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
“游游走小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
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
一、搜集范围
哪些资料属于地方文献,在图书馆界向无定论,各馆的收藏范围也有所不同。本人认为所谓地方文献,必须同时具备地方性和文献资料性。首先要有地方性,即:某一地方的文献资料必须是与某一特定地方有关。如宁夏地方文献就要与宁夏有关。凡是与宁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工业、农业、水利、物产、军事、国防、人物、文学、艺术、卫生、教育、科学研究等有关的文献资料都符合这一特性。相反,凡与宁夏无关的文献资料,不论其价值如何,都不能列为宁夏地方文献。至于有些文献资料与宁夏有关又与其他某一地方或几个地方有关的话,那么在宁夏可列为地方文献,在另外与其有关的那些地方也应列为这些地方的地方文献。如民国三十三年甘肃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的《甘肃之特产》一书,应属甘肃地方文献,但观其内容,包括宁夏固原县、隆德县以及海原县的物产资料,因此也应属宁夏地方文献。以上说的是地方性,只有地方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文献资料性。即必须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文献”一词见于《论语》,宋朱熹注谓“文,典籍也,献,贤也”。据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商务印书馆一九六二年出版的《汉语词典》解释:“盖指文章耆旧,文化之所籍以保存者,后世也用以专称典籍文章制度之类”。我们所说的文献资料性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指它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非一切文字材料、印刷品都可称为文献,也并非与某一地方有关的片字只语都可列为地方文献。二是指它的形式必须是典籍文章制度之类,包括书籍、报纸、杂志、论文、制度、报告、调查、图片、地图、文艺作品等。相反凡不具有文献资料性,尽管有地方性仍不属地方文献。举例言之,银川的海宝塔、石嘴山的瓷器、灵武水洞沟出土的古化石无疑都具有宁夏地方性,但它们只能是宁夏的古建筑、工业产品、古文物,决不能列为宁夏地方文献,更不能由宁夏图书馆专门收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凡是地方文献必须同时具备地方性和文献资料性,同样,凡是同时具备地方性和文献资料性的皆可归人地方文献。按照这一原则,本人认为下列三方面均可属于地方文献,即: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的著述,论及地方的著述。
1、地方出版物
凡某一地方历代出版机构、其他机构以及私人的出版物皆可视为地方出版物,均属于地方文献。如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八年)中卫县福记石印局印刷的《三道明道大缘船总集》,解放初期宁夏省土改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土地改革简讯》,一九七八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族简史》等,这些地方出版物本身就能反映当地的文化、出版情况及其他情况。如光绪二十三年宁夏平罗县梁自和刊刻的佛经《大方广园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二卷》,经折装,有文有图,对研究宁夏地区的出版印刷史、书史、佛教的传播等都有一定作用。又如解放前马鸿逵反动政府编印的《宁夏建设月刊》尽管其是为反动政权涂脂抹粉、点缀太平的货色,其中多少也保存了一些诸如水渠决口次数,用工统计等可供参考的资料。
2、地方人士的著述
地方人士包括原籍为该地的,也包括原籍虽不在该地但曾在该地任职、居住,并有相当影响的人。他们的著述应包括文集、专著、论文、诗词、信扎、日记、奏折等。
所以将地方人士的著述列为地方文献,是因为这些人士的著述与该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往往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以宁夏为例,董福祥是金积人,原籍固原,曾任同心城守备。因血腥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光绪二十一年调任甘肃提督,八国联军时,由于他得罪了洋人被革职。吴复安是宁朔县举人,民国二年曾出任宁夏省议会的议长。明人刘芳猷原籍宁夏,在山西当过官,著有《澄安集》、《归田诗草》等。赵良栋是顺治初入关的,曾任宁夏水利都司和宁夏提督,官至兵部尚书,死后皇子吊奠,御制碑文,宁夏至今还有赵良栋像。他们都是宁夏人,他们的著述应属宁夏地方文献。
明代王山东曹县人,成化进士,曾任宁夏巡抚,著有《备边奏稿十卷》。马福祥、马鸿逵父子是甘肃河州人,从民国初年至一九四九年解放,他们父子统治宁夏几十年,他们印行的《马氏族谱》、《积善堂训诫子侄诸孙书稿》,都是研究宁夏近代史的有用资料。这些虽非宁夏人,但在宁夏任职,具有相当影响,他们的著述也应列入宁夏地方文献。
3、论及地方的著述
凡论及某一地方的专著、专文,散见在书刊上的文章、图片以及某些书刊中的有关章节、段落都应属于这个范围。这些著述是从内容上考察,而不是从出版者、出版地或是从作者方面去考察的。如侯仁之教授的“沙行小记”一文(收入《步芳集》),记述了作者对宁夏青铜峡、灵武等地的地理考察情况,对研究宁夏历史地理有重要价值。其他象《从宁夏步行到兰州》(“新中华”五卷一至三期)、《宁夏阿拉善旗之商业》(“边疆通讯”三卷三期)、《宁夏战祸照片》(“申报月刊”一九三四年三卷五号)等也应属地方文献。至于《宁夏省考察记》(付作霖著 一九三五年出版)、《宁夏纪要》(叶祖灏著一九四七年出版)、《宁夏到何处去》(秦晋著一九四七年出版)等更是论及宁夏的专著了。
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的资料总汇,是地方文献中的重要部分。如果说《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区域志,可算作我国地方志的'雏型的活,那么明清两代可说是地方志的全盛时期。据一九七八年中国天文史料普查整编组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初稿统计,我国现存地方志约有八千五百种。各省有“省志”、“通志”,府有“府志”,县有“县志”,此外还有“镇志”、“厅志”、“道志”、“乡土志”、“土司志”、“盐井志”等。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在一九五八年八月与邓衍林教授谈话时就曾指出:“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县都编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各地经济建设的有用资料”。因此,力求齐全的全面搜集本地区的地方志,是各地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
以宁夏为例,据目前本人所知,现存宁夏地方志共二十八部,除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一部清道光六年黄Z纂修的《隆德县续志》外,其余二十六部均在国内(其中有一部清光绪三十四年王宾、张元泰撰《化平直隶抚民厅遵章采访编辑全帙不分卷》(稿本)现存台湾省)以上所说不包括《陇右方志录》中所收存目。
二、搜集重点
按照上述的搜集范围,各地的地方文献,浩如烟海,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为此,各馆在广泛搜集各种资料时应明确搜集重点。凡定为重点的应有意识、有计划地主动搜集。当然,不能只顾重点不顾一般,只抓部分不抓全体;但也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处撒网全面开花,两者不能偏废。
重点的确定是根据各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各省之间情况不同,其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宁夏图书馆即提出下列几方面为搜集重点:
1、革命史料
宁夏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长征经过宁夏六盘山区。一九三六年红军西征时又曾来到宁夏并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宁夏的盐池县又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几十年间在宁夏地区留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如红军的油印宣传品、列宁小学的识字课本、革命根据地延安编印的《陕甘宁边区简史》等。另外还有大量的记述、研究这一阶段的历史或者是研究介绍这些革命文物的资料,如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等都是宁夏地方文献中搜集的重点。
有关地下党的活动,以及在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也是搜集的重点。如一九三八年的“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就是党领导下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的合法组织,他们的油印材料《六年来的我们》就是很珍贵的革命史料。
革命史料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料,特别是辛亥革命的史料。一九一一年,地处西北的宁夏也与全国一样,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大革命,起义民军推翻了由满汉官吏把持的反动政权,建立了支那宁夏军政府。一九四一年八月在西安出版的《西北晨钟》上刊登吕有撰写的《宁夏辛亥革命史略》,详细具体地记述了这次起义的全过程。由于作者吕有亲身参加了这次起义的领导工作,更增加了这份资料的参考价值。
2、民族资料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回、蒙、满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一起,在开发建设宁夏地区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着意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不仅有助于对民族学、历史学的研究,同时对于反修防修、加强各民族的团结,都有着重大意义。除白寿彝主编的《回民起义》一书中收有大量回民资料外,象新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林干编著的《清代回民起义》一书,对清同治年间,金积堡马化龙领导的回民起义也有专节论述。
在搜集民族资料时,我们也注意搜集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等在宁夏有较大影响的宗教资料。如《海城县志》中就有“回教”专节,记载了回教中新教与老教的区别,另外也有专节记载“回俗”。
3、边疆资料
宁夏地处边疆,秦时属北地郡,秦长城至今犹存。西汉时属北地郡、安定郡,归凉州刺史管辖。隋文帝时宁夏大部分地区分属于灵武郡、盐川郡和平凉郡,为强固国防,曾修整了从灵武到绥德的长城。唐时宁夏属关内道,灵州是政治军事中心,宋时李元昊在此建立西夏政权,多次成为古战场,元灭西夏设置宁夏路。明时宁夏、固原等地都是边防重镇,曾七次修长城,总长一千八百多里。清时康熙皇帝曾用一百多天时间,专程从京师到宁夏视察边防。这历朝历代大小无数次的战争和固边措施,在史书上和其他资料上都有着丰富的记载。注意搜集上述材料对于巩固国防、加强战备、研究军事史都有着重要作用。当然,边疆资料中也包括一些边界划分、历史地图和与战备有关的地形、气象、水文等资料。
邓衍林教授在抗日战争时期编写,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边疆图籍录》,收集了有关边疆图籍数万部,其中有关宁夏资料三十四部(明代十部、清代十二部,民国六部、图六部)。
4、西夏资料
公元一零三二年到一二二七年,在我国西北部建立了一个党项族统治的大夏国,历史上通称西夏。首都兴庆府,后称中兴府,即今银川。西夏建国二百年,制礼乐、创文字、设字院、译佛经,南征北战、大修城池,后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灭。
广泛搜集西夏资料是宁夏图书馆的重要任务。邓衍林教授的《中国边疆图籍录》中有“西夏史料”专章,共列书目四十一部,其中宋代六部,明代七部,清代十八部、民国十部,近几年来,对西夏文和西夏史的研究愈加引起国内外重视,专著和专题论文日益增多,大力搜集西夏资料,不仅能推动学术研究,同时也有助于反修反霸斗争。
三、搜集方法
如何搜集地方文献,并无一定的方法,也无须强求一律,各馆和各个工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本人仅就工作中的体会,简单归纳成几句话,即:定计划,查线索,制卡片,设专藏,辨真伪,多积累,齐动手,勤交流。现分述如下:
1、定计划
当明确了搜集范围和搜集重点之后,首先应制定搜集计划。由于搜集地方文献工作涉及到人员、设备、经费等各方面;在馆内与采购、编目、期刊、复制、书库等工作有密切关系;在馆外与书店、博物馆、文史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又有较多联系,因此,制定一个搜集地方文献的计划是非常必要的。计划可长可短,最好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根据馆藏基础和其他条件,明确某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和要完成的任务。如完成哪些复制工作,编印哪些目录索引等。计划中要有措施、有办法、有人员、经费等必要的保证,同时要有检查完成计划与否的具体办法。实践证明,集中一段时间,有专人按计划主动搜集,容易见成效,容易克服工作中盲目性和被动性。
2、查线索
要避免大海里捞针,就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料查找线索,不断扩大资料来源。要利用各种有关的工具书,要广泛查阅书目、索引。除《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士嘉编)、《中国边疆图籍录》(邓衍林编)、《1833-1949年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等常用的工具书外,还应翻查各图书馆编印的馆藏书目和专题书目、索引。有时从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引用书目上或是从文章的内容上也能得到启示,查到线索。例如在一部评论戊戎变法的人物谭嗣同的文章中,记述了谭嗣同曾走遍陕西、甘肃、新疆等十几个省,视察风土,物色豪杰的事迹。根据这一线索在《谭嗣同文集》中查到了他的“六盘山转饷谣”和。“鸳鸯篇”,证实了作者曾到过宁夏,为我们搜集工作打开了一条思路。
3、制卡片
凡是查到一个线索。就应随手著录卡片。著录项目主要应包括书名(或篇名)著者、编写和出版年月、篇幅、内容简要(主要说明的问题)、资料出处和资料保存单位。这些卡片可按专题排列,也可依时代排列或是其他认为便于查找的方式排列。经过著录的卡片最好鲜明的分为两部分排列,一是本馆已收藏的,一是本馆未收藏的。
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有些资料如不及时制成卡片,往往转眼即失。如《中华景象》这本解放前出版的大型摄影集中,有一幅反映宁夏六盘山区交通事业落后,用几十个民夫拉汽车上山的照片,看到之后印象很深,但因忙于其他工作未能制成卡片,后来再想查找,花费了几天时间,这一教训应该记取。著录卡片是件很细致很麻烦的事,但是这套地方文献卡片,不仅是搜集工作中的重要工具,而且,也为管理和使用提供了方便。
4、设专藏
凡是本馆已入藏的地方文献应设立专藏。大型馆可设专库、小型馆可设专柜、专架。考虑到有些资料是善本书、丛书、连续出版物、或复本很少等情况,也可采用抄写、刻印、缩微照相、静电复制等办法进行复制,将复制件存入专藏。考虑到有些图书馆条件较差,尚无或很少复制设备,不可能建立完整的专藏,那么弥补的办法是编好地方文献目录注明存放地点。(已有复制条件的图书馆当然也要编制地方文献目录)举例言之,《宁夏到何处去?》(秦晋著一九四七年出版),本人见过两种版本,一为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天津益世报出版(甘肃省图书馆藏),一为宁夏民国日报社翻印本(宁夏图书馆藏),两个本子相比内容有较多不同,增添和删节都有。在宁夏图书馆没能全部入藏的情况下,著录时更应该详细记录,将来为读者提供时才能得心应手。
5、辨真伪
对已入藏的地方文献或虽未入藏但已看过、已了解其内容者,应力求分辨真伪,查清资料的价值。作为图书馆工作者,只做到读者要借什么,就能从书库里找出什么来是不够的,还应主动推荐,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料。特别是地方文献工作,省、市、自治区图书馆是收藏地方文献的中心,工作人员常年接触,应该作到心中有数。当了解到读者的需要时应主动当好参谋。比如乾隆三年宁夏、平罗、宝丰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各种建筑破坏无遗,死亡五万多人。对这样一件大事,《乾隆宁夏府志》记为十一月二十四日,而《银川小志》却记为十二月二十四日。又如庆靖王朱,在《弘治宁夏新志》(传抄本)与《嘉靖宁夏新志》(影印本)中记载不同,前者记为明大祖的第十五子,后者记为第十六子。再如《国闻周报》一九三三年十卷六期上的一幅照片说明是,“宁夏东西大街中之喇嘛庙”,查阅照片原来是银川市东大街上的玉皇阁。诸如这种情况,发现后应该作出记录,辨别真伪。
6、多积累
搜集地方文献是件经常性的工作,要坚持不懈常年积累,广泛浏览各种资料,大搞调查研究,经常走访一些熟悉这方面知识的有关人员。从事这一工作的图书馆工作者,应努力学习,熟悉本地的历史。分工搞地方文献工作的人员力求保持稳定,不宜调动频繁,创造条件使其能较多的积累资料。
在积累的过程中,要留意各种资料,对一些初看未必有用的资料也不能轻视。如曾任宁夏护军使的马福详在一九三二年病死后,其子马鸿逵编印《荣哀录》,将各地、各界送的挽幛、花圈开列清单。这份材料初看价值不大,但由于当时宁夏的大小机关、商号、团体、银行、学校以至一些知名人士无不有所表示,因此对研究宁夏近代史看来说,是一份难得的一览表。再如以孔祥熙为后台的《中央银行经济汇报》(半月刊),为一种反映伪中央银行业务的刊物,但如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每一期中都有“各地行情”、“金融动态”等专栏,定期反映一些地区(包括宁夏)的物价行情,文字虽然很少,但资料相当难得。
7、齐动手
图书馆工作虽有分工,但搜集地方文献的工作应人人重视大家动手,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从事采购、编目、期刊、资料、流通等各方面工作的人员,都应在本职工作中留意此项工作,主动提供线索。
图书馆还应在社会上大力宣传搜集地方文献的工作,争取广大群众、读者和有关单位的支持。可采取不同形式召开座谈会、报告会、开展调查访问工作。宁夏图书馆在访问自治区政协的一位副主席时,该同志就主动取出自己收藏多年的有关宁夏历史的剪报资料供我们使用,并且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线索。
8、勤交流
图书馆之间要互通情报,通过编印书目、索引、文摘、以及座谈会、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对一些稀见典籍,发扬协作精神,帮助复制。
图书馆与读者、科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也要加强交流。经常了解他们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图书馆一方面要主动积极地为他们提供材料,另一方面又应及时地把他们的科研成果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资料线索,充实到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中去。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浩瀚的典籍,各个地方都有着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发掘这些资料,使其在社会主义新长征中发挥作用,使其在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是我们图书馆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应把搜集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列为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应建成为本省、市、自治区地方文献资料的贮存中心,有条件的还可建成研究中心。
地方文献工作,包括搜集工作,也包括宣传、整理、利用等工作。在研究地方文献时也包括如何认识地方文献的作用、意义、历史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仅就搜集范围、重点和方法,谈了几点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出处〕 《宁夏图书馆通讯》,1979(创刊号)
篇2:论西部开发中陕北地方文献的搜集与
论西部开发中陕北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1 西部开发,陕北持续稳定发展,这一切要求陕北进行经济与文化并重的生态化建设
由于物质的贫困和地理环境的阻隔,陕北保持了较好的区域文化生态。但是,长期以来陕北贫困的经济带来了贫困的文化。这种贫困经济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不但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又时刻侵蚀着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态。因此,贫穷成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杀手,相对于自然生态来讲,人文生态的破坏其恢复和重建则更为艰难,物质形态的保护具有可操作性,而观念形态的文化承传与改造则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随着西部开发的进一步深入,陕北经济必然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也为陕北文化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应是促进西部经济的繁荣以及西部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因为区域文化是各自然区域人民赖以生存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精神源泉,它具有物质经济和自然条件无法替代的价值和功能。而图书情报部门正是使区域文化能够完整地存留下来并提供文化生态范式的一个文化传承载体。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图书情报部门亟需加速收集、整理反映陕北地方文化方方面面的陕北地方文献,这样有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规律性发展,同时也给图书情报部门的传承使命注入了时代的活力。
2 陕北地方文献与陕北地方文化的关系
2.1 陕北地方文献的产生基础是陕北地方文化
陕北地方文献的首要特征是地域性。它在内容上涉及陕北的自然与社会基本情况,以不同的题材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层面,系统反映了陕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民族、风俗、民情、宗教等区域特色,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广博性、实践性、资料性、翔实性等特征。而所谓的陕北地方文化,从广义上说,是陕北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看,陕北地方文献就是对陕北地方文化的记录和反映―――它的内容恰恰包容了陕北在各个时代的各个方面的情况。陕北地方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独特的人文品格,能够反映陕北人民生产斗争、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优势,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讲,陕北地方文献是有关陕北地方特色文化的记录,陕北地方文化是这部分地方文献的源泉。
陕北地方文献本身就是陕北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相结合的部分。因此,它们二者是积淀历史、记录陕北人民的认识和实践,并传承于现代与未来,服务于社会的精神财富。发展陕北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收集、整理、保存并开发利用好当地的地方文献。
2.2 陕北地方文献对地方文化的作用
2.2.1 陕北地方文献对当地群众心理的影响
陕北人自古古道热肠,沉郁内忍,强悍坚毅,毫不屈服。贫瘠的黄土地造就了他们孤独自强的心理内力和阳刚雄宏的生命气质。我们说陕北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面貌是陕北地方文化最深层面的显现。那么,陕北地方文献在形成当地文化的层面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2.2.1.1 增强了陕北人爱乡爱国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陕北有着令当地人民和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的辉煌历史。这些历史上的辉煌事实正是靠地方文献如实记录和流传下来,让后人了解,对形成当地人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记述陕北现实情况的地方文献,使人们了解了家乡的发展和建设状况,更加强了人们的爱乡情、爱国心,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家乡的现代化建设之中。这一点在西部开发热潮兴起的今天,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1.2 满足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陕北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人物事迹、历史掌故,这已构成了当地人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和自然特色。
2.2.2 陕北地方文献对当地物质文化建设的作用工作研究
2.2.2.1 保持和发扬陕北地方原有的物质文化特色
陕北地方文献记录了当地原有的物质文化特色,它记录了这种特色的形成原因、发展基础,以及当地经过长期的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形成的经验。这种经验对保持和发扬当地的物质文化特色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2.2.2.2 为建设新的物质文化提供动力
西部大开发中的陕北大开发,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当地信息潜力,而地方文献正是了解地方资源的分布状况,从而选择其新的发展点的'知识宝库。陕北地方文献可以为认识陕北的历史和现状提供可靠资料;可以为陕北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决策、规划及实施提供以资借鉴的经验。陕北地方文献对本地区政权组织、机构情况、历代沿革变迁都有详细记载,是研究陕北地方典章制度、政治史不可缺少的资料;陕北地方文献记载了当地风俗习惯、名山、名胜等,对研究地方风俗史、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很大帮助;陕北地方文献提供了当地民俗的生活、风俗习惯、生产等资料,对民族史研究有很大帮助;许多人物传记资料,正史上不记载或语焉不详,往往能在地方文献中找到,陕北地方文献还记载了大量的文化艺术资料,记载有古迹、艺术、歌谣、诗文、农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是地方文化史的重要内容;对科技文献的记载也是研究地方科技发展史的必要材料。
2.2.3 陕北地方文献对继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作用
我们说,陕北特色文艺的形式主要包括剪纸、雕塑、布堆画、农民画、陕北民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饮食、方言等内容。这些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形式,现在已经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并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地方文化遗产,对陕北特色文化项目的发扬光大,并构筑起更加显著的文化优势和更加显明的民族特色无疑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3 如何进行陕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
3.1 陕北地方文献大体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1 陕北地方出版机构的出版物,主要指陕西省、延安和榆林市及当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出版物。
3.1.2 地方作者的著作。地方作者指在该地区出生或不在该地区出生却在该地区较长期生活和工作的作者,其作品可归入陕北地方文献。
3.1.3 古今中外论述本地区内容的著作。如意大利族行家马可・波罗游历几遍中国,曾至新疆、甘、陕等地,《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以上各地的风土人情、资源生产等情况。近、当代科学进步、交通发达、信息流通更快,无论本地区的人论述本地区的人、事、物,抑或外地区乃至外国人论述本地区内容的著述日益增多,这些都应归属于地方文献。
3.2 搜集、整理陕北地方文献的途径
3.2.1 对地方志的搜集
地方志,或称方志,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记述地方情况的史书。它是以地域为单位(主要是行政区划),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方面的书籍。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共录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90个公共、科研、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等所收藏我国历代地方志(截至1949年)8200余种,收录范围包括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里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等。后来,还有许多新编陕北县志、乡土志、地区志等。
3.2.2 专 著
建国以来,较早编印的地方文献书目《中国边疆图籍录》就著录了古今专著和地图数千种。书中有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资料等。专著的信息量大、密度高,对于社会决策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社会科学的重要信息源。
3.2.3 报 刊
各地方报纸具有地方文献作用,全国性的报纸也有部分地方内容。如果能对报纸报道的材料或长期积累,或系统查阅,对我们搜集陕北地方文献更有益处。延安地区报纸有:延安县报、延川报、安塞报等。榆林地区报纸有《上郡日报》、《抗战报》、《榆林报》、《米脂报》等。
期刊主要有学术性刊物、政治理论性刊物和评论性刊物。由于期刊的出版周期短,对新知识反映快,兼容性强等特点,特别是其具有与现代科学发展一致性的优点,所以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愈来愈大。仅延安地区期刊有:《解放》周刊、《共产党人》、《草叶》、《延安文学》等。
3.2.4 工具书
工具书是供人们查阅检索,作为参考工具使用的一种图书。它是科学研究和工作时不可缺少的参考性检索工具。要搜集地方性资料,除查阅一般性工具书以外,还应注意使用有关地区的工具书。
3.2.5 统计资料
它是通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的统计数据。它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如1993~1994年编印《延安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
3.2.6 档 案
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第一手材料”,是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凭证作用。有时,档案比普通文献的利用价值还要高一些。它是一种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料,是长期积累保存下来的宝贵文献,我们应充分进行利用。
我国除中央档案馆以外,各地区也都设有地方档案馆,如陕西省档案馆、延安、榆林地、县档案馆,另外,1986年,新建米脂、神木县档案库。陕北档案资料包括两个部分:历史档案和建国后档案。
〔出处〕 现代情报(10)
篇3:市县馆地方文献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市县馆地方文献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现在很多图书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地方文献的理解是比较狭隘、不全面的。有的认为主要是那些古老的有关地方的历史文献,甚至更狭隘地认为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几部方志。很多市县图书馆把地方文献工作归入古籍部门,列为古籍部门的一项附带的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事实上,地方文献的内容和范围是非常广泛和丰富的。综合图书馆界的讨论意见,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内容,即:
1.记述或论述本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一切著作;2.本地人士或长期流寓于本地人士的著作的稿本和一切出版物;3.在本地印刷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因此地方文献是遍及一切学科,并包含在各种形式的文献中。而且这三方面都没有一个时间界线。因时间是在不断流逝的,今天的现实到明天就成为过去的历史。所以地方文献同地方历史文献,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
(一)要把广泛收集作为加强地方文献建设工作的前提
明确地方文献的`内容和范围,则收集工作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在收集的问题上,我认为首先要纠正重古不重今的偏颇。这就把现今产生的文献,放在优先的地位。固然,要把历史上形成的一切记述本地历史的文献和历史上本地人士撰写出版的著作收集齐全也并非易事,但通过各种书目,及典籍的查考,尚能掌握其脉络和线索。由于过去不重视保藏收集而使大批文献归于湮灭,也是不能挽回的、无可奈何的。但对现今产生的文献,如果不及时收集,就会重蹈过去的复辙。而对现今的文献的收集尚存在几个难点:1、如果以19作为划分古今的界线,则在1911年以后,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我们很难掌握散于居海内外的本地籍人士的基本状况,收罗他们的著作更茫无头绪,前几年常熟市图书馆曾做了一件很好的工作,即征集海内外常熟籍人士的著作,举办了一个展览,但实际上,所能征集到的也仅仅是知名度较高的一部分,很难说是全面的;2、也是因为社会的剧烈变动,党政机关、学校、农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也在不断消亡产生,对他们的出版物也很难找到其发展变化的踪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政机关,教育研究机构、农工商企业、社会团体的出版物大多是小范围的内部发行的,而且也在不断的分合变化之中,要网罗征集,也十分困难,再由于档案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很多单位,除了对党政文件,注意归档保存以外,对所编印的业务材料,并不重视保存而任其散失。即以我们图书馆本身而言,也是这种情况,所以在编史修志工作中,就难找全完整的业务资料,以此例便可见一斑。
我们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可以说是时不我待,稍纵即逝,这就是我们要抓紧现时,不能坐失时机的原因,否则时过境迁而追悔莫及。
(二)要制订一个周密的计划、实施步骤,取得领导重视、社会的协作和支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想见,要认真而不是敷衍地做好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光有图书馆的孤军奋战是难以奏效的。但这既是图书馆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以我为主,图书馆就必须配备专门人员或建一个业务机构来负责此项工作。因为此项工作是连续不断的,从征集到整理保藏,工作是十分繁重的。在人员机构确定以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馆藏地方文献作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以摸清家底,建立一个以具有高级职称为主的本地的及居于海内外的地方人士的档案,及一个有公开或内部出版物的党政机关、学校、工商企业、社会团体的业务档案,通过上门造访及通讯联系等方式,征集订购同时并举,力求在短期内取得一批成果,并在经常的交往联系中逐步增加。
要完成这些任务,取得领导的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必要的外部条件,我们着先要向文化局及市委宣传部,直至政府申述我们的理由,争取能由政府发个规定凡本地各单位的出版物,一律向图书馆送呈缴本的文件,现在我们的法制建设逐步在完善,有些市县已有地方立法权,那么争取就此项工作建立一个地方法规,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其次要加强同档案馆、博物馆的协作和配合,明确各自的收藏文献的范围和界线,加强协作协调,避免彼此矛盾。
(三)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现在大多数市县馆的地方文献都分散收藏于各个业务部门,没有设立总书记库的馆,分散的现象更为突出,国内有些图书馆如广州中山图书馆,集中统一管理,建有地方文献专藏,并已编出可供检索的机读目录。所以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大量收集以后,是集中成为地方文献专藏好,还是仍象现在那样,按学科内容和文献的形式分散收藏,其利弊如何?分散收藏可以不打乱整个图书馆的藏书体系,在目前各馆馆舍书库比较紧缺的情况下,也只能维持分散管理的状态,但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在查明的地方文献上加上特殊的标记,第二、要做一套能反映文献所在地址的目录,以防止散失。但从长远看,应创造条件,建立专藏及专门阅览室,进行集中管理,这是有利于保持收藏的完整,有利于健全目录体系,有利于检索利用,有利于加强地方文献及地方历史、科学、文化的专题研究,归根结底能充分体现市县图书馆的地方特色。
〔出处〕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4.(1)
篇4:贵州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文章分析了影响贵州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因,提出了加快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速度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文献资源;文献资源建设;贵州省
地方文献以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为特色,记录一切与地方生产活动及生活活动紧密相关的信息。是各经济独立团体或个人运用不同的方法搜集、整理、创作、记录而成的各种文献信息的载体。贵州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近几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全国图书馆,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图书馆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图书馆是文化公益事业,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它的生存与发展基本依赖于地方经济的扶持,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贵州省是中国经济最不发达的省份之一,经费的不足长期以来的影响着我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影响着我省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从全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整体情况看,到目前为止,仍有相当部分特别是地、县级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模式阶段。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开发利用都保持着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方面基本以馆为单位,缺乏全省统一的管理和规划,这种各自为阵的方式影响着全省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资源分布的合理性,降低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在地方文献信息的开发中,受业务水平的限制,只能提供手工目录检索和原始文献,缺乏深层次的文献检索工具。在提供地方文献服务的方式上,由于不具备网络条件,又没有开展馆际互借,读者只能利用一馆资料。地方文献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都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
随着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研究,我国图书馆事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现代化技术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中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传统的文献载体、传统的图书馆采、分、编工作方法;传统的读者服务手段都在无一例外的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贵州省的地方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地方财政对图书馆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财政的增加从资金方面有效的促进了我省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的进程,促进了我省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需要资金的保障,更需要全新的观念和管理方法,本文试图从全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高度,探讨如何构建全省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框架,加快全省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步伐,提高传统图书馆采、分、编工作方法的.技术含量,用现代化传输手段扩大地方文献的服务范围,开发地方文献的信息量等方面的问题。并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篇5:贵州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1.1 观念落后。落后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省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过去那种单纯将馆藏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馆办馆标准的思想依然存在,在馆藏建设中只注意馆藏规模的建设而不注意馆藏特色的建设。在馆藏建设中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办馆模式,馆藏的构成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突出地方特色资源,没有加大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力度。除此之外,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和用户情报的满意率重视也不够,重藏轻用的思想依然存在,缺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
1.2 缺乏统一的协作机构。由于缺乏统一的协作机构,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缺乏馆际间的协作。因此,各馆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开发利用方面各自为阵,由此带来的问题,一方面造成文献分布的不合理,收集中容易造成文献的重复采购或文献的漏藏现象。另一方面上加重了资金缺乏和浪费的程度,降低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在地方文献的利用方面,由于缺乏馆际问的协作,缺乏自动化的传输手段,对读者的服务只限于一馆馆藏。
1.3 部分工作人员素质落后。高素质的图书馆工作者是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保障。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图书馆工作不受重视,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图书馆成了安排老、弱、病、残和照顾关系户的地方。随着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图书馆的用人机制也发生了变化。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被充实到图书馆工作的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员结构。但是,由于老职工队伍中部分工作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化知识和技术的接受有一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文献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4 资金不足。资金不足严重的影响着地方文献建设。随着地方文献出版量的逐年的增加,突出了资金不足的矛盾。通过新书目录采购地方文献,只能满足部分地方文献的人藏。对于没有上新书目录、或者是通过其它渠道出版的地方文献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收集。由于资金缺乏,不能经常派出专人到各地专门收集。使部分有价值的地方文献遗散在社会上。
1.5 数据库问题。从由贵州省图书馆引进“ILAS”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以来,我省上自动化系统的图书馆每年都在增加。许多馆都已开展了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也在进行中。由于没有联网,建库前各馆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在所难免。除此之外,建库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数据的录入不规范等,也会影响到数据库建设的质量。
篇6:贵州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对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在文献开发中,转变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充分认识出版物的“海量”与资金匮乏这一对矛盾的坚锐性统一思想,调整思路,在馆藏建设中,重点突出地方文献。在经费缺乏的情况下,首先保证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建设有地方文献特色的文献资源库。
在地方文献的利用方面,图书馆要尽快由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转变。在读者服务工作中,不再满足于向读者提供文献的原件、而是以开发和研究地方文献信息内涵为已任。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和用户情报满意率。
2.2 建立文献保障体制。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体制保障,是保障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的有力措施,以省图书馆为中心馆,建立全省统一协作的地方文献建设协作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协调贵州省各地区各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任务。通过分工协调,明确各馆所担负的职责,藏书重点及范围,建立各馆以收藏本地区地方文献为主,补充以各协作馆文献为辅的全省性的地方文献资源库。
在地方文献的利用中,保障地方文献共享目标的实现,开展馆际互借,编制联合目录,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提高一馆读者利用多个馆藏的可能。打破馆与馆之间的资源界线,建立一个相互协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共同享用的科学、合理、实用的地方文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更需要加强馆际问的合作,建库前各馆信息的互通,建库文献重点和范围的划定,软件格式的统一,录入细则的规范等等,以保障数据资源分布的合理性和数据库建设的规范性。在网络条件具备时,实现地方文献的联合编目和联机检索。真正实现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
3 提高数据库质量
数据库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现代化的建设,没有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库,就无法保障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影响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提高对数据库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认识,对在数据录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充分讨论,达到统一,制定规则。一但制定出规范条例,就不得随心所欲,以保证数据录入的规范化。加强数据的质量检查,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同志做质量检查员,以确保数据库建设的质量。
4 提高资金保障率
充足的资金来源可提高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率。在当前资金困难的情况下,要多渠道的开辟资金的来源,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图书馆发展的支持。在资金的使用中,首先保障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所需的资金。贵州省馆由于对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性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开辟多种途径,力保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
5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员保障。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总体文化水平,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部分职工对于现代化技术将会短期内在图书馆工作中普遍应用的知识和心理准备都不足。许多工作人员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可以说一片空白。要跟上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适应现代化技术在地方文献建设中的应用,就要加大学习的力度。由于贵州省图书馆普遍经费不足,工作人员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通过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以提高现代化技术水平就成了大多数工作人员学习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请专家、学者到我省集中授课,用较少的经费使更多工作人员得到学习,是普遍提高工作人员现代化知识水平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峒胜.深圳地方文献的现状与未来.图书馆论坛。(5)
(苗玲 贵州省图书馆 )
〔出处〕 贵图学刊 第1期
篇7:地方文献按《中图法》“中国地区表”进一步区分问题浅释
关于地方文献按《中图法》“中国地区表”进一步区分问题浅释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地方文献出版量日益增长,其中论述市、县、镇、乡地区的图书文献大量涌现。使用《中图法》对其分类时,产生了需要解决按地区进一步区分的问题。
在《中图法》各个门类中,有关学科史和现状调查统计资料、事物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划分、机构的组织活动等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类目中,内容涉及市、县、镇、乡区域的图书资料增长迅速。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的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的广东地方文献图书为例,在K296.5广东省地方史志类中的图书资料内容涉及全省98个市、县(不含海南)以及40多个区、镇、乡地区,在K926.5广东省区域地理类中,也汇集了全省70多个市、县地区的各种图书资料。另外,在相同类目下,出现了大量论述同一个市、县地区的各种图书。例如,在K992.965广东旅游地图类下,有关深圳各时期的游览地图就有深圳市游览图(1981)、深圳通用版最新旅游图(1983)、深圳交通游览图(1985)、深圳最新旅游图(1989)、深圳交通旅游图(1990)、深圳旅游交通图(1991)、蛇口交通游览图(1991)、深圳游览图(1993)、深圳旅游图(1993)……等。
近十多年来广东省地方文献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有大幅度的增长,使各区域性类目下的文献量迅速增多,逐渐形成了无序的排列,直接影响到对地方文献的管理和使用。因此,在类分地方文献图书时,不但要揭示其学科内容,还必须揭示其区域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其客观面貌,适应读者从区域角度检索地方文献的习惯。对论述省以下的市、县、镇、乡文献按地区继续细分。使相同学科门类的图书资料分别依各个市、县地区集中,组织起体现地区规律的图书分类排架和分类检索系统,既利于读者迅速地查阅资料,也便于工作人员对文献的推荐、检索和管理。所以,对地方文献按地域作再区分,是对分类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进一步体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图法》在“中国地区表”中列出一个“省府所在地、专区、市、县、乡”地区的专类复分表,由于此表是按行政地区级别划分,因此,用此表类分时,使同一行政级别的不同地区的文献集中在一起。例如:《韶关文史》和《肇庆文史》类号同为K296.53 (3为市级区号),《紫金文史》和《德庆文史》类号为K296.54(4为县级区号),《潮州市凤南乡志》和《花县芙蓉镇志》为K296. 55 (5为乡级区号)。但是,各地方的行政区域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尤其是县、区、乡级地区的行政归属关系变化更大。自1992年1月起至1994年6月止的两年半时间里,广东省就有29个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如果用此专类表对这些地区进行复分,则类号从原来的“4”(县)改为“3”(市),使同一地区采用的地区类号前后相异。例如:
分类号 题名/责任者 出版时间
例1:K269. 54普宁文史第1一7辑/政协普宁县委 1987-1992出版
K296. 53普宁文史第8辑/政协普宁市委 1993年出版
例2:K296.54番禹县大事记(1986-1992)/番禺县档案馆 1986-1992 出版
K296.53番禹市大事记(1993)/番禹市档案馆 1993出版
将例1和例2按分类号排列,结果是类号K296.53的《普宁文史第8辑》和《番禹市大事记(1993)》排列在类号K296.54的《普宁文史第1-7辑》和《番禺县大事记(1986-1992)》之前。由此看到,采用反映行政区域级别的区分号对于区划变动中的地区进行复分,会使同一地区的同类(同种)图书因前后所用地区号不同而分散排列。在地方文献量多、涉及地域范围广、行政区划变化快的情况下,使用此表复分,会影响整个地方文献分类排列系统的稳定性和规律性,降低对特定地区文献检索的质量和速度。由此可见,此专类表不适宜于省以下地区的复分使用。那么,采用什么样的区分方法才能较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呢?本人认为,采用以区域名称为划分标准的方法解决依地区再复分的问题是比较适宜的。现分述如下:
1 编制省以下地区的复分表
编列省以下市、县、镇、乡名称复分表。这是对“中国地区表”进行扩充加细,即在省(自治区)类号后加上市、县、镇、乡的类号,以达到细分目的。由于省以下地区数量多,且沿革变化较复杂,因此,在编列设置时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根据各馆制定的有关本地区地方文献的收藏原则、收藏范围以及馆藏具体情况进行编制适合使用的本地区复分表。因各级地方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收藏范围有所不同,所以,地区复分表的区域范围须与使用馆的地方文献收录原则一致。在这前提下,有关该地区所辖的行政区划和自然区划内的一切地理因素,如各专区、市、县、区、镇、乡、村以及政区内的山川、岛屿、平原等因素都须在编表时予以考虑。
(2)根据各馆收藏情况和使用需要确定地区表的区分深度。首先,需要考虑馆藏各级行政地区的文献数量。如省级公共图书馆所收藏的本省文献的区域范围是包含着从省到乡的各级政区,其中以省、市、县级文献居多。因此,省馆所用的本省地区表宜区分至县级地区。其次,要考虑地区表的复分号应长短适中。一般来讲,区分号以两位号码为宜,太长会影响使用效果。
(3)根据行政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编列。
方法之一:把自然区划与行政区划结合一起,进行统一编表。如编制广东省地区表时,先列出粤中、粤东、粤北、粤西四大区域,再依历史惯例在各大区下分别编排有关的行政地区(市、县)和自然地区(山、沙、岛、平原等),其排序可参考现行的本省行政区划表的序列,例如:
表一: 10 粤中地区 珠江三角洲及西江下游地区入此
101广州 广州地区入此
102花都
103从化 流溪河地区入此
104增城
105番禺
106深圳
107珠海
108斗门
109东莞
110中山
11l江门 江门、五邑地区入此
112新会
113台山
114开平
115恩平
116鹤山
117佛山 佛山地区入此
118南海
119顺德
120高明
121三水
本表中的粤中地区为一级类目。以“10”表示,是为了区别于“中国地区表”附设的“专类复分表”中的“省府所在地”号码“1”。位于该地区内的21个市县则为二级类目,均以不体现等级关系的三位数字表示。
方法之二:分别编列行政区划表和自然区划表。把地区复分表分为行政区划和自然区划两部分。其中政区部分的地名排序可依现行的行政区划表序列。例如:
表二:(一) 行政区划表
01广州 08斗门
02花都 09汕头
03从化 10澄海
04增城 11潮阳
05番禺 12南澳
06深圳 13韶关
07珠海 ……
(二)自然区划表
120粤中 130珠江
121粤东 131东江
122粤北 132北江
…… 133西江
……
本表的行政区划地名以两位数字表示,自然区划地名以三位数字表示,均为不反映归属等级关系的顺序号。
(4)为便于处理反映古旧地名的图书,须在地区表的今用地名类目下作曾用旧地名的注释说明(见例1),或在某些地区下增加编列古旧地名类目,以“[]”括之(见例2)。
例1: 49台山 赤溪县入此
例2: 52鹤山
53【高鹤】(1959―1980)
(5)使用方法:
①主表中注明“依中国地区表”分的类目,使用本省(本市、本县)地区表复分后,复分号以“()”括起。(以下各例中的文献同时采用方法一和方法二进行复分)
例:《珠海人物志》类号为K820. 865 (107)或K820. 865 (07) ( “ 107”和“07”分别为表一和表二中珠海地区号,以下类推)。
《番禹游览图》类号为K992. 965 (105)或K992. 965 (05)
《深圳特区教育研究》类号为G527. 65 (106)或G527. 65 (06)
②主表中未注明“依中国地区表分”的类目,如需按地区复分,则将把中国地区表的地区号和本省地区表的复分号用“()”括起。
例:《深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类号 D630(65106)或D630 (6506)
《斗门民间故事》类号为I277.3(65108)或I277. 3 (08)
《广州灯泡厂厂志》类号为F426.8(101)或F426.8(01)
2 同类书按地名排列――书次号区分法
地方文献图书使用具有地名含义的书次号区分,可以达到同类书按市、县、乡地区名称区分(排列)的目的,即是文献经《中图法》的主类表和中国地区表类分后,同类书再按省以下地区名称排列,以实现按地区的进一步细分。下面的例子是对6种广东地方经济类(F127.65)的图书按地区名称进行排列的结果。(以下各例中的书次号即地名号均采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编制的《汉语拼音著者号码表》取号)。
书次号(地名) 题名/责任者
D64 (东莞) 金色的希望:改革开放中的东莞
D64 (东莞)思路与跨越:东莞改革开放透视/周文缓
F71 (佛山)振兴中的佛山/钟光超
F71 (佛山)佛山改革与建设探索/苏明实
J61 (揭阳)揭阳改革十年大事选/中共揭阳县委
J61 (揭阳)开放改革中的揭阳/杨昌远
从上例看到,同类文献在省区类号下按市、县地名排列,可使编排系统更符合地区规律,可以集中同一市、县地区的'不同种图书资料,能达到按地区再细分。
在相同类目下,同一地区的不同图书所用的是同一个地名号,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区分,以实现每种图书的个别化。即在地名号后给辅助区分号。例如:
题名/责任者分类号/地名书次号――辅助区分号
例1:深圳特区十年/秦文俊 F127. 65/S39
深圳经济面面观/唐火照Fl27. 65/S39―2
深圳经济发展探秘/刘志庚Fl27. 65/S39―3
例2:潮州人物/廖来保 K820.865
潮州名人词典/蔡绍彬 K820.865/C41―2
上例中的“S39”和“C41”是《汉语拼音著者号码表》中的“深”和“潮”的号码,表示“深圳”和“潮州”的地名号,其后的顺序号为辅助区分号。
同类书按地名排列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汉字字顺号码(笔划笔顺、汉语拼音)取号法适用于地名书次号。此法是以事物名称(著者、地区)排列,从而达到按文献的某种特征(著者、地区等、进行再区分的目的。因此,在同一个编目系统中,可以根据不同图书的内容特点分别取著者名称或地区名称的书次号。例如,对非区域性的及本省以外地区内容的图书资料,可据汉语拼音著者号码表取著者书次号;而对具有本省地区特点的文献,则依此表取地名书次号。
(2)某些类目的书次号取号方法仍须依照《中图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中图法》部分类目根据文献的某种特征制定了适用的取号法。如G6/7各级教育类下的“学校概况”类目中规定“按校名排”,K825“中国各科人物传”类目下规定“分传按被传人姓名排”等。其中有的类目可灵活处理,如D221/227“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会议”类目下规定“依会议届次或年代排”,具体处理时先按市、县地区排列,再按会议届次排(作为辅助区分号),类似还有D664“政协各地方委员会”等类目。
(3)制定统一的取号规则
①确定区分深度。如果区分至县级,则市、县以下的镇、乡地区以其隶属的上级市(县)名取号。例如《潮州市浮洋镇志》的书次号取“潮州”。这样镇、乡级文献就按市、县名称排列。
②自然区域(山、河、湖、岛屿、平原、三角洲等)取号须有统一规定。可以直接依自然区的名称取号、也可以依自然区所在的行政区名称取号。但只能按照其中一种标准取号。
③古旧地名宜依其对应的今用地名取号。
④文献内容中含有多个地区概念,则取本省名称为号。
无论使用哪种区分方法,都需要对文献内容进行主题分析,确定其所含的地区概念,再据分析结果进行标引。
本省地区复分表对地区的再区分,是通过对分类号的延伸和扩展而体现的。复分后的分类号由主表类号、“中国地区表”省区类号和“本省地区表”的市、县、乡地区号组成,号码冗长、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工排检速度,不宜于组织藏书的分类排架,但可用于组织分类目录,尤其是计算机的分类检索系统。
同类书按地名排列法对地区的再区分,是通过书次号(二排号)的含义体现。分类号(一排号)只包括主类号和“中国地区表”的省区类号,由其组成的索书号简洁明了,适宜组织文献分类排架和分类检索系统。
参考文献
1 周继良 图书分类学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2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标引组 广东省地区号码表(试用本).1990
〔出处〕 图书馆论坛(双月刊)1995(6)
【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相关文章:
2.地方文献工作计划
10.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思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