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的论文
“小桃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的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的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的论文
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的论文
论文 关键词:语言教学 知识 技能 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及其关系・认为语言教学只教语言知识是不完整的.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才是目的。
第二语言教学中,对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认识到位不到位,处理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
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指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可以统称为语言知识。语言交际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这一概念是乔姆斯基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语言理论基础上创建转换生成语法时提出来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本族语习得者的语言知识,这种知识是隐含的,习得者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语言行为”是乔氏提出的区别于“语言能力”的另一个概念,指的是本族语者的实际语言运用,即说话和听话行为。语言能力是语言行为的基础,语言行为则反映语言能力。受乔氏“语言能力”的启发,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乔氏的语言能力是一种语法能力。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参数:
1.语法性,即能从语法、语音、词汇等语言系统本身的角度判别某种说法是否正确。
2.可行性,即懂得哪些句子是可以被人接受的。
3.得体性,某种说法是否在语境上得体。有些话语在语法上正确,在语境中却不恰当。
4.现实性,某种说法是否实际出现了。即懂得哪些话是常用的。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包括了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要素,也包括语用规则(得体、现实、可行),语境(语言使用的场合对象和交际目的)。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应该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这两个概念,目的在于让人们认清各种因素和关系,在教学中处理好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语言教学的成功率。
一、语言知识的构成因素
广义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和语用学知识。第二语言教学只认识到语言要素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还应当在恰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交际情景中的话语(utterance),即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言语意义的理解和产生”。
1.语言要素
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是组成语言的要素。索绪尔把“语言”区别为“语言”和“言语”,把“语言”看成是一种抽象的系统,而把“言语”看作这种抽象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它本身是看不见听不着的,我们所听到和看到的只能是其表现形式――“言语”。因为“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只有通过言语掌握语言,虽然我们常用“语言教学”这一术语,实际上语言教学要从言语着手,以言语为教学的对象和内容。这就涉及到了“言语要素”,言语要素指存在于言语之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在语音方面,体现为一个个具体的音节的发音、声调、一个个的词、词组、句子的重音和语调等;在词汇方面,就是词的语音、词的意义、词的用法;在语法方面,就是词与词怎样组合,靠什么组合,其先后顺序如何,句子与句子怎样联结,段落之间怎样联结等等。
语言要素是抽象的,言语要素是具体的,是活生生的,是语言要素的具体体现,我们说话时所发的音,所用的词语,所说的句子或话语都是言语要素。
由此可知语言要素和言语要素有许多差别,在语言教学中以语言要素为教学内容,还是以言语要素为教学内容,这对语言教学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1)语言就其社会功能来讲是交际的工具,从交际工具这一功能出发,语言首先是口头的,书面语是对口头语言的记录,是第二性的。因为任何语言的书面语都不能脱离口语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教某种语言,还是学某种语言,语音都非常重要,因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离开了语音,语意就无法表达。语音作为语言要素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又占有关键的位置,究竟应从语言的角度去教语音呢,还是从言语的角度去教语音,这是我们应该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
作为语言要素的语音是比较抽象的,拿汉语来讲,如果我们只教给学生汉语的元音、辅音、音节和音位,以致汉语语音系统,学生从语言理论的角度掌握了汉语的语音,这是否能说明学生已经学会了汉语的语音?实践证明学生没有学会汉语的语音。因为实际的汉语语音应该在实践中学,在会话中、在交际中学。要学会和运用一门语言,必须从言语中学习语音,因为在话语中会有语流音变,有音位变体,声调、语调、重音都会因为实际的会话内容、情景、交际的对象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仅仅凭音素的练习,音节的练习,单词、单句的练习是学不会的。当然这些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无 规律 可寻的,但是如果学习者不参与言语活动,不亲身体验交际,就无法理解、掌握和运用交际中的语音。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语言学理论上的语音――语言要素比较容易,也很简单;真正学会言语活动中的语音是一个复杂、艰辛的过程。其中的因素很多,如母语的干扰,模仿是否到位,通过实际操练,熟巧是否形成, 自然 的语言环境中的语感是否养成等等。作为言语要素中的语音,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2)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语言这座大厦就无法建筑,词汇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同语音一样也是不可忽视的。词汇教学从古典翻译法到如今较为成功的`功能法、认知法、自觉实践法,各家都有一套教学路子,但实践证明,第二语言教学不能孤立地教学词汇。直接法认为词汇应该在句子中学,在句子中用;自觉实践法有“句法基础上学习词汇和形态原则”@。孤立地教学词语,学生背会了许多词汇,由于没有上下文,没有语言环境,学生就不会灵活地运用这些词,这样的学习事倍功半,其结果是又忘掉这些词。汉语教学中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老师上课讲词的时间几乎占到一半以上。有调查证明,在现有的汉语课本中,学生能较多学到的是词汇,占6o,而口语表达只占32@。从汉语教材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孤立学习词汇现象较为普遍,教材的练习多为组词、造句、翻译句子,这些练习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言语交际的环境,离学生的学习目标太远。如果词汇学习只限在语言里,而不是在言语中,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言语中学习词汇,在实际运用中、在交际活动中巩固词汇,灵活自如地用好已学过的词汇是我们教学的关键所在。
(3)语法作为语言要素之一,备受各教学法流派的青睐,古典语法翻译法把语法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最重要的一环;作为改革派出现的直接法、听说法虽然强调口语,但语法结构、句型始终是其编排教学顺序的砝码, 现代 的认知法有“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操练外语,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操练”的原则。
第二语言教学中,语法知识、规则起什么作用,这是值得进一步认识的问题。学会了一种语言的规则是不是就掌握了这种语言呢?实践证明并非如此。因为语言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操练规则只是学会了怎样做的知识,并不代表会做。掌握语言的标志是学习者能否用这种语言交际,即听懂别人的话,说出你想说的话。懂得语言规则能帮助我们少犯错误,说出正确的句子。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则并不代表符合语义、得体。因此,语法知识、语法规则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语言学的范围之内,而要在言语中学习,为交际服务。
2.语用知识
语用涉及到交际双方及其交际意图,语境和施、受行为等方面的因素。列文森(levinson,1983)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指示语(deixis)指的是那些反映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语言单位。这些语言单位的具体所指需要借助交际参加者和其他语境因素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指示语包括人称指示语、空间指示语、时间指示语、话语指示语4类。
(2)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即语用含义或称话语的言下之意。会话含义就是透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实际意义,结合语境推断出的话语的真正含义。
(3)前提(presupp0siti0n)语用学对前提的分析主要涉及前提的合适性和前提的共知性。前提的合适性指前提与语境紧密结合;而前提的共知性则指前提必须为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
(4)言语行为(speechact)指交际中说话人常用的陈述、问候、建议、请求、提议、命令等语言行为。如果听话人领会了说话人的意图,交际就取得了成功。
(5)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structure)研究会话结构就是通过研究自然会话的顺序结构来揭示会话结构的规律,解释自然会话的连贯性。
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既有形式的一面,又有功能的一面。语言形式指语言的结构体系,语言功能指语言在使用中的表意作用。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存在着多重性关系。在语言交际中,同一种语言形式因交际环境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功能;同一种语言功能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在语言教学中只教给学生语言要素,而忽视语言功能,没有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种教学是不成功的。
课堂教学与 自然习得不同,自然习得中语法规则的习得是伴随相应的语用规则而习得的;而课堂教学缺乏真正的自然的语言交际情景,语言要素的学习和语用规则的掌握往往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学生学习语法规则虽然必要,但是一进入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其交际能力就不尽如人意。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第二语言教学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言语技能与语言交际能力及其相互作用
1.言语技能
言语技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言语技能在语言教学中介于语言要素和交际能力之间,是个中间环节。语法翻译法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它只选择了语言要素中的词汇和语法作为教学的内容,其局限性不言而喻;而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和自觉对比法也只考虑到了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使其教学到此为止,没有提升到交际能力的高度,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十分理想。
在汉语教学中,仍存在着言语技能就是语言交际能力的误解,认为学会了听、说、读、写,就是学会了交际。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也就使得教学停留在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的水平上。功能法认为,“语言教学的单位不是以往各外语教学法流派中的单词、词组或孤立的句子或一、二句对话及其组成的课文――文段(text),而是话语(discourse)。文段呈现语言形式,而话语才是为实现交际目的服务的”④。功能法还认为,“理解语言的用法和机械地操练句型,只能培养听、说、读、写技能,不能培养交际能力”。言语技能与语言交际能力不能等同,言语技能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交际能力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获得。交际能力中应包括听、说、读、写等技能。
听、说、读、写是言语活动,从书本上看不到这些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能看到的只是包含言语要素的言语材料。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课本上的言语材料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在词语的讲解上大做文章,只是传授言语要素而不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那就使第二语言教学进入了误区。而我们汉语教学中现有的教材缺少交际技能的训练,一是课文不是交际性的,二是练习项目理解性的多,单词、单句练习多,缺少真正的交际性练习,这与语言教学的要求、目标是有差距的。
2.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要通过教学过程的交际化获得。第二语言教学要选择在真实的言语、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交际过程中使用语言。交际技能的形式要求在语言课上把注意力放在培养言语熟巧和技能上,在培养言语熟巧和技能时,力求做到交际化。
要做到课堂教学交际化就要选择适合社会言语交际的情景,选择真实、地道的言语材料,将这些材料合情合理地安排在合乎社会交际情理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通过学生的课堂交际活动 发展 他们的交际能力。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m.canale)等80年代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
(1)语言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
(2)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能力。涉及参加者(性别、年龄、社会身份、共同的背景知识)、场合、交际目的和话题、会话规则等。
(3)话语能力――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4)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如避免交际中断或增加交际效果等),策略地处理言语的能力。这些策略有解释、更正、强调、重复、夸张、迂回、圆场、委婉、猜测等,也指应变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有语言的要素,也有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知识也有技能。因此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能只考虑到某个方面,而要全面地计划实施。
汉语学习在新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汉语社会环境中学习,另一种是在非汉语社会环境中学习。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语言环境指报纸、书刊、电视、广播等视听语言环境和汉语口语语言环境。与前者相比,口语是最鲜活最重要的语言环境;而人文环境,如人际交往、风俗习惯、文化 历史 等,不但能为学习者提供自然习得的社会文化背景,还能为汉语交际提供真实的场景。新疆的大、中、小城镇大多有这种社会环境,汉语教学应该课内外相结合,课内解决卡纳尔所说的语言能力问题,课外利用社会环境,培养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这些系课堂教学难以培养的能力。当然课堂教学仍应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首任,否则汉语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缺乏汉语社会环境的教学则更要重视创造语言环境,无论是教材、教师,还是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给学生足够的汉语输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练习,掌握言语技能,通过连贯的会话练习使课堂教学交际化。与有汉语社会环境相比,没有语言环境的教学要更多地考虑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问题,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创造接近自然的语言环境,否则汉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无从谈起。
篇2:学术能力与语言技能探讨论文
学术能力与语言技能探讨论文
一、学生的现状
对刚从全国不同省份的高中升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学术英语课文的长度和难度大大超过了他们高中阶段的教材。而进入本校后,他们面对的是一门全新的专业,中医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中医各门学科之外,西医基础课程也是他们的常规学习任务,因而大部分学生在专业学科中所需花费的学习时间不允许他们在外语学习上多下工夫。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有效时数明显下降。更重要的是,国内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趋同于含蓄内敛,我们的民族心理认同的是谦虚低调,因而学生们不善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自由表达。然而,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是一种重要的反馈机制,从中教师得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和立场等。反过来,学生的积极参与又能激发教师的知识与感悟的分享意识;学生的提问越多,越能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内涵,失去了它的对象和归宿。”[2]因而,如何尽好地培养起课堂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养成上课主动发言的习惯,让他们真正学有所得,让教学双方共同感受课堂生活的乐趣,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二、我们的教学理念
1.学习者本人才是有效学习的根本性因素。尊重学习者个体,尊重学习规律,尽可能地营造出有利于学习行为奏效的情景氛围。经常会听人说起,外语不是教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我们很多老师对照自己的学习过程,多少也有同感。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却依然无法真切地阐述人脑的意识和认知的本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大脑的松果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同一信息对象在不同的人们脑部形成的反映不尽相同,我们也无法希冀对一篇课文的学习能对所有学生产生同等学习效应。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努力造就良好的、有利于使学生的认知进程发生正向的、积极的转变的外部条件,催化、加速学习者的能动反应。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学习内容对学习者留下的印记,以使这种记忆能长久地保留。
2.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应能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教师需以课本知识为抓手,在帮助学生领会课文文本信息的.同时,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对学生的简单思维和惯性思维进行必要的干预,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丰富拓宽学生的眼界。教师应创造课堂情境,通过自己的观念阐述和课堂讨论等活动,引发学生们的心灵碰撞从而产生思想的火花,使学生能就课文相关的主题,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并加以表达。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又能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并且,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所产生的记忆刻痕也更持久。教师要组织有效学习,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任务的可完成性(attainability)进行先行评估。课堂任务过难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过易又无法产生应有的学习效果。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还需融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关切和热点,开发、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语言能力与学术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外语学习的信息输入分为两部分,即语言结构知识和以此为载体的课文主题思想。外语课堂的有效学习应能使学生在基于语言结构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掌握课文的主旨;学生应能根据自己的立场,对输入文本的观点形成评估和判断,并进而能用外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达到交际沟通的目的。从外语教师的专长和学生的学习效用着眼,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优先于对他们学术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承载信息的外壳,信息的解读由语言规律得到表现。所以,正像中医英语的中心是英语,学术英语的着眼点还是英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义的阐述到位基于对语言结构和语汇的精通和运用。教师在组织与社会学相关的问题讨论的同时,依然需保留对语言词汇、修辞和句子结构层面,篇章结构层面的讲解和练习。然而,“学术英语不仅涉及语言学范畴,还包括认知范畴。因为,读者为了理解课文,不仅需要掌握读音、词义,还必须同时预估、推论、综合信息来形成知识或改变原有的认识。”[13]另一方面,“处于经常性相似交际环境中的人们之所以往往使用相似的词汇、发音,表现出语义学及音系学方面的相似特征,皆因语境使然。”[4]学术英语的语域(register)要求使用的语言更正式,语法、用词、句型结构等所涉范围层次更高。对学生可有更多的高层次语言接触的机会,获益也更大。因而,我们在教学中有可能做到使学生的语言和学术能力两者得到有机的融合,齐头并进。
三、具体实施措施
在教材、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中,三者都重要,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又是重中之重。我们所有努力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落实到这一点。以此为目标,我们的外语教育在实施中对以下方面有所侧重。
1.潜心钻研,优化教学方案。本学年对广大教师而言,是第一次进行学术英语教学,大家对学术英语的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处在一个摸索和逐渐熟悉的过程中。学术英语课文除了语言知识外,还包括了一定量的相关专业的学术性内容。社会学内容的学术英语教学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每位教师对社会学的相关内容都在自我补课。然而,对广大教师最具挑战的,是必须潜心研究出适合自己特点,并能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系列教学手段。因为,课堂才是教学双方接触交汇的场所,唯有通过教学过程才能检验所有前期的学习和钻研结果的优劣。我们多次组织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各抒己见,集各家之长,优化总体教学方案;但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课,由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评估,选择最佳方案,灵活操作。
2.开发出督促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手段。大学阶段的学习应培养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一方面,大学阶段的课文长度远远超出了高中阶段的课文,客观上不允许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通篇讲解,相当篇幅课文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另一方面,学习效果优劣由学习方法的高下所决定。教师的重要职责是要督促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引导他们有意识地根据各自的特点,找到学习的最佳方法。教师也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自学手段和自学效果进行检查,建立反馈机制,以便帮助学生的自学更有成效。将PBL(Problem-BasedLearning)观念引入外语教学,让学生自由组合构成团队,以攻克问题的形式完成规定小项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督促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方法。项目实施法的好处是实用、操作性强,要求学生在“做”中“学”,这一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意,充分调动起他们的主体意识。他们能主动上网搜索资料,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培养起同学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作为每个项目的完成形式,大多数项目小组都能交出符合规定要求的PPT讲稿。迄今,我们多次结合单元主题组织了小项目活动,如对中美价值观的对比研究和广告效用的研究。大多数学生欢迎并踊跃参加这类活动,效果较为明显。部分老师采用了要求学生写学习日记的做法,并定期进行抽查。还有部分老师要求学生按学习小组完成项目任务,如通过小组发言,小组组员互评、访谈、角色互换等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做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必要的预习与复习。
3.超长课文怎么教。面对一篇正文长达12页之多的课文,我们怎么教?这是我们所遇到的第一篇超长课文,但绝对不可能只是唯一。学术文章的作者通常需要纵览全局,对问题的剖析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学术文章的立论思路缜密,条分缕析,并且,作者又需要援用读者的原有知识,使读者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这种起承转合必定使文章达到相当的长度。另一方面,编者选择这种长文的目的,就是要弥补学生阅读量的不足,增加外语文本的输入量,并让学生既能全面地了解到事物的来龙去脉,又能从中学会对各种问题进行推理演变、交汇融合的叙事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么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能真正学有所得?我们认为,除了对语汇和语言结构方面作必要讲解外,教师必须对全文从文章的布局着手,对各部分的主题大意进行提纲挈领的归纳。换句话说,教师要穿针引线,引领学生理解每一个部分在全文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各个部分的要义融会贯通。学生的程度不可能整齐划一,肯定有学生会对这样的超长课文望而却步,等待帮助。作为有限课时的补充手段,我们将整篇课文的中文译文或加注文本发送到公共邮箱,以备学生进行参考。另外,为督促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全面理解,我们经常制定表格,要求学生对课文各部分的概要、相关、对比、意义等要素分门别类填写信息,并择时采用不同手段对这一反馈进行检验。
4.处理好读写之间的关系。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以高强度的阅读输入为前提,而作为阅读的后续步骤,对文本进行的思辨、反思和沉淀,写作是衡量阅读质量的很好的反馈手段。作为课文学习后的书面理性表达,我们能以此考核学生对课文所涉主题观点的理解和反应能力。对学生的书面输出能力的培养必须强化,因为,英语能力的高下必然反映于书面输出能力。并且,以学术能力提高为导向的英语学习需要学生为将来的学习和科研撰写英语报告和论文打好基础,所有这些都说明学生的英语作文能力亟待提高。我们的写作练习涵盖了写作各个环节的内容,包括主题句的写法、段落的扩展、关联词语的使用、参考文献的提及、图表作文的写法等作文基本环节的预练。这种由浅入深、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有利于帮助学生最终具有专业论文撰写的能力。除了分环节的作文练习,学生还不时被要求就某一现象写出评论性短文,如结合“性别角色”的调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最后写出调查报告,此举不失为一次微型的调查项目。
四、学术能力与语言技能的互生共长
将大学英语从普通英语转向学术英语的学习,改变了以往普通英语中较为常见的以日常生活和情感交流、情感教育为主体的课文,而转向了用于学习和科研交流内容为主的课文;增加了科技信息的含量,而语言也更为规范。从长计议,学习学术英语能帮助学习者掌握这一文体的惯用词汇、句型和行文的特点,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媒介,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讲座,进行学术写作、撰写论文,有利于他们以英语为媒介,搜寻本专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或与国外的同行切磋交流。学术英语课文中包含的科学论证和逻辑推理过程能促进学习者形成独立思维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在本专业学习和科学素养方面得到提升。“语言学习效率是意义学习,而不是形式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规则和词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后,应尽快转为通过知识学习来提高语言。”[5]反观教学过程,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一个较为直接的好处是课文中科学信息含量本身对青年学子产生的吸引力,成为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事实、现象的原动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从网上自行搜寻相关内容,了解相关事物的最新进展,培育他们的自主学习精神,也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素养和向学研究的态度。而这种由个人兴趣驱动的学习热情反过来有助于养成成功的外语学习所需的良好习惯,从而建立起“兴趣———学习热情———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兴趣”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学术英语多偏重于客观的、外化的、理性的描述,不同于普通英语课文的感性化特征:即使用频率较高的用于情感描述的词汇、短语,以及文章作者通常从主观出发,在行文中运用的大量比喻性修辞手法。因而目前课文中用于形象性比喻的修辞略显不足。此外,由于学术英语教学强调的是对文章意义的把握,课后练习中词汇层面的配套练习分量较为单薄,而作为外语学习教材,对词汇、短语及句法结构的练习能有效地巩固之前输入的语言信息。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酌情添加形象性比喻的修辞,并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语汇的自我拓展,帮助学生将一部分被动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使学生在翻译和作文练习中可支配语汇范围扩大,用词更精准和自如。因而,学术英语教学如能在科学信息的掌握和语言基本功培养方面做到双管齐下,两者结合有度,大学英语教学应能产生学术能力与英语语言技能互生共长的结果。本文来自于《语文学刊》杂志。语文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五、结语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术英语的教学,部分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批判性思维意识有所强化,他们的思维趋于缜密,语言表达更富逻辑性,也能对问题进行较为周密细致和全面的考虑。这不仅体现于他们的写作中,而且也表现于课堂讨论和小组交流中。这种进步或许与学术英语课文学术性含量的提升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从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小项目实施结果来看,学生中存在着无限的原创动力,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向学好学之风的形成。他们自主学习的理念、能力均得到了巩固和加强,独立互助的学习和研究习惯正在形成。
篇3: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英语基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重要基础,但语言知识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过去我们经常说,学习语言知识不是目的,培养语言技能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侧重于听、说、读、写等技能,而在教学内容中则列出各种语言知识。其实,这是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割裂开来。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教学内容也包括掌握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当然,语言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要把语言知识落实于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听、说、读、写的质量。在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的同时,又不能忽视知识的学习。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储备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将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运用于语言实践之中去。语言交际有口头和书面两种交流形式。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必须通过有声的语言(听和说)或者文字记录的语言(读和写)进行。没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作为基础,就不可能实现这两种形式的交流。基础教育阶段,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来进行并得以巩固。同时,听、说、读、写是提高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二者的关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图2
一、坚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英语课程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基础教育英语教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来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实践是教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语言知识质量的可靠保证。为此,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做到:
第一,语言知识的学习应立足于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学活动要以语言实践为基础,要杜绝单纯传授、讲解语言知识的做法。
第二,语言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提示、注意和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等方式进行。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上述过程之中,以使他们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上也得到锻炼。语言知识的归纳或总结的范围、深度、方法、时机要由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和教学的需要来确定。
第三,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果孤立起来,语音、词汇、语法任何一项都不是语言,也不能起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语音、词汇、语法的使用,都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有意义的'句子或 篇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单词的意思和用法;可以学会语法点的用法;可以学到流利自然的语音和语调。
第四,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知识,即真实听说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用法;真实读写实践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用法;真实交际中的语言知识。
二、防止过于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
语言是一个充满着抽象规则的复杂体系,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不规则的现象。但是儿童却能够在出生后不久,就顺利地掌握母语。于是外语教学就提出了“习得”(acquisition)的理论。习得对于改进和提高我国英语教学起到无可置疑的作用。但是,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与母语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随着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了一定自觉接收、储存和加工信息能力;能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调整学习方式,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学得比较多的东西。
其次,学生已经有第一语言的经验,发音器官得到相当训练,有比较强的模仿能力;已经形成的语言认知结构对操作英语信息可以得到记忆、对比和监控作用,能加速英语规则的内化过程。
再次,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的;教学内容是优化组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信息集中地安排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缩短了学习的进程。
为此,英语教学不可过于强调“习得”式的学习以及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而应该重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知识内容、技能实践和学习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景,以营造启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如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他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变语言知识为英语交际的工具。正如《标准》所要求的,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英语课程的学习,成为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三、倡导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开放的、互动的学习模式
语言知识不单单是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还包括概念意义、语言 篇章结构、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要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张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单纯语言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赋予这些经历以意义。为此,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景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性等内在驱动的学习。
四、针对小学学段学生的特点,正确把握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词汇、词语和语言材料都十分有限。归纳总结语言知识或语言规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在初学阶段,规则通常不能概括他们所接触到的语言,最常用的简单词汇往往在词形变化上,在发音上并不简单,也不一定符合规则。常用的语句在结构上或意义上,往往也很复杂。为此,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听、说、读、写训练上;要放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音、正确地听、说、读、写习惯和运用英语的习惯上;要放在养成良好的接受英语和学习英语的方法上。
篇4: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英语基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重要基础,但语言知识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过去我们经常说,学习语言知识不是目的,培养语言技能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侧重于听、说、读、写等技能,而在教学内容中则列出各种语言知识。其实,这是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割裂开来。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教学内容也包括掌握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当然,语言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要把语言知识落实于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听、说、读、写的质量。在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的同时,又不能忽视知识的学习。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储备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将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运用于语言实践之中去。语言交际有口头和书面两种交流形式。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必须通过有声的.语言(听和说)或者文字记录的语言(读和写)进行。没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作为基础,就不可能实现这两种形式的交流。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阶段,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来进行并得以巩固。同时,听、说、读、写是提高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在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二者的关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图2
一、坚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英语课程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英语教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来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实践是教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语言知识质量的可靠保证。为此,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做到:
第一,语言知识的学习应立足于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学活动要以语言实践为基础,要杜绝单纯传授、讲解语言知识的做法。
第二,语言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提示、注意和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等方式进行。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上述过程之中,以使他们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上也得到锻炼。语言知识的归纳或总结的范围、深度、方法、时机要由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和教学的需要来确定。
第三,英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果孤立起来,语音、词汇、语法任何一项都不是语言,也不能起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语音、词汇、语法的使用,都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有意义的句子或篇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单词的意思和用法;可以学会语法点的用法;可以学到流利自然的语音和语调。
第四,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知识,即真实听说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用法;真实读写实践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用法;真实交际中的语言知识。
二、防止过于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
语言是一个充满着抽象规
[1] [2]
篇5:浅谈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综述论文
浅谈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综述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语用学的发展,人们提出了语用能力的概念,而发展语用能力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目标。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关注的对象。本文就此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
一、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能力”(competence)一词首次是由乔姆斯基(Chomsky,1965:3―4)在语言研究中与“表现”(performance)一起提出来的。Chomsky认为,“能力”是指说话人、听话人的内在语言知识,或称内有语法;“表现”则指具体情景中语言的实际运用。可见,Chomsky的“能力”是抽象的语法,不涉及语言在实际中的使用(黄国文,1991:35)。乔氏的“能力”概念也称作“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一词自从被Hymes首次提出后,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在对交际能力经过系统的研究之后,卡纳尔(Canale)与斯温(Swain)归纳出其四个组成部分: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和话语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
二、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语用能力是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所以,它必定与语用学研究的范围相关。语用学研究的是指示、话语含意、预设、言语行为、话语结构(Levinson:27),所以,语用能力也与这些要素相关,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大力提倡,但是对于它的确切定义与具体范围至今尚无定论。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我们先来看一些观点。
第一种观点:生成语法学家们认为,人们在内化语法规则的同时,也内化一套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规则,但是,语法能力(即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是两个独立的概念。Widdowson认为,Hymes的交际能力的第一个成分,相当于Chomsky的语言能力,而其它三个要素相当于Chomsky所说的语用能力(黄国文,1991)。
第二种观点:刘绍忠认为,“语用能力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语用能力……属于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的一部分,与语法能力或语言形式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相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是抽象的`语法,不涉及语言的运用,而语用能力却正与语言的运用相关,因此语用能力不可能成为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第三种观点是基于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s)和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的分类。Leech(1983)认为语用能力可以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前者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交际功能的能力,后者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
第四种观点:Bialystok(Kasper&BlumKulka:43)认为:语用能力是在语境中使用并理解语言的各种能力,它包括:(1)说话人使用语言实现不同目的的能力,如请求、命令等(相当于本文第五种观点中提出的illocutionarycompetence);(2)听话人超出字面含义理解说话人真实意图的能力(第二种点也有类似看法);(3)使用一定规则将话语连接起来的能力,如话语轮换、合作、粘连等。她强调,语用能力主要指使用与理解非字面语言形式(nonliteralforms)的能力。该定义包含了语言运用的双方――说话人与听话人,也涉及了语言的使用与理解两个阶段,这些也是交际能力所涉及的。 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也简称为语用能力,这是广义的语用能力,而狭义的语用能力是语用学上的语用能力。
从以上观点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语用能力是指交际的双方在具体的语境中,能正确表达自己和理解别人意图的能力。它与语法能力相对应,是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交际能力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上,杨文秀()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语用能力之间相互独立。语用能力与交际能力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区别。
共同点:
(1)两者都涉及交际的双方。
(2)语言的产生与理解两个阶段。
(3)两者都强调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4)按规则将话语组织成话语或篇章的能力,即话语能力或语篇能力。
不同点:
(1)交际能力中包含语言能力,而语用能力则不然。
(2)从交际方式看,交际能力可以蕴含在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中,而语用能力只能在言语交际中体现。
(3)语用能力强调说话人要善于根据语境表达多种语言功能,听话人也必须根据语境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而这一点,在交际能力中未得到强调。
(4)策略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不包含在语用能力之中,因为在Levinson对语用学研究范围的界定中,没有发现与策略能力相关的研究对象。
三、结论
Chomsky的“语言能力”更具有动态性。Hymms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涵盖范围较窄,从而提出更具内涵的“交际能力”,把语用、心理等因素也包括在语言能力之中。而目前更有学者从语言的功能层面上、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上研究语言能力。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的学者研究语言能力的出发点不同,但无疑他们的研究的深入,将加深人们对语言能力本质的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Chomsky,N。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M]。Cambridge:TheMITPress,1965。
[2]RodEllis。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黄国文。Chomsky的“能力”与Hymes的“交际能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2)。
[4]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1997,(3)。
篇6: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论文
情境又称语境(situation),情境即为语言运用的一个真实的、具体的环境。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语言,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一 、情境教学法运用的必要性
1 语言的交际性
英语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在一定情境中用来交流的工具,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即一定的语境中)借助于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语言就是在情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情境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情境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
2 新教材的要求
人教版新教材着重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对语法是删繁就简,降低难度。强调将语言学习转化为运用知识的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将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进行学习。首先呈现丰富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知、熟悉,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pair, group, team, class work等多种灵活形式,按课本的要求进行仿真性、活用性的操练,学生是实践的前沿。
2 高考题型注意对于情境的考察。
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高考越来越重视考察情境。听力是在人物的对话或独白中发现信息。对话发生的地点、人物、事件、语调等就是情境。阅读理解、完型填空以及改错更是在文章中考察。文章是各种信息的载体,只有联系上下文,把握情境才能选出最佳选项。单选题尤其体现了这一趋势。往往以对话形式出现,单纯考察语法的题已大为减少。这种趋势要求注重情境教学。但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基本沿用“语法翻译法”的思想体系,由于受这种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灌输式”教学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因此急需改革。
二 、 情境的分类
在当前到英语教学中,主要有三种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1 问题情境。所提的问题有具体的情境,富有强烈的吸引力。有效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 真实情境。即真实生活与工作环境。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培养解决问题和语言交际的能力。
3 合作性教学情境。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利用同学间的“互动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际、竞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课堂活动主要分为小组讨论、辩论、角色表演、采访、竞赛、游戏、动作表演等。
三、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1 抓住机会,巧设情境,贯穿语法
传统的语法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枯燥乏味。而利用课堂真人实物为素材创设真实情境,能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单词fun时,正下大雪,学生很兴奋,有一男生还因玩雪迟到,满身雪花雪水,我就适时深入讲解What fun与How funny的区别。
T:Do you think it fun to play with snow?
Ss: Yes.
T: (on the Bb) What fun it is to play with snow!
How funny he is with snow all over! 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注意力被吸引过来。翻译后,学生立刻会心的笑起来。刚才迟到的同学也不好意思的笑。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了,然后让他们用What fun 与How funny进行造句训练。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又对表现好的进行了表扬。教学效果很好。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增进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精神饱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联系学生生活中关注的事情,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才自然而然具备交际的能力。如新教材模块三Unit 9 Wheels讲授means of transportation时,正值清明放假前,我抓住时机,设计了如下教学:
T:Now it is spring and Tomb-sweeping Day is coming, where will you go during the holiday?
Ss: Huangshan, Bagongshan, Dalian…
T: how will you go there? Why? 同时在黑板上写下交通方式和原因,如Money, time, distance, safety, problem. 让学生分组讨论,互问互答。因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都能积极交流互动,学生学有兴趣,学以致用,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使课堂生动愉快。
3 依托课文,因材施教,创设情境
1)仿设课文,创设情境
教材中很多课文都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也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情境,可灵活运用,新教材模块四Unit 12 Culture Shock可让学生分组调查、讨论淮南当地的生活,再与英国人的生活加以对比,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
2)延伸课文,巧设情境
对于传记类文章,如新教材模块一Unit 2 Heroes学习民族英雄杨利伟时,可让学生上台扮演,其它同学做记者提问采访。学生必须熟悉课文内容,自己动脑设计问题,这样既深化了课文内容,又使课堂生动有趣。对于戏剧、小说类文章如The Necklace,教师在充分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角色内心感受,揣摩人物性格,设计动作、表情、语言来扮演角色,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力。对于议论文题材文章,如Animal Experiments给出了真实情境,教师可让学生模仿电视上辩论赛的形式收集材料进行辩论,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学生体验到了辩论的乐趣,培养了团体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3)视听结合,创设情境
利用录音、录像,直观形象创设情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深层思考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渗透德育教育。如新教材模块三Unit 8 Lesson 4 Journey to the Antarctic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南极的极地风光,寒风暴雪,企鹅等,再放一段游客在南极的所见情景的录音,让学生直观感受、体会探险家的艰难,深入思考,讨论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Why did Scott and his men become heroes? How did you feel after reading the story?
4)唱歌、表演使内容情境化
如新教材模块二Unit 5 Rhythm介绍了各种音乐和京剧,可让学生演唱歌曲,感受音乐的类型、特点,利用歌曲的感染力激发兴趣。介绍肢体语言时,可让学生上台表演肢体动作,其他同学说出含义,更形象生动。新教材模块四Unit 12 Mind Your Manners让学生角色表演不同的情境,体会语调在交际中的作用。如Ask a stranger to close a window on a train. Ask a waiter to give you the menu.。学生演唱、表演在真实情境中亲身融入学习内容,提高了语言交际和运用的能力。
总之,情境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各种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要因材施教。因学生而异,设置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并体验交际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因班级而异,不同班级整体特点不同,学生程度各异;还要因教材而异,抓住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篇7: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一、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虽然每种文化都各成系统,但至今为止,在外语教学中关于如何学习跨文化还没有定论。教师们通常遇到什么文化现象就浅尝辄止地说明一下,给人的感觉就是话题不定,随意性很强,缺乏系统性。这也是困扰大多数外语教师的问题。细川认为“在教授日本事情的时候,教师对所教知识在大脑中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比如这部分对学习者来说将来会起到多大作用,为了扩大所起的作用,接下来要讲哪部分必须要想好”[3]20。如果不这样的话,也许课堂气氛会很活跃,也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也许什么都学不到。那么在外语课堂中教师到底需讲授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如何讲授,这就涉及到教学大纲的问题了。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参考外语专业的社会、事情、概况等课本及相关的大纲,明确对待跨文化的原则、内容、方法、手段及学生的学习目标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性的文化讲授成为可能。
2.适度性原则
课堂中所导入的文化知识必须要适时适度,本着紧密为传授语言知识服务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导入的文化必须要与外语知识学习或交际能力培养相关联。如果理解成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哲学等,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样大量的导入,不但超出了大纲的范围,而且也与教学目的和目标背道而驰。文化的导入目的应该是外语学习的补充,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掌握。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随时对内容进行调整,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是不适合的。还应合理地把握时间的分配,注意既不能影响教学的进度,又能达到文化导入的目的。
3.主流性原则
文化的种类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既包括高尚的,也包括低俗的部分。应该导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既包括政治、经济等,也包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俗、习惯、礼仪等等。通常会有很多人认为“讲什么都行”,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什么都行”中选择出“什么(即所教授内容)”[4]95。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挑选,尽可能的选取那些能为课堂知识服务的主流文化。
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手段
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室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充分利用文字资料
包括课本、杂志、参考书等书籍的阅读。阅读书籍是学生系统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非常利于人们对该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传统文化的积蓄。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修养、欣赏作者的创作技巧,还应该对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社会背景、历史时代及文化风俗进行详细地剖析,这样才利于学生对该作品所包含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培养其对跨文化的理解意识和运用能力。因此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外语教师的一项重要责任。另外,杂志往往会及时地登载一些最新的信息,通过阅读杂志可以了解目的语国家最新的文化发展动态,以此来推察该国文化的变迁,以便系统完整地理解该国文化。
2.合理利用视听资料
现阶段人们使用的视听资料主要有幻灯、收音机、录音机、录像、电影、网络等。视听教育是把声音或影像资料作为素材进行教学的。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视听资料的长处,有机地使声音和影像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的“听”与“看(另一种形式的读)”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提高效率。而且视听教材能够把抽象的文化通过客观的声音、图像等以影视剧等形式,再现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5]。
3.充分发挥实际指导者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指导者是指来自于目的语国家的外语教师、留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跨文化感兴趣的人士。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邀请外籍教师来担任会话、听解、社会事情、作文等课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接触和交流,可以很自然的习得通常情况下在教室和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文化。例如:我们中国人从小就知道,与人见面时为了表示诚意,要主动把自己的手伸给对方,通过握手来传达友好。而我们在书本上也学到了日本人见面时,要把自己的头低下,通过鞠躬来传达一种敬意。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可是实际上,对于互不了解对方文化的双方来说,当时的姿势、视线、表情、时间的长短、使用的语言等都是难题。而且这些东西不经过反复实践是很难掌握的。所以,在生活中通过与目的语国家人们的实际接触会很自然地掌握。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的媒介作用,除了聘请外教外,很多学校还邀请外国留学生走进外语课堂,互相做学习伙伴,以便在实践中学会跨文化交流。
4.利用各种渠道拓展第二课堂
语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外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和学校利用各种渠道开展教学实践满足学生对语言实践机会的需求,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有效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二课堂的形势主要有外语角、原版影视作品欣赏、外语专题讲座、外事活动见习和去外企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掌控能力,并能切身体会感悟和检验课堂中所学相关文化在语言应用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指导,让学生领悟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规律分析
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人们对跨文化的认识,通常有以下五个阶段。在课堂中学生对跨文化的接触吸收也同样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以日语学习为例。第一阶段:接触跨文化(Contact)。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是进入大学才刚刚接触日语的。由于要接触一门崭新的语言和文化,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兴奋和期待,习惯于用自己固有的文化观去审视新接触的文化,觉得这也新鲜、那也新奇,而忽视了对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经常听到的话语有「日本人は優しい」「和室がき」等。第二阶段:否定自我(Disintegration)。随着对日本文化理解的加深,第一阶段的新鲜感逐渐消失,两种文化间的本质差异渐趋明显,特别是开始与日本人接触时,本来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方却不能理解,对于如何与日本人接触显得束手无策,于是慢慢的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怀疑。情绪陷入低谷。代表话语有「私はだめだ」「言語的な才能を持っいない」等。第三阶段:自我调整(Reintegration)。在这一阶段严重者甚至会全盘否定目的语国家文化,以恶语攻击目的语国家的人或者事儿。从而排斥该文化,美化本国文化。在旁观者看来简直就是一种退步。这就需要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情,以冷静的公正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该文化。第四阶段:自律(Autonomy)。这一阶段在明确两种文化异同点的同时接受该文化。逐渐从以本国文化观看待事物的态度转变到适应接受该文化,即要具有「人に頼らなく自分でやっいけるようになった。自律性を獲得した!」的'自我满足感。这样就能深入地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恰当地应对各种问题。第五阶段:独立(Independence)。经过以上各阶段的磨炼,在此阶段基本上能够把握自己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影响,而且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自如地选择采用哪种文化观并付诸行动。在评价目的语国家的人时也不再笼统地归类,而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在了解以上五个阶段的特点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以传统讲义的方式把相关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包括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关文化、历史、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学生很难获得使自己发生根本改变的信息,也不能持续地从文化交流的实际掌握改变自己的交流技巧。因此,我们不太赞成学生通过此种方法学习跨文化交流。其二是经验学习法。这里的经验学习法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见闻过的事情。而是强调通过“交流”这一重要因素进行实践。其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客观地重新思考和审视以往经验的机会和过程。具体的做法就是教师设置题目,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某些事情,然后询问学生的心理感受,让其进行客观性的分析。
四、结语
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如何使学生尽快地了解跨文化,使他们顺利的同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是每个外语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现阶段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东西方之间,亚洲各国之间的跨文化研究才刚刚起步,希望更多的学者关注此课题的研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为外语教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8月,天津外国语大学召开了世界日本语大会,其主题就是《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日本語教育》(跨文化交际中的日本语教育),与会者超过人,大会还编辑出版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日本语教育》论文集,收录文章1000多篇。可以说是我国日语界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示。相信以此为契机,在我国日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研究一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秉承“导入文化与讲授语言同等重要,在语言教学中积极地导入跨文化”的理念,并且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为更多更好地了解语言与跨文化的关系不懈努力。
篇8:论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的辩证关系
论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的辩证关系
本文以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依据,讨论了在外语学习中如何正确处理好“语言”与“言语”的辩证关系.认为外语学习中不仅要重视语言能力的提高,还要加强言语能力的培养,在区分语言和言语两个不同概念的基础上.遵循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培养学习者的语感,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作 者:梁爽 LIANG Shuang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 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4(3) 分类号:HO 关键词:语言能力 言语能力 辩证关系篇9:语言知识、交际技能和从教能力的有机结合-简论《综合英语教程》
语言知识、交际技能和从教能力的有机结合-简论《综合英语教程》
由华东师范大学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自从7月出版以来,得到了全国上百所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老师和学生的支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从教学的亲身感受出发,对<综合英语教程>在理论基础、选材、编排、练习等方面的特点作些分析和评价.
作 者:李宝峰 作者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综合英语教程 选材 编排 练习篇10:外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致使许多学生掌握了不少语法知识和词汇,却不能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运用。这种现象与一直沿用的传统教学法,即分析一翻译法不无关系。后者以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传授这种知识的过程,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与传统的外语教学相比,现代外语教学更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主张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随着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以交际原则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如:功能一意念法(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静默法(silent way),咨询法(counseling-learning),暗水法(suggestopedia),社团商谈法(community-learning),
观察法(the monitor model)和听读领悟法(the comprehension model)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①强调如何运用语言,而不是学会某种语言的结构;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所传达的社会意义为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③强调语言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把语言的交际功能放在第一位。我们认为,这些特点体现了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基本特征,代表着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面,尤其是强调语言的运用和提高交际能力,反映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特征。但是,我们也不能采取拿来主义,应该根据我国外语学习者的特点和外语教学的现状,采取适合我们的方法。
目前我国广大的中小学以及大学仍沿用传统的外语教学法,外语教材大多是按传统模式以传授语言结构为主编写的。而且,各地普遍还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比较落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直接采用国外的一些现代教学方法就比较难以组织教学,然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是当务之急,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重视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以此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名外语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责任为外语教学的改革做点工作,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根据上述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我们认为一方面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法,而是在保留其语言知识系统性的优点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外语学习应该以积累语言知识为基础,大胆引入功能一意念性,积极组织多种课堂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 activity),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中,掌握系统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把知识的积累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否则语言的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想象一个只掌握了几百单词和几条语法规则的人能顺利地同英美人进行交流。外语教学实践证明,外语习得和母语习得毕竟不是同样的过程,外语学习离开了语言知识的积累是难以进行的。
然而,任何知识的积累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知识更具有实用性和交际性,传统外语教学法把语言知识的积累作为语言学习的目的,脱离了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结果学生记住了很多语法规则,却不知如何使用,难怪有不少学生虽然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却难以张口同外国人进行自由交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现代教学法则注重语言知识的交际性和实用性,以语言传达的信息(message)为主,把语言知识按照人们交际活动的需要归纳在一定的功能一意念范围内,把语言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之更贴近生活。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时候,不是去分析记忆那些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是从与人们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的意念开始。例如,当学生学习“must”一词的时候,不是把它和“can”,“may”一起放到“情态动词”结构里去学习,而是同“have to”一起归纳在责任(obligation)和“强制”(compulsion)这两个意念下进行掌握。由于“责任”和“强制”这两个意念早已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比较容易和must建立联系,日后一旦需要表达这两个意念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忆起来,并加以运用。各种意念是从人们的社会交际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与人们的交际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说,功能一意念法是在语言知识和交际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习者能更好地运用语言,为交际活动服务。如果在安排教学内容,编撰教科书时能尽可能引入这一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外语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计划上,传统的外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上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则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无疑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课堂教学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活动,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几乎没有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然而,实际的交流活动应是交际各方主动参与的相互交流的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的交际活动是格格不入的。要加强课堂与实际的联系,使其更贴近生活,首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但是,像国外有些教学法所主张的“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完全打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不可行的。我们认为,应该保持原有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同时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堂交际活动。所谓课堂交际活动是指,在课堂范围内,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是活动的重要参加者;教师则起着组织和指导的作用。课堂交际活动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达到学习语言及运用语言的目的。
国外有些语言教学专家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及交际活动的需要,把课堂交际活动分成三种类型:①问答法(questions and answers);②讨论与决策法(discussions and decisions);③故事和场景法(stories and scenes)。
“问答法”是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进行的课堂交际活动,但它不仅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应该是社会交际活动在课堂上的再现,包括人们在获取信息时的大部分活动。活动本身要围绕着某个题目展开。例如,组织一次以采访为题的活动,或以初次见面相互介绍为主的活动。由于问答法涉及很多人们社交时的.初级活动,运用的语言知识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处于短语和句子水平上,因此问答法比较适合于开展课堂交际活动的初期,或者是刚进校的学生。
“讨论与决策法”是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做出决策,然后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各自陈述自己的决策,并进行讨论,最后向全班宣布讨论的结果。例如,针对Weekend Trip这一问题,所有的同学都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形诸文字,然后全班组成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最后将各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通报。组织这类活动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就其语言知识范围而言,属于句子和 篇章水平上的。开展好这类活动除了教师要组织得当,学生还要具有协作精神。
“故事与场景法”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共同编写故事,或根据现有故事情节进行表演(role play)。具体运用时,可把全班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编故事,一部分表演,也可以让学生表演自己编的故事。编故事时教师可以把故事的第一句话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每人编写一句,最后组成一个故事;也可以把其中的一段告诉学生,由学生编出其他部分,参加这类活动要求有比较高的语言水平,适合于高年级学生,就语言知识而言属于 篇章以上水平。
这三种活动所运用的语言知识,涉及的交际行动基本上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有选择地加以采用,依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课堂交际活动。
外语课堂交际活动是一种活动性和交际性较强的教学组织形式,除了选择好适当的方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以积累系统的语言知识作为课堂交际活动的基础。某一项活动看上去似乎是独立的,但它必须是一系列交际活动系统的一部分。整个活动系统应该建立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语言知识系统基础之上。
2.以学生的交际活动为中心。无论是交际活动的设计还是课堂上的现场组织,都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那些善于表现的学生尽可能给他们机会去表现;另一方面,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加入到交际活动中去,对于那些锻炼少、羞于开口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
3.设计课堂交际活动要注意制造“信息差”( information gap)和“意见差”(opinion gap)。“信息差”是指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或多个人)交谈如果一方知道某些事,而另一方不知道,信息差就产生了。“意见差”是人们对于事物看法有差别。正是这种差距和差别的存在,人们才有必要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活动,也就是交际活动。通过交际活动缩短这一差距,调整这一差别,从而达到信息平衡(balance of information)。因此,“信息差”和“意见差”是人们交际的基础和动力。如果在课堂交际活动中多制造一些“信息差”和“意见差”,就能诱发学生参加交际活动的欲望。
4.坚持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原则。在设计活动时不能只考虑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因为交际活动不仅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能力。较好的语言能力应该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当然,不可能在所有的课堂交际活动中都包括这四种能力的训练,但是可以在一个活动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能力的训练。通过活动的合理配置使学生获得均衡发展。例如,在安排一次由学生进行的相互来访的活动时,可以要求每个学生率先把要问的问题记录下来,同时把对方的回答记录下来,采访结束后要求学生把采访记录整理一下,形成书面的采访报告。这样,整个交际活动就包括了听说写三种技能的训练。也可把一系列活动按技能均衡发展的要求进行安排,使每项活动有所侧重,最后达到综合平衡。
5.课堂交际活动组织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教师和全班同学的交流,也可以是教师和某一个同学的交流。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让尽量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活动,应该提倡多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在两个学生之间进行,也可以由几个人组成一个组进行交流;可以是坐着进行谈话,也可以走动着相互交谈。总而言之,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语言水平来选择适当的交际活动方式。
参考书目:
Klippel, Friederike (1987), Keep Talk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ech, Geoffery &. Svartvik, Jan (1974),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gman
Moorwood, Helen (1978), Selections from Modem English Teacher, Norfolk: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Ltd., Longman Group
黎天睦:《现代外语教学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7年版
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万敏、梁仲麟 《山东外语教学》,第3期)
篇11: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一、立足课文,奠定交际基础
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如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描述画面、一问一答、复述课文、续编课文等形式,也可以将口语交际课的形式搬到教学中。如《比尾巴》这课的扩展活动,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展示在黑板上,并围绕小动物尾巴的样子、颜色、功能以及小动物的有关知识等方面进行介绍或提问。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创设情境,丰富交际内容
1.问题探究。这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我会拼图》一课,教师在指导交际时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这个小朋友拼的是什么?(2)他是怎么样的?(3)它长得怎样?吃什么?生活在哪里?……教师示范之后,让学生在小组或班上针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提出问题进行交际。
2.角色表演。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表演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使学生进入交际情境。如 《有礼貌》一课,可假设几种情况,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礼貌用语的对话练习,还可带两部电话机进教室,让学生在表演打电话中进行交际。表演过程,既是创作过程,又是交际过程。
3.猜谜激趣。让学生根据某一个动作、声音、谜语等生动具体的直接感观作出判断,得出结论,进行口语交际,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我会拼图》一课,可让学生上台做自己所拼动物的动作,学其叫声,出简单的谜语等让其他学生猜一猜他拼的是什么动物,这既能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想象创造。如《我会拼图》一课,学生拼什么图,教师不要划框框,而要启发、鼓励学生用这些大小不一的纸片拼出一个个充满童趣、想象、与众不同的图案。有一个学生拼出的小狗,头上多了一个半圆,同学们看了都莫名其妙。在交际时,有的同学就向他质疑。他说:“我拼的是小狗。因为小狗的'头痒了,它用脚去抓痒。小狗头上多的那个半圆是小狗的脚。”同学们听了都恍然大悟。这位同学的想象多么新奇,多么合理啊!
此外,还可创设动手、评析、联系生活、电教再现等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丰富交际内容。
三、体验生活,提高交际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举行新闻发布会、讲故事、演讲、背古诗等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施展口才的良好环境;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丰富学生的交际语言;要适当地布置交际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落实交际,切实提高交际能力。如每个学生都必须去商店买文具,可布置题为《逛商场》的交际作业。让学生在逛中了解文具的种类、样子、颜色、用途等,并让学生有意识地与售货员进行交际,听一听售货员是怎样与别人交谈,怎样推销自己商品的。交际课上,让学生有的扮“小顾客”,有的扮“售货员”进行表演、交际。交际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说话时态度大方,有礼貌,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耐心,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12:外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致使许多学生掌握了不少语法知识和词汇,却不能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运用。这种现象与一直沿用的传统教学法,即分析一翻译法不无关系。后者以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传授这种知识的过程,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与传统的外语教学相比,现代外语教学更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主张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随着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以交际原则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如:功能一意念法(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静默法(silent way),咨询法(counseling-learning),暗水法(suggestopedia),社团商谈法(community-learning),
观察法(the monitor model)和听读领悟法(the comprehension model)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①强调如何运用语言,而不是学会某种语言的结构;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所传达的社会意义为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③强调语言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把语言的交际功能放在第一位。我们认为,这些特点体现了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基本特征,代表着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面,尤其是强调语言的运用和提高交际能力,反映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特征。但是,我们也不能采取拿来主义,应该根据我国外语学习者的特点和外语教学的现状,采取适合我们的方法。
目前我国广大的中小学以及大学仍沿用传统的外语教学法,外语教材大多是按传统模式以传授语言结构为主编写的。而且,各地普遍还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比较落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直接采用国外的一些现代教学方法就比较难以组织教学,然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是当务之急,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重视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以此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名外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我们认为有责任为外语教学的改革做点工作,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根据上述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我们认为一方面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法,而是在保留其语言知识系统性的优点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外语学习应该以积累语言知识为基础,大胆引入功能一意念性,积极组织多种课堂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 activity),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中,掌握系统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把知识的积累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否则语言的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想象一个只掌握了几百单词和几条语法规则的人能顺利地同英美人进行交流。外语教学实践证明,外语习得和母语习得毕竟不是同样的过程,外语学习离开了语言知识的积累是难以进行的。
然而,任何知识的积累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知识更具有实用性和交际性,传统外语教学法把语言知识的积累作为语言学习的目
[1] [2] [3] [4]
【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的论文】相关文章:
5.语言教学 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