望着它,并无力的祈祷它的复活。大约过了一星期左右,有一日清晨我发现,非洲红抽出碧玉一样的绿芽,含羞的默默的探触它周围的世界,我和妻子心里的高兴远胜过我们辛苦种植的郁金香开了花。
我不知道“非洲红”是不是真的来自非洲,如果是的话,经过千山万水的移植,经过花匠的栽培而被我购得,这其中确实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缘分。而它经过苦旱的锻炼竟能从裂土里重生,它的生命是令人吃惊的。现在我的阳台上,非洲红长得比过去还要旺盛,每天张着红红的脸蛋享受阳光的润泽。
由非洲红,我想起中国北方的一个童话《红泉的故事》。它说在没有人烟的大山上,有一棵大枫树,每年枫叶红的秋天,它的根渗出来一股不息的红泉,只要人喝了红泉就全身温暖,脸色比桃花还要红,而那棵大枫树就站在山上,看那些女人喝过它的红泉水,它就选其中最美的女人抢去做媳妇,等到雪花一落,那个女人也就变成枫树了。这当然是一个虚构的童话,可是中国人的心目中确实认为枫树也是有灵的。枫树既然有灵,与枫树相似的非洲红又何尝不是有灵的呢?
在中国的传统里,人们认为一切物类都有生命,有灵魂,有情感,能和人做朋友,甚至恋爱和成亲了。同样的,人对物类也有这样的感应。我有一位爱兰的朋友,他的兰花如果不幸死去,他会痛哭失声,如丧亲人。我的灵魂没有那样纯洁,但是看到一棵植物的生死会使人喜悦或颓唐,恐怕是一般人都有过的经验吧!
非洲红变成我最喜欢的一株盆景,我想除了缘分,就是它在死到最绝处的时候,还能在一盆小小的土里重生。
紫茉莉
我对那些接着时序在变换着姿势,或者是在时间的转移中定时开合,或者受到外力触动而立即反应的植物,总是把持着好奇和喜悦的心情。
硝种在园子里的向日葵或是乡间小道边的太阳花,是什么力量让它们随着太阳转动呢?难道只是对光线的一种敏感?
像平铺在水池的睡莲,白天它摆出了最优美的姿势,为何在夜晚偏偏睡成一个害羞的球状?而昙花正好和睡莲相反,它总是要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张开笑颜,放出芬芳。夜来香、桂花、七里香,总是愈黑夜之际愈能品味它们的幽香。
还有含羞草和捕虫草,它们一受到摇动,就像一个含羞的姑娘默默地颔首。还有冬虫夏草,明明冬天是一只虫,夏天却又变成一株草。
在生物书里我们都能找到解释这些植物变异的一个经过实验的理由,这些理由对我却都是不足的。我相信在冥冥中,一定有一些精神层面是我们无法找到的,在精神层面中说不定这些植物都有一颗看不见的心。
能够改变姿势和容颜的`植物,和我关系最密切的是紫茉莉花。
我童年的家后面有一大片未经人工垦殖的土地,经常开着美丽的花朵,有幸运草的黄色或红色小花,有银合欢黄或白的圆形花,有各种颜色的牵牛花,秋天一到,还开满了随风摇曳的芦苇花……就在这些各种形色的花朵中,到处都夹生着紫色的小茉莉花。
紫茉莉是乡间最平凡的野花,它们整片整片的丛生着,貌不惊人,在万绿中却别有一番姿色。在乡间,紫茉莉的名字是“煮饭花”,因为它在有露珠的早晨,或者白日中天的正午,或者是星满天空的黑夜都紧紧闭着;只有一段短短的时间开放,就是在黄昏夕阳将下的时候,农家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才像突然舒解了满怀心事,快乐地开放出来。
每一个农家妇女都在这个时间下厨作饭,所以它被称为“煮饭花”。
这种一二年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命力非常强盛,繁殖力特强,如果在野地里种一株紫茉莉,隔一年,满地都是紫茉莉花了;它的花期也很长,从春天开始一直开到秋天,因此一株紫茉莉一年可以开多少花,是任何人都数不清的。
最可惜的是,它一天只在黄昏时候盛开,但这也是它最令人喜爱的地方。曾有植物学家称它是“农业社会的计时器”,她当开放之际,乡下的孩子都知道,夕阳将要下山,天边将会飞来满空的红霞。
我幼年的时候,时常和兄弟们在屋后的荒地上玩耍,当我们看到紫茉莉一开,就知道回家吃晚饭的时间到了。母亲让我们到外面玩耍,也时常叮咛:“看到煮饭花盛开,就要回家了。”我们遵守着母亲的话,经常每天看紫茉莉开花才踩着夕阳下的小路回家,巧的是,我们回到家,天就黑了。
从小,我就有点痴,弄不懂紫茉莉为什么一定要选在黄昏开,有人场多次坐着看满地含苞待放的紫茉莉,看它如何慢慢的撑开花瓣,出来看夕阳的景色。问过母亲,她说:“煮饭花是一个好玩的孩子,玩到黑夜迷了路变成的,它要告诉你们这些野孩子,不要玩到天黑才回家。”
母亲的话很美,但是我不信,我总认为紫茉莉一定和人一样是喜欢好景的,在人世间又有什么比黄昏的景色更好呢?因此它选择了黄昏。
紫茉莉是我童年里很重要的一种花卉,因此我在花盆里种了一棵,它长得很好,可惜在都市里,它恐怕因为看不见田野上黄昏的好景,几乎整日都开放着,在我盆里的紫茉莉可能经过市声的无情洗礼,已经忘记了它祖先对黄昏彩霞最好的选择了。
我每天看到自己种植的紫茉莉,都悲哀地想着,不仅是都市的人们容易遗失自己的心,连植物的心也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
——一九八二年九月八日
篇2:林清玄《活珍珠》原文品读
在夏威夷的夜间市场,有一些卖活珍珠的摊子。
摊子上摆一个木桶,桶中有水,水里都是珍珠贝,每个珍珠贝卖七元美金,由观光客自己挑选。
珍珠贝选好后,小贩把珍珠贝挖开,当场摸出一粒珍珠,就好像开奖一样,运气好的摸到很大的珍珠,旁边的人就会热烈地鼓掌。
小贩说,这些珍珠都是同一时间种在海里的,但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很圆,有的.歪歪扭扭,连种珍珠的人也不知道原因何在。
由于挖活珍珠贝实在很残忍,我很快就离开了,想到那种在珍珠贝里的砂石会长出不同的珍珠,在人间的生活也是一样,同样受伤与挫折,总有一些人能长出最美、最大的珍珠。
人也要像珍珠贝一样,养成重塑伤口的本事,转化生命的创伤,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人生的伤痛就是活的珍珠,能包容,就能焕发晶莹的光彩;不能转移,就加速了死亡的脚步。
【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1953年出生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篇3:林清玄《永铭于心》原文品读
我妈妈是典型的农家妇女,从前的农家妇女几乎是从不休息的,她们除了带养孩子,还要耕田种作。为了增加收入,她们要养猪种菜做副业;为了减少开支,她们夜里还要亲自为孩子缝制衣裳。
记忆中,我的妈妈总是忙碌不堪,有几个画面深印在我的脑海。
有一幕是:她叫我和大弟安静地坐在猪舍前面,她背着我最小的弟弟在洗刷猪粪的`情景,妈妈的个子矮小,我们坐在猪舍外看进去,只有她的头高过猪圈,于是,她和小弟的头在那里一起一伏,就好像在大海浪里搏斗一样。
有一幕是:农忙时节,田里工作的爸爸和叔伯午前总要吃一顿点心止饿。点心通常是咸粥,是昨夜的剩菜和糙米熬煮的,妈妈挑着咸粥走在仅只一尺宽的田埂,卖力地走向田间,她挑的两个桶子,体积比她的身体大得多,感觉好像桶子抬着她,而不是她挑桶子,然后会听见一声高昂的声音:“来哦!来吃咸粥哦!”几里地外都听得见。
还有一幕是:只要家里有孩子生病,她就会到庙里烧香拜拜,我每看到她长跪在菩萨面前,双目紧闭,口中喃喃祈求,就觉得妈妈的脸真是美,美到不可方物,与神案上的菩萨一样美,不,比菩萨还要美,因为妈妈有着真实的血肉。每个人的妈妈就是菩萨,母心就是佛心呀!
由于我深记着那几幕母亲的影像,使我不管遭遇多大的逆境都还能奋发向上,有感恩的心。
也使我从幼年到如今,从来没有开口说过一句忤逆母亲的话。
【林清玄写作之路】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林清玄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篇4:林清玄《木鱼之眼》原文品读
林清玄《木鱼之眼》原文品读
谈到惊醒,在大雄宝殿、大智殿、大悲殿都有巨大的木鱼,摆在佛案的左侧,它巨大厚重,一人不能举动,诵经时木鱼声穿插其间。我常觉得在法器里,木鱼是比较沉着的,单调的,不像钟鼓磬钹的声音那样清明动人,但为什么木鱼那么重要?关键全在它的眼睛。
佛寺里的木鱼有两种,一种是整条挺直的鱼,与一般鱼没有两样,挂在库堂,用粥饭时击之;另一种是圆形的鱼,连鱼鳞也是圆形,放在佛案,诵经时叩之;这两种不同形的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眼睛奇大,与身体不成比例,有的木鱼,鱼眼大如拳头。我不能明白为何鱼有这么大的眼睛,或者为什么是木鱼,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鸟?问了寺里的法师。
法师说:“鱼是永远不闭眼睛的,昼夜常醒,用木鱼做法器是为了惊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于道,昼夜常醒。”
这下总算明白了木鱼的巨眼,但是那么长的时间做些什么,总不能像鱼一样游来游去吧!
法师笑了起来:“昼夜常醒就是行住坐卧不忘修行,行法则不外六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这些做起来,不要说昼夜常醒时间不够,可能五百世也不够用。”
木鱼是为了惊醒,假如一个人常自惊醒,木鱼就没有用处了。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是在讲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方法,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恢复人的本心里明澈朗照的功能,磨洗成一面镜子,使对人生宇宙的.真理能了了分明。
磨洗不能只有方法,也要工具。现在寺院里的佛像、舍利子、钟鼓鱼磬、香花幢幡,无知的人目为是迷信的东西,却正是磨洗心灵的工具,如果心灵完全清明,佛像也可以不要了,何况是木鱼呢?
木鱼作为磨洗心灵的工具是极有典型意义的,它用永不睡眠的眼睛告诉我们,修行是没有止境的,心灵的磨洗也不能休息;住在清净寺院里的师父,昼夜在清洁自己的内心世界,居住在五浊尘世的我们,不是更应该磨洗自己的心吗?
因此我们不应忘了木鱼,以及木鱼的巨眼。
以木鱼为例,在佛寺里,凡人也常有能体会的智慧。
篇5:林清玄《走向光明的所在》原文品读
林清玄《走向光明的所在》原文品读
清晨,我沿着溪边步行,发现阳光正在苏醒,她在重重的山与浓浓的云里拉开了弓,万箭齐发地射到人间来。
那原来沉郁的山景,突然被翡翠染绿了;原本灰沉的溪水,也浮出黄金的光影;草叶间的露珠显现出彩虹的光泽;溪畔的繁花也都找到自己的颜色,欢欣鼓舞起来。
晨光的感觉不只停留在视觉上。在听觉上,那自阳光中醒来的`鸟儿,正热烈讨论着今天阳光的温度;在嗅觉上,那万花的芬芳与青草的清香,不正是对光张开双臂的拥抱吗?在味觉上,如果我们大口呼吸,就可以感受到把阳光吸入胸腹的温暖;在触觉上,阳光正温柔地抚慰我们在黑夜曾经消沉的肌肤。
我们以为阳光来自太阳,但是在我们心灵黝黯的时刻,再多的阳光也不能把我们拉出阴影。所以,阳光,不只来自太阳,也来自我们的心。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会感应到世界的七彩;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能与有缘有情的人相互照亮;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即使在最阴霾的日子,也会坚持温暖、热切、充满活力的生命品质。
每天,起床的时刻,我都满怀感恩地与朝阳道早安,与晨光一起点燃内心的光明。内心一旦有了光亮,就想欢笑、想去爱、想手舞足蹈地唱歌,然后我轻轻唱着我内心的愿望。
每天,我都与早上相遇的人道早安,因为我珍惜每一次相遇的因缘。在我的心里,总有这样的盼望:和大家一起打开心内的门窗。每天,我都与黄昏相会的人道晚安,因为我珍惜每一次相会的因缘。在我的心里,总有这样的盼望:和大家一起走向光明的所在。
十年夜雨心不冷,永远保持青春时代的热情。百鸟飞远天不远,心爱的人一直在美丽的白云间。千山越过水不浊,故乡的田园永远在安慰我的心。万花落尽春不尽,五彩的春光在冬天也不会凋零。
只要打开心内的门窗,就会走向光明的所在。
篇6:林清玄桃花心木原文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桃花心木》课文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 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作者简介】
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漫画书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32岁遇见佛法,高规格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篇7:值得认真品读的林清玄散文
我打电话给妈妈,请她趁暑假,带孙子到台北来走走。
妈妈一面诉说台北的环境使她头昏,而且天气又是如此燠热,一出远门就不舒服。然后一面轻描淡写地对我说:“而且,前几天才问到腰,刚刚你大哥才带我去针灸回来哩!”
“闪到腰?是不是又去搬粗重的东西?”我着急地问。
大概是听出我话里的焦虑,妈妈说:“没什么要紧,可能是上次闪到腰的病母还在呀!”“什么病母?”这是我首次听到的名词,一边问,一边想起一年前,母亲为了拉开铁门,由于铁门门卡住,她太用力,腰就问到了,数月以后才好。
妈妈是典型传统的农村妇女,从少女时代就养成勤俭、事必躬亲的习惯,一直到现在,只要她能做的事,绝不假手他人。甚至到现在,她还每天亲手洗衣服,我们也劝不动她,只有在闪到腰那一阵子,她才肯休息。
“病母就是闪到腰以后,时常会记住一个地方曾经闪过,就会记在脑子里,然后就很容易在同一个地方门到,就是病母。”妈妈还告诉我,病母虽是无形的,但“看一个影,生一个子”,就会制造出有形的病痛来,总要很久才会连根拔除,到病母拔除的时候,就是“打断手骨颠倒勇”的时候。
妈妈是很乐观的人,她说:“这一次,我把病母也抓出来治一治。”
台语所说的病母,使我联想到另外一句台语叫作“西瓜偎大边”,一般人都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趋炎附势,投靠有权势的一边,其实,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像西瓜这样的水果,身体好的人愈吃愈补,身体虚的人愈吃愈虚。
因此,在农村里,我们如果遇到身体虚的人爱吃西瓜,就会劝他“西瓜偎大边”,“半瞑呷西瓜,会反症”;如果遇到身体好的人担心西瓜太凉,我们也劝他:“西瓜偎大边,像你这么勇,吃西瓜有什么要紧?”
问题不在西瓜上面,问题是在身体,听说西瓜凉冷而导致不敢吃西瓜的人,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我们台语的母语里,早就知道心的力量很大,因此在遭遇到团境的时候,经常教我们应该回来观照自己的心,而不要去怨恨环境的不顺,例如“昧晓驶船,嫌溪窄”(不会驾船的人通常不会反省自己驾船的技术,反而怨怪溪流太窄)。“家已担肥,不知臭”(挑粪的人,久而不闻其臭)。“是不是,问家己”(事情的是非对错,要先反问自己,再责问别人)。并且,我们还应该时常放下自己的悲观情绪,克服心灵的盲点,口为环境的现象是与心的现象对应的,例如:“窜惊窜遇到。”(愈担心的事就愈容易遇见。)
“昧晓剃头,偏遇着胡须的。”(不太会剃头的师傅,往往诲遇到大胡子的客人。)“屎紧,裤头搁扑死结。”(急着大便的时候,裤头往往打着死结。)
这些语言虽然粗俗,但很有生命力,与禅宗所讲的“心净则国土净”“息心即是息灾”意思是相通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系数叫作“乐观系数”或“悲观系数”,这种系数的力量占实际现象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乐观的心,他比平常会多百分之二十的机率遇到开心的事;反之,如果一个人心情“郁卒”,也会比平常人多百分之二十的机率遇到痛苦的事。这不就是“病母”吗?不就是“西瓜偎大边”吗?我们如果要开开心心过日子,那非得先有一个欢喜的心不可,老祖母不是教过我们“坐乎正,得人疼”吗?
要有欢喜心,一则不要太执着,对自己的习性要常放下,老先觉们时常教我们“无鱼,虾也好”“一兼二顾,摸蛤兼洗裤;有就摸蛤,无就洗裤”“这溪无鱼,别溪钓”。
一个人如果老是放不下,“一脚户定内,一脚户定外”(一脚在门槛里面,一脚在门槛外面);或者“柄惊死,放惊飞”(抓着鸟不放,捏太紧怕它死了,放了又怕飞走),那日子就会很难过,就会“烧瓷的吃缺,织席的困椅”(烧瓷器的人用破的碗,织草席的却睡在椅子上)“裁缝师傅穿破衫,做木的师傅没眠床”。
放不下的人,往往是“好额人,乞食命”。明明是很富有的人,却过着像乞丐一样的生活,使我们想起《佛经》里那个不知道衣服里有宝珠的穷人。
要有欢喜心,二则要常有感恩的心,并常常把福分分给别人。
“相分吃有春,相抢吃无份。”(互相分食,就会有剩余,互相抢食,就会吃不够。)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看。”
“大家赚,卡昧贫。”(大家都有赚钱,才不会穷,不要想所有的钱都自己赚。)
“吃人一斤,要还人四两。”
“食果子,拜树头;食米饭,敬锄头。”
在人生的过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是正常的,但不要使那不如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病母”,而应该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酵母”,增长我们的智慧,常养我们的悲心。
不要害怕吃西瓜,因为有欢喜心的人,吃什么都补。
“欢欢喜喜一工,烦烦恼恼嘛一工”,我们这一天何不欢欢喜喜地来过呢?在痛苦爱欲的人生,许多人在寻找快乐的秘方,却很少有人知道会心不远,欢喜的心才是生命真正的快乐之泉。
【林清玄《有情生》原文品读】相关文章:
8.脚下有情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