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论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思想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思想

2022-05-28 05:02: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荒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论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思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思想,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思想

篇1:论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思想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思想

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

作 者:钟新海 王浩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266041 刊 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B0 关键词:马克思   实践人学   人的本质  

篇2:马克思实践人学三题

马克思实践人学三题

人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其他形形色色人学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来建构的'.人的确立、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解放都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和基石的.

作 者:张远新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法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刊 名:学习与探索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Y & EXPLORA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B038 关键词:马克思   实践人学   人的价值   人的解放  

篇3:关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论文摘要:马克人学理论思想是从他的辩论中提取而来的,他几乎没有对人的问题的有过专门的著作,马克思的很多理论思想甚是复杂,但他的方法论都是统一清晰的。下面是笔者对马克思人学理论谈的一点简单的理解和看法。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社会发展

从意识形态的层面上讲,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我国的很多理论思想提供了基础,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三个代表”都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这些思想是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和最大获得利益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些思想是为人而服务的。马克思的理论思想在早期受了赫斯和黑格尔的影响最为深刻,他继承了赫斯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这两种思想就是他对人权的维护。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从他哲学思想中而来,其中心问题是就是人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以人为主的思想。马克思所代表的是工人阶级贫苦大众的利益,他将工人阶级的贫苦称之为劳动异化,怎样将这种异化消除就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为了适应他所在的当时社会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途径就是为人类找出一种达到能够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方式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中,社会发展的理论是其中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思想,因为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强调人的,人的自然属性指的是人的生物特性和生理方面的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属性的存在是社会属性形成的前提条件,而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属性起着制约作用,社会属性也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注重了人的主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这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立场出发来强调人的。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之中,有不少人想追寻规律来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发展有着其可以遵循的规律性,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矛盾的,也是运动变化的,社会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的规律。他还提出了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四者之间是矛盾且运动的,这样就使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致使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研究的是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的科学,以人类的的社会存在和相互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社会实践中对人作出了判断分析。“人学”是马克思从人的角度对人的行为与思想的综合的思想理论,从哲学和自然科学角度上讲,“人学”其实就是这两者之和。在人类的存在与发展阶段,人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社会的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从社会实践出发,一方面它辩证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产生了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唯心地批判灵魂第一性,人只是有自然属性的生物人,不具有社会性,这是因为人本主义与社会实践和历史分离开来,使之没有了社会属性,它是非理性的个人主义的唯心主义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从人的本质作为出发点,揭示出本质是在有具体对象才显现出来的的特性,对象也是他的本质特征,对象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客观的、真实的自我,以人的哲学思想作为感性存在的起点,批判人的思维的本质决定人的自然存在。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理性是随着人的出生而与生俱来的,自由与平等的天赋人权是从自然属性而来的,而认识能力的先验论是从理性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将人的本质突出在首位,以自我为中心使自己和社会对立起来,规定人的本质是科学和理性的,人是自然的主体,在自然中人类发挥自己的智慧与理性、科学创新与自己同时存在对立与统一的整体。

在科学之下,人的类本质包括个人类本质和人类总体本质。在马克思看来,类本质主要是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来讲的,劳动是人和自然两者的物质交换,把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作为区分人与动物的劳动形式。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是最为普遍的社会活动,人作为社会的整体的一部分,又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单个的劳动的同时也促进着社会整体的发展变化。马克思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运用在了科学社会,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建立起一套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人学理论思想。从唯物辩证法的层面去理解认识历史和现实,就可以借用历史的先进经验反驳或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达到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科学的的人学思想。人的活动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也是其结果,这种以人为本位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高于思辩形而上学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的基本取向,也是人本主义式的人学思想,在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其实就是人与客体与物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对人的价值观的考察就是马克思的人学价值观理论,他的人学价值观理论表现在他对人的异化、人的自由、人的幸福、人的个性和人权的探索与研究。马克思的人学价值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社会的个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就应当更加对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人学价值观本身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特征,也是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并非自然的物质本体,而以人为本的人自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理论中揭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自然人本身和历史发展的科学,他的人学价值观的核心和实质都是以人为本,主要反映马克思的人权观和人的异化观。人学价值观是对人社会存在中的价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观点和评价原则,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原则。在马克思看来,他自己所创立的新的世界观并不是想阐述世界的存在,而是想说明人类怎么才能改造世界的问题,他意在建立一个更为优越的、能够让每个人得到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公平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的核心思想,,人学思想是以人的本质思想为出发点,来建立一种能解决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平等。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人们对物质文化增长水平的需要日益提高,人类对自身的发展进化逐步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所以,对人学理论思想的研究更为必要。对人学的研究是很多国家必然的研究对象,也是很多哲学家研究探索的目标,在多次的科学技术的革命与发展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成效早已在上世纪末就超过了历史的总和,形成了全范围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格局,这一成效充分展现了人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思想的角度来看,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个人,任何时候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时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干扰,这样的干扰和影响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正面的和必然的,另一方面是负面的和偶然的,而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则是随着这种变化而不断地形成了能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和修养的理论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在社会主义社会以按劳分配的原则,就已经决定未来社会的人们是存在差别的公平,促进社会的公平就等于是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就是对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所做的探索研究。所以,我们要以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为指导思想,遵循平等公平的原则,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他人学理论的核心,追求人类的平等自由、公平正义是为促进人际关系和人类利益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不论在什么情况,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出发点,可由于他们之间有相互的需要,那就是他们的本性所在,和他们相互要求得以满足而统一起来,所以,他们相互必然会发生关系。人的发展进步,就是人类活动的进化,而人学思想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要靠人类这个主体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使之形成全面发展的激励机制的竟争优势。在如今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探索和延续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篇4: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想进程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想进程

人的问题是哲学研究既永恒又常新的问题.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卓越之处在于,把对人的研究与对社会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完成了对黑格尔人学理论和费尔巴哈人学理论的超越,实现了人学理论的根本变革.

作 者:汤文曙 房玫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6(6) 分类号:B017 关键词:人本学   宿命论   劳动   生产方式   社会关系  

篇5: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关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现在是学生党的下学期,大四生都在准备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下面YJBYS为大家带来政治毕业论文一篇,仅供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应届毕业生网!

论文摘要:马克人学理论思想是从他的辩论中提取而来的,他几乎没有对人的问题的有过专门的著作,马克思的很多理论思想甚是复杂,但他的方法论都是统一清晰的。下面是笔者对马克思人学理论谈的一点简单的理解和看法。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社会发展

从意识形态的层面上讲,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我国的很多理论思想提供了基础,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三个代表”都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这些思想是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和最大获得利益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些思想是为人而服务的。马克思的理论思想在早期受了赫斯和黑格尔的影响最为深刻,他继承了赫斯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这两种思想就是他对人权的维护。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从他哲学思想中而来,其中心问题是就是人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以人为主的思想。马克思所代表的是工人阶级贫苦大众的利益,他将工人阶级的贫苦称之为劳动异化,怎样将这种异化消除就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为了适应他所在的当时社会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途径就是为人类找出一种达到能够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方式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中,社会发展的理论是其中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思想,因为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强调人的,人的自然属性指的是人的生物特性和生理方面的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属性的存在是社会属性形成的前提条件,而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属性起着制约作用,社会属性也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注重了人的主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这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立场出发来强调人的。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之中,有不少人想追寻规律来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发展有着其可以遵循的规律性,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矛盾的,也是运动变化的,社会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的规律。他还提出了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四者之间是矛盾且运动的,这样就使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致使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研究的是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的科学,以人类的的社会存在和相互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社会实践中对人作出了判断分析。“人学”是马克思从人的角度对人的行为与思想的综合的思想理论,从哲学和自然科学角度上讲,“人学”其实就是这两者之和。在人类的存在与发展阶段,人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社会的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从社会实践出发,一方面它辩证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产生了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唯心地批判灵魂第一性,人只是有自然属性的生物人,不具有社会性,这是因为人本主义与社会实践和历史分离开来,使之没有了社会属性,它是非理性的个人主义的唯心主义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从人的本质作为出发点,揭示出本质是在有具体对象才显现出来的的特性,对象也是他的本质特征,对象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客观的、真实的自我,以人的哲学思想作为感性存在的起点,批判人的思维的本质决定人的自然存在。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理性是随着人的出生而与生俱来的,自由与平等的天赋人权是从自然属性而来的,而认识能力的先验论是从理性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将人的本质突出在首位,以自我为中心使自己和社会对立起来,规定人的本质是科学和理性的,人是自然的主体,在自然中人类发挥自己的智慧与理性、科学创新与自己同时存在对立与统一的整体。

在科学之下,人的类本质包括个人类本质和人类总体本质。在马克思看来,类本质主要是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来讲的,劳动是人和自然两者的物质交换,把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作为区分人与动物的劳动形式。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是最为普遍的社会活动,人作为社会的整体的一部分,又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单个的劳动的同时也促进着社会整体的发展变化。马克思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运用在了科学社会,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建立起一套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人学理论思想。从唯物辩证法的层面去理解认识历史和现实,就可以借用历史的先进经验反驳或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达到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科学的的人学思想。人的活动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也是其结果,这种以人为本位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高于思辩形而上学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的基本取向,也是人本主义式的人学思想,在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其实就是人与客体与物的相互作用。

篇6:论古希腊哲学的人学思想

论古希腊哲学的人学思想

人学问题贯穿于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人学研究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理性人学是古希腊人学的主旋律,但也涉及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等人性思想,发掘这些人性思想的萌芽,便能理清西方人性思想发展的脉络,把握哲学与人学的关系.

作 者:王春风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马列部级研究生,呼和浩特,010010 刊 名:前沿  PKU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B502 关键词:古希腊人学   理性   自然性   社会性  

篇7:论西周文化的人学思想

论西周文化的人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入学思想,具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存在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构建的历史演进轨迹,就其所探讨和阐发的理论而言,它主要包括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人的存在的行为方式、人的存在的价值完善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人学思想是以人类自觉认识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为其核心特征的,依据这一特征来审视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西周宗法礼乐文化的建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已经上升到了初具系统的理论形态。虽然西周文化的.人学思想,在其外在表层特征上还依旧笼罩于天命神学的束缚制约,但在其内在本质特征上则鲜明地体现出了对于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的觉醒发现。这种觉醒发现是以西周文化所彰显的道德精神为其标帜的,而道德精神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因此,深入揭示西周文化的人学思想,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推进人的存在的不断完善发展。……

作 者:孙聚友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所,山东济南 250000 刊 名:管子学刊  CSSCI英文刊名:GUAN ZI JOURNAL 年,卷(期):2002 “”(3) 分类号:B221 关键词: 

篇8: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

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是随时代而发展的。应当承认,在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中,“实践唯物主义”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同时也应看到,从那以后,“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再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认为,正如“实践唯物主义”何以取得成功一样,当前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对“实践”范畴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理解上取得突破。为此,本文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

我们这里打算讨论的是“马克思的哲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因为:不论俄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无疑是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的,但无论如何并不是一回事;甚至恩格斯的思想,虽然我们反对将其与马克思的思想截然对立起来,但事实上两者也并非毫无差别。为了使论题更为集中,我们这里限于讨论“马克思的哲学”。

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应该径直被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1。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为了以示区别,我们用“实践主义”来标示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而更为根本的考虑是,不论就当代哲学的思维水平、还是就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固有的基本性质特征来看,今天只有把马克思哲学径直理解为“实践主义”,才有可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首先是因为,“实践”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第一次取得了存在论意义。这一点长期为人们所忽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直到“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拒斥‘形而上学’性、实践的存在论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些被人们所忽略的方面得以凸显。”2

1.实践即存在

不论哲学还是科学,抑或日常思维,任何思维活动都必须从某种“观念预设”开始,以此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此种预设乃是整个思维的“不证自明”的前提。亚里士多德将其“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界定为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学问,即预设了“存在”。此“存在”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设定,这意味着:任何哲学,无论采取怎样的怀疑主义立场,最终都得从“存在”预设开始,亦即以“存在”为逻辑起点;也就是说,任何哲学最终都逃不出“存在预设”。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确立了“存在”范畴,哲学就从来没有超出这一点。思想可以从怀疑一切开始,但唯独不能怀疑“存在着”,否则人就无法思想言行、无法生存下去。例如,笛卡儿可以算是最典型的怀疑论者,他首先把一切存在都悬置起来,然后从“我思”开始,推出“我在”。所谓“我思故我在”,还原成三段论式则为:

凡思考着的,必定是存在着的;

我思考着;

所以,我存在着。

这里的大前提便是他的一种信念:会思考的,必定是存在的。但我们要问他:你何以如此执着,非得要证成某种存在?显然,他有一个更为在先的信念前提:总得存在着什么。这就是他的最后的存在预设。他那个大前提本身就是以两个观念预设为前提的:思考着的存在着、存在着的存在着。必定“存在着”?这就是他的“存在预设”。

再如,佛学以“空”为其最高教条,但中国最典型的佛学理论唯识宗,其基本教义“唯识无境”,仍肯定“识”、尤其“阿赖耶识”的存在。至于道家之所谓“无”,更不是“不存在”的意思。道家以“道”为“无”,是说“道”是“存在”本身而非任何“在者”(海德格尔语)。此“无”其实类似于黑格尔所谓“纯有”,纯有或纯存在是没有内涵的,故谓之“无”;换句话说,“道”是尚未展开其内容的纯存在。最彻底的怀疑论者要算是古希腊智者派的高尔吉亚,他说: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即使可知,也不可说。但事实上高尔吉亚的思想乃是经验主义的,他的意思只是说:认识不能超越感知经验。就此而

[1] [2] [3] [4]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思想】相关文章:

1.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2.实践思维方式:论马克思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3.《论“文学是人学”》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4.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5.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本体论思想初探

6.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

7.论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

8.中国传统德治思想论析

9.论王维的思想演变

10.孟子修身思想探论

下载word文档
《论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