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的系统思想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大巴公主大帅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近代科学的系统思想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近代科学的系统思想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近代科学的系统思想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近代科学的系统思想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摘 要: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并最终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关键词:自然科学;系统思想;自然观;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06-0233-02
一、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
拉开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序幕的是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发表,它的发表标志着向整个自然科学发布了摆脱神学束缚的“独立宣言”。哥白尼的日心说,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经院哲学,捍卫了唯物主义,这场天文学的革命,标志着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独立于神学的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与当时所采用的“分析”、“孤立”的研究事物的方法相联系,哲学家们抛弃了辩证法,被形而上学所支配。但是对于中世纪的神学唯心主义来说,资产阶级哲学无疑是一个新的否定形式,而对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说,它又是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反映到自然观上,就成为十七八世纪特有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近代自然观的早期代表人物是F.培根(1561―1626),在16出版的《科学的伟大复兴》中,培根尖锐地批判了经院哲学那种玩弄概念、脱离实际的倾向,他认为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最重要的特征,而物质的多样性正是由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他在《新工具》中列举了19种“性质最普遍的运动”,认为除了机械运动外,物质还具有“紧张”、“趋向”、“欲望”、“抵抗运动”,以至于“痛苦”等等。在培根的自然观中,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而且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是他的哲学已经有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性质了。
近代自然观的中期代表是牛顿(1643―1727),他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在近代自然科学界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在163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著作中,集中反映了他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和演化图景。牛顿根据前人和他自己的实验和观察结果,系统地总结出三条基本的运动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表明了宇宙中的所有物体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通过引力相互作用着的,这一定律的发现推翻了“上帝决定星体位置”的宗教神学观念。但是,牛顿却忽视了机械力学运动,这种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与自然界中的热、光、电磁、声等物理运动以及生命的、化学的、思维的、社会等其他多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区别。片面地夸大了机械运动,导致了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结为力学现象,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的形而上学运动观。
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十七八世纪形成,并在自然科学中居于统治地位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首先它与当时的思维习惯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有关,由于人们的经验习惯,它们把事物看做是孤立静止、僵化的和永恒不变的东西,同时也与这一时期发展的重点学科有关。当时只有数学和力学达到了完善的状态,而数学本身比力学更为抽象,它只研究量的关系,其他一切属性都不考虑。当人们对整个自然界进行解释概括说明时,就自然而然地以力学和数学的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因此,近代的自然观不仅走上了形而上学的道路,而且具有严重的神学唯心主义的倾向。
恩格斯在批评以“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为中心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时指出:“……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了希腊古代,但是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大大低于希腊古代。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生成着的东西。在我们所探讨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研究家看来,它却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的东西。而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来,则是某种一下子就造成的东西,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它到处寻找,并且找到了一种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的外来的推动力作为最后的原因……哥白尼在这一时期之初向神学下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这一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1]
二、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破产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出现,把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期,辩证法被确立为普遍真理,人们开始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统治下解放出来。黑格尔的最大功绩是在于:“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看做一种过程,即永恒的运动、变化、转换和发展的过程,并且企图去揭示这些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2]但是黑格尔这里把这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自然界歪曲为精神的外壳。很显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自然观,近代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而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该学科认为,太阳系是从弥漫物质(星云)通过自身的运动,由于吸引而不断凝聚,由于斥力而发生旋转运动,从最初的混沌状态,逐步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这样一来,就取消了牛顿关于“神的第一推动力”。另外,由于该学说把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上逐渐生产的东西,所以,在康德的发现中有着一切进步的起点。康德的“星云假说”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论据。恩格斯曾对康德的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的进步”,是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描述了地层的缓慢演化,1830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第一卷,正式提出了地质学中的渐变理论。赖尔的地质渐变论从地质学的角度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依据,主要表现为:他用地质自身的缓慢渐进否定了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取代了造物主的创造,并用地质自身有的“水”、“火”两类元素解释地质的发展变化,把地质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地球内部的矛盾运动。在《地质学原理》中,赖尔针对当时流行的地质变化的“灾变论”,用大量确凿的事实证明,地球地壳的变化,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的灾变造成的,而是由于最平常的自然力,如温度、风、雨、地震、冰川、火山等,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人们对于地球的过去的`认识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认识的。 德国的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格罗夫等人几乎同时从不同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指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移或转化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它使哲学的“运动不灭”原理有了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19世纪中叶最伟大的定律。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进化论认为自然选择是有机界无限差异的原因,“而且进化论证明了: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开始,怎样由于遗传和适应的不断斗争而一步一步地前进,一方面进化到最复杂的植物,另一方面进化到人。”[1] 推翻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目的论和灾变论。生物进化论说明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包括人在内一切物种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说明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图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位,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细胞学说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内在的联系。
正是由于上述的自然科学成就,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以及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从整体上描绘出了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自然图景,这些都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新的自然观就其基本点来说已近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熔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恒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1]并最终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与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其称之为“新的自然观”、“真正合理的自然观”等等。其次,它是一个体系,是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的哲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自然界的整体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演化发展和总体规律等等。它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为自己的科学基础,以特有的概念、范畴、规律为自己的理论内容,因此被称为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自然哲学”。上述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考察自然观的时候要从两个方面辩证统一地去理解,不可偏废其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一种包含有系统思想的自然观,其中的系统思想只能是初步的,它有待于在后来的现代系统科学产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5-317.
[2]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
[责任编辑 王玉妹]
篇2:孟浩然隐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孟浩然隐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孟浩然在他五十二岁的一生中奔走京洛,漫游于吴越湘汉之间共约八年,先后客张说和张九龄幕府共约六年,其余时间均居住于他在故乡襄阳郊外的别墅涧南园及鹿门山,是唐代著名诗人中罕见的以布衣终生的人。《旧唐书》说他“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最后还是“不达而卒”,可见他基本上过的是隐居的生活。盛唐时代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盛世”,朝廷以科举取士,各阶层的人可以通过考试获取官职,因此士人们大多对于出世充满了热情。但孟浩然却终身未仕,且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也正是因为其一生隐而不仕,所以孟浩然被后世称为“隐逸诗人之祖”,并受到了无数人的赞赏与崇敬。
孟浩然真的是一位超然物外、自愿疏离官场的隐士吗?笔者从其诗作入手,通过分析其心理还原一个真实的孟浩然。
孟浩然入长安之前,一直在襄阳住了三四十年,历史传说他“隐鹿门山,以诗自适”,王士源说他在乡间做些排难解纷的事,研究学问,讲求道德修养,此外还参加一些轻微的劳动。这些大约都近于事实,但我们却不能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贸然得出一个结论,说他是为隐居而隐居。事实上诗人的这一段隐居生活是有其目的性的。诗人是在企求“由隐而仕”的终南捷径和为入世做积极的准备。他在《书怀贻京邑故人》诗中说:“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末躬。昼夜常自强,词赋亦颇工。”在《南阳北阻雪》中说:“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在《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诗中也说:“若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点明了孟浩然出生在一个薄有恒产的诗书家庭,从小便秉承家训,苦读儒家经典,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渴望有所作为,工于辞赋和属意章句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科举考试,可见他这三十多年是努力在为科举、入世做准备。但是这一时期也有许多因素在客观上促使着诗人隐逸思想的潜滋暗长。首先,儒家思想中包含着“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趋向,这同入世思想一起构成了孟浩然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孟浩然的家乡襄阳是当时佛学繁盛的策源地之一,所以诗人从小就受到释道思想的影响。“幼生无常理,常欲观此身”、“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都表达了孟浩然对佛老的倾慕。而到《云门寺六七里闻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中“谓予独迷方,逢子亦在野”以及《宿终南翠微思》中“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时,孟浩然显然已把三家联系在一起,这为诗人日后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心理机制。诗人的故乡襄阳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居胜地,诗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出对庞德公等先辈的敬仰之情,后期诗人长期生活在农村,面对的是一个静谧宁馨的世界,这无疑是对热爱自然的孟浩然的一种美丽的诱惑。
苦学几十年之后,诗人自认“词赋亦颇工”了,于是才“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以不惑之年入京求仕。此时的孟浩然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长安早春》)但现实生活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美好,孟浩然的进士考试失败,巨大的希望变成了巨大的失望,前一段时间隐居时乐观旷达的心情也逐渐黯淡下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田家作》)诗人并没有马上离开长安,他希望留在京师显露才华,求得一个非科举途径的进仕机会,但仍然毫无结果。诗人只好离开长安,转而漫游吴越。可以说吴越之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孟浩然心中伤痛的平复剂,但同时也成了促使其隐逸思想发展的催化剂。优美的自然山水使孟浩然精神上的伤痛大大减轻,与之相应的是心里隐居的想法却日渐清晰起来。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表达出这种思想和愿望。“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等等。经过自然洗礼的孟浩然,郁闷的.心情确实减轻了许多。从“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等诗句和《与杭州薛司户登樟驿亭》《与颜钱塘登驿亭望潮作》这样气势不凡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诗人那种逐渐开朗的胸怀。当然虽说诗人已走出低迷情绪的笼罩,重又寻回做隐士的感觉与心态,但可以想见,这种旧梦重温已不会有太多昔日隐居时的快乐与从容,却多了几分狂放、无奈与酸楚。
吴越远游归来之后,孟浩然便过上了闲居家园的生活,抛弃了早年对现实与政治的浪漫幻想,他深深感到“翻飞羽翼摧”(《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的压抑,当他意识到“物情移势力”(《山中逢道士云公》)“一切是虚假”(《云门寺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之后,便提醒自己应该 “迷心应觉悟”(《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得青字》)了,这种思想转变使孟浩然的隐逸思想多了几分锋芒,少了几分闲适。“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晚春卧疾赠张八子容》)“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京还赠张维》)“欲寻五斗禄,其如七不堪。”(《久滞秦中赠谢南池会稽贺少府》)与此同时,孟浩然还写下了一些刺时之作,如“圣主贤为宝,卿何隐遁栖”,“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等。这充分反映出孟浩然的思想已趋于成熟。但从另一角度看,又显示出诗人对仕途失意仍不能释怀,诗人的隐居是无可奈何之举,这种无奈的境遇又恰恰根源于仕途的失意。
现实挫折把孟浩然“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拦腰折断,他深切地感到自我压抑而无法向外展开,于是转而寻求内心修养的提高与发展。在这个时候,晋代著名的隐士陶渊明便成了他新的人生向导,“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长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等都表达了孟浩然的这种情感。他希望通过追寻先辈足迹,移情山水,放浪四海,达到在自然中恢复真实的自我,并寻求自我人格的超越。正是因为这一点,最终使孟浩然获得了无数好评,也确立了其在中国隐逸史中的崇高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对孟浩然隐逸思想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孟浩然早年为仕而隐,其隐逸思想十分微弱,仕途受挫后不得已而隐,其隐逸思想于山水洗礼中有了实质的发展,并且多了几分针对现实的锋芒,但诗人并未止步于此,在他效法陶渊明的努力中,其隐逸思想的格调又得到了提升,孟浩然从隐到求仕到被迫归隐再到慕陶而真隐的经历,正体现了他从乐观到悲观再到扬弃悲观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迂回复始的人生轨迹。
篇3:论近代科学的产生与科学家角色的形成
论近代科学的产生与科学家角色的形成
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古代各门学科的存在、发展及古希腊时期的理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也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在欧洲大学中关于自然哲学的辩论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理性探究活动.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科学家的社会角色也就相应地形成了.
作 者:王志芳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年,卷(期): 30(6) 分类号:N09 关键词:近代科学 科学家 社会角色篇4:系统辩证论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
系统辩证论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
系统辩证论在科技革命中,在批判还原论和机械斗争中诞生和发展.其基本内涵是:系统存在(整体性);系统演化(自组织);系统变革(创新).它发现了系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普遍形式;每一系统包含的`诸多矛盾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网络;系统思维与系统变革是网络时代最重要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建议加强对社会复杂系统和社会系统工程及其哲学概括的研究,为实现“五个统筹”而努力.
作 者:姚志学 YAO Zhixue 作者单位: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湖北,武汉,430077 刊 名:系统科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年,卷(期): 14(2) 分类号:N941 B02 关键词:系统辩证论 系统存在 矛盾网络论 系统思维与系统变革篇5:分析孟浩然隐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分析孟浩然隐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孟浩然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纵观中国的文化史,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隐逸现象,作为这种现象载体的便是世人所称的隐士。例如,梦蝶的庄子,悠然南山下的陶渊明,才高八斗却打铁为生的嵇康等。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是其中之一。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上承六朝,受二谢、陶渊明影响较多,诗风清淡简朴,韵流后世。孟浩然在他五十二岁的一生中奔走京洛,漫游于吴越湘汉之间共约八年,先后客张说和张九龄幕府共约六年,其余时间均居住于他在故乡襄阳郊外的别墅涧南园及鹿门山,是唐代著名诗人中罕见的以布衣终生的人。《旧唐书》说他“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最后还是“不达而卒”,可见他基本上过的是隐居的生活。盛唐时代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盛世”,朝廷以科举取士,各阶层的人可以通过考试获取官职,因此士人们大多对于出世充满了热情。但孟浩然却终身未仕,且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也正是因为其一生隐而不仕,所以孟浩然被后世称为“隐逸诗人之祖”,并受到了无数人的赞赏与崇敬。
孟浩然真的是一位超然物外、自愿疏离官场的隐士吗?笔者从其诗作入手,通过分析其心理还原一个真实的孟浩然。
孟浩然入长安之前,一直在襄阳住了三四十年,历史传说他“隐鹿门山,以诗自适”,王士源说他在乡间做些排难解纷的事,研究学问,讲求道德修养,此外还参加一些轻微的劳动。这些大约都近于事实,但我们却不能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贸然得出一个结论,说他是为隐居而隐居。事实上诗人的这一段隐居生活是有其目的性的。诗人是在企求“由隐而仕”的终南捷径和为入世做积极的准备。他在《书怀贻京邑故人》诗中说:“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末躬。昼夜常自强,词赋亦颇工。”在《南阳北阻雪》中说:“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在《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诗中也说:“若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点明了孟浩然出生在一个薄有恒产的诗书家庭,从小便秉承家训,苦读儒家经典,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渴望有所作为,工于辞赋和属意章句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科举考试,可见他这三十多年是努力在为科举、入世做准备。但是这一时期也有许多因素在客观上促使着诗人隐逸思想的潜滋暗长。首先,儒家思想中包含着“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趋向,这同入世思想一起构成了孟浩然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孟浩然的家乡襄阳是当时佛学繁盛的策源地之一,所以诗人从小就受到释道思想的影响。“幼生无常理,常欲观此身”、“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都表达了孟浩然对佛老的倾慕。而到《云门寺六七里闻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中“谓予独迷方,逢子亦在野”以及《宿终南翠微思》中“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时,孟浩然显然已把三家联系在一起,这为诗人日后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心理机制。诗人的故乡襄阳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居胜地,诗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出对庞德公等先辈的敬仰之情,后期诗人长期生活在农村,面对的是一个静谧宁馨的世界,这无疑是对热爱自然的孟浩然的一种美丽的诱惑。
苦学几十年之后,诗人自认“词赋亦颇工”了,于是才“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以不惑之年入京求仕。此时的`孟浩然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长安早春》)但现实生活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美好,孟浩然的进士考试失败,巨大的希望变成了巨大的失望,前一段时间隐居时乐观旷达的心情也逐渐黯淡下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田家作》)诗人并没有马上离开长安,他希望留在京师显露才华,求得一个非科举途径的进仕机会,但仍然毫无结果。诗人只好离开长安,转而漫游吴越。可以说吴越之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孟浩然心中伤痛的平复剂,但同时也成了促使其隐逸思想发展的催化剂。优美的自然山水使孟浩然精神上的伤痛大大减轻,与之相应的是心里隐居的想法却日渐清晰起来。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表达出这种思想和愿望。“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等等。经过自然洗礼的孟浩然,郁闷的心情确实减轻了许多。从“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等诗句和《与杭州薛司户登樟驿亭》《与颜钱塘登驿亭望潮作》这样气势不凡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诗人那种逐渐开朗的胸怀。当然虽说诗人已走出低迷情绪的笼罩,重又寻回做隐士的感觉与心态,但可以想见,这种旧梦重温已不会有太多昔日隐居时的快乐与从容,却多了几分狂放、无奈与酸楚。
吴越远游归来之后,孟浩然便过上了闲居家园的生活,抛弃了早年对现实与政治的浪漫幻想,他深深感到“翻飞羽翼摧”(《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的压抑,当他意识到“物情移势力”(《山中逢道士云公》)“一切是虚假”(《云门寺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之后,便提醒自己应该“迷心应觉悟”(《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得青字》)了,这种思想转变使孟浩然的隐逸思想多了几分锋芒,少了几分闲适。“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晚春卧疾赠张八子容》)“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京还赠张维》)“欲寻五斗禄,其如七不堪。”(《久滞秦中赠谢南池会稽贺少府》)与此同时,孟浩然还写下了一些刺时之作,如“圣主贤为宝,卿何隐遁栖”,“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等。这充分反映出孟浩然的思想已趋于成熟。但从另一角度看,又显示出诗人对仕途失意仍不能释怀,诗人的隐居是无可奈何之举,这种无奈的境遇又恰恰根源于仕途的失意。
现实挫折把孟浩然“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拦腰折断,他深切地感到自我压抑而无法向外展开,于是转而寻求内心修养的提高与发展。在这个时候,晋代著名的隐士陶渊明便成了他新的人生向导,“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长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等都表达了孟浩然的这种情感。他希望通过追寻先辈足迹,移情山水,放浪四海,达到在自然中恢复真实的自我,并寻求自我人格的超越。正是因为这一点,最终使孟浩然获得了无数好评,也确立了其在中国隐逸史中的崇高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对孟浩然隐逸思想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孟浩然早年为仕而隐,其隐逸思想十分微弱,仕途受挫后不得已而隐,其隐逸思想于山水洗礼中有了实质的发展,并且多了几分针对现实的锋芒,但诗人并未止步于此,在他效法陶渊明的努力中,其隐逸思想的格调又得到了提升,孟浩然从隐到求仕到被迫归隐再到慕陶而真隐的经历,正体现了他从乐观到悲观再到扬弃悲观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迂回复始的人生轨迹。
篇6:道尔顿与近代科学原子论
道尔顿与近代科学原子论
通过对近代科学原子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考察,分析了道尔顿原子学说与以往哲学原子论的重大区别,探讨了道尔顿创立原子学说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阐明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
作 者:何法信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 山东 273165 刊 名:化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道尔顿近代科学原子论科学思想研究方法篇7:近代科学与文化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列举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贝多芬、梵高的艺术成就。
2.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树立为科学献身的人生理想。
3.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对作品的分析,认识作品的价值,培养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的成就。
难点:认识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成就的价值。
导入新课
出示牛顿图片,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讲授新课
一、科学家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牛顿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2.达尔文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牛顿主要贡献: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
他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意义: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达尔文的成就:
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思想
影响:
它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三)合作探究
阅读漫画,图一漫画英国神学主教为什么要讥讽达尔文?图二自然和社会法则是怎样的?
因为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观点,与上帝创造万物的观点相悖。图二的自然和社会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
篇8:近代科学与文化历史教案
过程与方法:
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的革命。列夫·高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难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应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辅以文字、图片资料。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依据信息得出结论。可在教学中适当地选取文字资料、图片和影音资料并将其结合在一起,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演示视频贝多芬的艺术成就简介
问题:你能说出贝多芬的哪些作品呢?
材料: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们们屈服。
问题:当时贝多芬遇到了怎样的厄运?
他是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
播放《英雄交响曲》
问题: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为什么?
生:学生认真听讲。
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填表
类别
代表人物
国别
主要成就
二、科学家
师讲解牛顿的事迹、牛顿的三大成就。
讲解达尔文的事迹及主要贡献。
三、文学巨匠
师讲解巴尔扎克事迹和主要成就。
设问:为什么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教师讲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渗透情感教育。
师分析其历史价值和地位。
四、音乐美术大师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事迹材料。
师讲解贝多芬的事迹,及艺术成就。渗透贝多芬的顽强精神,耳聋之后坚持音乐创作。
请学生欣赏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体会它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多媒体出示梵高的事迹材料。
师讲解梵高的事迹和主要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表格和材料,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9:近代科学与文化历史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成功范例。牛顿的主要成就: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及其理论贡献。设问:图一漫画英国神学主教为什么要讥讽达尔文?图二自然和社会法则是怎样的?提示:(1)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2)达尔文提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达尔文的理论贡献:理论著作《物种起源》;核心理论“进化论”。
目标导学二:近代文学巨匠及其文学成就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巴尔扎克文学作品,赏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材料展示:《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的经典篇目。葛朗台是个被金钱异化了的吝啬鬼,靠投机钻营发了财。为了金钱,他甚至把女儿当诱饵,诱惑求婚者,从中渔利。葛朗台弥留之际还想把神甫的镀金十字架抢到手,因用力过猛而一命呜呼。葛朗台给女儿留下了巨额财富,可女儿已失去了青春、爱情和幸福。设问:《人间喜剧》是怎样一部作品?《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的社会问题?提示:《人间喜剧》是一部小说集,内容可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和金钱罪恶三大主题。《欧也妮·葛朗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现象。
2.引导学生读教材和漫画,说说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设问:《战争与和平》是谁的作品?作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提示:《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者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近代科学的系统思想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相关文章:
10.科学的发展日记一百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