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案-第二册 4、5激素
“iorix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自然教案-第二册 4、5激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自然教案-第二册 4、5激素,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自然教案-第二册 4、5激素
自然教案-第二册 4、5激素
第五节 激素激素调节是人体内除神经调节以外的双一重要的调节系统。是神经调节的补充,正是由于有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人体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器官系统才能协调统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形成完整的印象,在知识结构上形成完整的结构。也为今后学习人的发育和其他激素调节打下基础。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本节内容学生比较生疏,但知识的条理性强,文字叙述浅显易懂。可安排学生自学。教师在课前以问题形式准备好引导性阅读任务,并在课堂上适当提示阅读方法以及任务解决的途径,引导学生自学,并进行自学方法教育。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激素和内分泌腺。了解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的作用。
(二)技能目标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
2.学会用列表的方式概括物质的性质和功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激素调节作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大脖子”病的介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激素的调节作用。
2.教学难点:激素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分布挂图或投影片,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不足挂图或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热点,引入新课
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营养品很多,但同学们的家长在给你们购买时都十分慎重,有些同学的家长还经常关照你不要随便购买服用。家长担心什么呢?
这是一个热门问题,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说:激素。
从我们同学家长的.担心程度上我们可以推测出,激素能对我们人体的生长发育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除神经系统外,激素对我们人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多种生理活动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那么,激素是怎样一种物质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激素和内分泌腺”一部分内容。
(二)复习比较,理解概念
教师提示:1、你要解决的问题有(示投影):(1)激素从哪里来?(2)激素在体内通过什么途径扩散?(3)激素的量多吗?(4)激素起什么作用?(5)人体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他们组成了人体的什么系统?
2、阅读时,请对照前面学过的消化液和消化腺进行比较,看看激素与它们有何相似点与不同点,重点要注意不同点。并把这些不同点记录下来。
学生自学结束后,回答上述问题。教师作列表小结和补充(见板书“激素和内分泌腺)。
各种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胰岛、性腺)组成了内分泌系统。下面我们将以甲状腺和垂体为例来学习人的内分泌系统是如何调节人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的。
(三)自学列表,解决重点
请同学们自学“甲状腺激素”和“垂体”两部分内容。就甲状腺和垂体及它们分泌的激素在生长位置、激素的作用、激素分泌异常等情况作列表分析。
学生自学并按以上要求列表。教师巡视指导。
(四)成果展示,补充小结
教师选择比较完善的表格进行展示(可画在黑板上或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表格作补充。(见板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补充以下内容:
1.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缺碘会引起大脖子病。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是推广食用碘盐。该法在我国成效显著。
2.垂体的重要性体现在:分泌的激素种类多,作用广泛,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如性腺)。
3.内分泌腺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4.成年人生长素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激素
一、 激素和内分泌腺
分泌的腺体
存在位置
数量
作用
激 素
内分泌腺(无导管)
血液里
极微
调节生理活动
消化液
消化腺(有导管)
消化道内
量较多
消化食物
二、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腺体
作用
异常情况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1、促进新陈代谢
2、促进生长发育
3、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分泌过多患甲状腺机能亢进;
分泌不足串呆小症(智力低下)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期分泌过多患巨人症;分泌过少串侏儒症(智力正常)
三、垂体的重要性
1.分泌的激素种类多、作用广泛
2.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激素是 的腺细胞分泌的,它对人体的 、生殖和 等生理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分泌腺特点的是( )
(A)分泌量少,但作用大
(B)分泌物由血液运送
(C)分泌物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D)是具有导管的腺体
(3)下列腺体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
(A)肝脏 (B)肠腺 (C)甲状腺 (D)唾液腺
2.课后作业
(4)下列各组疾病中,由于同一种激素分泌紊乱所造成的是( )
(A)呆小症和侏儒症 (B)大脖子病和糖尿病
(C)侏儒症和肢端肥大症 (D)糖尿病和甲亢
(5)呆小症是由于婴幼儿时期缺乏何种激素引起的( )
(A)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性激素
(6)某患者食量明显增加,身体却日趋消瘦,怕热出汗、急躁失眠、心跳加快,可能是因为( )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甲状腺功能不足
(C)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D)幼儿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
3.参考答案
(1)内分泌腺,新陈代谢,生长发育(2)D(3)C(4)C(5)B(6)A
4.简要分析
(2)内分泌腺是无管腺,分泌物即激素,具有含量微少,作用巨大,由血液运送等特点。(4)呆小症是由于幼儿时期甲状腺素不足造成的,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形起的,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形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糖尿病是由于胰鸟素分泌不足造成的,肢端肥大症是由于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而造成的。故先C。
【小资料】
植物体内的激素
植物体内也有激素,生长素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植物激素。生长素是由植物顶芽合成的,能刺激植物生长。但生长素只有在一定浓度内才能促进植物细胞生长,超过一定浓度时,反而抑制植物细胞生长。由于植物顶芽和侧芽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时,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如果切去顶芽,没有生长素下流,侧芽就会发展起来。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顶端优势”。
生产中我们经常利用植物的顶端优势来增加作物的产量。如棉花“摘心”。
篇2:第二册 4、5激素
第五节 激素
激素调节是人体内除神经调节以外的双一重要的调节系统。是神经调节的补充,正是由于有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人体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器官系统才能协调统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形成完整的印象,在知识结构上形成完整的结构。也为今后学习人的发育和其他激素调节打下基础。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本节内容学生比较生疏,但知识的条理性强,文字叙述浅显易懂。可安排学生自学。教师在课前以问题形式准备好引导性阅读任务,并在课堂上适当提示阅读方法以及任务解决的途径,引导学生自学,并进行自学方法教育。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激素和内分泌腺。了解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的作用。
(二)技能目标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
2.学会用列表的方式概括物质的性质和功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激素调节作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大脖子”病的介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激素的调节作用。
2.教学难点:激素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分布挂图或投影片,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不足挂图或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热点,引入新课
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营养品很多,但同学们的家长在给你们购买时都十分慎重,有些同学的家长还经常关照你不要随便购买服用。家长担心什么呢?
这是一个热门问题,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说:激素。
从我们同学家长的担心程度上我们可以推测出,激素能对我们人体的生长发育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除神经系统外,激素对我们人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多种生理活动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那么,激素是怎样一种物质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激素和内分泌腺”一部分内容。
(二)复习比较,理解概念
教师提示:1、你要解决的问题有(示投影):(1)激素从哪里来?(2)激素在体内通过什么途径扩散?(3)激素的量多吗?(4)激素起什么作用?(5)人体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他们组成了人体的什么系统?
2、阅读时,请对照前面学过的消化液和消化腺进行比较,看看激素与它们有何相似点与不同点,重点要注意不同点。并把这些不同点记录下来。
学生自学结束后,回答上述问题。教师作列表小结和补充(见板书“激素和内分泌腺)。
各种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胰岛、性腺)组成了内分泌系统。下面我们将以甲状腺和垂体为例来学习人的内分泌系统是如何调节人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的。
(三)自学列表,解决重点
请同学们自学“甲状腺激素”和“垂体”两部分内容。就甲状腺和垂体及它们分泌的激素在生长位置、激素的作用、激素分泌异常等情况作列表分析。
学生自学并按以上要求列表。教师巡视指导。
(四)成果展示,补充小结
教师选择比较完善的表格进行展示(可画在黑板上或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表格作补充。(见板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补充以下内容:
1.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缺碘会引起大脖子病。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是推广食用碘盐。该法在我国成效显著。
2.垂体的重要性体现在:分泌的激素种类多,作用广泛,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如性腺)。
3.内分泌腺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4.成年人生长素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激素
一、 激素和内分泌腺
分泌的腺体
存在位置
数量
作用
篇3:第二册 4、5激素
内分泌腺(无导管)
血液里
极微
调节生理活动
消化液
消化腺(有导管)
消化道内
量较多
消化食物
二、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腺体
作用
异常情况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1、促进新陈代谢
2、促进生长发育
3、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分泌过多患甲状腺机能亢进;
分泌不足串呆小症(智力低下)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期分泌过多患巨人症;分泌过少串侏儒症(智力正常)
三、垂体的重要性
1.分泌的激素种类多、作用广泛
2.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激素是 的腺细胞分泌的,它对人体的 、生殖和 等生理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分泌腺特点的是( )
(A)分泌量少,但作用大
(B)分泌物由血液运送
(C)分泌物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D)是具有导管的腺体
(3)下列腺体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
(A)肝脏 (B)肠腺 (C)甲状腺 (D)唾液腺
2.课后作业
(4)下列各组疾病中,由于同一种激素分泌紊乱所造成的是( )
(A)呆小症和侏儒症 (B)大脖子病和糖尿病
(C)侏儒症和肢端肥大症 (D)糖尿病和甲亢
(5)呆小症是由于婴幼儿时期缺乏何种激素引起的( )
(A)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性激素
(6)某患者食量明显增加,身体却日趋消瘦,怕热出汗、急躁失眠、心跳加快,可能是因为( )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甲状腺功能不足
(C)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D)幼儿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
3.参考答案
(1)内分泌腺,新陈代谢,生长发育(2)D(3)C(4)C(5)B(6)A
4.简要分析
(2)内分泌腺是无管腺,分泌物即激素,具有含量微少,作用巨大,由血液运送等特点。(4)呆小症是由于幼儿时期甲状腺素不足造成的,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形起的,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形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糖尿病是由于胰鸟素分泌不足造成的,肢端肥大症是由于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而造成的。故先C。
【小资料】
植物体内的激素
植物体内也有激素,生长素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植物激素。生长素是由植物顶芽合成的,能刺激植物生长。但生长素只有在一定浓度内才能促进植物细胞生长,超过一定浓度时,反而抑制植物细胞生长。由于植物顶芽和侧芽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时,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如果切去顶芽,没有生长素下流,侧芽就会发展起来。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顶端优势”。
生产中我们经常利用植物的顶端优势来增加作物的产量。如棉花“摘心”。
篇4:自然教案-第二册 5、6遗传和变异
自然教案-第二册 5、6遗传和变异
第六节 遗传和变异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出现遗传和变异,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本节教材由现象到本质,简要分析遗传和变异的原因,但基于学生认识水平有限,教材只是把最简单,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向学生作了介绍。同时为第六册和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教学时,按以下顺序层层深入:遗传→细胞核内染色体→基因→核酸,使学生能对这些名词形成清晰的概念。
2.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2.了解染色体和基因。
3.了解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
4.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意义。
㈡技能目标
通过对课本中两幅图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遗传变异的教学,让学习认识到自然界的任何神秘、奥妙的现象只要认真深入研究,事物都可被认识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染色体、基因等遗传物质、遗传基因的传递。
2.教学难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三、教学过程()
㈠新课引入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它们分别寓含着生物中的什么涵义?遗传和变异。所谓遗传就是生物繁殖的新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都和自已的亲代相似。所谓变异,就是亲代与子代间,子代各个体间又不完全相同,总存在某些差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那么,为什么会有遗传现象呢?
㈡染色体和基因。生物为什么能把自已的形态、结构、功能等特征传给自已的后代?这个秘密存在于细胞核中。教师接着结合挂图,逐层讲清以下几点:1.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许多片段,叫基因。2.每一种特征都由特定的基因控制。3.男女性别的差异由不同的染色体决定。男女细胞中都有46个染色体,但是男人有一个X染色体和Y染色体,女人有两个X染色体,无Y染色体。
㈢遗传基因的传递。结合教材图5-16或幻灯片进行讲解。细胞分裂前染色体先复制,形成两套与原来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分裂时,两套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则染色体上的基因就传到了子代中,生物性状就遗传下去了。
㈣遗传和变异的意义
1.回顾前面学过的与遗传有关的概念:染色体和基因。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走提出基因的成分是核酸,所以核酸是遗传物质。
2.提出变异。若生物的染色体、基因或组成它们核酸发生变化,则会产生变异。
3.遗传变异的意义:遗传使生物的种能基本保侍稳定,变异使生物的种能不断发展变化。然后教师举例,如家鸡、家鹅等的演变或苹果水稻等品种的改良,说明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也由于遗传和变异,古代生物才能进化并发展变成今天的生物。
㈤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 遗传和变异
染色体 基因 核酸
递 化
遗传 变异
(使生物的种基本保侍稳定) (使生物的种能变化发展)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一娘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种现象叫_______。
⑵决定男性性别的是_______,决定女性性别的是_____。
⑶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B)遗传和变异是矛盾的。
(C)在同一个生物体上遗传和变异不会同时出现
(D)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⑷下列与遗传有关的结构①染色体②基因③细胞核,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②③①
⑸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平均分配的意义是( )
(A)保证每个细胞的大小不变
(B)保证男女比例平衡
(C)使生物体不致无限增大
(D)使每个子代细胞能得到全套基因
2.课后作业
⑹收集有关遗传或变异的俗语
3.参考答案
⑴变异 ⑵XY染色体 ⑶C ⑷C ⑸D ⑹略
篇5:自然教案-第二册 4、4感觉器官3课时
自然教案-第二册 4、4感觉器官(3课时)
第四节 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本质功能是对各种刺激作出有利于自身的反应。本节教材着重介绍眼和耳的结构及视觉与听觉的形成过程。在对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活动方式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再来学习刺激的接受者―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对于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建立比较完整的神经调节知识框架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眼和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感觉器官,但对于其生理结构和感觉的形成过程学生又知之甚少。由于眼和耳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器官,尤其是眼的结构,名词多、结构复杂,但是层次清楚。所以,本课拟采用教师提要求,学生“做眼球”“做耳朵”的方法进行。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对眼球和人耳的描述,对照教材图4―15和图4―16用橡皮泥做出一个眼球模型和一个耳的模型。以课堂模型制作竞赛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逼”学生去看书自学,“逼”学生相互协作。最后的作品又可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教具。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眼的结构和眼球的结构。
2.了解视觉的形成。
3.学会测试盲点。
(二)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文字描述制作模型。
2.培养自学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模型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
眼球的结构挂图、投影片及模型,眼成像演示仪。
四、教学过程()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等。眼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由眼接受的。
(一)介绍眼的结构,注意用眼卫生
眼是人的视觉器官,其主要结构是眼球。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附属结构如:眼肌、眼睑、结膜和泪器等。请注意以下问题:1、眼球为什么能够转动?2、哪个结构是眼睑?有何作用?
3、结膜在哪里?有何作用?4、“涕泪交加”是怎么会事?泪液从哪里来?有何作用?5、急性结膜炎和沙眼是由于什么结构病变?这两种病的病原体分别是什么?两种眼病分别有哪些症状?有什么危害?怎样预防?
要求学生结合以上问题阅读课本内容,同时同桌两位同学相互配合,观察对方的眼睛,互相指认眼睛的附属结构,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
最后教师根据要求提问学生,并作补充和小结,完成板书中的“附属结构”部分。
(二)利用眼球模型,讲述眼球结构
教师边板书表格,边讲述:眼球的结构分眼球壁和内容物,其中眼球壁分三层,分别叫做外膜、中膜、内膜。下面我们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别负责“外膜”、“中膜”、“内膜”和“眼球内容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通过阅读课本和观察模型、挂图来完成黑板上表格的剩余的部分。
组织学生阅读并完成板书后,教师小结。
(三)演示成像原理,揭示视觉形成
视觉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的眼睛好像是一台能自动成像的高级相机,但其原理是十分简单的。我们可以用以下实验进行模拟演示:用“视觉形成演示仪”演示视觉形成过程。
在演示仪中透镜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我们的眼睛里也有这样的“透镜”,即由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和角膜组成的眼球折光系统。光线经该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好象是照相机的底片。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它们发出的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大脑,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强调:视觉在大脑皮层形成,而非视网膜上。
指导学生做“测试盲点”实验。
在证实盲点的存在后,让学生阅读书本,使学生明白盲点处是视神经穿过视网膜的位置,该处没有感光细胞分布。所以落在该处的物像不能形成视觉。
(四)教师利用板书,复习小结。
列表法是我们学习和分析问题的一种简明而方便的方法,我们将在下一节中继续学习并使用这种方法。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感觉器官
一、眼的结构
眼
眼的结构与功能
附属结构
眼肌
使眼球转动
眼睑
眼睑边缘有睫毛,能阻挡灰尘
结膜
粉红色、透明,分泌粘液润滑眼球
泪
器
泪腺
分泌泪液,湿润角膜、杀灭细菌
鼻泪管
过多的泪液经鼻泪管流入鼻腔
眼
球
眼
球
壁
外膜
角膜
透明
巩膜
白色、坚韧
中膜
睫状体
调节晶状体屈度
虹膜
中有瞳孔,调节进光量
脉络膜
供给营养,吸收光线
内膜
视网膜
有感光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内
容
物
晶状体
主要的折光结构
房水
供应角膜和晶状体营养,保持眼压
玻璃体
有浓稠透明的胶状液体
二、视觉的形成
光线→眼球折光系统→视网膜→产生兴奋→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三、眼的卫生
1.急性结膜炎 2.沙眼 3.保护角膜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由于下列哪项调节的`结构( )
(A)视网膜可前后调节移动
(B)眼球前后径可随时调节
(C)瞳孔可缩小放大
(D)睫状体可调节晶状体的凸度
(2)与调节晶状体屈度有关的结构是( )
(A)角膜 (B)虹膜 (C)视网膜 (D)睫状体
(3)眼球的最主要的折光结构是( )
(A)晶状体 (B)玻璃体 (C)角膜 (D)房水
(4)沙眼是由于结膜感染了( )
(A)病菌 (B)沙眼衣原体 (C)病毒 (D)沙粒
2.课后作业
(5)眼的主要部分是 ;眼球的内容物有 、
和 。
(6)眼球的功能是( )
(A)产生视觉 (B)折光和感光
(C)感光和产生视觉 (D)成像并产生视觉
(7)下列哪项不是虹膜所具有的特点( )
(A)虹膜呈棕黑色,不同肤色人种,虹膜颜色不同
(B)虹膜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C)虹膜为圆板状薄膜,中央有瞳孔
(D)虹膜内有丰富的平滑肌
(8)眼球壁的中膜包括下列哪些结构( )
①巩膜 ②角膜 ③脉络膜 ④视网膜 ⑤睫状体 ⑥虹膜 (A)①② (B)③④ (C)③④⑥ (D)③⑤⑥
3.参考答案
(1)D(2)D(3)A(4)B(5)眼球,房水,晶状体,玻璃体(6)B(7)B(8)D
4.简要分析
(1)人的眼睛好像是一架变焦相机,在一定范围内,不同远近的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晶状体的折射后均可成像在视网膜上。原因就是晶状体的屈度可以调节。(6)眼球实际上是一个成像系统,物体发出的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的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后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把这种兴奋以冲动的形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所以形成视觉不是眼球的功能。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2.了解位觉感受器和晕车、晕船;了解其他感受器。
(二)技能目标
1.学会通过自学分析和解决问题。
2.学会用列表法解析器官结构。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自然科学对于保护自身的意义。
2.体会生物体在结构上对于保护自身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2.教学难点:听觉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
人耳模型、挂图,味蕾、嗅觉感受器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耳是除眼以外的又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
1.曾经有报道说,春节时有人因为放鞭炮不小心,鞭炮落下来时刚好在另一人的耳朵旁炸响,导致该人的“耳膜”击破而失聪;生活中也有人因为用硬物“掏耳朵”而致“耳膜”穿孔失聪的现象。那么“耳膜”是怎样一种结构呢?
2.有时 “采石场”在放炮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张开嘴巴,大人有时也说这样做可以使“耳膜”不震破。这又是怎么会事呢?
3.人的眼睛通常看不到自己的头部,而且即使闭上眼睛,我们也能感觉到自己头部的位置变动情况。这又是怎么会事?
4.为什么有些人会“晕车”“晕船”,有些人却不会?
5.小儿为什么容易患中耳炎?
学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回答上述问题了。
(二)自学教材,列表解析
在学习眼的结构时,我们是用一张表来概括的。用表来概括物体的结构具有简洁明了,使学习者一目了然的优点。今天我们就学习用表格形式对耳的结构进行概括。
请同学们自学耳的结构部分内容,并根据课本的描述用表格形式概括出耳的结构组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在黑板上画出一部分表格框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自学并完成表格后,可让完成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画出自己的表格供全班学生参考。教师再作补充和修改(见板书)。
(三)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在对耳的结构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该部分知识,就上述第1、2、5三个问题作出分析和回答。
1.“耳膜”实际上是“鼓膜”。是接受声波振动的结构,若声音太强,会震破鼓膜,或在“掏耳朵”时被硬物损伤,导致耳聋。
2.由于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相通,所以当口张开时,空气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相等,可避免鼓膜被太强的声波震破。
5.小儿因为咽鼓管短,病菌易从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而患中耳炎。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耳蜗是听觉感受器。
教师问:耳仅仅是听觉器官吗?(不是,它还是位觉器官)
请同学们就上述第3、4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3.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人头部的位置变化。
4.有些人“晕车”“晕船”是因为这些人的前庭和半规管过敏的缘故。
教师强调: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
(四)介绍其他感受器
人的身体里还有许多其他的感受器。如:
1.热觉感受器:感受高于皮肤温度的刺激,形成热觉。
2.冷觉感受器:感受低于皮肤温度的刺激,形成冷觉。
3.触觉感受器:感受接触、压挤等机械刺激,形成触觉。
4.痛觉感受器:感受任何损伤性刺激,形成痛觉。具保护意义。
5.味觉感受器:味蕾。感受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刺激。形成味觉。人有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
6.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嗅粘膜内。感受有气味的分子或微粒刺激。形成嗅觉。
强调:以上感觉都在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中枢内形成。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感觉器官
一、耳的结构
耳的结构
外耳
耳 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声音传入的通道
中耳
鼓 膜
随声音而振动
鼓 室
内有三块听小骨、鼓室连咽鼓管
听小骨
三块,传递声音振动
内耳
耳 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前 庭
二、其他感受器
1.热觉感受器2.冷觉感受器3.触觉感受器
4.痛觉感受器5.味觉感受器6.嗅觉感受器
以上感觉包括听觉和位觉都在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中枢内形成。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耳分 、 和 三部分。
(2)当上呼吸道感染时,易引起中耳炎。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病菌进入血液转移进入中耳
(B)病菌经外耳道直接进入中耳
(C)病菌经咽鼓管直接进入中耳
(D)病菌经鼻腔直接进入中耳
2.课后作业
(3)中耳包括( )
①鼓膜 ②咽鼓管 ③耳蜗 ④鼓室 ⑤听小骨 ⑥半规管 ⑦耳廓 ⑧外耳道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⑦⑧
(4)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
(A)鼓膜上(B)半规管内(C)听小骨内(D)耳蜗内
(5)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目的是( )
(A)听起来声音会变小 (B)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防止听小骨断裂 (D)防止产生脑震荡
3.参考答案
(1)外耳,中耳,内耳(2)C(3)C(4)D(5)B
4.简要分析
(5)鼓定通过咽鼓管与咽相连通,口张开时,咽鼓管开放,空气可由咽部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在遇到巨大声响时尤其如此。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巩固眼球和耳的结构。
(二)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文字描述制作模型。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模型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和耳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
眼球的结构挂图、投影片及模型。学生事先准备好橡皮泥、小刀、细线等。
四、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将通过做眼球和耳的结构模型来巩固它们的结构。
(一)眼球模型制作
1.提出要求
眼球是由眼球壁及内容物组成。请仔细观察课本图4―15、模型、挂图、投影,阅读“眼球”部分内容,并对照图和文字描述,用橡皮泥做一个眼球。
教师提示:
(1)眼球是一个球形结构;
(2)必须详细了解眼球结构后才能做成完整的“眼球”;
(3)先做内层的结构再做相对外一层的结构,不同的结构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4)小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
(5)完成后用棉线把“眼球”纵切,得到切面模型;
(6)用文字在纸上对眼球各部分结构和功能进行描述。如:蓝色部分为某某结构,功能是什么等等。
2.制作眼球模型
以4~6人组成小组,展开竞赛,看哪组完成得既快又好。向学生说明:本次作品质量好的将展出,并作为模型被学校标本室收藏。教师巡视指导。
3.对照课本,学生互评
完成后各组之间交换检查,重点检查有无漏掉的结构或错误的地方,最好能对照眼球结构的表格进行检查,对文字的描述也要仔细检查。检查完毕后写出评语。
4.学生讲评,修补眼球
教师根据情况选择典型,对错误或不足处由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评。在讲评结束后,教师进行小结。
(二)耳结构模型制作
由于学生在眼球模型制作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且眼球模型制作比较费时,因此“耳模型”的制作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可要求学生先写出大致步骤和基本方法,基本要求与“眼模型制作”相同。
【小资料】
黄斑
黄斑是眼球后部视网膜中央、正对瞳孔处稍为凹陷的部分,略呈圆形,黄色。黄斑中央有一浅凹,称为“中央凹”,此处视觉细胞较集中,为视觉最敏感的部分。
篇6:自然教案-第二册3、5呼吸系统2课时
自然教案-第二册3、5呼吸系统(2课时)
第五节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直接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系统之一。通过本节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体异化作用所需的氧气是如何到达细胞的,而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体外的。教材主要讲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及呼吸系统的卫生与保健。教师应充分重视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1.教学时可结合自身联系实际,特别是讲呼吸运动时,胸部的扩大、缩小应让学生充分体验。
2.重视实验教育,可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肺活量的测量和胸围呼吸差的测定三个实验结合课堂到教学之中。
3.模型演示:为讲解呼吸运动,教师可自制简单模型(肋骨、胸骨与呼吸运动的模型、膈与呼吸运动的模型)。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
2.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及肺的结构。
3.理解肺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通过知识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呼吸系统方面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肺泡的结构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理解肺泡的结构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三、教学准备
试管、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呼吸系统组成挂图,新鲜猪肺。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先做演示实验:取一支试管,倒入约1/3试管容积的澄清石灰水,取一根直导管插入试管中,请一位学生上来向导管内吹气(告诉学生吹气必须较缓),其余学生观察石灰水的变化。让一学生描述石灰水的变化情况(从澄清变为浑浊)。然后提问: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继续问)二氧化碳又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是人呼出来的,然后教师总结:人不但呼出二氧化碳,还要吸入氧气,吸入的氧气经过体内一系列变化,变成二氧化碳后被排出体外,这一活动由人体的呼吸系统来完成。
(二)新课讲述
教师投影以下几个问题,学生阅读教材56页至57页第1至第4段。
1.呼吸系统有那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包括那些器官?
2.鼻腔有那些结构特点适应呼吸?
3.吃饭时若边讲话边吃饭,有时会剧烈咳嗽,这是为什么?
4.人的发声器官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声?
5.肺泡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教师出示呼吸系统的挂图,请学生看挂图回答问题1,回答完毕后教师板书呼吸系统的组成。
问题2学生较容易回答,教师可补充:在长跑时,我们借助嘴呼吸好还是做深呼吸好?拔鼻毛是否正确?这两个问题紧密联系实际,学生既能回答,又愿意回答,还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对于问题3有此经历的学生特敏感,可以请这类学生回答。回答完以后请他谈一下食物落入气管内的感觉,这样一方面强化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改掉吃饭时说笑的不良习惯。
回答问题4后,教师可附加一题:口腔是否为发声器官?这一问题带有普遍性错误,一般学生包括某些成年人均会认为口腔是发声器官,其实口腔的功能是使发出的声音变为我们人类能够听清的语言,口腔本身不会发声,可让学生屏住呼吸,快速张开嘴巴,尝试一下是否有声音发出。
出示新鲜猪肺,观察肺的叶数。然后用解剖剪把气管分支不断剪开,可以观察到肺是由支气管不断分支形成的。出示肺结构挂图,可以见到气管分支情况: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再出示肺泡结构图,由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5,并板书肺泡与呼吸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三)小结:可按照板书进行小结,重点突出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五、板书设计
呼吸道 喉:会厌软骨、声带 净化、温暖、
支气管 呼吸功能
肺 肺泡数目多,表面积大 气体
肺泡外有弹性纤维 交换
肺泡表面紧贴毛细血管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法医判断死婴是否产前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将死婴儿的肺剪下一块,投入水中,下沉者为产前死婴,这是因为(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泡被血块堵塞
(C)肺未吸入空气,是实体状态(D)婴儿肺的质量大
(2)人体内动脉血形成的主要部位是( )
(A)肺静脉 (B)肺泡外毛细血管
(C)主动脉 (D)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
(3)下列不属于肺泡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 )
(A)肺泡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B)肺泡内有大量的氧气
(C)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
(D)肺泡壁很薄,且数量多
2.课后练习
(4)患感冒时流出的大量“鼻涕”是鼻腔内表面_______分泌的粘液,咳出的“痰”是________所分明的粘液,粘着灰尘和_______等。
(5)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是( )
(A)鼻、咽、喉、气管、肺
(B)鼻、口、咽、气管、肺
(C)口、气管、支气管、肺
(D)口、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6)吃饭时不能谈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考答案
(1)(C) (2)(B) (3)(B) (4)鼻粘膜、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粘膜 细菌 (5)(D) (6)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4.简要分析
(1)婴儿若是产前死亡,因为母体内胎儿所需的氧气由母体提供,不是自己呼吸,所以肺内未吸入空气,是实体状态,密度较大。
(2)动脉血是指含氧量高的血液,而血液经过肺泡后就得到了氧,而经过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时主要是得到营养物质。
(3)题目要求选择肺泡结构上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而(B)不属于结构特征。
(6)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咽食物时,如果大声谈话,会厌软骨来不及遮盖,会使食物误入气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理解人体呼吸运动时膈肌、肋间外肌的变化情况。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呼吸运动与肋骨、胸骨、膈的关系模型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练习肺活量和胸围呼吸差的测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人体呼吸运动时肋骨、胸骨、膈的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理解人体呼吸运动时肋骨、胸骨、膈的变化情况。
三、教学准备:呼吸运动与肋骨、胸骨、肋间外肌模型(自制)、膈与呼吸运动关系的模型、软尺、医用肺量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述
请学生手按胸部,做一次呼吸运动,感觉一下胸部的起伏与呼吸的关系。然后教师提问:吸气和呼气是如何进行的呢?
带着问题让学生阅读材料57页第二段,约3分钟后出示肋骨、胸骨与呼吸运动的模型,示范给学生看,边说明肋间外肌、肋骨、胸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并填好板书中的表格。
再出示膈与呼吸运动的模型,边示范给学生看,边说明膈肌、膈与呼吸运动的关系,并填好板书中的表格。
最后,教师应强调,呼气和吸气是交替连续进行的,这样不断把外界新鲜空气吸入体内,并呼出浊气。
我们理解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知识后,应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下面我们学习呼吸系统方面的卫生与保健知识。请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部分内容(57页倒数第二段至结尾),教师出示问题:我们青少年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呼吸系统?约2分钟后学生自学完毕,教师总结。
最后请同学们完成实验―― 胸围呼吸差的测定。(肺活量的测量可放在课外进行)
五、板书设计
吸气
呼气
肋间外肌
收缩
舒张
肋骨
向上、向外移
向下、向内移
胸骨
向上
向下
胸廓前后、左右径
增大
减小
膈肌
收缩
舒张
膈
下降
回升
胸廓上、下径
增大
减小
胸腔体积
增大
减小
肺内压
减小,小于大气压
增大,大于大气压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成年人平静吸气时呼吸肌的活动状况与肺内气压的变化是( )
(A)肋间内肌收缩,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增大
(B)肋间内肌收缩,膈肌舒张,肺内气压下降
(C)肋间外肌收缩,膈肌收缩,肺内气压下降
(D)肋间外肌舒张,膈肌舒张,肺内气压下降
(2)肺活量是指( )
(A)肺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B)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C)一次呼吸运动时肺的通气量
(D)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3)小李平静时胸围长80厘米,尽力深吸气时的胸围长90厘米,尽力深呼气时的胸围长78厘米,则他的胸围差是( )
(C)10厘米 (D)12厘米
2.课后练习
(4)右图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处于(A)点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关系是( )
(A)肺内气压>大气压 (B)肺内气压=大气压
(C)肺内气压<大气压 (D)不能确定
(5)运动员的胸围差比一般人大,说明运动员( )
(A)肺的呼吸功能强 (B)身体健康
(C)每次呼出的气体多 (D)呼吸的频率低
(6)肺换气是指( )
(A)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B)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C)人体得到氧气的过程
(D)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3.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A) (6)(D)
4.简要分析
(1)平静呼吸,主要由肋间外肌和膈肌完成,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举,膈肌收缩,膈下降,使胸廓扩大,外界气压大于内部,气体进入。
(3)胸围差是指人尽力吸气时的胸围长与尽力呼气时的胸围长之差。
(4)从纵坐标可知(A)点时,肺内气压为负值(相对于大气压而言),所以肺内气压<大气压。
(5)运动员由长期的锻炼,其肺活量大,胸围差也较大,这都说明他的呼吸功能强。
(6)肺换气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界含氧高的气体进入肺内,另一方面是肺内含二氧化碳高的气体排出体外,而(B)不够确切,应指出是肺内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
篇7:自然教案-第二册 2、5植物的呼吸作用
自然教案-第二册 2、5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五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继光合作用后植物的又一重要生理功能。本教材通过实验,验证了呼吸作用吸入和放出的气体,从而引出它的概念和实质,并介绍了呼吸作用与生活,生产的关系。最后,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大重要生理活动在物质转换,能量转化上作了比较,总结出了两者的关系,为本章内容划了个完整的句号。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呼吸作用的概念是通过演示实验,并围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导才总结出来的。因而,演示实验效果的明显性尤显重要。教师可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作适当改进或增加其他一些实验。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导、总结最好由学生来完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也最好由学生自行列表比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比较能力。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
2.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㈡技能目标
通过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推理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联系的分析,使学生树立事物间是既对立又联系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呼吸作用的能量转化,呼吸作用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大小试管、吸管、澄清的石灰水、将要萌发的水稻(或小麦)种子、被烫死的水稻种子、广口瓶、火柴、橡皮塞、黑布或黑纸,幼嫩植物、凡士林、玻片。
四、教学过程()
㈠人和动物都一刻不停地在进行呼吸,在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放出的是二氧化碳。那么植物有没有呼吸作用?用什么方法证明呢?
㈡呼吸作用演示实验
1.演示,明确二氧化碳的特点:口含吸管向澄清石灰水吹气,使石灰水变浑浊。然后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检测二氧化碳气体含量的增多?
2.明确氧气的作用:氧气可以助燃,缺氧气会使燃烧的火柴熄灭。
3.让学生讨论实验设计方案,然后让学生发言,教师慢慢引导,最后确定实验方案,方案有多种,只要原理正确,方法科学,效果明显,各种不同的方法都可以采用。
4.[方案一]取两个同样的广口瓶,把将要萌发的水稻种子和已被烫死的水稻种子装入瓶中,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试管用细绳吊进大瓶中,塞上瓶塞,半小时后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将要萌发的活的`水稻种子所在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种子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方案二]把幼嫩的植物的叶、茎放入广口瓶中,盖上玻片,用凡士林封住,而后用黑布把整个广口瓶罩住,过24小时后,把燃烧的火柴棒伸入瓶内,观察现象。
燃着的火柴熄灭,说明了瓶中氧气含量已减少。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需吸收氧气。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呼吸作用需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同时根据方案一,死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从而得出呼吸作用的条件是活的细胞。针对方案二,教师必须补充说明,植物无论在暗处还是在光亮处都要进行呼吸,只不过在光照下同时发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现象不像在暗处那么容易观察到。
㈢呼吸作用的实质
1.先由实验结果得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活细胞
2.从式子着手,分析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并从中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实质 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物质变化: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物。能量转化:储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一部分供给各种生命活动所需,另一部分转化为热能散失。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只要有生命,就有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与生活、生产的关系,可通过举例子,提问题的方式进行。
⑴为什么在种植物时要常给作物松土、排水?
⑵为什么要把收获的蔬菜,果实等存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
⑶为什么粮食要晒干了贮藏?
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可根据课本中的图,利用表格形式指导学生填写。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
别
场所
含叶绿叶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条件
需要光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吸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
化学能释放
联
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两者相互依存
㈤小结
让学生归纳。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
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呼 意义:为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作 场所
与光合作用 能量变化
的关系 联系:相互依存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
(A)只有在叶片 (B)只在根系中
(C)所有活细胞 (D) 只有萌发的种子中
⑵有关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是光合作用的相反过程
(B)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C)呼吸作用贮存能量
(D)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⑶农田被淹需及时排涝,目的是为了供给根细胞以充足的( )
(A)阳光 (B)氧气 (C)肥料 (D)二氧化碳
⑷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新疆的瓜果和葡萄比较甜?
2.课后作业
⑸把收获的未晒干的种子堆放在一起,一段时间后,用手去感受一下种子堆的温度,为什么会这样?
⑹甲、乙两瓶中分别装有白菜幼苗。甲瓶试管装有清水,乙瓶试管装有氢氧化钠溶液,两瓶同时盖上玻璃板,都用凡士林密封。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将甲、乙两装置同时置于暗处一昼夜后,将燃着的蜡烛伸入两瓶中,将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经过暗处放了一昼夜后的两装置移入阳光下,照射两小时,再揭开玻璃板,将燃着的蜡烛分别伸入两瓶中,_______ 瓶中的蜡烛不会立即熄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另一瓶中的蜡烛会立即熄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要检验经过⑵的实验处理后,两瓶中的叶片内是否有淀粉生成,应如何操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考答案
⑴C ⑵D ⑶B ⑷新疆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合成有机物较多,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弱,使有机物能较多地积累起来,转化成的糖类较多,因而比较甜 ⑸温度升高。因为潮湿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分解有机物,能量释放,一部分变成热能使温度升高 ⑹①两瓶中的蜡烛均会较快熄灭 幼苗在暗处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②甲 幼苗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放出了氧气 瓶中试管里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导致幼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③取叶片,用酒精脱去叶绿素后,冲洗干净滴碘检验,观察叶片是否变成蓝色。
4.简要分析
⑶农田被淹,若不及时排涝,会使植物根部缺乏氧气,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而死亡。
篇8:自然教案-第二册 5、2被子植物的生殖
自然教案-第二册 5、2被子植物的生殖
被子植物是生物界中很重要的一个植物类群,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关系。本节教材按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逐一进行分析,并着重介绍了传粉的过程,最后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人工授粉。为了降低难度,使学生易接受,本教材对受精过程只作了初步介绍,双受精在第六册中继续学习。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本节教材概念较多,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可充分联系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有些概念的学习宜采用比较的方法,如虫媒花和风媒花,可从花冠、气味、花粉、花蜜、花柱等的不同特征进行比较。
2.有条件的学校,可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而后再进行教学。
3.最好能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把被子植物生殖的某些过程动态地呈现,如开花过程、传粉过程、受精过程。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了解开花、传粉过程。
2.了解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3.掌握被子植物受精过程
4.了解种子、果实的形成。
㈡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传粉的两种形式以及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图,培养学生看图能力和比较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人工授粉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用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传粉的两种形式和受精过程。
2.教学难点:受精过程及种子果实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挂图(或投影片)、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挂图(或投影片)、被子植物受精过程挂图(或投影片)、新鲜的虫媒花(如月季花)和风媒花(如水稻花、小麦花)、开放程度不同的花。
四、教学过程()
㈠引言
可先复习被子植物的生殖方式有哪几种?主要方式是什么?引出与有性生殖有关的三种生殖器官:花、果实和种子。
㈡开花。
先出示开放程度不同的几朵花,按顺序排列,用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把过程连续描述出来。主要强调以下内容:开花时间;开花过程,如花被、雄蕊(花药、花粉)雌蕊的变化。
㈢传粉。
教师先指出开花后紧接着的过程就是传粉,并提出传粉概念,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挂图或投影片,进行比较分析后,学生总结出:什么叫自花传粉?什么叫异花传粉?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异花传粉是指一朵花的花粉依靠外力传送到别一朵花的柱头上。
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单性花能进行自花传粉吗?2.只有单性花才能进行异花传粉吗?
㈣虫媒花和风媒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风媒花(如小麦花)和虫媒花(如月季花),让学生进行观察后填写下表(填表时,教师可结合挂图作适当引导):
花朵
大小
颜色
气味
花蜜
花粉
柱头
虫媒花
风媒花
㈤受精
此过程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结合挂图有顺序地讲解各步骤:⑴花粉落到柱头上,受柱头粘液刺激,萌发出花粉管。⑵花粉管向子房生长过程中,产生精子。⑶花粉管到达胚珠内,精子与胚珠内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讲好后,最好让学生复述一遍以加以巩固理解。
受精后发生的变化,讲解时要注意各结构变化的一一对应关系: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种子。有的果实内有多粒种子,是因为发育成果实的子房内有多个胚珠。
㈥人工授粉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指出,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如下雨,不刮风),一些异花传粉的植物开花时,有些柱头没有接受到花粉,这就需要人工辅助,以增加传粉机会,提高结果率。
㈦小结。请学生按开花、传粉、受精的顺序进行小结,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被子植物有性生殖完整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生殖
开花
传粉
风媒花
果实 胚珠→种子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下列有关传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两性花均进行自花传粉
(B)单性花都进行异花传粉
(C) 只有传粉后才能受精
(D) 水稻花是风媒花,月季花是虫媒花
⑵不属于风媒花特征的是( )
(A)花粉多而轻 (B) 柱头常伸出花被外
(C)花朵大而鲜艳 (D) 柱头常有分叉和粘液
⑶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存在于( )
(A)花药 (B)花粉管 (C)柱头 (D)胚珠
⑷假如豌豆的一个豆荚中有5颗种子,则这5颗种子来源于( )
(A)花序中的5朵小花 (B)1朵花中的5个子房
(C)1个子房的5个胚珠 (D)1个子房中的1个胚珠
⑸在横线上填上受精后所形成结构的名称
子房_______ ,子房壁_________ , 胚珠_________。.
⑹菜农在南瓜开花季节,摘下一些花倒套在另一些花上。摘下来的应是________花,这种方法叫_____________。
2.课后作业
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是不是自花传粉?
3.参考答案
⑴A ⑵C ⑶D ⑷C ⑸果实 果皮 种子 ⑹雄 人工授粉 ⑺不是。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只有两性花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单性花只能进行异花传粉。
4.简要分析
⑴两性花不一定进行自花传粉。
⑷豆荚属于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5颗种子由5个胚珠发育而来。
【自然教案-第二册 4、5激素】相关文章:
2.《暮光之城5》4
3.教案八册4
4.教案二册5
5.《有的人》教案5
7.总结激素知识点
8.《敬畏自然》教案
9.感受自然教案
10.pep第二册教案第四单元






文档为doc格式