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
“种一条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地方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地方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地方文献分编问题初探
地方文献分编问题初探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种地方文献不断产生,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宝贵的地方信息资料。毕节教育学院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在突出教育专业特色图书入藏的同时,注重了对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各种地方文献的收藏,逐渐形成了具有本馆特色的藏书体系,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了较好的服务和帮助。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对地方文献的分类和著录作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以求教于同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一、地方文献的分类
地方文献如何分类,各种分类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就相应类目作了明确规定和说明。拿《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来说,无论是第三版或第四版,都专门为地方文献分类,即“K29地方史志”类,用此类目以及它的下位类“K291 297各省、市区史志”对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并在其第四版使用手册中规定:“本类主要收有关各地方的社会发展史和综合性地方史志(包括历史、地理)的文献。综合研究某一地区的文献,入K291 297,建国后新编的地方志,应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和归类:属于县志、市志、省志的,入K291 297;属于部门或行业志的,如政协志、经济志、工商管理志、纺织志等,分别入地方政治、地方经济、部门经济等类;属于专志的,如山志、水志、名胜志等,入中国地理有关各类;属于单位志的,根据单位的性质归入各有关学科”。但由于《中图法》的这些规定只考虑到地方文献专业性质的一面而忽视了地方史志相互联系的另一方面,加之该分类法缺乏对地、县的地区统一编号,按其规定对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地方文献专指性较强的要求,也不利于突出文献的地方特色。以《大定府志》、《平远州志》、《毕节县志》的'分类为例,按其规定都分入K297・34同一号内,这样,既不便于从行政区划上加以区分,又不利于突出某些具有特色的志书典籍。如《大定府志》这部由林则徐作序的我国四大名府志之一的宝贵方志,与其他一般县志编在一起,难以突出其特色。在我馆收藏的各类方志中,除了以行政区划为主编写的综合性总志之外,还有按行业和专业编写的各种行业、专业志书。如毕节教育志、文化志、卫生志、体育志、工业志、农业志、林业志、畜牧志、水利志、电力志、交通志、财政志、商业志等。这些地方性行业志、专业志,其内容与地方总志密不可分。然而,按《中图法》上述规定将其分入相关专业各类,不但割裂了这类志书与地方总志的有机联系,而且不能反映出地方特色。再从地方性人物传记类文献的分类来看,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图法》规定,传记类文献按人物所属的学科属性分类,社会政治家传记分入“K827社会政治人物”类。照此规定,毕节的《林青烈士传》只能入“K827”,这既不能体现人物的地方性,也不利于地方文献的检索。
为了解决地方文献分类突出地方特色的问题,我们在分类时作了一些初步尝试,采取在分类号前加上地方行政区划名称缩写的办法,如《林青烈士传》,配号为BJK827,《乌蒙诗刊》配号为BJI22,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较好。
当然,地方文献的分类,不仅要结合地方文献的实际突出地方性,更要考虑文献分类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统一性,以便将来全国的读者都能通过计算机从互联网上按同一分类标准检索到这类文献。因此,在《中图法》已被国内大多数图书馆采用为分类标准的情况下,地方文献的分编仍应以《中图法》为依据,并建议《中图法》编委会在今后对该书进行再次修订时,编制一个全国统一的地、州、市、县级代码表,作为“通用复分表”中“中国地区表”的组成部分。如《中图法》“中国地区表”中编制贵州代码为“73”,省内各地区则可按贵阳市1、遵义2、毕节3……等编制地区代码。县级代码可在其隶属地区代码下面又用阿拉伯数字1、2、3、……等加以区分。同时,可采用《中图法》国家区分号“( )”表示的启示,将省级以下地区的代码用“[ ]”或“( )”表示,以便于识别。这样,如《毕节地区志》就可分类配号为“K297・33[733]”等。按此方法对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就可做到一次配号,多种排列,同一分类号既可按主类号揭示,又可用“[ ]”或“( )”表示,以利于地方文献的分类、流通和利用。
二、地方文献的著录问题
著录是在编制文献目录时,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对文献的内容、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是揭示文献基本特征的重要方式。文献著录要求具备完备性、准确性和一致性,达到著录标准化。从而,有利于读者检索文献资料,有利于联合编目和实现计算机网络化检索。
我们在按《中图法》对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后,均按照国家《文献著录总则》和《普通图书著录规则》对地方文献进行著录。由于地方文献种类较多,内容复杂,在对地方文献进行著录时,我们采取了对不同类型的文献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著录。对内容复杂的地方党政重要文献,具有重要价值的经济文献资料和科学论著,以及文献附录中包含的重要材料而又从未单独发表过的文献等,均可采用分析著录法。即将文献中部分材料分析出来,作为著录单位进行著录,以深入揭示文献内容和推介优秀文献。对包括多个出版单位的多级出版文献,可采用综合著录方法,即在通用款目基础上增加组成部分的记载为子项目。对地方丛书如毕节农业科普丛书,可采用整套著录(综合著录)和分散著录方式进行著录。对地方多卷文献,一般可采用整套著录法,也可根据文献到馆情况进行分卷著录,对收藏不全而又无法补齐的多卷地方文献,还可采用分散著录方式进行著录。
在地方文献著录工作中,有必要强调一下报纸、期刊之类连续出版物的著录问题。毕节地区地、县两级都办有党委机关报,其中有的报纸是公开发行,如《毕节日报》。该报作为一个拥有近七百万人口的地区的党委机关报,其信息量之大,影响面之广,不言而喻。《毕节日报》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极具收藏价值,能为今后查阅毕节地区历史资料提供方便。然而图书馆对报刊类连续出版物的管理,一般只是在读者阅览后进行装订,最后进入过刊室存放,由于未予以著录,年久之后,不便查找。因此,对地方报刊类连续出版物应该予以著录。可采取馆藏项另片著录办法,以反映本馆对地方报刊等连续出版物的收藏情况,其著录格式有别于其它文献类型的著录格式,具有悬格法特点。对定期出版的报纸可采用综合著录法进行著录,对定期和不定期出版的期刊如《乌蒙论坛》、《高原》等,可以整套为著录对象进行著录。
以上是按照普通图书著录办法对地方文献进行著录。为了能从文献书目上充分揭示与报导有关地区的历史、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便于地方文献的检索利用,在著录时可适当增设“文献类型”字段。注上“地方文献”标识,用以描述文献的地方特性。
总之,地方文献是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客观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大量产生,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地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其文献载体类型而言,地方文献除有图书、报纸、期刊、画册、外宣折页等纸质载体外,还有非书资料类的音像制品等等。我们应该予以重视,注重采集和收藏,并对进馆入库的各类地方文献认真按《中图法》和国家标准做好分类和著录,以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
〔出处〕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篇2:地方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
(摘要)我国地方文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时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地方文献有关理论的研究,以便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地方文献作为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和知识遗产,在整个文献资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创造的结晶,是一个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文明的体现。建国后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地方文献工作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各地区已逐步形成初具规模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在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地方文献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其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已初露端倪。本文立足于我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现状,对地方文献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1 我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现状
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1949~1965年。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地方文献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周总理在1956年视察云南省图书馆时曾特别指出:“图书馆应将本地区的地方志尽可能搜集完全,对其他有关本地区历史。地理的文献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积极地利用地方文献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时期,地方文献工作成为省市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了阅览、展览、咨询和书目索引等项工作,并注重地方革命文献的收集。对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始于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
第二时期:“文革”十年。地方文献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时期:1977年至今。尤其进入80年代,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它的重要标志是1982年文化部颁布的《关于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地方文献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恢复井蓬勃发展起来,地方志的编写走上正规轨道,现代化技术逐步应用于地方文献工作中。这些都有利地促进了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入开展。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正在走向成熟。
综观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①开展比较普遍。特别在公共图书馆系统内。
②得到上级行政机构的重视。不少部门专门为此制订条例,发布文件,如文化部下发的文件、1990年黑龙江省颁发的《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购协调实施细则》等。
③地方文献的地位、作用越来越明显。
④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开始走上现代化轨道。
⑤逐步摆脱了对工作经验的描述,开始注重地方文献的深层次理论研究。
以上可以看出,四十多年来,经过广大地方文献研究者的辛勤耕耘,我国地方文献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地方文献的研究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由于理论研究的欠缺,造成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在某些方面发展缓慢,特别是工作质量不高。因此,地方文献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方文献学,必须首先加强对地方文献基础理论的研究,明确学科概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等基本问题,以建立一整套适合我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地方文献工作实践的盲目性。
篇3:地方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
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工作方法的描述与工作经验的总结上,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构筑一门学科的。因为无论任何事物,只有对其进行深刻的认识与高度的理论升华,才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地方文献工作属于文献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地方文献工作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即利用科学方法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
地方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地方文献的形成发展及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以地区文献与文献工作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学、目录学与情报学的.原理为基础,探讨地区文献如何系统开发。科学整理。有效利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即地方文献学。地方文献学的内容和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研究与揭示地方文献的内容、特点,掌握地方文献的分布与存贮规律,为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研究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区分文献的类型与探讨地方文献的工作规律,使之迅速转化为新的知识或生产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2.1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认识
概念是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反映。要科学地表述事物的概念,必须要对事物的本质特性作全面地分析与了解。只有深刻了解地方文献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从概念上对地方文献的认识达到统一,形成共识。
地方文献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对地方文献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国――地方文献指图书馆所收藏的有关当地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地图,画片以及其他资料。美国――地方文献包含某一地区生态变化的文献,这些生态变化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人与变化中的环境和人与一些政治行政集团权力范围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区域的影响;如果出版物中指导、记载、分析或总结着以下几方面,那么它们在内容上就是属于地方性的出版物:①在某一地方范围内所观察到的现象;②在某一地区范围以外所观察到的,但是由于这个地方的力量的活动所产生的现象;③在某一地方范围以外所产生的但为了影响或研究某一地方而由与这一地方无关的力量活动所造成的现象。
国内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始于杜定友老先生。他在《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中指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史料、地方出版物、地方人物及著述。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地方文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对其概念进行了表述。如北京的常林、广东的张耀年、广州的骆伟等。概括起来,笔者认为地方文献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①地方文献首先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特定文献,并有不同的载体形式;
②反映一个区域的变化及影响(空间所存在的自然、社会、人群的变化及影响);
③记录一种延续和进程(时间上的顺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地方文献是记载一定区域内自然、社会和人群存在、发展变化及影响的特定文献。
2.2 对地方文献范畴的认识
范围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更好地探求地方文献工作规律,进而有效地开展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从概念的表述中不难发现,地方文献无非是一个地区存在的和生产的事实的记载,它应包括:地方事实、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物及著述三部分。
2.2.1 地方事实。指一定地区(自然的或行政的)内存在或发生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它包括各个领域和各个时代的精神产品,这是地方文献中的主要部分。
2.2.2 地方出版物。由地方出版社出版的有关地方内容的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
2.2.3 地方人物及著述。人物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民族素质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状况。有关地方人物的选择指籍贯在本地或对本地有贡献的外地人,他们的作品内容凡涉及这一地区的并有一定影响的均在收集范围内。
2.3 对地方文献性质的认识
地方文献具有独特的性质,因而使之区别于其他文献而独立存在。它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点:
2.3.1 区域性。地方文献中一个最基本的、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它的区域性(或地区性。地方性),即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限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这种范围可以是行政区划,也可以是自然区域)。一定区域自然和人文社会的特色创造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地域的特色,它也可以是地理的、历史的、民族的特色。
2.3.2 权威性。在地方文献的形成过程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固定的官方机构和一批有一定声望的人来编辑整理,如司马迁的《史记》等,因而,地方文献中的数据、事实多经过实际的调查、采访,有比较确切的统计数字,资料翔实、可靠,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3.3 综合性、真实性和史料性。地方文献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具有真实(比较确切)记载人类历史进程的特征。某一时代的地方文献必然会反映那个时代该地区的历史或现实的发展动态。同时,地方文献的内容繁杂,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载体形式多种多样,有手抄的、印刷的、声像的、缩微的,有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这是其真实性,史料性和综合性的具体体现。如果把不同时期的地方文献集中起来,就能大致呈现出各个不同时代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轮廓以及学术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
2.3.4 公开性。地方文献作为公开的、无限制查阅的资料,不同于博物馆和档案馆的收藏。它既无密级也非文物,可公开面向大众开放。
3 提高工作水平的几点建议
当前,地方文献工作已成为社会和图书馆界所关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杜定友老先生早在50年代就率先提出“省图书馆是地方史料的宝库”,“研究乡邦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口号,并大声疾呼“各地的图书馆,对于保存地方文献尤为专有之责”。为此,一些省市图书馆均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的工作来抓,有的馆专门成立了地方文献研究室,设专人管理,如黑龙江省图书馆,首先制定了各种工作《细则》,从1991~1995年,设立了地方文献征集网络(三级),并在网络中建立了三种关系,即联络关系、呈缴关系,赠送关系,现已征集文献资料990种,近3000册(份),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结合实际就如何提高地方文献工作水平淡一点个人看法。
3. 1 地方文献在征集和收藏中要制定地区重点
各地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上都制定了一些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文献收集与保藏工作的正常开展。但存在的问题是《细则》不细,没有落实到各重点领域或方面。因此,在征集中应本着“宁宽勿窄,宁松勿紧”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多途径、全方位地征集到位,以保障地方文献入藏的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文献的收藏应有重点,以体现地方特色,形成特色馆藏。要根据本地自然、地理、物产、民族、风俗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收集和入藏重点,如陕西的名胜古迹、桂林的山水、云南的少数民族等。我馆则根据本省所处地理位置,确立北大荒文学及版画、鄂伦春民族文化等作为重点收藏内容。
3.2 要建立一个地方文献协调中心
该中心负责制定总体规划,协调地方文献的收集人藏工作。在图书馆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可通过这样的机构来弥补立法的不足。
3. 3 在管理上要采取特殊政策并灵活掌握
地方文献的读者群区别于一般读者,他们往往为特定的目的来查找资料、核对数据,如撰写史志、决策咨询、文化交流等。为此,可在管理上灵活掌握。如在阅览时间、阅览制度上尽量倾斜,最大程度地为使用者提供便利条件。对建立呈缴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如提供优惠卡、免费证等。在地方文献的加工管理上,要有别于一般馆藏文献,如在分类、排架时,可加上地方标志。湖南省的一些县市如慈利县、双峰县在分类号前加地区缩写或邮政编码,如慈利共产党――CLD2、慈利文化事业――CLG2、慈利史志――CLK29,《双峰县县志》4115K29、《涟源县志》4176K29,《娄底县志》4170K29等。其他地方也做了类似的尝试,这些都给地方文献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工作经验。
3. 4 增加现代科技的含量
80年代美国学者曾预言:在今后十年内,技术将在图书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文献将成为图书馆馆藏的主要成分。进入90年代,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加快,络化的实现,信息资源已可以在全世界流通。因此,只有民族的和特色的信息,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我国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以及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大进展,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地方文献,需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进行有效开发,进行电子化、数字化存贮利用。在计算机走进图书馆各个业务环节的同时,地方文献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只有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地方文献作为特色馆藏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也才能使地方文献资源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并成为网络环境中的主流。
总之,只有开展理论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的水平;而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只有面向实际,才能有效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伟.论地方文献。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
2、刘子明等.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图书情报论坛,1994(3)
3、刘子明.新中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经验和思考。图书情报论坛,1993(4)
4、诸佩瑜.浅谈地方文献。图书情报论坛,1994(4)
〔出处〕 图书馆学刊 (2)
篇4:地方文献整序研究
地方文献整序研究
地方文献是以某一行政区划为范围的一种主要文献类型,具有显明的特征。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与文明,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的全貌,并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史料和一批新型资料,对于未来的地区建设和发展将起着重大作用,对于地方文献进行整序是十分必要的,是当务之急的工作。所谓整序,即整理成序。地方文献其内容广泛,类别繁多,数量庞大,发行局限,严重影响着经验交流,知识传播,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因此,使离散无序状态的地方文献,转化为有序化、系统化的可检体系的全过程,谓之地方文献整序。整序就是疏通地方文献流动渠道的工作,是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措施。地方文献整序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择其要者有五。
其一,目录式整序。即采用目录方法来整理地方文献,使之有序化、系统化,给读者提供准确、省时地查阅地方文献的检索工具。它主要有以协作形式编制,反映地方文献分布情况的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有专门记载一馆收藏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有反映地方文献全貌的综合性地方文献目录,也有专门著录某一主题的专题地方文献目录。这些不同类型的地方文献目录,在文献收录上都有共同的要求:“全”、“准”,以提高地方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为此,应把整序工作重点放在:
一是处理好地方特色鲜明的和不鲜明的文献关系。它主要有(1)地方文献与学科文献,应注意收录有地方性,并能反映地方内容的学科文献;(2)地方文献与民族文献,应反映本地民族生活、民族交流等方面的文献;(3)地方文献与革命领袖著作,注意收录革命领袖著作中内容涉及地方事件和史事的论著,以及国家党政和地方党政的文件、法令、决议等文献,作为指导性的地方文献;(4)地方文献与人物传记,应收录对本地区有贡献有影响的包括外籍人士的的传记、著作、手稿、信札、日记、照片等资料;5)地方文献与文学创作、艺术作品,注重收录内容上反映本地区人民斗争生活和社会形态的小说、剧本、民族史诗、绘画雕刻等资料。
二是关于地方文献著录与排序问题。(1)关于规范性、标准化和统一化著录的问题。为早日实现地方文献管理的现代化,如机编、机检先进手段,要求编制地方文献目录,特别在著录与编排上,一定按照国家标准局颁发的规则进行,这些规则有GB3792―83《文献著录总则》、GB3792―83《检索期刊目录著录规则》、GB3860―83《文献主题标引规则》、GB3792一83《古籍著录规则》等,并遵循“中外文目录的统一”、“各图书情报部门目录的统一”、“各类型文献目录的统一”和“不同载体目录的统一”的“四个统一”原则。(2)地方文献的整体著录与单元著录问题。整体著录是揭示文献整体外部特征的一般著录,而单元著录则是深层次揭示书刊内所含有的地方知识单元,谓之分析著录。为使其目录文献的系统化和完整化,要特别注意后者的著录法的运用。单元著录使用范围:①文集、丛书、汇编、丛刊等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图书;②书中无单行本的附录资料,如年谱、传略、碑文、行状等;③杂志、报纸及连续出版物。
其二,索引式整序。早在二十年代,胡适先生就提出用索引式整理古籍,他在《国学季刊宣言》中说,“索引式整理”是“把一切大部的书或不容易检查的书,一概编成索引,使人人能用古书”。这种方式用于地方文献,就叫地方文献索引式整序。其方法有两种,一是篇目的整序,如《湖南地方资料索引》、《陕西地方文献索引(1905-1949)》等,二是内容的整序,如《东、西、南、中沙岛名索引》、《北京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等。这两种整序方法,尤其后者,对于地方文献资源深层次挖掘,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现重点谈谈地方文献内容整序方法与程序。
首先,依据需要,选准主题。应根据地方建设和发展需要,遵循“现实性、战略性和适用性”原则,从中选出一个内容作为索引编制主题,如配合新地方志编修地方地名索引、人名索引,就是很好的.索引选题。《湘潭地名录》对于湘潭地区的修志事业起了很大地推动作用。
其次,划定被索取文献范围。必须依据所确定的选题,从中选择最佳文献作为索引所索取的范围,其中有一书为限的,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元和郡县图志地名索引》,其索取的对象――地名:所索取对象的范围――《元和郡县图志》一书。有以地方文献群为范围的,如《天津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是将天津地区的所有方志文献内的人名作为索取对象的索引。
再次,钩标立目,组合款目。所谓构标立目,是在索引编制中将所索取地方知识单元,如地名、人名、书名、事件、专题、释志、掌故、土产等,从已定范围的文献内标析出来,以作为标目词用的过程。标目词的择取要做到无冗杂、无遗漏,紧要事在于细心地阅读,准确无误地获取可靠的标目词。
最后,组织排序,构建体系。篇目索引,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以学科分类与行政区划混合排序为最佳,而地方文献的内容索引,其款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应以横向序例为主,常见的是标目词的首字笔划、音序、号码等为主要排序法。
其三,辑佚式整序,辑佚是整理亡佚古籍的传统方法。我国古代文献散佚十分严重,不少靠辑佚方法保存了下来,其中就有一大批地方文献的辑佚。明嘉靖时沈敕纂《荆溪外记》,又辑周处《阳羡风土记》,开方志辑佚之风。清代王谟从古文献中辑出方志约五十余种,编入《汉唐地理丛钞》中,清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古方志有唐刘恂《岭表录》、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等数十种。湖南善化陈运溶辑刊《麓山精舍丛书》,其中辑佚类有湖南地区的方志辑本《荆州记》、《荆湘地记》29种、《荆湖图绿》36种、粱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等。鲁迅根据家乡所见零散遗篇,辑有《会稽郡故事杂集》。这些辑佚体方志文献,是从传世的类书、古注、文注、会典、政书等书籍中所引的吉光片羽及有价值的佚文辑录出来,加以校勘、考证、注释、整理、汇编成册,使之恢复原书面貌,或部分旧观,成为地区文化研究的可靠史料,是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形式。
地方文献辑佚式整序的显明特征,是在研究已知、分析已知和获取已知的基础上,力图恢复原佚文献全貌。为此要求(1)选准辑佚对象。首先,通过各种书目及其有关工具书,摸清方志文献散佚的底情。其次,进行考订、比较、验证后,从确实散佚文献中,选择有价值的、利用多的作为辑佚的对象。(2)广泛辑录佚文。学术性较高的著作,不仅常为同时代的学者征引,也是后人编纂类书或为古书作注释的主要依据。故在茫茫书林中有不少名亡而实不亡之文献,其中包括散佚的古方志文献。辑录方志佚文,主要有①传世类书,特别是唐宋时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以及宋代“四大千”书等;②正史及其注,如《史记》、《史记注》、《汉书》、《汉书注》、《三国志注》等;③各类古注或文注,如《水经注》、《世说新语注》、《文选注》等,“皆信而有征者”。(3)构建辑佚体系。在辑录逸文佚句时,宁详勿略,宁全勿缺,校正谬误,理顺文路;加上标点,使之可读。佚文条目是组建辑佚体的单元,在组配佚文条目时,先要对原著体例作一番考证,若其体例不可考知者,重新条理组建,一般根据佚文性质、内容,选用不同的组合法,如有关郡邑先贤传记佚文,应以人物所处时代先后编排:反映一地区自然地理为内容的佚文,按现行行政区划排序最为适宜;记一地区文献的“艺文”佚文,最好是按其内容分类排序。编排法的作用在于固定佚文条目位置,构建起完整的有机体系,包括辑佚者撰写的序文或加的按语。辑佚按序是辑佚者在方志辑佚过程中所发现问题的说明,或对一条佚文考证、评述。如鲁迅在《会稽郡故事杂集》中给每种都写有序。《会稽先贤传》序:“《隋志》,《会稽典录》二十四卷,虞预撰。预字叔宁,余姚人。撰《晋书》四十余卷,《会稽典录》十篇,见《晋书》本传。《典录》,《宋史・艺文志》已不载,而宋人撰述,时见称引,又非出于转录。疑民间尚有其书,后遂湮昧。今搜得逸文,尚得七十二人,略依时代次第,析为二卷。”
其四,语录式整序。是指散见于文献中的有关地方内容的主题或事件资料,进行摘录。经过整理,汇编成册,直接为专题研究者提供原始文字的一种整序法。其名称有“选辑”、“专辑”、“史料”、“摘录”等,如《湖南地方志中的太平天国史料》、《湖南地方志民族资料》等。摘录文献范围是根据选题性质与大小而划定的,有的除一地区内容文献外,不包括其它类型文献,如1973年三联出版的《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就采自正史、实录和有关专著的资料,不仅限于本地文献。
语录式整序地方文献,除了选题准确适当外,还应精心阅读有关文献来获取资料。阅读范围广,摘录面就宽。如1986年出版的《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史料选辑)》,摘自汉文著作有《通典》、《唐会要》、《后汉书》、《通鉴》、《新元史》、《大清宣统政纪实录》、《大藏经》、《西藏考》等七十六种;藏文著作有《汉藏史集》、《红史》、《西藏王臣记》等五种;外文著作有日文、英文等十五种。精读要求逐段逐句,深化文意,有关字句,红笔标出,在卡片上,加上标点,标明出处。为便于读者顺利阅读和准确理解,对于摘文中难读难懂的地方,地名、典故、隐语、事件、风俗等,需要作简单注释,附在该条资料之后。最后,将所得资料进行编辑,包括文字校正、条目组织、目录拟定、序文撰写、封面设计等内容。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使用性的编排原则。为查阅的方便,最好还应编制辅助索引,附在该书后面。
其五,综述式整序。即根据地方建设的需要,从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归纳,整理而成的再生体文献的全过程。它能使地方文献情报密集度高,信息量大,成为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的良好形式,颇为地方领导和地方文化研究者所重视。采用这种形式来加工地方文献,首先要明确整序课题。其次要占有充足材料。搜取资料不仅包括地方内容的书刊、会议文献、政府文件、决议、法令等,还包括从实践中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其三要认真分析材料,做好鉴别,尤其调查得来的材料,要进行事实和数据的核实,提高可靠性和准确度。要对重点作比较分析,排比条理,筛选提炼,概括综合,形成综述编写的素材,要以简括语言,表达其内容主题,形成具有显明地方特色的综述文献。其中有专为地方领导层制定政策和建设规划作参考的专题综述,有专供地方科研人员选定主攻方向和制定科研规划的学术综述,有反映地方历史事件的综述,也有对某一地区作综合研究的综合性的综述。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普遍注重本地区文献、本部门文献的整理、编印,供内部参考利用,其名称有“通讯”、“简报”、“信息”、“动态”、“史苑”、“汇编”、“史志”、“研究”等。其内容广博,数量巨大,这些以综述或汇编等形式整序出来的限于本地发行的地方内部书刊、就其内容说、包括地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民族、宗教等诸方面;就其资料源说,有的是从地方档案中整理出来的,有的是从近现代史料中挖掘出来的,更多的是从社会实践中实地调研得来的,因此,资料的可靠性大,对地方建设和未来的历史研究,将起着“顾问”、“参谋”和“智囊”的重要作用。
〔出处〕 图书馆 1993(1)
篇5: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领域156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概括,总结并评述了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的重点以及理论研究和业务工作研究的内容,同时对未来地方文献研究进行了展望。
地方文献是一种比较全面地反映地方自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情况的文献资源。地方文献研究包括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和地方文献业务工作研究两部分。从1949年到1989年,有关地方文献研究的论文总量为105篇[1];笔者查阅从1990年到1995年间国内四十余种期刊,统计出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论文总量为156篇[2],超过了前四十年总和,这些文章对地方文献工作近年来的新情况,新经验作了总结,也提出了我们今后工作中必须在理论和业务上重视和加强的新问题,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很好的指引。
【地方文献研究的几个问题】相关文章:
1.地方文献工作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