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生态价值
“犀奕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生态价值,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生态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生态价值
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生态价值
当前,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自然”这一重要哲学范畴,并深入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以“道法自然”为哲学逻辑起点,体现了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早期萌芽,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作 者:都鹃 武丕才 作者单位:都鹃(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武丕才(沈阳师范大学,机关,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1(6)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老子 道法自然 和谐社会篇2:论老子礼学思想
论老子礼学思想
本文认为老子具有丰富的礼学知识,堪称礼学大师,但他又反对礼制,文章对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作了辨析,并探讨了老子反对礼制的原因.最后,文章还讨论了老子礼学思想对后世的两种不同影响以及对今人的启示意义.
作 者:张松辉 ZHANG Songhui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教授 刊 名:中国哲学史 PKU CSSCI英文刊名: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年,卷(期): “”(2) 分类号:B82 关键词:老子 礼学 孔子篇3:浅谈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老子 生态伦理思想 自然
论文摘要:老子生态伦理思想所包含的道法自然、无为、知常曰明、知足不辱等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有助于当代的人们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方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
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难题。人类在不断探寻用科技手段解决生态问题的过程中,却越来越发现这种诉之于外的方法途径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效果,每一次新科技的使用往往又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科技决定论”已日益被证明是片面的、狭隘的。于是,人类开始转变思维,诉之于内,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问题,反思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识。今天,七七大报告已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靠科技进一步发展外,还必须靠我们自身的反省,即深刻反省我们在自然观、发展观、消费观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偏颇,重塑新的生态理念。老子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的深刻反省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视角,对当前人类克服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一、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1.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为何物?《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意思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母。那道又有什么特性呢?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自然是道的本性。自然则是一种不受丝毫外力干预而本然如此的固有状态,天地万物也正是顺应道这一自然本性而生成、运行和显现。因此,第五十一章又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即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是因为其顺应自然。因此,人类既然与天地万物是同源的、紧密联系的,那么也应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只有使天地万物都处于无拘无束的状态,天地万物人才能达到和谐,人类才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无为的思想
人类应如何做才叫顺应自然呢?老子认为必须“无为”。人们以往常常把“无为”理解为什么事也不做,否定一切,不行动,等同于“不为”。笔者认为其实“无为”并不是指这个意思,它是指不随意而为、不胡乱而为;它反对不顾事物的内在本性和实际条件,为了一己之私利或虚名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事物的、反自然的行为,反对以人的价值标准随意地去衡量一切的做法。“无为”在实质上是指人类按照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所采取的适应行为,是道法自然在人类身上的具体体现。因此,《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不为。”这就是说,德行高深的人并不意识到他自身德的存在,却拥有真正的德;德行浅薄的人处处留心显示他的德行,反而不能拥有真正的德。德行高深的人无作为,却能做成一切事情;德行浅薄的人有作为,反而却做不成事情。可见,“无为”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一种独到的、有深刻意蕴的“为”。
3.知常日明的思想
《道德经》第十六章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曰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有不殆。”意思是说,万物蓬蓬勃勃地生长,最终都各自返回它们的本根,这就是规律,人只有认识到这一规律才叫明智。因此,人类只有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自然过程的变化规律,才能既不随意妄为又不陷人“不为”,“知常”是“无为”的前提。
4.知足不辱的思想
要达到“无为”的境界,仅有“知常”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知足”。老子认为,道是和谐的,它不追求过分的完满。《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曰:“少则得,多则惑。”少取的反而可以得到,多取的反而弄得迷惑。要达到少取,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外力的限制,即通过社会规范对越出限度的行为进行限制与禁止,但此法只能治标;二是内心的限制,即自我约束,此法才能治本。而要能很好的自我约束,则必须要有“知足”的思想。《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告诫人类知足乃是知止的前提,只有知足才能知止。第四十六章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即不知足是一切灾祸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问题上,人类更要注意知足知止,适度开发,合理利用。
二、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老子思想中虽没有直接谈论如何整治生态问题,但其道法自然、无为、知常曰明、知足不辱等思想却给了当代生态伦理思想家们无穷的灵感,他们对其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当代著名人文物理学家卡普拉把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称为最完美的生态智慧,说它提供了人类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与之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德国学者格罗伊则把东方的自然观范式当作拯救自然的唯一希望。
当前,在我们国家寻求进一步腾飞之时,重新认识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启迪今人的生态伦理观念,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1.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然的本质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根本认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大,人类的欲望也越来越膨胀,人类的自大心理也越来越突出,自然已成了任人类索取、掠夺的对象,毫无自身独立的价值可言。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则认为天地万物人都是源于道,人既不是独立于自然界的抽象存在,也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人不可能超越自然而生存;人并非天生就比其它生物优越,其它生物也并非是为了人才存在的,各种生物之间应是各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应具有平等的权力;人有智能,但人类不应逞其智能,不断膨胀自我,将自己高高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因此,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利于激发人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懂得尊重自然的价值,尊重其他生命形式,并承担起对自然这个整体的责任,尽自己所能保证这个整体的发展。
2.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自然乃是根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如果自然都已面目全非,无法再适合人类生存的话,那么人类所取得的一切发展又有何意义呢?因此,发展绝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和谐、协调、平衡是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也是人类谋求发展应该遵循的准则。另外,在特定历史阶段万物是有限的,发展也只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特别在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人类要“知足知止”。总之,在节制中求发展,在协调中求发展,在和谐中求发展,在规律中求发展。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滥开滥采的'行为都是违背发展本质的,最终都是要受到惩罚的。只有树立这样的发展观,才能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摒弃那种短视的掠夺式开发,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人类也才能称得上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
当发达国家已意识到工业社会生产方式的弊端并开始寻求更适宜的发展观的时候,有些发展中国家却还要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我们国家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既承认人类的利益,又承认自然的权利及其内在的价值,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的协调统一,强调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良性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率、生态平衡和社会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消费观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之下,必然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进而发展为高消费主义。在高消费的驱使下,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激化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当前,资源已越来越匾乏、环境已越来越恶化,但有些人却毫无优患意识,依然沉腼于高消费中。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人类身为动物又高于动物,但若一味沉溺于贪婪,那就失掉了做人的尊严。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消费观。人类必须清醒地、自觉地把自己的欲望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遵循“知足”、“知止”的原则,“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树立节约型的、更具科学合理性的、更注重消费质量的生活消费观。
综上所述,人类发展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环境形势却也越来越严峻。因此,只有人们的生态自觉意识首先提高了,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资源问题,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正好可以引导我们确立正确的生态观。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只是对直接的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条件的观察和对生存经验的体验,是一种朴素的生态智慧,具有时代局限性。我们在借助其增强人类生态环境意识,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还必须结合现实社会发展状态,注人时代精神并加以现代转化,特别是结合高科技等现代文明成果,而不能简单地排斥和否定现代科技,否则只能陷人空谈了。
篇4: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及对策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至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显生态价值,使生态道德意识、生态责任意识成为每个人必备的品质,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作 者:张花花 Zhang Hua-hua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46 刊 名:理论观察 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4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价值篇5: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论文
一、何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人们获得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作用和责任,认清环境形势,树立环保意识,保持生态平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
1.1形成生态意识
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诠释,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形成一种对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要知道,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一定要抛弃“人类中心说”的思想,停止对自然资源无止境的开采和浪费的掠夺。思想政治教育理应矫正“人类中心说”的思想,正确引导人们形成生态意识,这样人类对幸福的追求才能得到长久的保障。
1.2强调责任感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依靠法律和道德的帮助。人类具有对生态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保护生态平衡的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可以使人们形成道德和生态责任感,着重强调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从而养成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道德情感。
1.3注重整体利益
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保护地球是人类责无旁贷的责任。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人类的价值观应该从个人功利性转变成多元互惠性,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利益,国家之间要树立整体利益观念,不断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生态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法,谋划全人类的幸福远景。
二、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人类认识和创造其价值的目的与最终归宿。一旦被教育对象接受了生态价值,合理构建完善自身的心理结构体系,并且能够长期保持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态价值的真正意义才算得到彰显和体现。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又该如何实现?
2.1提高生态意识
如今,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自然资源有限。如果人类不加以好好合理利用,迟早有一天这些资源都会枯竭殆尽,而自然的有限性也决定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和人是仅仅绑在一起的。因此,人类要自觉提高生态意识,保持资源危机感,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尊重和敬畏自然、爱护环境,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让人与自然能够和谐长久地共存下去。
2.2强化责任意识
生态责任,要求人类必须承担起一种对自然保护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类必须行使责任义务,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二是人类本身应具有一种对自然以生俱来的的内疚感和责任感。至今为止,地球上的许多资源、物种由于人类的滥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面临濒危灭绝,极大地打破了自然的平衡,人类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保护好自然,保护好生命。
2.3构建可续持发展道德观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同时,在生态层面而言它又是一种道德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道德公平观,代表了人类长久以来的美好祝福和心愿。可持续发展观,还是一种整体道德感。环境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关系对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挑战,这种特殊关系要求我们维护好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达成共识,加强合作,为全人类的生态家园保驾护航。
三、结束语
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更加重大,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教育放在第一位,实行全民生态价值教育,提高全民生态责任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道德观,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蓝图,全面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和观点,并在全社会推广开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目标。
篇6:论老子人生哲学的永恒价值
论老子人生哲学的永恒价值
摘 要:在中国,老子第一个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子哲学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他提出一切事物的运动都遵循“道”,事物对立面的对立统一和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老子提出了“重生”、“寡欲”、“纯任自然”的养生之道,“守柔”、“不争”、“功成不居”的处世之道,在今天仍有宝贵的价值。
关键词:道;生命;矛盾;自然
一、生命为本,重于外物
老子有很强的生命意识,具有丰富的重生思想,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念。老子企慕长生,向往生命的无限与永恒,它以自觉的.生命意识为基础,建构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生命哲学体系。老子认为世上之人,长寿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一些人本来可以长寿却自寻了短命,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自寻短命呢?老子回答是“以其生生之厚”,即奉养过度了,这是不善于养护生命的表现和结果。只有极少数人(约占十分之一)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了解真正的养生之道。
老子指出,人们首先要分清“内”和“外”的关系,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外”就是身外的名与利。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在这些问题上,世俗之人最容易犯糊涂,往往轻身而逐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在老子看来,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声色厚味都是身外之物。世俗之人由于分不清内外,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结果残害了身体,损折了生命。
二、养生之道,在于善于处理矛盾
(1)“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倚”的人生智慧
老子认为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道德经》列举了许多相对的词语:有与无,美与恶,难与易,前与后,虚与实,强与弱,内与外,得与失,浊与清,直与曲,大与小,轻与重,雄与雌,白与黑,长与短,高与下,吉与凶等等。万物固然相反对立,但也相辅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进而指出事物不断朝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即祸福相倚相伏,祸中有福的因,福而又潜伏了祸的果。老子的人生智慧启示我们: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不能够静态的片面的看待事物,而过早地给事物下定论,幸福时不要忘了失意时。
(2)居卑不争、以柔克刚、功成身退的竞争之道
老子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强好胜、不肯谦让而引起无数的纷争,遂提出柔退不争的处世之道。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什么要这样呢?老子回答说,因为“柔弱胜刚强”。如果人们皆能甘守柔弱而不恃刚逞强,则大多数的纷争自然就不会发生,已经发生的纷争自然也会得到消解,社会自然就可以和谐稳定了。老子告诫人们要“谦下”。谦下的具体要求是就是不自我表现(不自见),不自以为是(不自是),不自我夸耀(不自伐),不自我骄矜(不自矜)。老子还主张“不争”,即不与人争,不争先,“不敢为天下先”,他告诫人们:不要事事认为我的看法比别人的看法要高明,不要认为一切我都看的很准。处处与人争先,就要处处吃亏,向所有的人挑战,就会被所有的人反对。实际上,真的天下第一的人,往往会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表现出谦虚。老子十分推崇水的品质,认为水集中了“柔弱”、“谦下”、“不争”等美德于一身。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是道。”“上善”之人处世好像个水一样。水是最自然的,最接近于大道,人类应该向水学习,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却不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老子主张与人为善。
总之,老子教给人知晓生命的价值意义,过上一种自然主义、清静无为的生活,而又非不问世事、不负责任。这是种超越的人生观,恬适自在的人生观,它向往自然纯朴、自足和谐的生活。如海德格尔所提倡的:“人建功立业,但他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过诗化般的生活,无拘无束、知足常足地享受人生,这种人生观对于耽于物欲、身心俱疲当代人来说,不啻是副清凉剂。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某种新的失落,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获得一种更合乎人性的人生体验。老子哲学对于当代人正确冷静地处理人生得失成败,保持和谐平衡的生命情调,重振生命活力,具有永恒的启示意义。无论人生的成功者抑或失意者,皆可凭借它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篇7:论自然的价值及其主体
论自然的价值及其主体
“自然价值”是反映、概括和表述人与自然的一种特定的实践-认识关系的哲学范畴,其主体必定是人,只能是人;依据人的需要,自然具有四种价值:资源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人类作为自然价值的主体,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开发者和享受者,而且是自然生态进化的保护者和引导者。离开人类主体的`需要去讨论自然价值,是对“自然价值”的曲解和误用,依据这样的概念和范畴所建构起来的所谓“生态伦理学”,其科学性是令人怀疑的。
作 者:傅华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 100044 刊 名:自然辩证法通讯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2(3) 分类号:N02 关键词:自然价值 自然价值的主体 自然的开发者和保护者篇8:论老庄生态美学思想
论老庄生态美学思想
从生态学视角探讨老庄道家美学中的.生态美学思想,结合当前生态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总结了老庄道家美学对当前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五种思想启示,以期对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作 者:闫永利 Yan Yongli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科研处,山东,滨州,256603 刊 名:管子学刊 CSSCI英文刊名:GUANZI JOURNAL 年,卷(期): “”(3) 分类号:B223.1 B223.5 关键词:老庄 道家 生态美学篇9: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生态环保思想
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生态环保思想
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是当今世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法自然、和谐以及无为等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圆融无闻、共生共荣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环保意识,拯救自然环境免遭人为破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人与大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追求双赢、多赢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 者:邓敏 DENG Min 作者单位: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云南,昭通,657000 刊 名: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7 29(6) 分类号:B223.15 关键词:《道德经》 生态环保 思想【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生态价值】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